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友谊
——记老教授李瑜如和青年教师杜百廉
新华社记者 陈健
热情关怀帮助讲好第一课
青年教师杜百廉明天要上大课了。几天以来,他一个人在宿舍里,面对着空无一人的“讲堂”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讲课。李瑜如老教授体会到这个年轻人的心情。杜百廉讲课前夕,李瑜如又一次严格地审查了讲课提纲,谆谆告诫杜百廉说:讲课时,眼睛一定要看着学生;要从他们的眼神和情态上,看出对你讲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后,他催促着杜百廉要早点睡,免得第二天精神不好。
第二天,当上课的钟声还没有收住余音,老教授陪伴着杜百廉一起走到教室门口,用鼓励的口吻说:“进去吧!”然后,他悄悄地走到课室的最后一排座位上坐下……。
这次讲课的内容是人体解剖学中最难讲的一个系统——神经系统,这正是李教授几十年教人体解剖学最拿手的课题。杜百廉第一次的讲课得到多方面的好评,老教授的喜悦和兴奋心情是可想而知了。可是,他把涌到嘴边的许多赞许的话收住,仍然极其认真地提出了批评意见。杜百廉听了觉得特别亲切和感动。他知道李教授对他的关心,不愿放过任何一点能够发现的问题和缺点,这正是一种严师的态度啊!
这已经是八年前的一段往事了。
现在,杜百廉是河南医学院讲课最受欢迎的青年教师之一。他和李瑜如教授都已经参加了共产党,他们的友谊随着双方政治上、业务上的成长与日俱增。
1951年,二十一岁的共青团员杜百廉结束了大学生生活,被留在母校人体解剖学教研组工作。教研组主任李瑜如教授教过三十多年人体解剖学,他是杜百廉大学时代最尊敬的老师之一。
过了几天,老教授叫他帮助用英文翻译几张图表,还要找出一张挂图,准备第二天上课用。杜百廉当时的外文底子差,马上要翻译专业图表有困难,可是他一想到这是跟李教授学习的开始,帮助他做些琐碎工作,也正是自己的义务。他搬字典查到深夜,很用心地译出了图表。第二天早上四点钟,又去资料室找图表,当时找不到,他便根据李教授的要求,临时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图表,用极工整的字体加上注解和说明。上课以前,他把小黑板送到教室里挂起来,自己就坐到后边听课了。杜百廉认真工作的态度,使李教授受到了感动,晚上就找他去谈心。李教授向这初识的青年谈到组内的教学情况,谈到青年教师学习的重要和自己对青年教师的要求,也谈到自己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就这样,在这头发斑白的、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和这二十一岁的初出茅庐的青年人之间,有了一根和谐的弦:一个想教,一个想学,一个要求严格,一个虚心钻研。
虚心学习钻研基础理论
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院的基础课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为未来的医生或医务工作者,最起码的条件是要熟知人体的结构。李教授让杜百廉充分理解自己的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然后,他严格地要求杜百廉走进实验室,在他没有正式上大课以前,主要进行细致的实地解剖,做出大量标本,把人体结构中的五六千个主要名词记熟,把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牢靠。他告诉杜百廉:“不这样,你在课堂上就什么也讲不深讲不透讲不明白,深钻理论也要受到限制。”
杜百廉开始用最大的毅力,适应了实验室那种刺鼻的药味和艰苦细致的解剖工作。李教授亲自监督检查,一丝不苟。“太阳神经节”是人体腹部中非常细小有趣的神经单位,有无数根透明的像头发丝一样的粉色神经纤维在这里出入,李教授要求杜百廉不仅把这个标本做得准确,而且要像太阳的形状,光芒四射,使学生更形象地了解这个神经单位的部位和功能。杜百廉从这样严格的较长时间的科学实践中产生了兴趣。为了弄清人体某些结构问题,他刻苦地在实验室里作实地解剖,做标本,给学生上实验课。李教授关注着这个青年教师的一切活动,经常去实验室听杜百廉上实验课,当他听到杜百廉对某些问题阐述得深刻透彻时,心中不禁暗喜。有一个时期,杜百廉差不多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消磨在实验室里了。星期六晚上,他也要搞到深夜,第二天一早他又来了。夏天的晚上,杜百廉在实验室工作时,衣服经常被汗水浸透。老教授看到或听到这一切,又是欣喜又是心疼,也曾几次想劝他休息,但是话到嘴边又收住了。他想起那些专注于研究学问的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认为青年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也应该有这股“傻劲”和忘我苦干的精神。就这样,整整六年的时间,杜百廉没有间断过实地解剖活动。
1956年,杜百廉告诉李教授,他利用三个月时间,结合教学,做了“人体股动脉分枝调查报告”的科学研究,已经写出论文。李教授非常高兴,逢人相告,并在他主持的中国解剖学会河南分会会员大会上,叫年轻的杜百廉作专题报告。这对杜百廉是个很大的鼓舞。
杜百廉在李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还用同样刻苦好学的精神,学会几国文字,现在他能熟练地运用英文、俄文来阅读和翻译。这几国文字成了他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武器。
新一代老一代先后入党
李教授和杜百廉彼此间的关怀和友爱是很感动人的。每晚,当杜百廉在实验室里解剖研究到忘我的时候,李教授就特地在实验室对门的办公室等他。杜百廉晚上也常在办公室阅读,以便伴着晚归的李教授一起回家。碰到下雨的晚上,杜百廉还怕李教授滑倒,时时做出搀扶的姿势。两个朋友,真正是无话不谈,坦率相见,有时一直谈到李教授家门口,两个人还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还能依门再谈几十分钟。李教授有点小病,杜百廉一天要去看他几次。
杜百廉由于政治上和业务上的迅速进步,比李教授入党早一些,但他后来又是李教授入党的介绍人。这两位朋友,他们在一致的目标下建立起来的友谊,使人看到了老一代和新一代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


