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搞好新兴工业城市的群众生活
  中共吉林市委第一书记 刘慈恺
生活问题是直接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搞好群众生活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基础。远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曾经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同志们,那时候,我们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能够不能够呢?能够的,完全能够的。”这些话虽然是在革命没有取得全国胜利,动员人民参加革命战争的时候说的,但是在今天读起来,还是那么亲切,那么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大跃进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关心人民的生活和动员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正如当年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关心人民生活和动员人民参加革命战争的关系一样;哪里的党组织关心职工的生活,广大职工就能围绕在党的周围,进行忘我的劳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和即将继续出现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党和政府多年以来,注意了这些城市的群众生活问题,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多方面地适当地改善了职工和市民的生活条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这些城市的工业发展快、人口增加得多,城市的吃、穿、用、住、行等各行各业,就仍然同群众的需要不相适应;而近三年来由于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经济作物歉收,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供应。因此,在目前时期,城市中的党组织关心人民生活的问题更具有迫切性,决不能借口生产建设工作忙,对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性有一点疏忽,更不应该把完成建设任务和关心群众生活对立起来。相反地,工作越忙,群众越是进行忘我的劳动,党组织越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这是保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当中,以吃为第一件大事。城市人民吃的东西都是农产品。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安排好城乡人民生活的基础;只有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了,搞好城市人民的生活才有可靠的保证。但是,我国农业现在基本上还是依靠手工操作,农业收成的好坏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条件。这就需要全党全民共同努力来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工业城市对农业的要求是很多的,支援农业的潜力也是很大的。为了支援农业发展生产,工业城市必须用最大的努力节约职工人数,控制城市人口,以增加农业的劳动力,减轻农村的负担,并且按照国家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广大农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任务。仅1960年,吉林市工业部门就生产了三十万吨化学肥料、七百吨农药、一万多台大中型农业机具,并且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支援吉林地区农村二百多台机床,帮助农村增加了一万瓩的电力,对全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显著的作用。
在吃的东西中占第二位的是副食品,主要是蔬菜。蔬菜的特点是季节性强,需要量大,不便于保管和运输。因此,除力争从外地采购一部分本地不能生产的蔬菜以调剂品种外,主要应当就地生产,就地供应,自给自足。新兴的工业城市,争取蔬菜自给有不少困难,但是只要把工作做好,还是可以逐步实现的。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感觉到,在发展蔬菜生产中,最为重要的是坚持“郊区生产以副食品为主,以蔬菜为纲”的方针,力争基本建设和机关企业不占或少占老菜区的土地,并大力提高蔬菜的单位面积产量;同时适当扩大蔬菜播种面积,在新工业区周围建立新的蔬菜基地。吉林市的蔬菜基地,1949年只有两个,1960年就发展到五个,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十二倍。但是由于新菜区土地肥力较差,劳动力和运输力不足,又缺乏种菜的经验,因而单位面积产量只有老菜区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甚至相差五六倍。这说明新菜区的增产潜力是很大的。因此,从今年以来,我们调整稳定了全市的蔬菜种植面积,继续采取发展电力灌溉、组织城粪下乡、推广优良品种、增加复种指数、增加劳动力、提高耕作水平等措施,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些措施已收到良好效果。以秋菜为例,虽然今年吉林市的播种面积比去年略有减少,但因单位面积产量比去年提高16%,所以全市人民在冬季的六个月内的吃菜,可比1957年提高30%以上。另外,北方冬季长,有半年不能生长蔬菜,为保证冬季副食供应和增加营养,我们还开始采取蔬菜和大豆并举的方针,安排了一部分菜豆面积,以便更多地供应人民豆类制品,今后菜豆面积和薯类面积将逐步增加。
为了保证郊区菜农对城市人民的副食品供应,必须对郊区农民加强工农联盟的教育。要使农民真正懂得,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从而积极地自觉地多产菜,多卖菜,卖好菜,以支援城市,支援国家建设。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再对农民超售商品菜奖售给一定的工业品,蔬菜的商品率就可以不断地提高。
