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敬悼郝寿臣老先生
老舍
郝老先生,我从十几岁刚刚会听戏的时候,就认识您。您可还不认识我。我看过您的戏。那时候,您扮演《打鱼杀家》里的倪荣,和《失街亭》内的马谡[sù]等等。不管您扮演什么角色,哪怕只有一两句唱儿,或一点点武打,您总是全力以赴,一丝不苟。您不因扮演二路角色而不卖力气。这使观众看出来,以您的严肃认真,您的表演艺术成就是未可限量的。大家认识了您。即使您扮倪荣,一出台帘便有人喝彩。
郝老先生,您没有使大家失望。不久,您的《审李七》与《长坂坡》等便成为拿手好戏,驰誉京津。大家都说您是黄三老夫子的继承人,管您叫作“活曹操”。这是多么不容易得到的荣誉啊!
郝老先生,您会的戏很多,又有《审李七》等戏看家。按说,您就可以轻松自在地作个名演员了。可是,您并不满足于已得到的声誉。您要活到老,学到老。一出跟着一出,您把已将失传的剧目整理出来,和群众见面。大家多么兴奋啊,又看到《打督邮》、《打曹豹》、《打龙棚》、《黄一刀》……。那时候,四大名旦竞演新戏,女演员们也不断演出新的剧目,而净角却欠活跃,今天《草桥关》,明天《忠孝全》,没有相应的新尝试与贡献。只有您,当仁不让,不辞辛苦,把渐成绝响的剧目挖掘出来,加以整理,打破了花脸行的沉寂,得到观众的赞扬。大家都说:您既有深厚的根底,又肯好学不倦。您不止挖掘老剧目,而且编演新戏,创造了荆轲等英雄形象。您不止为自己挖掘传统剧目,而且与杨小楼、高庆奎、马连良诸名家共同钻研,整理出武生与花脸、老生与花脸合演的名剧。在当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欣赏您自己独挑的,和您与诸名家合演的重排或新排的好戏;在今天看来,我们实在应当感谢您的孜[zī]孜不息,为京剧保存下来,增添出来,那么多的剧目。随着这些剧目,唱腔、脸谱、服装,与表演技术,因以丰富。
郝老先生,您在学戏的时候,看见过前辈们的演技,所以您有资格整理、重排那些老戏。您又能够择善而从,吸取各家的长处,所以在保存老节目之中,您又有所创造。您的唱腔、脸谱,乃至于一冠一带,都既根据传统,又加以改革。承前启后,定非过誉。按照传统,京剧净角,必须会演《醉打山门》、《火判》、《嫁妹》等昆曲。您承继了这个传统。您学过多少出昆腔,我不知道。可是,在您中年,您演出了最受欢迎的《醉打山门》。那是多么繁重难演的戏呀,您可是不因难而退。您的继承传统,不是找容易的去学,而是敢碰一碰那最难的!您有毅力,不怕难!同时,在《醉打山门》中,您也改造了鲁智深的形象。您不因那是最难的而只求循规蹈矩;不,您愿独出心裁,推陈出新!
郝老先生,您一生始终守身如玉,这是内外行久已知道的,钦佩的。您把个人的修持与艺术的修养视为分不开的。是的,您在旧社会里演戏那么多年,而没有染上旧社会里的坏习气。您有一股正气。旧日的统治阶级是看不起戏曲演员的,您可是以那一股正气打退他们的欺侮。在日本军阀占据北京的时候,您留下胡子,不肯再登台。
郝老先生,在解放后,您高兴起来,欣然就任北京戏曲学校校长。学校初创,条件很差。您可是兴高彩烈。校长室并不是专为办公用的,而是老有一群孩子围着您,请您说戏。孩子们爱您,您感到愉快,只要他们肯学,您就肯教。您感激党与政府,决定把全身本领传授给第二代。在您身体不大好的时候,也还把孩子们叫到家中去上课。而且,您教花脸戏使用自己的路子,赶到教铜锤戏呢,又用金秀山等前辈的唱法。这不仅因为您渊博,而且表现了您只看艺术,不存门户之见。
郝老先生,您的逝世是京剧界的一个损失。可是,您的道德品质与表演艺术是会留芳千古,影响后代的。安眠吧,我们敬爱的郝老先生!


