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九牧公社因地制宜扩大种植
林地间种 粮丰林茂
去年增收粮食一百七十五万斤,完成了木材和毛竹采伐任务,营造新林二万多亩;今年间种作物又有增加
本报福州25日电 福建浦城县九牧公社利用林间隙地,种植杂粮作物,去年增收的杂粮折合主粮一百七十五万多斤,占全社去年稻谷总产量的12%。今年全社利用林间隙地种植的杂粮和经济作物比去年增加七千多亩,共达三万二千多亩。现在有的杂粮已经收获,预计收获量超过去年。
九牧公社地处闽北山区,全社有田五万四千多亩,平均每人有田两亩多。这个公社的山地也很多,共有十万多亩,其中林地面积占六万多亩。这里的农民,过去以林产收入为主,不大重视粮田生产,许多稻田一年只种一季,而且耕作比较粗放,全年亩产只有两百斤左右。解放后,农业生产虽有显著发展,但在1956年以前,粮食还不能自给,每年都要依靠国家供应大量口粮。公社化后,进一步贯彻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在粮食生产上,一手抓原有粮田的精耕细作,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手抓林地间种杂粮,扩大种植面积。1958、1959连续两年丰收,每年都有四五百万斤余粮卖给国家。1960年农业生产遭受灾害,但由于林地间种面积已经扩大到两万五千多亩,共收玉米、粟类等杂粮二百多万斤(折主粮一百七十五万斤,占去年全社稻谷总产量的12%)。这样全社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了1959年的丰收水平。1960年不仅粮食收成好,还利用杂粮、瓜菜作饲料,饲养了七百一十头猪、两万五千多只家禽,畜牧业生产有了发展。在林业生产上,完成了四千立方米的木材生产任务和二十多万根毛竹的砍伐任务,还继续营造新林两万六千多亩。
九牧公社贯彻以粮为纲、农林并举,大搞林地间种杂粮,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劳力不足。九牧公社田多人少,全社七千多个劳动力,平均每人负担耕地七亩多,原先就已劳力不足,现在加上林地间种任务,劳力更加紧张,但在公社的领导下,依靠群众,采取下面两个办法,基本上解决了劳力不足的困难:第一,改变冬季休闲习惯,把春季大忙的一部分农活,提前到冬季做好,例如把70%稻田的翻土工作提前在冬季完成,剩下30%的稻田留在春季翻土;林地间种杂粮的劈草等工作,也在冬季先搞30%—50%;木材生产也赶在冬季突击伐木,到春季溪水涨了,再陆续放运。这样,就大大缓和了春耕大忙期间的劳力紧张程度,便于安排劳力,种田又耕山。第二,在林地间种杂粮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采取专业队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农忙务农,农闲务林。据统计,全社各大队共计组织了二十个耕山队,由少数有耕山经验的社员专职负责林地间种规划,培育林木和杂粮的种苗,抚育幼林和防止鼠兽侵害林地杂粮。其余季节性的劈草炼山、抢种抢收等农活,则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社员临时上山突击。这样安排以后,做到了田地的农作物有专人管理,林地间种的作物也有专人管理。
九牧公社在实行林地间种杂粮时,还采取了因山种植,以短养长的办法,根据各片林地的土壤条件和林木特性、树龄长短、疏密程度,合理间种各种不同的杂粮。例如在刚营造的油桐、油茶林的山地上,前三年油桐、油茶苗木较小,林间隙地较大,阳光较足,就间种番薯,套种粟子等作物;在油桐、油茶生长已有四五年的林地上,因为树苗已有四五尺高,林间隙地小了,阳光也少了,就间种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套种山豆等杂粮作物。这样,做到前三年的林地大收杂粮,后三年的林地大收油桐、油茶和小杂粮。与此同时,各队每年砍伐一批木材,便营造一批林木,做到新山未老,老山更新;这片林地不宜间种杂粮了,那片林地又可间种杂粮,年年川流不息轮换间种。


第2版()
专栏:

为明年早稻增产早作准备
浙江湖南积极播种越冬绿肥
本报杭州25日电 浙江全省已播种绿肥作物五百七十多万亩,早播的已经出苗长叶。今年浙江省许多地区很注意提高绿肥作物的播种质量。在播种前,许多公社总结了过去播种和培育绿肥作物的经验,采取人尿浸种、磷肥拌种等办法,以提高发芽率。宁波、嘉兴等地许多公社的生产队,还采取固定一批培育绿肥有经验的社员专门管理,建立定人、定田、定任务、定工分、定检查、定奖励的责任制,随时检查和研究绿肥作物的培育情况。遭受台风侵袭的沿海地区,部分绿肥作物受淹,社员们及时开沟排水,并突击补施灰肥,苗毁的也及时补种。
很多地区随着今年绿肥作物播种面积的扩大,公社与公社、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还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对种子进行了余缺调剂。余姚县丈亭、陆埠等地二十多个公社,原来有十一万亩田缺种,经过相互调剂和节约用种后,克服了缺种的困难。
本报长沙25日电 湖南各地正积极播种绿肥作物。常德、湘潭两个专区已播种绿肥作物三百四十八万多亩。
绿肥历来是湖南水稻的重要肥源之一。湖区和多数丘陵地区都有种植习惯。今年,许多地区都积极地扩大绿肥作物播种面积。长沙县靖港公社新民大队已播种绿肥作物一千一百七十亩,比去年扩大了七十多亩。许多公社的生产队还注意挖掘土地潜力,实行间种、套种扩大绿肥播种面积。湘乡县为了解决扩种绿肥所需要的种籽问题,采取清理库存、外地采购、兑换调剂、合理用种等办法,满足了扩种二十三万亩绿肥作物的用种。
目前,各地对早播的绿肥作物,已开始加强管理。常德县许多地区的社员们,在绿肥作物田里开沟排水,容易被牲畜践踏的地方已拦了篱笆,有的还追施了灰肥。南县育才公社长兴桥大队各生产队,近来每天经常出动五六十个劳动力为绿肥作物补种、追肥,水渍的田疏了沟,干旱的田放水灌溉,全队三百多亩绿肥作物都长得很好。


第2版()
专栏:

扩种绿肥 多积家肥 割青沤肥
佐龙公社早稻用肥基本备足
本报南昌25日电 江西省永丰县佐龙公社,及早统筹安排春播用肥,为争取明年农业增产创造条件。
佐龙公社是个易旱易涝、土质贫瘠的低产地区。公社化后,随着水利设施的逐年改善,复种面积扩大,粮食产量直线上升。去年与1957年比较,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5.4%,今年早稻虽遭受严重旱灾,产量仍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是,大队与大队、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的情况很不一样:有的连年增产,增产的幅度也大;有的时增时减,很不稳定。9月中旬,公社召开了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会,认真进行了总结,一致认为:除了自然条件不同、作物品种不同等因素外,肥料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是一个主要原因。永胜大队和庙下大队就是一个例证。这两个大队田地毗连,自然条件相近,但永胜大队善于抓肥料,今年早稻的基肥和追肥都比庙下大队足,早稻转青、发棵、成熟也比庙下大队早而好,产量比庙下大队高。永胜大队早稻总产量比去年增产三万多斤,庙下大队却比去年减产三万多斤。花园大队的二队、三队也是如此。这两个生产队同村庄、同田段、同水源,但由于第三生产队在去年秋冬就为今年的早稻准备了比较充裕的基肥和追肥;而第二生产队现积现用,结果肥料的数量、质量都比三队差,早稻的产量因此也低。
在进行了总结研究,充分认识到早备肥备足肥的重要意义以后,各生产队就抓住当前大好时机,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为春播作物准备肥料。首先,各生产队计划将绿肥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一倍多,并积极为绿肥田排水晒田、准备下种。下种较早的永胜大队,三百多亩红花草已普遍出芽;其次,各生产队都积极增养家畜家禽,以增加精肥来源。到9月中旬,全公社猪只已发展到四千九百多头,比去年增加24%,耕牛也比去年增加了9%。随着家畜家禽的大量增加,现在全公社每月出栏的猪牛栏肥比去年增加了一万五千多担。
合理安排茬口,适时翻田晒白,实行合理轮作,也是这个公社培养地力,解决春播用肥不足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一方面,各生产队在夏收以后,便将春播用地进行犁翻晒白,并利用这些田种上了胡萝卜、白萝卜等冬收蔬菜,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增加了肥分(腐烂的菜叶,吸收不完的基肥追肥),又可早腾茬早犁耙早蓄水,把成熟较晚的红花草种到中稻田里,使春播作物有较多的肥料。
在为春播作物备肥的工作中,各生产队还发动社员大割青草,沤制肥料。经过最近一个时期的努力,现在许多生产队的田头已堆起了一丛丛的草堆。通过以上这些办法,这个公社目前已基本积足了明年的早稻用肥,改变了过去现用现积的局面。(附图片)
安徽巢县黄麓公社五一大队东管生产队社员,在巢县的湖滩上抢造了沤肥池沤制湖靛绿肥。
新华社记者 王勉之摄


