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谈学理论和写论文沙英
最近一个时期,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登载了许多省、市委负责同志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是既有实际,又有理论,虚实结合,内容充实,对当前的斗争富有指导意义,所以很受读者欢迎。同时,各地报刊上也登载了大量的工农群众的论文,这种论文的特点是:观点鲜明,热情洋溢,富有理论色彩和战斗精神;在文风上是短小精悍,通俗活泼,没有学生腔和八股调,所以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两件大好事,我们应当充分估计到它的意义。它标志着我们的理论学习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和更加高涨的阶段。
省、市委负责同志大写文章,特别是工农群众大写论文这件事,说明了许多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得到许多的启发。
“太忙了,没有时间学!”目前很多同志都在积极地学习着,可是,总还有一些同志,却经常这样叫苦。工作忙,时间少,这确是事实。我们生活在大跃进的时代里,各种工作都在同时间竞跑,大家谁不忙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忙就不学习或放松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是我们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南。提高理论水平,正确掌握方针政策,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了深刻地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的精神,为了对于在大跃进中所发生的新问题有正确的分析和预见,为了对于我们所创造的丰富经验能进行科学的总结,为了切实改进我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都迫切地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学习。至于学习时间从何而来?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诉我们:一个是挤,一个是善于安排。为了提高生产,要“分秒必争”,为了多打粮食,要“找缝插针”,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也要有这种发愤图强的精神。学习时间是挤出来的。涓滴之水,可以汇成江河。如果我们能“分秒必争”,“找缝插针”,总会挤出一些时间来的;如果我们又能把工作和生活安排得好一些,做到劳逸结合,注意改进工作方法,那就更会多挤出一些时间来的。我国古人曾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优美的故事,这种刻苦攻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许多工作不都是要“书记挂帅”吗,许多省、市委书记真是忙得很啊!可是他们还是认真地学,而且还写出不少文章来了。河北省和其他许多地方推行“二五制”,使县、公社和管理区的干部在七天中都能得到一天的学习时间。工农群众的生产是很紧张的,可是不少人也是抓紧时间认真地学,而且也写出许多文章来了。上海的工人们说:“生产忙,革新忙,百忙之中写文章,毛泽东思想放光芒。”在这些事例面前,我想:说没有时间学习的同志,应当多思多想,有所醒悟。
“理论是学了些,可是不会用,怎么办?”我们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是“有的放矢”。我们学习理论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怎样应用理论,怎样联系实际呢?有不少同志对这个问题还抱着一种神秘的观点,有“望洋兴叹”之感!其实,只要开动脑筋,多想,多试验,问题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例如说:我们学习了关于勤俭建国、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理论,这就可以联系自己的部门、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有不符合勤俭原则的现象,增产节约搞得怎样,今后如何改进,等等。再例如说:我们要树立巩固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高度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努力克服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经常注意检查自己的思想:世界观有没有问题,共产主义的觉悟如何,还有哪些个人主义思想,怎样加紧改造思想,等等。诸如此类。有人说:“这不是理论问题,这不是联系实际!”这种看法不对,难道关于建国的方针问题,关于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问题,不是理论问题吗?难道由于学习了这些理论而推动了工作和改造了思想,这不是联系实际吗。许多省、市委负责同志的文章,大都是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提高到理论原则上,阐明党的方针政策,总结工作经验;有分析、有综合,有材料、有观点。这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例子。许多工农群众的论文,大都是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某些问题,就实论虚,学用结合,他们学习了《矛盾论》,就探讨他们的工厂、公社里有哪些矛盾,什么矛盾是主要矛盾?他们学习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进一步分析各种矛盾的性质,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例子。当然,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面,处理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在革命的紧要关头,情况千变万化,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要能站稳立场,判明局势,分清是非,决定对策,那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也决不要把理论联系实际看得很简单,轻而易举,草率从事。如果那样,那是要犯大错误的。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种具体分析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是,这也并不是什么“望尘莫及”的事情。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我们党的方针政策,也都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产物。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认真地研究党的文件,努力领会它们的精神和实质;同时,深入群众,多“解剖麻雀”,多研究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经常总结工作经验,我们就会逐渐提高理论分析的能力。学理论,应用理论,这决不能光靠看书,还要靠在实际斗争中的锻炼。毛泽东同志早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按照这种正确的方针和方法学习,我们就会进步得快一些。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法文译本之序与跋中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安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我们应当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度的积极性,满怀信心地朝着那“光辉的顶点”前进!
