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在我这岗位上

决心在高炉上干一辈子 武汉钢铁公司炼铁厂副厂长 李凤恩
我出生在东北辽东海城县的一个穷山窝里,一家世世代代给地主扛活卖命,我祖父就是被地主勒死后抛在井里的。当时我父亲气得发了狂,想去告状申怨,可是反被判为诬告坐了牢,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里,穷人只能饱尝冤苦。
我从七岁起就给地主放牛放猪,后来越来越活不下去了,我父母狠着心,带着我和弟妹背着全家仅有的两个小包裹,离乡背井逃奔到鞍山流浪。十八岁那年好容易进了炼铁厂做杂工,就在那里抬了十几年的大筐。这十几个年头也真是活受罪,日本鬼子派了像野兽一样的工头挥着皮鞭,逼着我们没死没活的干,一天十二小时腰都不敢直,挨骂是家常便饭,他们不称心还得挨上几皮鞭。饿病了、累病了也得扶着拐杖去干活。
东北解放了,穷人才见了天日,工人由牛马变成了主人,从此我成了一个光荣的炼铁工人,以前和高炉打了十几年交道,没建立感情,这下对它可亲切了。
在党的不断教育培养下,我的觉悟提高了,干劲也一天天大起来。我总是这样想:“现在炼铁和以前不同,以前是给鬼子和国民党炼,而现在是给自己炼,只有快炼铁、多炼铁,才能加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更快摆脱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我从此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党为了进一步培养我,又把我这个年过三十、一字不识的人送进了技术学校,既学到了技术和理论,又提高了文化。以后又把我从瓦斯工提升为值班技术员、炉前副总技师。尽管我感到自己做的工作太少,但党和人民给了我极大的荣誉。1952年到1955年连续被评为鞍山市的特等劳模,又给予我全国先进生产者的光荣称号。更难忘的是党在1956年派我到伟大的苏联去学习,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炼铁方面的宝贵经验,也学到了苏联工人兄弟的高贵的共产主义品质。1957年我满载着苏联人民的深厚友谊回到了鞍钢。回国后不久,我服从了党的需要,到了祖国第二钢都——武钢。我一到就投入了建炉的紧张工作中,和建设者们一道为争取早日出铁日夜苦战在工地。在送风前,我们又突击完成了装炉工作。9月13日我和同志们以激动、兴奋的心情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来到了高炉,看我们出完了第一炉铁。党和毛主席是多么关怀武钢呀!我的心像怒放的鲜花一样,感到作一个新中国炼铁工人特有的快乐和光荣。
高炉,我一天也不能离开他,为了保护好炉子多出铁,我经常和工人同志在一起苦战在高炉上。有时几天几夜不回家,困了、累了就在炉台上躺上一两个小时,醒来后搓搓眼睛又和大家一起干。以后干脆把被子搬到厂里住,一个星期回家一次看看。
1959年是我国持续跃进的一年。在祖国的大地上又竖起了无数的烟囱,无数的大小厂房实行了土洋并举,大中小并举的方针。我们的武钢大平炉也一下子建起了三个,巍峨的二号高炉又并依着一号炉耸立在扬子江旁。祖国飞跃前进的形势鼓舞着我们,更激发了我们的干劲,我们提前八天半完成了全年生铁生产计划。
今年,我厂的生产任务比持续跃进的1959年又大大增长。党把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这是我们的光荣。为了使高炉高产,夺取今年的开门红和一季度的满堂红,厂里继续贯彻了大搞群众运动的方针,掀起了一个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高潮,首先学习了鞍钢先进经验,开展“联合技术表演赛”。在第一次表演中我又当了炉前工,和大家一道把守着出铁口、出渣口。表演赛真有效,群众都发动起来了,个个干劲冲天,协作一致,产量也顿时上升。接着公司又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联合技术表演赛,这两次更是规模空前,声势浩大,集中了二十一个厂、矿、部、处、室的二万多名职工,组成了以高炉为龙头的炼铁系统一条龙联合技术表演赛,使生铁日产量直线上升,远远超过了设计指标。
在向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进军当中,我厂也搞得热火朝天,同志们在党委提出的“敢于向洋设备开刀,当洋设备的主人不当洋设备的奴隶”的号召鼓舞下,发扬了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人人提革新建议。通过这些运动,使我更进一步体会到群众运动的无穷威力,群众运动真是一个大法宝。因此我也学会了在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在解决一些关键问题时,我常常在炉前或者在我的家里召开专业会、老工人会、技术干部会和三结合会,这些会都成了诸葛亮会,解决了很多关键问题。
最近党号召立即开展一个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我们深深体会到,钢是工业的“粮食”,也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基本建设的主要“粮食”。坚持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今年钢产量计划,才能完满地实现工业“以钢为纲”的全面继续大跃进,才能更好地支援农业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调动一切力量和积极因素,首先保证粮和钢的增产,并且从各方面厉行节约,要既轰轰烈烈又踏踏实实地干。
去年我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党和人民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无比的力量。回厂后不久,党又把我从高炉总技师提升为副厂长。党的培养和信任使我越发感到责任重大。我一定埋头苦干、千方百计地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钢铁生产指标,更好地听党的话,更密切地联系群众,同时还要更好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以毛主席的革命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推动我们生产上的不断革命,使高炉出更多的铁,为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努力。我也下定决心,在高炉上干一辈子!


