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名山颂

奇峰飞瀑绕雁荡
江流
从浙江温州市出发,东渡瓯[ōu]江,汽车沿着临温公路北上,经过三四小时的行程,便到达雁荡山。据说过去山顶有湖,芦苇丛生,每当秋冬之交,雁群南迁常在这里栖宿,雁荡山因此得名。
雁荡山分为灵峰、灵岩、大龙湫[jiū]、雁湖、显胜门五个风景区。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到此,他曾说:“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可见雁荡山范围之广,景物之胜!
雁荡山风景,贵在天然。尤以峰、瀑[pú]、洞、石著称。就峰来说,有一百零二处之多,著名的有合掌峰、双笋峰、金鸡峰、伏虎峰、五老峰、天柱峰、展旗峰、观音峰、纱帽峰、五指峰、玉屏峰、玉女峰、一帆峰、芙蓉峰、双髻峰、火焰峰、仙仗峰、卷图峰、沓屏峰……。当步入灵峰风景区时,即见二峰相倚,拔地而起,形如合掌,这就是合掌峰。周围群峰雄峙,气势磅礴。在灵岩风景区,群山环抱、峰峦重叠。灵岩寺右侧有天柱峰,陡削如柱,高耸入云,抬头仰望,真有立地擎[qíng]天之感。与天柱峰对峙的便是展旗峰,遇云雾飘过,峰云相映,宛似红旗迎风招展,蔚为奇观。天柱峰后有如双鸾飞舞的名双鸾峰、婀娜[ē-nuó]多姿的玉女峰和独立秀拔的独秀峰等等。在马鞍峰以东的观音峰,峰岩之下绝壁成嶂,状如莲瓣,如遇云雾缭绕,宛如观音驾雾腾云。在大龙湫风景区,有一峰更是出奇无穷,从东来时远望,见一峰巍然直立,形如天柱,人称天柱峰;近时始见峰岩裂痕,犹如剪刀,又名剪刀峰;从大龙湫外望,见其屹立洞中,水奔其下,云过其上,宛若一帆航海,亦称一帆峰。因此获得八面皆峰之别名。
雁荡山的飞瀑流泉是引人入胜的另一种景致。在古刹能仁寺旁,有一溪水触石分流,形如燕尾,人称为燕尾瀑。在雁湖山脚,一瀑顶端作“丫”形分流,下复合为一,波纹似锦,状如罗带,称为罗带瀑。在烈士墓后山,有“三折瀑”(分上中下三折瀑布),其中以中折瀑最大,瀑布从半环形岩端一泻而下,凌空飞舞,寒气袭人。大龙湫为雁荡第一胜瀑,此瀑从悬岩倾泻而下,聚若白缎,散如珠帘。阳光照射,又如垂虹。清朝袁枚专写过描绘龙湫瀑布的一首诗:“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雁荡山洞的宽敞幽深,也有其独特之处。在观音峰内,有九层楼房倚岩而建。拾级而上,如置身石屋。在合掌峰左侧有一北斗洞,形如方斗,洞壑[huò]幽深,洞顶一泉水下注,好比一串珠帘,入天浆玉液池中。还有一些较小的洞,如长春洞、石梁洞、仙洞、七星洞、云霞洞、朝阳洞等等。这些洞,一个洞有一个洞的特点,有些洞还流传着各种优美的传说。
雁荡山又以怪石出奇见胜。如从大荆入山西行,便见一岩,形如老僧,身披袈裟,俯首合掌,状甚谦恭,故有“接客僧”之称。灵峰寺右山,有巨岩如同犀牛,仰首望月,称之为“犀牛望月”。从灵峰到大龙湫,一路上都有不少怪石奇岩,如将军抱印、听诗叟、老猴披衣、朝天鲤鱼、梅花桩、老僧拜塔、上山鼠和下山猫等等,一个个形象逼真,维妙维肖。瑰丽优美的雁荡山,每年都迎候着络绎[yì]不绝的游人。(附图片)
大龙湫是雁荡山第一胜景。飞瀑有时如烟云聚集,有时如流星下坠
新华社记者 章耕辛摄


