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钢铁职工你追我赶比增产比节约
云南钢铁企业班班组组猛赶先进齐争高产
成都炼钢工人挑战应战又赛又帮共同跃进
石钢钢、铁、钢材产量样样超额完成计划
包钢一号平炉职工连创快速炼钢的新纪录
本报昆明2日电 云南省钢铁战线的增产节约运动旗开得胜。在雨季生产比较困难的条件下,钢的平均日产量比7月份继续增长。全省已提前一天超额2%完成了8月份的钢产量计划。钢的质量也继续上升。
各钢铁企业的职工通过讨论和制订增产节约计划,掀起了生产新高潮。全省炼钢主力军——昆明钢铁公司炼钢厂的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车间、炉旁,和工人一同商量计划,抓关键,找措施。第二炼钢车间二大班在讨论和制订了增产节约计划以后,首先向全厂各大班提出竞赛倡议,各车间、各大班立即热烈响应。职工们你追我赶,竞赛热火朝天。结果,第二炼钢车间提前七天完成了8月份生产计划,全厂的钢产量比7月份增长了11.46%,钢锭合格率达到94.37%。昆明第一钢铁厂职工在讨论增产节约计划过程中,各组都按工作岗位进行细致分工,健全了岗位责任制;每个小组都围绕完成增产节约计划订出了具体措施。全厂职工开展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五天评比一次。炼钢车间第一次评比时,二大班领先。一大班工人奋起直追,他们认真学习其它两个班组织生产的经验和先进操作方法,并认真做好生产准备工作,一连三次被评为先进大班。二大班落后了,工人们便虚心学习其它班的经验,又从第三名跃为第二名。这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全厂提前五天完成了8月份钢产量计划,钢锭合格率达到99%以上,炼一吨钢的生铁消耗也降低了。分布在各专区和自治州的“小洋群”钢铁企业在增产节约运动中,积极进行技术大练兵和设备配套,努力提高小转炉的利用系数,八月下旬的平均日产水平比中旬猛增27%以上。
本报成都2日电 成都市钢铁战线职工掀起了一个比干劲,比措施,比产量,比质量,互相促进,你追我赶的群众运动,推动炼钢生产不断上升。
在党中央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成都市各炼钢企业、车间、班组互递战书,把炼钢增产运动进一步推向新高峰。成都机车车辆工厂炼钢车间职工心雄志大,提出“要产量、质量居全市第一”,并以此向成都钢铁厂第一炼钢车间挑战;成钢职工立即应战。设备能力较小的成都量具刃具厂钢铁分厂,也派代表到机车厂投递战表,立志在高产、优质、安全等方面超过机车厂炼钢车间。为了实现厂际竞赛条件,各炼钢企业开展了班对班、炉对炉的竞赛。这样,以炉保班,以班保厂,全市钢铁战线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竞赛网。
在竞赛中,先进的更加先进,后进的迅速跃入先进行列。在8月15日、16日的高产战斗中,当成都机车厂炼钢车间传出钢产量跃居全市第一的消息以后,成都钢铁厂立刻急起直追,加强了料场管理和设备维护检修,17日、18日的钢产量就一跃而为全市第一。成都量具刃具厂钢铁分厂专门绘制了全市兄弟钢厂的生产纪录图表,发动群众随时向最先进的指标看齐。8月15日,这个厂了解到成都机车厂炼钢车间电炉创造了五十多分钟炼一炉钢的纪录以后,炼钢车间副主任立即赶到机车厂“取经”,并把机车厂的先进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本厂的电炉上,三个电炉全面高产,15日至19日全厂钢产量超额44.3%完成了市委下达的日产计划,比1日至14日平均日产水平提高将近四倍;钢的合格率也提高了。
在保证提前和超额完成钢铁生产任务的共同目标下,职工们大兴共产主义协作之风。成都量具刃具厂钢铁分厂炼钢车间的甲、乙、丙三班工人,从8月15日起就开展了班对班的对手竞赛。他们不仅追逐激烈,还互相帮助,处处为别班创造高产条件。上班工人常为下班做些辅助工作,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又赛又帮,三个班天天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本报讯 超额完成了今年头七个月国家计划的石景山钢铁公司的职工,8月份乘风破浪继续跃进,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掀起了生产竞赛的新高潮。8月份钢、铁和钢材的产量分别超额2.6%、9.9%和21%完成了国家计划,质量合格率都达到98%以上,总产值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进入8月,这个公司奋战在各座高炉、转炉上的工人们,逐班逐组逐人查指标,算细账,找关键,订措施,按周按日按班安排生产的进度计划,展开了热烈的生产竞赛。化铁炉工人为了供应转炉充足的铁水,掀起了快装、快推、快卸的竞赛,使铁水大量增加。炼钢工人接到他们送来的捷报以后,立即围绕缩短吹炼时间和延长炉龄的关键问题,展开炉与炉、班与班的竞赛,连续三次创造了日产新纪录,下旬的平均日产量比上、中旬提高22.7%,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电炉工人大搞快速炼钢竞赛,大大缩短了冶炼时间,一号电炉陈亮小组采用“提前造渣”法,连续两次创造了快速炼钢的新纪录,每一炉的冶炼时间比计划缩短十分钟。第二天接班的李洪文小组,在采用“提前造渣”法的基础上,实行合理装料,冶炼时间又比计划缩短二十六分钟。邻近的二号电炉组长赵保宗闻讯以后,马上到一号电炉学习,进一步改进了“场料”操作,加快了熔炼速度,冶炼时间又比计划缩短二十九分钟,再次刷新了快速炼钢的纪录。
据新华社包头2日电 包头钢铁公司职工掀起了增产节约竞赛的新高潮。
炼钢厂职工首先传出了高产捷报:最近按照预定计划检修完毕的一号平炉,由于大力推行多装、快炼、优质、低耗先进经验,已经接连几次创造了快速炼钢新纪录,炼一炉钢的时间由十三小时十五分缩短到十二小时四十分,又由十二小时四十分缩短到十二小时二分,而且钢种合乎规定标准,钢锭全部合格。
炼钢工人创造的缩短炼钢时间的新纪录,大大鼓舞了全炼钢厂职工的干劲。铸锭车间的工人提出快铸锭、铸好锭的具体保证和措施,表示要同炼钢工人一道更好地为增产钢而努力。运转车间的工人提出“稳、准、快、安全”的行动口号,保证做到加料快、加料好,铁水兑得快、兑得及时。原料、设备等车间也都根据快速炼钢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附图片)
成都钢铁厂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领导生产,组织竞赛。这是厂党委书记金星(右一)和厂长雷洪(中)在炼钢前线指挥部里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上钢三厂第一转炉车间在以化铁炉为中心的攻关战役中,从料场到化铁炉展开了“一条龙”操作表演赛。图为第一转炉车间化铁炉在出铁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青岛自行车厂炼钢车间,现在已能生产包括四十余种钢号的七种优质钢。图为工人们在整理钢锭准备外运
新华社记者 李汉孝摄