郊区是城市蔬菜的主要供应者。但同时发动广大城市人民、机关和企业的职工在利用住地附近的空隙土地和业余时间种菜,也能补助供应的不足。尤其是工矿企业自办农场,对增加蔬菜和其他副食品供应,也有一定的作用。事实证明,在不与农民争地,不影响本单位生产和工作的原则下,办好自办农场是完全可能的。新中国制糖厂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这个工厂今年开了三千多亩荒地种植饲料和蔬菜,预计可收粮食十六万斤、蔬菜一百万斤,同时还养猪二百多头、鸡三千多只、奶牛二十多头,全厂二千名职工、六百户家属的蔬菜基本上没有依靠国家供应,而且还自己解决了一部分肉食问题。这个厂由于组织职工办农场和综合利用制糖设备发展多种经营,结果改变了过去制糖企业“半年生产半年闭”的局面。像新中国制糖厂这样季节性生产的企业能够办好自办农场,常年坚持生产的企业也能够办好。吉林电业局就利用职工业余时间和组织职工家属开了八百多亩荒地,今年可以收获四万四千斤粮食、九万斤蔬菜,改善了职工生活,减轻了市场负担。新兴工业城市组织工矿企业举办农场是大有可为的,对这项工作必须给以正确的领导和有力的支持。
解决穿和用的问题,应当采取尽可能就地生产和大力组织外地货源同时并重的方针。新兴工业城市很多是重工业城市,这些城市即使生产一些轻工业品,也是为了同外地互相支援、互相调剂,本地所需要的日用工业品不可能完全自给,需要国家统筹安排,调拨平衡。因此,这些城市的商业部门要不断地调查职工和市民的迫切需要,及时地向国家反映情况,按照国家计划积极从外地组织货源。但是,也决不能因此就消极地依赖外地进货,而不积极就地组织生产。事实上,新兴工业城市发展日用工业品生产,是有不少有利条件的。日用工业品的原料可以利用国家大企业的边角废料,劳动力可以组织职工家属,技术上可以得到大企业的帮助。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就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增加了二百多种本地历史上从未生产过的小商品,其中大部分是由城市人民公社组织职工家属和城市其他闲散劳动力生产的。由于新产品的增加和传统手工业产品的恢复与发展,在全市销售的日用工业品中,本地生产的已占30%以上,有些商品已经自给自足,甚至自给有余。
为了更好地解决住和行的问题,必须加强城市建设。在这方面,建国以来,吉林市的城市建设有了不小的发展,新建的住宅面积大体相当于1949年全市住宅面积的总和,也就是说,我们十二年建设的住宅,几乎等于解放前的三百年(吉林市建城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的总和。1949年,全市只有六辆破旧不堪的公共汽车,现在公共汽车已经增加到四十二辆,1960年还修筑了市区通往新工业区的无轨电车。各项公用事业设施虽然成倍以至几倍地增加,但是由于城市人口增了三倍多(其中职工人数增加近七倍),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因而住宅、公共交通、城市用水、商店、旅馆、浴池、学校、医院、影剧院等公用事业和短途运输的建设,仍然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要,城市建设与城市工业的发展仍然不相适应。因此,今后几年内必须把城市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把加强城市建设作为贯彻执行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外,还应保持足够的维修力量,加强对原有房屋、其他公用设施和短途运输工具的维修养护,以充分发挥其效用。
城市建设中的住宅问题,单纯依靠国家是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的,应当从各方面鼓励和支持群众修建自有房屋,把国家的力量和群众的力量结合起来。去年以来,吉林市仅五个企业就发动群众采取自建公助的办法,修建了一万八千平方米的住宅,解决了不少人的住房问题。这种自建公助的办法,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推广。
商业工作同人民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商业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群众所需要的各种生活资料能否得到满足,也关系到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的原则能否在商品流通和分配环节中得到贯彻。商业部门必须大量支持生活资料的生产,加强与外地的物资交流,尽可能地组织更多的货源。分配商品,必须根据广大群众的基本需要,合理地组织供应。因此,商业部门必须加强对营业人员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大公无私、全心全意地为消费者服务的思想;必须加强调查研究,经常征求群众的意见,定期召开消费者代表会议,报告到货情况和分配原则,接受群众的监督。商业和服务业的经营方式和营业时间,应该灵活多样,便利群众。商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要与城市人口保持合理的比例,服务行业亟需培养新生力量,在新工业区还需要适当地增加商业和服务网点。
人民群众在生活上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要使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必须正确地处理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关系。而要使这些关系得到正确处理,必须由城市党委和政府根据国家工业的生产建设计划加以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城市党委和政府,要把为广大职工生活服务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任务,除了全面安排有关群众生活的各种问题之外,一个时期应当集中力量解决一两个最大多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并经常注意对所有干部进行群众观点的教育,使他们经常关心群众,做到与群众息息相关,同甘共苦,大公无私,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政府各部门首先是粮食、商业、房产、公用、市政建设等部门,应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别地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要对职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局部和整体、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断地提高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要教育职工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有利条件和困难的性质,指出克服困难的办法,鼓励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革命精神,努力生产,克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相信,经过全党全民的一致努力,新兴工业城市的职工生活一定能够搞得更好,生产建设一定能够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恺[kǎi]


