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站在新的起点上
——祝1961年元旦并致农村工作同志
靳丽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1961年的第一道阳光已经普射到人间。我国六亿五千万勤劳勇敢的人民,高举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又跨进了新的一年。
每当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心里总是充满了兴奋、充满了信心和力量。除夕的夜晚,当工人们炼出了1960年最后一炉钢水,当公社生产队长计算完了最后一批从地里收回来的粮食,当人们结束了一年中最后一件工作,请听那当、当、当……的十二响钟声,那庄严、雄浑的声音,不正是我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迈出的雄健有力的脚步声吗?
历史常青。1960年,我们过得并不平凡。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跃进的第三年。这一年,我国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写下了强有力的诗篇。这一年,我们的炼钢炉里流出了比去年多五百多万吨的钢水,矿井里挖出了更多的煤炭。但是,这一年,经历了一场前所罕见的自然灾害,全国十六亿多亩耕地,1959年有六亿亩受灾,1960年又有九亿亩受到旱、水、虫、风等各种灾害的侵袭。灾害把一大堆的严重困难,摆在我们面前。这一大堆严重困难,有的我们已经克服了,有的正在克服,有的还需作很大努力。1960年,正是六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同自然灾害艰苦斗争的一年。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民公社经受了严重的考验。时间过去了一年,我们的进步和成就,有些是可以用数字计算的,有些却是用任何东西都无法计算的。过去的一年,我国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更加懂得了如何奋发有为地用自己的艰苦劳动去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斗争中也获得了愈来愈多的经验。成绩是从艰苦的斗争中得来的;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历史的轨道前进,迎着1961年的第一道阳光,眼前是更加繁重的任务,同时也展示出光明的前景。我们的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写过这样的诗句: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这正可以用来描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图景。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是在不断地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同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进行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尽管我们面前摆着严重困难,然而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我们的事业前进,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顽强斗争,我们就有着战胜困难的力量。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总是有希望、有办法的,我们祖国的河山总是呈现着一片革命的景色。请看一看我国沸腾的农村吧!那里不正呈现着一片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大好形势吗?
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和一系列的政策,就像春雷滚过我国的大地,在亿万人民的心里震响着。随着这一声巨雷,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北,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掀起了狂风骤雨般的群众运动,党的方针政策已经变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农村形势已经起了新的变化。成千上万的劳动力加强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了,成千上万的干部深入到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和公共食堂去了,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和城市居民到农村落户,参加农业劳动去了,所有的机关、工厂、学校、商店有人的出人力,有物资的出物力,一齐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整个农业战线上真是兵多将广,足智多谋。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在认真、坚决、彻底、全面地贯彻党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灾区的人民群众克勤克俭,精打细算,生产度荒;非灾区的人民群众同样艰苦奋斗,节衣缩食,向灾区的同胞们伸出支援的手臂。人们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扬顽强的革命精神,信心百倍地跨开坚定的步伐前进!
广大的干部来到农村,加强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和公共食堂的领导,于是党的政策也就更加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了。党的政策的威力是无比的。人们把它比作氧气、比作火炬、比作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丝毫也不过分。氧气、火炬、动力……几乎所有这些带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都通过党的政策输送到农村,在那里发挥着巨大的威力。各地人民公社认真贯彻党的政策,总结几年来的经验,在坚实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健全地发展起来,无论在发展生产和安排群众生活方面,都发挥了无比的优越性。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正像烈火一样熊熊地燃烧起来。我们看到,1960年的秋收刚刚结束,公社社员们就早已动手为1961年的农业生产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了。人们把一块块的土地翻起来,把一粒粒优良的种子选出来,把一担又一担的肥料厚厚地铺到土地上去,迎接着播种的时节,迎接着1961年的春天。人民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勇气百倍,信心十足。全国的公社社员都在议论着当前的形势,有一分信心就是一分力量。湖北沔阳县通海口人民公社的社员们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政策的成果,总结出争取丰收的十大有利条件,那就是:干部、社员一条心搞生产;社员积极性高;更好地发挥了生产小队的作用;秋种面积扩大;田间管理抓得早;因地种植发挥了土地增产潜力……。其实,有利的条件何止是十条。公社社员们看到了这些有利的条件,都在信心百倍地准备在春光明媚时节掀起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生产高潮。
1961年来到了。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是十分平坦的,然而我们的步伐是坚定的,我们有着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但是,任何有利的条件只有在被充分利用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历史在伟大的交替中给了我们更加光荣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不仅看到这些有利的条件,而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克服不利的条件,千方百计地、踏踏实实地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争取更好的收成!


