196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论社会主义的再生产
许涤新

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连续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种经常更新和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的过程。
社会的再生产,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区别。明确地认识这个区别,对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所谓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新生产的产品只能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个人消费品。一般说来,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再生产,主要是简单再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不但自己一天到晚从事劳动,一家老小都参加劳动,而且他和他的家人所支出的劳动,一般是没有获得补偿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要维持原来的生产规模,已经成为问题;要扩大再生产,更是难乎其难了。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简单再生产,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矛盾的。我国在打倒了封建地主阶级之后,党领导了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集体化。集体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从简单再生产发展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条件。
所谓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过程在更大规模上的重复。资本主义生产一般说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是资本家并不把他从劳动者榨取得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之于个人消费,而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用去扩大生产规模,即添置生产资料和增雇工人。为此,一部分剩余价值必须并入原有资本,积累起来。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同时,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意味着财富集中在少数剥削者手中,而广大的劳动人民日益贫困。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必然引起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因此,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发展,也就是生产社会性和资本家私人占有的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被生产无政府状态所统治,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周期地被生产低落的经济危机所打断。我国人民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不但在解放初期,没收了官僚资本,而且在1956年,实现了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生产过程中用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去代替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在定息条件下的公私合营工业,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的企业。由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由于资本家丧失了对于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企业管理的统治权和分配利润的处理权,公私合营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就不可能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正相反,这种经济类型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基本上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了。
社会主义的再生产,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再生产。社会主义再生产是没有经济危机和有计划的扩大的再生产,因此,它能够实现不断的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再生产;表现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同志般的、合作互助的相互关系的再生产;表现为劳动者根据每一个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去分配消费品的分配关系的再生产。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否定了剥削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社会的劳动力得到有计划的合理的利用,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不断的迅速提高,因此,高速度的扩大再生产,就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跃进,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将远远地超过资本主义。对于个体经济的简单再生产来说,更不能和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相比。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说社会主义否定了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同扩大再生产虽然有着明确的区别,但是,它们又是密切地联系的。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乃是从简单商品再生产发展而来的,简单商品再生产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历史条件,而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的本身又包含着简单再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再生产过程也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这里的简单再生产同个体经济的简单再生产,显然是有区别的。个体经济的简单再生产,一般说来,其生产规模是没有什么变化的,是相当固定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简单再生产的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扩大的。例如说,上年的生产规模乃是今年简单再生产的典型;而今年的生产规模,又将是明年简单再生产的典型。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简单再生产(指原有的生产规模)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基础,而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它使简单再生产的本身经常地在变化、在增长,两者辩证地统一在整个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之中,它们互相区别,而又相互依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经验,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辩证地去掌握社会主义的再生产。因此,只强调生产而忘记基本建设,或者只强调扩大再生产而忘记保持简单再生产,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不利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产品的再生产是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出现的。前者是从使用价值的观点着眼;后者是从价值的观点着眼的。这两种形式不可能截然分开。按实物形式来说,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即用来重新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一部类)和用来满足人民需要的消费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与此相适应,全部年产品也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其次,就价值形式来说,社会产品分为:(一)补偿上一年度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二)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作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产品的价值;(三)体现剩余劳动的产品的价值。