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发扬工人阶级优秀品质 积极支援农业技术改造
上海十一名退休工人下乡贡献技术
全心全意帮助崇明县各工厂解决技术关键培养技术力量
据解放日报消息 上海杨浦区十一位精力充沛的退休老工人,积极响应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自觉地要求为农业技术改造出一把力。他们在上海市总工会和中共杨浦区委的大力支持下,组成了一支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特种队伍,前往崇明县担任技术顾问。一个多月来,他们发扬了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全心全意运用自己丰富的技术经验,为当地工厂解决了不少技术关键问题,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
这些老工人是:顾复声、虞锦昌、蔡杏生、蒋春林、沈定国、陈顺生、张顺生、毛成坤、李传正、秦元宏和徐鸿如。他们都有三、四十年的操作经验,具有较高的阶级觉悟。在去崇明县之前,他们已经退休养老,安度晚年的幸福生活。在党发出了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号召后,他们闲不住了。这些老工人从自己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农业建设的重要,决心在支援农业的光荣任务中尽一分力量。
中共杨浦区委十分重视这些老工人支援农业的积极性,经过与中共崇明县委具体研究,决定把他们分配在崇明第一钢铁机械厂、崇明渔轮修造厂、崇明发电厂等主要工厂工作。这些工厂都是崇明县农业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老母鸡”和“先行官”。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这些老工人分批来到了崇明县。崇明县的领导方面对他们十分关怀,具体考虑了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决定退休老工人下厂做技术顾问,每天工作时间最多不能超过六小时;对他们的起居饮食也都十分照顾。
退休老工人们来到新工作岗位上,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虽然当地工厂因为他们年纪大,对他们百般照顾,但他们并不服老,每天深入车间、工段,与工人一同研究、一同商量,有时还亲自动手,一个多月来,已经帮助这些工厂解决了很多技术关键问题。崇明第一钢铁机械厂白铁工过去敲青饲料切割机上的罩壳常常敲不好,花的时间很长。原中华造船厂老铜工虞锦昌第一天下车间看到后,接过鎯头,敲了二十下左右,铁皮就服贴地平卧在地上了。他对白铁工说:“敲铁皮应该从外敲到内,不能从内敲到外;要四周都敲,不能哪里不平单敲哪里。”工人依照虞师傅指导的方法来敲,果然敲得又好又省劲,效率提高了一倍。崇明渔轮修造厂翻铸简易锯床常有砂眼。有五十多年造型经验的原大新铁厂造型工蔡杏生师傅,第一天进车间就找出发生砂眼的原因是沙泥过潮,对症下药,砂眼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原上海铸造机械厂钳工沈定国老师傅发现崇明第一钢铁机械厂一般车刀吃刀只有两毫米,切削效率不高,就按工作物的不同加工要求,指导工人磨刀,使吃刀普遍加深到三毫米,提高了切削效率。
这些老工人来到崇明县,不仅支援了农业技术改造,还以他们的克己为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当地职工树立了榜样。他们到了工厂,都非常关心产品质量、产品使用效果和农民兄弟的反映。顾复声、毛成坤、徐鸿如等老师傅一到工厂,就对各种机床进行全面的观察,提出了改进机器保养、工夹具保管等措施,以保证产品质量。崇明纱厂的老年工人看到他们这种负责态度,表示要向他们学习,更好地把所有的技术贡献给国家。崇明第一钢铁机械厂有的青年工人过去认为两年来已能独立操作,有点自满,现在与老工人一比,觉得太不够了,都表示要向老工人们好好学习。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和蓬勃发展的地方工业,这十一位老工人都感到无限兴奋,他们都说自己变年轻了。他们表示要把所有的技术贡献给农村。


第3版()
专栏:

