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北方五省麦苗胜过去年 社员信心充沛加劲管理
因为合理倒茬和部分地区秋涝严重,冬小麦实播面积比去年减少,但绝大部分麦田播种质量超过去年。也有一部分麦苗陡长过旺或较瘦弱,少数地区有些麦田渍水受涝,有些麦田发生了病虫害。现在许多地区正在特别细心管理这一部分麦田。
新华社26日讯 我国冬小麦主要产区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五省的冬小麦生长情况,目前大部分比去年同期好。陕西大部分小麦比去年提早分蘖[niè]、盘根,长得均匀、茁[zhuó]壮;河北各地的小麦一般已分蘖两个到三个;山东省麦苗分蘖四个以上的麦田,已占到全省麦田面积的一半左右,比重显著超过去年。
这五个省历年来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一般都占全国冬小麦总面积60%左右。今年这几个省因为合理倒茬和部分地区秋涝严重,冬小麦实播面积比去年有所减少,但是绝大部分麦田播种质量胜过往年。农谚说:“麦收八、十、三月三场雨。”意思是说,如果播前的八月、播后的十月和来年小麦返青的三月,各获一场透雨,就能促使小麦丰收。今年这些冬小麦主要产区,一般已经获得播前播后两场透雨,土壤墒情良好,对小麦越冬盘根、分蘖很有利。小麦播种一般比较适时,大部分麦田在“白露”到“秋分”前后播种,迟播的“寒露”、“霜降”麦比往年大大减少。同时,茬口安排也比较得当,正茬麦面积显著增加,晚茬麦面积已由去年的八千五百万亩减少到四千五百万亩。这些,都为明年夏收带来有利的前景。
这种形势鼓舞了上述地区人民公社社员争取明年夏粮增产的信心和干劲。冬小麦播种以后,许多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就结合查苗补苗,因地制宜地以追肥为主,陆续展开小麦越冬管理活动。山东泰安专区农村有10%以上的劳力、济宁专区有十七万多人从事麦田管理,到12月14日止,已为一百零三万多亩小麦追施了暖苗肥。陕西潼关、渭南、三原、临潼等县的许多社员,黎明即起,积肥运肥,平均已为每亩麦田追施了约三千斤的肥料。河北邯郸、邢台两个专区和天津地区南部几个县的社员们,根据当地容易发生春旱的特点,雨雪以后加紧锄麦,保墒防旱,现在已经锄麦一百五十多万亩;河北北部唐山专区和天津地区北部几个县气候寒冷,容易冻死麦苗,社员们就抓紧轧麦防冻,现在已有半数左右的麦田轧过一遍到两遍。这五个省还有不少地区整修渠道和畦[qí]田,及时给小麦冬灌。
今年秋播前后雨水充足,对小麦生长发育有利,但是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由于土壤墒情好,部分小麦发生陡长过旺现象;局部地区因为秋雨连绵,推迟了小麦播种期;有些麦田雨后抢播,种得比较粗糙,麦苗长得瘦弱;少数地区有些麦田渍[zì]水受涝;有些麦田发生了病虫害。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地区在普遍加强麦田管理的同时,特别对这部分麦田进行了细管。轧压可以防止小麦旺长,山东各地和陕西渭南专区现已轧压麦田五百四十多万亩。山西晋南、晋东南两个专区有十五万八千多亩雨后抢种、底肥不足的麦田,麦苗发黄瘦弱,正在追施偏肥。山东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部分受涝麦田,正在开沟排水。山西永济、运城等县发生锈病和虫害的部分麦田,正在突击防治病虫害。
肥料不足,是当前麦田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地区正在进一步贯彻有关的政策,发动社员群众开辟肥源,开展家庭积肥和集体积肥活动,为小麦生长准备较多的肥料。(附图片)
河南巩县进湾公社南沟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正在给岭坡地麦田追施茅粪 刘绪元摄


第1版()
专栏:

排灌机械加强了公社抗灾力量
今年机械工业部门生产的动力排灌机械可灌溉一千七百多万亩农田,相当于解放初期全国农业排灌机械拥有量的九倍多,现在绝大部分省市都能制造内燃机,有十四个省市可以生产大型水泵
新华社26日讯 今年以来,我国机械工业部门为各地农村生产的动力排灌机械,可以用来灌溉一千七百多万亩农田,相当于解放初期全国农业排灌机械拥有量的九倍多。使用这些排灌机械,可以节约七百多万个劳动力。
今年生产的排灌机械设备中,有不同型号的柴油机、煤气机、汽油机、锅驼机和电动机;还有几万台水泵,其中口径三百毫米以上的大型水泵有七千六百多台;另外还有部分铁制水轮机。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的情况,各地制造的排灌设备具有多种多样,因地制宜的特点。如内燃机,有以柴油和汽油作燃料的柴油机和汽油机,有以木炭、煤块或天燃气作燃料的煤气机和锅驼机,也有以电源为动力的、既经济又轻便的电动机。各地区可以按当地的动力资源情况,加以选择采用。今年生产的内燃机,最大的有一百三十五马力,它可以带动发电机和大型水泵进行大面积灌溉;最小的只有四马力,可以用来带动小型水泵进行灌溉。水泵的型号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有旱时能灌水、涝时能排水,适合低洼地使用的轴流水泵和混流水泵;有可以从江河中抽水灌溉农田,适合山区使用的大型离心水泵;还有专为西北高原制造的深井泵和高压泵。有一种高扬程的高压泵可以把水输送到一百九十米的高地。另外,为一些大规模水利工程生产的特大型水泵,每秒钟可以排水七吨。这种水泵如果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只要水源充足,一台就可以保证七万亩农田不受干旱的威胁。
今年生产的排灌机械质量比去年有了提高。据调查,上海、天津、无锡、潍坊等地生产的柴油机、煤气机、锅驼机等质量有了显著改进,使用时故障减少,寿命可以延长。
这些排灌设备已先后运到我国黑龙江、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广东等商品粮产区和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辽宁、北京等经常遭受旱灾的地区以及一部分蔬菜基地与西北地区,安装在上万处排灌机械抽水站上。今年夏季,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发生旱灾,入秋以后,浙江、福建、安徽等地又因台风袭击,暴雨成涝。在这些抗旱排涝斗争中,这些排灌设备已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为农村人民公社增强了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了这些地区受灾的程度。
为了给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排灌设备,支援农业技术改造,今年国家正在改建和扩建上海柴油机厂、南昌柴油机厂、柳州机械厂等十一个动力机械制造厂,这些工程在明年完工之后,将可增加八万马力的生产能力。
目前除青海、宁夏、西藏三省、区尚未有动力机械制造厂之外,全国其他省市都能制造各种内燃机,有十四个省市能生产大型水泵。但在解放前,我国却只能生产少量低级的内燃机和为进口的内燃机作点修配工作,也从来未制造过一台大型水泵,就是一般型号的水泵也只是少数地区会生产。而现在,大多数地区都能生产了。


第1版()
专栏:

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和发展航运关系
中阿两国组织轮船股份公司
新华社26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国的经济合作和发展航运关系,于12月26日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组织中阿轮船股份公司的协定”。根据协定,中阿轮船股份公司拥有的船舶主要航行中阿两国间的航线,必要时也可航行其他航线。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签字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孙大光,代表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政府签字的是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第一副部长基尔科。
出席签字仪式的,中国方面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李强、交通部副部长于眉、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副局长杨琳;阿尔巴尼亚方面有: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凯莱齐、贸易部部长恩杰拉、驻华大使马利列、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希提。


第1版()
专栏:

文化部和中阿友协举行晚会
欢迎阿尔巴尼亚经济代表团
蒋南翔会长会见凯莱齐团长希提副团长
新华社26日讯 文化部和中国阿尔巴尼亚友好协会今天举行晚会,热烈欢迎由部长会议副主席凯莱齐率领的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
凯莱齐副主席与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副团长恩杰拉和希提,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马利列,以及其他阿尔巴尼亚朋友来到会场时,受到全场热烈的鼓掌欢迎。
阿尔巴尼亚贵宾由李先念副总理,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中阿友协会长蒋南翔,以及其他有关方面负责人姬鹏飞、李强、屈武、吴晗陪同,欣赏了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演出的京剧《雏凤凌空》。
演出结束后,凯莱齐副主席走上舞台,同演员们见面,这时全场再一次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停。
新华社26日讯 中国阿尔巴尼亚友好协会会长蒋南翔,今天上午会见了正在北京访问的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团长、部长会议副主席、阿尔巴尼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凯莱齐和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副团长希提。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蒋南翔同凯莱齐等贵宾进行了亲切的谈话。会见时在座的,有中阿友协理事萨空了、吕骥、陈播,和平中阿友好公社主任李众仆等。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马利列也在座。