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再生产的条件,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则是通过两大部类间的交换和在每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去进行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在生产无政府状态中盲目地进行的;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则是通过国民经济计划自觉地进行的。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产品在两大部类间和在每一部类内部的交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第一部类的产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产品是在本部类内部各部门间有计划地分配的。如煤炭和铁矿为冶金工业提供燃料和原料;冶金工业为机器制造业提供钢材;机器制造工业又为煤矿、铁矿、冶金等工业提供机器设备。第二部分产品是同第二部类各部门的产品交换的,这样,就补偿了第二部类各部门在上一年度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如机器制造工业为纺织工业提供了纺锭和织布机,使这些在上一年度被消耗的纺锭和织布机,得到了补偿。第三部分产品是体现第一部类各部门的工作者的剩余劳动的,这一部分产品用之于扩大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生产。因此,第一部类的年产品,在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上,必须满足下述三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必须完全补偿两个部类在创造社会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在这里,包含着原有生产设备折旧的更新和维修等问题)。这是保证下一年度能够保持上一年度原有的生产规模的必要条件,这个条件也是第二年度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如果第一部类的这一部分产品,在实物形式上和价值形式上,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意味着简单再生产之不能维持,更谈不到扩大再生产了。
(二)除了补偿两大部类在上一年创造社会总产品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外,也就是说,除了保持原来的生产规模,继续进行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之外,第一部类的产品还要有一定的余额,去作为扩大再生产的积累。
(三)比上一年度更多的那一部分生产资料,不是完全用去作为扩大再生产的积累的。还要有一部分作为社会必需的储备和后备。
同第一部类相似,第二部类的产品,也可以分成三部分:有一部分在本部类内部各部门间进行交换而实现,这就是供本部类各部门中工作人员的个人消费之用。另一部分产品则通过同第一部类的交换而得到实现,使第一部类各部门工作人员得到消费品。此外,第二部类还有一部分产品,是供给新参加生产的工作者和非物质生产的工作者的需要的。因此,由消费品组成的第二部类的年产品,在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上,必须满足下面三方面的要求,才能保证再生产的扩大进行。
(一)保证社会主义再生产中两个部类的工作者,不论老职工和新参加工作的职工,都能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得到与自己所支出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相等的消费品。这就是说,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品,不但要保证两个部类原来生产规模的条件下已经参加工作的工作者的消费上的需要,而且还要保证两个部类为扩大再生产而增添的工作者的消费品的需要。
(二)从事科学、文教、艺术、医疗、行政以及国防的工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但是他们的工作,是为物质生产服务的,因此,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品,除了保证物质领域的工作者的需要之外,也要保证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工作者,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得到应得的消费品。
(三)我们不能把上一年度所生产的消费品,完全消耗掉。例如粮食和日用必需品等,如果没有一定量的储备,那是很危险的。因此,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品,还要有一部分用去建立社会必需的消费品的储备和后备。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即Ⅰ(V+M)=ⅡC)。换言之,第一部类一年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实物形式上(在严格的意义上这应包含产品的数量、品种的对称以及规格的配套等内容)和价值上应同两个部类的企业在一年内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和价值量相等;而第二部类一年内所生产的消费品,在价值上应等于两个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的总和。只有如此,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持续下去。但是,如上所述,资本主义的生产,一般说,是扩大的再生产。为了实现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在第一部类的年产品中,除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之外,还应有一定的余额。这就是说,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当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即Ⅰ(V+M)>ⅡC)。列宁用极其扼要的话,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原理,概括如下道:“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这些交换部分应当彼此相等,即生产资料中的可变资本与额外价值之和应该等于消费品中的不变资本。相反地,如果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就是说要进行积累的,那末前者就应该大于后者,因为必须有生产资料的余额来开始新的生产。”①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本不同,因此,隐藏在再生产的这个公式后面的社会经济关系,也就根本地改变了。但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对比的公式(即Ⅰ(V+M)同ⅡC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仍然是有效的。
为了顺利地进行再生产,在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必须按比例地交换其产品,这就需要按比例地安排两个部类间的劳动量。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消灭,社会主义的再生产在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不但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且有可能做出适应客观比例的国民经济计划,在两个部类间和在每一部类内部,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交换。经验证明,只有遵守这个规律,按比例地处理两个部类和每一部类内部的关系,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主义的高速度发展。

要扩大再生产,必须首先生产生产资料,并且在数量上不仅足够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有一定余额,足以扩大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因此,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一部类)比消费品的生产(第二部类)的优先发展,就成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了。就拿机器设备来说,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生产的扩大,都需要更多的机器设备,没有更多的机器设备,生产的规模是不可能扩大的。这是很明白的事情,人们吃、穿、用的消费资料,每一件都离不开机器设备的加工,没有制造机器设备工业的发展,就不能满足人们在吃、穿、用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但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不能孤立地去处理的,是不能同吃、穿、用等的消费资料的增长相脱节的。而且,还要根据生产消费资料的需要来安排生产资料的生产。我们知道,扩大再生产需要有更多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同时,也相应地需要有更多的粮食和其他日用必需品,因为无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要扩大再生产,总得增加新的工人(那怕因为技术进步,新增加的工人人数会相对地减少),从而,就需要有更多的消费品,去供应这些新增加的工人。如果不生产更多的生产资料就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难道没有充足的消费品,我们能够实现扩大的再生产么?如果让消费品的生产落后于生产资料的生产,那末,在扩大再生产中,第一部类同第二部类间的比例关系不是被破坏了么?