第6版()
专栏:

“郝寿臣脸谱集”序
梅兰芳遗作
“郝寿臣脸谱集”的出版是一桩十分可喜的事情,因为我们一直还没有这样一部论述勾脸的系统性的著作。
在京剧花脸演员里,郝寿臣老先生不但是最年长的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在继承京剧花脸表演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革新的创造性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形成一个甚为观众喜爱的流派,培养出来许多后继人才。他的革新工作是多方面的,在唱念声腔、表情动作、服装扮相以及编排新剧等都表现出独创的特色来,尤其在勾脸艺术上,贡献更多,就继承传统方面来看,他揉合许多前辈艺术家的谱法和笔法,做了去芜存精的工作;就革新方面来看,他改变了许多谱法(如:鲁智深),又从而创造了许多谱法(如:荆轲),丰富了京剧花脸的艺术内容,他在勾脸上所采取的手法极为和现实主义方法相近,他反对简单的自然主义手法,更不赞成驳杂的形式主义手法,在许多谱法里谈到的勾脸体会,都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这是很可贵的。因此,这部书的出版价值就不只是为传授经验和教学指导,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郝老先生无私地把六十多年勾脸的经验方法做出系统的分析,详尽的解释,公开出来,正说明了他对于新社会的认识,对于党和政府的感激,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他的严肃认真、革新创造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戏剧艺术推向空前繁荣的境界,来为劳动人民更好地服务。
一九六一年七月九日“郝寿臣脸谱集”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本文是梅兰芳同志生前为这本书所写的序文。手稿曾刊于今年十月号“北京文艺”。


第6版()
专栏:

漫谈阿凡提故事
卜昭雨
阿凡提故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阿凡提,是“先生”的意思,在维吾尔人民心目中,阿凡提是一位学识渊博、才智过人的人物,人们这样称呼他,是带着极大的敬意的。
阿凡提并非实有其人,而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虚构的一位传奇人物。在很古的年代,勤劳、勇敢的维吾尔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新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但是,在黑暗的历史时代,以汗、伯克等为代表的封建领主和阿訇[hōng]、哈孜等宗教统治者互相勾结,残酷地压迫与剥削维吾尔人民。数不清的苛捐杂税压得劳苦人民透不过气来,奇里古怪的赋税制度,使得社会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因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充满了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首先在文学艺术上得到反映,当书面文学尚未形成或广大劳苦人民尚未掌握文字这一斗争武器的时候,这种阶级斗争生活便成了阿凡提故事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阿凡提故事是具有战斗性和人民性的。人民群众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这样一个阿凡提形象。人民以辛辣的讽刺口吻和语言,嘲弄和否定统治者,发泄内心的愤懑。
维吾尔族人民机智聪明、淳[chún]朴善良而又饶富风趣,同时维吾尔族又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胸怀旷达,性格豪迈侠义,在劳动生产之余,他们往往欢聚一堂,高歌漫舞,或者讲一些传说故事、寓言笑话等,以消解疲累。这时,维吾尔族人民便塑造了自己的憨[hān]厚、机智、乐观而又幽默的阿凡提形象,往往一口道破一个真理,使听者大吃一惊,如梦方醒,往往又惹得大家捧腹大笑,乐不可支。但笑过之后,总有所教益,或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人民群众创作了阿凡提故事,并在流传中不断加工、提炼、丰富,所以一般地讲,阿凡提故事都短小精悍,语言朴素优美、大方自然,读起来极近口语,通畅流利。
阿凡提故事在维吾尔古今文学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它简洁的表现方法和优美、朴素的文字,深受维吾尔人民及作家的喜爱,他们从阿凡提故事中汲取营养,成长壮大起来,繁荣了维吾尔文学。所以阿凡提故事有着宝贵的艺术价值,它是我国各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一枝别具香色的鲜花。


第6版()
专栏:在我这岗位上

三八包乘组
韩清财
锦州开往沈阳的287次旅客列车,飞快地奔驰着。年轻的女列车长、共产党员陈瑞丽,正在车厢中为旅客解答问题,忽然发现一个小旅客躺在座席上哭泣,她连忙过去安慰,知道他是一个单人,现在患了病,病情还很严重。列车上没有医院,怎么办?她想在旅客中求医,可是今天没有挂广播车。逐个车厢通知列车员请医生吧,时间又来不及,这点困难怎么能打消她抢救小旅客的急切心情呢?她通知列车员妥善照顾小旅客之后,便亲自到每个车厢问有没有医生,她走过二节车厢,还未找到医生,她心里有点着急,难道列车上没有医生吗?她挤过人群,擦擦脸上的汗,继续高声喊着:哪位是医生?救救一位患病的小旅客!当到第六节车厢时,一位旅客自我介绍说:“列车长同志,我是医生,愿意为患病的旅客治病。”经过医生的急救,小旅客转危为安。
一次周末的288次旅客列车,各站上下车的旅客特别多,延误了开车时间,从阜新站开车后,还是晚点三十七分。为了使列车恢复正点,保证旅客在换乘站换上车,陈瑞丽马上召开了三分钟的“三八”包乘组紧急会议,决定除向旅客宣传组织快上快下,又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在东梁站上下车的二百多名旅客,只用了一分钟,当列车刚一到站时,以列车长为首的突击组,便投入抢装卸的战斗。列车还未到终点站便恢复了正点。失去的三十七分钟,夺过来了。
列车员朱玉兰正在车厢内为旅客找座席安置行李,发现从车厢的对面过来三个哭哭啼啼的小旅客。她便主动上前打招呼:“小朋友,哭什么?是不是找不到你妈妈啦。”这句话,引得三个小孩更哭起来了。经过了解,原来他们和妈妈一块去彰武,妈妈因忘记东西回去取,没有按时回来,三弟兄怕回彰武找不到家,所以啼哭。小朱根据车长的指示,把小旅客领到卧车去乘坐,怕他们饿,接着从餐车内买来三个面包,每人一个,又给倒了碗水,让他们三个吃起早餐来了。饭后,小朱看他们坐在那儿直打盹,就安置他们睡觉。车到新立屯,小朱领他们高兴地下了车,并交给车站帮他们换车。当小朱往回走时,三个小孩恋恋不舍地说:“阿姨再见,再见!”
像这种事情,真是说也说不完的。这列客车上的女职工,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沈(阳)—赤(峰)线上的“三八”包乘组的光荣称号。她们乘务走行二十五万三千公里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使一百三十二个晚点列车恢复了正点,并且为旅客办了五万二千件好事,接到顾客表扬信件五千三百多封。


