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青海为明年生产早作准备
青海省各地人民公社结合当前农事活动,见缝插针,积肥、开荒、选种、翻地,为明年生产早作准备。
夏秋两季是青海积肥造肥的好季节。各地普遍抓紧时机为明年的大生产积造肥料。湟源县许多生产队由于动手早,把积肥同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在当前的麦收中,各地都结合收割为明年选留良种。各公社、农场都以丰产方为选种基地,进行块选、穗选、株选。
今年翻地也比去年动手早,进展快。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增产粮食,有条件的地区在收割后都立即翻耕复种;不宜复种的地区也都及早翻地,以便保墒、灭草和增强地力。
内蒙古加强秋田管理
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全力加强秋田作物的后期管理,力争今年秋季多增产一些粮食。
各地在超产运动中,都很注意加强三类苗的管理。中共哲里木盟委员会第一书记石光华,深入奈曼旗东明人民公社,及时总结推广了消灭玉米空秆的经验,从而使全公社玉米空秆大大减少。呼伦贝尔盟广大青年组织专业队突击消灭三类苗,使全盟一百三十七万亩青年丰产田的一类苗骤增到80%。
各地在秋田管理中防治虫害的工作也做得很及时。
甘肃开展秋田锄草运动
甘肃省人民积极响应省委关于抓紧当前秋田管理大好时机,增加措施,力争秋季得到更多收成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的秋田田间管理突击运动。
突击运动以锄草为中心,由于各地采取断然措施,大抓劳力安排和使用,目前全省参加突击锄草的人数已达一百四十多万人。各级领导干部也都深入到田间,一面和群众一起锄草,一面帮基层干部解决具体问题,促进运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发展。
各地在大抓锄草的同时,狠抓了追肥、浇水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并千方百计、精益求精地提高秋田管理水平。
山东产棉区加强棉田管理
目前,山东各地棉花正是座秋桃,保伏桃的时期。根据棉花座桃“伏一半、秋一半”的生长规律,和岱字棉后期结铃性强,增产潜力大的特点,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发动群众采取追肥、松土、整枝和防止虫害等措施。
前些日子,山东部分地区因阴雨连绵,一部分棉田出现草荒,这些地区各级领导都迅速调集力量,根据土质条件和草荒不同程度,分别采取各种办法加强棉田管理。
西藏牧民大抓牲畜秋膘
目前正是西藏高原上牧区水草丰茂的季节,各地翻身牧民纷纷利用大好时机,大抓牲畜秋膘,为牲畜过好冬春积极作准备。
为了抓好牲畜秋膘,黑河、当雄、墨竹工卡和拉加里等县的许多区、乡都召开了牧民会议,总结了当地原有的放牧经验,并推行了先进的放牧方法,普遍按牲畜的老、弱、公、母实行了分群放牧。拉加里县丘德江区的牧民在开展大抓秋膘活动以后,三万多只在7月份平均体重只有三十五斤左右的羊子,现在已长到五十多斤重了。


第3版()
专栏:

高产地区要更高产 余粮地区要多余粮
江阴掀起保秋超产新高潮
本报南京5日电 粮食高产地区的江苏江阴县,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集中全力深入开展保秋超产运动,他们的行动口号是:“以粮为纲,为粮而战,斤粮必争,多多益善!”