第8版()
专栏:

钢铁工人(雕塑) 辛国勋


第8版()
专栏:

秋播(诗二首)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公社 粟鹤皋
山歌
十月湖南遍地春,
薯苗嫩绿晚禾青,
秋播红旗坡顶笑,
阵阵山歌绕白云。
小伙子吆牛前边走,
姑娘们含笑紧相跟。
播种啊播种,
耕耘啊耕耘……
山歌声声平地起,
社员都是唱歌人,
工人大哥来伴奏——
播种机是架大钢琴。
赶播
八月丹桂香,
九月菊花黄,
天高气爽雁南飞,
秋播好时光。
白天烟遮日,
夜晚火满岗,
烧垦再施肥万担,
社员播种忙。
早撒一把籽,
多收千箩粮,
八九两月金不换,
莫待寒霜降!


第8版()
专栏:影评

共产主义精神的英雄曲
——推荐影片《英雄诗篇》 王云缦
《英雄诗篇》是这样一部影片:要想很平静地看完它是不可能的;看着看着,我们整个的心,全部思想感情都被它吸引了去,吸引到那种最美好、最动人的生活里去,吸引到那种最崇高、最伟大的精神世界里去,吸引到英雄们的身边,党的身边……。
《英雄诗篇》再现了广州英德县马口民警队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与烈火搏斗的事迹;再现了全党全民抢救这些为救火负伤的英雄们的事迹。影片正是以它富有思想性的,精心的艺术处理,刻划了这一具有高度共产主义精神的英雄事件。
影片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是由于它紧紧抓住了这一真实事件中最本质、最典型的东西,成功地描写了一系列光辉夺目的英雄人物。这一事件本身就包含了浓厚的戏剧性情节,但是,影片自始至终,从没有离开主题的要求,片面去追求什么曲折和紧张。在这里,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安排,都是为了更有力、更突出、更深化这一事件的中心精神——共产主义的风格。影片上的许多人物,所以令人铭刻难忘,也正因为他们体现了我们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我们千万英雄人民所共有的性格特征。我们看:就在影片开始不久的那个民警救火的场面里,是什么最能体现这些英雄人物的思想、性格呢?当熊熊烈火包围着民警们时,眼看是前无出路、后无退途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间,一位民警队员向火口迎去,迅速地用棍子挑开一条缺口,让同志们冲了出去,自己却冒着被烧伤、烧死的危险,将被烈火烧燃了的门架子托在头顶以免坍塌下来打伤同志……,在火场中,眼看那一桶桶燃烧着的汽油,正严重威胁着工厂的宝贵财产和人们的安全的时候,民警们个个奋不顾身地在进行抢救。突然,其中的一个汽油桶由于火的热度太高,立即就要爆炸了,几位民警看到这种情况,相互争着向汽油筒扑去,以作万一的挽救,谁都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唯恐让同志们受到伤害,……这些细节的突出刻划,就将这一救火场景的思想意义比较充分、比较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这就是我们英雄民警们那种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精神,那种英勇无畏、忠诚坚定的阶级品质,那种勇于赴汤蹈火、蔑视一切困难艰险的革命战士的气概。正因为他们具备了这样可贵的、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品质,所以能够在万分艰巨的灾害威胁下,完成了这样一项英雄的工作,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付给他们的神圣职责。
影片不仅着力刻划了英雄们在救火中的行动,而且,通过他们在负伤后治疗过程中的表现,更进一步和更多方面地描绘了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面貌。许多民警队员,都是身负重伤,危在旦夕,但是,以伤势极重的队长马德林和青年民警苏满基为代表,人人乐观愉快,顽强坚毅,对生活、对治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理想;正如马德林代表党支部向全体民警伤员传达的:“治疗也是一场战斗。”虽然,马德林和苏满基等由于受伤过重,终于光荣地牺牲了,但是,他们同所有被救活了的同志们一样,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革命战士战胜巨大困难和痛苦的顽强意志。
要是影片只是围绕着这些民警英雄来刻划,还不足以最深刻、最动人地反映这一英雄事件。谱写了这一首壮丽而又伟大的诗篇的,不是某些人,而是全党全民。影片将全党全民全力支援和无限关怀这一事件,放在中心地位上来描写,让我们透过这一事件,看到了我们伟大时代的面貌。影片中,伤员们被运往广州治疗时途中的一些描写;飞机打破常规、冒着暴风雨运送血浆的情节穿插,都是特别扣人心弦的。我们看到:为了减少伤员的震痛,火车上的一位旅客——将军,站了出来,一声令下,车上三军官兵和其他旅客,纷纷主动报名,担当起了抬担架的志愿兵。我们也看到:正是在列车飞速前进、治疗万分艰巨的情况下,省医院的主治医生,一次再次克服困难,抢救了病人的生命。从南京派飞机运血浆的描写,由于影片以交叉的蒙太奇手法,与火车运病人去广州、广州医院需要大量血浆的镜头紧凑地组接在一起,因而更烘托出了党和人民为抢救伤员全力以赴、冲破一切困难的意志和决心,更显示出了全党全民对民警英雄们的最大关注。党和全国人民,任何时候都是与这些忘我的民警英雄血肉相连、吸呼与共的。在影片中,党中央打长途电话来慰问伤员,决定送伤员去广州治疗的场面,更将这一思想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出来。我们看到,由于是全党全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九死一生之中挽救了许多英雄们的生命。应该说,正是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时代,培养出了马口事件中的这些光辉灿烂的英雄们。
“英雄诗篇”是值得赞美的,而且是值得大声赞美的。人民需要这样有意义、有热情、有理想的影片,它反映了我们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同时,也将给广大群众以极深刻、极强烈的思想影响。(附图片)
民警们奋不顾身抢救汽油桶


