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王国华
1934年春天,三十多个来自白区的革命同志,结束了在瑞金苏区党校的学习,要回到白区去进行革命活动,回河南去的,有我和常文治二人。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早,我们向苏区告别,踏上了一段至今难忘的路程。
那是在蒋介石对我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围剿”之后,苏区四周受到反动派的严密封锁。当我们面临敌人的封锁线时,正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间。路的两边,一边是敌人的碉堡,哨兵正在虚张声势喊叫;一边是黑洞洞的深沟,远处传来了河水的咆哮。我们屏住了声息,在悬崖中腰的蚰蜒路上,匍匐[pú fú]行进着。好容易翻过一个山头,眼前又横着一条大河,我们刚上船,便被敌人发现了。碉堡里的机枪“咯咯”地狂叫起来。一些同志负伤落水,立即被激流卷走了。我们留下的一些同志,连同受伤的同志在内,互相鼓舞着,冒着弹雨死劲地划起桨,急急向对岸驶去。过了河,便是福建地界,这时,我们的行列里,只剩下了二十多个同志,风在嘶啸,夜正深沉,敌人的枪声还在身后响着……。我们隐忍了内心的悲痛,抬起头,挺起胸,继续向前走。
我俩到了上杭,蹲在路旁歇脚,忽发现有人立在路口,朝我俩悄悄张望。我俩正要避开,他却抢上几步,夺过包袱说:“客人,请到那面住店。”我俩跟着他走进一家客店,他把我们领到楼上,小声说:“南方人上路,都不背包袱,出门在外,要多加小心。”说罢,便
“登登登”下楼去了。我俩正犯疑,他却匆匆提着箱子和网篮上楼来,沉声不响地帮我俩把箱子、网篮装好,又拿出两张到上海的船票。我和常文治互相望了一眼,便都会意地笑了。我想这家客店,也许就是党的地下交通站呢。第二天清早,他把我俩送上船头,语意深长地说:“路途尚远,万望保重。”我再也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把握住他的大手,轻声说:“同志,谢谢。”轮船启碇[dìng]了。在朝阳里,我长久望着这个同志的渐离渐远的身影,暗想,到处都有我们的同志,还愁走不完这段路!
当我回到河南的时候,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惨重破坏,已经找不到省委的去处了。清明前一天,我到了驻马店。这儿离我家王庄不到十里,但我惦念着同志们的下落,便到牛庄向地下交通员打听消息。谁知刚刚进村,就有一个老汉拦住我道:“快走吧,您的人有的叫抓啦,有的叫杀啦,土豪们又都神气起来,唉!日头也无光了呵!”在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里,我又匆匆上路了。路旁坟头上,传来了妇女的哭声。我想,今天是祭扫死者的日子,在中原的土地上,又增添了多少座革命者的坟头?正想着,忽然望见路旁贴着一张
