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大兴安岭林区抓紧时机支援国家生产建设
优先调运木材供应煤矿
天山九个林场伐木场提前完成本月采运计划
新华社牙克石28日电 近日,由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出的火车,昼夜不停地把木材运往各地,支援国家生产建设。
调运的木材中,供应重点煤矿使用的坑木占90%。另外,还有铺设铁路用的枕木,有架设通讯、输电线路用的柱子,还有作其他用途的方材和板材等。枕木是经过加工成品以后外运的,不但使用方便,节省车皮和运输费用,而且加工剩余物还可以制作纤维板、酒精等。
今年,大兴安岭林区木材装车作业的机械化比重比过去增长。图里河林业局贮木场,十六台柴油和电动的绞盘机、吊车,基本代替了人工作业。库都尔、西尼气、伊图里河、根河等林业局,除用绞盘机、装车机、吊车装车外,在贮木场还设立了许多高站台,大大加快了装车速度。装车工人为了提高木材装载量,还采取“大头对小头,弯碰弯”等办法,使一个车皮由装三十七、八立方米提高到四十立方米,既节省了车皮,又多运了木材。由于装车的机械化程度提高,装运木材的速度加快了。调拨量最大、效率最高的阿尔山林业局贮木场,今年头二十昼夜,平均每两小时就运出一车木材。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28日电 新疆天山林区九个国营林场和伐木场的林业职工,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积极生产木材。到20日,这九个林场和伐木场已经提前十一天超额14%以上完成1月份木材采伐计划,集运木材的计划也在同天超额20%以上完成。这些木材正源源运往各地支援工农业生产。
入冬以来,绵延一千几百公里的天山林区降了几次大雪。自治区林业厅75%的干部以及各林场、伐木场的干部,冒着严寒深入雪山森林,和各林业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他们进行了伐区的调查研究和工艺设计工作,确定了合理采伐方式和集材方式,及早修建了林区各种集材道和楞场。各级领导还把今年木材生产计划交给林区工人讨论,使计划层层落实到作业组和个人,发动广大职工展开了按日按旬超额完成计划的劳动竞赛。
今年天山林区千方百计提高工效。在伐木方面,推广了弯把锯和油锯,每锯日产量平均达到三十多立方米,大大超过了原来的定额。集材方面,由于因地制宜,根据林区坡度,积雪等情况,大搞冰道运输,架空索道,木轨滑道,已基本不再用低工效的马套子集材方式。乌沙伐木场修了简易冰雪滑道一千七百多米,比相同条件下,用马套子集运木材提高工效二十多倍,并降低了木材生产成本。为了保证木材生产各个环节互相衔接,各林场伐木场还大搞采伐、整枝、造材、串坡、集材、归楞等木材生产一条龙运输。
天山林区各林场、伐木场的党组织,十分关心职工的生活。各林区采伐工区都设有棉布帐篷,可以烤火保暖,同时对林区公共食堂、职工劳逸结合、安全生产等有关职工生活问题也注意及时解决。(附图片)
上图: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职工源源向全国各地运送坑木、枕木和原木。库都尔林业局小九亚林场李德钧包车组为了提高运输效率,
在冰道上拖了十节爬?,每次运木材一百立方米。这是他们的冰上爬?列车正在运木材。 新华社记者 吉雅摄


