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听党的话 结合生产 刻苦钻研
  浙江31位农民荣任农技师工程师
196位农民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据浙江日报消息:浙江省有许多农民和农民出身的干部听党的话,在生产中刻苦钻研,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最近他们之中有三十一位光荣地分别担任了农业技师、水产技师、农业机械工程师和水利工程师;有一百九十六位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这是人民的一件大喜事。
劳动人民在旧社会里饱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才能和智慧被埋没,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机会从事科学研究。农业技师张友法,解放前也曾有过消灭柑桔大小年的理想,但是他没有条件进行试验。解放后,国家拨给他试验桔园,派技术员帮助他,在党和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他终于实现了多年以来的理想。农业技师闻杏仁有二十八年不烂秧的宝贵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只是在解放以后才真正得到重视和推广。正如闻杏仁自己所说:
“二十八年不烂秧,实际上只有解放以后才是真功夫,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和帮助,单靠过去的老经验,要想像现在一样大面积种双季稻保证不烂秧,那是不可能的。”
听党的话,在完成党交给的每一件任务中苦钻苦学,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是这些新型农业科学人才的共同具有的高贵品质。农业技师祝瑞香,把养猪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荣事业。她爱猪如宝,刻苦探求肉猪多长膘和母猪多产仔的规律。在党的帮助下,她创造了肉猪日长一斤肉和母猪多产的经验。根治红铃虫是增产棉花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农业技师周锡林为了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增产工业原料,就天天到棉田里去观察红铃虫的生活习性,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终于创造了消灭红铃虫的新办法。
这些人由一个普通农民而成为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前进的道路上,以顽强的毅力刻苦钻研,攻克了种种难关。例如农业技师应贤东只读过一年书,在进行科学试验的过程中,几年来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了“实践论”、“植物学”、“栽培学”等四十多种政治理论和农业科学书籍;到种子专家杨匡保那里参观请教达一百二十多次;在天气很冷、既无温室又无催芽设备的条件下,他为了做良种的催芽试验,把湿漉漉的种子包上棉花和布,缚在胸前日夜不放。以后他自造土温床,自己睡在土温床旁,日夜守候,辛勤培育……先后经历了多次的失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培育出水稻、麦类、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新品种。
这一批新型的农业科学技术人员从事科学研究试验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科学研究试验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他们的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和群众一起研究进行的。农业技师杨匡保八年来先后试验水稻品种一百八十多个,选育成功“乌嘴糯”、“大乌嘴糯”等新品种;然而,他的每一个作物品种的获得,都是由于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集体智慧取得的,同时还培养了四十多个社员成为选种与繁育良种工作的能手。
被聘为特约研究员的这批农民的最大特色是:为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发愤图强,知难而进,所以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在科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成绩。如东阳县湖溪公社青年农业科学研究组组长、共产党员张彦考,十六岁时就开始猛攻种子科学关,几年来,虽然由于文化水平低和科学知识不足,碰到许多困难,但是在党的关怀与支持下,他不屈不挠,边劳动、边研究、边提高,终于培育成功水稻、麦类、玉米、棉花、油菜等多种优良品种。1958年他用当地玉米良种“野猫哭”与“壳里老”胚接获得的“跃进号”杂交种,经过1959年进一步培育,籽粒大似小蚕豆,粒重每斤七百六十粒,较父母本每斤一千四百至一千七百粒提高一倍左右,而且成熟期比“野猫哭”提早三十天,适合三熟制秋玉米栽培。(附图片)
  到农业战线去(原载山西日报) 俞洁作


