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谈谈经济核算制
任北菁
经济核算制的本质及其基本要求
国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它是由国家统一领导的,同时,它又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全民所有制企业为了进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制。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它要求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严格的统计和核算。大家知道,生产过程“愈采取社会的规模,愈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簿记——当作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愈成为必要。……它对于社会共同的生产,又比它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①“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②经济核算乃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核算是由节约劳动时间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只要有生产,就不能没有核算。但是它究竟采用什么形式,则取决于每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条件。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就决定了全民所有制经济必须利用价值和货币的形式来进行核算。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和资本主义企业的商务计算有原则的区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每一个企业进行商务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根本不关心整个社会劳动耗费的节约。资本家降低产品成本,节约生产管理费用,提高利润率的主要手段,是减少工人的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因此,资本主义的商务计算反映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它与劳动群众的利益相敌对,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工具。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目的则是为了使企业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到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多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经济核算就是要以尽可能节省的成本,制造尽可能多与尽可能好的产品。因此,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体现着劳动者之间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它与劳动群众的利益相一致,它是劳动人民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有计划地管理经济的工具。有的人看不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这种原则区别,他们常常用资产阶级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企业的核算,盲目追求产值,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扩大,甚至违反党和国家的某些经济政策。这样的做法和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本质是相违背的,是根本错误的。
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就是利用货币来衡量企业经济活动的消耗和成果。换言之,就是利用价值形式来核算企业生产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使各个企业按照国家所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所得到的货币,能够补偿他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包括工资和各种物质消耗),并且取得一定数额的赢利,为国家增加积累。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品的价格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但是,不同企业所生产的同种产品的个别价值却是各不相同的。经营管理得好、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出售产品获得的收入会超过生产产品的劳动耗费而使企业获得赢利;反之,经营管理得不好、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产品的个别价值就会高于社会价值,出售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就会低于生产产品的劳动耗费,以致劳动的耗费得不到补偿而使企业有所亏损。实行经济核算,就可以比较劳动消耗和销售产品的收入,计算盈亏,从而发现在生产过程中,什么地方还不合理,什么地方还有节约的潜力,以进一步改进生产,改进经营管理。因此,实行经济核算,乃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生产高速度发展,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重要武器。
经济核算制企业的资金组织
国家拨给企业进行独立经营所需的物资和货币资金,构成企业的基金。社会主义企业的基金是全民的公共财产,是为全社会的利益而运用的,因而它与体现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剥削关系的资本有着原则的区别。
企业的基金包括在生产领域中发挥职能的生产基金和在流通领域中发挥职能的流通基金。
企业的生产基金根据价值转移的形式的不同,又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基金两个部分。固定资产包括各种劳动资料: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机器、耐用的工具和器材、运输工具。它们可以长期地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保存着自己的实物形态,它们的价值则随着磨损的程度,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流动基金包括原料、材料和燃料等劳动对象。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被消耗掉,它们的价值也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流动基金的货币形态,就是流动资金(流动资金还包括销购产品和用于购买原料、材料、燃料和支付工资的货币准备金)。
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和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行经济核算制要求企业必须合理地利用固定资产,尽力挖掘机器设备的潜力,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要求尽力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在保证生产增长的情况下,力求把流动资金压缩到最低限度,使之得到最合理和最节约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增产节约的原则,不断提高生产的经济效果,降低成本,增加社会主义积累,扩大社会主义再生产。
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是企业完成生产计划、降低成本和增加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取决于这些资金处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因此,要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就必须尽力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为了缩短生产时间,就要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方法,改进劳动组织,加快生产过程,同时也要反对过多地储备原料、材料和半成品。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不断改进运输工作,更合理地组织产品的供销工作。
产品成本、赢利