当好生产促进派
大团公社供销部人人学农业
据新华社上海18日电 上海市南汇县大团人民公社供销部的营业员们积极钻研农业,出色地做了农业生产的促进派。
供销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由党支部书记当组长,领导营业员学习。他们以生产资料部门为主,在贯彻“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原则下,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学习:
第一,向农民学,从劳动中学。平时串乡做买卖,有空就下田和社员一起劳动,边干边问;逢到社员上门买东西,也谈谈生产。有的营业员与老年农民建立了师徒关系,向老农请教。供销部在组织营业员学习生产资料商品知识时,邀请有经验的农民介绍使用的经验。
第二,个人自学与互教互学相结合。供销部生产资料部门的营业员,每天有一小时自学时间,阅读土壤、化学肥料、虫害防治、农作物增产、农业机具性能等方面的几十种书籍。他们还联系生产和购销业务,开展群众性的研究活动,今年来已经写出一千七百多篇学习心得。营业员们又广泛开展互教互学,建立互助组,互相辅导,交流经验。
第三,不断实践,不断调查研究。供销部采取营业员、公社社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三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三十一块稻、棉试验田和六百八十九亩无虫试验田,天天记录,定期分析。通过劳动实践,研究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肥料、农药的效用,以及病虫害生长、繁殖的特点。
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大团供销部的营业员比较熟悉农业了,从而能够适应各个时期生产上的需要,主动及时地供应生产资料。营业员根据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农事活动,排定每个节气的工作日程,订出一份“工作指导历”,又按生产队建立“农业手册”,随时把队里的劳动力、作物面积和生产资料库存情况记录下来,做到早准备早安排。今年公社为了多种一熟秋菜,提前播种早稻,四月中旬就施基肥。营业员们懂得最适宜于当地土壤的基肥是磷肥、氮肥、钾肥合用,打开“农业手册”一算,每个生产队需要多少,一清二楚,三月下旬就组织送货队送去了过磷酸钙和硫酸铵。