第5版()
专栏:

  要积极地看待一切事物
  姚奎隆
现实的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这里“事在人为”。我们共产党人、革命干部,看待一切事物,既要承认事物的两重性,承认事物的转化;又要积极地面向现实,力争事物向着革命的积极的方面转化。总之一句话,要积极地看待一切事物。
积极地看待一切事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论在任何极端复杂和严重困难的情况面前,毛泽东同志总能够全面地观察局势,看清革命发展的前途,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提出积极的方针,鼓舞和组织广大群众经过斗争引出积极的结果,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1927年,大革命遭到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论证了革命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胜利道路,批判了当时一部分同志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悲观估量,强调“在……现局之下,只有积极的口号积极的态度才能领导群众。”(《毛泽东选集》第106页)并且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和“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的疑问,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毛泽东选集》第105页)这样,毛泽东同志就在失败中看到了胜利,在革命低潮时期预见了革命高潮,从而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当日本帝国主义深入国土,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时刻。毛泽东同志分析了当时中国的时局,驳斥了民族悲观主义、民族投降主义的亡国论和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做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结论。
在党的历史上曾数次造成革命失败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在毛泽东同志所制定的“惩前毖[bì]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下,转化成为教育干部,争取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党正是凭借我们丰富的经验:失败和成功、后退和前进、缩小和发展的深刻的和丰富的经验,才达到了政治上、军事上的成熟,解决了农民运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等问题,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革命斗争中的困难会包含着顺利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困难可以转化为顺利,因此,不应被困难吓倒,而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162页)但是“在相反的情形之下,顺利也能转化为困难,如果是革命党人犯了错误的话。”(《毛泽东选集》第313页)因此,每当革命处在比较顺利发展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又总是及时地发出警告,防止事物向消极方面转化。
中国革命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积极转化,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泽东同志的伟大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给了我们一种信念:在历史面前,永远只能有反动派的末日,却永远不会有革命派的绝路。革命的道路是宽广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事物的两重性,矛盾的转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它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的科学反映。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在客观上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毛泽东选集》第311页)但又必须力争,因为世界上还有反动派,它们也在“力争”事物向消极方面“转化”。防止事物向消极方面转化与力争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要经过斗争来解决的。
积极地看待一切事物,力争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这是无产阶级对待事物的根本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的立场相统一的产物。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阶级利益决定的。
但是,我们所主张的积极地看待问题,不能理解为直线地看待问题,相反,正是由于革命斗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才有强调积极努力的必要,也只有从这里着眼,才能从实质上理解到党在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制订的一切政策的积极意义。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的让步、退守,防御或停顿,不论是向同盟者或向敌人,都是当作整个革命政策的一部分看的,是联系于总的革命路线而当作不可缺少的一环看的,是当作曲线运动的一个片断看的。一句话,是积极的。”(《毛泽东选集》第526页)