“理论是大家都要学的,至于写文章,那是作家、理论家和‘秀才’们的事情!”当然作家、理论家和
“秀才”们是要写文章的,这是他们的业务;但是能不能说一般干部不需要写文章呢?第一,我们每一个干部,既是一个工作员,又是一个宣传员。我们不仅要天天做工作,而且要经常注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扩大党的政治影响。我们的党章中规定:“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和决议”,是每一个党员的义务。严格地说,宣传,是每一个革命干部的工作内容之一。为了宣传得好,自然要努力学理论。而写文章,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宣传工具,是每一个革命干部所必备的武器之一,不可缺少。第二,不论那种工作,都要经常订计划、发指示、写报告、作总结,可是这些事情,同学理论和写文章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努力学理论和写文章,就可以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十分有利于工作。为什么有些人在写报告、作总结的时候,不是现象罗列,繁琐冗长,缺乏具体的分析,没有鲜明的观点;就是缺少必要的材料,没有典型的事例,只有几条抽象的道理,干巴巴的,枯燥无味呢?这样的东西,不论长短,读起来都是令人厌倦的,所得不大的。这种现象同一些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方法很有关系,同一些干部的写作能力也有关系。因此,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写文章,讲究逻辑,注意词藻,把我们的文件写得又准确、又鲜明、又生动,使人爱读,发人深思,这实在对我们的工作大有好处。拿笔杆子,这绝不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也不只是“秀才”们的事情,而是各种工作岗位上的同志都应当注意学习的。第三,学理论和写文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学理论,不认真读书,缺乏具体分析的能力,就不会写出好文章;但是不动笔杆,不写文章,也常常学不好理论。一种概念、一种观点的形成,要读书,要调查研究,这是思维的过程。而写文章,是为了把这种概念、这种观点表达出来,感染别人。可是,为了正确地表达和有力地感染,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反复地思考,多次地咀嚼。这种反复思考和咀嚼的过程,是更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学理论的一个更高的消化过程,是进一步领会理论的精神和实际运用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思想方法和提高思想水平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地指示我们,干部要学习写文章,比较负责的干部也要多动笔,重要的文件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这不仅是为了推动工作,而且也是为了提高干部。现在许多党校和政治学校,都规定学员定期写文章,把学理论和写文章密切结合起来,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既能提高理论思想水平,又能培养写作的能力,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河北省唐县的县、社干部,在学习中提倡“学、做、研、写”四结合,书记带头,大家动手,大写总结经验的文章,得到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各地工农群众,也是把学理论和写文章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的。例如黑龙江省的广大工农群众,通过学习实践创造的“读、论、讲、写、用”五字学习方法,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们在1959年写出了十六万余篇论文,其中在中央、省、地方报刊上发表的有四百多篇。
“也想写文章,但是不会写,写不好,怎么办?”这是不少同志的一种心理状态。有的同志在工作中真是生龙活虎,敢想、敢说、敢干;可是一提起写文章,却妄自菲薄,认为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里不谈写作方法问题(虽然也重要),只谈思想问题。思想问题解决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认真学理论,有心写文章,那就不难了。其实,写文章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活生生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许多工农群众都大写文章,而且有许多文章也写得很好。作为一个干部,当然也可以办得到。因此,问题只是在于我们要彻底解放思想,破除迷信,鼓足干劲,勤学苦练。要学游泳,就要下水;要搞科学,就要实验;要写文章,就要多读书,就要拿起笔来练。只要有决心,有志气,大胆地拿起笔来写,一次、两次、三次……一定可以慢慢地写出好文章来。当然,在学习写文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的困难和失败,这要有毅力,有恒心,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刀子越磨越快,笔杆越动越活,只要多学多练,自然会写出好文章来的。否则,老不动笔,就是一个写家,时间长了,笔尖也会“生锈”的。如果多动笔,并且苦思苦想,写出较好的文章来了,那就会逐渐对写文章发生浓厚的兴趣。一个人常常对自己的作品,有一种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感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作的条件很坏,他是经过了非常艰苦地努力而成为一个大作家的。不论搞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一方面树立雄心壮志,具有明确的方向和远大的目标;一方面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干。把冲天的干劲和科学分析结合起来,把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必备的共产主义风格和科学的工作作风。在学理论和写文章的问题上,我想也必须如此。
任何事情都需要党的领导。学理论和写文章,固然主要的是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但是也不能缺少党组织的领导。只有党组织加强对于干部学习的领导,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规划,提倡认真读书和写文章的风气,经常检查和督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和写作中的困难,如辅导问题、时间安排问题等等,把干部自觉的钻研和党组织的积极领导结合起来,才能使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迅速地提高。
毛泽东同志说:“除了别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上的巨大胜利,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我国人民和广大干部为了改变
“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一方面要埋头苦干,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厉行增产节约,积极建设,以便把我们的国家建成为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发展我国的科学和文化,提高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使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在当前的形势下,努力学理论,努力写文章,是我们要重视的大事情。让我们大家在搞好生产和做好工作的同时,抓紧时间,劳逸结合,多读书,多拿笔,勤学苦练,不断提高文化理论水平,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又红又专”和“一专多能”的干部,我们一定要争取尽快地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变成一个又富、又强、又新、又美的国家!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把握哪里来?