第3版()
专栏:上海通讯

一片忠心为农业
——记上海退休老工人顾复声的故事 王绪生 何瑶
初秋的早晨,凉风吹拂着肥沃的原野,金黄色的稻禾上挂着沉甸甸的穗子,随风摆动。真是一片农业丰收的大好景象。
崇明第一钢铁机械厂一间宽敞明亮的宿舍里,一群老年人围坐在桌前。有的戴着老花眼镜,聚精会神地在翻阅技术书籍,有的在轻轻地谈论着一个中心课题——如何把“崇钢”这个年轻的工厂迅速装备起来,使它在支援农业技术改造中充分发挥作用……。
他们是一群来自上海工业战线上的有着几十年生产经验的老工人。
时针指向六点,该是早餐的时候了。忽然有人问:“顾复声老师傅呢?”
“他呀,为了那台龙门刨,一早就到车间去了。”
大家正在议论的时候,顾师傅满头大汗地从车间里回来了。
“怎么样?”他一脚刚跨进门,许多人都关心地问。
“昨晚,搞了一夜,今天早上震动得稍微好些了,我看关键还在零件不够精密,还得改进……”顾师傅一边洗手,一边回答。
为支援农业出把力
顾师傅原是上海市中国纺织机械厂的退休老工人,做了几十年的刨床活,今年已六十六岁了。1957年,顾师傅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享受了退休养老的待遇。但是,人退休,心却没有退休。他在家里,还是经常地关心着国家的建设和厂里的生产情况。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生产建设蓬勃发展的景象,使他更加不能平静下来。他曾不止一次地主动到厂里去“揽生意”,希望自己能给大跃进再出一把力。
今年,党进一步提出了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并号召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农业。顾师傅在这个战斗号召面前,是多么向往着到农村去,运用自己丰富的技术经验,来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造啊!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
7月9日,中国纺织机械厂的工会主席告诉他:党同意他和其他几位老工人一起,去崇明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当天晚上,他兴奋得简直睡不着觉。为了向党表达自己的心意,在灯光下,他戴起老光眼镜,花了两个钟头,端端正正地写了一份保证书,表示在支援农业技术改造中,一定要把自己几十年来在实际生产中积累的一些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农村的年轻的一代。
7月12日,顾师傅,这个退休了三、四年的老工人,重新整理了行装,怀着跟年轻人第一次踏上征途一样的兴奋心情,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当他走进崇明第一钢铁机械厂时,就被展现在眼前的一派兴旺景象吸引住了:
一座座新建的红瓦灰砖的车间里,鸣响着“嗡嗡”的马达声;高大的炼铁炉子冒着熊熊的火焰;机床的车头在飞速地旋转;车间周围的广场上堆满了装配好的青饲料切割机、水泵和正待加工的铸铁件;广场的一角,一些工人正在锉呀磨呀,修理农村人民公社的拖拉机……。这是一个制造、修理农业机械和担负着武装社办工业任务的工厂,两年前还只有几十个工人,由于崇明县农业技术改造的需要,现在已经迅速发展到七百多人。
已经两年多没有到过农村的顾师傅,看了农村工业蓬蓬勃勃的新气象,满心喜悦。他对厂内的工人说:“你们辛苦了,让我们一起把工厂办得更加兴旺吧!”沉浸在新的工作里
本来领导上决定退休工人下乡支援农业,是担任技术指导,只要口头上指点指点就行了,每天工作最多不超过六小时。可是顾师傅却常常与工人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完全沉浸在这个新的工作里了。每天,他从这台机床走到那台机床,一面看,一面想,一面讲,一面做。他从产品、机器、刀具、工夹具,一直到工人下一次要做什么活、应该改进什么工夹具等等,没有一样不关心的。甚至连丢在地上的一角砂皮,他也要过问一下,一面拾,一面对工人说:“砂皮丢在地上,要发潮。一发潮,用起来就不应手了。”
随着农业建设的发展,崇明县对崇钢一厂的要求愈来愈高了,不但要它制造出更多的大型农业机械,还迫切需要它造出工作母机来武装社办工厂。大型机械的底座等大部件,都需要巨型龙门刨来加工。为解决这个关键性的设备,崇钢一厂早在一年之前就动手准备,顾师傅一到崇明正碰上十二呎龙门刨的安装工作。
顾师傅知道这是一台关系着整个崇明县农业技术改造的设备,早一天安装好就能早一天发挥作用。那天早上,他早饭未吃,就去看看昨天夜班一晚上的工作情况;一上班又和大家一起装、拆,推敲、琢磨;下了班,该睡觉的时候了,他还不放心地到车间里去转一转。他把整个身心都放在这台刨床上了。
顾师傅和大家一起奋战了三个多星期,十二呎龙门刨终于安装好了。
培养年轻的一代
为县办工业、社办工业培养技术力量,对促进农业技术改造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顾师傅把这作为自己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知道崇钢一厂的工人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两年前还是拿锄头的农民。帮助他们提高技术,顾师傅分外尽心。在机床旁边,常常可以看到他低声细语,谆谆不倦地指导着这些新工人。
“顾师傅,刀子容易断是什么原因呢?”二十二岁的青年刨工施凤陶做活时,感到最伤脑筋的是:车速快了,刀就容易崩断,一直没有找到是什么原因。一次,他拿了一把尖尖的刨刀问顾师傅。顾师傅拿起刨刀,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瞧了一瞧,指着刀头说:是刨刀的后角磨得太小,后角一小,刀子就单薄,车速加快,刀就容易断了。
施凤陶呆呆地听着,不点头,只是“唔、唔”地答应着。他脑子里却在想:后角一大,刀子不是要钝了么!顾师傅知道这个小伙子还没有搞通。第二天,他就自己磨了一把刀子,交给施凤陶试试看。施凤陶一看,这是把后角圆大的偏刀。他将信将疑地装在刨床上,照老规矩把切削深度掌握在三个毫米上。
“还可以加深。”顾师傅说。小施立即加到了五个毫米。
“再可以加深……这种刀可以加到十个毫米。你这部刨床力道小,可以吃七个毫米。”顾师傅还在旁边打气。
施凤陶加到七个毫米,使起来十分顺当,效率比过去提高了一倍。刨过的零件光滑滑、亮晶晶的,质量很好。顾师傅笑着说:“后刀角大,刀子承担力就大,就不容易断,就可以加快车速,提高效率,车速一快,工作物就刨成精光的了。”施凤陶心里十分佩服,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向顾师傅学习。
顾师傅还喜欢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来启发工人动脑筋,独立思考问题:“你觉得还可以快一些吗?”“你想一想,换一种方法来做,是不是可以便当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顾师傅的悉心指导下,这些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现在他们都能知道做什么活应该用什么刀,刀子怎么磨法才算好;也能主动考虑什么活该用什么样的工夹具。有的青年说:“顾师傅教我们两个月,胜如过去学一年。”
现在,年轻的崇钢一厂正在迅速地成长。顾师傅和其他许多老工人一样,决心把自己所有的力量全部贡献给农业技术改造的伟大事业。(原载解放日报,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顾师傅:“刨刀的后角磨得太小,单薄,车速加快,就容易断。”
 (胡光武插图)