第1版()
专栏:社论

了解情况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最近在总结生产管理经验时,提出直接指挥生产的第一线干部和技术人员每天必须做好十件事。
这十件事是:
到工厂要先到现场,问问工人工艺条件好不好,再看看操作记录,同工人说的对照对照;
要检查设备,听听、看看、摸摸,发现有没有滴、漏、跑、冒等毛病;
要检查备品配件有没有,缺不缺;
要看看产量计划完成得怎样;
要看看产品质量合不合规格;
要看看材料够不够,消耗定额高不高;
要查查包装好不好,问问运输有没有问题;
要查查分析化验的工作,看看分析得及时不及时,准确不准确;
要把听到的、看到的事情,随时记下来;
回到办公室后,要想一想,算一算,大家碰碰头,把发现的问题立即解决,把好的经验及时推广。
上面列举的这十件事,完全是生产管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工作方法,是每个企业的干部都应当办到和能够办到的。吉林化工公司总结的这条经验的普遍意义在于:做任何工作,都要经常地充分地了解情况。
了解情况和不了解情况,或者只了解一点枝节情况,而不了解基本情况,工作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
毛泽东同志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就是说,不了解情况,是无法做好工作的。了解情况,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
我们日常做工作,特别是做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如何发现、如何提出、如何解决,这首先要看是否对实际情况有正确的、全面的了解。一个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很突出,如果企业的领导者对这方面的情况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那就不可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好比一个指挥员,要想攻打敌人的一个堡垒,但是对于这个堡垒的工事构造、兵力、火力都不清楚,怎么可能很好地指挥自己的队伍把这个堡垒打下呢?
我们常说办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事情办好。可是实际是个什么样子,如何正确地认识实际,这首先取决于对客观情况的确切了解。比如,金皇后玉米,在东北是高产的优良品种。可是在别的地区是不是可以照样推广呢?这要看当地的气候、土壤、肥源等情况怎么样。如果对这些情况不甚了了,便贸然推广,就可能收不到高产的效果。再比如,当前要抓紧安排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哪些日用轻工业品是市场上最需要的,原料的来源怎么样,这首先要了解哪些花色品种群众最欢迎等等情况,如果对这些情况缺乏了解,那末就很难把日用轻工业品的生产安排妥善。
客观的实际情况,对于决定政策和掌握政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正确地改造世界。只有充分了解情况,才能决定政策和掌握政策。一个军事指挥员,在战役或战斗开始以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下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又靠什么呢?靠正确的情况。古语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如果情况不明,再高明的指挥员,也没有不吃败仗的。军事工作如此,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文化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也是如此。
有许多搜集情况的方法,但是最基本的方法是到实践中去作一番调查。吉林化工公司规定每个干部每天做好十件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使我们了解车间中每天的生产情况,便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情况是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它的性质,这件事和那件事之间的关联,它的规律性,不是一下就能看清楚的。这也要求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地认识它、掌握它。到实际工作中去,到基层中去,到现场中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间而不是在实践之外,是了解情况的最可靠的途径。
吉林化工公司把了解生产情况,作为每个干部每天必办的事,这个做法,很值得提倡。我们希望所有工矿企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把了解情况作为自己的工作的出发点。都要牢牢记住毛泽东同志的话:“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1版()
专栏:

吉林化工公司提倡从实际出发的风气
掌握具体情况正确指挥生产
建立一套调查研究制度,规定第一线干部每天做好十件事
本报吉林29日电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建立一套调查研究工作制度,促进各级干部养成按实际情况办事的作风。全公司绝大部分干部都以一半以上时间深入生产实际,研究生产实际;在生产现场掌握生产规律,提高了指挥生产的本领。
一年来,这个公司在贯彻执行干部参加生产、深入基层的制度中,要求每一个干部认真作好调查研究工作,既作到“身体深入”,也作到“思想深入”。公司党委委员、经理、处长和各厂党委委员、厂长一级干部,除了分工包干经常掌管一般生产情况和工作情况之外,还在一定时期内深入基层,对一个问题、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有时,以党委书记或委员为首组织有关干部参加的工作组长期到车间和工段蹲点,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公司和各厂党委还经常采取到基层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和召集基层干部与工人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对于在第一线直接指挥生产的值班长、工段长、车间主任、技术员、工程师、机械师、动力师,规定每天要做好十件事:①首先到现场问问工人,看看工艺条件;②检查设备,听听,摸摸,看看有没有滴、漏、跑、冒等毛病;③检查备品配件,看看有没有,缺不缺;④看看产量和进度;⑤看看质量和规格;⑥看看原料的供应和消耗;⑦查查包装好不好,运输有没有问题;⑧检查化验室的工作,看看分析工作是否及时和准确;⑨随时记下看到和听到的事情;⑩回到办公室想一想,算一算,大家碰碰头,研究研究,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这个公司还建立了专职的调查研究机构,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和专题调查研究工作。公司党委设调查研究科,各厂党委设一名到三名专职调查研究员,各车间支部有兼职的业余调查研究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公司的调查研究网,进行经常的调查研究工作,协助党委掌握情况,分析情况。
为了把指挥生产的工作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个公司还根据现代化化工联合企业生产连续性强、协作性强的特点,建立了周密的统计制度和统一的调度制度。各基层生产岗位按小时填写原始记录,随时随地掌握工艺条件、设备状态、原料消耗、生产进度。车间、厂矿、公司按日按旬统计生产情况。这些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不仅是当时指挥生产的可靠根据,也是日后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资料。此外,公司设有总调度室,各厂设有调度室,各车间有调度员,按小时掌握生产进度、工艺条件、原料消耗和运输周转以及水、电、汽供应等情况,使全公司各种产品的生产以及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经常保持均衡。各级领导干部依靠调度工作,可以综观全局,正确地指挥生产。
由于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工作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增强了各级干部在指挥生产中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这个公司的物资供应部门由于经常按品种、按规格、按数量掌握各种物资的需求量,对于品种繁多、数量巨大的物资材料供应和消耗胸中有数,使物资供应工作经常走在生产前面。如动力部门,在广泛发动群众调查设备状况以后,设立了设备档案,记录了每一台设备的型号、使用期限、零件规格、技术状态,使设备能有计划地检修。备品配件管理部门经过细致调查,制定了备品配件的储备定额和增添再制计划,减少了备品配件工作的盲目性。


