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在敌后办报的日子里
周保昌
1942年,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日子。当时,敌人的“扫荡”、“奔袭”、“蚕食”极其频繁。日本鬼子和他的爪牙“皇协军”,还有国民党顽固军,他们三位一体,共同对付我们。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我们在一个地方很难住上几天的,有时甚至一日三迁。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依靠了群众,战胜了重重困难,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出报——把山东《大众日报》办得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党报一样,像一面战斗的红旗,插在东海之滨的沂[yí]蒙山上。
那时的报纸只有四开大的一张,铅印,两日刊(后来改为日刊),每期容字不过两万,但在当时对于抗日军民所发生的鼓舞力量是难以形容的。那时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被分割成鲁南、滨海、鲁中、胶东、渤海五个地区,中间有铁路,有公路,有河流,还有无数的封锁沟、封锁墙,靠什么来指导斗争呢?报纸,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当时,党的重要政策、指示,通过报纸,传播给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一切实践活动,又通过它反映在报纸上;党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整风运动的各项文件,由新华社广播,刊载在报上,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各级干部整风学习中最珍贵的材料;报纸也刊载了被全世界劳动人民日夜关心的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和它的伟大胜利,这些,都曾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鼓舞了我们。
当时,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给报社的任务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保证报纸出版,都要把延安新华社的消息收到。所以我们的工作经常是:一遇到敌人大“扫荡”,工厂就埋机器,报纸改出油印,外地只运少数,用电报播发社论;遇到小“扫荡”就坚持出报,而不管如何,新华社的消息一定要想法收齐。当时电台的同志始终是跟着编辑部一起行动,工作也是最辛苦的,常常是别人休息,他们还在工作;每次转移,总要等收完新华总社最后一班发报。辛苦还是小事,最耽心的是电台遭受损失,因为它目标大,到一个地方两根竿子一竖,很容易暴露目标。记得有次敌人来
“扫荡”,我们住的村子离敌人很近,情况比较紧张,如果架线以后再撤线,会影响我们的行动,后来电台同志出了个主意,不架线,两个人爬上树去,用手支着小架线竿,这样做既不暴露目标,又轻便,结果就这样作了,成绩很好,而且在树上支小电线竿的人还可以兼当侦察员,真是一举两得。
除了电台以外,还有铅字、机器一整套设备。这些东西既不能随身携带,也不是几头牲口可以驮走的。所以我们把工厂固定隐蔽在某个地方,同当时军区的兵工厂一样,我们的工人不仅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他们还要担负埋藏机器、保卫工厂的任务。一有情况,他们很熟练地把机器拆下来,分别埋在一定的地方。埋藏好后,工人就变成了游击小组,在自己厂的周围巡逻,一旦发现敌人要到这个村来,就打枪转移敌人,万一敌人住在这个村,夜晚就去袭扰敌人。
为了建设我们的工厂,工人们特别爱惜工厂的财产。大家懂得:从一台铅印机一直到一个铅字、一张纸,都来得多不容易呀!从济南买回的材料,其中有许多标题字是把它掺在大粪里推出来,而后又从粪里一个个捡出来的。有时就要把敌人的据点打开,从那里缴获机器。材料愈困难,节约材料也就愈重要,那时,哪怕是极为细小的一小节铅丝倒在垃圾里,也要把它捡回来。
环境是那样的艰苦,条件又是那样的困难,但我们从来没有放松对报纸印刷质量的提高。在没有字模以前,一个铅字不知要用上多少次。后来,我们辗转从上海买到了字模,报纸也由两日刊改为日刊。从此字模和铸字炉也就成了工厂财富中的“宝中之宝”了,记得有一天的夜晚,突然发生敌情,情况紧急,工厂就把字模埋在附近的沙河滩上,埋好不久,突然天气变化,一场大雨,把字模冲走了,这消息真如晴天霹雳[pī-lì],惊动了多少人呵!上至分局、军区,下至县委、区委和村支部,都关怀这件事情,最后在莒[jǔ]南县委的亲自布置下,发动沿河滩三十里的人民一齐动手,终于在河里把一箱箱的字模找了回来。说到储存纸张,也煞费心计,大批的纸张总需要有个地方储存,但纸张这东西不同于机器、铅字,既不能随地埋藏;又容易燃烧;而且太集中了不能随机应付敌人的袭击,唯一的办法是依靠群众,群众的家就是我们报社的仓库,家家户户都为报社保存一点纸,需要的时候,去一头牲口就可以拉回二三十令,结果,敌人用尽办法也没有能够找到我们的仓库在哪里。
艰苦的环境,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困难,在与困难作斗争中,也锻炼了我们的革命意志,在那最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们常常高声唱着:
“艰苦是我们的,
胜利也是我们的,
谁能熬过艰苦斗争的锻炼,
谁就能得到胜利的明天。
……”
这歌声在当时成为鼓舞我们克服困难,勇敢向前的力量。