第3版()
专栏:

支援农业求实效重质量
南昌柴油机厂件件事情负责到底
本报南昌18日电 江西南昌柴油机制造厂职工在支援农业过程中,重视效果,讲求质量。他们处处关心公社需要,事事负责到底,把支援农业的工作做得很有成效。
这个厂是今年春节时和蒋巷人民公社挂钩的。厂党委认为,厂社挂钩是工业支援农业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要通过这种形式把工业支援农业的工作切实搞好,首先要调动起职工群众对支援农业的高度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此,厂党委在职工群众中广泛开展了工农联盟和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教育,同时组织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先进工人等到蒋巷公社参观访问。职工们看到公社社员为了农业跃进,干劲冲天,十分感动;同时,也看到农业生产大部分还是手工操作,劳动比较笨重,更加体会到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迫切意义。在职工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厂党委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和提高为农业服务的质量。
经常调查研究农业需要,有的放矢,“雪里送炭”,是南昌柴油机厂作好支援农业工作的一条重要措施。为了了解农业的急需,厂党委经常组织参观访问、厂社干部座谈会和工人农民互相拜访等活动;根据农业的需要,及时尽力支援。7月底,蒋巷公社在夏收夏种中,有三千多亩水田因干旱缺水,割了禾栽不下晚稻。南昌柴油机厂知道消息以后,立即主动派去三名老技工,并借给公社几部动力机械,帮助社员抽水抢种,使三千多亩田及时种上了晚稻。又如,金工车间先进工人汪厚珍,在蒋巷公社榨油厂看到手工刈芝麻秆既慢又累,供不上榨油机的需要,影响榨油进度。回厂后,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经过十次反复的试验改进,帮助蒋巷公社榨油厂制造成功了一种简易的刈芝麻机。现在,这个榨油厂已经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
事事负责到底,决不半途而废,是南昌柴油机厂搞好支援农业工作的第二个重要措施。他们帮助蒋巷公社建立农业机械修配厂以后,采取工厂代训和实地指导相结合的办法,为公社快速培训了一批车、钻、刨、铣、铸、锻等技术工人。同时,派了两名技术员住在公社农业机械修配厂,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帮助解决日常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并且确定由动力机械师裘邦治负责经常指导,帮助解决比较重大的技术问题。在南昌柴油机厂不断的帮助下,蒋巷公社农业机械修配厂迅速成长壮大。过去公社不能制造的犁头、犁臂等工具,现在已能制造了;过去不能修配的机械农具,现在已经做到中、小修不出公社。
这个厂还根据江西农村的具体情况和公社的意见,本着不断革命的精神,大闹产品革命,改进农业动力机械,供给农业质量更好的产品。今年5月间,南昌柴油机厂根据蒋巷公社和其他公社对农业排灌机械的意见,把4105型四十马力柴油机的气缸直径适当加大,以同样的材料、造价和重量,制造成功了4110型六十马力柴油机,功率比过去提高了50%,受到各地公社的普遍欢迎。