第2版()
专栏:

青海赶收晚田作物
马铃薯收获一半,春种油菜已收百分之六十
据新华社讯 青海省农业区各公社妥善安排劳力,抢收晚田作物。到10月中旬,晚田中的主要作物马铃薯已收获一半左右,油料已收获约60%。
马铃薯是今年青海省栽种最多的晚秋作物,前期一般生长良好。但入秋以来雨水过多,许多地区发生了晚疫病,影响了产量。现在霜冻即将来临,必须迅速收获才能减少因病腐烂,避免受冻损失。湟中县许多人民公社在麦类作物基本收完之后就把劳力重新排了队,在兼顾秋翻、打场和运送公粮的同时,增加了收挖马铃薯的劳力。乐都县中岭公社根据山区旱地和河谷水地收获期迟早不同,组织队与队协作,加快了收获进度。许多地区在收挖马铃薯时,先收容易积水受冻的深山地、阴坡地和发生了晚疫病的地段。
春油菜也是青海省的一种主要晚田作物,大多数种植在高寒山区。除一部分山区的油菜夏秋之际遭到了雹灾歉收外,一般都生长较好,现已开镰收割。与此同时,青海省东南部较暖地区复种的糜子、谷子、荞麦等作物也已先后成熟。这些地区都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了劳动力,力争在霜冻前把辛勤劳动的果实全部收起来。


第2版()
专栏:

山东沂水县崖庄公社沙沟生产大队第九生产队的社员在收获晚秋玉米 新华社记者 武华摄


第2版()
专栏:答读者问

枣子好吃树好栽
——答天津许湘浦同志
林泰
枣是我国的特产,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爱好。通过长期的栽培实践,使人们知道了它不但是味道甜美、营养丰富的果品,而且已被人们作为滋补药品和木本粮食。战国策上记载过苏秦赞美燕国富饶的话有:“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这是对枣可以作为粮食的最古记载。
枣树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到广东广西,东起沿海,西到新疆南部、四川、云南都有栽培,而最集中的地区是冀、晋、鲁、豫、陕五省。
由于长期培植和分布宽阔,我国枣树的品种繁多到三四百个,其中著名的有金丝小枣、无核枣、灵宝圆枣、灰枣、秤锤枣、葫芦枣等。
枣树适应性强,耐瘠薄、耐旱、耐碱,无论在平原、丘陵、沙荒地、酸性土或微碱性土壤都能生长,既可以成片栽培,也可在房前屋后四旁隙地零星种植,所以发展的潜力很大。
栽培枣树最普通的方法是分株和嫁接。分株简而易行,即把枣树根上萌发出来的小枣树(一般叫根生苗),选择生长健壮的,挖出来栽植就行了。
嫁接是繁殖枣树较先进的方法,好处是能提早结果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根部萌发力不强或名贵品种,最好用嫁接方法繁殖。北方山地利用野生酸枣苗改接枣树,在发展枣树栽培中有重要意义。
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方法:枝接在4、5月间进行,用根生苗、实生苗或山地野生的酸枣苗作砧木,用优良枣树品种树上先一年发生的充实枝条做接穗,用劈接、切接、皮接的方法都可以;芽接以每年6月进行为好,即削取当年成长的充实枝条上的腋芽,剥开砧木的皮粘接上去。此外,枣树也可以用种子来繁殖,但发芽率不高,当地找不到根生苗或嫁接苗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栽植枣树春秋两季都可,但以秋季9、10月份为好,长江以南温暖地区,可在冬季农闲时栽植。栽植的地点最好背风向阳,因为阳光充足,生长好,产量高。栽植的距离在丘陵或山坡上成片栽植时,以每株相隔一丈五尺为好。平原耕地上间栽的,用宽行密株的栽法,每隔二丈五或三丈为一行,一行之中每株隔六尺至一丈,这样对耕地上庄稼生长基本上没有影响,树上树下都有收入,可谓“上有摇钱树,下有聚宝盆”。
枣树一经栽植,结果很快,华北地区的农谚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换钱”。用分株方法的苗木,看根生苗原来生长情况和栽后管理情况而定,慢则三四年,快则二年结果,也有能一年开花结果的。用嫁接方法繁殖的苗木,也要看砧木年龄与栽后生长情况决定结果迟早,一般栽后二三年结果;砧木粗大充实的或利用山地野生酸枣(有手指头那样粗的),在原地剪断嫁接,春天接上秋天可以见果。
枣树的管理比较简单,丰产的关键在于刨松土壤。这样既能促进根系发育和蓄留雨水保墒;又能促进根系向下发育,增强抗旱能力。在耕地上间栽的,因为种植农作物在耕耘时已经完成了一部分松土工作,在农闲季节再在树周围刨一次就行了。北方栽在山地的枣树,如不间种农作物,就要在雨季前松土一次,并在树干周围筑水簸箕、培土埂蓄积雨水。南方山地可在秋冬季农闲时刨地。枣树通常不必修剪,不是过分干旱也不必灌水,因为它本来是耐粗放栽培的果树。当然,在有条件时每年多松几次土,浇些水,适当修枝或者施些肥料,那就更好了。


第2版()
专栏:

摸清自然规律 采取避灾保收措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收成好
本报长沙25日电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变化规律,采取避灾保收的措施,今年在秋旱持续两三个月的情况下,大部分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的十个县,山峰重叠,旱地多、水田少。解放十二年来,虽然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全州可以灌溉的稻田,从解放初期的三分之一增加到三分之二,但干旱仍是生产上的主要威胁。
这个州的领导机关,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认识到要战胜秋旱,必须在大秋作物种植计划上采取两套安排,即雨水足多栽中稻,遇旱则改种杂粮。今年春天,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避灾保收的措施。在今年又遇到秋旱的情况下,一些水源少的地区,由于及时改种了玉米、红薯等杂粮,因此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保靖县龙溪公社的东风大队有三百六十八亩天水田,去年由于没有作两套打算,大部稻田减了产;今年,这个大队接受教训,在“立夏”时除将六十多亩水源好的插了秧以外,其余水源不好的稻田全部改种秋杂粮,今年虽然秋旱同样严重,但主粮、杂粮都获得了好收成。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麦草混作 两季稳收
——谈扬中县元麦与秧草混作的优越性
中共扬中县委书记 朱维中 县农业局长 马容沧
江苏扬中县农民采用元麦与秧草(即黄花苜蓿、金花菜)混作,相传已有百多年历史。这种耕种方法,在江苏沿江地区,占有相当数量的面积。以扬中县来讲:历年麦草混作的面积占到三麦面积的80%—90%,农民习惯于这种耕作方法,认为这“既收麦、又收草,有了草、就有稻,两季稳收”。但是,近几年来,扬中县有单纯追求麦熟单位面积产量的偏向,说什么“混作田单位面积产量不及单作高”、“混作田秋种不深翻不宜于精耕细作”、“混作田花工多”等理由而主张麦草分种。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分种的办法是得不偿失的。同时也说明,历史上适宜于沿江圩田和平原地区的麦草混作方法是不容轻易改变的。
扬中县实行麦草混作,不论是单位面积全年粮食产量,或是夏熟一季粮食总产量,都不比麦草分种低。一般来说,麦草混作田麦季的单位面积产量,确实要比单种元麦低些,在正常年景下,混作田每亩可收元麦一百五十至二百斤,而单种田可以收到二百至二百五十斤。但是,混作田不但收麦,还能收到一千五百至二千斤绿肥,可作为水稻田基肥,因此,水稻的产量就有了保证,亩产就能大大超过单种田。这样,混作田稻麦两季的常年产量就不低于单种田,甚至比单种田高。三跃公社长安大队第二生产队长圩三十亩单种元麦,1960年每亩平均收元麦二百五十斤,水稻亩产五百斤,全年亩产为七百五十斤。念七圩二十亩混作田,元麦亩产一百七十斤,水稻亩产却高达七百斤,全年亩产为八百七十斤,单种元麦比混作产量高47%,但混作田的全年产量却比单种田多收一百二十斤。在土质较差、肥料不足的情况下,单种元麦较之混作增产并不显著,而水稻产量却差异很大。长旺公社八大队第六生产队,1960年秋种八十亩麦草混作田,1961年夏熟每亩平均收到元麦一百二十三斤,秋季水稻每亩平均为五百五十斤,全年亩产六百七十三斤。另有五亩单种元麦,每亩只收到一百四十五斤。麦子只比混作多收二十二斤,而水稻产量,则由于缺肥,每亩收三百斤,全年亩产只有四百四十五斤,比混作田减收33.9%。
再从夏熟一季总产来看,如果麦草分种,就必然要安排一部分绿肥面积,粮食面积就相应缩小,而麦草混作后,就不必专门拿出耕地来种绿肥,增加了粮食复种面积。因此,混作后麦子的单位面积产量虽略低于单种,但由于粮食面积的扩大,夏收粮食总产仍不低于单种。以长旺公社八大队第六生产队为例,1960年夏收混作田亩产元麦一百五十斤,单作田亩产二百二十斤,这个生产队共有九十五亩土地,除去10%面积作为秧田外,其余八十五亩如果全部混作,可收粮食一万二千七百五十斤,如果以60%面积即五十一亩种粮食,40%即三十四亩种绿肥,只能收粮食一万一千二百二十斤,并不比混作的粮食总产量多,假如把绿肥面积扩大至50%,则产粮更少。
由此说明,耕作方法适当与否,应从粮食是否增产出发来作根据。在原来有麦草混作习惯的地区,保持混作方法好,还是改混作为单作,就应该看哪种方法能够多打粮食。