第1版()
专栏:社论

抓紧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
各地冬小麦播种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千方百计加强田间管理,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争取明年小麦增产有决定性的意义。
今年小麦播种的情况基本上是良好的。除了少数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不好没有种足以外,一般都种得比较适时,正茬地也较多,秋季雨水又调和,播种和分蘖期间土地墒情较好,因而麦苗一般都很茁壮。这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取小麦增产非常有利的条件。各地人民公社正在很好地利用这种有利条件,乘胜前进,抓紧麦田管理的工作。但是,也有人看到麦苗较好以后,就认为丰收已有把握,放松了田间管理。这是不对的。有了好苗只是有了争取增产的基础,但不等于一定就能增产。小麦是生长时间较长的作物,在一冬一春漫长的生长过程中,要同各种自然灾害进行频繁的斗争,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都必须给以足够的养分和精细的耕作。因此,能不能增产主要还要看今后几个月的田间管理工作是不是跟得上。“三分种加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田间管理对保证增产的作用极其重大,管理得好,原来基础较好的可以更好,基础不好的也能逐渐变好。放松了管理,即使基础较好也不能保持长久。客观条件也是会变化的,现在墒情好,如果冬季雨雪不多,明春的墒情就不一定还好。好条件也有它的反面,雨多墒情好,对小麦生长是有利的一面,雨多引起土地板结、杂草病虫害增加,这又是不利的一面。因此决不能光看见好的一面,看不到不好的一面,也不能光看到眼前的好条件,看不见可能发生的变化。只有加强管理才可以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控制不利条件的影响,为农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保证它正常的发育成长。
小麦的田间管理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缺水的要溉灌,缺肥的要追肥,促进其生长发育。地力特别好的又要加以适当控制,防止早期生长过旺。雨水多的要开沟排涝,气候冷的要防止发生冻害。这些都是目前必须做好的苗期管理工作。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为明春小麦后期管理工作做好准备,诸如防治病虫害的药械准备,灌溉工程的配套维修等等,特别是明春小麦返青拔节时所需要的肥料,更要在冬季备齐,经过腐熟,开春一解冻就可以立即施用。如果错过冬季,依靠明春积肥,一来没有足够的腐熟时间,二来春播作物也需要大量肥料,那么小麦追肥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要受到一定的影响。抓好当前田间管理,做好明春准备,是争取明年小麦增产的紧要任务,一点也不能放松。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不仅是争取明年夏粮增产的重要环节,也是争取全年丰收的一个关键。各地必须加强领导,切实做好这一工作。


第1版()
专栏:

困难就怕有志气
整风后上下齐心“大破村”一年巨变
葛北大队雄心勃勃再争明年丰收
本报讯 据河北日报消息:河北省安次县葛渝城公社葛北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在整风以后的一年里,发愤图强,战胜重重困难,改变了全公社知名的“大破村”的面貌。这个队今年粮食产量比去年猛增27%,卖给国家余粮二十万斤。比生产的跃进更深刻的是思想的丰收。现在全大队的人都爱说一句话:不怕没车少马缺粮食,有了志气,就什么都有了。
葛北大队五百二十三户,六千七百多亩地,是个大村镇,过去年年缺粮。今年开春的困难尤其严重,粪少、牲口弱,人的口粮也较紧。可是他们憋着一口气,偏偏还要和连年增产的葛东大队搞竞赛。葛东大队的支部书记对葛北大队支部书记荣志宽说:“我们借给你们一万斤粮食,支援你们和我们赛。”他说这话,一半是“激将法”,可也有一半是只看见葛北大队历年生产落后,没看出整风以后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的大变化,认为他们不是竞赛的对手。听了这话,荣志宽回去跟干部、群众把葛东大队支部书记的话学说了一遍,大伙儿一听,好几个社员异口同声地表示,必须自己长志气,今年不只不跟葛东大队借粮食,也不能再让国家供应。老农郑玉楼说:“商量商量咱这劲怎么使吧,像九队,六百多亩地只有一头牛,肥料才有几十车,这该怎么办?”社员张连平说:“把1958年那个劲拿出来,没牲口人拉车,人拉犁,没肥料我们马上交、马上积。”不到三天,全大队五百二十三户社员,就投肥一千五百多车。
大队支部书记和四个正副大队长说:“咱为什么是个大破村?生产为什么总上不去?经过这次整风把根找到了:底子薄,风气不正,再加上村子大,领导不深入,群众的话反映不上来,党的政策贯彻不下去。别看咱们多半是扛活出身,可是过去参加生产不够。咱得跟社员一锄一镰的去干、去领导生产。”队长们都觉得这话对,决定立即深入下去。
第一个战斗就是赶着土地没有化冻送粪。牲口套车以外,一个队都有十五六个人,两三套人拉车。这里边,支部书记荣志宽在他包的七队驾辕,队长李同起在一队驾辕,副队长张明旺在九队驾辕。支部书记、队长们和社员一样拉车送粪,鼓舞得社员越干越高兴,越干劲越大。过去“大破村”那种懒散的空气,一下子变过来了。到了播种的时候,他们这六千多亩地里,连积带送,一亩地合上了一车多肥料,施肥量比去年增加一倍多。
肥料是人拉车送的,种地时还得人拉耠子,人拉耧。当时,农活是很重的。公社党委书记张金波一边深入到这个队和社员一起鼓着劲干,一边又和外村商量着,借给他们六千斤粮食。这对干部、社员又是进一步的鼓舞。在播种中,社员们不光是干,而且是操持着干,个个关心集体生产。每个生产队都有三四个老农,晚上干部研究事,他们就凑上参加,那块地种什么,怎么种,一点不含糊地出主意。到了锄地的时候,大伙儿主动地起早、卖晌、晚收工。就这样,葛北大队今年一亩苗荒没有。一千四百多亩大棒子,都锄了四遍、五遍。
真是困难就怕有志气。葛北大队毕竟把1961年的大丰收赢来了。今年,他们收了历史上最多的一百一十二万斤粮食,牲口增加了十几头,猪只增长了三倍多。年初只是队里集体养着四十多口猪,社员户一头没有,现在已经有一百多户社员养猪一百三十六头。还是在没收完秋的时候,葛东大队支部书记遇见了荣志宽就说:“今年竞赛你们胜利了,再看明年吧!”
明年的劲,葛北大队的社员使的更足了。刚收完秋,干部、社员们就议论着明年的生产规划,他们除了打算使上长远的劲,狠抓牲口、狠抓猪,增加畜力、增加肥料外,正在狠抓翻地、积肥。现在,秋耕地已经一亩不剩,全部翻完,全队男男女女拾粪、扫垫脚、打猪圈、夹厕所,掀起了积肥的热潮。