第6版()
专栏:

写在纪念册上
——早霞短笛
柯蓝
把这些写在珍藏的纪念册上
不是签名,也不是为了一时的留念……
悬岩上停立着一只雄壮的山鹰,用嘴洗刷着黑色的羽毛。准备着一个更高更远的飞跃。
我站起来,长久长久地凝视……
我觉得这跟它在高空盘翔时的雄姿,同样壮丽和充满幻想。
——送给一位钢铁工人进大学深造的祝词
风吹送着山头上的白云,总是向广阔的天际飞去的。那一泻千丈的瀑布,也总是向深远的山谷冲去的。我看见牧羊人站在高高的山顶上,他那悠扬的笛声,也是飞越群山,传向远方的。
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他的心不能不向更深更远的未来探索……
——写给一位支援边疆的青年
从岩石后面渗[shèn]透出来了,一滴一滴的泉水……
被阳光照得闪闪发亮的泉水,并不就此满足,也忘记了自己的渺小。
汇集起来的泉水,寻找小溪,追赶河流,最后终于冲向了无边的大海。
渺小的泉水就是在大海里,也还是那样不止地探索追求,日夜不息地翻腾,呼啸……
它和它的弟兄们终于掀起了排山倒海的巨浪。
——写给一位大学生
水乡的小河边,依次排列着一架一架的高大的风车……
风车总是像一个巨大的、善良的老人,站在田野上向着一切点头,挥动着臂膀,发出温和的微笑。它是这样谦逊,永远也不疲倦。只要人们需要,它就不停地转动,歌唱。
——写给一位农村小学教师
茂密的松林里有一堵悬岩绝壁。
悬岩的石壁上,从古老坚厚的石缝中,生长出几株粗壮挺拔的古松。古松粗大的树根十分奇异地、倔强[jué-jiàng]地盘扎在石岩上。在月光下,迎着晚风,摇摆着自己的枝叶,显得格外苍劲有力……。
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些在月下迎风的石上松。
——写给一位农村青年医生
车间里机床上削铁如泥的铣刀,在发射着淡蓝色的火花。它是如此神奇,令人惊异……。
但是不要忘了,这削铁如泥的铣刀,它也只不过是整个机器的一个零件。
——写给一位比赛优胜者
骑兵连的战士挥舞着马刀,在演习奔驰劈砍……。
多闪亮的马刀,多勇猛的战士!
我说:真正的战士,用困难磨练他的刀枪,用艰苦来考验他的意志。
困难越多,他的战刀愈亮。
——写给一位奔赴农业战
线的复员军人
对着你的照片,请允许我用银杯,盛满你对生活始终如一,经久不变的微笑。你,我们的老工人,身经百战的勇士,总是用微笑看待一切。……
你的微笑是如此的深沉而又坚韧。
你的微笑是从激动里提炼了冷静。从困难里采掘了信心。从艰苦的思考里获得了智慧。
你永远微笑着生活。
——写给一位老同志的
祝词
早晨来了,一个新的开始了。
花儿谢了,留下了种子,也是留下了一个新的开始。
一个新的开始,接连一个新的开始。生活是这样,斗争也是这样。
一个能够随时感到那种新的事物在开始的人,才是真正年青的人。他的心就时刻迎向着朝阳……
——写给一位保育工作者


第6版()
专栏:在革命博物馆里

国宝
——咏毛主席1929年10月在闽西用的公文箱
臧克家你是一个国宝,看了令人起敬意,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常常陪伴着毛主席。你了解他的辛苦,你知道他的意志,铁肚皮虽然很小,装满了革命大计!你传过多少捷报,叫人民皆大欢喜,在军书傍午的时候,你日夜不得休息。你的口守得很严,从不走漏秘密,白纸上那些黑字,叫事实证明它伟大的意义!(附图片)
这是毛泽东同志1929年10月住在闽西上杭县苏家坡村雷时标家时用的公文箱。
〔王纯德摄〕