经济核算是社会主义企业用以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企业赢利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企业的产品价值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一)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即为社会的劳动;(二)必要劳动即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三)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前两部分构成社会主义企业产品的成本。具体分析,产品成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原料、材料、燃料、电力和辅助材料等的费用;(二)折旧提成,即固定资产的消耗;(三)工资和工资附加;
(四)行政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这四部分构成产品的工厂成本,或叫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再加上销售产品时的运输费用、包装费用和销售经费等等,就构成完全成本,或叫商业成本。
产品成本这一范畴的存在,是由企业要以自己的收入来弥补自己的开支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因而它与经济核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表明企业在制造和销售产品中实际花费多少开支,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都会在产品成本中反映出来。通过对成本的核算,可以看到生产中的劳动消耗状况,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可以在生产上采取措施,促进成本的降低,实现以更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更大的劳动成果的目的。因此,成本核算是检查和评价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降低产品成本,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产品成本的降低,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材料消耗的节约、固定资产利用率的提高,总之,是反映劳动时间的节约。因此,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促使生产成本不断降低。降低产品成本的主要途径是: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各部门的协作,提高现有生产设备的利用率;综合利用原材料,节约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的耗费;合理使用资金,缩减行政管理费用和其他一切非生产性的开支;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等等。做好这一切,必须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和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社会纯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税金,包含在产品的价格中,企业在销售出产品之后,就要核算出税额,及时地上缴国家预算。另一部分形成企业的利润,其中大部分也要上缴国家预算,用于全社会需要,小部分直接留给企业用于本企业需要。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利润,是产品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差额。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就可以增加。社会主义企业的利润和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有原则的区别。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而社会主义企业的利润,则是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这部分价值是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扩大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源泉,因而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利润是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需要的一种条件,因此,必须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利润问题。这就是说,为了保证有计划、按比例和高速度地发展生产,为了把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为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取得经验,某些生产部门,某些新投入生产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只获得很少的利润或者得不到利润,甚至亏一点本,应当是允许的。但是,这只是适用于一定的企业和一定的时间。任何企业都不应该长期亏本、依靠国家补贴,而应该在根据国家计划和政策来进行生产经营的基础上,精打细算,增产节约,努力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既符合于企业的利益,又会加快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速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整个国民经济的利益和企业内部的利益,总的看来是一致的和互相结合的。但是,两者之间有时候也会发生矛盾。例如,在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从企业范围来看是合理的、经济的事情,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却是不合理、浪费的事情;或者从个别企业来看是不合理的、浪费的事情,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却是合理的、经济的事情。这种矛盾是由于整个国民经济和个别企业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引起的。解决这种矛盾的原则,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克服本位主义,局部服从整体。
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是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企业的核算是在国家集中领导、统一计划的前提下,保持企业在经济上、业务上的相对独立性。我们不能只看到企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还必须看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必须服从国家计划管理的一面,而且后者是基本的。因此,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必须树立全局观点,贯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原则,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全面地完成国家计划,遵守国家规定的价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核算更好地起到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
企业经济核算和车间、班组的核算
经济核算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的一种管理形式。国营企业的厂部、车间、班组三级都要实行经济核算,企业的核算,是经济核算的主体。为了健全核算制度,企业要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或专职财务会计人员。有条件的国营企业还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在厂长的领导下,负责计算和审查企业一切技术措施和生产经营的经济效果,设计和审查企业的财务、会计事项,监督本企业执行财务制度和财政纪律,建立和健全经济活动分析制度。
