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红旗飘飘编辑部内外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当中有不少人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革命回忆录、人物传记故事这类书和《红旗飘飘》这套丛刊。当你们读了这本书或那本书,读了这篇文章或那篇文章之后,一定会从中吸取着丰富的精神营养,会从革命前辈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史实和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中,学习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可是,当你读到这些好书的时候,你想到过这些书的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的吗?想到过这些书的出版过程吗?这里,我们谈谈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活动,也许是你愿意知道的吧?
“革命烈士诗抄”出版之前
读者们,你们在《革命烈士诗抄》这本书的开头几页,曾看到毛主席的题字、董必武副主席和林伯渠等同志的题诗,但不知道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也包含着革命前辈的劳动。在这本书出版发行以前,编辑部曾将样本送请董老等审阅。董老看了以后,对于全书编辑体例曾作了极宝贵的指示;林伯渠同志当时正在各地视察工作,经过四个多月辛劳奔波,刚从外地回京,就审阅了样本,并用尺幅大字为诗抄题诗一首;郭沫若同志在细读小字样本以后,也对书中传抄和排印上的讹误、标点和注释中的差错一一详加指点。
这本书初版以后,许多革命前辈和烈士亲属又提供了不少新的宝贵材料,并对增订本的工作给予极大支持。谢觉哉、李立三、南汉宸等同志热忱地提供了何叔衡、蔡和森、宣侠父等烈士的传记文章;蔡畅、杨之华、缪[miào]敏等同志详细校读了蔡和森、瞿秋白、方志敏等烈士遗作的抄稿。《贵州殉难者狱中遗诗》,在初版时不知作者是谁。这本书出版以后,作者生前的战友李策烈士的爱人丁毅同志写信告诉主编萧三同志,这首诗原是中共贵州思南县委书记、中共贵州省省委秘书长萧次瞻同志的遗作。
这本书的增订本初编工作已经完成,书中共收集了六十多位革命烈士遗诗近一百五十首,比初版本增加了二十多位作者,四十多首诗,其中有新发现的何叔衡、蔡和森、王若飞、柔石等同志的珍贵遗作。该书将在明年初出版。 老革命家关怀青年的成长
优秀的革命斗争回忆录——《第一个风浪》一书于10月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称赞。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经过。邓洪同志是江西省副省长,今年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三十余年的艰苦革命斗争,使老人染上不少慢性病。近年来,他的病时常复发,而且工作又忙,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写作显然有不少困难。为了支持邓洪同志写作,中共江西省委派了胡旷同志帮邓洪同志作记录整理工作。在组织的关怀帮助下,老人在几年当中,利用一些零碎时间,特别是利用养病时间,断断续续的从事这本书的写作。1960年夏天,邓洪同志在北京参加全国文代会期间,他放弃了一切会外活动,从旅馆迁居到西郊一个地方,利用会议空隙写作。那时,他时常失眠,加上天热,夜里总是睡不好,但他每天都很早起床工作,总是一丝不苟地和胡旷同志一起核对历史事实,推敲文字细节,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秘书劝他休息,他总是婉言拒绝,说:“既然这些材料对青年有教育意义,我们就应当尽最大努力快点把它写出来。”不久,邓洪同志患了重病,四肢瘫痪,神志时常处于昏迷状态(最近病情已好转),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关心着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秘书同志曾几次听到他在昏迷中念叨说:“青年需要,回忆录要写完啊!”在此之前有一次邓洪同志住在医院里,当他自己认为病危时,曾把秘书叫到身边,对他说:“回忆录恐怕写不完了,没有完成党给自己的这项任务,心里很难受。告诉胡旷同志,他已经记录下来的材料,一定要整理出来。”