第4版()
专栏:

六个小生合演《珍珠塔》 七个旦角合演《孟丽君》
锡剧名角南京大会串
据新华社南京4日电 六个著名的小生在同一台《珍珠塔》的不同场次里扮演主角方卿,七个著名的旦角在同一台《孟丽君》的不同场次里扮演孟丽君。这两台精彩演出,最近几天在南京市的锡剧爱好者中间传为美谈。
《珍珠塔》和《孟丽君》是锡剧中传统的老戏,经过前辈艺人的不断创造和丰富,从内容到表演都比较成熟。现在,一些著名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经反复锤炼,不断修饰改进,使这两出戏愈加光采夺目。观众因为能在一台戏的名角大会串中,欣赏到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表演艺术,都兴致勃勃地争着前来观看。六个方卿各具风格
在《珍珠塔》一剧中先后出现的六个方卿,在表演艺术上都各有特色。“见姑”和“赠塔”两场中的方卿,由无锡市锡剧团演员王彬彬扮演。王彬彬一向以他自成一派的“彬彬腔”脍炙[kuài-zhì]人口。这次演出时,又充分发挥了他的迂回曲折而又清丽酣畅的演唱特色。演唱过程中,观众常常赞不绝口。
江苏省锡剧团演员王汉清扮演的方卿,在“跌雪”一场中的表演十分精彩。方卿在风雪归途中被强人抢走了珍珠宝塔,踉踉跄跄,一连跌了四个跟头。最后一跌,是当他咬紧牙关挣扎过桥时,桥高风急,吹走了雨伞,先是滑倒桥头,半段身子悬在桥边,接着又从桥上翻滚到桥下,这一跌再也无力爬起来了。这时,热烈的掌声响彻四座。一些颇为内行的观众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有的说:“四个跟头跌得多美,跌得好,跌得像!”有的说:“没有深厚的武功底子是演不好这出戏的啊!”
以表演细腻著称的吴雅童,在“盘夫”一场中饰演得官以后,乔装道童,二次来见姑母的方卿。他的许多准确而细致的动作,把方卿的得意之态和蓄意羞姑之心,刻划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七个孟丽君神采飞扬
在《孟丽君》中饰演女主人公孟丽君的七个女演员,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一个个都是神采飞扬,鲜明地塑造了孟丽君这个巾帼[guó]英才的动人形象。
在“双美成亲”一场中饰演孟丽君的梅兰珍,是锡剧中善于唱花腔的演员。她非常讲究吐字之准,咬字之清,嗓音很宽,既清脆又宏亮,传得远,听得清。她的表演也很灵活潇洒,不受程式动作的束缚。在这场戏中,孟丽君和梁丞相之女成亲,没想到新娘不是别人,却是代嫁遇救的苏映雪。孟丽君临难遇故人,一忧一喜,当她明知已经脱险时,又故意和苏映雪逗乐一番。这一场十分风趣的表演,很能抓住观众。
在“母女相会”一场中演孟丽君的薛静珍,是苏州专区锡剧团颇受群众欢迎的青年演员。她虽是第一次扮演孟丽君这个角色,却获得了可喜的成就。她的妩媚的情态,符合这一场戏的规定情境。对于孟丽君慑于欺君之罪,不能认母,后来经不起母亲动之以情,最后在母亲装病昏倒时不忍不认的内心矛盾,也表演得颇有层次。
