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在抗旱斗争中发展农业科学
康迪
今年3月间,陕西省旱象非常严重,广大群众在抗旱中积累了不少经验,需要总结推广,发现了不少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中共陕西省委针对这种情况,组织了支援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其中包括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关和产业部门十四个单位,五十五个科学技术人员,参加抗旱斗争。
科学总是从斗争中产生的。社会科学是从阶级斗争中产生的,自然科学是从生产斗争中产生的。在这场抗旱的斗争中,我们运用科学理论解决了抗旱中的实际问题,战胜了干旱,同时在抗旱斗争中又丰富发展了科学理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通过一百九十五次调查访问,五十二项专题试验,一百二十二次座谈会和现场会,三十八次报告会和三个技术训练班等活动,总结了群众抗旱经验三十多项,解决抗旱中较突出的技术问题四十七项,改革工具四十一件。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科学研究课题六十九项。共写成书面报告或论文八十五份,达三十多万字,获得了科学技术工作的大丰收,总结了许多新经验,研究出许多新成果,发现了许多科学研究新课题,找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新途径。
首先是初步摸到无雨保丰收的系统经验。去冬今春,旱象严重,土壤含水率仅达7%—8%,小麦接近雕萎,棉花播种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第一、调动了一切水利资源为抗旱服务。水是抗旱的中心问题,我们采取“是水齐抓,滴水归田”的方针,千方百计地寻找水源。通过八十四次调查访问,收集了大量的地下水文资料,掌握了地下水流蕴藏量及其流向的规律,提出了开发水源的科学规划,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要能把天上的水保存起来,地下的水开发出来,河库里的水利用起来,战胜干旱是完全有把握的。第二、解决凿井方法与提水工具问题。总结了群众的快速凿井经验,研究增大井水含量的技术措施,创造改革提水工具,结果出现了像蒲城白水人民公社和大荔永丰人民公社提水灌溉的巨大成绩。蒲城白水人民公社的高线运水,很为壮观,从一百多米深的白水河里,把水提上高塬,送达七华里远的丰产方,气魄之大,前所罕见。大荔永丰人民公社,二百一十辆水车群,八级提水,规模也很宏大。第三、研究如何使有限的水量,发挥最大的效果。因此就和群众一起进行了灌溉技术的研究,提出经济用水的方案,推荐了开沟细灌的方法,大大地节省了水量,提高了工效。此外还研究了改漫灌为沟灌,每亩可省五十到七十方水,改大畦为小畦每亩可节省十五到二十方水。
其次是对抗旱的耕作技术,摸出了一些经验。如保墒问题,在抗旱耕作中,就显得特别重要而成为关键性的问题。在十厘米的土层内,每亩保墒好的可比保墒差的多存四方水。过去对保墒只有些空泛的原则,而群众的保墒经验却没有很好地总结。在这次抗旱斗争中,把山地、平地、旱地、水地、麦田、棉田、绵土、?土,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耕作条件的保墒理论和方法,做了系统的总结,不但推动了当前的抗旱斗争,而且也补充了科学领域内的缺陷。
要想把保墒工作做好,必须做到早、快、好、巧。早,就是对抗旱早作准备,夏收之后,立即随耕随耙,随耙随耱,改变过去“六月晒、七月盖”的旧习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存底墒。快和好,即保墒要高速度高质量,否则就要跑墒。群众说:“早晨锄时粘,下午锄时干,中午锄时谄。”巧,就是要进行工具改革,抗旱工作组和群众一道创造了很多高工效的保墒工具。如兴平创造的小钉齿耙,比原锄地工具提高工效三、四倍。蒲城刘合举的燕式双头耘锄,也提高工效很多。此外在施肥、防霜冻、防病虫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再次,解决了排灌机械和动力的一些问题。目前各县都有了些排灌机械,但很多机器没有安装,或者安装了没有运转,或者运转了因损坏而没有修复,有的有一半以上没有发挥作用。抗旱工作组对各县的机器配套、附件、使用、修理及培训技术力量,做了不少工作,使很多机器转动起来,为抗旱服务。另外除研究、鉴定、总结了一百多项工具以外,还创造四十一件工具,对当时的抗旱起了一定的作用。
除了在水利、耕作、机械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科学研究以外,还找到了生产上急待解决的科学研究新课题,为科学理论进一步探讨,寻找了途径。有些学校过去坐在学校里,找不到合适的科学研究题目,而这次和生产实际接触以后,发现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此外在抗旱中发现过去许多科学理论是脱离实际的,如小麦生长的永久雕萎系数,过去都认为当土壤湿度下降到7%—8%时,小麦就不能恢复正常的状态,而这次试验的结果,说明土壤含水率到达7%—8%时,小麦并不雕萎,并且就是在7%—8%以下一个时期,再遇有水分,还能恢复正常的生长。同时还发现一些情况,对科学理论的进一步探讨,有很大的启发。如小麦倒伏问题,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次抗旱中发现当小麦在拔节时期受旱,叶子和节间都较短,这就启发我们,如果晚灌拔节水,是否可以使叶和节都生得短些,从而改变大田的结构和光能利用的状况,这就为防止倒伏创造了条件,并为从理论上研究倒伏问题,提出了新途径。
为什么在抗旱斗争中能够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呢?主要是由于六个相结合起了促进作用。
(一)科学研究与技术革命相结合