不但第一部类的工作者(包括已经参加工作的或新参加工作的),需要第二部类所生产的消费品,而且,从这两个部类的相互关系来说,生产资料的生产,总的说,是为制造消费品服务的。列宁指出:“社会产品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制造)能够而且应当比第二部类(消费品的制造)发展得快。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联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写道:‘我们看到,在不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间,产生了一种不断的流通,这种流通从来不进入个人消费的领域,就这个意义而言,它是不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但是归根到底它还是受个人消费的限制,因为不变资本的生产并不是为了本身的需要而进行的,这仅仅是由于生产个人消费品的部门需要更多的不变资本。’由此可见,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②第一部类的一部分产品,是直接为消费品的生产服务的,例如为农业提供农药、化肥、拖拉机等,为轻工业提供设备、原材料等,它们如果离开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出路;还有一部分产品,是为本部类各部门的需要而生产的,为重工业提供各种设备、原材料等,但是,这些东西从联系的观点看,是间接地为第二部类服务的。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同迅速发展农业相结合。这个方针具体地说明了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两个部类的辩证关系。从第二部类内部来说,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因为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自农业。从两个部类间的关系来说,农业如果不发展,重工业也不能得到发展,因为重工业不但要从农业取得职工所需要的吃穿用的粮食、副食品和轻工业品的原材料,而且必须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离开为农业服务,重工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就说:“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③以农业为基础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矛盾的。重工业不能离开农业,也不能脱离轻工业。这就是说,第二部类(农业与轻工业)如果不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一部类的优先发展,就得不到保证。毛泽东同志说道:“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④当然,我们也看到没有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没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提供给轻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和农业要想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也是不可能的。
实践证明:第一部类各部门的发展同第二部类各部门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不可能同消费品的生产脱节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不可能同充分发展农业、轻工业割离的。因此,对重工业,对生产资料的优先发展,必须同充分发展农业、轻工业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必须有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作为保证。只有农业、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才能得到发展;而要发展农业、轻工业,就需要发展重工业。四
为了扩大再生产,我们必须把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即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之于积累。社会主义积累就是把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所组成的一部分社会纯收入,用来扩大生产,建立物质后备和扩大非物质生产的社会文化基金。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以社会主义积累作为源泉的。
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同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积累是为了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积累同消费,没有对抗性的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积累和消费并不存在着矛盾。积累的比重如果占得太多,就会使第二部类的各部门,如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从而,就会使人民的生活、使人民的眼前利益受到影响;反之,积累的比重如果占得太少,就会使第一部类的优先发展,就会使国家的基本建设,从而,就会使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这对于人民的长远利益是不利的。由此可见,积累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积累和消费间的比例关系,不仅同处理社会再生产两个部类的比例关系密切相关,而且同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间的相互关系也密切相关。我们必须慎重地正确地来处理这个问题,做到既能保证最快速度地扩大再生产;又能照顾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毛泽东同志说:“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⑤因此,我们固然要认识到积累(特别是基本建设)的规模和使用方向,可以成为改变消费和积累间的比例关系的动因,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对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发生决定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在一定时间内,积累(特别是基本建设)的规模和使用方向,是受到当时的客观条件,如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一年度国民收入的增长情况,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不平衡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的制约,而不能无限制地增加。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的大部分,用之于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大跃进以来,我们在建设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对于基本建设来说,我们的经验是:基本建设必须同生产相结合,基本建设必须以具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作为条件,才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意义;其次,某个部门的基本建设必须在两个部类和每一部类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中去安排,这就是说,某一部门的扩大再生产必须要照顾到“左右邻舍”的比例关系,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顺利地进行下去。
基本建设的投资是以货币形式来计算的。但是,扩大再生产不仅是资金的问题,而且是物资的问题。资金是代表物资的,是物资的等价物。缺少物资,资金就会失去其所代表的价值,基本建设就难于顺利进行。从物质形态来说,积累不仅需要追加生产资料,还需要追加消费品。由于经济技术的水平不同,同样数量的积累,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比重,是不相同的。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如果高些,则积累中生产资料所占的比重就相对地要大些;反之,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如果不高,则同样的积累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就相对地显得小些。解放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就现在的技术装备水平来说,还落后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之下,消费品在积累中就相对地占有较大的比重;或者说,在基本建设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地要多些。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我们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便更快地以最新的技术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另方面,要求我们必须使消费品的生产有迅速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顺利实现。