第1版()
专栏:

提高技术水平 改进管理制度
上钢一厂炼出新钢种
据新华社上海29日电 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小型平炉炼钢红旗的上海第一钢铁厂平炉车间,今年一开始就克服新的困难,炼出了过去没有冶炼过的无缝钢管钢。
冶炼无缝钢管钢,技术要求较高。这个车间早在去年年底就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地总结了一百多条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领导干部和技术员、炉长、炼钢工人讨论在高质量基础上提高产量的措施。职工们根据优质钢冶炼时间长的情况,找出高产、高质的关键在于扩大炉子的装量和解决的办法,保证在优质基础上继续做到了高产。
炉前工人突破了今年大炼优质钢所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以后,全车间职工对完成今年新任务更加满怀信心,紧接着又连续解决了各个生产环节中新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如新的钢种要求浇钢工人操作得更仔细,钢锭内所含杂质越少越好。于是,砌平板的工人重新系统地学习了本工种标兵侯金泉的先进经验,操作时特别注意钻缝均匀,嵌得结实。同时,继续坚持浇钢设备分区域管理制度,加强浇钢场的群众性质量检查工作。浇钢工人给钢锭模做了铅皮盖,防止杂质落入,并且进一步运用和发展了在钢锭模内涂柏油的经验,改用压缩空气喷涂代替手工,又快又匀,保证了浇铸的钢锭表面光滑、平整,消灭了裂纹、气孔等现象,为车间继续提高优质钢的质量创造了条件。
根据群众总结出的经验,这个车间在厂部的领导下重新修改和充实了原有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生产的统一管理。如炉前健全了原始记录制度,准确地掌握好原料、辅助材料的质量和消耗情况,促使生铁料的消耗继续降低;炉体得到了维护,生产正常。


第1版()
专栏:

贵州努力保证交通运输畅通无阻
保养车船 修整路河
成都机车车辆厂集中力量修理机车提高质量
新华社贵阳电 贵州各地交通运输部门正在发动职工开展养好车船、养好路河的“双养运动”,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
这一运动以发挥旧车船运输效率、养护整治现有公路河道为重点。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求各运输企业进一步贯彻车、船的预防保养制度;同时,对旧车旧船逐步进行技术改造,简化车型船型,使旧车旧船“返老还童”。在公路养护方面,要求以养好路面为主,做到主要的干线、厂矿专线及铁路联络线晴天不翻砂,冬季及雨天不滑车,晴雨畅通。在河道整治方面,要求集中优势力量,对已通航河道进行维修性的整治,保证洪水、枯水期都能顺利通航。
运动开展以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对位于本州的清水河、?河、棓江等河流的浅滩险道,进行了炸礁、设航线标记等工作,并已收到显著效果。现在,在这个州区域内通过的船只,已比月初增加一百多只,货运量也有显著增多。这个州还组织养护人员,对陡坡、湾道、险桥进行降坡、改道等整治工作。有的重点桥梁和渡口的整治工程已基本完工。
各地运输企业还采取措施大力生产车船配件。有些企业还在组织先进驾驶人员进行操作表演,采取以师带徒、集中轮训等办法,积极提高车船驾驶人员操作水平,更好地发挥车船的效能。运动开展较快的省属各汽车场驾驶人员,已以提高完好车率、保证正常生产为行动口号,普遍展开了“千公里无小修”运动。
新华社成都电 成都机车车辆工厂从满足当前铁路运输需要出发,集中力量加强修车。中旬以来天天超额完成修理任务,修理质量显著提高;各种大小路用配件的制造量,也比上旬大大增加。
成都机车车辆工厂今年在安排生产计划时,把修理机车放在生产第一位。元月份的修理任务比去年12月增加40%以上,各种路用配件增加三倍多。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这个工厂已把机车生产系统的大部分人力转到修车方面来,并且成立了部件车间,专门制造各式机车零件和负责部件的组装工作。他们主动与铁路部门联系,组织待修机车有计划地进厂修理,力求均衡生产。全厂还多次组织示范修理,总结交流经验,使试车回修由过去的二至三天缩短到一天以内。
全厂职工特别重视提高修理质量,保证修后的车辆台台好用。他们从原料材料进厂到制成毛坯、半成品以及总装、试运、出厂等各个重要环节,都建立或健全了质量检查制度。质量检查人员在车间各个工序定点包干,采取群众性的自检、互检和专职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使试车返修工作量大大减少。


第1版()
专栏:

李潮光怎样领导群众增产红薯?
情况明 决心大 方法对
1960年,广西宁明县板棍公社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这个公社的竹闸大队粮食总产量却比1959年增产9%左右。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种了红薯。
说起种红薯,人们都说这和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潮光的领导分不开。去年年初以来,这里一直没有下过透雨,水库的水放干了,早稻田龟裂了。李潮光看着干旱越来越严重,心情沉重,觉得再不赶快想法补救是不行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天这么旱能种什么粮食作物呢?他想来想去,觉得种红薯可能是个好门路。有的是地,收了早玉米后的地正闲着呢!问题是群众没有5月种红薯的习惯。过去人们只是在这个时候育红薯秧,准备到秋天种。一些人说,5月种的红薯不结薯。是不是真的不结薯?他像往常决定一个什么比较重大的事情一样,找群众商量。
开始,他和竹闸小队长、老农李发林商量。李发林支持他的意见。两人谈呀谈的,越谈越觉得有门路。他们极力回忆过去是否有人在5月种过红薯,收成如何,两人沉思了很久。李发林突然想起1955年上半年也是天旱,竹闸初级合作社曾种过八分二红薯,收得一千一百五十斤。找出这个事实,两人心里着实兴奋,既然1955年种的红薯结薯,现在为什么又说是不会结薯呢?
李潮光觉得这里面可能还有问题,不能仅仅根据这一点事实就干起来,还得再找一些人商量,因为这是关系着全大队七百多人的生活大事,可不能有半点马虎啊!
一天,李潮光到那关小队找七十六岁的李汉明商量。在解放前长期给地主打长工的李汉明,对本地的农业生产很有经验,他说,过去有人种过,但各年收成不一样,管理得好结薯多些,种得粗糙结薯少点。接着,李潮光又到上崇小队访问了老人黄纯仕,黄说:“种上总能收点,不然收了玉米空着地做什么。”最后李潮光还和竹闸小队记分员胡日昭(外号农业大全)交换意见。胡也主张种红薯。
这样经过和一些老人、有经验的人反复商量,找到了比较可靠的根据,觉得有了一定的把握之后,李潮光才把种红薯问题提出给党支部、大队、小队干部讨论,干部通过后,又经全体社员讨论同意,然后,便动手种起来了。
在发动干部、社员讨论种红薯问题的过程中,李潮光向干部和社员解释5月种红薯的必要和可能,还向大家反复宣传超产奖励政策,因而调动了群众种5月红薯的积极性,各小队立即安排劳动力抢种,种的质量也较好,以后又积极护理。功夫没有白费,一百五十多亩地共收得红薯四万零九百五十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