江苏省锡剧团的姚澄和吴江县锡剧团的姚梅凤,都有比较丰富的舞台经验。孟丽君是她们演了多年的角色。这次在“君臣游苑”一场中,她们轮流扮演孟丽君。姚澄饰演的孟丽君,稳健机智,颇有一朝贤相的风度。对皇帝的百般戏弄给以恰到好处的回击,表现了孟丽君出类拔萃、压倒须眉的才智。姚梅凤饰演的孟丽君又另有一番风韵,她在风流皇帝面前,一会儿假装糊涂,一会儿谈笑风生,弄得皇帝啼笑皆非,演来饶有情趣。
这两台珠联璧合的好戏,还将以同样坚强的阵容,到沪宁线上的几个城市巡回演出。
(附图片)
上左图:江苏省著名演员联合演出传统剧目《孟丽君》
新华社记者 刘栖梅摄
上右图:江苏省著名演员联合公演传统剧目《珍珠塔》的一个镜头
新华社记者 晓庄 刘栖梅摄


第4版()
专栏:

广州三十多位国画家出省旅行写生
祖国瑰丽河山尽入画稿
据新华社广州4日电 广州三十多位国画家,经过一个多月的旅行写生后,已先后带了大批题材丰富的画稿回来,进行整理创作。
这次旅行写生是由广州国画院组织的,像这样人数众多的出省旅行写生活动,是广州国画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三十多位画家分成六七个小组,曾到著名的黄山、衡山、庐山、鼎湖山、钱塘江、富春江以及名胜古迹最多的绍兴、杭州、苏州等地。画家们为祖国的壮丽山河、各地悠久的文化和现代的建设所激发,创作热情很高。
由老画家胡根天率领的一行五人登上衡山后,发现衡山长满松树,秀茂多姿,一片苍绿;山上有南岳水库,规模宏大;而俯视山下,湘江蜿蜒而过,气象万千。五位画家都感受很深,画了大小共一百五十多张画稿。胡根天又是一位油画家,这次面对奇景,觉得只用水墨或钢笔写生,比较单调,便速写了两幅油画:“衡山一角”和“在衡山上”,把衡山的丰富色调,当场记录下来。岭南派老画家方人定等,到达钱塘江畔时,正好赶上观潮节,他回来后即创作了“钱塘江潮”。这幅画的近景是观潮塔,随后运用宋代画家马远的水波法,描绘了气势磅礴,有如千军万马的钱塘江潮。
这次国画家们的创作,谁也不愿落人后,老画家沈仲强、黄鼎平和黎葛民,同年六十九岁,本来不准备登山的,但最后还是结伴到离广州较近的鼎湖山去,写了不少画稿。
画家们对这次旅行写生,不但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对技巧上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国画家赵崇正、李国华在庐山上,看到了庐山被云雾和烟雨掩盖的景色;晴秋时日,还观赏了庐山的真面目。他们感到,只靠传统的一二十种写山的皴[cūn]法,要表现这样瑰丽的峰峦是不可能的了。因而在创作上力求提高自己的表现技巧。一些擅长于写花鸟虫鱼的画家,也觉得此次旅行写生帮助他们丰富了创作内容。
(附图片)
栖息(国画)方人定作