广大职工群众是直接的生产实践者,最熟悉生产情况,企业的经济核算,如节约原材料、合理使用资金、降低成本等等,必须通过职工群众的实际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要达到经济核算的目的,还必须广泛发动职工群众积极参加核算工作。那种认为经济核算只能由少数专业人员来进行的想法,对于实行经济核算制和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是极其不利的。群众性经济核算的具体形式,主要是实行车间、班组经济核算。群众性的经济核算,实质上就是根据职工群众要求迅速发展生产的热烈愿望,发动他们对产品的产量、质量、原材料消耗、生产成本等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和分析,以便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核算,必须在企业党委的集中领导下,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来进行;同时,还要采取既能满足管理需要,反映工人参加管理的要求,又简便易行,便于工人掌握的适当形式。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核算,就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只是少数干部管理财务的局面,出现人人核算、群众理财的局面,进一步提高工人的主人翁思想,使他们更加关心增产节约,处处精打细算,促进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当然,群众性的经济核算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企业的专业核算。企业内部的分级管理、分级核算,只是下放一些核算的职责和因事、因时制宜的权限,至于企业的产、供、销,和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工资管理、财务管理等等,还是应当由企业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又能加强集中领导。
实行经济核算,要以党的领导、政治挂帅为前提,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最重要的途径。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版,第145页。
②《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版,第768页。


第5版()
专栏:

建议开展伦理学的研究工作
李之畦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行为的善恶标准和规范的总和。道德通过社会舆论调整个人与社会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伦理学研究道德的实质、道德的起源和发展规律、道德在社会生活和个人行动中的作用、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方法等。在阶级社会道德总是反映一定阶级的地位和利益。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因此,伦理学是一门阶级性很强的科学。
过去的伦理学说,认为道德的标准和规范是由神的意志、绝对观念、抽象的理性、普遍的人性等决定的,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也有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企图从人们的现实关系中寻求对道德的解释,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地位的局限性,由于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没有科学的认识,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只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后,才使伦理学真正成为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决定其他的社会关系。这样,就使得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道德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其本身的特点。伦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因此,研究伦理学不能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不能不考察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的相互关系,同时,又不能由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所代替。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是关系到提高人民觉悟,形成新的社会风尚,正确调整人民内部矛盾,充分动员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问题,同时从长远看来这又是为培养共产主义的新人,准备在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产主义道德的规律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问题,所以加强这门科学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的意义。
伦理学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提出我认为在当前是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来说明加强伦理学研究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深入地和系统地钻研和阐[chǎn]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伦理思想,依据他们指引的方向,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出发,编写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著作,这在理论建设和思想斗争战线上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对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已经做了系统的深刻的阐明,在他们的著作中关于伦理学有极丰富的指示。但是,在我国的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本系统地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基本原理的著作,甚至对于这门科学的任务、对象、体系、研究方法这样一些问题,也还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了写出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著作,首先要开展对经典作家有关著作的研究,作为进一步研究伦理学问题的指针和武器。同时也要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提出的有关伦理学的重大问题。
二、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整理中国伦理学遗产,是当前重要理论建设任务之一。我国历代思想家的著述中有极丰富的伦理学材料,在中国哲学史上,伦理思想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仁、义和忠恕之道,墨家的兼爱、利人和勤俭、非攻之说,道家的清静无为的人生观,法家把道德和人民生计相联系的思想,以及杨朱的“为我”利己主义等等,都应该加以研究。自汉以后,在伦理思想方面,进步的观点同反动的观点的斗争连绵不断,这个斗争的规律和经验也需要我们加以总结和分析。我国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中,伦理学的材料也特别丰富。特别是在我国农民革命运动所提出的口号和政纲中,体现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很明显。如“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杀富济贫”、“抑强扶弱”……等思想,同时也成了许多民间歌谣、故事和小说的主题。至于对黑暗势力的反抗精神,对在强敌面前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有的载入史册,有的反映在进步的文学作品和戏曲里,长期为人民所歌颂。所有这些,都需要好好加以整理。
三、批判现代资产阶级伦理学说和现代修正主义伦理思想,是当前国际思想斗争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又和清除我国人民思想上的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任务是一致的。道德观是唯心主义的藏身所之一。在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念里,唯心主义的根子扎得很深,也很顽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彻底挖掉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根子,是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共产主义道德观就是要在和资产阶级道德思想积极的斗争过程中树立起来,如不及时清除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各种类型的“利己主义”、以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等错误的东西,它们就会占领社会的落后角落同共产主义道德思想相对抗。