为什么邓洪同志如此重视并积极写作革命斗争回忆录呢?他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的发言中讲得很明白:因为革命斗争回忆录能够帮助青年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正确,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而使青年懂得珍惜今天的胜利果实,鼓励青年热爱并积极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许多革命先辈们正是出自这种对青年一代的无限关怀,他们是在繁忙的工作中,甚至病魔缠绕在身时,而从事革命斗争回忆录的写作的。 一切为了读者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了。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深刻地理解毛主席著作,团中央书记处指示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部尽快编辑、出版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回忆录,作为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辅助读物。编辑部立刻召集了会议,决定先编一部《解放战争回忆录》,并且马上组织、编辑《红旗飘飘》十五集的稿件——解放战争回忆录专辑。
编辑部和印刷厂的全体同志都行动起来。仅仅一个多月,内容丰富的《解放战争回忆录》就同读者见面了。
与此同时,编辑部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了组稿线索,分别在北京和派人到南京、广州、沈阳等地组织稿件。凡编辑部拜访过的和接到编辑部信的老干部,当他们了解《红旗飘飘》十五集的编辑计划后,都表示愿意写出自己的革命经历和对毛主席思想的体会。解放军某部副司令员看到编辑部的约稿信后,就打长途电话给编辑部,请编辑部派人去商量写作计划。当编辑部的同志赶到他那里的时候,他已经在着手准备写作了。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当时的作战地图,桌子上摊着《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上面用红笔划了许多记号,旁边放着一堆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的战史资料和历次战斗总结材料。编辑同志一到,副司令员立刻向他讲述某次战役的经过和当时毛主席的英明指示,讨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经过反复推敲和核对事实,写出初稿,又经过反复修改才定稿。正是由于许多老干部的热情支持,《红旗飘飘》十五集才能迅速编成出版。 从《在烈火中永生》到《红岩》
“我们并不想当作家,在新的生活里,我们觉得烈士们和我们仍在一起并肩战斗,我们有责任把他们的英雄形象纪录下来。”这是《在烈火中永生》一书的作者说的一段话。他们抱着这样的动机,写出了这部动人心弦的回忆录。
《在烈火中永生》出版已两年多了。在这期间,读者的鼓舞和要求,督促他们继续写作。他们经过长时间辛勤的劳动,最近又完成了一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红岩》。
回忆录和小说当然是两码事。回忆录里有的人物,如江姐,在小说里又得到了再现,但是她已经更丰满、更鲜明。有很多大家注意的人物,在小说里已寻不到名字,可是,他们已分别地做了模特儿,经过作者的艺术创造,以更完善的艺术形象矗[chù]立起来。敌我斗争的场面,也大规模地展开了。 在一个少年儿童阅览室内
“当!当!当!……壁上的钟响了,时针指上十一点,我仍然在读着《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在这个夜晚,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这是北京崇文区大石桥小学学生王文铎,在读了《烈士亲属的回忆》一书中的一篇文章后所写的读后感开头的几句话,这位小读者聚精会神,手不释卷地阅读革命回忆录、传记故事书的心情,也正是千百万小读者的心情。
崇文区图书馆儿童阅览室每天下午接待着川流不息的小读者。平时,来这里看书的小读者每天有一二百人,假日每天有几百人,此外,各小学以班为单位到这里借书的也不少,据今年1月到10月的统计,平均每月有九十六点一个班,1月份多至四百一十一个班。这些小读者最喜爱的读物是革命斗争故事,这类读物的出借率约占儿童阅览室全部借出图书的三分之二。今年“六一”儿童节,儿童阅览室还以这类读物为中心举办了“读书心得陈列”,崇文区有二十一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孩子们写了大量的读书心得,仅入选陈列展出的就有一百四十多篇。
小读者写的读书心得,叙述了他们的各种感受和收获,他们把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高贵品德,作为自己学习和行动的表率。大石桥小学学生耿新怀读了《在烈火中永生》一书,看到先烈们在狱中那种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学习、锻炼身体,他联想到自己学习和遵守课堂纪律不够好,他写道:“当我上课不听讲时,那些先烈们刻苦学习的精神与他们的高贵品质就呈现在我的面前,我不注意听讲的缺点马上就克服了。”崇文区东八角小学学生王业勤在读了《黄继光》一书后,写了一首诗:
“为了祖国的和平建设,
为了人民生活有保障,
黄继光,光荣牺牲在战场。
…………
黄继光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附图片) 艾生文 苗地图