第4版()
专栏:知识小品

两个半年天数相等吗?
禾佳
“春分”和“秋分”把一年 分作“春、夏”与“秋、冬”两半。但两个半年的天数并不相等,上半年共有一百八十六天零十一小时,下半年只有一百七十八天零十九小时。所以,农历里的“闰月”,一定是在下半年。
既然夏天比冬天长,那么地球一定是在夏天“走”得比冬天慢一些。可是为什么会慢呢?原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太阳就处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上。夏天,地球在远日点部分运行,离太阳远一些,速度就慢一些;而冬天,在近日点部分运行,速度就快些。地球的轨道速度在近日点是每秒三十点三公里,在远日点时是每秒二十九点三公里。
既然冬天地球离太阳近,而夏天离太阳远,为什么冬天反而冷,而夏天反而热呢?地球从太阳所获得的辐射热量,是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从这点来说,夏天应该比冬天冷。然而,地球上四季的形成与此无关,而是由于地轴倾斜的关系。同样一块面积上,当它受到阳光的直射和斜射时,所得的热量相差很大。如以四十五度的倾斜角照射时(秋分时纬度四十五度的地方),所得到的热量有直射时(秋分时赤道处)的五分之四左右。可是,地球离太阳远近的相差比起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来说是很小的,在远日点与太阳中心的距离是151.87百万公里,近日点与太阳中心的距离是147.03百万公里,二者差数是4.84百万公里,而二者的平均值是149.45百万公里,差数只有平均值的三十分之一,可见这对地球的影响是很小的。
我们知道,北半球在夏季时,地球位于远日点,而南半球在夏季时,地球位于近日点,所以,北半球的夏天比南半球的夏天长一些,也凉快一些。反之,南半球的冬天比北半球的冬天长一些,也冷一些。也就是说,由于距日远近的影响,会使北半球温度年变化的幅度比南半球要小。可是实际上,南半球有着较广阔的海洋来调节温度;而北半球陆地较多,所以这个作用就不能表现出来,甚至北半球的气温变化由于受太阳黑子影响较大,反而要比南半球的变化大。而且,大自然的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并不是永久存在的。由于地球受其他星球引力的作用,地轴正在缓慢、但毫不间断地变化着,因而地球的倾斜方向也在缓慢地改变,将来它不再指向北极星了。大约在一万三千年后,将一反上面的情况,北半球的冬天变得较长,较冷。再过一万三千年又会回到原来的情况,也就是二万六千年一个周期。历史的天文记录有力地证明:在一万三千年以前的情况,和现在恰恰相反。


第4版()
专栏:

冬季锻炼
魏协森
天气渐渐地冷起来了,这是我们锻炼身体和意志的良好季节。在冬天进行体育锻炼,有两种作用:一是运动本身对机体的作用;二是自然因素对机体的作用。我们在锻炼的时候,由于人体反复多次地进行肌肉活动,就会使人体各个器官在机能方面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变化。如通过锻炼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巧以后,就能全面地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润等身体素质,从而保证了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身体健康。另外,在冬季进行体育锻炼,也是一种利用自然因素(如气温和日光)和肌肉运动相结合来提高人体对低温适应能力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经常在冷空气的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血管调节能力提高了,就不致受气温突变的侵害而发生伤风感冒和冻伤等疾患;更可贵的是,还能培养我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持久耐劳的精神,这对生产和学习来说,都有积极的意义。对一个运动员来说,冬季训练更是他们全年训练中的“黄金时代”。冬季训练的好坏,对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更不可忽视。
冬天锻炼时,运动衣裤应该是温暖、轻软的,注意不要穿着过紧;上下身可以穿绒衣和绒裤,鞋子以垫有海绵底的最为合适,袜子最好穿没补钉的,以免把脚磨伤。严寒时,要戴手套和运动帽;手、脸裸露处最好抹些凡士林油脂,避免皮肤受凉冻伤。此外还须注意,在练习刚开始时,如果身体感到发热出汗,切不要一下脱去较多的衣服,应该慢慢脱去。在运动结束时则要马上把衣服穿上(先把汗擦干,湿了里衣要更换),以免伤风感冒。由于冬季风大,气温低,必须选择活动量较大、易使身体发热与有兴趣性的项目。最适合的练习项目有:跑步(长跑与越野)、球类活动(足、篮、排、乒乓)、滑冰、滑雪、冰球、武术、太极拳、举重、拔河、跳绳、双单杠、踢毽子、跳木马以及各种活动性游戏等。无风或一二级风、温度在摄氏零下八度至十二度,是体育活动最适宜的气候。如能在温暖的阳光下进行锻炼,那就更为理想了。如果气候恶劣,风力超过六级或气温在零下二十度以下,没有锻炼基础的人,则不宜在室外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利用室内空地作一些轻微的体育活动。
由于天气冷,人的肌肉、韧带和关节比较僵硬,一时不易活动开,在进行剧烈活动前,务必认真作好准备活动,一直作到身体各部都活动开和微微出汗为止。这样再进行剧烈活动,就会增加锻炼效果和有效地防止运动外伤。
参加冬季锻炼,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和“锻炼有恒”的两大原则。这对刚刚参加运动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无论是从一次训练课的开始到结束,或者是整个的冬季锻炼阶段,在练习的动作、密度、强度和时间等方面,都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疏到密、由小到大和由少到多的运动量原则。
强壮的身体和顽强的毅力,都是从日常的各种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获得的。在严寒的冬天进行体育锻炼,正是培养和锻炼我们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的最好时光。


第4版()
专栏:

勤奋集
春耕冬学的李铉
李铉[xuàn]字宝鼎,是南北朝时一个著名学者。他幼年时,家境贫困,九岁才开始读书。他不像别人一样一年到头都能读书,而是“春夏务农,冬乃入学”。
李铉的读书时间虽然比一般读书人少,但由于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却非常好。到十六岁那年,已经跟当时的著名学者李周仁学完了毛诗尚书,跟刘子猛学完了礼记,跟房虬[qíu]学完了周官仪礼,跟鲜于灵馥[fù]学完了左氏春秋。以后他又和同学结伴到外乡去游学,投拜在当时最享盛名的大儒徐遵明门下受业。
徐遵明教学很严格,一些富家子弟往往受不了他的严格管教,半途辍[chuò]学。李铉却很喜欢这样的老师,对于老师的要求样样都能百分之百的做到,有时他还超额完成老师规定的学习任务,例如老师规定背熟一章书,他常常背熟二三章。因此,他在徐遵明门下学习五年,每次测验都名列前茅,很受徐氏的器重。
李铉回乡以后,仍一面务农,一面学习。他从头整理学过的知识,研究其中的是非正误,并且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等三十卷。他白天忙于田间劳动,晚上从事写作。根据记载,他写书“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着枕,每睡假寐而已”。可见他写三十卷书花费了多少心血!
皇甫谧病中学针灸
皇甫谧[mì],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是晋朝著名的医学家。皇甫谧因为家里贫穷,到二十岁还没有上学。他就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刻苦自学。
皇甫谧在中年时,得了风痹症(半身不遂),肉体上受着极大的痛苦。可是他并没有被病魔吓倒,反而在病中自修起医学来。他搜罗了前人的一切医学著作,放在病榻边,一本一本地仔细阅读。结果他不仅学通了医学,并且还吸收了古代各家医派的特长,予以融会贯通,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医学理论。
当他知道针灸疗法可以医治慢性病时,便又把精力集中于研究针灸学。皇甫谧在学习针灸时,先把前人著作的关于针灸方面的书都搜罗来,仔细地阅读研究,同时还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结果,他不仅用针灸疗法治愈了自己的一部分疾病,而且还摸熟了人身上针灸穴道的部位。
皇甫谧总结了前人关于针灸疗法的理论,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写成了一部针灸学巨著——《针灸甲乙经》。这部书基本上确定了人体各部分的针灸穴道,指出有些穴道的相互关系,还规定了针灸疗法的操作规程和一些禁忌。这部书不但在我国医学史上是一部伟大著作,并且在世界医疗事业中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附图片)
朱仲玉文 启 雄画


第4版()
专栏:你知道吗?

