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死亡商人的“菩萨心肠”
  岑桑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这是《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十三章、第二十四节中的一句。意思是说“天堂”之门狭窄得很,只有拼命挤将进去,才能“救己救人救世”。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美国的死亡商人此刻正在利用他们的报纸、刊物、电台、银幕,以至挂在街头和活人身上的广告牌,叫人们赶快建造“核微粒掩蔽室”,以便“救己救人救世”。他们自己也正在唯恐不及地以身作则。继听到美国钢铁大王兴建豪华的私人掩蔽室的消息之后,最近我们又从美联社的消息知悉美国马罗达活塞制造公司老板马罗达,不惜耗费巨资,建造了一个长六十三呎、宽二十三呎的巨型掩蔽所,而且已经运入价值三千美元的罐头食物了。据马罗达自己说,他那个掩蔽所内设有九十二张床铺。
那些死亡商人,真有一副“普度众生”的
“菩萨心肠”!可不是么,纽约州州长洛克菲勒11月9日已要求州议会拨款一亿元,以建造核微粒掩蔽所。根据他的计划,“凡筑有掩蔽所的学院、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地区,如其掩蔽所能为了居住而设计者,则按人头计算,每人可获州政府补助二十五元”(路透社电)。这难道还不可以说是“惠及庶黎”了么?那些死亡商人不光是循循善诱地力劝人们“要努力进窄门”而已,还从窄门里伸手把人们往里拉哩!
按照常理,对于那些具有“菩萨心肠”的大老板,人们该是感激涕零的了。但是人们并不领情。据合众国际社11月12日从纽约发出的电讯称,11日那天,大批群众挤在洛克菲勒州长办事处门前举行示威,指责他的为学校建筑掩蔽所的计划。“示威群众有学生和成年人,他们手持标语‘掩蔽所是死亡陷阱’和‘拨款建学校,不要建掩蔽所!’”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极其简单一如加减乘除问题的问题而已。不遗余力地鼓吹恐核病的死亡商人们,是精通四则算法的。马罗达之流的私人掩蔽所,那怕是规模更大些、能“惠”及的邻人不是几十个而是几百个也罢;洛克菲勒的计划,那怕是更庞大些,“补助”不是二十五元而是更多若干倍也罢,只要他们的“菩萨心肠”能打动更多的人心,让恐核病继续猖獗[jué]地蔓延下去,那么,请替他们设想一下,他们保险箱里的军火工业股票,将会产生什么变化?
1935年,《华尔街日报》就曾这样说:军备“是一种支持生命的因素”。1948年12月31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也曾这样写道:
“假如和平真的来到的话,那是会坏事的。目前,军备支出和对其他国家的援助还在支持着我们的工商业。”死亡商人们的喉舌的这些自招,正是上面所说的那个新鲜问题的古老答案——一个可以打上五分的正确答案。“你们要努力进窄门!”这“福音”原来是死亡商人对超额利润有感而发的,那所谓“窄门”,就是他们的钱罐子的那道缝。 *岑[cén]


第6版()
专栏:

  葵花
  芦笙
踏着晶莹的露珠,我到金银寨去。
听说,往日那儿叫光山寨:荒山秃岭,糠菜当饭,三十多户人家,清一色的是佃农;而今呢,青山绿水,公社化以后,便改名儿叫金银寨了。顺着牧童的指点,我爬上一个山峰,远远地,就望见一个山塆,笼罩在金晃晃的雾霭[ǎi]里。“果真名副其实哩!”我心想着,快步走进塆来,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园边地角,到处长满了亭亭玉立的向日葵;中秋月般的葵花,在太阳下闪射着金黄耀眼的光辉。谁知转大半个塆子,几乎门门上了锁。正值半晌午,料来人们全出工了。我便坐在青草萋萋的池塘畔,掏出一本书来,一边等人,一边瞧着。
我正看得入神,忽听得一声轻脆的歌声……
我抬起头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胖娃娃模样逗人爱的小姑娘。她长得像饭桌高矮,穿一件粉红色、横白条纹的半新套褂,更衬得她胖呼呼,肉敦敦的。
“小鬼,叫甚么?”
“不是小鬼。”她摇摇头,鼓鼓嘴,“嗯,我叫——”眼皮眨巴几下,又腼腆[miǎn-tian]地小声唱开了:
什么花开放朝太阳?
什么人拥护共产党?
呵!多么熟悉、多么亲切的歌声!霎[shà]时,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仿佛就是昨天,在故乡太行山上,那个身穿草灰粗布军装的、年轻的八路军大姐姐,亲切地搂抱着我,她唱一句,我学一句,一声声,一句句,教会了我这只歌子。十多年过去了,虽则我学会了一只又一只的歌曲,然而,这只歌呵对我永远是那样新鲜,时时哼在我的嘴边,响在我的心田!
“噢,我晓得了,你叫葵花!”
“对啦,对啦!”她像得了知音一般,惊喜地点着头。
“葵花!”我情不自禁地把她抱在怀里,像当年八路军大姐姐抱我那样,“认得字么?”
她没有正面回答,却拐了个大弯儿,掩不住兴奋地告诉我:
“过年我就该上学啦,爹爹给我买了新书包!”
“这就是说,你六岁了?”
说着,她挣脱了我的怀抱,用小红萝卜样的胖手,翻弄了一下我的书,神色关切地问道:
“叔叔,里边有毛主席吗?”
“有,有呀!”我脱口说。
“在哪儿呢?”她欢喜地凑过脸儿,端起书本,但是,翻了一页又一页,全是密密麻麻的字儿。她眨眨滴溜溜的大眼睛,不免有点失望了:
“怎么没有大相片上的毛主席呀?”
我的心胸呵,一阵热辣辣地。可惜这本书上是没有的。真的,该怎么慰借一下孩子呢?我激动地思索着,又忍不住把她搂在怀里:
“葵花,听我说呀,这书里没有毛主席的相片,可有许多毛主席的故事哩!”
“哪儿?”葵花顿时又显得活泼起来;一把从我手中夺过那本书,生怕谁抢走似地,抱了个绷绷紧,一边高声嚷着:
“叫我看,叫我看!”
依偎一株高大的葵花树,她坐下了,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书,看呀看呀,嗳,一本正经地正寻找“毛主席”那几个字……
瞧着她那副动人的神态,哦!我恍然大悟了:为甚么金银寨,家家户户,种了这么多、这么多的葵花!