科学为生产服务,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方针。几年来,我们坚决贯彻执行了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许多研究课题,都是领导机关布置下来的国家任务,既推动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又发展了科学技术。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情况复杂,受地区、季节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中,群众不断地提出成千上万的科学研究新课题,迫切需要迅速地加以解决,光靠上面布置研究课题,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只有把科学研究和技术革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直接从生产最前线寻找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用技术革命带动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做到科学为生产服务,才能高速度地发展科学技术。支援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采取了革命的措施,走上了抗旱斗争的最前线,投入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洪流,找到当前斗争的主要矛盾,因而能在短短的时间,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二)选题试验与总结推广相结合
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探讨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从认识规律到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选择研究课题,探索研究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阶段,进行试验研究,认识事物运动的外界现象与内在联系;第三阶段,总结试验结果,使它由片断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上升到理论水平,得出科学的结论;第四阶段,传授技术,推广成果,把科学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际。这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来开展研究工作。但是运用这个规律可以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多快好省的路线,一条是少慢差费的路线。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的经验证明,边选题、边试验、边总结、边推广,把选题试验与总结推广结合起来,是一条多快好省发展科学的路线,因为它能缩短认识运用规律的过程。而过去由领导机关选题、助理人员试验、高级研究人员总结、技术推广人员推广的作法,是一条少慢差费的路线,因为它机械地割裂了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抗旱斗争中为了解决雨后保墒问题,立即创造工具,试验技术,总结经验,连夜赶制,马上召开现场会议,普遍推广,把七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一天就做完。这就是用“边”字的办法,把选题试验与总结推广结合起来的结果。如果人为地把选题、试验、总结、推广孤立起来,从选题开始,进行试验、总结讨论、写成论文、传播推广等许多过程,旷日费时,就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科学理论与群众经验相结合
科学理论来自生产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提高。这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规律。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自然规律,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发展科学理论无穷无尽的泉源。如果我们能从群众经验出发,用科学理论来总结群众经验,把群众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使科学理论与群众经验相结合,就有可能大大缩短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加速科学研究的进度。因此,这是一条多快好省地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
另一条道路是:不承认认识开始于经验,不承认群众经验能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不承认科学理论应与群众经验相结合;认为只有专家的研究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只有实验室里的实验才是科学理论。用这种观点来指导科学研究,其结果必然是少慢差费。
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采取了前一条道路,在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小型的试验,如对保墒问题,根据群众的经验,进行科学的试验,找出群众经验的理论根据,因而得到抗旱保墒的一般规律,把群众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如果要我们自己从头来搞,肯定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得出结果来。
运用科学理论来总结群众经验,对于发展农业科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耕作技术方面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尤其是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农业生产上出现了许多奇迹,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高。如果我们把丰富的生产经验同先进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系统地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先进农业科学,使我国农业科学攀登上一个新的高峰。
