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袁鹰
再过几天,就是“大雪”,季节已经开始进入严冬。最近一些日子,每回见到枯枝委弃,黄叶纷飞,总禁不住要想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那句名言,从而对在朔风中屹然挺立的青松翠柏,增加无限的感情。今天,再一次想起它,是在看到美国杰出的黑人学者,世界黑人解放运动的不懈战士威廉·艾·柏·杜波伊斯老人加入美国共产党的消息的时候。
两年多以前,1959年2月,杜波伊斯老人在中国欢度九十一岁寿辰的那天,他在北京大学的欢迎大会上热情洋溢地歌颂非洲的觉醒。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黑人解放事业的战士和诗人,用发自内心的深情,高声呼唤着:
非洲,起来吧!挺起腰来!敢说、敢想、敢做,抛弃西方和五百年来你们所受的奴役和屈辱,面向升起的太阳吧!
他的苍劲有力的声音,至今还在我们的耳际萦回;他的矍铄[jué-shuò]健壮的身影,至今还在我们的眼前浮动。老人的生命活力,像南山不老松一样,永远长青。两年多以来,每次听到美国黑人解放运动新的斗争消息,总会想起杜波伊斯;每次,当又一个非洲国家挣断殖民枷锁、在黑色的土地上升起了独立的旗帜,也会想起杜波伊斯。今天,正当我们急切地关怀着美国共产党的每一个斗争的时候,传来了他加入美国共产党的喜讯,那心情是十分兴奋而且感动的。
杜波伊斯老人为黑人解放运动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战斗了几十年。多少呻吟于垄断资本、殖民主义制度和种族歧视下的美国和非洲的劳动人民,把杜波伊斯当作斗争的旗帜。他是美国人民优秀的代表。这样一位把一生精力都献给人民事业的战士,在他九十三岁的高龄,终于投入了共产主义的战斗队伍,怎不教人兴奋和感动!杜波伊斯自己,也是“面向升起的太阳”。在他出生的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共产主义运动才是一棵新生的幼苗,正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发芽成长;九十多年以后,它已经在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建立了战斗队,在十二个国家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政权,汇合成为任何力量都抗拒不住、破坏不了的洪流。共产主义运动如今正是美妙的青春。杜波伊斯老人在北京的祝寿会上,曾经说过“要越活越年青”;所有参加和没有参加那次盛会的中国朋友,都衷心地祝贺他长寿,愈老愈勇,愈加发挥他的生命活力。在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里,在这刚刚升起的太阳面前,九十三岁不也是年青的吗?
但是,更使人感动并且由此想到更多的,是他申请加入美国共产党的今天,正是重重黑暗笼罩着美国上空、以肯尼迪为代表的美帝国主义垄断集团阴谋对美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进行新的迫害的时候,正是阴霾[mái]四合、雷电交加的时候。“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这种同敌人进行你死我活斗争的严重关头,怯懦[nuò]的人可能消极、迷罔,意志不坚决的人可能堕落、蜕化;有些人也许会丢弃自己的战斗岗位,否定自己的崇高信仰,践踏自己的高举过的红旗;而那些在阶级敌人面前卑躬屈膝、插科打诨[hùn]的叛徒,更会出卖自己的灵魂,出卖自己的同志,出卖自己的事业。五年以前,当帝国主义者和它的走狗们在全世界吹起一股反共的阴风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看到一些动摇分子、变节分子的丑相吗?不是曾经听到过霍华德·法斯特这个叛徒像蚍蜉[pí-fú]撼大树似地无耻叫嚣吗?
五年后的今天,正当又一次“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下,九十三岁的杜波伊斯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共产党,交给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事业,这难道是一件普通的事吗?不。这是像一个战士奔向战场那样去果敢地战斗!这是以自己的严肃的、神圣的革命感情,对那些混乱和懦弱的人、逃兵和叛徒以轻蔑的唾[tuò]弃!这是从精神和道义上给凶恶的阶级敌人以响亮的回击!我们怀着无限激动的心情,隔着太平洋的汹涌波涛向您致意,敬爱的杜波伊斯同志!
古语云: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这对我们永远是有启发和警策的意义的。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不是真正的革命家,最主要的就是在同阶级敌人作殊死战的紧要关头,看他举的是坚决革命、打倒敌人的红旗,还是不要革命、同敌人妥协的白旗;在党的事业遭受严重困难的时候,看他是投身进入战斗的行列,还是悄悄离开队伍。对一个革命者来说,这是一块严峻无情的试金石。杜波伊斯老人的入党,使一切形形色色“挂羊头卖狗肉”的冒牌货和法斯特之类的政治垃圾,显得多么渺小、卑鄙和猥琐。
遥望云天,我仿佛看到在密密乌云、飒飒[sà-sà]西风的大地上,在一片肃杀的景象中,枝繁叶茂的松柏,正怒对严寒,傲视霜雪,迎接那必然到来的灿烂明天。雪莱不是早就唱过:
如果冬天已经来到,
春天还会远吗?
1961年11月寒夜