第8版()
专栏:

有“底”有“数” 徐家常
群众称我们的基层干部是“好当家人”,这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当家人”嘛,不止要有一颗赤诚的为人民服务的“红心”,也要有一个清楚的智慧的头脑,管里管外,出谋划策,善于计算,对自己当的“家”心里有
“底”有“数”。
最近我见了这样一个心中有数的人,这人就是河北省吴桥县最早试行“二五”制的张寿凯同志,他原是吴桥县城关公社党委第一书记。他对公社的家底一清二楚,了如指掌。据说社里的会计和统计员们,往往被他问个张口结舌。他平常很注意各种数字的调查研究,他不只是把数字记在本本上,而且记在心头上,一说话就铁证如山,摆出一堆数目字。今年夏收估产,张朝寺管理区汇报预计亩产产量,张寿凯同志说他们估的少,摆理摆据,把这个管理区南部、北部、西部三大片麦子情况摆一遍,哪个队上的哪块麦子长的怎么样,有多少亩,苗稀苗密,能产多少斤,直说的与会人点头称是。果然,收获的结果每亩实产量超出了管理区的估产量。社员夸张寿凯同志“记性大”,是“铁算盘”;他们说:“张书记的话,是从算盘缝里响出来的,根底深,句句准,为社盘算的周到,真是咱社员的好当家人。”
但是,我也见过个别无视对实际情况调查研究的同志,他说:“要‘政治’我这里有,要数字,那是琐事,去找会计、统计员!”这话错了,固然会计员、统计员是掌握数字的人,但是,一个领导者对必要的数字心中无数,正说明对实际情况的不摸“底”,工作的不深入,不细致。不摸家底,心中无“数”,当家主事做领导是不成的。斯大林就曾尖锐地讽刺过那些爱说废话的领导人,说他们会把任何一件活的事情都沉没到滔滔不断的废话里去,不能担任实际的领导工作。我们的领导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具体情况的调查研究上。还是以张寿凯同志为例,他参加劳动的时候记日记,日记上记录和统计了很多生产队、管理区干部参加劳动的数字,当他从数字比例上发现会议太多,学习太少,劳动太少,甚至有的干部一月当中开二十天的会时,他就感到问题严重,就逐步想出了执行“二五”制的领导方法,正确地安排了干部劳动、学习和开会的时间。请看,由于张寿凯同志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从数字里发现了多么大的“政治”!
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第一线,是我们党一贯提倡和坚持的工作作风。身在第一线,当然比老坐办公室好;但到了第一线,也还不等于已经深入。这里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如果对基层的实际情况无底无数,是算不得真正深入第一线,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实际工作需要的是真刀真枪,掺不得半点虚假;实际工作需要的是革命的实干家,而不是空头的政治家。要推动工作,必须摸“底”,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一定要使我们的工作作风深入又深入,细致又细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