(四)技术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党委领导下的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路线,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群众路线。支援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深深体会到,技术队伍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我们这支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但包括二十个专业,基本上是配套的,任务统一,行动统一,根据各人的专业,对好口径,分工负责,集体研究,一环套一环地解决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水利工作方面,我们研究总结了寻找水源、提水工具、经济用水、灌溉技术等各方面的经验,解决不少问题。仅就提水工具与方法来说,对机器抽水、手摇水车、脚踏水车、多级提水、二仙传道、高线 运水、深井提水、一索多斗、并井远流等经验,都逐一作了研究和总结。如果没有一支多兵种的大协作的专业队伍,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做出这么多的工作是有困难的。
技术队伍同群众运动相结合,要求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研究机关和学校的科学研究,虽然也常搞群众运动,但毕竟是技术队伍内部的群众运动,没有同工人农民的群众运动结合起来,技术队伍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使科学研究更好地贯彻为当前生产服务的方针,对扫除为科学而科学,个人兴趣,个人名利等资产阶级思想有很大作用。由此可见,技术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发展科学技术,改造技术人员思想,培养农村中的技术力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五)单项试验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生产日益发展,促使科学分工日益细致。没有科学上的细致分工,就不可能对自然规律研究得更深更透。但是由于自然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光有细致的分工,没有有机的结合,也不能深刻地窥测事物的全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很自然地把土壤、肥料、水利、栽培等各种科学,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因而只有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解决农业生产上的各种复杂问题。毛泽东同志总结了群众经验,提出了农业增产的“八字宪法”,并且指出以土壤为基础,水、肥、种为前提,合理密植为中心,保、管、工为基本保证。这就给农业科学研究指出了综合研究的方向。
综合研究必须建立在单项试验的基础之上。只有把单项因素、个别的特殊的规律弄清楚,才能有效地进行综合研究,所以单项试验应以综合应用为前提,综合应用应以单项试验为基础,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农业科学研究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
(六)住点研究与流动工作相结合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领导工作的重要方法。几年来,为了克服农业科学研究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偏向,科学技术人员走出科学研究机关和学校大门,把试验田搬到农村,长期住点,同农民共同试验、共同总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一个点的经验,虽然具有普遍性的一面,但是也有它特殊性的一面。有的点上的经验能够普遍推广,有些则不宜到处应用。特别是随着技术革命运动的开展,群众中成千上万的发明创造需要鉴定,生产上许多技术问题急待解决,如果光住在点上研究,就无法全面地解决更大范围的种类繁多的农业科学技术问题。因此,只有采取长期住点试验与短期巡回工作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把点上的经验因时因地制宜地推广到面,一方面把面上发现的问题带回点上作进一步研究。如此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反复循环,不断提高,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较大的范围内,更多更快地解决当前技术革命中的问题。抗旱科学技术工作组,即采取住点研究和流动的方式,深入农业生产前线,送技术上门,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去,用三天五天、十天八天的时间,解决一个问题,效果十分显著。这个事实证明,采用住点研究和流动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既可以克服点的局限性,又可以避免面的一般性,使点与面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当前生产服务。


第7版()
专栏:

让放射性同位素作出更大的贡献
萧福霈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那些从它们的原子核内能放射出一种或多种带电的或是不带电的粒子的不稳定元素,这些放射出来的粒子,具有大小不同的能量,可以以不同的程度透过金属,使物质电离以及改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作用。
全能的侦察本领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和它们同种的普通稳定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因此,两者的化学性质也就相同。如果把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加入到与它同种的普通稳定元素中并使它同其他物质起化学反应,那末,两者将循同样的过程起同样的作用。用适当的仪表记下放射性同位素在这些过程中所经历的途径,也就明白表出了这种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全部过程。这种借助于放射性同位素来研究反应过程的方法,叫示踪原子法。而其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它的作用比如一盏发光的信号灯那样,鲜明地画出了这种元素在所参加的反应中的全部历程,因此就叫做示踪原子。
示踪原子彻底揭露了人们在过去所无法侦察的那些秘密,也迅速、简单、明确地表明了物质在各种变化过程中的动态和作用。