第4版()
专栏:重点文物

居庸关云台
居庸关在北京昌平区,离北京城一百余里,重峦叠障,形势险要,历代以来都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岗峦之间,山花野草,葱茏郁茂,景色幽美,因此在很久以前就被称作“居庸叠翠”,而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了。
云台是居庸关关城中心的一个石台,石台全部用灰白色石块砌成,在石台的中部辟一券门,在台子顶上还保存着一周圈石栏干。根据券门内的题刻,这个台子上面早有小塔称为过街塔,后来塔毁,又改建庙宇,现庙宇又毁,只剩基址。从题刻的年月得知,这个台子在元代至正五年(公元一三四五)以前就已经建筑起来了。
虽然云台顶上的建筑物已经毁坏,但是它仍有重大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主要的有三点,第一是云台门道券洞内外的雕刻,特别是门道两侧的四幅四大天王的浮雕,十分生动精美,每幅高达三米,宽达四米左右。像这样古代建筑物上巨大精美的浮雕,在其他地方还不多见。第二是在云台门道券洞内刻了多种古代文字,计有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维吾尔文、汉文、西夏文等六种不同文字的陀罗尼经咒文。像这样集中许多古代文字于一处的也是他处少有,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宝贵资料。第三是云台顶上的一周圈石栏干,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花纹,栏干下面还有精美的龙头和卷云,兽面,串珠等等图案。在古代建筑中,元代以前的石栏干保存这样完整的很少,元代的只有这一处,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例证。云台是今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罗哲文)
(附图片)
居庸关云台全景