陕西东方机械厂工人 邓良佐
最近,很多人都在谈论向机械化、自动化进军的事情,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可是有些同志尽管在发议论,在动脑子,却没有勇气动手干。据说是没有把握,因为他们过去没有搞过,甚至有的连见也没有见过。
为什么有些人做某一件事会感到没有把握呢?毛主席早在1937年就说过:“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怎样获得对于工作的规律性的了解呢?毛主席又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主席在《实践论》一文中的这些指示,今天读起来,我感到越读越亲切,越读越有味道,好像是刚才说过的,好像是特别针对我们目前的情况而说的。这些话告诉我们了什么?很显然,毛主席是告诉我们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要敢想敢说敢干。把握是来源于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是来源于实践,也就是来源于干。如果你不去实践,就永远也没有把握。对机械化、自动化没有把握,就应该动手干,在干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地掌握规律,增强信心,也就有了把握。
如果你已经开始实践了,在实践中你很可能会碰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挫折。这时候,你仍然会感到没有把握。但是,只要你肯虚心体察情况,不是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就会掌握规律,有了把握。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还要丢掉一切个人的顾虑,放手大胆地干下去。我们应该明白:无产阶级革命,除去失掉奴隶的锁链之外,什么也不会失掉。我们大闹技术革命,除了失掉旧社会给我们留下的穷困之外,什么也不会失掉。只要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你的勇气就会倍增,就会成为一个胆大包天、干劲冲天的人。这时候,你就再也不会在一些本来完全有把握办到的事情面前,说没有把握了。
让我们都勇于实践,不断到实践中去找“把握”吧!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谈“取经”
哈尔滨新风加工厂工人 吕树芳
在以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先进经验层出不穷,有人形容它像万宝山一样,于是到万宝山“取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就跟着成了风气。可是,在“取经”的过程中,有的人满载而归,有的人却空手而回。为什么同是“取经”,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这是由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造成的。例如有的人说:“小小经验,没啥稀罕,效率不大,浪费时间”。在这种思想支配之下,他们虽然也进入宝山,不能不空手而回。
与之相反,满载而归的“取经”者认为:“经验有大小,总归都是宝”,“一个工件能提高百分之几,那么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加起来就是成几倍地提高。”俗话说“积少成多,集水成河”,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取经”时,谁有经验跟谁学,当场拜师,虚心诚恳,好学好问,当然这种人入了宝山,就一定能取到“经”,一定会满载而归了。
还有些同志,也承认别人的经验先进,但是一联系到自己的工作,却又说“隔行如隔山,咱们同人家不是一个专业、一个工种,用不上”,其实不然。用“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去解释每一个专业、工种所具有的特殊性,还可以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把它作为各个行业间不能互相学习的挡箭牌,就站不住脚了。因为事物除了特殊性,还有普遍性。这些人只记着“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却忘了“隔行不隔理”这句话,这个“理”字就是指的各个行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规律。
所以,要想入得万宝山取出真经来,重要的一环,是克服思想方法上的主观片面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不然,不是取不到经,就是取到经也不会用。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河北昌黎县卢龙城关公社社员 刘宝义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忙,忙革新,忙抗旱,忙生产。为什么要这样忙呢?“忙”就是要执行总路线,是为了实现高速度。高速度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是全国人民的最长远利益。全国人民都亲身体会到贫困生活的味道,而且现在落后面貌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落后会挨揍,会受欺侮,哪一个愿意再放慢速度呢;同时,现在帝国主义还存在着,还占领着我国的台湾,他们总想欺侮我们,就更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正因为这样,不但我“忙”,你“忙”,而且全国人民都在“忙”。这种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为高速度实现社会主义的“忙”,正是极好的现象。
这种“忙”,在中国的过去和资本主义国家是不敢想像的。那时人们也在“忙”,但那时在为谁“忙”?大资本家,大地主“忙”着剥削劳动人民,把腰包“忙”得鼓鼓的。而劳动人民也忙,但忙的结果是囊空如洗,骨瘦如柴,最后落个失业、破产,挨饥受饿,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而今天我们的“忙”,同在旧社会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反,我们是在为建立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忙”。忙的结果,是给我们自己带来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项工作都在迅速地发展,但是,总不会是很平衡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呢?是快的“忙”着再加鞭,慢的“忙”着追上前呢?还是把快的拉住等慢的呢?毫无疑问,快的应该忙着再加鞭,慢的更要忙着快加鞭;这样一来,快的将会更快,慢的也会赶上快的,超过快的。只要大家都在这样“忙”着,你追我赶,互争先进,就会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前进。反过来,如果快的不“忙”,就会慢起来,慢的不“忙”,更赶不上快的,这样,就不会有高速度。
但“忙”的要会忙,不能乱忙。如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萝卜茄子一齐拿”瞎忙一顿,就会事与愿违,忙不出结果。那么怎么忙呢?在忙的当中要分清轻、重、缓、急,也就是说,要首先忙关键,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如:当前生产大队的工作需要忙的事很多,既要搞养猪、积肥,又要搞田间管理,既要抓生活安排,又要抓文教卫生等等。要完成这个,又要完成那个,那个不忙也不行,那个都要往前闯。但是事情总有一个中心,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田间管理,因为这是保证1960年大丰收的问题。只要你狠狠地抓住这个中心,不管你千忙,万忙,总会有条不紊,就会使“忙”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