掌握毛泽东同志关于积极地看待一切事物的这个伟大思想,对于我们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的不断进步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就会懂得,在我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各方面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长处和短处,也同样是都具有两重性,同样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既可以引出积极的结果,也可引出消极的结果。在这里,重要的问题在于人的精神状态。毛泽东同志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所谓“放下包袱”就是要我们变消极被动的精神状态为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他说:“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该加以解除。有许多的东西,只要我们对它们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成为我们的负担。例如:犯过错误,可以使人觉得自己反正是犯了错误的,从此萎靡不振;未犯错误,也可以使人觉得自己是未犯过错误的,从此骄傲起来。工作无成绩,可以使人悲观丧气;工作有成绩,又可以使人趾高气扬。……对于诸如此类的东西,如果没有自觉性,那它们就会成为负担或包袱。……所以,检查自己背上的包袱,把它放下来,使自己的精神获得解放,实在是联系群众和少犯错误的必要前提之一。”
(《毛泽东选集》第951页)既然我们懂得了应该力争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防止事物向消极方面转化的道理,我们就可以使自己在精神上获得解放,永远立于积极主动地位,在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总结经验中,不断地得到进步。


第5版()
专栏:

  谈农业种植计划问题
  杨方勋
土地的利用和种植计划是否合理,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种植计划安排得适当,对战胜自然灾害,合理使用土地、劳动力和肥料,培养地力,都有很大作用。根据最近几年的经验,我认为安排种植计划,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瞻前顾后,有全局观点。
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的总产量,以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安排种植计划时,哪些作物多种,哪些作物少种,首先要从增加全年农产品的总产量考虑。而且不仅要考虑当年增产,还要照顾到下年增产。特别是在安排农业种植计划时,要安排好经济作物的种植计划。我国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好,一年可以种植两季作物或者两年种三季作物。由于各种作物上茬[chá]与下茬互相影响,如果安排不当,就可能出现一季算账是增产,全年算账是减产的情况。江苏省吴江县湖滨公社金星大队第五生产队为了多收一些夏粮,1960年多种了十亩小麦,挤掉了十亩绿肥。小麦除掉种子,每亩净收一百零七斤,以一季计算,多收小麦一千零七十斤;但是少种十亩绿肥,使三十亩水稻缺少基肥。结果,这三十亩稻田比其他田每亩少收稻谷五十斤,总共少收一千五百斤;全年算账,少收粮食四百三十斤。
第二,根据国家、集体、个人的需要,安排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从根本上说,我们国家的需要和农民的需要是一致的。但是,从当前的利益看,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需要也是有矛盾的。解决矛盾的办法是根据以粮为纲,全面安排,统筹兼顾的方针,确定种植面积计划,首先是合理安排粮食作物面积与经济作物面积的比例。
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同时也应当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对国家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作用。经济作物的种类多,用途广,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经济作物的产值比较高。根据有些地区典型调查,如果经济作物占用15%左右的耕地,它的收入可以达到农副业总收入的30%左右。发展经济作物,对增加生产队和社员的收入,都有好处。从国家建设需要和增加农民收入两方面来考虑,都应当根据各地的生产习惯和可能条件,种植一定比重的经济作物。
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应当以种经济作物为主。因为自然条件适宜,农民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产量一般比较高,所以这些地区已经成为经济作物生产的主要基地。在经济作物的分散产区,那里的土地既有适宜种经济作物的,也有适宜种粮食的,因此,要根据统筹兼顾和因地种植的原则,安排种植面积,正确解决粮食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
今年各地都根据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经济作物的政策,规定了一些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办法。例如,有些地方规定,对集中种植棉花地区的农民的口粮标准按余粮队的标准供应,同时在生产资料如化学肥料、农药、排灌机械等方面也优先供应并且多供应一些。这样做是必要的。我们要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要求农民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需要,同时要给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得到物质利益。
第三,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和土壤、水利、肥料、劳力等情况,合理安排播种面积。