第8版()
专栏:

致下放农村的干部
谢觉哉智慧从何来?气力向哪使?哪里有实践,就往哪里走。创造社会者,全凭两只手,有的拿锄头,有的抡斧子。传闻尧凿井,舜亦善耕田,后稷播百谷,千古人称贤。阶级社会出,孔子当标兵,胡说天制定:劳心劳力分。农民冷笑他,读书出蠢虫,麦子当韭菜,八月种花生。我们新社会,要消灭阶级。劳动知识兼,体脑合为一。不学蛀书虫,不做坐食汉。决心农村去,敢想又敢干。这是第一线,红旗掩映遍。要得三秋好,先搞八字宪。党的政策高,条条要记牢,
一竿插到底,长根又长苗。青年气如虎,手执铁扫帚,困难和天灾,一扫就乌有。今年争丰收,充实食与穿。万千农作者,红花戴胸前。
一九六一年元旦


第8版()
专栏:

春风嬝娜
——迎接一九六一年
邓拓听,春雷欲动,大野昭苏。辞旧岁,展雄图。趁良辰美景,同心戮力,坚持奋斗,切莫踌躇!革命翻身,新邦建设,万里长征无坦途!旷古中华好儿女,从今为主不为奴!世界云腾龙舞,当前形势——殖民地拉朽摧枯;东风疾,西风徂;五洲板荡,六合潜虚。我国人民,冲天壮志,三年跃进,四海欢呼。红旗高举,看工、农、商、学,军民各业,谁是先驱!


第8版()
专栏:

进军号
——长诗《赶车传》第六部《金不换》的一章
田间
蓝妮唱的歌上山去,上山去,党的指示是开天斧;听,红色的儿女,我们要作擎天柱。头顶云,腰缠雾,天地之间一熔炉;石山虽然还没绿,布谷鸟要先飞去。登上高山作好汉,不在炕头作懦夫;一手把金书捧起,一手来挥动银锄。银锄飞,铁锨舞,车子赶到天河去;驾上一匹金马驹,赶着地球走呵!上山去,上山去,革命人爱高山路;颗颗红心栽上山,滴滴汗珠埋进土。“不求自然来恩赐,我们要自己索取”无产阶级自作主,镢头写出新历书。读毛主席的著作,掘大地的宝库;何愁一穷二白,不能变成最美的画图?去,誓作长江浪,去,誓作昆仑树;长城为我们作尺,麦穗为我们绘图。上山去,种幸福;上山去,播甘露。上山去,给荒山披绿衣;上山去,给岩石插上红毛羽。斩石门,栽银柱,金桥上面挂瀑布;引来那天河之水,高山上插“神仙禾”。双手插下神仙禾,心上甜啦手上香;亲身来种果子树,身上也要开花朵。新火把高照呵,金喇叭高吹呵;到天河去,到山顶乐园去!千年的石门打开了,唱金桥,舞银柱;绿树枝上摘新歌,白云上面写诗句。
金娃唱的歌开山人,上山头,要叫石山开金口,要在石山种金豆。开山人,有铁手,站在金桥一声吼,地球跟我转三转。风作帆,云作船,雷和闪电当车轮,赶着日月往前走。党给我们两把火,——红与专,骨头不老手不锈,春花开满在心头。来,东风是号角,吹上一座座山峦,开山人,手提银河斟美酒。人间的甘露是——英雄滴滴汗珠;当代的擎天柱是——无产阶级的硬骨头。何嫌这泥与土,穷白本是古人留;何畏那冰与雪,烈火我们心中有。燕子衔来青草,骏马驮来绿洲;鹰潭要变小鹿,岩石要变红楼。来,我们高歌公社乐来,我们同唱天堂游金喇叭高吹呵,让春歌唱遍宇宙新火把高照呵,让春花开满地球。把石山当作战鼓,把石门当作歌喉;来呵,登上金桥,擎起这满天星斗!〔版前剪纸系申沛农作〕


第8版()
专栏:

读者、作者、编者
本报元旦起改用新五号字
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本报从今年元旦起,将字体放大一号,改用新五号字。经过这一改动,八个版共要减少一万二千字左右。我们将加强稿件的精选精编工作,使内容不致减少。
另外,本报接受读者的建议,将一版“内容提要”改为“今日要目”。并将二至八版的版次和日期刊印在一处,便于读者事后查阅。
编者
一种好的合作方式
最近几个月来,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些同河北日报、解放日报、云南日报等省、市报纸编辑部共同准备的社论。例如关于吴桥县“二五制”领导方法的好几篇社论,就是同河北日报共同准备的。这些社论大都是论述一个省、市的重要典型经验,一般都写得比较具体、深刻。我们觉得这种作法很好,可以加强人民日报同地方报纸的协作,扩大社论的来源。同时由于地方报纸对当地的重要经验或事件了解得更直接、更清楚、更深入,人民日报同当地报纸共同准备社论,也可以使社论有较高的质量。希望能继续这样做,更有计划地这样做。
史克 黄一非
欢迎《在我们公社里》这一栏
从《在我们公社里》专栏里,我们看到了人民公社的许多新人新事,受到很大鼓舞。由于这一栏反映的情况简明具体,又是公社社员或干部写的,看了之后,如见其人其事,分外感到亲切。希望编辑同志再加一把力,把这一栏办得更加丰富多采。
驻京空军战士
马海利 萧旱召


第8版()
专栏:

山川巨变(中国画)
宋文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