江阴是个余粮县。解放后,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粮食产量年年上升,每年出售粮食两亿斤左右。目前,六十八万亩中稻已经齐穗沉头,生长旺盛;二十二万亩晚稻长势健旺。最近,江阴县委组织县、社级机关企业中二千多名干部,深入到生产小队进行宣传,采取一想(回忆过去丰年粮足的好处,歉年粮少的难处)、二看(看国家建设的需要)、三找(找当前增产节约粮食的窍门,研究具体措施)的办法,进一步发动群众,掀起了保秋超产新高潮。
余粮地区要不要斤粮必争?有少数人认为:“丰收已经摆在眼前,粮食总归有余,斤把几斤何必再去费劲!”大多数人认为:斤粮必争是件大事。从自己来说,现在粮食虽已有余,但还必须有更多的储备;从全局来说,要早日抹去“一穷二白”的痕迹,必须要有更多的余粮支援国家建设。无论从本身计、从国家计,斤粮必争都是“万全之计”。广大干部和群众一致认识到应该充分发挥高产地区的优越条件,努力为国家多增产粮食。
全县近百万人民在新的战斗目标下,首先狠抓争穗争粒这一关。全县六千多个小队,根据“秋干断食粮”、“多灌一次水,多长一层皮”的经验,每队确定三至四个管水员,专门负责水浆管理,每天坚持早晚两次查田看水,确保田不脱水,水不过深,浅水勤灌。为了争穗争粒,许多地方继续追施速效肥料。杨舍公社根据去年第二生产队三、四小队七百多亩稻子抽穗以后增施磷肥,每亩比一般田多收三十多斤的经验,在8月25、26两天,组织三千多人,对全社两万多亩中稻增施了一次磷肥。北国公社通过检查,对开始脱肥的二千多亩晚稻和双季间作稻,又追了两千多担人粪和近二万斤化肥。全县二十二万亩晚稻,现有四万多人组织了防病治虫突击队,天天查田头搜病虫,随发现,随扑灭。
第二,制定了三条保证措施:(一)拦好路边稻,管好鸡鸭,不损失一粒粮。全县通过排队,大路边、村庄周围田和牛吃草常走到的地方,计有二十多万亩田。往年这些路边稻管理不好,人畜践踏,浪费不少。今年每队固定二到三个半劳动力负责看管。(二)普遍实行场地革新,改过去一队多场为一队一场,建立场头管理制度,研究减少和杜绝粮食损失的具体措施。场地和主要道路的平整工作也已着手进行。(三)大搞以脱粒机械化为中心的工具准备,保证适时收割,及时脱粒。全县工业、手工业部门已有一万多人带工具下乡深入生产小队,逐队整修秋收农具。第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和废墟,开展以大种胡萝卜为中心的增种晚秋作物的运动。过去江阴县很少种晚秋作物,今年为了增产粮食多多益善,已种了九万多亩,并做到种后就管。目前全县已种的晚秋作物中已有三万多亩进行了追肥除草,有一万多亩间了苗。另外,全县还划出十万多亩早糯稻和早收割的中稻田,充分利用秋种前近个把月的间隙,套种一季大青菜。
现在,各行各业也都行动起来了。全县一支五万多人的支援农业大军正陆续开赴农村,投入这场保秋超产大战。


第3版()
专栏:

加强管理力争秋季丰收(木刻)
赵志方


第3版()
专栏:

分析条件 制订措施 分段安排 全面抓好
双王生产队力争玉米棉花双超产
开展高工效运动,切实加强秋田管理,秋播准备也提早进行
本报西安3日电 陕西渭南县城关公社双王生产队社员,根据当地生产特点,本着“以粮为先,粮棉双增产;一手抓当前,一手抓明年”的精神,反复讨论,全面安排,力争玉米和棉花在原有基础上达到双超产。
在讨论中,社员们详细地摆出了当前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困难是劳力较缺。这里复种面积达100%,玉米、棉花面积比去年扩大了四百亩,此外还新建商品性蔬菜基地三百多亩。由于农田基本上实现了园田化,作务越来越细,需要的劳动力也就比往年多得多。今年又因秋田大旱,下种迟,8月份以来雨水又过分集中,因而出现了作物“贪青”现象,由此就会影响到今年及时种麦。但是,当前也有着许多有利的条件:一个是县、社干部下到第一线,领导加强。再则,在加强田间生产的原则下,先后从辅助劳力和非生产人员中抽调劳力一百六十一名,使田间生产人数达到总劳力90.68%。第三,由于生力军开到田间,社员们增产的信心更高了,干劲因此更足。第四,目前全队秋田作物普遍生长良好,玉米苗齐苗全,秆粗叶绿,根据排队结果,三类苗只占11%;棉花蕾铃脱落率也比往年大大减少,一般减少40%,平均每株已经结桃十个以上,比去年同期增加三个左右。