基本建设是社会主义积累使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主要部分。但是,基本建设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途径。基本建设之外,在一定条件下增拨企业的流动资金,和提供一定量资金去搞收效大的技术组织措施,提高设备利用率,或者改进生产工艺,改进操作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能起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量的作用。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积累之用于扩大再生产,不仅只有基本建设这个形式。实践和经验要求我们,不但要做好基本建设的工作,而且要善于使用花钱少、收效大的办法,去增加生产。
社会主义的积累基金不可能全部用之于扩大再生产,需要有一部分用去建立后备基金和生产储备。国家有了粮食、燃料和其他原材料的后备;农村人民公社有了必要的物资后备,就能够对付临时事故,防止再生产过程的中断。在积累基金中,在相应的物资中,保留一部分作为后备和储备,不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削弱,而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保证。更明确地说,留有余地,保留一部分物资作为后备和储备,在战略意义上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保持主动权的问题。因此,保留一定量的后备和储备,不是一种消极的、保守的做法,而是一种积极的、正确的做法。反之,如果把每年的积累基金完全拿去扩大再生产,拿去搞基本建设,就不能补偿企业的折旧,就没法应付国家遭受的意外事变,就难于及时地解决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各部门间出现的不平衡,甚至于没法保证再生产的不断扩大。
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剥削关系的被否定,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远远地把资本主义抛在后面。但是,社会主义的再生产规模也不能据根主观愿望无限制地扩大的,也就是说,基本建设的规模是不可能超越当时物资供应的可能性。如上所述,它首先要受到上一年国民收入总额的限制;其次,要受到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限制;第三,还要受到积累中扣除后备基金和生产储备的限制。如果不考虑这些条件,我们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就不可能顺利进行。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受到限制,并不等于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不是高速度的发展。事实证明:高速度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由于剥削制度的被否定,劳动者不再受到剥削,这就使劳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这就使我们的社会生产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来得更高,使我们的财富积累比资本主义来得更多。这样的物质条件再加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必定是高速度的。这个真理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不仅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而且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更明确地说,社会的扩大再生产乃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不断地周而复始的过程。如上所述,社会为了继续生产,就必须把生产品在二大部类之间进行交换,这就是说,在两个生产过程之间需要有一个流通过程作为联系;其次,产品在二大部类间的实现,在实质上,不仅是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而且是消费资料在工作者间的分配;第三,为了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把追加的那一部分产品,用之于积累,这样,就要求我们正确地去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由此可见,社会的扩大再生产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把扩大再生产过程同生产过程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但在这里,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只有生产,才能有产品;只有有了产品,才能谈到分配和消费。这就是说,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适当的改善生活。
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而且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如上所述,社会再生产过程所包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在表面上是物与物间的关系,而在实质上,却是在相应的生产关系之下的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了工人和农民两个劳动阶级间的相互关系,也即表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农民群众所组织的集体和个人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实质上就是国家、集体和个人间的关系;那末,代表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和代表第二部类的消费品,它们间的比例关系,难道不是在反映国家、集体和个人间的关系?因此,如果把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只看成是物质产品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那就错了,因为那种看法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看法,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违背的。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其中,包含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原理。总路线要求我们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问题明显地存在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扩大再生产要受到上年度国民收入、积累所占比重和后备的制约,但是,这并不否定我们在这个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两个搞基本建设的企业,拥有同量同等的设备、资金和劳动力,但是,主观能动性发挥得高的企业,必能收到“多快好省”的效果,而主观能动性差的企业,必然出现“少慢差费”的现象。经验处处证明:只要我们努力减少物资耗费,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就会增加社会主义积累。总路线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个问题也明显地存在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在实质上,这就是人民的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人民的长远利益同眼前利益的正确处理的问题。只有正确地处理了这些根本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再生产才能顺利地扩展下去。
为了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为了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必须高举党的总路线的红旗,继续前进!
