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巩固和发展地区间城乡间经济联系
华东交流工农业急需物资
六省一市共签订了二千五百多份购销合同,成交总额达二亿四千万元。上海向农村提供农业机械配件、交通器材和人造棉、脚踏车、热水瓶、面盆、肥皂等几千种工业品;各地大量供应上海工业和手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
新华社上海25日电 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六省和上海市,最近在上海举行了物资交流会。出席这次交流会的共二千多人,除各省、市、专区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代表外,华东地区四百多个县中,大部分县都有代表参加。经过二十多天的频繁的交流活动,在会上签订了二千五百多份购销合同,成交总额达二亿四千万元。
通过物资交流活动,城乡相互支援,对当前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上海为农村提供了价值五千四百万元的工业品,都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迫切需要的物资。其中包括农业机械配件、元钉、铅丝、交通器材和人造棉、脚踏车、缝衣针、门锁、热水瓶,面盆、肥皂、牙膏、发夹等几千个品种。供应农村的工业品中日用品占70%以上。各地也供应上海二千七百多万元的农副产品,其中一半左右是上海工业和手工业生产需要的原料材料,仅野生油料一项就购进了五万多担,如果全部用来制造肥皂,可以生产二万六千多箱。
各省、专区、县之间都在会上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福建从江苏得到了山区最需要的骨粉、砒肥等肥料;江苏从浙江、福建获得了水网地带必不可少的毛篙杂竹;江西供给江苏需要的木柴、木炭;浙江供应山东盐场必需的竹丝扫帚。在福建山区积压很久的一批力车零件配件,也调给需要这种商品的山东和安徽平原地区。
这次交流会通过各地代表的广泛接触,还使许多传统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往来得到巩固和发展。江苏省的南京市和镇江专区同毗邻的安徽省芜湖、滁县、徽州三个专区历来关系密切,这次会上,他们签订了合同,使得宜兴陶器、常州篦箕,南京灯泡以及安徽竹梢、竹柄扫帚等商品的传统购销关系进一步加强。许多地区还根据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建立了新的经济联系。无锡、龙岩、彭泽、徽州等十四个地区跟上海建立了加工协作关系,以棉秆皮、野生油料等委托上海加工人造棉、肥皂等,使这些在农村目前还不能很好利用的物资发挥了作用。
到会代表本着先予后取、自愿两利的精神开展交流活动。会上规定在完成国家任务和原订购销合同的前提下,省、专区、县、各级都可单独对外交流。所交流物资以三类物资为主,完成上调任务后的二类农村产品和各地自己掌握的工业品、手工业品,也可以参加交流。有的代表在合同签订以后,就打电话回去,积极布置生产和收购,有的并已开始发货。


第1版()
专栏:

彭真、陶铸、刘晓同志赴列宁格勒参观访问
新华社莫斯科24日电 参加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代理团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代表团团员、中央委员陶铸和中央委员、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晓,今晚乘火车离开莫斯科去列宁格勒参观访问。
列宁格勒市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伊萨耶夫陪同他们前往列宁格勒。


第1版()
专栏:

加强收购加工调运支援工业
四川棉麻烟茶源源进城
新华社成都24日电 四川省各地及时把收购的棉、麻、烟、茶等农产品运往城市,支援工业生产。自新棉上市以来,全省调往重庆、成都的新棉已达二万一千多担,同时大批的松香、白蜡、生漆、五棓子等轻化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也正源源运往城里。
四川省各有关部门已把作好农副产品的收购、初制加工和调运工作,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简阳县商业部门派出五十多名职工到公社和生产队帮助修理轧花、动力等机械,参加轧花、喂花、打包等工作。四川省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各地在开展“小秋收”中,有关部门除协助公社、生产队划分经营范围,安排劳力,及时采摘以外,还从技术上协助作好原料的半成品加工,使这些物资能及时加工调运出去。各地商业部门和轻工业、交通部门配合,成立了联合调运小组,加强运输工作。铁路部门对沿线棉花、烟叶等工业原料基本上做到随到随运。全省十六个重点产棉县,已把商业系统的主要运输工具用来运输棉花。许多边远山区,还开展了群众性的工业原料短途集运工作。南川县水江区供销社同公社、生产大队协商,除组织专业运输队以外,还利用社员开会、赶场等机会捎脚运输,给予合理报酬。这个区已将积存在山区的十多万斤的茶叶、松脂、桐油、棕片等农副土特产品,全部运到交通沿线。射洪县利用载运煤炭、粮食的船只,搭载轻化工业原料和小宗土特产品,在10月上半月就运出棉花五千多担。(附图片)
河北宝坻县史各庄公社黄家集生产大队把晒干拣净的棉花卖给收棉站  赵佩文摄