第6版()
专栏:

觉醒的戏剧界
——辛亥革命文谈之六
阿英
辛亥革命的狂飚[biāo],同样给当时的戏剧运动带来了新的生命。民族革命和爱国主义精神,交织成新的特征。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而开始觉醒的戏剧界,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向前迈进。
戏剧运动的旗帜是鲜明的:“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强调的是:“以霓裳羽衣之曲,演玉树铜驼之史。凡扬州十日之屠,嘉定万家之惨,以及虏酋丑类之慆[tāo]淫,烈士遗民之忠荩[jìn],皆绘声写影,倾筐倒箧[qiè]而出之。华夷之辨既明,报复之谋斯起,其影响捷矣”。目的是要借“清歌妙舞,招还祖国之魂”。
因此就有很多创作的传奇、班本,都采用宋元之际、明清之际英雄人物的史事为题材。如写文天祥的《爱国魂》、《指南梦》,写史可法的《陆沉痛》,写郑成功的《海国英雄记》,写瞿式耜[shì-sì]的《风洞山》,写张苍水的《悬?猿》,写梁红玉的《黄天荡》,等等。这些,都是从民族革命的立场出发,激发当时人民爱国精神和“反清”情绪的。
秋瑾、徐锡麟被清廷杀害以后,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也创作了不少戏曲本子。有《轩亭冤》、《六月霜》、《秋海棠》、《轩亭血》、《轩亭秋》、《碧血碑》。有《苍蝇击》、《皖江血》、《开国奇冤》。也还有演当时湖南武装起义故事的《向道隆》,演法国革命烧炭党故事的《断头台》,等等。
这些戏曲,在鼓吹革命和推动剧运两方面,都是有显著影响的。问题是,其间绝大部分,采取传奇、杂剧写作形式,不能和当时流行的皮簧适应。而除吴梅等少数行家外,又大都不谙[ān]音律。加以演出环境关系,就很少得到在舞台上实践的机会。这是在运动开始时不可避免的情况。所以不久之后,这些革命的剧作家、剧运者,如陈去病、柳亚子等,就和戏曲界的著名人物,如汪笑侬、时慧宝、夏月珊弟兄等,联系起来了。外行与内行团结,并且合作了。于是,舞台上就出现了《长乐老》、《镂金箱》、《博浪椎》、《瓜种兰英》一类的新戏。
这时,由于在帝国主义铁蹄下人民爱国情绪的高涨,和民族革命运动普遍深入的要求,在中国也诞生了新的戏剧形式:“话剧”。春柳社、春阳社先后创立,演出了《黑奴吁天录》,《热血》,《爱国血》一类宣传革命、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戏剧。这就更进一步的扩大了戏剧运动的阵线,团结了戏剧界。发展到辛亥革命阶段,无论是戏曲、话剧,就都有了《秋瑾》、《徐锡麟》、《鄂州血》、《黄鹤楼》、《共和万岁》,等等新剧目。而名艺人如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王钟声、刘艺舟、和尚义队新剧部、新舞台演员等,且参加了攻打上海制造局,光复登州一些战斗,刘艺舟还做了都督。王钟声却因到天津搞武装起义,为袁世凯所杀害。
这些情况,说明了当时革命戏剧运动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戏剧创作的繁荣。
〔全文完〕


第6版()
专栏:读者中来

日场演出
对于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来说,要进城看一场戏真不容易。只有星期天比较方便;看晚场还不行(怕回家太晚),只好看日场戏。过去,日场戏总不丰富不精彩。话剧、歌舞都很少在日场演出。京戏、评戏演日场戏,但名演员都在晚场演出。
最近几周情况变了。仅以北京展览馆剧场为例,连续组织了四场好的日场戏,有北京京剧团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主演的《赵氏孤儿》,中国京剧院二团李和曾、张云溪主演的《朱仙镇》,四团演出的《初出茅庐》及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演出的《雏凤凌空》。大大满足了广大观众的需要。
为了让广大人民能在星期天看到更好的演出,得到更充分的休息。我希望有关部门把星期天日场戏安排得更丰富更精彩。我希望各话剧、歌舞剧及音乐舞蹈团体多演日场戏。
清华大学 陈思


第6版()
专栏:

山村集市(木刻) 甘霖 玉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