第6版()
专栏:

  致杜波伊斯
  李准我同时读到两条消息:一条是白宫的迫害变本加厉,胁迫美共党员去登记;一条是您申请加入共产党。黎明前,尽管恶魔们把天空涂成黑墨!而您,亲爱的杜波伊斯,坚信着人类的未来,把生命的总结,交给了无产阶级。您走过的桥,比有人走过的路还要长,您用过的墨水,比有人喝过的水还要多,您沉重的脚步,几乎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像一棵大树的中心年轮,每一轮上都刻着您的意志和希望,每一轮上都留着您斗争的经历。可是,您终于用烈火般的誓言,刻上了这一句话:
“我肯定资本主义要灭亡,我坚信共产主义的胜利!”您今年九十三岁,我今年三十三岁,您的年龄比我大两倍,可是,我觉得您和我一样年青,年青得像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青春是真理的姊妹,前进的人永远看不到脊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亲爱的杜波伊斯同志:真理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明天更是我们的。
1961、11、24、夜


第6版()
专栏:

  英雄的业绩永存
——看波兰美术家为革命运动的艺术创作
  冯香生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无数的老人、青年、妇女和儿童走进革命博物馆,聚精会神地观看革命志士们的史迹和那些描写英雄事迹的各种艺术作品。人们以新生活的幸福来比较旧社会的残酷,来追忆革命所经历的路程,怀念英雄们的业绩,从而得到深刻的教育。
我们正是以这样的感情,欢迎“波兰‘革命运动’艺术作品展览会”在首都北京的展出。
展览会的一百余件油画、版画和雕塑作品,为观众展示了自十九世纪以来波兰革命运动的历史面貌。在这里,波兰美术家把从自十九世纪以后的工人运动的发展直到对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欢颂,概括、集中地作了深刻的描绘,表达了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1905年俄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在波兰工人弟兄之中,得到迅速的响应。油画《罢工》(斯·林茨作)描绘了阶级斗争中,工人采用罢工这一有力的斗争武器。《争取劳动权利》、《1905年的罗兹》、《红色的查拉尔托夫》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揭示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另一幅《罢工》(夫·姆·浮格查瓦尔斯基作)中,更鲜明地描写了钢铁工人的坚强斗争意志。《农民斗争》、《宣传员》,则进一步描写了革命运动在波兰人民中间得到的广泛影响。美术家们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艺术创造,综述了汹涌澎湃的革命气势。与此同时,美术家们也揭露了处在资本主义旧社会奴役下的人民的悲惨生活。并且,用更多的画面,追溯[sù]了革命组织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出色活动。在展览会的油画和版画陈列开始的部分里,与斗争画面相衬的是那些对于辛酸往事的回忆:《去“萨克逊”》中的人民颠沛流离,《纺织》中原始的操作,《死在小车上》中的苦役,《女工人住宅区》的破烂不堪的生活环境,等等。但是,也正是在这种困境之中,蔓延了不甘忍辱的斗争火焰。
在表现一系列斗争史迹的绘画中,波兰美术家担负了塑造无产阶级领袖光辉形象的重大任务。《列宁》、《瓦林斯基》、《瓦林斯基在工人中间》、《捷尔任斯基》、《罗沙·卢森堡》的神采和他们卓越活动的片断,给观众以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波兰美术家的才能不仅表现在对革命史实的艺术概括力方面,也还表现在对于英雄人物形象的刻划突出的方面。简练的构图,千变万化的色彩,气氛的渲染,各以所长,构成了自己的、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但是,却不是形式怪异的而是用平易近人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创作。展览中的不少作品都说明了这一点。
油画《捷尔任斯基的逃跑》表现了列宁、斯大林的忠实战友捷尔任斯基对革命的迫不及待的热忱。画家是用奔驰的马匹,焦急的御者,来衬托出捷尔任斯基面似凝视而实际是革命思想的沸腾。这样,画家就成功地突出了主要形象,引得观众注目,从而激发起深刻的联想。油画《1905年五一示威游行》,以人物的互相呼应,明快的色调,构成一种浩大的气势,立即把观众引入这种壮烈的气氛之中。同《莱世金县城的农民起义》一样,这种难以处理的群众场面被安排得有条不紊;每一个人物都似是不可缺少,每一个人物又都环绕着主题思想有着细致刻划。
运用丰富的色彩,借以烘托人物的顽强斗争意志,《罢工》(夫·姆·浮格查瓦尔斯基作)一画显示了很大艺术感染力。被火光灼热的钢铁工人的胸膛和对于敌人仇恨的目光,掀动了观众的同仇敌忾[kài]。它突破了对于一般事件的描写,而是以色彩点染来刻划人物的精神状态。这种并不局限于事实的记述,而着力于人民意志的充分表达的方法,在其他很多作品中都有着发挥。
在展览会里,我们同时看到版画家在运用版画这一形式的特点。掌握黑白对照、流畅有力的刀锋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列宁》(伐·鲍洛夫丘克作)就是以舍弃一切背景只突出人物的面部神态,刻划这一伟大人物沉思的佳作。但是丝毫也不使人感到单调,却感到画面充实,内容丰富。《罢工》(莱·莱维茨基作)运用了强烈的黑白对照,发挥了简而有力的效果。《铁轨下埋地雷》采用多样的刀法,描写月色朦胧,来对照人民武装的紧促的但又是沉着的战斗活动。
波兰美术家们为革命运动的艺术创作表明了他们在表现历史题材和社会生活等题材方面的重大成就。表明了他们对英雄形象和革命事迹的艺术的概括能力和波兰美术家们为革命事业所作出的可贵贡献。