结合分析情况又学习了人民日报“立即开展一个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社论,使社员们普遍认识到当前是力争秋田增产和做好秋播准备工作的大好时机。据以往经验,如果趁今后这段时间继续加强管理,玉米每株至少还可增重六钱,棉花每株可以多长四个桃。社员们增产信心普遍提高了,进一步订出了切实的增产措施。在讨论秋田增产措施的同时,对于秋播准备工作也作了安排。根据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全队计划扩大麦田面积并建千亩丰产方一个、百亩丰产方十个,并立即抽派专人,全面地检查了种子、播种工具、抗旱设备等工作。保证做到地墒饱、底肥足、地整平、精选种子、处理土壤和药剂拌种。
为了保证粮、棉增产和秋播工作三不误,把全部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突击秋田管理为主。早上田间露水大,不好操作,集中所有劳力积肥和务菜;上午和下午以60%劳力管玉米,以40%劳力管棉花。第二阶段,以突击给秋播田准备底肥为主。早上除继续积肥(或运肥)和务菜外,上午和下午以40%劳力积肥(或运肥),30%管玉米,20%管棉花,10%管蔬菜。这个阶段要求把麦田底肥全部运到地头,千方百计为秋收秋播让路。当玉米熟到九成时,实行间行收割(连秆拔下几行玉米),腾出道路,把底肥送到地里,以加快秋播速度。第三阶段,集中一切力量抢收抢种,把所有劳力按照各人体力、技术、作物需要,编成专业组,边收割、边砍秆、边拉运、边施肥、边深翻、边播种、边整畦,争取二十天内做到地净场光。
目前,各个小队的高工效运动已开展起来。社员们采取各种提高工效的措施管理秋田,玉米采取了前边施肥,后边中耕,施肥的人不必再用土盖肥料,减少了一道工序。棉花采取打老叶、掰疯芽、推株并垅一次进行,大大缩短了劳动过程。吴杨小队最近接受了社员意见,推行了车子出村一车粪、回来一车土的办法,做到了车不空回,一劳两用。南北小队自今春以来,男女劳力没有分开使用,在生产中,往往不是这里的肥没运完,就是那里的草没锄净,根据女社员杨桂兰建议,男积肥、运肥,女施肥、锄草,充分发挥了各人的特长。队里有十五个妇女,植棉技术熟练,她们就专门作务棉花。
社员们说干就干,这几天乍雨乍晴,社员们就迎风顶雨,收集肥料。吴杨小队七十名社员在一天之内,收集的家庭肥料和街肥足够二十亩地用。天一晴,社员们就下地了。植棉能手薛俊秀植棉小组的棉田和邻队植棉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张秋香植棉小组的棉田连畔,她们两个作务组就雨后推株并垅,让棉花通风透光。通过这项具体措施,她们便展开了竞赛。在他(她)们的带动下,全队各项活路都展开了对手赛。从8月22日到现在,已经给所有的秋田施了一次肥,锄了一次草,还把二千四百多万斤肥料送到了地边。(附图片)
全国植棉能手薛俊秀(右)向前来参观的华州人民公社的姐妹们介绍增蕾保桃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 阎槐龄摄


第3版()
专栏:西藏通讯

拉萨平原秋收忙
本报记者 宗子度 格来
民主改革后的第一个丰收季节来到了拉萨平原。这里,十多万克黄熟了的青稞和小麦,滚动着金浪。从8月下旬以来,藏族农民们就陆续开镰收割了。拉萨河两岸的田野里,红旗招展,劳动的歌声,穿过村庄,穿过浓绿的柳林,飘向远方。
田野欢腾
在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汇合处,太阳还没露出山头,曲水县曲水乡第一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农民们,就敲锣打鼓,来到央金卓噶的青稞地里。这块土地是贫苦农奴央金卓噶在去年民主改革运动中分得的。她分得土地后立即参加了互助组,依靠集体力量,深耕细作,每克地施肥一万多斤,灌溉和拔草三、四次,今年青稞长得空前好。