第4版()
专栏:

边座谈 边表演 边总结
桂剧老艺人热心传艺
两个月中传授了四十八个拿手好戏
新华社南宁14日电 广西各地有五十位桂剧老艺人,9月7日到11月8日在南宁市举行座谈会,边座谈,边表演,总结经验,传授桂剧的传统表演艺术。
这次座谈会是自治区文化局邀集的。座谈和表演期间,各行当、各流派具有不同表演风格的桂剧老艺人,纷纷自报上演节目。七十一岁的桂剧老前辈蒋云甫已经多年不登台了,这次也欣然上台演出。有的将已经二三十年不演或演出很少的剧目,拿出来给大家观摩。这次前后共演出三十一场、一百零七个传统剧目,包括各种题材和形式:有正剧、悲剧、喜剧、讽刺剧、闹剧,有唱工戏、做工戏、讲口戏和武打戏,唱腔有高腔、弹腔和昆腔,内容有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也有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十分丰富多彩。
观摩演出中,许多老艺人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优美的形象。在《斩三妖》里,扮演妲己[dá-jǐ]的是被称为桂剧旦角“戏状元”的颜锦艳。她擅长做工戏,尤其讲究步法。当她演起妲己领了纣王旨意,披挂上马出战姜子牙时,虽然她已年过花甲,跑起“马步”来仍是起步生风,落地无声,头上的翎毛、背上的靠旗顺风摇曳,刚中带柔,不失桂剧的表演特色。扮演姜子牙的生行名角王盈秋,唱工在桂剧界是造诣最深的。她一出台,就以其嘹亮、清晰而又富有表情的嗓音,吸引了观众。六十九岁的著名花脸老艺人李冠荣,在《秦府抵命》(《宝莲灯》的一折)里,运用面部肌肉的跳动、眼神的变化、多样的舞蹈动作以及胡须、威马、头盔等,成功地刻划出告老太师秦灿这个反面人物,当儿子被人失手击毙之后那种怒、悲、狠、毒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
演出期间,老艺人们向来自全区十一个桂剧团和两个戏曲学校的学生,传授了四十八个最拿手的传统戏。有四个青年演员拜颜锦艳为师,向她学《斩三妖》。她每教一段戏,必先讲述故事情节和表演的基本要求,结合示范动作,分析人物的感情变化,尽量让学生对每一段为什么要这样表演,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学生做错了,她就不厌其烦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以矫正。这样严格地教戏,使得青年演员们体会到桂剧传统表演艺术有多么丰富,从而下功夫勤学苦练。
这次座谈会,大量地应用文字记录、照片、录音等方法,把桂剧各行当的基本表演程式和独特的唱腔音乐,记录下来。记录的文字资料约有十一万字,照片一千多张,还有唱腔、音乐五十首。这些资料,为下一步系统地研究和提高桂剧艺术水平提供条件,成为桂剧艺术界的宝贵财富。
桂剧是广西的代表剧种,大约已有三百年历史,现在还能看到剧本的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


第4版()
专栏:

首都学生集会庆祝国际学联成立15周年
胡启立和安东尼奥强调世界青年在反帝斗争中团结一致
新华社14日讯 首都学生五百多人今晚集会庆祝国际学生联合会成立十五周年,并且欢迎以安东尼奥为首的巴西学生代表团。
全国学联主席胡启立在会上讲话。他说,1946年,在世界学生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学生联合会。十五年来,国际学联为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学生切身权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反映了各国学生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胡启立在谴责美帝国主义千方百计破坏世界学生大团结的阴谋后指出,团结就是力量,依靠社会主义阵营十二个国家学生的团结,依靠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学生的团结,依靠全世界学生的团结,珍视、维护、巩固和发展这个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胡启立说,中国学生一贯支持世界各国学生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并且永远把加强同各国学生在这一正义斗争中的团结,看作是自己崇高的国际义务。
巴西学生代表团团长安东尼奥在热烈的掌声中应邀讲话。他说,今晚的庆祝会意味着全世界青年在反帝斗争中的团结一致。
安东尼奥说,中国给我们提供了榜样,它把美帝国主义赶出了国土,建设幸福的青春,它对我们的斗争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照华等参加了大会。


第4版()
专栏:

排球甲级队联赛武汉赛区结束
辽宁男女队双获冠军
据新华社武汉14日电 1961年全国排球甲级队联赛武汉竞赛区的比赛,已经在12日晚结束。辽宁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得了这个竞赛区的冠军。名列男子组第二名的是煤矿队、第三名是江苏队。女子组第二、三名分别是上海二队和湖北队。以下名次男子组是:广州部队队、湖北队、台山队和福建队;女子组是:“八一”青年队、重庆队、贵州队和成都队。
这次联赛无论从各队的战略战术,意志风格,或者从各队运动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新手的成长来看,都比往年有了进步。参加比赛的十四个男、女排球队从11月4日以来,共进行了五十六场比赛,其中有十二场都是经过两个小时以上的五局决战,才定出胜负。辽宁队对台山队的一战,从4日晚上八时五十分开始,打到5日零时四十五分才告结束,前后激战近四个小时。
在这次比赛中,各队运动员的发球、扣球、传球、拦网等基本技术,都有了提高。仅在发球方面,许多运动员都掌握了勾手大力发球和发上手飘球、勾手飘球等本领。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交替运用。在扣球方面,各队在进攻时运用迅速的直线扣球和“快板”球都比往年熟练,常常打得对方措手不及。


第4版()
专栏:

我男女乒乓球队在缅最后一场比赛获胜
据新华社仰光13日电 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男女乒乓球队昨晚同缅甸队举行了最后一次友谊比赛。中国队以五比○获胜。大约有两千五百人观看了这场比赛。
中国乒乓球队在访问缅甸期间同缅甸乒乓球队一共举行了三次友谊赛。中国队三次都获得了胜利。缅甸体育界的一位负责人士对记者说:“三天的友谊赛不仅使双方交流了经验,并且进一步加深了中缅两国的胞波友谊。”


第4版()
专栏:

吴温貌总统接见中国乒乓球队
新华社仰光13日电 缅甸联邦总统吴温貌13日下午在总统府接见了由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李文耀率领的到缅甸进行友好访问的中国男女乒乓球队。接见时在座的有缅甸国民健身委员会会长吴素韦和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临时代办萧明。
中国乒乓球选手为吴温貌总统作了表演赛。


第4版()
专栏:

中央歌剧舞剧院演员赴苏联和波兰演出归来
据新华社14日讯 根据中苏、中波文化交流协定1961年执行计划,赴苏联和波兰两国访问演出的中央歌剧舞剧院一行六十一人,由剧院第一副院长侣朋率领于今天乘火车回到北京。
前往车站欢迎的有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张奚若,副主任张致祥、屈武,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等。
苏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罗满宁、波驻华大使馆参赞邓布尼茨基也到车站欢迎。


第4版()
专栏:

长沙发掘一座西汉大墓
已清理出一些罕见的珍贵文物
新华社长沙14日电 湖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长沙市南郊砂子塘,发掘一座西汉大墓。现在已清理出一些罕见的珍贵文物,其中有漆绘的木外棺,和一批墨写隶书文字的木封泥匣等。这些文物的出土,给研究古代绘画史和研究古代文字的演变,提供了一批新的重要资料。这些文物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细致挖掘,现已全部出土,并已陈列在省博物馆展览室外坪中,将建亭保护,长期供群众参观。
古代的漆画木棺,过去极少发现,而能完整保存者更难得。据了解,目前国内发现是不多的。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墓中出土有漆绘木棺,但被盗掘者破坏。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中木棺板上发现有漆绘花纹,但亦被破坏,所存很少。这次长沙市郊的发现棺椁[guǒ]保存完整,木质坚固,色彩鲜明,为国内所存一副最完整的古代漆画木棺。
这次出土的七十三件木封泥匣中,有四十三件上墨写有一百三十多字,文体基本上属隶书,但仍保存有战国竹简上的篆[zhuàn]体文字的若干遗风,而不及居延、武威等地出土汉简隶书的方正成熟,在时代上可能早于居延、武威汉简,对研究文字演变很有价值。


第4版()
专栏:

北京绢人
北京绢人,是用绸、纱等作主要材料,借助于传统雕塑的表现方法,以及布玩具的制作技巧而制作的。风格清新,富于民族色彩。在题材方面多取材于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也有一部分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附图片)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新华社记者 顾德华摄


第4版()
专栏:

陈子平大使、陈毅副总理和廖承志在首都各界人民支援越南人民斗争大会主席台上 新华社记者 王纯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