第1版()
专栏:

加强掘进计划 充实掘进力量 查清地质情况
萍乡煤矿采掘两相适应
二十多个回采区基本都有新工作面接替,第三季原煤产量比上季提高15.29%
铜川煤矿千多班组开展竞赛提高日产水平
新华社南昌25日电 萍乡矿务局加强掘进工作的计划性后,目前全局二十多个回采区基本上都有新工作面接替。8、9两个月,原煤生产连续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第三季度原煤产量比第二季度提高15.29%。
7月间,这个煤矿对掘进工作作了一次检查,发现各矿区掘进进度不够平衡,有的超过了回采的需要,有的落后于回采;有些地方由于没有准确的地质资料,造成无效进尺,影响工作面的正常接替。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煤矿加强了对掘进工作的领导,各矿严格按照每个回采区的实际需要编制掘进计划。如青山矿不仅按照采煤需要确定采掘人员、掘进巷道进尺等比例,还分区确定掘多少挡头,每个挡头掘多少石门和煤巷等,并规定不经矿务局批准,不得随便变更。这个矿七个回采区中,原来有四个经常没有工作面接替,现在每个都有三个月到六个月的可采煤量。各矿还为掘进进度缓慢的采区补充了人员,使这些采区的掘进迅速赶上回采的需要。高坑矿从非生产部门和生产辅助部门调出一百多干部、工人充实掘进力量薄弱的采区以后,大大加快了掘进速度。
他们还充实了地质调查机构,局和矿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这一工作。各矿在查清资源的基础上,编制了地质说明书,作为掘进的依据。还建立了必要的制度,防止不按地质情况盲目掘进。王家源矿规定:所有掘进巷道的计划要经过地质科审查同意;遇到地质情况变化较大需要修改掘进计划时,要与地质干部商量决定。这些制度的执行,有效地保证了掘进方向的正确无误。各矿进一步加强了掘进巷道的管理工作,健全了矿、区、班三级验收制度和质量定期评比制度,提高了掘进工程质量。
新华社西安24日电 陕西省铜川矿务局所属各厂矿的一千多个班组,从今年9月开始广泛开展了班组竞赛,促使煤炭生产上升。9月份全局超额6.33%完成了原煤生产任务,平均日产量比8月份提高7%,10月上旬实际日产水平又比9月同期提高2.5%。
这次竞赛一开始,各个矿、厂都层层树立了标兵,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先进班组的工作经验,并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竞赛条件。以模范班组竞赛为中心,职工们广泛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小型竞赛活动,有区队、班组和个人之间的对口赛、对手赛;也有工种与工种之间的协作赛、三班连环赛和技术表演赛。通过竞赛,职工们的干劲越鼓越足,他们团结一致,主动克服困难,生产上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一矿四采区朱恒山采煤小组,在竞赛中学习了淮南煤矿谢宝银小组从后进变先进的模范事迹和本单位郭有大采煤组持续二十九个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经验,实行了定人、定点、定任务,把责任落实到人;并建立了开好班前、班中、班后会的制度。因此从9月份以来,日日超额完成计划,一变而为模范小组。掘进一队潘季成小组和赵江河小组、郑茂林小组展开竞赛后,互相帮助,创造有利条件,共同提高工时利用率。结果三个小组在竞赛中都能日日超额完成计划。
各矿领导在组织职工开展班组竞赛的同时,也相应地改进了生产管理,推广了有效的先进经验,因而使竞赛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例如,各矿普遍对采煤工作面进行了摸底、排队,抓紧生产准备工作,使掘进工作更好地适应了采煤的需要。在竞赛中,各个工作面坚持推行了正规循环作业,建立和改进作业规程与操作规程,加快了循环进度。三里洞煤矿推行正规循环作业后,工作面平均日进度比8月份提高29.65%。各矿还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巷道设备维修工作,9月份全局共维修巷道两千九百九十二米,比前八个月平均月修增加了四百二十二米。(附图片)
京西矿务局超岭岩石掘进队的工人紧握风钻,向坚硬的岩石进攻
新华社记者 楚英摄