民主改革前的好几个秋收季节,我们也曾在拉萨平原上的农村里住过。那时,成千上万的奴隶和农奴被迫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进行着分散的落后的个体劳动,他们没有镰刀,收青稞用手拔,没有牲畜,运麦用人背。今天,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收割庄稼了,而且那种分散、落后的个体生产,变成了以互助组为单位的集体生产,农民们得到了人民政府发放的和自己制造的大批秋收工具。在央金卓噶的麦田里,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农民在挥镰收割,青稞一割下来,运输队立即赶着毛驴驮运到打麦场上;那里,有打场队专门来打场。德波和旺杰这两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拉着扒子跟在后边,把散落的青稞穗扒在一起,十来个老年妇女背着筐,排成一排,非常细心地把还未收尽的青稞穗拾起来。
在一阵欢呼声中,六头系着红缨、挂着铃当的毛驴向央金卓噶的青稞地里跑过来,这是畜力较多的第三互助组前来协作的,这支运输队由第三互助组组长次丹和老农民索朗巴登率领。曲水乡民办小学的十多名少先队员也来到地里捆青稞、拾麦穗。田野上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农民歌手赤巴引吭高歌起来:“毛主席的光辉天空照,农奴的庄稼多美好,割呀!割呀!割呀!……”随着歌声的节奏,嚓,嚓,嚓,响起了一阵镰刀的割麦声。
正当藏族农民喜迎丰收,高歌颂扬党的时候,中共拉萨市委第二书记何祖荫和中共曲水县委书记于振江来到麦田里,和农民们一起劳动。两位书记熟练地拿起镰刀,敏捷地割下了一束束沉甸甸的青稞,然后轻轻地捆起来放在身边。藏族农民称赞他们割得干净,割得快,还不掉穗。何祖荫同志亲切地说:“在生产上,我们还是你们的学生,要向你们学习哩!今年是民主改革后的第一个丰收年,我们要做到丰产丰收,颗粒还家。”
颗粒还家
拉萨市西城区丹巴乡第四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农民,在“丰产丰收”思想的鼓舞下,对今年的秋收作到了收尽收细,颗粒还家。在收割后的田地上,拾穗队背着筐子,提着口袋,一步接一步,一行挨一行,一穗一穗,仔细地拾着,认真地拣着,不让一个麦穗丢在地上。在拾穗的队伍里,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藏族老人巴珠,他背着一个大筐子,拾得很认真。这天,互助组里原来是安排老人看家的,可是,巴珠总耽心年青人们毛手毛脚拾不净麦穗,说什么也不愿留在家里。老人一边拾穗,一边对旁边拾穗的人说:“旧社会连一勺糌粑都是领主的,今天共产党和毛主席给了我们粮食,粮食是我们自己的了,粮食多了,我们应该更加爱惜。”这天,巴珠老人一个人就拾了几十斤青稞穗。
石磙打场
同一天,在拉萨平原东部,几十个人围在中共达孜县德庆区委会旁边的打麦场上,比划着,谈论着,不时还爆发出阵阵喝采声。
打麦场中间,一匹肥壮的青灰色骡子拉着一个石磙在打场。石磙过处,青稞粒纷纷脱落下来,两个壮年农民拿着木杈跟在后面翻麦秸。
“好得很!”人们一致称赞说。
秋收前,拉萨平原上的藏族农民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掀起了改革秋收工具的热潮,许多地方都实现了打场石磙化,改变了长期以来一直用牦牛踩场的落后生产方式。为了把石磙打场在今年秋收工作中普遍用起来,作到随割随打,德庆区委特地在德庆乡召开了一个石磙打场的现场会议,全区农民协会的委员和互助组组长都来参加会议,交流经验,学习使用新技术。
首先由德庆乡农会主任群沛表演石磙打场的操作方法,然后各乡农会委员和互助组长依次一一地操作一遍,互相观摩,会的教不会的,大家还对牵绳、套具等提出了改进意见。打麦场上洋溢着欢声笑语,藏族农民们对新农具是多么的热爱啊!白纳乡的一个互助组组长洛古多吉是一个五十六岁的老农民,他简直看得入神了,他把石磙打场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牢牢记在心里,他对年青人们说:“石磙打场就是得劲。过去用牦牛踩场几十个人围着麦场吆喝驱赶,人累的不行,牛也累坏了,碰见野性的牦牛还常常冲出打麦场踩伤人,跑上山;领主的皮鞭又在脊背上边晃来晃去,劳累一天,踩不了多少青稞,那时打场真是一个大难关。现在,你们看,一两个人就够了,骡马拉着石磙当当当,走起来多精神。”这个很有风趣的老年组长说到这里,还作了一个马拉石磙打场的有节奏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第3版()
