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星期画刊

龙门石窟
龙门在河南洛阳城南二十五里。这里有两山东西对峙,中间形成一个天然的阙口,伊水自南而来,从阙口横穿北去,在东西两山的断崖上,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大小窟龛,里面保存着丰富的古代佛教雕刻艺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始雕凿的时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从现存造像铭记推测,大约在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前后(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前后)就已凿窟造像。以后经过东西魏、北齐、隋、唐直到宋代,陆续都有营造,而以北魏(主要是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和唐代(主要是高宗、武则天和玄宗时期)的窟龛造像为最多。在整个石窟群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洞窟有西山的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石窟寺(以上北魏)、药方洞(北齐或隋)、潜溪寺、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以上唐)和东山的看经寺(唐)、擂鼓台三洞(唐)等二十几个。其中古阳洞是开凿最早的洞窟,窟内有北魏太和(公元477—499)、景明(公元500—503)年间的造像铭记;宾阳三洞,很可能就是《魏书·释老志》上所说的北魏宣武帝为他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和自己营建的三所石窟;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所兴建,它以开敞雄伟的外观,构成了整个龙门石窟的中心。
龙门石窟的历代雕像,主要都是以佛教为题材的,从这些精美瑰丽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代雕刻家的集体智慧,和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杰出成就。此外,像书法艺术上著称的北魏碑铭“龙门二十品”和唐褚遂良书“伊阙佛龛碑”等,原石也在这里。又如药方洞内所刻的古老的药方,包括“疗疟方”、“疗霍乱方”等数十项,则是研究我国医学历史的重要材料。
龙门石窟以前曾受到帝国主义者、特别是美帝国主义者的严重破坏,如宾阳中洞的大型浮雕帝后礼佛图和万佛洞的唐代石狮,就都是被美国强盗凿毁后劫走的。解放以后,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国务院已把它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重光)
上图:奉先寺全景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洞,南北约30米,东西约35米。此洞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开工,至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十二月完成。本尊是卢舍那佛。卢舍那佛的两侧刻两菩萨及二罗汉,菩萨神态安详,衣纹飘洒,是唐代精致的作品。左右洞壁雕天王、力士像,雄壮劲健。 (文物出版社供稿)
右图: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 卢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是龙门最大的石雕佛像。此佛像发髻呈波状纹,面颊丰润而慈祥,躯体魁伟,气宇轩昂,眉目神情,栩栩如生,衣纹优美流畅,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佛像背光在头部宝珠形光背之外,还有举身光背,刻镂精致而清晰有力。 (文物出版社供稿)
上图:莲花洞天井图 莲花洞是北魏时期开凿的。因为洞顶有一朵雕刻精美的大莲花,所以叫莲花洞。
左图:古阳洞北壁的部分造像龛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在这个洞窟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石刻都是北魏时代的作品,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在此洞内就宝藏了十九品之多,是北魏中期雕刻艺术的精美代表作品。洞内左右壁上雕凿的精巧的小佛龛,满壁琳琅,极为华丽,各龛的供额装饰,细致精巧。
右图:龙门二十品之一 (文物出版社供稿)
左图:宾阳洞本尊和藻井 宾阳洞是龙门各窟中雕刻精美而年代较早的一个。本尊释迦牟尼佛,面貌清秀,体态平稳,是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品。
新华社记者 张青云摄
上图:龙门西山全景 石窟大部分雕造在西崖龙门山上,南北绵延约二华里,在这一片蜂窝般的大小窟龛中,蕴藏着丰富的古代佛教雕刻艺术。 (文物出版社供稿)
报头题饰图是龙门古阳洞左壁下层第三复式龛的拓片(部分)
左图:石窟寺洞左壁礼佛图此图以手持莲花的贵妇为中心,前边是三位僧人。贵妇三人依等级排列先后,姿容秀美,表情虔诚,随从侍女的形态也各有不同。自宾阳洞帝后礼佛图被美帝国主义者盗去后,此幅为龙门仅有的艺术性最高的礼佛浮雕。*窟[kū] 阙[què] 龛[kān] 虔[qiá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