第4版()
专栏:河北通讯

  大有出息 大有作为
  知识青年孔令印回乡务农的事迹
  河北日报记者 辛心新 夯开 胡继洲
“大学生”回来了
1958年4月的一个傍晚,献县前营村的社员们收了工往家走,有一个背着行李的小伙子出现在村西北的大道上,几个小青年喜出望外地迎上去,有的抢着替他背东西,有的拍着他的肩膀问:
“你毕业了,分配到哪去工作呀?”
当他说明自己是回乡参加生产时,人们都用怀疑的目光瞅着他。小时候跟他同过学的孔令淮半打趣地说:
“咱村就你一个‘大学生’(其实他是农业专科学校的学生),回家参加劳动?”
孔令印回家参加农业生产的事,很快轰动了全村。有的老人说:
“咱村从开天立地就没有出过走京闯府的大学生,这可好了,咱村非变个样不可。”也有的说:“人家呆不久,咱村又小又穷,水浅养不住大鱼。”令印的父亲孔祥振从小给地主弄船,祖辈几代都劳动在农村,今天竟也挖苦令印说:“咱家几辈子没有个识字的,好容易把你‘巴结’出来,怎么你非要当庄稼汉!”
同这些意见相反的,是村干部们的热情欢迎和安慰。令印刚一进村时,社长孔宝巨(现在的生产副队长)就满面披笑地迎上来,拉住他的手说:“好哇!早就盼你回来,你知道咱们社里多需要有文化的人。”党支部书记高立祯,看到令印回家来在群众中引起了一些不同的议论,在一次党团员大会上说:“令印回家来是建设咱们的农村,现在需要他,将来农村发展了,更需要有文化的人。他乍干活不习惯,要让他干轻活……。”
共青团员孔令印回家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他参加了青年“猛虎突击队”,跟青年小伙子们一起,扛着红旗,下地挑水点种。他在这些猛虎般的青年中,一点也不示弱,净拣大桶挑,走在别人前边。膀子磨肿了,腿疼得上不去炕,干部们劝他休息,突击队员们把桶藏起,他都不听,总是说:“力气是炼出来的,只有百炼才能成钢。”党支部叫令印培育甘薯秧,他觉得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便把在学校学过的育秧法讲义拿出来,边干边钻。天天起早烧火、上水、试温,吃过早饭就又跟社员们一起下地,天黑回来又照顾薯炕。这样干了二十多天,后来累病了。
干部、社员们知道令印病了,纷纷来看望。在他得病的第一天,党支部书记、社长就跑了三、四趟来看他。有的老乡给送来点心,贫农社员孔令福的母亲挎来了半篮子鸡蛋,进门就对令印的母亲说:“是给令印送来的,让孩子养得壮壮实实的。令印能文能武,咱村就是缺少文化人呀!”当时感动得令印流出了热泪。这位老妈妈的话,表达了社员们盼望令印留下来的心愿。令印躺在床上,满腹心思,好久不能平静下来。
怎样才算有出息?
三个多月以后。一天,令印脸上带着汗水和泥巴从洼里回来,刚刚放下锄头,父亲就没好气地说:“你快给我走吧,这样干下去,还不叫人家笑掉大牙!”近些天来,令印不断看到父亲不高兴的脸色,母亲、妻子也不断转着弯说他。母亲说:“你看,你两个哥没上过学,还在外边工作,你上了这十几年学,倒当了庄稼汉。”
在这当儿,令印又连着接到了六、七个同学的来信,有的人告诉他自己考上铁路学校了,有的人参加工厂了,有的人当汽车司机了,有的人还劝他去考大学……。
这时,令印的心绪很乱。他想,挑水、锄地、掏屎、担尿,干累活,干脏活,这些困难都不在话下,多少年来受旧社会的习惯势力束缚着的父母对自己不支持,个别人的讽刺嘲笑,也可以理解。可是,农村到底需要自己,还是不需要自己?到城市去才算有出息,还是在农村同样也能干出“出息”来?这些问号使他解决不了。
他翻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来,连着把毛主席写的这本书的按语看了好几遍:“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他在学校里第一次看这个按语时,就觉得毛主席为广大知识青年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今天重温毛主席这段话时,越发感到亲切、明智。
他握紧拳头暗暗地表示:要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要以徐建春为榜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还是令印行啊!
孔令印刚回到家来,以为只要放下学生架子,带头苦干就行了。后来在党支部的教育和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改变家乡的面貌,只在劳动上冲锋陷阵还不够。党支书高立祯常这样勉励他:“你要能者多劳,机器手、农业科学研究员、民校教师、猪先生,都得当啊。”