第3版()
专栏:

各地商业部门积极准备收购新棉
今年采取集中采摘、集中加工、集中交售的办法,将大大节省公社的人力物力
新华社2日讯 各地商业部门正在积极进行新棉收购和加工的准备工作,迎接即将到来的棉花收购旺季。
今年农村的新棉收购工作将普遍采取过去已行之有效的集中采摘、集中加工、集中交售的办法。各地人民公社将组织摘棉专业队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在新棉成熟后,集中采摘,集中晾晒,集中交售;有些出售皮棉的地区也准备按核算单位把分散在生产小队的轧花机适当集中起来进行加工,实现加工工厂化。这样作,人民公社就能更好的统一安排“三秋”所需要的劳动力,又快又好地完成棉花交售任务,同时也避免了分散采摘、分散加工和分散交售所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目前各地商业部门正在根据这一新的做法,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
为了便于公社和生产队在采摘新棉后,随时交售,各地商业部门普遍增设了收购网点。全国主要产棉区河北、山东、陕西、浙江、山西等八省,今年计划设置的收购站(点)都比去年有所增加。由于普遍增设了收购点,生产队交售棉花的里程一般在五华里到十华里以内,比过去缩短了很多,大大节省了社员运送新棉的时间和运力。还有不少产棉区实行厂站合一的办法,棉花加工厂兼做收购工作,这样就可以随收购、随加工,减少了环节,节省了运力。
为了适应今年收购工作的需要,河北、山西、山东、江西、湖北等省,今年都从现有商业职工中调配或从棉花加工厂抽调一部分工人参加收购工作,也有的地区从生产队的售棉代表中聘请一部分人临时协助收购。目前各地已采取师傅带徒弟、开办训练班等方式,对这批人员进行了训练。为了使广大社员掌握棉花分级标准,做好民主评级工作,各地商业部门还帮助每个生产队训练了二、三个或三、四个“四分员”(负责指导生产队按棉花等级分摘、分晒、分存、分售)。
各地棉花加工部门适应集中交售的形势,也纷纷调整布局、检修设备、推广技术革新成果,为更快、更好地完成加工任务创造条件。山东省聊城专区商业部门一方面把分散在生产小队的轧花机适当地集中起来,新建和扩建了十七个小型棉花加工厂,另一方面对全区现有的二十九个加工厂普遍进行了一次技术改造,其中有二十七个加工厂从籽棉出仓到皮棉打包,从棉籽进料到短绒包装,从原料粉碎到出油出饼,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连续生产。河北省的一百八十一个棉花加工厂,到7月底已有九十二个厂的设备全部检修完毕,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全省大部分工厂已经实现了轧花、打包、脱绒、榨油生产一条龙。此外,不少产棉区还推广了大批剥棉桃机、棉桃收割机等新型机具,以便加快收购后期的棉桃剥制工作,节约农村劳动力。