第4版()
专栏:评球

高潮中的尾声
简介全国足球会战最后一轮的形势
师民
今天,在北京和天津足球场上举行了五场比赛后,1961年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就要宣告闭幕。球迷们都很关心,经过这最后一轮比赛,究竟是“八一”还是上海一队,会获得冠军的称号呢?这里,且允许我们先看一看当前九个队的积分形势吧:
队名 赛数 胜 和 负 进球 失球 积分
上海一队 7 4  3 0 19 5 11
八一队 7 4 3 0 13 3 11
天津一队 7 2 4 1 10 8 8
北京青年队 7 1 5 1 5 6 7
辽宁青年队 8 2 3 3 8 17 7
辽宁队 7 2 2 3 7 7 6
上海青年队 7 2 2 3 4 6 6
吉林队 7 2 1 4 8 14 5
四川队 7 0 3 4 4 12 3
从上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位列第三的天津一队在今天的比赛中即使获胜,积分也只有10分,不可能取得冠军。从表上又可看出,目前上海一队净胜球较多,似乎有利。但再看看今天的比赛,又很难下此论断。因为上海一队和“八一”队早已踢成平局,今天决定冠军之战,乃是在“八一对上海青年”和“上海一队对辽宁”中间展开。
上海一队技术细腻,配合默契,锋线攻击力强,所以进球数最高。但它的弱点是卫线站位一般过于平行,易被对方突破,所以失球也比“八一”队多。而对手辽宁队却是一支老甲级劲旅,有一定经验,并且能灵活对策,刚柔兼施。尽管在今年夏天,他们曾两度败在上海一队脚下;但最近却连以1比1迫和起用了主力阵容的北京体院队、以4比1挫败了吉林队。上海一队虽也以4比1战胜了吉林队;却曾以2比4输给了北京体院队。辽宁队为了争取列入前四名,必将奋力迎战。因此,上海一队要过此关,并非轻而易举。
以新老各半组成阵容的“八一”队,既勇又快,配合也好。边锋包抄传中和两内锋左右穿插相当出色,特别是防卫线强。在第一阶段比赛中,他们一球未失,第二阶段也仅丢掉三球。对手上海青年队固然实力不弱,技术动作也较细腻,颇有乃兄上海一队之风,联赛中一场“雨战”还曾挫败去年冠军天津一队(天津一队与“八一”队1比1战成平局),但究因后起之秀,尚不十分成熟。一般看来,他们对“八一”的威胁,似不如辽宁对上海一队威胁那么大。问题是“八一”队目前净胜球较少,因此任务就较艰巨。他们与上海一队同手,同员,固然会拿不到冠军;即使同胜,也非在5日的比赛中,比上海一队多赢五球方可。而上海青年队为了自己的晋升和“胞兄”的夺标,又必然会拿出更大的劲头,顽强奋战。这样,局面仍然是非常难以肯定的。
今日的另两场比赛(吉林—北京青年和天津一队—四川队),对决定名次也有影响。在后一场比赛中,人们虽然从经验和技术着眼,一般看好天津一队,但曾在第一阶段以1比1迫和“八一”队的四川队,如果踢出了水平与速度,也是不可轻视的。令人更为注意的,是吉林对北京青年这一场。在最近两场接连迫和天津一队和上海一队、演出了正常水准的北京青年队,为了保持第四名的地位,定将全力以赴;而以勇快著称的吉林队,要摆脱末尾名次,也必定会同前两场战胜上海青年和辽宁青年这两支后起之秀一样,向另一队新生小将——北京青年施加压力。


第4版()
专栏:体育

举重赛轻量级比赛结束
徐鸿林总成绩赢得冠军
黄惠成破全国抓举纪录
新华社哈尔滨4日电 1961年全国举重锦标赛3日晚上在哈尔滨举行第四个级别——轻量级的比赛时,又有一名运动员打破了一项全国纪录。至此,在两天来举行的四个级别的比赛中,共有六名运动员六次打破了五项全国纪录,而且都创造了全国最高成绩。
3日晚上打破全国纪录的是上海二十八岁的工人黄惠成,他在轻量级抓举的第四次试举中,举起了一百二十点五公斤。原来的这项全国纪录是一百一十七点五公斤,是他自己在去年12月间创造的。今年5月,黄惠成以一百一十八公斤的成绩第一次打破这个纪录。7月间,江苏二十六岁的店员徐鸿林接着创造了一百二十公斤的更高的成绩。
徐鸿林3日晚上也参加了比赛,他以三百七十七点五公斤的总成绩(推一百一十五、抓一百一十、挺一百五十二点五)赢得了冠军。
黄惠成得了第二名,总成绩是三百六十公斤(推一百一十二点五、抓一百一十五、挺一百三十二点五)(按规定,他第四次抓举一百二十点五公斤的成绩不能计算到总成绩内)。
这次比赛的第三名是内蒙古的尤家栋(总成绩三百四十二点五公斤),第四名是广东的洪惠明(三百三十二点五公斤),第五名是黑龙江的刘长安(三百三十公斤)。无第六名。
全国举重锦标赛将在4日下午和晚上举行最后五个级别——中量级、轻重量级、次重量级、重量级和特重量级的比赛。