第6版()
专栏:剧评

  评《钟离剑》中的几个男演员
  辛冬
评剧《钟离剑》最近由中国评剧院在北京演出。《钟离剑》写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剧本作者对这个故事作了别出心裁的处理,颇为引人入胜。但更引起我的兴趣的是这出戏的演出,特别是评剧男演员在这出戏中的艺术创造活动。我觉得《钟离剑》获得观众的好感,暗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评剧男角艺术已经抬头。作为一个评剧艺术爱好者,心里感到很兴奋。这是因为评剧艺术发展的历程中,由于社会的原因,评剧男演员的艺术在过去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而这种状况对评剧艺术更进一步的发展及满足新的人民的充分的艺术欣赏要求,都是有局限性的,观众早已提出过对评剧男演员的艺术水平提高的要求。简单地说:评剧男演员以往是不能当主角挑班演出的。而《钟离剑》则由男演员挑了班,作了主角,并且看来挑得还轻松愉快,尚有余裕之感。其中受到观众好评的是四个男角,就是老生勾践,花脸钟离老人,末文种,丑莫千。
勾践由青年演员马泰扮演。马泰的身材扮相和气质扮演这个角色是合适的。但作为一个正工老生,光有上述的条件是不够的。作为戏曲的表演特点,他应当有足够分量的歌唱来表现勾践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树立勾践的音乐形象。例如勾践的重场戏《尝胆》,如若没有大段的歌唱,那是绝对不行的。人们会问:难道说以往的男演员不歌唱么?评剧男演员从来是歌唱的,但歌唱分两种:一是叙事,一是抒情。以往评剧男演员多唱“二六”板,长于叙事,不善抒情。从男腔音乐结构来说,也是节奏变化虽巧,旋律变化不足。用戏曲的术语来说,就是没有“慢板”的表现形式。而勾践在《尝胆》时应当有“慢板”和“反调”的形式来抒写人物的情感。作为一个观众的听觉美感享受,最能引起兴趣的也是这一部分。评剧院经过几年的艺术创造实践,在唱腔上给马泰准备了这样的表现形式,再加上他的淳[chún]厚引人的音色和表现技巧,应当说在宗庙尝胆那一场,由“慢板”转“反调”再转“二六”“楼上楼”是唱得圆满的。这一场中的歌唱,采用评剧音乐的语言,抒发了勾践的内心情感。从演唱技巧上来说,慷慨激昂与低回婉转之处,唱得颇有韵味,令人爱听。很显然,这是由于音乐设计和评剧老艺人对他的帮助及他自己的刻苦努力所得到的成果。在表演上也还大大方方,合乎身份。
钟离老人是魏荣元扮演的。钟离老人虽是老生扮像,实质是花脸的性质,这种处理是恰当的。魏荣元是个颇具音乐才能的演员,善于创腔。早几年他在《秦香莲》中创造了评剧式的包拯[zhěng]唱腔,已为观众所承认。后来他同小白玉霜合作演出《朱痕记》中的朱春登,他有单独一场《哭灵》,对评剧男腔的板头和唱腔已有较大的发展。其后又在《包公三勘蝴蝶梦》和现代戏《降龙伏虎》中对男声唱腔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钟离剑》可以说集他几年来唱腔创作的大成。魏荣元在演唱风格上粗犷奔放,肯卖力气,有一泻千里之感。他特别善于使用由慢转快,把观众的情感激动起来后,再来一个大甩腔,使人有满载而归之感。他的唱腔,已初具个人的风格。他在《钟离剑》中,唱作都是很重的。最后在《炉变》那一场,还从一张桌子上一个“台满”翻到炉中,投炉殉国。钟离老人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是相当深的。
文种由席宝昆扮演。席宝昆发挥了念白和做工的长处。文种在《钟离剑》中的戏并不太多,重点戏是《折吴》和《尝胆》两场。席宝昆却刻划了一个老成持重不畏艰险的老臣的艺术形象。他在吴王面前舌辩,从容大度,谈笑自如。他使用念白和做工技巧,据理和吴王争辩,使越国转危为安。并且迫使吴王不得不摆酒送他出城。为越国争得了荣誉。他演得使我们信任。我想这不仅仅由于席宝昆的念白喷口好,字字清楚,身段干净利落,还由于席宝昆很注重人物内心活动的刻划,如若他到吴国没有视死如归的气度,没有为祖国争生存和荣誉的气概,他那从容的外表和那在吴王面前针锋相对的神气即不可得。
莫千由陈少舫扮演。陈少舫是个颇受观众喜爱的丑角。具有充分的幽默感。他在舞台上特别善于从对方的表情中引起反映。因此只要他一出台,他就紧紧的和同台演员的表情联系在一起。他很习惯的总是窥看对方的脸色,听对方的语气,然后迅速地不假思索的作出适度的反映,并引起观众的笑声。因此,观众的这种笑是很自然的,不得不笑的。他完全根据生活逻辑来引起观众发笑,不作那种神经刺激的出人意料的表情动作来引人发笑。这在丑角艺术中是可贵的品质。也只有这种表演才能给予观众以喜悦之感,并留下良好的印象。因为丑角艺术本来就要采用夸张的手法,从化装到动作语调均需如此。如若脱离了生活根据,就必然成了虚假和做作,而观众是不喜欢这类表情的。陈少舫的重点戏在《炼剑》和《炉变》两场,他和魏荣元配合得很好。一个是刚健机智的八十老翁,一个是利禄熏心的愚材。莫千在深山中监视了钟离老人十年,钟离老人戏弄了他十年。特别在《炉变》那一场,通过一些生活小事,如“喝酒”、“玩蟋蟀”等细节,表现了钟离老人和莫千的日常生活的图画。莫千完全处在尴尬[gān-gà]的地位,对钟离老人无法可施。陈少舫在这场戏中演得颇有生活情趣。在表情动作上吸取了一些昆曲文丑的动作,丰富了评剧丑角的表演艺术技巧。这四个演员,作出这出戏的“四梁四柱”,支持了这出戏的演出。当然其它如于萍扮演的素女,李梓森扮演的陈离,李迈平扮演的吴王,也都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我以为《钟离剑》演出的比较成功,是评剧演员,特别是男演员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勤学苦炼,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的结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第6版()
专栏:

  “钟离剑”人物画像
  周令钊
素女
勾践夫人
钟离老人
勾践


第6版()
专栏:读者中来

把说明书编得再好些
每逢看戏,总要购份说明书。
说明书,这位不讲话的“向导”,使您知道戏剧故事、编剧导演和演员。有时,弄不到说明书,总觉得美中不足,不太称心。为了看戏方便,只好向别人借阅,即便是粗略过目也觉快慰。然而这位“向导”的作用还不限于观众,它对场外的非观众也是尽职的。看罢戏,把说明书带回,同志们喜阅、争读,您看,他们也分享了一份幸福呢。这样,久而久之,我给说明书的赞扬却是:在剧场内,它是“向导”,便利了观众;在场外,是份喜读的“传单”,给了读者乐趣。
最近,把保存两年多的十八份说明书看了一遍,并作了比较,看出各家的说明书各有千秋,优点不少,但也有缺陷。
我们喜欢这样的说明书,在内容上丰富多采,编排活泼,装帧[zhèng]美观大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制的“带枪的人”说明书很好。除了有剧情介绍、编导和演员外,还请剧作家曹禺写了介绍文章。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最后一幕”说明书,也有这个长处,除了有剧院写的“写在演出之前”以外,还有“作者的话”,给观众介绍了剧本的诞生经过。但是,有些说明书的编制内容贫乏,形式陈旧,没有什么改进。更使人不愉快的是剧情介绍部分,写得冗长,枯燥,依我看,这是编者同志没考虑说明书的特点,观众的时间有限,没有可能从头至尾看一遍。
对演出来说,精心编好说明书是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既不脱离说明书本身的规范(它不是书,也不是画册),又不要脱离现实要求,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它编得更受观众的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 张中方


第6版()
专栏:

  画舫斋观周怀民国
画展题赠绝句三首
  朱光遍访河山展壮观,驱将丽色入毫端,热血狂情调醉墨,描成新景任人看。画舫斋陈万象新,江山明媚笔如神,几时学得丹青手,也逐春风点绛唇。墨育山川笔扫尘,八方寄兴四时春,而今不患嗟来食,都爱青山画画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