专栏:

把劳逸结合起来
卫星管理区第二生产队使用劳力的调查报告(之二)
中共武胜县委通讯组 本报记者
在适时早种、尽量多种、争取粮食高产的声浪里,四川农村的夏收夏种和田间管理运动持续三个月之久,一直接上了秋季收、耕、种、管、藏五大农活。繁忙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创造了愉快和紧张的劳动生活。今年夏末秋初,我们在武胜县旧县公社卫星管理区第二生产队,亲眼看到社员们是怎样又乐又忙地进行工作,了解了这里“双高”(高质量高工效)运动深入健康发展的经验。
这个队的副队长陈德友,是四川省劳动模范,1959年他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具有同等劳动力的人工作量的一年半到两年。生产队长陈远文,1959年只比陈德友少作几十个劳动日,是全县有名的“双高”标兵。干部作活是“双高”,社员作活也是“双高”。全队社员今年以来每人平均完成的工作量,比全社社员平均水平高出20%左右。
秘密在哪里
我们在这里访问中也发现,这个队各项农活开始以后,很快就有30%、50%、甚至70%的社员突破定额。突破定额以后,人们还各找对手,进行“双高”比赛。我们留心观察了一下,每当社员们达到打擂比武提出的“双高”指标时,如果再坚持一阵,本来还可以多做一点点活路,但也就在这个时候,队长、副队长总是坚决地督促大家回去休息。生产队长告诉我们:“在这个时候,让大家回去休息,虽然今天少超额一点点,但充分恢复体力之后,明天就可以更多更快更好地完成新的任务。”这句话提醒我们:这个队的工效所以这么高,秘密就在于劳逸结合。
一道新题
1958年春天,当这个小队卷入大跃进浪潮以后,全队社员表现了高度的忘我精神。正在这时,支部书记汪定昌找到共产党员陈德友,给他出了一道新题:“……现在,社员的生产热情越来越高,支部经过再三讨论,决定叫你创造一种既要劳动好,又要累不着的经验,你一定要想出办法来。”陈德友像历次接受党的任务一样,张口答应了一声“好!”但是,这个二十年前的放牛娃、十年前地主的长工!吃尽了旧社会苦头的人,在解放后,特别是在集体生产中,自己就经常想不到休息。每当别人劝他休息时,他就这样说:“解放前给地主干活时,从早到晚、从春到冬,只准牛休息,不准人歇气;现在,每天吃得饱、睡得好,而且月月放假,这还能够把我累着?”
有一年雨夜的冬天,他冒雨巡视麦田时,忽然发现塘堰垮了一个缺口,激流直冲麦田。他毫不犹豫地跳下水里,用脊背堵住缺口,护救了小麦。如果让这样一个人,多完成一些生产任务,显然不算什么难题;如果叫这个周身沸腾着忘我革命热情的人,创造出既要劳动好、又要休息好的经验,无疑,对他是难作的“文章”。
陈德友接到支部指示后,很快就摆起了擂台,先跟本队身强力壮技术好的青年人,举行高质量高工效比赛,他胜利了。紧接着又跟另一批青年人比赛,他再次获胜。第三天上午的比赛,刚开始不久,他却占了下风。管理区的支部书记汪定昌知道这种情况后,立即从其它生产队赶到这里,宣布竞赛至此告一段落。陈德友很着急,说:“难道‘双高’比赛只能搞两天?这怎么能够解决大跃进中缺少劳动力的困难?”“不,‘双高’比赛可以搞二十天、四十天、甚至更多的日子,可是要作到这一点,却不能像你这样搞……”汪定昌直截了当地作了回答。随后,他便启发陈德友回忆两天来的比赛经过,跟他一道,仔细分析了一个个的步骤,终于找出了原因:主要是陈德友在第一天达到打擂提出的指标之后,没有适可而止,为了贪图当天多作一点点农活,以至当夜不能很好恢复体力;第二天还是如此;第三天可就有困难了。经过这次分析,他们便总结出一套组织高工效比赛的经验:运动开展前,要千方百计地改革工具,并组织参加比赛的人学习掌握新工具;打擂比赛时,党小组和队委会要严格审查每个社员提出的指标,保证既先进可靠,又留有余地;比赛前,在生产、生活上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并委派党员、团员中的“双高”标兵,分别帮助自己的竞赛对手,检查每一估计、打算和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巧妙,认真帮助他们改进操作技术;一旦达到了打擂指标或限定时间,立即停止比赛,双方都达到指标便同时对双方给以政治荣誉与物质奖励……。