第3版()
专栏: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

赶运柴油
天快黑了,安徽萧县朔里商店办公室的电话铃响起来。支部书记许敬香拿起耳机,只听对方急声地说:“朔里公社沈集丰产稻田的柴油机没有柴油了……现在几百亩稻子等着灌溉,请商店里赶快帮助解决。”许书记明知商店里当时没有柴油,可是他考虑了一下,还是向对方作了肯定的回答:“好,我们一定马上帮助解决。”他放下耳机和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派营业员老王到县商业局批发站去想办法。
快到夜间十二点钟了,营业员老王从杨楼摇来电话:“柴油已买到,请速派车运回。”许敬香跑到搬运站,不巧,车子都出发了。他连忙赶到生产资料门市部,叫起营业员小梁,两人拉着一辆平车,连夜到杨楼去运柴油。
从朔里到杨楼,有六十多里,中途还隔着几道河。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急行,天刚蒙蒙亮,就赶到了。批发站早已把柴油准备好,又帮助装上车子。两人顾不得疲劳,吃了点饭就往回急赶。中午,社员们正在盼望着商店送来柴油的时候,许书记等拉着车子赶到了。社员们感激地说:“随要随到,真是我们的好‘后勤部’!”
(萧县县委财贸部通讯组)


第3版()
专栏: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

为社员想得真周到
一天上午,刚下过小雨,北京芦沟桥人民公社郭庄子生产队的社员们正在田间锄草。一个社员看见近处有三个人推着一辆满载东西的三轮车,在刚下过雨的泥泞的道路上行进。有人说:这是谁搬家呀,单找这个天。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郭学明站起来一看:“唉,这不是搬家,这是丰台第一百货商店的流动货车,支援我们农业第一线来了。”
货车来到地头,社员们才知道推车下乡的三个售货员中,还有商店党支部书记韩丽坤哩!休息的时候,社员们把货车围住了,毛巾、草帽一件件传到社员手里。
有几个社员问售货员:下雨天,你们怎么不带点雨鞋来呀?韩丽坤一看大部分社员都穿着雨鞋,为什么还要买雨鞋呢?她就问社员。社员说:“穿着的雨鞋坏了,想买双新的。”三个售货员在地头上一商量,认为这是社员们生活逐步提高的表现,可是供应了新的,旧的不用了也是浪费。售货员高洪义提议:咱们开展修理业务,把社员的破雨鞋变成好雨鞋,这样不但解决了社员们的穿鞋问题,也节约国家物资,一举两得。
他们把这个意见同社员们一说,社员们都说好。售货员回商店准备好工具、材料,几天工夫就修好了一百三十八双雨鞋。社员们称赞说:“商店为社员们想得真周到!” (尹庆祥)


第3版()
专栏: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

水上流动修理厂
拂晓,朝霞漫天。一艘小汽轮拖只木船,迎着黄浦江起伏的波涛缓缓前进。
这只船名叫“农商协作一号”,是上海市商业部门为农业服务特备的船只。从外表看,它跟普通载客载货的汽轮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船上装的是修理各种农业机具的设备和配件,宛如一个小型的农具修理工厂。
这天,“农商协作一号”第一次起航到南汇县泥城人民公社去。当船刚驶近南汇县大团镇的时候,迎面摇来一只木船。只听船上有人远远地高声叫道:“同志,上海来的修理船吗?请停一停。”两船靠近后,才看见木船里还有一台柴油机,原来他们是大团人民公社董村生产队的,准备把柴油机运到市区去修理。过大团镇时,听说上海有艘修理船经过这里,所以拦路求援。
船上的技工们顾不得机器外壳被烈日晒得灼手,就拆拆弄弄修了起来。仅仅半个小时,这台柴油机又重新转动了。
修理船下乡的消息,像春风似地传遍了整个泥城人民公社。下午四点钟,当“农商协作一号”到达的时候,许多农民早已带着坏了的柴油机在这里“候诊”了。船上的技工们一刻也不肯休息,马上带了工具,同农民一起动手拆开机器,检查毛病。有一台柴油机的汽缸漏气。他们从大船上拿来一个新的铜垫圈,配在汽缸上。等到修好、装好,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农民当场试验,机器一发动,一股水柱顿时从水泵的管道里喷了出来。农民们非常高兴。修好这台柴油机,农民只花了五元二角钱。
“农商协作一号”在南汇县泥城人民公社停了十四天,共修好了十七台柴油机、水泵。返航途中,技工们站在船上向两岸眺望。广阔的田野里,一阵风吹过,茁壮的晚稻泛起滚滚波浪。远处隐约传来柴油机抽水的声音,仿佛在为他们奏捷唱凯歌。 (世涛)(附图片)
水上流动修理船第一次来到了南汇县大团人民公社鸭场生产队 新华社记者 霍生联摄