第3版()
专栏:

不会就学
陈之衍
不懂装懂,不会装会,这是一种不科学、不老实的态度。
不懂就承认不懂,不会就承认不会。不懂,不会,就去学,一直到学懂了,学会了。这是一种科学的、老实的态度。
上海第一钢铁厂第一转炉车间的职工,六次登门学习上海第三钢铁厂第二转炉车间的一号化铁炉的先进经验,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学习精神,就是一种科学的老实的态度。上钢一厂第一转炉车间的职工,抱定了这种态度,顽强地去学,果然就学会了,转炉钢的日产量节节上升了。
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跃进的年代,一个千百万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大发扬的年代,各方面都涌现出万紫千红的先进事物。某个人、某个小组、某个车间,都会创造出自己的先进经验,但是全面性的先进经验,必然是群众性的集体创造。所以,自己有的先进经验,可供别人来学,自己没有的先进经验,可以去学别人。经过这种相互学习,每一种先进经验,都迅速成为全社会的财富,于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就大大提高一步。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必然超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的因素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项发明创造,都被某一个垄断资本集团作为谋取更大利润的手段,作为私有财产严密地封锁着、保护着。你争我夺,相互倾轧,是他们的特点,至于相互学习,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别人,在他们那是办不到的。因为,你学去了,就意味着他的巨额利润的减少甚至消失,资本家老爷是不干这种蠢事的。所以,各个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每一项先进经验,都成为人们的共同经验,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标志。
可是优越性也要看人们怎样去利用它。利用得越好,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怎样才利用得更好?关键在于学,老老实实地学,个人也好,小组也好,车间也好,企业也好,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先进的、中间的、落后的差别,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十个指头一般齐是不可能的。所以落后的、中间的就要向先进的去学,而且要不耻下问,老老实实地学。学而不老实也是学不好的。在这里,特别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那些原来是先进的单位,也要不耻下问,也要老老实实地学。在这方面,上钢一厂第一转炉车间,也给我们做出了好样子。这个车间,原来是1958年上海市工业战线上的八面红旗之一,是顶刮刮的先进单位。可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自满起来,他们抱定了不会就学的态度,一样不耻下问,一样老老实实地学,一直到学会为止。如果上钢一厂第一转炉车间的同志们,不采取这种正确的态度,被先进单位的称号迷住了眼睛,故步自封,既不问也不学,那末他们的化铁炉肯定还是过不了关,钢的日产量也肯定不能节节上升。可见,对于学,采取什么态度,对于促进生产大幅度上升,是很有关系的。
古语说:学而后知不足。知道自己不足,是很重要的。以为自己一切都足了,不要再学了,那样先进者也会掉下去,变为落后者。虚心地承认自己不足,老实地刻苦地去学,落后者也会达到先进水平,不足会变为足。当然这种足,是相对而言,在一定条件下,足又会变为不足。所以学,不能一个时期学,一个时期不学,而要不断地学,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把不足变为足,也就是不断地把自己提高到先进的水平。


第3版()
专栏:

上钢一厂第一转炉车间虚心学习上钢三厂先进经验
六次登门造访取得炼钢“真经”
政治挂帅 群情奋发 协作加强 钢的平均日产量显著增长
据解放日报消息 上海第一钢铁厂第一转炉车间的职工,虚心学先进,发奋赶先进,几次过黄浦江到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学习这个车间一号化铁炉的先进经验,生产面貌起了显著变化。化铁炉的每小时熔化率提高了20%,8月1日到25日钢的平均日产量,比上月同期提高了42.8%。
这个车间是上海市各炼钢车间中设备较差的一个,去年把化铁炉的酸性炉衬改为碱性之后,炼钢生产上出现了新的问题:化铁熔化速度慢,十二吨的化铁炉一小时只能出十吨左右的铁水。领导干部虽然很急,却没有从主观上去找原因,依靠工人群众去解决问题,思想上认为主要原因是“设备条件不好”。今年7月间,上钢三厂第二转炉车间一号化铁炉在全市大型转炉车间评比中,被评为先进单位。他们抱着“学学看”的态度,第一次渡江去三厂第二转炉车间“取经”。这一次学习只看到三厂二转炉车间一号化铁炉的式样好,料场宽,回厂后,就趁大修期间把化铁炉的式样改得一模一样。第二次,这个车间又派了干部和工人渡江“取经”,学习了技术操作经验。经过这两次学习,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铁水熔化速度还是慢。后来他们又两次到三厂去学习,生产仍然没有多大起色。直到一号化铁炉成为全市高产优质的标兵,“政治上炉前”的经验被介绍以后,他们才知道过去学的不对头。当一号化铁炉的代表向他们介绍共产主义大协作的先进经验时,大家都感到说到了他们心里。车间领导干部说:“过去我们苦头不是吃在设备条件不好上,而是吃在政治不挂帅、不走群众路线上。”全车间从上到下找到了改变生产面貌的关键,明确了提高生产的方向。他们经过一番务虚,认识到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于是重整旗鼓,五次渡江“取经”。所有的工人都在三厂跟班劳动,“一对一”对口学习:炉长对炉长,加料工对加料工。经过两天两夜认真、踏实的学习和漫谈,工人得到了丰富的收获,还建议工长、值班主任等干部六次过江,去学习一号化铁炉干群一致的精神。
经过六次学习,车间领导干部改进了领导作风,在生产第一线同工人一起攻关。1958年8月15日,上海各报曾发表“钢要炼,人也要炼”的通讯,介绍上钢一厂第一转炉车间成为上海工业战线八面红旗之一的经验。今年这一天,车间里把那篇通讯重新加以翻印,分发给每一个工人。工人们重读了这篇通讯,大为感动。有些老工人在议论中,回忆起自己车间是上海工业战线的“八面红旗”之一,现在落在三厂后面了,表示一定要学三厂、赶三厂,叫老红旗大放光彩。化铁炉工人说:“三厂同志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政治一挂帅,全车间出现了相互激励,发奋图强的局面。工人群众的共产主义思想更加发扬了,大家主动加强协作和配合,解决生产上的问题。加料工人同炉前工人密切联系,一听说铁水硫高,马上回来检查熔剂配搭是否有问题;一听说炉子上有风眼堵塞,马上检查石灰、焦炭是否有灰粉,料加的是否均匀。他们说:“我们家里烧小菜,油盐酱醋的数量和先后次序如果搭配不当,烧出的菜一定不好吃。加料就好比烧小菜,各种料如果乱加,不仅出不了好铁水,而且锅子也要烧坏。我们加料工人一定要当一名好厨师。”四面八方,人人为化铁炉出力,人人为钢而战。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整个车间的生产面貌也迅速变化,化铁炉的熔化速度和去硫效果都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转炉钢日产量的节节上升。


第3版()
专栏:

炉炉出好钢
今年年初,天津第二钢厂职工讨论全年生产计划的时候,杨德生小组就提出保证,不论生铁含硫多高,也要炼出好钢,力争不出废品。当时有人怀疑:“说时容易做时难,将来看结果吧!”结果怎样呢?从1月到8月29日,他们已经连续八百四十炉无废品,而且产量高,消耗低,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杨德生小组共有十一个人。除了杨德生以外,都是新工人。杨德生很注意作思想工作。他加强了组内的政治学习,带动工人们经常在一起畅谈天下大事,研究国内和本市各兄弟厂的生产情况,并且团结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有思想问题的人提高觉悟。全小组人人都以做炼钢工人为荣,以钢为业,以厂为家,对生产建立起了高度的责任感。有一次雨夜炼钢,在加锰铁的时候,加料工人赵忠德发现锰铁被雨淋过,十分潮湿,他立即挡住,不让锰铁进炉。直到大家把锰铁烤干以后才入炉,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事故。
杨德生和全组工人既注意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又虚心认真地向别人学习。他们把从上钢三厂、唐山钢厂、天津第三钢厂学到的经验进行研究、试验,总结出“小渣量操作”和“五次脱硫”等成套的先进操作方法。这套方法可以对付各种不同含硫量的高硫铁。他们还建立起岗位责任制,人人把关,不给高硫留下一点得逞的机会。
杨德生小组虽然在提出用高硫铁炼好钢的保证时,没有向化铁炉提出任何要求,但是他们并没有忽视化铁炉工段在战胜高硫中的作用。每次上班以后,杨德生都到化铁炉工段了解脱硫情况,帮助扒渣,脱硫。有时候,杨德生还带领工人援助化铁炉工段运铁,运焦炭,为转炉钢优质高产创造有利条件。


