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又新又美的歌舞剧《刘三姐》
欧阳予倩
广西僮族自治区民间歌舞剧演出团来京演出歌舞剧《刘三姐》,受到热烈的欢迎;看过的人都说好,我看了感觉的确是好。这是一出又新又美的好戏。
刘三姐的传说,据说流传了千多年,山歌也是历来就有的。何以说是新?《刘三姐》的演出何以那么打动今天人的心?我想是因为它继承了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原故。关于刘三姐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传说,但主要的内容是农民对地主的斗争,通过一个民间歌手表现出来。有的说刘三姐被财主害死了,她就成了仙人,骑着鲤鱼上了天;有的说刘三姐和一个少年恋爱,因不能自由结合,二人相会后都变成石头,他们的歌声永远留在人间。现在演出的歌舞剧《刘三姐》,突出了阶级斗争的内容,这是非常正确的;唱的是广西的山歌和彩调,我认为十分恰当。广西的山歌蕴藏极为丰富,有许多山歌词句特别优美,有的是知识分子很难写出来的,真要气死秀才。(我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听了一些民间歌手的歌,也有同样的感觉。)民歌是人民心里的话,情真语挚,不假雕琢唱出来,所以韵调自然。民歌的传统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感情和智慧的积累,所以特别使人感动。今天的工农群众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挥了更大的智慧,表现出充沛的感情,也就会有更大的新的成就。《刘三姐》这个戏,根据僮族人民美丽的传说,并赋与新的内容,用山歌、彩调唱出来,这样就使山歌、彩调呈现出新的姿态。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把上万首的山歌和彩调歌词,集中起来加以整理运用,这样就不可能不或多或少会有所发展,而每一首歌都为了一个新的目的——表达戏的主题——而起新的作用。
好的山歌、彩调写成文字是极为优美的诗,但原来是为了唱而不是为了读的。广西的山歌、彩调,应当照它原来的样子唱,这在广西人听起来很亲切,在外省人听起来也会感到新鲜。《刘三姐》之所以成功,除掉它的内容和优美的民歌十分动人之外,唱也是非常重要的。刘三姐是歌仙,如果她在台上只讲道理,没有动人的歌唱,那就要失败。“唱山歌,一人唱来众人和,唱得穷人心欢喜,唱得财主打哆嗦”。像歌舞剧《刘三姐》这样把山歌、彩调集中起来唱,这是过去所没有的。过去山歌、彩调受剥削阶级轻视,直到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才显出它无穷的生命力和闪耀的光彩。《刘三姐》的作者们抓住了这一点,是作对了的。这个戏因此也就显出了极为健康朴素,明快爽朗而高昂的调子,看了令人精神奋发。这在别的戏里还是很少见的。