①《列宁全集》第3卷,第32页。
  ②《列宁全集》第4卷,第44页。
  ③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37页。
  ⑤同上书,第18页。
*涤[dí]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地理学会举行学术讨论会
中国地理学会于12月上旬在上海召开了地貌学、历史地理学等专业的学术讨论会。
关于地貌学的讨论
会上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国地貌学的任务和今后发展方向。到会同志一致认为,我国地貌学的任务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轻重缓急来安排,在最近若干年内应该积极开展和加强下列问题的研究:地貌学基本理论的研究,部门地貌学的研究,区域地貌的研究,地貌分类、地貌制图与地貌区划问题的研究,应用地貌的研究,其中首先应该着重农业地貌的研究。此外,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星体地貌和大陆和海洋地貌的研究。
二、地貌学如何为农业服务。会上首先从为农业服务的角度,讨论了在内营力与外营力之间,现代与历史过程之间究竟孰轻孰重的问题。大家认为,基本上应以外营力的现代过程为主,但也不能忽略内营力和历史过程,必须因地制宜。其次,会上还讨论了在为农业服务中地貌条件的直接影响与地貌作为自然综合体的要素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的关系问题。大家认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形态的研究是必要的,但必须进一步研究成因和发育过程,全面地分析地貌条件,以达到利用自然规律,更好地为农业服务。最后大家认为,今后地貌学为农业服务的主要目标在于围绕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进行细致的工作,主要是水土保持、勘探缺水地区的水利资源和防止某些地区的土壤盐渍[zì]化等研究工作中地貌条件的调查和评价。
三、流水地貌的若干理论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流水地貌应当作为地貌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会上热烈地讨论了平原河床演变的问题,分析了曲流的形成条件,探讨了黄河、长江、永定河的河床演变趋势。对于河流的横剖面存在与否及其基本形式是什么,会上也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是平滑的上凹线,有的同志认为梯级状的,也有一些同志认为是波状的。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是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认识之间的差别。其次,会上也强调了河流阶地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大家认为,为了农业增产必须深入研究坡面的侵蚀过程,为了寻找砂矿必须了解河床底矿的运动与沉积规律,等等。
四、地貌制图的原则与方法。会上集中讨论两个中心问题:第一是讨论地貌图的基本内容。有的主张它的特定任务是反映地貌成因,是阐明地貌成因的概念。有的主张是反映地貌综合体或地貌类型的组合。多数赞成以反映成因类型为原则,即以地貌形态及其成因分类为主,组成物质也很必要,最好还能表示地貌形成的年龄。会上还提出了采用多级制分类系统,着重反映我国特点,生动地表示形态标志,根据垂直地带的不同地貌作用,来划分山地等级的建议。第二是讨论地貌分类系统与地貌图例系统之间的关系。经过讨论,大家明确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提高的过程。地貌分类系统、图例系统和地图比例尺之间,基本上要有相对应的等级,但不是机械的完全一致的。会上还提出了划分基本地貌单元的主要指标,简化图例说明,采用多级制的类型命名等建议。此外,讨论中一致认为大力发展平原、坡地和喀[kā]斯特、风沙、冰川、海岸、砂矿等专门地貌图对于为生产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性。
会议认为,改进和革新地貌研究方法是进一步发展我国地貌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地貌工作者需要以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来武装自己,尤其需要和相邻学科密切结合起来,并且应用各种新的科学方法。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讨论
会上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大家一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的科学,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不仅必须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必须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在方法上也必须兼用历史方法和地理方法。历史地理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区别,只是研究对象在时间上有所差别。此外,大家认为,历史地理学中应该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两大部门。但是,对于历史自然地理和自然地理如何分工、历史自然地理学是不是自然科学等问题,大家还未取得一致意见。
二、研究历史地理的意义。大家一致认为研究历史地理有下列三方面的作用。1、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资料。2、可以帮助历史学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进一步明了各个历史时代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地理基础,以及给现代地理学提供历史的证据。它不但可以帮助历史学“定位”,而且可以帮助地理学“定年”。3、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劳动人民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与自然斗争的经验,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地理学可以总结这些经验,发掘这些文化遗产,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历史地理学的今后任务。大家认为,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历代舆地图和大专学校用的中国历史地理课本的编写工作,必须定期完成。此外,还必须开展一些新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在这项工作中,特别要注意把整理文献和到野外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在调查方法上除应用历史的和经济地理的调查方法外,还必须兼用必需的自然地理考察方法和考古学方法。最后,在上述各项工作中,还必须随时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建立适合中国历史和地理特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