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远望前方
戈枫
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关键就是人有思想,有理想,有远见,能预见未来,能不断进步。正由于这样,所以,人也就更需要往前看,也更要善于往前看。
人,向后看的时候是有的,有时,向后看也是非常必要的,正像军队有时主动的撤退一样的必要。军队的主动撤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攻;一般的向后看,是为了更准确地向前看,是为了前进。如果一向后看,就再不前进,这样的人,不会有出息的。
一眼看去,就能把前面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分毫不差,这是做不到的,天下没有这样的“神眼”。看什么事物,都是由模糊到清晰,由轮廓到细微,由局部到全体,由现象到本质,逐步认识,逐步掌握的。这是认识的规律,谁也不能例外。如果谁提出要求:要看就必须看准,否则就根本不要看。这样的要求,就等于扼杀了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可能性。
当有人做错事情的时候,常常听到一种抱怨的声音:“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就是把认识绝对化的一种表现。其实,正因为有“当初”,所以才会有“今日”的。这里,提示了我们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眼睛整天直巴巴地往前望个不休,还不可能把前边的事物看得清楚,准确,分毫不差,如果我们的眼睛不往前看或不再往前看的时候,而是仅仅低头看着眼前,或者回头停留在既往,那是更会迷失方向,大栽跟头的。
“当初—今日—明天”,这是一条紧密相连的锁链。在“当初”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看到“今日”;但在“今日”,更要翘[qiáo]首望到“明天”。这是人的眼睛比一般动物的眼睛所以高超的地方;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了头脑的人的眼睛,比一般人的眼睛,要更加高超一些。当资本主义制度还像一整块沉重的钢板,压在全人类的头上的时候,马克思就看到了并坚信人类美好的“明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实现。
马雅可夫斯基在1927年写的长诗“好!”中,曾有这样的诗句:“我赞美祖国的现在,但三倍地赞美——祖国的将来。”1927年的苏联是个什么景况呢?恢复时期结束还不久,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未开始,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水平,都还很低,国外有帝国主义捣乱,国内又有托洛茨基分子和其他反对派分子的疯狂破坏,真是困难重重。但是,马雅可夫斯基对当时的祖国,不是垂头丧气,相反地,他是热情地为它唱赞美之歌;因为他绝对地相信祖国的未来。
眼睛,必须向前看,向远处看,全面地看问题,要看到过去,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我们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我们坚信未来,所以,无论在怎样困难的情况下,当我们一想到幸福的明天,我们就浑身是劲,心花怒放,万分喜悦。


第6版()
专栏:

老巩
万国儒
去年冬天,我到农村调查牲畜情况,住在小石村老巩头家里。
老头儿是全县知名的饲养员,六十二岁了,但还非常健壮,只是左腿走路有点跛,像是早年落过什么残疾。他对待牲口有一种癖[pǐ]爱,特别对于社的牲口,可以说胜过他自己的一切。他家院里就是社的牲口棚,我跟他住在一间屋里,夜间没见他脱衣服睡过觉,他总是披着一件老羊皮袄,不时地给牲口添草加料,直到天明时,牲口全下了地,他才回到屋里眯盹一会儿。
老头儿对于侍弄牲口不仅精心,而且有他一整套方法,比如在喂养上,他让牲口同棚不同槽,那样能避免欺食的牲口抢嘴;同时,他还根据牲口的年龄和口齿,选喂不同的草料。他非常注意牲口的清洁。在马棚内,你很少看到一点粪尿,他是时时打扫的,从棚内背出一背粪,回来总要背回一背干土垫上。他说,牲口和人一样,干完活也需要舒舒坦坦的躺下休息。至于牲口的使用,他有一种特别规矩,就是:社员们要牲口干活时,你不能指名要哪一头驴,或哪一匹马;而是向他说明要干什么活,由他来分配牲口。老头儿对于这一点执行得挺严,就是村里的干部也不能破坏。他的道理是:很多人用牲口,都爱用老实的,和腿脚快的;而调皮的,出活慢的,谁也不愿意用。老头说:“要是那么任意由人们使,好牲口就倒霉了,调皮的牲口就光享福。”同时他还说:“好牲口是人使出来的,调皮的牲口,也是人惯的,你越是不使它,它就越懒,毛病越多!”
那一天,县委副书记王山同志来了。他跟老头儿是老相识。他给老头儿送来一匹马。这匹马原是王山同志自己骑的,因他年岁大了,这里山道又多,开会下乡什么的,不骑马不行。可因当前牲畜缺少,明年的春耕任务又艰巨,他就把马交出来,拨给红火公社耕地用。但这是一匹劣性子马,从来也没拉过套。他骑来,就是让老头儿给训练训练。
老头儿对这匹马很赏识,接过去从头到尾相看半天说:“老王啊,这确实是一匹好走马,蹄腕长,腰间弓。不过,要和我那匹龙驹比较起来,还差一天一地呢!”说完,他牵着蹓跶去了。
晚上,王山同志没走,也住在老头儿的家里了。老头儿把炕给我们烧得暖和和的,才去看他的牲口。于是,王山同志说起老头儿那匹龙驹来。
老头儿是本地人,但在他十二岁上那年,老家发大水,他就被一个大伯带着下了关东。来到一个屯铺里,给一个大庄稼院放马。他整整在牲口群里生活了三十年。三十年,他不仅学会了怎样喂养马匹,还磨练出了相马本事。无论是什么牲口,只要他用眼一过,就能根据蹄腿和毛色,断定出这是一匹什么牲口,性情的优劣,蹄脚的快慢,以及适合拉车或乘骑。
一天,地主东家让他挑一匹好马,给一个新上任的县长送礼。在一百多匹马里,他说一匹好马也没有。地主一心巴结他的抬头上司,就拿出许多钱,让这个放马的人买一匹他认为最好的马来。
他去买马了,到一个有名的出马地方,住在一家小店里,每天让店伙计领着去相马。时间过去了两个月,好马看过几千匹,可他一匹也没相上。连店伙计都替他着急了。
一天,他和店伙计相马回来,路过一家豆腐房,见豆腐房掌柜的,在院里绑着一匹瘦马要杀。那是一匹瘦出棱骨的白马,但他一下子看上了,拦住要买。结果他出了双倍的价钱,买下了这匹瘦马。
他牵马回到地主家。大地主一看就火了,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呀!瘦得一阵风就吹倒,肋[lèi]巴骨一根一根的明摆着,长毛滚着虱[shī]子,混身是疥。大地主心疼那些钱,更恼火误了送礼的日期,一气把他的活给辞了,并用他三年的工钱,抵了这匹马。
老巩把这匹瘦马牵回来,自己每天打短工赚钱,精养着它,每天半夜里牵着蹓,净喂豆子掺骨粉。三个月后,这匹马变样了,瓜滚肚圆,毛白如雪,跑起来,能追上天上的鹰,赶过地下的兔,原来那是一匹千里驹。
消息一下子传到大地主的耳朵里。地主让他把马送回去,答应的条件是:恢复上工,三年的工资照发,并奖给相当于一年工资的钱。但他拒绝了。大地主一听生了气,就派下打手去抢马。
可他事先早有准备,把一布袋黄沙驮在马上,骑马出村。这时,抢马的人已拦住去路,?喝着让他把马留下。他答应着,就从怀里掏出一把刀子,左右开弓,把布袋挑开,然后两腿一夹马肚,只见一阵黄沙飞起,眯住了抢马人的眼,等他们把眼睁开,那连人带马,早已没了踪影。
他骑着这匹龙驹下了关东,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一个骑兵战士。有了这匹马,他在战斗中,杀伤过许多敌人,立过许多功劳。可是在一次突围战中,这匹马被打死了,他腿上也受了重伤。军队被打散了,失去了联系,他站不住脚,从那,就回到他关里的老家来。
“老头儿养了快一辈子马,可是在没找到党以前,他自己也给人家当了快一辈子马。现在,他才是真正给自己侍弄牲口!”
王山同志讲完了。慨叹地这么说。
这时夜深了。外边起了风,吹得窗户纸呼哒呼哒地响。我侧耳听了听,院里除去牲口们的嚼草声音,还有一个踢哒踢哒的脚步在不停地走动,我想:老头儿一定在蹓那匹新来的马。
(1961年10月25日)


第6版()
专栏:在我这岗位上

画出祖国美好的面貌
地图出版社 刘寅年
同志,你经常看地图吗?你对它感兴趣吗?
我由于从事地图编制工作,和它打交道已近二十年。长年累月的看图、读图、画图生活,使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展现在眼前时,引起了我无限的深思。你看,从西部崇山峻岭的帕米尔,到东部浩瀚[hàn]无垠[yín]的海洋,再从北部中苏接壤的黑龙江,到南部风景绮丽的南海,祖国多么辽阔广大。镶嵌[qiàn]在领土周围的“晕纹”,把祖国的全貌钩勒得那么清楚、美丽。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解放以前的地图“美租”“英租”“法租”“日租”等字样占据着我国沿海的主要港埠和大城市,帝国主义的魔爪撕破了我们祖国的地图。现在,眼看着这幅祖国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地图,怎不叫人兴高彩烈,欢欣鼓舞呢!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更是一幅无限美好的壮丽图画。你看,布满了形形色色代表各种工业类型的符号,多么丰富多彩。那代表钢铁工业红如炭火的棱形符号,像天上繁星一般布满了各地,鞍钢、武钢、包钢……如同星群中的大星座,特别耀眼;你看,昨日还是一片空白,今天已是新型的工业城市;原来是消费城市,现在是工业中心。就是那深山密林中,沙漠戈壁里,也出现了一座座工业城市。钢铁,石油,重型机器,和轻工业一道,像无数的花朵铺满了大地,更加美化了祖国的地图,真使人感到花团锦簇[cù],气象万千。
农业图上的巨大变化,同样给人以无比的兴奋。那金黄色的人民公社的界线,有如东方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曲折匀称,遒[qiú]劲有力的界线,标志着我国农业由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的变化。由于这巨大的变化,使农业面貌大为改观:从前荒芜的土地一变为可耕良田;原来是滨湖的沙滩,如今化为碧绿的沃野。田头垅间,新辟的沟洫[xù]河渠纵横连贯,构成自然与人工交错的河网化,为地图增添了无数的新图案。水库闸坝,矗[chù]立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上,许许多多的水电站,闪闪发光,给人们光和热,成为生产的动力。
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似的各式各样的交通线路,尤其是代表着解放后新建的红色线道,更吸引人。四川人民梦寐以求、殷切盼望修筑的成渝铁路,从清末到民国几十年间,在地图上一直是一条“计划线”。但解放不到几年,这条铁道在图上就变为“已成线”了。自古有名的险要地方,陕西境内的“南北栈道”也被凿通几百个隧道,筑了路基,铺上轨道,把成渝和陇海两线联结起来,成为我国西南交通的大动脉。在拔海四五千米以上的西藏高原上,青藏公路、康藏公路,蜿蜒盘踞“世界屋脊”,更叫人惊叹不已。……
地图,难道不也是时代的图画和缩影吗?我亲切地感到:在这伟大的时代里,在一张白纸上,为画出祖国更新更美的面貌尽到一笔之力,真是莫大的光荣和幸福!