山歌总是用同样的一个调子反复互相唱和,原来就比较简单,可是它有一种纯朴之美。彩调比山歌的变化多一些,但也多半是用一个调子反复歌唱。刘三姐是山歌的唱手,这个戏当然应以山歌为主。但是如果从头到尾一唱一和唱山歌,可能会显得单调,配上彩调是有必要的,也是适当的。还有,原来山歌和彩调都只有独唱和对唱,在这个戏里头有了齐唱和合唱。山歌从来没有伴奏,彩调原来用的乐器也很简单,现在加强了伴奏,乐器增多了,在配器方面,根据剧情作了新的处理,这也就是新的发展。有人认为山歌的唱法还应当有更多的发展,应当有更多的变化;我认为如果用山歌作为一个歌剧的基本曲调,把它发展成为另外一个东西,那也未尝不可。可是像《刘三姐》这样的戏,山歌是骨干,是灵魂,特别要突出山歌,那就应当尽量保持山歌的风格;如果为着发展它,搞得不像山歌,那也不好,所以必须十分慎重。《刘三姐》这个戏的曲调,我觉得照现在这样也就很好。我想如果是同样的调子重复的遍数再减少一些,用不同的调子隔开一下,同时还在和歌和帮腔方面都有一些变化,使曲调更加丰富一些,那可能更好。像刘三姐这么一个女孩子,她是少数民族贫农的女儿,在过去封建社会里受着好几重的压迫,可是她有唱歌的天才,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她的山歌不仅是唱出了纯洁的爱情,唱出了个人心中抑郁不平之气,唱出了大自然的美,唱出了劳动的喜悦,而且最了不得的是唱出了劳苦大众心里的话,唱出了被压迫者对地主土豪的憎恨、嘲笑和讽刺;同时还唱出群众的愿望,显出了群众的智慧。因此刘三姐就成了为大众所景仰的永垂不朽的歌仙。即使不一定真正有这样一个人,她也是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出来的英雄形象。这个戏从一万多首山歌当中选择其中认为最适当的,加以编排组织,把这些山歌和尖锐的阶级斗争结合起来,不仅突出了主题,而且真正是唱得痛快,唱得酣畅,唱得有劲,唱得使人精神振奋,眉飞色舞,这是值得称赞的。
这个戏好些场面都显出喜剧的效果,这很好。像说媒、对歌,都很精彩。
对歌一场是很受欢迎的,可是秀才和三姐的赛歌似乎还不够十分针锋相对。三个秀才似乎都只是蠢才,一出场就显出他们必然失败。假定秀才真有点才,不那么太傻太蠢,使人有些替刘三姐担心,而刘三姐对答如流,显出敏捷的才华,无穷的机智,秀才终被压倒,这样可能让人看着更加高兴,更会感觉痛快。
禁歌一场,莫海仁亲自带着人四处找寻刘三姐,要想抓她,这样的处理方法似乎还可以研究。因为这样显得莫海仁过于傻头傻脑,听人捉弄,毫无办法,因此也减弱了对群众力量的表现。假定禁歌不成,莫海仁最后带着人上,发现了刘三姐,连忙命人把她绑走,群众一拥而上,把三姐夺回,莫进财高举禁牌,号召服从禁令,忽然禁牌被小牛一箭射落;连着一箭,射掉了莫海仁的帽子,莫海仁大惊退走,此时歌声大起,群众和刘三姐再上舞台。刘三姐就此与众人告别,到别处传歌,作战略的撤退。
刘三姐和小牛定情一场,有人认为可以不要,我认为不能少。这一场歌词、曲调都很美,去了太可惜。一个戏不能从头紧到底,这一场可以起调剂作用,但不知是否可以安排在前面一点——假定在禁歌一场开始的时候如何?
当然,我以上这些想法都是不成熟的,就照现在这样演也就可以。
还有就是在表演方面,采用些戏曲式的动作和道白也未尝不可。可是,我以为像这样的戏,动作和语调能够更自然些会更好。这个戏有些场子处理得很好,但像第一场出场运用的戏曲动作,还有略显生硬之处,有的地方似乎还不够调和。
我很欢喜这个戏。我因病入医院,还挣扎着在电视里重新看了一遍,写出这么一点感想,所提的意见可能很不对,希望有点滴可供参考。祝广西僮族自治区民间歌舞剧演出团在这个戏成功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成就,创造出更新更美的歌舞剧。(附图片)
《刘三姐》剧照:李小牛和群众一起,在赶歌节的晚上,勇敢地撕毁了地主莫海仁勾结官府作出的禁歌令