水星点滴
最小的大行星:太阳系一共有九大行星,而水星比其他任何一个大行星都要小。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同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五千七百八十万公里,比地球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短三分之二。
最热的行星:水星的自转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太阳的公转的周期。因此,它总是用一面朝向太阳。朝向太阳的半球是永恒的白昼,那里温度高达摄氏四百多度,比任何行星表面的温度都要高,那里甚至可能出现锡之类低熔点金属的海洋。
最冷的行星:水星有一面永远见不着太阳,成为永恒的黑夜,那里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点一六度),氧和氮在那里都会凝成固体,成为埋藏在地下的矿石。(文)


第4版()
专栏:百花园

汉剧探源
江渊
汉剧发源于湖北境内长江中游和汉水沿岸。它曾经流行在汉水流域的襄(阳)樊(城),荆江流域的荆(州)沙(市),并在旧德安府治的府河一带,鄂东的“黄冈圩[wéi]”“兴国河”等地活动,本世纪以来又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据点,分成许多支派,而且远及全国不少省市。
在鄂北一带,有“一清、二黄、三越调”的说法,“清”是指的源出弋[yì]阳腔的湖北高腔;“越调”是至今还流行于鄂北、豫南的一种地方戏;“黄”就是“黄腔”,也是“楚调”的别名。
从楚调盛兴到汉调形成,大致经历了明朝末年到清朝道光中叶一百多年的时间。清人叶调元写的《汉皋竹枝词》中,曾有“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的说法。可见一百多年以前,西皮、二黄已经合流,汉调的唱腔已进入能够感动观众的成熟高度。
汉调除了西皮、二黄两种主要的声腔之外,也部分地吸收了当时盛行的昆腔和弋阳腔。从今天的汉剧剧目来看,出自《拜月记》的《风雨会》,出自《跃鲤记》的《芦林会》,出自《翠屏山》的《醉归》以及《扫松》《蓝关雪》等,都是用昆腔本子改成“二黄平板”来演唱的。这类“二黄平板”,句法可长可短,叶韵可平可仄[zè],因而运用灵活,变化多端,成为汉剧一种独特的风格。
汉剧前辈不少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积累了丰富的表演技巧。著名的一末(注)余洪元,以善于刻划人物而享有盛名,他以纯厚的唱腔、大方的做派在舞台上塑造了像诸葛亮、乔国老、杨继业、宋士杰等个性鲜明的人物。他善于博取众长,又敢独抒己见,为汉剧表演艺术开辟了一个宽阔的流派。
五丑李春森(大和尚)青年时代经过刻苦的锻炼,又有六十年舞台艺术实践的积累,不仅丑角本行有独到之处,就是《审陶大》的“老采”戏,《清风亭》的“窑旦”戏,以及他得意的《六出半》和尚戏同样演得十分出色。他讲究依靠基本练功,摸清戏情、戏路,从内(心)到外(形)演好一个角色。叫做“戏从心生,心转相转”。
四旦李彩云,八贴董瑶阶(牡丹花),也为汉剧青衣、花旦两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彩云以细腻刻划古代妇女心理见长,《二堂舍子》的王桂英,《春秋配》的姜秋莲,都是他光辉的代表之作。董瑶阶的花旦戏给观众留下了工笔彩绘一般的印象。他主张演戏从揣摩人物出发,认为“演得像必须想得深,想得深又要做得确”。他演《会审》时,既要表现苏三求昭雪的控诉,又要表示对刘秉义刁诘穷追的厌恶。
汉剧名演员陈伯华正是亲炙[zhì]过李彩云、董瑶阶艺术创作的传人。她在本工青衣、涉猎花旦、武旦的情况下,还发展了“闺门旦”这个行当。几年来,陈伯华作了挖掘钻研的尝试,不仅提高了《宇宙锋》《窦娥冤》等青衣戏,还挖掘了《闹金街》《写状三拉》等花旦戏,对《二度梅》等闺门旦的表演,《三请樊梨花》等武旦戏的加工,也都进行了有目的的探索,并突破了汉剧旦、贴分行的限制。
汉剧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在解放前它的遭遇却十分悲惨,老艺人相继死亡,传统剧目散失殆尽,汉剧班社所存无几。现在,湖北省的汉剧院(团)已发展到二十多个,老艺术家和中年演员都得到了发挥才能的机会,青年一代新人辈出,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的挖掘工作正在逐步深入。古老的汉剧开出了姹[chà]紫嫣红的花朵,呈现出一派蓬蓬勃勃的生意。
注:汉剧十大行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附图片)
汉剧名演员陈伯华(右一)在指导新演员排练“断桥”
黄尧勤摄