第6版()
专栏:

上下同好,上有甚焉
马铁丁
不久前,在美国的丹佛有三十六名警察被捕。因为这些人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包括撬锁行窃、购买赃物、偷窃、干投机勾当、纵容卖淫等等。
被捕者之一县警长罗伯茨——前联邦调查局的特务,被控伙同另外五名警察多次撬锁行窃。
在丹佛东南的阿拉伯霍县,也有七名警察因偷窃被捕。县警长查里兹·福斯特也被控贪污了四个犯人的伙食费一百多美元。(新华社消息)
*撬[qiào]
盗窃固然是盗窃,捉拿盗窃的人,本身就是盗窃。一个是在野派,被盗窃捉拿的盗窃;一个是当权派,捉拿盗窃的盗窃。
那末,那些警察、警长之类的上级、上上级,是不是干净些,不见得。盗窃、贪污、贿赂,上上下下,全都一样。
美国“生活”杂志的佛兰克·吉布尼,写了一本书,名为“操纵者”。作者指出:今日美国充满欺骗之风,是个“甜言蜜语”的社会,它宣称反对贪污,实质上却在贪污;它宣称它拥护道德伦理,暗地里却赞赏道德败坏的行为。又指出:美国的贪污、贿赂、盗窃等等行为,与政府官员,与社会上的头面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用在这里,也对,也不对。说对,盗窃、贪污等等,确实是上下其手,彼此、彼此的。说不对,那是说,那个“甚”字,要作新的解释:不是什么“下必甚焉”,而是“上有甚焉”。“上”吗?胆子更大,花样更巧,盗窃、贪污的数目更多,而且可以消遥法外。因此,把这句成语,稍微改一下是更为妥切的,曰:
“上有同好,上有甚焉!”


第6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对难字注音的反应
本报从11月1日起实行难字注音以后,陆续收到读者来信二百多封,表示赞成。有一些读者向本报建议,除每天的难字注音以外,最好定期把已经见报的难字,重新加上注音集中刊登一次,这样可以帮助大家复习。
本报编辑部同意读者这个建议。目前准备每月从已见报的难字中选择一部分加上注音集中刊登一次。


第6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扩大《教学笔谈》范围
人民日报开辟《教学笔谈》这一栏,几个月来,发表了不少中小学教师写的文章,这对互相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作用。但大都是谈语文教学的,希望扩大笔谈范围,也刊登一些数学、史地等方面的教学经验与体会,使更多的教师参加讨论并从中获得教益。
江苏省广播师范学校
徐真武


第6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让图文更好地配合
报纸上的新闻多,不能每一篇都配图。但图文主题相同,如能很好配合,读者定会更欢迎。
我觉得人民日报在国内外政治生活的报道上,图文配得较好。但工农业生产和其他方面的报道,图文往往不能很好配合。有时一篇报道很好,却没有照片。发表同一样主题的图文报道,常是文谈东北,图示西南。介绍一个美术展览会,作者倾力推荐某一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就是看不到被推荐的有关作品,读报时很感遗憾。
建议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密切合作,建议编辑同志在组织文稿时同时组织图稿,使我们的报纸内容更丰富,版面更活跃。
浙江德清第一中学
杨剑明
读者的建议很好。文字记者同摄影记者应当密切合作,编辑部组稿时也应当注意同时兼顾文稿和图稿,使图文报道更好地配合起来。但是由于新闻照片有很多限制,例如文字报道可以追叙过去的事情,新闻照片不能补拍过去的事件,很多文字报道都不可能配合照片。而在同一主题下,文字和图片报道的地区虽不同,所报道的情况和问题却是相同、相类或相关的,那么也是一种配合。至于介绍一个美术展览会,在推荐某一作品时,我们将尽可能刊登作品的照片,来满足读者的要求。
编 者


第6版()
专栏:

昆仑山下(中国画) 方之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