第8版()
专栏:

新兵日记(二首)
李瑛今天我多么高兴靶爱我,我爱靶,两次打靶靶开花,入伍几个月,练就一身好枪法。今天三次登靶台,群山拍手笑哈哈,示靶的红旗飘上下,我知道它在说什么。歌声飞过黄土岭,枪响迢迢传到家,走下靶台昂头看,面前红日作鲜花。排长见我老远就笑,要我写信给妈妈,我说不忙,可心里呀——真想快把喜讯捎给她!
发军装哨子吹得嘀嘀响,整队去领新军装,密密的针脚大大的布,人民的情意难估量。北方的社员种棉花,南方的工人把线纺,裁起来,做起来,千里万里送营房。解放鞋,一双双,海绵底,像弹簧,排排的气眼惹人爱,长途行军好便当。多少人为咱挡风雨,多少人为咱日夜忙,多少双手,多少滴汗,多少只眼盯在咱们准星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欢欢喜喜穿身上,穿起军装走四方,人民的恩情永不忘。哈,口袋还有个针线包,口袋还装满刀尺响;我挺挺胸脯一跺脚,震得地动山摇晃!


第8版()
专栏:

垃圾堆上出凤凰
于厘
广州南区有个花鞋山。传说古时有个穷家女,被迫沦为娼,后来遇上一位穷书生,情投意合约订了婚期,谁料鸨母迫她嫁作商人妇,女子不从,愤然投珠江自尽。书生悲痛万分,把所遗花鞋一只葬在这个荒地上,花鞋山便从此得名。这个充满着被压迫妇女血泪的民间传说,现在已经被这里的九个贫穷妇女白手起家办工厂的动人事迹所代替了。人们说,花鞋山上出凤凰,这九个妇女是新中国劳动妇女形象的缩影。相信这样说,一点也不算夸张。
这九位妇女原来都是靠政府救济或靠丈夫领生活困难补助费维持家计。可是,一听到党号召发展街道工业,她们便“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位六十三岁退休了的纺织女工从多年积蓄的“棺材本”中拿出八块钱,买了十二条竹子在花鞋山架起工棚,经营的是以代工厂搞环境卫生为条件,取得清炉碴的机会,拾废铁,拣焦炭。有人叫它做垃圾厂。然而,革命精神所到,垃圾堆上能够出凤凰。
用八个“从”字可以道出这个工厂的成长历程,那就是:从垃圾厂到铸造、五金、化工综合工厂;资金,从八元增长到四万元;工人,从九个增加到一百五十四个;技术,从黑白口铁不分到会铸造几百斤重的大飞轮和精致的小齿轮;设备,从一个水缸,两个竹筛子到电动筛沙机和半机械化的筛煤机;产品,从拾废铁、拣焦炭到出产铸件、青矾、硫化钡;产值,从日产十元增到三万元;生活福利,从领救济、生活补助款到领固定工资,儿女进厂办的托儿所。然而,更感动人的是她们的发愤图强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革命毅力。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陈郁同志到她们厂里访问时,由水上居民出身当上了厂长的陈金大姐激动到嘴唇发颤地说:“首长,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好看的。”陈郁同志笑着答道:“不,我不是来看你们的厂房,而是看你们的精神!”的确,她们厂里的一事一物,都体现着“穷棒子”精神的胜利。
什么力量使那位老婆婆的八块钱“棺材本”一变而为四万元的社会主义企业资金?什么力量使这个厂的家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里并无半点儿偶然的因素,全靠她们穷得硬,穷得韧,穷得有志气,穷得有理想,穷得脚踏实地干,一句话,全靠“穷棒子”精神。要不然,那位老婆婆的理想最高是一副好棺材,死有葬身之所,而不会是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大事。要不然,几位没文化、没技术的家庭妇女哪里会有这么高尚的理想,这么大的志气,这么刚强的毅力?你看,她们建厂之初,有人讥笑她们办的是垃圾厂,曾经因为不会鉴别,把黑白口铁混在一起卖,被人指着鼻子骂她们欺骗国家。厂长参加街道工业会议,几乎没有哪个同行知道花鞋山有个工厂。然而,这一切反而更加坚定她们的雄心壮志,她们只是坚信“党叫我们办街道工业,不会没有前途”。在这个坚强的信念支持下,她们发愤图强,踏踏实实地干,改善经营,改革工具,提高技术,不过几个月的工夫,上缴利润逐月增加,产值指标从月产十元而千元,三千元……成为街道工业的上游单位,以感人的成就告诉人们:花鞋山上有个白手起家的工厂!垃圾堆里能够出凤凰!
也是全靠“穷棒子”精神,使她们从没有路中踏出新路,在困难中看到顺利的因素,在失败中坚信能够成功,当她们工厂还处于困难重重的时候,她们不被困难吓倒,也没有被困难弄得眼花缭乱,而是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决定扩充铸件业务,创造新的天地,厂长陈金走到大工厂一兜,就接回来一批铸造飞轮的订货,这确实算得上心壮胆粗了,其实厂里并没有哪一个人懂得翻沙造型,可是陈金对姊妹们说:“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像印饼一样。”别以为这话出于轻佻,其实是藐视困难的英雄本色。她们在实际行动中,完全估计到技术的困难,步步为营,做动员,组织力量学翻沙,去铸造厂清炉碴时虚心向师傅请教,又去广州技术革新展览会取经,几天几夜围在沙池里对着砂模钻研。胜利,终归属于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的人,飞轮制造出来了,厂的困难关突破了。
在我们的国家里,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辉映下,“穷棒子”精神越来越昂扬,白手起家的工厂、企业、公社、学校……比比皆是,花鞋山上的凤凰,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第8版()
专栏:

多彩的罗马尼亚的宣传画
马克
宣传画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是鼓舞人民前进的战歌,又可以是各种战斗的政论,也可以是宣传工作中抒情的诗篇。最近,在北京举行的《罗马尼亚宣传画、图片展览会》,就把我们带进到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艺术创造新颖多样的广阔创作天地。展出的九十余幅作品,概括地表现了罗马尼亚宣传画近年发展的面貌和画家们在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宣传画和人民群众之间密切而又广泛的联系。
罗马尼亚的宣传画,作为一种政治思想教育的武器,不仅在政治斗争中能发挥威力,而且在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也有其深广的影响。画家们一方面紧密配合各项政治运动进行创作,例如《我们将热情地实现伟大的计划》(那·巴夫林)、《我们为和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尼·康司坦丁、贝·彼得)、《我们的时代》(郭·约瑟夫)、《万隆》(特拉尔郭)、《美元外交》(达·契克)、《帝国主义的‘和平’》(郭·约瑟夫)等作品,其内容不论是歌颂祖国欣欣向荣的和平建设事业,或是赞美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友好团结,也不论是揭露和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都体现着鲜明的党性,以生动有力的形象号召和鼓动群众努力完成当前的任务,并为更美好的明天而斗争。另一方面画家们也不放松创作和群众日常生活有关的作品,诸如电影上映、戏剧演出、音乐比赛会、展览会,以至于祖国富饶的物产和优美风景区的宣传画等等。例如摩·约瑟夫为伟大音乐家乔治·爱奈斯库国际音乐比赛会设计的两幅作品就很成功。一张描绘的是爱奈斯库的头像、大提琴、键盘、大海和白云;一张则突出地用参加比赛国家的国旗组成了一个大音符。两幅画的形象安排得都很巧,设色又很淡雅协调,充溢着浓郁的诗意和音境,看来令人浮想联翩。再如,瓦弗洛利卡和格·彼得等人为罗马尼亚民间艺术展览设计的四张宣传画,也是格调新颖、富有装饰匠意和民间色彩的佳作。这些画既能让人了解演出或展览的内容,又能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张贴街头还有美化城市和提高群众审美兴趣的作用。
展出中的许多优秀作品,都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一着眼便能马上吸引你,诱使你去欣赏和了解它。这不仅说明画家们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且又谙练宣传画的艺术语言。作品的题材、形式和风格尽管各不相同,但都表现了洗炼和概括的特点。用色少而不觉单调,艳而不落俗套,常常能根据主题的需要构成特定的情调。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对比或象征或特写或衬托等等,无不运用自如。举例来说,《矿工节》(格·文钦丘)和《新地址》(赫·尼古劳、维·拉杜)两幅画的表现手法就迥然不同,一个一目了然,一个有余不尽,但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前者以特写的手法着重刻划了新社会矿工的坚定的形象,构图简洁有力,画中的人物直接和画外的观众相呼应,异常鲜明醒目,使人相信他们一定会为祖国增产更多的煤,来迎接自己的节日。后者通过送信的邮递员寻找新地址,巧妙地反映了罗马尼亚人民幸福的生活。画中充满着一片建设的新气象,真是一楼盖成一楼又起。这里虽没有着重表现人物,但也十分引人入胜。
罗马尼亚的宣传画,还是第一次这样集中地介绍到我国来,尤其正当我们欢庆罗马尼亚解放十六周年的期间,能够欣赏这些精彩的作品更加感到亲切。相信通过这次展览,一定会更促进我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附图片)
新地址 赫·尼古劳维·拉杜
(罗马尼亚宣传画、图片展览会作品)


第8版()
专栏:随感录

随感录
单久山
对于一个有志于伟大事业的人来说,坚韧不拔,永远是他致胜的重要因素。
陕西大荔县青年农民何文义,从不认识一个化学符号到办起共青团化工厂的事迹,就是个例子。
科学难不难?那还用说吗,它像一座高山,耸立在何文义的面前,像一条大河,横在何文义的脚下,可是,何文义却说:“哪有破不开的芝麻秆!”在他看来,没有越不过的高山,没有跨不过的大河,没有不可认识的客观规律,没有掌握不了的科学知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果然不错,任何困难就怕这股子韧性,碰上这种韧劲,千难万难都软下来了。何文义撕开了“科学神秘”的封条,从“迷信”的手里把知识夺回来了。
这种“韧”,不是别的,正是坚强无比的革命意志,正是百折不挠的革命毅力和实践。抱有雄心壮志的劳动人民,是具有韧性的英雄。他们有了韧性,也就能够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这种英雄气概,既能够战胜阶级敌人,也能够战胜自然界的敌人。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正需要具有这样韧性的千百万个英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