“缉拿共匪逃犯”的告示。好呵!同志们没有被斩尽杀绝,我决计去寻访那些暂时隐蔽起来的革命同志。
在汝南和店,我找到了刘茂林同志。他是地下党组织的区委书记,以制作毛笔为职业掩护,这里也只剩下他一个党员了,他见了我,欢喜之余,却掉下泪来。
“张士科还在吗?”我递了手巾给他。
“还在。是同志吗?”他已经揩[kāi]干了眼泪。
“是的。他在哪儿?”
“在地庄堂教书。”
次日,我俩打扮成卖笔人,在地庄堂找到了张士科。张士科是学生出身,家庭成份下中农。地下党组织遭受大破坏时,他去驻马店接头,险些儿被敌人逮捕。他双亲疼儿心切,再也不放他出门了。他受到双亲的牵扯,也一时拿不定主意。
夜间,一张大床两头睡,我俩攀谈起来。
“士科,咱前头有几条路?”
“两条,”他答:“一条是革命到底,一条是亡国亡党亡头。”
“是呵,”我接住说:“有这么一个同志,往日,他穿条灯笼裤,光着脚丫子,数九寒天下大雪,他东奔西跑闹革命,他是个好同志,中国需要这样的人呵。可是,如今,革命受到暂时的挫折,有的革命者被杀头,流了一些血。而他却蹲在家里,不敢露头。你说,这个同志是朝哪条路上走?”
张士科知道我说的是他,叹了口气,不响了。半夜,他在床那头小声叫我:“老王,你批评我吧!”我没有答应,却在心里笑了。
第二天清早,我问:“天亮了吗?”
他答:“是哩,人也亮了。”
我假装不懂。“那好,你蹲在家吧,我该走了。”
“嘿呀!”他一骨碌爬起来,“老王,我跟着你,咱走一条路。”
又上路了。在我们这支队伍里,已经有了三个战士。像是在一场狂风暴雨之后,找寻不曾熄灭的火种似的,我们分头奔走着,将那些没有被反动派斩尽杀绝的同志们,一个个地串连起来,恢复了汝南、确山等县的工作,并在与中央、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同豫鄂边区工委合并,成立了豫鄂边区省委。
成立豫鄂边区省委不久,有一个姓周的同志,从监狱中逃了出来。他拖着一条被敌人打伤的腿,颠拐着,走了一段历尽艰险的路,来到了我的面前。他瘦骨伶仃地站着,脸色焦黄,而目光闪亮:“老王呵,”他沉声说:“快给我任务吧。”不久以后,他便接受了恢复信阳党组织的艰巨任务,重新上路了。他把一个小包袱——一个革命者的全部财产,背上肩头,拖着那条受伤的腿,吃力地、然而是坚定地,向山的那面走去。两个月后,从山的那面,传来了信阳党组织已经恢复起来、而且在吴家尖山开辟了红色根据地的消息。豫鄂边区省委便迁到了那里。从此,革命的烈火,又以燎原之势,烧红了豫鄂边区。
以后,每逢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新的困难和挫折,我便想起了曾经走过的这段路程,便想起了一个共产党员,拖着受伤的腿,跨上山路的情景。  〔张一弓记录整理〕