麦草混作之所以能增产,主要是多收了绿肥,解决了肥料问题,并有效地改良了土壤。解决肥料问题,在目前主要靠发展养猪事业和多种绿肥。种植绿肥的方法,可以单种,也可以混作,在沿江圩田和平原地区,每人平均占有耕地面积不多的情况下,实行麦草混作是一举两得的做法。一亩麦草混作田除了收麦外,一般能收到一千五百至二千斤秧草,以含氮千分之五计,就相当于三十八至五十斤硫酸铵的肥效,足够一亩田水稻基肥。农民中“有了秧草就有稻”的说法确有道理。新坝公社新春大队第二生产队老圩一块一点一亩混作田,收的秧草作为稻田基肥,以后虽没有追肥,但这块田的水稻亩产达五百九十五斤。同圩一块田二点一亩单种元麦,收割后以河泥作基肥,以后又追人粪三十五担,这块田的水稻,亩产只有五百二十斤,比垩秧草的少收七十五斤。另一块二亩八分二厘混作田,收麦后,把秧草垩到旁的田里,本田就留了一点秧草根,没有施其他肥料,结果这块田每亩还收到五百八十斤水稻,比垩河泥作基肥的多收11.5%。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绿肥优于其他肥料,麦草混作田的全年产量比单作田高原因就在此。
实行麦草混作,增施绿肥,还能有效地改良土壤,这是因为施用绿肥,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同时,秧草是豆科植物,有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来源。根据田间土壤测定,一般单作田土壤有机质为1.21%,混作田为1.26%,单作田的含氮量为千分之二点二,混作田为千分之三点一。另外,从扬中县和沿江地区来看,土壤多属微碱性,施用绿肥增加土壤酸度,可以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农民也有“秧草能活田”的说法,各地麦草混作增施绿肥改良土壤的实例,也屡见不鲜。新坝公社新春大队第二生产队老圩,1958年以前是死黄土,土质板结,麦亩产一百二十斤左右,稻亩产不足五百斤,三年来进行麦草混作,增施绿肥,现在土质已改变成夜潮土,1961年亩产麦一百三十五斤,水稻亩产五百六十斤。长旺公社八大队第六生产队坝三圩十亩田也是死黄土,过去水稻亩产只有三百多斤,施用绿肥改良了土壤,今年水稻亩产达五百斤。三浚公社长安大队第二生产队的长圩四十九亩田死黄土,过去包产是二等田,经过几年来改良土壤,现在已提升为一等田。
麦草混作既收麦、又收草,秧草不但可当绿肥,又是很好的代食品和饲料。秧草在城市叫金花菜,很好吃,青嫩味美,是很好的蔬菜和代食品。如果种得早,年内就有秧草吃,种得迟,开春以后到2月中、下旬也可开始吃到秧草,一直到5月份,而秧草具有较强的分枝能力,采摘以后,只要肥料跟上,就能增加分枝,不会影响绿肥产量。有了秧草,就可以调剂伙食,节省粮食。把秧草作饲料养猪也比喂其他饲料好,这个队的社员杨祥福说:“秧草当饲料,猪子吃了长得快,而且体质强,不易生病”。他把秧草当饲料养的小猪,七八十天就可以长到二十斤出圈;喂其他饲料的,要长到九十天以上才能出圈。
实行麦草混作,适宜于中稻茬口,就可以有利于安排布局。麦草混作一般于5月中旬收获,正与早中稻茬口相衔接,这对纯中稻地区扩大粮食复种指数,进行稻麦混作,合理安排布局茬口是有利的。扬中县历史上就是纯中稻地区,中稻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5%以上,早稻由于气候条件不适历来不种,晚稻也为数不多。这里所以不种晚稻,主要是因为地势低,拔海只有四点二至四点五米,夏季雨量集中在7、8、9三个月份,这时长江水位多在六米左右;大雨以后,积水难以排泄而形成内涝。中稻在5月底6月上旬就栽插结束,经过将近一月,已有抗涝能力;而晚稻栽插季节恰正在雨季,容易遭受内涝,甚至因积水过多而无法栽插。这是扬中所以成为纯中稻区的客观原因。将来水利条件改变,这种情况也许会有改变。栽插中稻要求早栽早发就要抓季节,在茬口上使夏栽季节提早的办法有二:一是冬闲或种绿肥,这就不能扩大粮食复种指数,少收粮食,对耕地较少的地区显然是不利的;一是实行稻麦轮作,但小麦茬栽中稻就嫌过迟,只宜种元麦,而单种元麦又不如麦草混作,既收粮食,又收绿肥,既得夏熟,又得秋熟,两季稳收。因此,实行麦草混作,是安排中稻茬口比较理想的耕作方法。
麦草混作的优越,还表现在降低生产成本。一亩混作田的麦种要比单种节省七八斤,由于混作田多收了绿肥,就可以节省商品肥料的开支。另外,麦草混作后,元麦和秧草还有互相支持、互相保护作用,增强麦和草的冬季御寒能力,即使遭受冻害,无麦有草,无草有麦,二者可得其一。开春后秧草又可以元麦为支架,攀缘生长,秧草根部残叶,又可作为麦子肥料。1958年秋种,扬中县曾将部分混作田改为单种,由于绿肥单种后,抗寒能力减弱,部分绿肥冻死,部分长得不好,当时就在绿肥田里补种了一点麦子,结果全县五万多亩绿肥田点种的麦子就顺手牵羊,收到五百多万斤,捞回了一批粮食。至于说,混作田收割费工,不如单种省工,这也不是绝对的。据我们调查一亩混作田收割工约需二个半到三个,确比单种多二三倍,但上场脱粒工却比单种大大减少,每亩只要六七分工,而单种每亩脱粒却需一个半工,单种田下河泥肥料(连翻塘泥算内)相比,混作田还要减少六七个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