第4版()
专栏:体育

全国举重锦标赛见闻
新华社记者 王元敬
举重运动员的风格
举重运动员出场试举以前,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有的在举重台前踱来踱去,表现出紧张的神情,直到试举前的最后一刹那,还要设法安定自己的紧张情绪。有的则以稳健的步伐,一直走上举重台,向闪闪发光的杠铃展开斗争。有的则健步如飞,简直像冲向杠铃似的,表现出克服困难的信心。
2日下午,在全国举重锦标赛进行比赛时,新疆的于国太就表现了后一种风格。这位二十四岁的纺织厂工人步伐特别快速,刚出场不久,他那股顽强干劲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抓举中,他第一次试举八十五公斤失败,但毫不气馁,反而要求在第二次试举时把重量加到九十公斤,并且一下就举起了这个重量,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在挺举时,他第一次挺举一百二十公斤失败,在第二次挺举这个重量时,眼看杠铃又要往下掉,只听他大喊两声,终于把杠铃牢牢举在头上。最后他以三百零五公斤的总成绩取得了第六名。
举重运动员的经历
如果你向举重运动员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怎么会爱上举重的?那末你得到的回答将是各种各样的。
上海搬运工人岑[cén]阿七、华安泉热爱举重,是同他们的职业有很大关系。他们平时干力气活,很自然就容易对举重发生兴趣。而四川十八岁的余学明,原来却是一个跳水运动的爱好者,他在1959年还参加过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跳水比赛。后来他才改而练习举重,而且两年多以后,在这次举重锦标赛中成为我国第一个次最轻量级的全国冠军。
最有趣的,是陕西二十二岁的特重量级选手汪宗良。有谁会想到这位体重达一百三十公斤左右的大力士,原来是排球运动员呢?他曾经是西安市排球代表队队员,参加过西北区排球赛。他开始练习举重是很偶然的。在1958年9月的一次排球赛中,他接受了别人的建议,才开始同杠铃打上了交道,至今他还十分爱好球类运动。
运动员的耐力
人们常把举重运动员称为大力士,公认他们力气过于常人,能力举千斤。其实他们不仅力气大,而且耐力也十分惊人。有时一场举重比赛往往持续好几个小时,他们在这段时间内要举上千斤的重量。
举重比赛的总成绩一般只表现为二百、三百、四百,或五百多公斤,它实际上只是一个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举起的一部分重量,因为这只是三种姿式共九次试举中的三次(每种姿式一次)成绩的总和。如果把九次的成绩加在一起,就要达到一千公斤以上(不同级别有所不同)。例如最轻量级冠军黎纪元,九次成绩的总和达到九百八十九点五公斤。


第4版()
专栏:

赤旗报代表团到京
新华社4日讯 应人民日报邀请前来我国访问的日本共产党机关报《赤旗报》代表团一行五人,在《赤旗报》总编辑土岐强率领下,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代表团受到了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和北京新闻界和部分在京日本人士的热烈欢迎。
当晚,吴冷西设宴欢迎代表团。人民日报、新华社、大公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北京新闻界的领导人五十多人参加了宴会。参加宴会的还有廖承志和刘宁一。现在北京的日本人士安斋库治和西园寺公一等也应邀出席了欢迎宴会。


第4版()
专栏:

奔舍那和冯维希去日内瓦
新华社4日讯 参加扩大的日内瓦会议的老挝王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贵宁·奔舍那、老挝爱国战线党代表团团长富米·冯维希,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北京去日内瓦。我国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和越南驻华大使陈子平到机场欢送。


第4版()
专栏:

中苏友协代表团赴莫斯科
据新华社4日讯 应邀赴苏联参加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四周年庆祝活动的中苏友好协会代表团,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康永和率领,今天上午乘飞机前往莫斯科。


第4版()
专栏:

沈雁冰接见苏中友协旅行组
据新华社4日讯 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沈雁冰今天接见了苏中友协积极分子专业旅行组。


第4版()
专栏:

苏联青工代表团回国
新华社4日讯 苏联青工代表团结束了在我国的访问,在团长戈芦波甫斯基率领下,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第4版()
专栏:

波兰外贸部副部长回国
据新华社4日讯 前来中国主持波兰工业展览会闭幕的波兰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约·库丁,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