第4版()
专栏:文物小品

三塔寺
周维权
三塔寺原名崇圣寺,在云南大理城西北约三华里处、点苍山第十峰“小岑峰”之麓,是一座创建于唐代的古刹。寺院建筑物早已夷为废墟,但寺内三座巨大的佛塔仍巍然屹[yì]立。这就是有名的崇圣寺三塔。当地人为避讳“塔”(塌)音,又称之为“三文笔”。三塔是我国古代佛塔中造型最美的精品之一,经国务院颁布列为第一批重点保护的文物。
崇圣寺原来是一座大寺院,《南诏野史》记载了唐敬宗宝历元年重修时的情况:“先是王嵯[cuó]颠广寺基方七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立三塔,高三十丈,佛一万一千四百,屋八百九十,铜四万五百九十斤……”,可见规模之宏伟。
这座寺院创建的确切年代已无从稽考,但是就塔的形制看来,确实具有中原现存唐代佛塔的一般特点。唐时,云南西部彝族和白族建立的“南诏国”,曾大量吸收中原和吐蕃的佛教文化。因此,在其政治中心地区建立规模宏大的寺院,是完全可能的,估计三塔约在公元八世纪左右创建。
三塔包括方形的十六层的千寻塔及其后约三十余米处、左右分列的一对八角形的十层双塔,坐西面东,成鼎足而三的布局,是用砖砌筑的密檐式塔。外表施以乳白色抹灰。每一层塔檐均用砖逐皮向外挑出,即所谓“叠涩”,上下两层塔檐之间每面的正当中有小券洞(即拱门),内置佛像一尊。它们都经历了一千多年来自然界的灾变以及大理一带常有的地震的考验。清末的一次大地震曾将千寻塔震裂一条缝,但至今仍未有倾斜的迹象,可见其工程的坚固。
千寻塔不仅体量高耸巨大,而且造型极为精美。它的比例较中原所见的唐塔要细长一些,通体自下而上由两重的塔基、塔身,十七层的塔檐(顶部塔刹已毁),构成极强烈的节奏感。塔檐愈往上间距愈小,而且自第三四层起逐层向内收束,最后集束于塔顶。因此,塔上半部的外轮廓便不是僵硬的直线而呈类似炮弹形的“卷杀”曲线了。最妙的是下面的三四层塔檐亦复微微向内收束,塔身部分也略向内倾斜;这样一来,整座塔的轮廓线由于腰部些微的收束而更显得富于弹性,既有劲又挺秀,可谓刚里透柔,于巍峨[é]之中显现一种雍容的丰姿。
这三座塔由于体量大、色彩鲜明,几十里以外就能看见。若从东面看去,蓊郁凝重的点苍山成为天然的背景,仿佛屏风一般把三塔衬托得更其秀丽窈窕[yǎo-tiǎo]。若自西面山麓俯瞰[kàn],远处是蔚蓝的苍穹[qióng]和晶莹的洱[ěr]海,近处则三塔平地突起,又别具一派庄严的气韵。但是最动人的莫过于“三塔倒影”了。这是塔本身和它们在洱海中的倒影上下辉映所形成,是大理有名的一景。欣赏三塔倒影以在洱海滨柴村的南湖塘最为清晰。(附图片)
大理三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