第3版()
专栏:

各尽所能支援三秋
广东化工部门建新厂挖潜力增产化肥
新华社广州讯 广东省化学工业部门积极增产化肥,支援农村秋熟作物的生产。8月份以来,韶关、湛江两地区的化肥产量,比7月增长了一倍多。
全省化学工业的职工在学习了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以后,决心提高化肥产量支援农业生产。韶关地区的化学工业部门积极建设小型硫酸厂,并且贯彻土法上马的精神,一边建设,一边先用土办法生产。目前,这个地区的三十三套小型接触硫法生产设备,基本上都已配成套投入生产。化肥产量成直线上升,7月比6月增长167.5%,8月又比7月增加一倍多,8月份的产量超过了上半年产量的总和。海南区加强对化肥生产的领导,大搞综合利用,8月份不仅超额一点四倍完成化肥生产计划,产品也增加了好几种。湛江地区一方面加强硫酸生产,一方面利用苦卤盐渣代替硫酸生产化肥,因而使8月份的化肥生产计划超额16.7%完成,产量比7月份翻了一番多。


第3版()
专栏:

重庆商业部门组织人员技术物资三下乡
佳木斯农械厂8月份赶制出大型脱谷机三百台
据新华社重庆讯 重庆市商业部门采取人员、技术、生产资料三下乡的办法,支援农村“三秋”生产。重庆市商业部门根据农村当前生产的需要,积极调运了一批抗旱器材到綦江、长寿、巴县和市郊各区农村。市商业局从各国营公司抽出一批技术人员组成三个队,到各县安装和检修抽水机。四川射洪县产棉区和宜宾、巴县部分地区曾发生虫害。市化工原料公司职工立即组织一批汽车,运去了滴滴涕、六六六等杀虫药剂,又随车派去技术人员指导农民使用农药,支援这些地区及时扑灭了虫害。
今年三秋生产需要的农具和农肥数量很大。重庆商业部门一方面利用大城市的有利条件,组织农具、肥料下乡;一方面发动农村人民公社和农村供销社,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市商业部门除了按第三季度计划,调出大批氮肥以外,又在计划以外组织了七百多吨钙镁磷肥下乡。市五金交电公司用随生产、随收购、随调拨的办法,已经调运了二千六百多吨三秋生产资料下乡。此外,商业部门在最近还供应了市郊公社秋菜种子二十二万多斤,并从上海、广州、沈阳等地调来一批蔬菜良种供应农村人民公社。
据新华社哈尔滨讯 佳木斯农业机械厂职工开展增产节约竞赛,在8月份一个月就赶制出三百台大型脱谷机,等于前7个月产量总和的60%。这批脱谷机正运往农村供秋收时使用。
佳木斯农业机械厂的职工,在8月份经过讨论,按车间、小组、机台和个人,层层制订了8月到12月的增产节约计划和措施。职工们在讨论中根据调查的材料算了一笔账:多增产一台脱谷机,就可以使农村节约用于秋收的劳动力七十五人、马一百匹;增产一台水泵,就可以多灌溉三百五十亩农田。因此都更加增强了支援农业的责任感。
在竞赛中,全厂职工提出要猛闯设备、材料、技术“三关”;争取达到产量、质量、产品效能、安全、低成本等“五个第一”;实现一人顶三人、一机顶三机、一料顶三料、一天顶三天、一厂顶三厂等“五个一顶三”。到8月底,全厂实现了一百一十项重大措施,有一半职工的生产效率达到了一人顶三人。


第3版()
专栏:

湖北石首县团山公社中心商店职工正送货到六波管理区  宋中毓 李必杰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