各种农作物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性。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都有一定的时期,季节性特别强,这些是农作物共同的特点。各种农作物又有自己的特性。它们对土壤、肥料、水分的要求不同。有的适宜于沙性土壤,有的适宜于粘性土壤;有的需要肥料多,有的需要肥料少;有的耐旱,有的耐涝;有的适宜于高温,有的能抗低温。作物生长期的长短也不同,有的八九个月,有的三四个月。有的花工多,有的比较省工。根据这些特点和各地的土壤、肥料、水利、劳力等情况,制定播种面积计划时,要注意安排好以下几方面的比例。
(1)夏收面积与秋收面积。夏收作物的面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应当根据各地的劳力、肥料、水利等情况来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夏收作物面积不宜过大,应当与秋收作物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夏收面积大,秋种的面积也大,夏收夏种与秋收秋种的农活挤在一块,往往会造成劳力、畜力紧张和肥料不足。过去有些地区盲目扩大冬小麦播种面积,播种又不适时,结果有的产量很低。地少、劳力多、肥料多的地区,适当扩大夏收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则可以增产粮食。
(2)水田作物面积与旱地作物面积。水稻一般比小麦、玉米等旱作物的产量高,但是水稻需水多。这几年凡是水利条件好的地方,适当扩大水稻面积,一般是增产的,而南方有些水源不足的丘陵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后,一遇久旱不雨,产量还不如旱作物。因此,必须作合理的安排。
(3)种植绿肥与休闲田的面积。培养地力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地力的办法,除了增施肥料外,还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地种植绿肥与休闲。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和不种农作物的面积,要有适当的比例。从表面上看,一小部分耕地不种粮食,复种指数低了,粮食产量会减少。其实只要把种植绿肥和休闲田的面积安排得适当,地力肥了,总产量还会更高。种植绿肥有很多好处:一方面绿肥是有机肥料,含有氮、磷、钾等肥分,把绿肥翻入土中,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些深根的绿肥,还能改良下层土壤。另一方面把绿肥作物就地耕翻下去,可以节省积制肥料和运送肥料的人力、物力。保留一小部分休闲田,是我国农民多年的增产经验。休闲田的土地在北方是夏晒田和冬闲田,在南方是冬泡田。晒田一般是夏季作物收获后不再播种。冬泡田是水稻收获后不再种其他作物,稻田的水保留到第二年春耕的时候。夏晒田与冬泡田对培养地力都有作用。河南省淮阳县张营大队的调查材料说明,在中等肥力的土地上,实行两年三熟轮作制,安排一次冬闲田,比一年两熟不留冬闲田的增产10%左右。河南洛阳专区过去晒旱麦地要占麦子面积三分之一以上。近年某些地区片面强调提高复种指数,把大部分的夏闲晒旱地挤掉了,麦子因而减产。冬泡田的作用主要是:一、蓄水、保水;二、减少用肥量;三、通过深翻,充分浸水溶解,改良土壤。
(4)早熟品种与晚熟品种的面积。在同一类作物中,有的品种生长期长,有的生长期短。编制种植计划时,应当根据劳力、肥料、水利等情况,把早熟品种与晚熟品种的面积安排适当,这样就可以做到合理使用劳力,避免各种农活挤在一起,造成劳力紧张。
第四,从减少和避开自然灾害着眼,安排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
发展农业生产是跟自然打交道。要减少和避开自然灾害,首先要摸清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与大体规律,以便多种一些受灾可能性较小的作物。安徽省桐城县鲁洪公社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而旱灾多半出现在夏末和秋季。根据水文资料记载,在三十二年中,就有十二年遭受了严重的秋旱,有四年遭了伏旱。因此,在这里秋种夏收的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等)和春种夏收的作物(如早稻、春甘薯等)产量比较稳定,而夏种秋收作物
(如中稻、一季晚稻等)则往往因灾减产。根据这种情况,这个地区就适当扩大小麦、油菜、早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这样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要选择抗灾性强的作物。有些作物虽然产量低些,但是抗灾性强,能够保收。湖北省山区有一种南麦,没有小麦好吃,产量较低,但抗灾力强,不怕渍[zì]、不怕旱,在沿河和洲地种植,产量比小麦稳定得多。对于这种作物,也要因地制宜安排一定的种植面积。
第五,全面安排与照顾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各方面的需要。
农业生产中,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要同时并举。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自给性生产部分占很大比重。除了少数地区,如某些主要经济作物产区,需要按照国家种植计划,保证尽可能多地供应国家商品棉花和其他工业原料,同时需要调进一部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外,其他一般地区,都应当保证供应国家对于商品粮食等产品的需要,并尽可能注意满足当地人民对于各种农产品的自给性需要。
农民对于农产品的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吃的需要,也有烧的需要;有人的需要,也有牲畜的需要;还有修盖房屋、编制席子和经营某些副业生产的需要等等。粮食品种要多样化,不能过于单一。这是由于:各种粮食中含的养分不同,有的淀[diàn]粉多些,有的脂肪和蛋白质多些,需要较多品种的配搭,以利人民健康。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不同,一地有一地的特殊爱好,如山东人喜欢吃煎饼、小豆腐等。此外,老人、小孩和产妇在吃的方面,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安排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计划既要考虑高产与低产的粮食品种,也要照顾农民对不同粮食品种的需要。有些粮食作物虽然产量较低(如北方的谷子、小杂粮一般比甘薯的产量低),但它们是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要安排相当数量的种植面积。此外,还必须注意解决大牲畜饲草和农民烧柴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很低,大牲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饲料的供应直接影响大牲畜的发展。有些地方提出:安排粮食种植计划,既要注意多产粮食,又要考虑增加饲草,这是正确的。大部分农村的燃料主要取给于农作物秸秆。解决农民需要的燃料,除了供应少量煤炭外,在安排种植计划时,既要注意多收粮食,又要注意多收秸秆。