在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各种复杂的化学变化,已往我们一直看不清也摸不透。就拿其中最简单的植物光合作用来说,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生命现象,人们对它的了解却非常模糊甚至于认识错误。人们只知道植物吸收了水和碳酸气以后形成碳水化合物并吐出氧气,却错认为植物所吐出的氧气是来自碳酸气的分解。示踪原子表明,事实恰恰相反,植物所吐出的氧气正是水被分解后的产物,而且水和碳酸气在光合作用下不仅能形成碳水化合物,也能形成对生命极为重要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丙等有机物质。进一步的研究指出:在短日照下,这些生成物质多半流入根部或块茎;在长日照下,则大部分流向地上器官。这使农产品的增产,有了明确的方向。
把放射性磷作为示踪原子来研究植物对磷肥的吸收作用,使我们改变了已往认为植物从施肥的土壤里吸收磷酸盐在程度上是和从不施肥的土壤里吸收磷酸盐是一样的那种错误看法。示踪原子表明,磷酸肥料依其施肥方法和土壤特性的不同,可以增强或减弱土壤磷酸盐的进入植物。从而进一步指出最适宜的施肥时期和最有效的施肥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还可用来侦察高温厚壁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在冶金过程中加入少量某种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以清楚地察知这种元素在整个冶炼过程中的经历和分布。当炼钢时加入少量的放射性磷和硫,那末,这两种元素在冶炼过程中的活动和分布,借助于适当仪表的记录,就可以清楚地察知冶炼过程,给改进冶炼技术和提高合金品质提供了可靠资料。
要考察机械运动部分的磨损,可以在制造这些部件之初,预先加入一些放射性钴,那末从机械运动一开始,就能够从被磨损而进入润滑油的放射性钴,记录下机械被磨损的情况。
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放射性同位素已成为最经济、最方便也最可靠的勘探工具。它可以探明矿源,确定油层以及查清楚各种岩石层的构造和它们的分布情况。
在医学中,已经普遍采用示踪原子方法来诊断疾病。用放射性钠可以测定血液循环的时间、血流状况并据此以诊断血管疾病。放射性磷用以确定脑瘤的部位,鉴别乳腺肿瘤究竟是恶性还是良性。放射性碘可以测定甲状腺的机能,肝的功能。放射性碳用来观察药物在人体内的反应过程。其他如放射性钴、硫、钾、钙、铁、铬、金等,都已用来诊断各种不同的疾病。目前应用在医学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已在五十种以上。
放射性同位素还是考古学家得力的助手,考古学家凭借对古穴古迹中腐朽木材的放射性碳量的测定,准确地推算出古穴文物的年龄。同时还可以推算出埋在地下的枯死了若干万年的植物自死亡到现在的年代。
质量检查和自动控制
放射性同位素能放射出一种或多种带电的粒子(甲种射线,乙种射线,质子等)或不带电的粒子(丙种射线,中子等)。这些放射出来的粒子,可以用计数器或照相乳胶的方法记录它们的存在、数量和动态。在生产中就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这种性质来作质量检查。如果把其中的计数器和自动控制机械相配合,就组成一套完整的自动控制装置。
把盛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源和计数器面对面地放在需要检查产品的两侧,由于产品成分、结构以及厚度的不同,对射线源所放射出来的粒子的散射和吸收程度就有所不同,从而使放在对面的计数器中所接受的粒子数目也有了改变,并在计数器的示标刻度上得到迅速、准确的反映。工业中利用这个原理来测定容器内的液面高度,管路中流动物质的密度和浓度,进入机器的原料和离开机器时产品的厚度。倘把其中的计数器和自动控制装置相配合,这样就组成一套完整的液量自动控制器,流体物质浓度自动调节器,轧钢生产中的钢板厚度、纺织工业中的棉层厚度和棉条粗细以及其他诸如此类工业产品的自动控制装置。
应用同样原理,把放射源和特制的感光乳胶底片分别放在被检查产品的上面和下面,可以查明金属成品中有无气泡,有无裂缝,以及气泡和裂缝的位置和大小。也用以检查金属物质经过机械加工或热处理以后组成成分性质的改变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这种方法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机械零件、机械加工和热处理的质量检查,进而改进了生产方法,提高了产品质量。
改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作用
从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来的粒子,具有很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改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因而促进或抑止生物体的发育和生长。
用适当和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照射种子,可以引起种子品质的改变,然后从中挑选出优质丰产的品种。这是选种方法和选种技术上的革命。生物体在适当和适量的放射线照射下,能够刺激生长,增加产量。将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钴装置在甜菜田中,结果发现距放射源四十米以内的甜菜收获量提高了10%以上,且甜菜中糖的含量也较未经照射的为多。
一般说来,放射线对于生物体是有害的,它能抑止有机体的发育和生长,破坏有机体的细胞结构,甚至于促成有机体的死亡。但人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因而也就能够把这些有害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在医学中,利用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愈快放射线对细胞的破坏力愈强这一现象,用适当和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在不影响人体内正常组织的前提下,集中照射那些新陈代谢较快的肿瘤细胞,使已往一直认为束手无策的某些肿瘤疾患,有了对症良药。在工业中,根据不同的生物体对放射线照射有不同程度的感应并引起不同的反应,广泛应用放射线于食品中的工业杀虫、灭菌和冷藏。利用放射线照射可以杀绝寄生在猪肉中的旋毛虫,起了很好的消毒作用。实践证明,人吃了这种消毒过的食物并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后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