一次,他从公社党校学习回来,看到村西的麦苗有的长得很好,有的泛起一片一片的白碱,没有苗,他就琢磨起治碱地的事来。到家把行李一放,便找支部书记去商量,他介绍了1957年在北京农业展览馆看的有关改造盐碱地的六、七种办法,和他在学校学过的盐碱地的知识,提出改造碱地的建议。支部书记很支持他,当晚就召开队干部会研究,大家都说他提出的办法好,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们的青年猛虎突击队。经过两个春天的奋斗,全队共改造重碱地三百多亩,种的玉米、小麦都比过去长得好。他们的经验在全管理区推广以后,现已改造碱地四千八百多亩。
今年3月点种花生时,公社分配给前营生产队一台六马力的汽油机。干部、社员们高兴极啦,可是人们干围着转,谁也不会开。后来把这个工作交给令印,又到西城农场请来一位技术工人教他。孔令印在学校里学过拖拉机、双铧犁的安装使用,懂点基础知识,在这位技术工人的指导下,半天他就学会了开机器。不巧的是,汽油机呜呜地转起来了,水泵吸不上水来,技术工人又走了。令印拿出学过的“讲义”来作参考,检查机器的原动、燃烧、点火各个系统,哪也没毛病。后来才发现水泵上有一个螺丝松动了,他把螺丝上紧,不再漏汽了,机器一开,水顺着水泵的龙头突突地冒出来一人多高。
“嘿,机器抽上水来啦!”顿时围上来一群人,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几岁的孩子,在地里点种的社员们也都跑来了。青年们跳起来喊道:“还是‘大学生’行啊!”
原来二十多人挑水一天才点种一亩多,使用机器抽水一天就种九亩。点完花生,令印把汽油机弄回队里,又经过苦心钻研,给机器挂上磨,挂上手摇铡草机,铡草、磨面都用机器。从此,令印在有些原来认为他“没出息”的人的眼里也变了样。
今年7月29日,令印刚从食堂吃过晚饭走回家,天空一阵雷闪,立时下起了倾盆大雨,一气下了四个多小时,房子漏的没立脚之地,院里的积水有半尺深。令印的爱人王秀芬在屋里拾掇衣服、翻倒家什,忙个不停。令印却总望着窗外出神,他的心早就到西洼的丰产方里去了。他想,前两天刚下过透雨,这回西洼的玉米、甘薯非泡了不可……。风雨还没停下来,他撒腿就往外跑,这种突然的行动把他的爱人吓了一跳。等问清是到西洼看庄稼,就把铺在炕上的一块油布给他披在身上,说:“惦记着队里的庄稼,也得注意着自己的身子骨呀!”
这条路走对了
令印正像党支书期望的那样,他把自己所学到的一切,懂得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发展农业的光荣事业。
他按党支部的指示,常向青年们进行安心农业生产的教育,进行共产主义的前途教育;他常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青年朋友们谈:“什么叫有出息?听党的话,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就是最有出息。建设好咱一个队,一个队一个队都好了,整个国家也就都好了……。”如今,这村的青年们到了一起,不是评人论事,谈男道女,而常常谈论灿烂的未来。青年们学习“五英”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邢燕子的英雄事迹。越学习,眼界越宽,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雄心越大,叫农村改变贫穷面貌的意志越坚。几年来,这村没有一个盲目外出的青年,八名初中、高小毕业生,都在农村干得很欢。
孔令印通过生产实践,学到更牢固的知识。他不仅把自己从学校里学得的知识带回了农村,把科学知识的种子撒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同时也锻炼提高了自己。他在学校里学过的植物学、机械学,经过亲手种试验田,开机器,理解得更深,真正成为有用的活知识了。
孔令印他们的团支部,一直是全县的红旗支部。令印由于经常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最近被评为天津市的青年学习理论积极分子。
孔令印走过来的道路证明,毛主席说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千真万确的。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安心在农村建设美好家乡的青年们,愉快地回到农村参加建设的知识青年们,都是大有出息、大有作为的。如今,孔令印的父亲也经常乐滋滋地说:
“令印这条路走对了!”(附图片)
  启雄插图