第6版()
专栏:

诗情交融的形象
——中、苏舞蹈家合演“天鹅湖”
游惠海
不止一次地看《天鹅湖》的演出,不止一次地为不同的舞蹈家的创造所感动。苏联独舞家叶·里亚宾基娜和弗·吉洪诺夫,在中国芭蕾舞演员的合作下的演出,使这一部柴可夫斯基的舞剧音乐的典范,俄罗斯舞剧学派——苏联舞剧学派的优秀传统的作品,又一次显示了它的动人的生命力。
杰出的芭蕾舞演员,都受过作为古典芭蕾舞演员技巧标准的奥杰塔(白天鹅)、奥吉莉亚(黑天鹅)的演出考验,里亚宾基娜的两个天鹅形象,闪耀着前辈大师们的光华。同样的角色,仿佛我们自她身上看见乌兰诺娃和普列谢茨卡娅的艺术上的光彩。这位富有先天良好条件的后起之秀,用高度的舞蹈技巧和丰富的内心感受的形象来解释柴可夫斯基的富有诗意的音乐。她的奥杰塔具有一种开朗健康的色调,她在悲剧的命运的音乐中,不是以一种外在的伤感的气质,而是诗意地,乐观主义地升华了这个悲剧性的少女的形象。因此在她的开阔的,幽雅的造型中,使我们感觉到这位主人公的命运和爱情受到鼓舞和希望以后的内在欢乐,而赋予了她的奥杰塔一种独特的情感色彩和气质。
叶·里亚宾基娜是有着准确的理解,真挚的情感富于戏剧色彩的素质的演员,从那短短的序幕开始,一个可爱的无辜的少女形象,就深深的打动了观众。继之通过在湖边与王子相爱的有名的“倾诉命运”的乐段和爱情的双人舞,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少女的深情。然而这位演员的戏剧色彩的高潮是在宫里迷惑王子的第三场。一个粉饰在华丽外表下的骄矜、狡猾的形象,用外在的愉快和狂放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阴险的黑天鹅形象出现了。通过奥杰塔和奥吉莉亚,可以看到里亚宾基娜在一出戏中角色的调色板是多么复杂,而她又用得多么准确。
然而,这一切,里亚宾基娜作为一个独舞家是通过她的出色的舞蹈技巧来表现的。经过严格的训练的精确的舞姿造型、步法组合、跳转技巧,不可分割地和音乐、戏剧内在情感结合起来了。在湖边相爱那一场的双人舞中,她同她的舞伴(王子——弗·吉洪诺夫饰)用优美的舞姿、稳定的足尖挺立和腾空造型十分准确的完成了复杂的综合动作。里亚宾基娜的舞蹈的身体动作——特别是那富有吟咏性的表情的双臂,和身体的各部造型一致,形成了像音乐一样流畅的诗的语言连贯的线,不断地诉说着人物的内心感情。在这个双人舞的变奏舞中,里亚宾基娜的急速的、强有弹力的脚背是令人赞叹的。而根据大剧院范本表演的第三幕双人舞(黑天鹅和王子),技巧转变到完全不同的情感色彩上去了。在完整的双人舞结构中,从慢板——变奏——独舞结尾部,里亚宾基娜都贯穿了炫耀夺目的复杂技巧,对比发展的技巧一步紧一步增长,最后的旋风似的切步绕场旋转到以准确稳定的三十二个旋转,而达到高峰。
深刻理解音乐,严格依据音乐逻辑,贯注在音乐语言里的富有性格的充沛的舞蹈动作的自然感觉,是这位演员的创造成功之处。里亚宾基娜显示了她是一个有深刻的舞蹈艺术特质的戏剧天才。
弗·吉洪诺夫扮演的王子齐格弗列德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观众从一开始不易觉察出吉洪诺夫的这位王子外露的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气质,他很沉静,不多用热情,而随着在情节的展开,通过舞蹈形象逐渐树立的戏剧行动中,去使观众感受到这个人物性格的成长。而到“选妃”,这位被愚弄的王子内在的热情才引起观众的同情。他作为男性舞蹈家是有很高的技巧基础的,离地很高的跳跃,击腿动作,连续的原地半足尖旋转,空中转等等,吉洪诺夫都能熟练地掌握,在各段舞蹈中作了很好的表现。他在复杂、困难、强力的动作中对呼吸的从容不迫的控制,使人感到他的锻炼有素。
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的同志们,用辛勤的劳动,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次合作演出的排练。年青演员在舞台上塑[sù]造了丰富的舞蹈形象,像表演纯粹古典的四人舞、四小天鹅、三天鹅的演员们,像在性格舞中表演西班牙舞、意大利舞的演员们,都作了成功的表演。
魔王罗特巴尔特(李呈祥饰)从那半隐的冰冷的悬岩上张着巨大的双翅的雕塑性造型,到第三幕经过精确选择吻合音乐语言的身体和手势的表演,成功地、鲜明地塑造了一个凶恶的反面形象。年青的张纯增的小丑形象是很吸引人的,他塑造了一个不是单纯以自己的幽默嘲弄供人玩乐取笑的角色,而是一个热爱王子富有同情心的善良人物。他的幅度大的平稳的旋转,博得了赞赏的掌声。
创造了和主要角色和谐的诗意的情感场面的整个天鹅伴舞队,可以说是无愧地称职的。他们把伊凡诺夫编排的经典性的第二场的视象上交响化的场面,像乐曲的纵和横的建筑一样,如同乐曲的每一和弦一样,力求达到以一丝不苟的精确的动作、画面和主要角色的统一。
让我们感谢全体演出者在热诚友谊合作下创造的诗情交融的艺术形象。