第1版()
专栏:

拉萨河两岸家家户户忙生产 翻身藏胞迎接第四个丰收年
新华社拉萨25日电 拉萨平原的三万多名翻身藏族农民,正在热气腾腾地开展冬季生产活动。他们决心在连续三年取得丰收的基础上,继续争取第四年的丰收。
以拉萨为中心的广阔平原,历来是西藏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由东北向西南穿过平原的拉萨河,为两岸的十万多克(一克相当于一亩)土地带来了较好的水利条件。在实行民主改革以前,拉萨河两岸的农民在三大领主(原西藏地方政府、寺庙、贵族)的残酷剥削下,过着“肩头当马蹬,碗底漂清水”的悲惨生活。每年冬季,都是农民饥寒交迫,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民主改革以后,翻身藏族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牲畜和农具,并且在党的领导下连续三年取得丰收,使这个富饶的平原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现在,拉萨河两岸已经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广大农村里却到处呈现着一派欢乐繁忙的冬季生产景象。从拉萨市城关区的蔡公堂乡到工布巴拉山区的墨竹工卡县格桑乡,十多万克土地绝大部分已翻耕了一两遍,有些乡一半以上的土地还翻耕了三遍。冬灌的面积也比去年扩大了,很多土地上复盖着一层薄冰。在村落里,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堆着两三个肥堆,有的村庄平均每克地已积肥千斤以上。过去西藏农民为农奴主种地,一般都不施肥或很少施肥,现在他们已养成了施肥的习惯。在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农民们还在广泛地兴修小型水利工程。达孜县八卡宿乡的农民,和附近一个机关农场的职工一起兴修一条大水渠。这条水渠修成后,将使七千多克土地受益。铁木手工业者,入冬以来,已为农民生产和修补了几千件小农具。农村的副业生产也在蓬勃开展。男的打柴、猎兽、挖药、编筐、烧陶器;女的拾牛粪、捻羊毛线、织氆氇,家家都在忙生产。
在冬季生产中,各地生产互助组积极展开互助活动,充分发挥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墨竹工卡县仁青里乡索朗罗布互助组,在冬季生产开展以前就召集全体组员开会,根据各户的具体情况和在冬季生产中对劳动力、畜力的需要情况进行了合理安排,同时合理确定了变工换工办法。入冬以后,全组积极开展了以积肥为中心的冬季生产活动,仅五天时间就积了各种肥料一千多驮。(附图片)
拉萨平原的拖拉机正在耕地 新华社记者 陈珺、马鹏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