第4版()
专栏:

  播种(剪纸)
 义秀、和方作


第4版()
专栏:

  广阔的天地
  杨岭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是毛泽东同志几年前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一篇文章前面加的按语。这些话给千百万知识分子指出了光明大道,也鼓舞了千百万正在艰苦奋斗建设新农村的人们。
农村的“天地”究竟有多宽阔?在农村里的和到农村去的人们,用劲越大,干得越好,“天地”也就越加广阔。在这里,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至于每个人能达到什么境界,那就决定于他们的思想如何、干劲如何。
河北献县的孔令印,当他回到农村,一度有些迷惑的时候,毛主席的这段话鼓舞了他,给了他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力量。朝着这个方向,越是向前走,越觉得“天地”更加广阔。每走一段路,再读读毛主席的这段话,都会觉得这段话里说的“广阔的天地”又增添了新的意义。看,他和同他一起奋战的青年们,不是越干、越学习、眼界越宽、雄心越大、意志越坚强吗?
“水浅养不住大鱼”,这是孔令印刚回到家乡的时候有的人的看法。他的父亲也受着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加在农民身上的旧思想的束缚,认为识了字、读了书就不该再当庄稼汉。母亲、妻子也不断“转着弯”堵他的路。几个同学的来信也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无形的绳索。于是,他自己也怀疑在农村干下去是不是会有“出息”了。如果这样退缩下去,路就会越走越窄,就会走进死胡同,“天地”就会狭小而又狭小了。
孔令印没有让一些无形的墙挡住去路。毛主席的话给他力量,党支部给他力量,群众给他力量,他推开了一切的“墙”,扭断了一切的“绳索”;他下决心在农村干下去,什么农活困难他就干什么农活,哪里最艰苦他就到哪里去。他和他参加的“青年猛虎突击队”,向盐碱地大举进攻,两个春天就改造了三百多亩重碱地。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开天辟地”的时候,思想上的“天地”也就同时变得更加广阔了。“你要能者多劳,机器手、农业科学研究员、民校教师、猪医生,都得当啊!”这是党支部书记对孔令印的期望,孔令印也正是这样做的。“能者多劳”,“劳者多能”。在劳动中,知识的领域越来越广;在学校里学过的一些知识,在亲手参加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才理解得更深,变成了真知识、活知识。把自己学到的、懂得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发展农业的光荣事业,这个光荣的事业也就使自己学到的、懂得的越来越多。
劳动人民和他们的生产斗争、社会斗争,是一切文化的源泉。在今天,如果有志做一个科学技术专家,却不愿意到劳动群众中去,不愿意参加劳动生产,那等于要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决不会有所“作为”的,更不要说“大有作为”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科学、文学的大门首先是为劳动人民大开着。在我国农民群众中,在参加农业劳动的知识分子群众中,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专家。在今天的报纸上,大家又可以看到浙江省的三十一位农民成为农技师和工程师的消息;同时,浙江又有一百九十六位农民和农民出身的干部被浙江农业科学研究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黄岩路桥公社副主任杨匡保,过去是个贫苦的农民,现在是全国闻名的种子专家,担任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像这样的人,在别的地区也有不少。问题的本质还不在于成为什么“家”、什么“师”、什么
“长”,而在于他们在向大自然进军中开辟出来了更广阔的天地,对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这句话,只有抱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的大志的人们,才能真正懂得。如果用个人主义的“名缰利索”把自己拴起来,那就只能“划地为牢”;如果把自己看成“浅水”里容不下的“大鱼”,对这广阔的天地就只能“望洋兴叹”。只要肯艰苦奋斗,有雄心大志,把个人的命运和集体的命运溶化在一起,那末,在农村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无论哪一方面都有远大的前途;力量、知识,在那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第4版()
专栏:

首都各界青年一千五百人集会
  欢迎日本民主青年同盟代表团
据新华社20日讯 首都各界青年一千五百人,今晚在中央民族学院举行集会,热烈欢迎日本民主青年同盟代表团。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李梦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胡克实、梁步庭,北京市共青团市委副书记周世贤等出席了今晚的大会。
全国青联副主席李梦华在会上讲话。他首先代表首都和全中国青年向英勇的日本民主青年同盟代表团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
李梦华说,一亿三千万中国青年全力支持日本青年和日本人民的反对美帝爱国正义斗争,中国青年将永远是日本青年的忠实朋友。
李梦华热情地赞扬日本民主青年同盟在反美爱国正义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他说,日本民主青年同盟在日本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日本青年英勇地站在反美正义斗争的前列,为争取日本的民族独立和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作出了贡献。
李梦华说,我们坚信,日本人民和青年为废除日美军事同盟条约、反对复活日本军国主义、要求取消美国军事基地、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爱国正义斗争,在全世界人民有力地支持下,最后一定会取得彻底胜利。
李梦华最后指出,美帝国主义仍然明目张胆地进行扩军备战,加强复活西德和日本军国主义,加强侵略性的军事集团,阴谋干涉和侵略古巴,积极进行干涉、分裂和鲸吞刚果的阴谋活动,仍然侵占着日本的冲绳岛,侵占着中国的领土台湾。这一切都说明美帝国主义是世界和平的头号敌人,是民族独立运动最危险的敌人,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复活日本军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和青年的共同任务。
日本民主青年同盟代表团团长前田稔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话。他说,我代表日本一切革命青年向中国青年朋友致以热烈的兄弟般的问候,代表日本人民和全体青年衷心地感谢中国人民给予我们在反对日美“安全条约”斗争中伟大的支持。
前田稔说,由于各国人民的支持,使我们进一步感到日本人民反对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是全世界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所进行的斗争的重要一环。
前田稔详细地介绍了日本青年、工人、农民为反对美帝国主义所进行的二十二次统一行动的斗争情况后说,我们斗争的胜利,给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以沉重的打击,对争取和平和全面裁军的全世界人民很大的鼓励。从这次斗争中,我们深深感到团结的力量。因此,我们更有信心为实现日本的和平、独立、民主、中立而进行不懈的斗争。
前田稔说,最近,日本人民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池田政府尽量想法阻止人民实现这种愿望。他指出,美帝国主义在日本设立军事基地,采取敌视苏联和中国的政策,池田政府和它合作。但是,站在争取和平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前线的中国青年和人民是日本青年和日本人民的兄弟,我们在反对共同敌人美帝国主义的战线上是亲密的战友。他说,我们相信,通过这次访问,将更进一步加深中日两国青年的友谊。最后他向全国青联赠送了一面写有:“中日两国青年团结起来,把美帝国主义从亚洲赶出去!”的锦旗。这时,全场掌声雷动。
大会结束后,放映了我国电影“万水千山”。


第4版()
专栏:

国务院任免一批工作人员
新华社20日讯 国务院在9月13日举行的第一百零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任免一批国家机关、高等学校和驻外使馆工作人员。名单如下:
任命
赵尔陆、杜星垣、袁宝华为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周子健、杨寿山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贝仲选为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院长,秦穆伯、姜明远为副院长;
李振生为北京工业学院副院长;
刘咸一为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吕学坡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韩焯然为南京铁道医学院院长;
杨森、郭怀彭为长沙铁道学院副院长;
赵克为兰州铁道学院副院长;
刘维毅为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
免去
刘咸一、高庆春的北京工业学院副院长职务;
袁心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大使馆文化参赞职务。