第6版()
专栏:

阿尔巴尼亚谚语*与其当一辈子乌鸦,还不如当一次鹰。*要像鹰爱巢一样爱你的国家。*谁低下了头,谁就甘愿忍受屈辱。*抓住了蟒蛇,就摔破它的头。*人越勇敢,伴儿就越多。*履行诺言是名誉的保证。*懒人甚至对土地也是沉重的负担。*果树不只结一个果子,人不该只有一个朋友。*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
(匡满辑)


第6版()
专栏:

“铁牛”颂
〔纳西族〕牛相奎 木丽春我们的祖辈呵!曾把荒坝开垦,使坏了九十九样犁具,累死了能翻七层黑土的犏
牛。蜜蜂还没采到花蜜;花朵雕零了;五谷还没收割,人就累断了腰杆……祖辈搬家了,荒坝被茅草霸占了。从太阳出来的地方,“铁牛”开来了!骏马要跑九天的坝子,全开成了田地;弩箭射不到边的地方,全种上了庄稼。清清的泉水流来了,红艳艳的花朵满山开放;蜜蜂采到了花蜜,酿出甜甜的蜂蜜;纳西姑娘驾着“铁牛”“阿利利”歌声彻云霄……


第6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不正确的论断
11月1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发表禾佳同志写的知识小品《两个半年天数相等吗?》里面说:“上半年共有一百八十六天零十一小时,下半年只有一百七十八天零十九小时。所以,农历里的闰月,一定是在下半年。”
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请看看事实:查从1914年到1966年这五十多年中,农历置闰共二十次。在上半年置闰的共十六次,占80%(1917、1928、1947闰二月;1936、1955、1966闰三月;1925、1944、1963闰四月;1914、1922、1933、1952闰五月;1930、1941、1960闰六月)。在下半年置闰的只有四次,占20%(1919、1938、1949闰七月;1957闰八月)。可见,该文的说法是错误的。
广州 郑大零
读者的意见是对的。“农历里的‘闰月’,一定是在下半年”是“……大都在上半年”之误。
禾 佳
关于《四时读书乐》的作者
人民日报10月27日第八版白夜同志写的《兴趣》一文,说“宋朝学者朱熹写了四时读书乐的诗”,朱熹是翁森之误,似应更正。
翁森字秀卿,号一瓢,台州仙居人。宋亡隐居教授,以朱子白鹿洞学规为训,从游者前后八百余人。所著有《一瓢稿》,《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著录,今佚。《仙居丛书》有辑本,跋云:“翁秀卿先生,吾乡高士,其四时读书乐,天下学人罔不诵习,顾以穷居山谷,初无赫赫之名,致有疑为朱子作者。《宋诗纪事》及《欧阳省堂点勘[kān]记》曾辨之。”今按《康熙仙居志》卷二十五载此诗,《宋诗纪事》卷八十一采此诗,均题为翁森作,唯坊刻《千字文》书头载此诗,题为朱子作,实系误传。遍检《朱子大全集》一百二十一卷,并无此作。
刘乃和
感谢刘乃和同志的来信。他指出《四时读书乐》诗是翁森所作、而不是朱熹所作,基本上是可以相信的。因为这四首诗见于翁著的《一瓢稿》。但是这四首诗也一向被人说成是朱熹所作,不仅见于坊刻《千字文》书头,在清朝乾隆时人陈弘谋编的《养正遗规补编》中,即署为朱子作。我引此诗时,即本于《养正遗规》。可见这一传述,不仅由来已久,而且相当广泛。不知是陈弘谋编书时的疏忽,或是另有所本,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白夜


第6版()
专栏:

晌午(套色木刻) 张祯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