第6版()
专栏:新闻纪录片之窗

《社会主义的阿尔巴尼亚在前进》
远在欧洲亚得里亚海之滨,有我们兄弟之邦阿尔巴尼亚。虽然它幅员不大,却居住着英雄的人民。为了满足我国观众了解阿尔巴尼亚人民的愿望,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第十四号《世界见闻》里,集中报道了来自阿尔巴尼亚的近讯八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霍查同志访问地拉那郊区布列里农业合作社、受到社员热烈欢迎的情景;还可以看到人们在多勒斯建筑机械制造厂和沃尔—米洛蒂新铁路干线上劳动的场面;也可以看到古城纪罗卡斯特的青春和都拉索十一年制工业专科学校学生勤奋学习的热忱;还有地拉那波尔梅特代表大会大街上新开的一家食品商店,供应七十四种食品,没有一个售货员,但凭顾客直接地从货架上取货;在一个幼儿园里,儿童们举行歌舞会,用热情的诗歌和舞蹈,欢迎自己的家长,感谢党的恩情……。虽然这八则短讯所能给我们的生活面貌也许是一瞬之间的,但它闪射着一种朝气蓬勃的光辉,这正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所希望和追求的。  (新)(附图片)
霍查同志(右一)在地拉那郊区布列里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中间
纪罗卡斯特是阿尔巴尼亚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近几年来,政府在这里进行了巨大的建设工作
正在制造建筑机械的多勒斯建筑机械制造厂一角
地拉那幼儿园的孩子们举行小型歌舞会。这个小男孩正在朗诵感谢党的诗歌


第6版()
专栏:

一分钟
刘宗武
今年7月号的《世界文学》上,有一则“补白”:《热爱生活的歌德》。全文如下:
歌德的孙子曾经在纪念册里写过一句让·保尔的话:“人生
在这里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
爱;因为在爱的这分钟中间他死去了。”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歌德是根本反对的,他于是在这句话下边写:
一个钟头有六十分钟,一天就超过了一千。
孩子啊,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知道
人可作出多少贡献。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分钟是宝贵的。在一分钟内,我国的钢铁工人为祖国生产三千五百公斤钢(1960年);在一分钟内,用电子计算机来算十位数字的加减法,可做一百八十万次;……
为什么一分钟能创造这许多财富呢?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在空间中部分小于整体;相反,在时间中至少在主观上,部分大于整体;因为在时间中只有部分是现实的,而整体只是想像的对象,因为现实的一分钟,对我们说来是比想像中的十年更大,更长的一段时间。”对于时间,人们只能从现实中去掌握它,而不是从想像中去掌握它,这是常识。因之,在现实中,谁浪费了一分钟,那就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马克思为了创立社会主义学说,指导全世界工人运动,他终生坚持高度紧张的劳动,他为了写《资本论》,精读了一千五百多种以上的各种书籍,并做了详细摘记和笔记。
列宁在流放西伯利亚的路上,还能抓紧时间学习。《亲属忆列宁》中,有这样的记述:“由于养成了勤学的习惯,他甚至在通常认为学习难免中断的时候,譬如在路上或在不定期的等待情况下,也不让学习长久的中断。例如,他不仅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等候指定流放地的那一个月里,每天都到离城约三俄里的尤金的图书馆去看书,就是在准许他在莫斯科自己家里逗留的三天,他也巧妙地利用部分时间去鲁勉采夫图书馆学习。……”
历史上的这些杰出人物,都是硕果累累,成就卓越。他们为全人类贡献了巨大的财富。而这,都是由于他们在短暂的一生中,抓紧了每一分钟,有效地利用了每一分钟,才得到的收获。让·保尔那样的人生观,在他们的面前,显得多么渺小!
请记住智慧老人萨迪对后人的谆谆[zhūn-zhūn]教言:
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蔷薇园》)


第6版()
专栏:新书架

农业干部的随身老师
江苏人民出版社组织了华东地区农业教育和农业研究单位的力量,编印了一本适应于农村工作同志在生产、学习时参考的工具书——“大众农业辞典”。这本辞典的解释简明扼要;所收词目三千一百多条,它包括农、林、畜牧、渔、副业、水利、农业气象、生物各类以至农业史的名词,还有少数工业名词,是环绕了农业机械化而提出来的。必要的地方,附有插图。最后还有十一种表格式的附录,像“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性状简表”、“风力等级表”等。印制设计的是五十开精装,既节约纸张,又便于携带。  (棉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