第1版()
专栏:

中缅友协举行招待会
欢迎缅甸联邦国会代表团
新华社25日讯 中国缅甸友好协会今晚举行招待会,欢迎以缅甸联邦国会代表院副议长德钦山韦为首的缅甸联邦国会代表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出席了招待会。
中缅友好协会会长张友渔在招待会上讲话。他说,中国人民十分高兴地看到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已获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发展。他指出,中缅两国之间各方面合作和交流的日益广泛发展充分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生命力,有力地证明了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是任何力量也破坏不了的。
张友渔说,缅甸联邦国会代表团这次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必将为进一步增强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两国人民已经建立起来的友谊大厦更加巩固作出贡献。
德钦山韦副议长在讲话中热情地赞扬缅中两国人民之间深厚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指出,这是同中缅友好协会的努力、同很有远见的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分不开的。他说,缅中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是我们两国能够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德钦山韦说,缅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今后还要不断发展,这不仅需要两国政府的和睦相处,而且还需要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缅甸驻中国大使叫温和夫人也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出席招待会的还有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张奚若、刘长胜、孔原、张苏、张致祥、楚图南、丁西林、朱光、胡愈之、徐光霄、翦伯赞和首都各方面人士。
今天上午,代表团游览了十三陵水库、长陵和颐和园等名胜古迹。


第1版()
专栏:

美国军用飞机侵入我国领空
我提出第176次严重警告
新华社25日讯 10月25日十四时三十八分至十四时五十一分,美国军用飞机一架,侵入我广东省西沙群岛的七连岛、永兴岛、石岛上空。对于美国军用飞机的这种军事挑衅,我外交部发言人奉命提出第一百七十六次严重警告。


第1版()
专栏:

于振善发挥创造才能
旧社会的贫苦木匠 新社会的大学教师
解放后他先后创造了尺算法、数块计算法、划线计算法和连乘连除立体划线法模型
据新华社天津25日电 著名的“尺算法”创造人、木匠出身的于振善,经过多年不断深造、刻苦钻研,续有新的创造和收获。他今年应聘担任了河北大学的数学教师。
这位五十一岁的中年人,曾经在旧社会里熬过了二十六年苦难岁月,解放以后才获得了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的条件。当他创造了“尺算法”以后,出版社和书店立即出版发行,流传到全国各地。为了提高他的文化水平,党保送他先后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学习了六年。他上大学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但由于他自己的刻苦钻研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老师的悉心教导,他读完了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等八门数学课程;领到了南开大学数学系专科的毕业证书。之后,他又到南京教学仪器厂做了五年多技术工作。1959年创造成功了“数块计算法”,解决了以简易方法计算多位乘除的问题。今年他担任了河北大学数学力学系的教师以后,在“数块计算法”的基础上,又研究出一种“划线计算法”,不用背口诀,也不用器具,只用划线交点的办法就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等六种多位运算。最近他又制成了“连乘连除立体划线法模型”,研究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学校现在专门拨给他一间工作室,让他专心从事研究工作。
于振善虽然在数学上有了发明创造,但他仍然十分谦逊、简朴和平易近人。走进他的工作室,好像是来到了木工作坊,走进他的宿舍,也好像是来到了一个老木匠师傅的家里,墙边上放着锯子、刨子等工具,装满书籍的简易书架,也是他自己动手制作的。


第1版()
专栏:

新疆建设兵团胜利第一农场艰苦奋斗三年
两万多亩重盐碱地变成良田
开渠排出地下水,引水洗盐压碱,今年稻麦都获好收成
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胜利第一农场经过连续三年的艰苦劳动,把二万多亩盐碱很重的耕地改造成为良田。今年在这些土地上种植的水稻现已陆续收割,以已脱粒的五百多亩计算,平均亩产水稻三百多斤,小麦平均亩产也在二百斤左右。
胜利第一农场是农一师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沙井子荒原上建设最早的一个农场,有耕地四万多亩,土壤的盐碱成分很重。1955年初,农场大面积种植作物时,各生产连队采用当地维吾尔族农民耕种盐碱地的经验:在播种前先引水洗盐压碱,播种后再精工管理。1955年和1956年每亩地每年产粮食二百四十斤到三百斤。但靠引水压盐压碱,耕地进水有源,排水无路,两年中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一至二米,水里的盐碱等矿物质也由原来平均每公升含三点八克增加到七十多克,耕地普遍翻盐翻碱,作物相继死亡。
胜利第一农场的大部分干部和战士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继承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决心制服盐碱。从1958年春天开始,他们便把地里盐碱重的土挑走,再把渠道里挖出来的没有盐碱的淤泥换上;有的连队听说切断土壤的毛细管,地下的盐碱便不往上翻,就把地里的碱斑翻开,把麦草或稻草垫在底下;还有的连队认为盐碱重是土地的有机质少,就挖来苜蓿根栽在盐碱严重的地块上,增加土地的有机质。但是,这些努力都没有结果,这年种的作物同头一年比较,成苗仍然很少,产量还是很低。可是,干部和战士并不灰心。第四连连长高满胜和副连长王印平,听说熏土既可改造盐碱土,又能提高土壤的肥力,便率领战士从渠道、地边和树林里割回大批杂草,在耕地上熏了一遍。场部基建股的同志听说撒石膏粉可以改造盐碱土,便从山上采回大批石膏石,将其粉碎撒在地里。但是,这些努力还是没有显著成效。
1959年秋收后,他们在总结两年改造盐碱地的经验时,认为农场耕地翻盐碱的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的急剧升高,如果把地下水位降低,并且继续灌水压盐压碱,盐碱地是可以改成良田的。
大家一致同意开挖排水渠系是改造盐碱地最有效的办法后,立即行动起来。冬天,沙井子荒原上的气温经常在零下二十多度,在地下水位升高的耕地上开挖排水渠道,困难重重,他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克服困难。地面结冻后砍土镘挖不动,就用拖拉机把冻土翻开。战士在严寒的冬天劳动,脚和腿上的皮肤冻青了,仍坚持劳动。到1960年3月间,全场在盐碱最重的两万多亩耕地上,共挖了各种排水渠道二十七公里,使地下水流入附近的洼地。为了彻底消灭盐碱害,各连队又将耕地上含盐碱最重的七万多立方米沙包和十七万立方米的大田埂全部挖开摊在地里,再引水把里面的盐碱洗掉。这一年既种了粮食,又种了棉花,但作物仍有死亡。经过研究以后,他们认为挖了排水渠只给急剧上升的地下水找到了出路,但不等于盐碱地得到改良,还需要继续引水洗盐洗碱。并认为不能把洗盐洗碱同种植作物分开进行,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同时决定先在有排水渠系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农场领导上采纳了这个建议,种了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三亩水稻,虽然由于盐碱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四千多亩,但战士们管理得细致,成活的平均每亩收水稻二百多斤,其中有一千三百八十九亩,每亩产水稻四百斤。
1960年,在有排水渠系的翻盐翻碱地上试种水稻成功的胜利,更坚定了农场干部和战士战胜盐碱害的信心。这年冬天,各连队不仅在种过水稻的翻盐碱地上试种了两千五百多亩小麦,又冒着寒,挖排水渠道十三公里。今年春播前全场各连队掀起了一个提高土地肥力的竞赛,使肥力较差的九千五百多亩土地,每亩施肥三千多斤。接着,又在去年种过水稻的翻盐碱地上种了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亩水稻。作物成长期间,灌水、追肥和除草等工作都很及时,因此,获得良好收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