这一套方法创造出来以后,对这个队的高工效运动健康地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也给了陈德友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十句口诀
从那一次总结以后,陈德友时时在劳逸结合的问题上转脑筋。他不但设法使自己多作活和有劳有逸,而且把这些经验利用到日常调工中去,让更多的社员跟自己一样。他还设法调整像他这样壮年人的劳动节奏,观察、研究、调整男的女的、级外劳力的劳动节奏。他终于将劳逸结合的精神贯彻在日常调工之中,想出了相当多的好办法。这些办法归纳起来有十句口诀:
一、“因人调农活”。重活不调弱劳力,避免力所不及;轻活不调强劳力,避免窝工。保证强弱劳力都能胜任所指派的农活,使每个人都容易恢复体力。
二、“调新不调旧”。尽一切可能调人们学习使用新工具,不调使用旧工具。初用新工具时予以照顾,确保新工具发挥作用,以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
三、“适当变农活”。在可能情况下,使主要分担躬腰、手锄、肩挑等工作的社员,适当更换一下农活,这样既避免身体某一部分过于疲劳,又可提高工效。
四、“调农兼调副”。按照农活忙闲,天气晴雨,劳力强弱,技术生熟等情况,在不影响田间生产的情况下,适当安排一些社员,在搞了一段突击任务之后,回家坐下来,利用短暂时间编制一些生产急需的竹木农具和搞些劳动强度较轻的副业生产。
五、“调熟兼调生”。调工时尽可能做到师傅带徒弟,使生手逐步做到少费力,质量高,按时完成任务,及早休息。同时,通过这种办法,培养更多的多面手,以便根据他们的体力状况,改调其它农活,保证“调农兼调副”“适当变农活”等措施的实现。
六、“进出不空手”。利用社员出工、收工时间,顺便带些肥料、饲料、燃料、蔬菜等,这样既可以减轻饲养员、炊事员的工作量,让他们也能劳逸结合;又可以避免运输任务堆的过多、农活打挤、拖长工作时间。
七、“忙闲调匀称”。经常注意各项农活、各个工序之间的不平衡现象,适当组织临时性的互助支援,充分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使彼此都不超过一定的劳动强度,以便社员容易恢复体力。
八、“调好辅助工”。精兵投入主阵之前和基本完工之后,适当组织级外劳力作好出工前的准备和收工后的扫尾工作,保证精兵速战速决,按时休息;也便于及时转移农活中心。
九、“三调三不调”。女社员月经期调干不调湿,怀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
十、“四调四不调”。可以参加轻微劳动的级外劳力,晴调雨不调;调轻不调重;夏天调早晚出工不调中午出工;冬天调中午出工不调早晚出工。
陈德友不但在调工中注意调整社员的劳动节奏,保证“双高”的实现,而且还创造了一套全面作好劳逸结合的经验,保证这个队自大跃进以来,除大忙期中少数日子外,基本上作到了每天生产八至十小时,吃饭、学习、休息六至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同时,食堂做饭冬天保证饭热菜热;夏天煮得早,晾得不冷不热;由炊事员往田间送凉开水、霍香茶,消暑解热;各种饮食特别注意清洁卫生。夏天每隔十天、半月就组织社员清除房屋周围的杂草、污水,消灭蚊蝇,为社员紧张劳动之后创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把每月定期放假制度,改为临时请假制度,在男社员每月不超过两天,女社员不超过四天的原则下,根据具体情况,允许社员分次请假。这种作法既不影响生产,又能照顾社员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假期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