第4版()
专栏:

  楚图南宴请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客人
新华社20日讯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楚图南今晚设宴欢迎以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多为首的加拿大文化代表团和澳大利亚澳中协会墨尔本分会主席桑迪和他的夫人。
出席作陪的有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张志让、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秘书长周而复等。


第4版()
专栏:

  日中友协常任理事吉田法晴等回国
新华社20日讯 日中友好协会常任理事吉田法晴、长谷川敏三,今天中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到机场欢送的有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阳翰笙,副秘书长林林,理事杨春松等。


第4版()
专栏:

  澳大利亚二位铁路工会工作者回国
新华社20日讯 澳大利亚铁路工会维多利亚州分会主席理查德·詹姆斯·波林和澳大利亚铁路工会昆士兰州西南地区书记威廉·雷蒙·布森,结束了在我国的参观访问,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到机场欢送的有中国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王志杰、副主席徐平等。


第4版()
专栏:

陈郁设宴欢送越中友协代表团
新华社广州20日电 越中友协代表团结束了在广州的访问,于19日离开广州前往南宁。
18日晚上,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省长陈郁举行宴会,热烈欢送越中友协代表团全体团员。
陈郁省长在宴会上讲了话。他说,我们欢欣地看到,十五年来英雄的越南人民在越南劳动党的领导下胜利前进。越南人民取得的胜利,加强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意志。尽管美帝国主义至今仍然控制着越南的南方,但我们深信,越南人民统一祖国的愿望,是任何力量所不能阻挡的,一定会取得胜利。陈郁说,中越两国人民在长期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结成了战斗的友谊,这种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兄弟友谊,将日益巩固和发展。
陈辉燎在讲话中回顾了越中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并对中国人民和广东人民给予越南人民的援助表示感谢。他最后说,虽然帝国主义不断地诬蔑我们,但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我们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道前进。我们坚信,你们解放台湾和我们统一祖国的斗争一定胜利。
18日下午,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省长陈郁,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市长朱光会见了越中友协代表团全体团员,并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越中友协代表团是16日从杭州到达广州的。当天,中越友协广东省分会会长林锵云设便宴招待贵宾。中越友协广东省分会在当晚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晚会,热烈欢迎代表团。在广州的越南留学生、实习生都应邀参加了晚会。
越中友协代表团在广州期间,拜谒了广州公社起义烈士陵园、越南范鸿泰烈士墓,在陵墓前敬献了花圈。代表团还参观了毛主席主办的
“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访问了珠江电影制片厂、花县花东人民公社等单位。
越中友协代表团在离开广州时,广东省副省长、中越友协广东省分会会长林锵云,广州市副市长张瑞权等人都到车站热烈欢送。
越中友协代表团来广州之前,曾于12日由上海到杭州参观游览。13日晚间,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处书记、浙江省副省长、中共杭州市委第一书记吴宪举行宴会,热烈欢迎代表团。吴宪同志和陈辉燎团长都在宴会上讲了话,宾主频频举杯互祝中越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万古长青。


第4版()
专栏:

中越友协代表团回到北京
新华社20日讯 由中越友好协会副会长孙晓村率领的中越友好协会代表团,应越中友好协会邀请去越南参加了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的庆祝活动后,今天乘飞机回到北京。
中越友好协会会长杨秀峰和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越友协理事丁西林到机场欢迎。
越南民主共和国驻我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陈仲括也到机场欢迎。


第4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新任驻华大使会见陈外长
新华社20日讯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新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苏卡尼·卡托迪维约今天下午会见我外交部长陈毅,商谈递交国书事宜。会见时在座的有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葛步海和第一亚洲司副司长沈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