今年各地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根据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照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需要等原则,合理安排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正是安排种植计划的适当时机,仍须充分发动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由社员和生产队认真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正确的种植计划。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地理》杂志发表文章讨论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性质
《地理》杂志今年第四期发表了曹廷藩的《关于经济地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文,文中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科学性质做了探讨。
经济地理学的对象
作者指出:目前我国地理学界大部分人都同意,“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的地理配置(分布)、各国家各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作者认为:这里所指的生产的地理配置的“生产”应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包括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离开任何一个方面,生产便无法进行。生产总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使用着一定的生产工具对一定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或改变,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生产配置就是指这样意义的生产的地理配置。生产总是在一定的地点或地区进行的,这便是生产的地理配置问题。生产配置现象一方面有着时间的变化,一方面又有着地区的差异。经济地理学便是研究生产配置现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科学。生产配置既有着一般的规律,还有着特殊的规律。生产配置的一般规律,制约着所有社会生产的地理配置;生产配置的特殊规律,制约着某一种社会生产的地理配置。各国家、各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各国家、各地区的生产配置,在受着生产配置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制约的前提下,还有着各自的特点。为此,经济地理学既研究生产配置规律,也研究各国家各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综合经济地理学和部门经济地理学
作者认为:经济地理学就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综合经济地理学和部门经济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把生产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生产配置规律。综合经济地理学就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又可分为普通经济地理学和区域(或国家)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就生产的某一部门来研究其配置规律,如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运输地理学等。部门经济地理学就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也可分为一般的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或国家)的部门经济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与部门经济地理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生产发展的一个方面的生产配置,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受着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绝大部分人都同意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作者指出:但是,经济地理学又不属于经济科学范围的科学。由于生产配置无论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总是要服从于人们的生产要求的,所以经济地理学仍是一门阶级性很强的科学。资产阶级的经济地理学主要是从自然条件来说明生产配置现象,否定生产配置的阶级性,从而也就否定经济地理学的阶级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地理学则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说明生产配置现象,肯定生产配置的阶级性,从而也就肯定经济地理学的阶级性。
同时,作者认为:由于生产配置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域性,以及生产配置现象与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就规定了经济地理学又是一门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科学。就这一特点说来,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有一定的近似性,但是把两者合并起来,作为统一地理学的意见则是错误的。  (庆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