第3版()
专栏:

向詹水晶看齐
大连造船厂机械车间优秀刨工王锡仁,虚心学习旅大市特等劳动模范詹水晶保证优质高产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创造了从1953年7月到现在七年多无废品的优异成绩。
共产党员王锡仁是一个有十八年工龄的工人。他从1953年调到大刨床后,和詹水晶在一个工段工作,深深受到詹水晶保证产品质量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的影响。他常常想:“詹水晶为什么能够保证不出废品呢?我怎么有时候还出返工活和废品呢?”有一次,他出了一件返工活,这时正巧旅大日报和造船工人报发表了詹水晶不出废品的消息。他回到家里,连饭也吃不下,躺在炕上琢磨起来:“以前给日本鬼子和资本家干活,故意干出几件返工活和废品出出气;现在是给自己干活,出了返工活和废品,浪费了人力、材料不算,还影响国家计划的完成,怎么能配得上国家主人翁这个光荣称号呢?”他从炕上爬起来,把当天的造船工人报,拿出来仔细地阅读。他读到报上有这样一段话:“詹水晶常想:自己家里用的碗,打碎了一个才值一角钱,就心疼,在工厂出一件废品价值几千元或几万元,就不该心疼吗?出了废品不但国家受到损失,还影响国家任务的完成。如果把质量不好的部件安到船上,轮船在海里发生了事故,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他读后受到很大感动,决心向詹水晶学习,消灭返工活和废品。
第二天,王锡仁就和詹水晶挂上了钩,和詹水晶订了一份“合同”,詹水晶也非常愿意帮助他。从此,王锡仁在生产中认真运用詹水晶的先进经验,一丝不苟地遵守操作规程,细心操作。每换一种部件时,他总要把图纸看了又看,详详细细看透彻;接到毛坯后,又四面八方都仔细量一遍,心中有了数,才动手加工。有一次,加工船瓦架子时,他发现平台少画了三十毫米,就马上联系平台改过来,没有造成事故。
王锡仁不仅不出废品,而且是一个高产手。在今年的“一顶几”竞赛中,他一个人操作两台机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达到了“一人顶三人”。


第3版()
专栏:

作个有心人
上海张守璞布厂挡车女工杨惠敏,挡车织布才五年,已经连续三年零一个月不出次布。她管理的布机台产量,在全市十六家绒布工厂中也是最高的。
二十三岁的杨惠敏,能够在这样长的时间内保持优质高产,主要是由于她有高度的国家主人翁感,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刻苦钻研,精心观察,摸索出了一套不出事故、不出次布的规律。有一次,她上班后不久,一只梭子忽然裂开,打断了很多纱头。杨惠敏很难过,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浪费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为了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她苦思苦想,经过多天的研究,找到了裂梭断纱是因为梭子不光滑,事先没有检查的缘故。从这点,她得出了上班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的结论。以后,她每次上班,总要提前来到,检查一下机器有没有毛病?纡子是否已备足?地轴是否揩清爽?……。
她还十分注意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车子上的皮结坏了,她要拿来看看坏在什么地方,然后问机修工人,为什么会坏在这个地方,梭棒断了,她要查查,和别人断掉的梭棒是不是在一个地方?断的原因是木料松脆还是动力太大?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避免?经过将近一年的精心观察和刻苦钻研,杨惠敏对纱支和机械状态的一般规律都初步掌握了。同伴们夸奖她像个小“诸葛亮”。她工作时只要看看布面“气色”,听听投梭声音,就能知道机器运转是否正常。
张守璞布厂有好多位先进的老工人,她们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杨惠敏对这些老工人的先进经验,都虚心学习。她吸收了别人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经验和创造,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法。这个先进的工作法被工人称为“杨惠敏工作法”,已在全厂普遍推广。


第3版()
专栏:

浙江萧山电机厂车工、共产党员汤关荣十年不出废品。汤关荣(中)和党支部书记王修德(右)等在一起检查产品质量
 新华社记者  陈秉祥摄


第3版()
专栏:

攻硫 一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