从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已经可以看出伦理学的内容是复杂而丰富的,伦理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这里需要补充指出的是,伦理学的研究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伦理学研究工作的开展,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特别是政治学、法律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美学等的支持),同时,伦理学的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我国目前学术界的情况来说,伦理学同其他社会科学比较起来,是显得落后的,这种情况不能不使有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这方面说,积极开展伦理学的研究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促进伦理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我认为目前有下列几项具体工作马上可以动手做起来。
首先是编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有关伦理学的文集、语录,做为伦理学研究的理论武器。
其次是编选和翻译中外伦理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近年来,我国古代的哲学著作已经有不少经过整理、注释重新出版了。其中有不少伦理学的重要著作。但需要整理出版的仍然有很多。至于外国的伦理学著作,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都还有很多重要著作没有翻译本,或者只有解放前的老译本,需要修订重印。至于现代资产阶级伦理学的各种流派的著作就更少看到了。
再一件工作是介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情况,翻译他们的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作为我们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的借鉴。
这几件工作都是为了使我们掌握武器和了解情况而必须进行的具体工作。至于对伦理学在现实生活中和理论上的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当然不需要等待这些工作做了之后才去进行。最近有些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伦理学方面的文章,文章虽然还很少,但已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如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中国哲学史上“义”“利”之辩和“理”“欲”之争的意义怎样,等等。我希望更多的人关心伦理学问题的讨论,更多的人来研究伦理学,使伦理学的研究更加活跃起来!
*畦[qí]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问题的讨论
我国经济学界目前正在对政治经济学的两个经济范畴——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进行讨论。现在,我们将讨论意见综合简单介绍如下:
有的同志认为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都是历史范畴,因为只有在剥削关系存在的条件下,才存在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它们是和剥削的、阶级对抗的社会一起产生的,并随着这种社会的消灭而消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既然消灭了剥削和阶级对抗,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等经济范畴也就不再存在。因此,劳动者的劳动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分,劳动产品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的区分了。
有的同志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说明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不仅是阶级社会的经济范畴,而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范畴,它被用来说明那种超过劳动者及其家属个人需要的一种劳动。所以,社会劳动,以劳动者的一定需要为标准区分为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总是在各个社会所共同存在的。他们认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只能在剥削关系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存在的说法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说法,他们指出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当然不能有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但到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需要以外,还有剩余产品,就有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的区分,从事这些产品生产的劳动也就有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分。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就产生了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产品,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可能性。此外,剩余产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产生私有制、产生阶级剥削的原因和前提。所以不能认为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产生和存在,是剥削关系产生和存在的结果。
他们同时指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虽然在各个社会形态内都存在,但由于各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不同,它所反映的性质、内容及其所采取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例如在阶级社会中,这些范畴所反映的是剥削关系和阶级对抗。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剥削,因而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那些由剥削而产生并反映剥削关系的特殊形态也就完全消失了,从而使它们恢复了本来的面貌。劳动者有可能通过不同形式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
在讨论中,有的同志主张用“为自己的劳动和为社会的劳动、归自己的产品和归社会的产品”来代替马克思在分析阶级社会时所使用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的范畴。理由是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是阶级社会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消灭了剥削,也就没有再划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的必要,应该采用“为自己的劳动和为社会的劳动,归自己的产品和归社会的产品”的范畴,才能更确切地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显示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有的同志认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着明确的含义和规定,它科学地反映了社会生产中的特定过程和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既然也同样存在着这些过程和现象,那末这些范畴就应该保留下来,不必去另行创造别的范畴。否则就会打断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继承性,会造成一些概念上的混乱。也有同志认为对待马克思所提出的经济范畴必须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何况马克思所揭示出来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等范畴,都能确切地科学地反映这些客观事实,所以更不能轻易更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