第6版()
专栏:

  绿竹多姿
  于竞祁
在川西平原上,丛丛竹林遍布四野。举目眺望,但见一簇簇、一团团青绿挺秀,沿着溪边、屋旁茂密地生长着。竹林,使川西景色凭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这里的农民,家家户户都种竹,绝大多数房屋都为竹林所环绕。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抱茅入竹去”之句,很早就描绘了这一点。他又在《杜鹃》一诗中写道:“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这也说明,川西农民种竹的历史已相当悠久了。群众谈论竹子以“笼”为单位。一“笼”就是一丛。一丛多者上百根,少者数十根。除了生产队所有的成片竹林外,一户农民房前屋后,多的有十几“笼”,少的也有二三“笼”。从去年以来,川西地区又开展了群众性的种竹活动,竹林比以前更加繁茂了。
从高大坚实的楠竹,到充满神话色采的“湘妃竹”,竹的种类很多,据说在我国有一百八十多种。四川境内分布最广的主要竹种有楠竹、慈竹、黄竹、水竹、白夹竹……等十几种。这些竹子除了具有共同的习性外,还各有其特点。有的剽悍雄壮,有的柔嫩纤细,有的清高孤僻,有的聚集丛生。川西平原的竹子主要是慈竹。这种竹子成丛生长,粗细均匀,高及二三丈,材质鞣韧。平原北部的绵竹县还出产一种绵竹,娟细而柔,传说县名即由此而得。
川西平原,位于著名的都江堰灌区,气候温暖,土地湿润肥沃,雨水也较多。竹性喜湿阴,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这样条件下,川西几乎随处可以生长。但竹子特别突出的优点还在于生长快,栽种和管理不需要大量劳力和时间。川西的慈竹,一般新栽的两三年就可以成林应用。繁殖的方法很简便,一种是“煨”,每年春天竹子出笋抽叶前,把竹林的老根挖掉,疏松土壤,然后用杂草、火灰等壅蔸,竹笋就会大量长出。另一种是移栽,选择健壮无病嫩竹,连蔸挖起移栽,或去蔸埋干,使其生根发笋。日常管理只要注意不乱砍伐,竹子就能旺盛成长,如能适当地进行除草、施肥和浇水,则生长得更好。一户农民,每年只需花三五个劳动日,就可以管好自己的竹子。集体的成片竹林,每年春夏利用农事间隙安排劳力,突击几天,日常则建立责任制度,包给几个社员负责保护和管理,都用不了多少劳力和时间。
多少年来,诗人画家笔下对竹子的描绘和赞赏是人们熟知的。古人把竹子作为正直不屈的象征。白居易以“有节秋竿符”赠送元稹[zhěn],相互唱和,传为佳话。但种竹在川西农村中如此广泛,更主要是因为竹子给社会增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这个地区,举目所及,群众的衣食住行无日不可无竹。大到竹柱、竹墙的房舍、茅棚、院墙,小到竹筷、牙刷把,从家庭的床席、各色家具到茶馆里舒适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四川躺椅,从竹筏到“滑竿”,竹子的用途何止百种。以竹篮为例,就有圆篼[dōu]、方篼、半节瓜、带盖条篼、金铃子等许多花色,加上精致的采漆和图案,有些已达到艺术品的境地。
再从生产上来说,田间生产使用的小农具大部分是竹制的,如箩、筛、帚、?耞、犁扣……。大农具中也有不少竹制的,如晒席、粮囤、竹筒水车等等。工业、水利、养鱼、牧业、副业都需要用竹。都江堰入口著名的分水“鱼嘴”和护堤设施就用的是竹笼卵石。种竹虽然占了一些地,如全面地从促进农业生产和适应社会需要看,还是有利的。竹林根多且密,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强,林边耕地要受一些影响,但很有限。相反,竹林盘根密集,能保持水土,对整个耕地却是有利的。
竹是集体和社员们很大一笔收入。川西农民把出售成竹和编织竹器做为一项很重要的集体和家庭副业。群众中有“家紧林盘松,家松林盘紧”的说法,家庭经济紧的时候就多砍些竹子。


第6版()
专栏:

  罢工(油画) 〔波兰〕斯·林茨


第6版()
专栏:

  清江河畔(油画) 秦元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