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统一安排劳力 支援农业建立制度 开展一专多能运动
陈城公社农业兴旺渔盐增产
本报福州17日电 在自然条件不同和多种经济比较发展的地区,如何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保证粮食的增产,同时多种经济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福建东山县陈城公社在这方面创造了经验。
陈城公社地处东山岛,是农、渔、盐三结合的多种经济地区。全社共有一万七千二百亩耕地、一万三千五百亩盐坎、一百九十三条渔船和九个新兴的社办工厂。这个地方自然条件较差,风沙多,田地瘦瘠,历来重渔盐、轻农业,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搞农业花工大,收入少,不如发展渔业好。搞盐业的强调盐业生产要专业化;搞渔业的认为渔业生产具有特殊性。为了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去冬今春,在公社党委领导下,通过宣传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渔、盐业生产才可能发展;农业生产搞不好,就会“捧金斗当乞丐”。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大家进一步分析了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如肥源足,地下水丰富,沙质地适宜生长甘薯,等等,大大增强了信心。干部、群众看清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前途,制定了农业增产规划,从而自觉地形成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热潮。
在保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又如何根据当地有利条件,适当发展渔、盐业生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社党委第一书记林武章先后深入渔农、盐农大队召开座谈会,总结群众经验,制定了大力发展农业、相应地发展渔业、盐业,三者密切结合、相互支援的具体措施:
第一,根据农事季节活动,统筹安排各业劳力,充分发挥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做到一业需要,百业支援。全社六千五百四十二个劳力,平时的安排是:根据该社田地不多的情况,农业田间专业队三千六百多人,占全社劳力的55%,渔、盐、工、副、畜牧、后勤等七个专业队二千九百四十人,占45%;农忙时,可以集中五千二百个劳力投入农业战线,这样保证了农业,又照顾了其他行业也有一定的劳动力。各行业所占用的劳力既有固定的比例,同时又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灵活调度。例如,春季干旱,春收作物正是丰歉关头,全社就集中四千二百个劳力投入抗旱斗争,使二千五百亩春收作物获得丰收。随后,公社又集中五千多人围垦沙荒五千二百亩,使粮食播种面积超过了原定计划。5月间渔业(土?繁殖期)任务重、季节性强,这时,全社就集中农业捞肥船三十二只,全力以赴,保证了渔业队九百亩?苗的种植任务的按期完成。在特大洪灾袭击下,海堤告急,威胁盐坎,白埕大队就立即组织一百二十个农业劳力抢险堵决口,使四千多亩盐坎全部脱险。
第二,业业有制度,人人有任务,使各行各业相互支援制度化、经常化。公社党委根据各业特点,因地制宜,分别按业、按人制定互相支援计划(或定额)。如规定每个盐民一年积六百担咸土肥,每个渔民积一百担鱼腥水支援农业,每个农民一年挑一点五方碎石支援盐业,以及农业大队以多少稻草支援渔业等等。
第三,开展一专多能的群众性的学习技术运动,做到农时能农,渔时能渔,工时能工,盐时能盐。由于各行各业多面手大量出现,保证了各行业间能够顺利地相互支援。
第四,贯彻等价互利政策。主要办法有两种:一是评工记分,按期结算,统一分红,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时,采取这个办法;二是按件计酬,发给现金,现金归大队折成工分,参加农业统一分红。
陈城公社实行上述办法,已获得显著成绩。上半年粮食总产比去年同期增长22%,渔业、盐业产量比去年同期也都有很大提高。现在一个力争秋粮增产的田间管理运动正推向新的高潮。


第2版()
专栏:

促秋田早熟 争冬麦早种
新丰公社争分夺秒突击管理晚秋作物
本报西安17日电 陕西临潼县新丰公社社员,抓住当前争一时抢两季的关键时机,开展了争分夺秒的田间管理突击运动,促秋田早熟多收,争秋种种早种好。
新丰公社今年播种的十万零二千八百四十亩秋田,目前普遍生长良好。但是,由于今年前期雨少,后期雨多,秋田普遍发生贪青现象,有推迟成熟的危险。如果不加控制,将会影响小麦的适时下种。各生产队党支部抓紧当前生产的有利形势,发动群众针对这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湾李生产队提出了他们去年对五十五亩玉米采取促早熟的经验,使这块玉米成熟期由一百一十五天缩短到九十八天,亩产一百八十斤,同时保证了回茬小麦适时下种,今年这块回茬小麦亩产达到二百七十五斤。与此相反,种在河滩的三十亩玉米,虽然土地条件好,就因为没有采取促早熟的措施,亩产才一百七十五斤,秋田熟的晚,麦田迟下种十天,今年亩产只有一百五十斤。经过讨论,社员们普遍认为,“务庄稼就在赶农时,现在时间不算晚,就要看干的怎样了。”社员们具体分析了每块地的情况,提出了促早熟的办法。明家生产队的干部和老农根据他们历年的经验,提出了“一肥两用”、“一锄两得”的促秋办法。“一肥两用”是加大秋田后期施肥量,提高地温,促玉米早熟,收获后,即可翻过作为麦田底肥,这样既能节省劳力,又能提前种麦时间。“一锄两得”是精细深锄,边锄草边拾草,这既疏松了土壤,又为麦田下种清除了草根、草籽。
这两个办法一出来,人人说好,队队来学,很快就传遍了全社。主攻目标明确,好办法好措施层出不穷,社员们信心大增,干劲十足。一个促秋早熟的竞赛运动在全社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队与队赛,人与人赛,同活路的赛,施肥的和锄草的赛,积肥、送肥又和施肥的赛,越比干劲越高,办法越来越多,各工种效率一时高过一时。三育生产队的朱家小队和西严小队是竞赛的老对手。这次竞赛中,他们继续大比大赛。朱家小队的社员们连夜讨论措施,准备工具。在竞赛的当天,全小队85%的全半劳力共七十八人都参加了秋田管理。因此,各项活路进度都走在最前头。各方面条件较好的西严小队眼看就要落在后面,副队长严茂才、社员严生贵等暗里跑到朱家队地里进行了“侦察”,仔细地查看了朱家小队的中耕、施肥的质量。他们认为朱家小队的确超过了自己小队,草锄的细,施肥足,质量也比自己好。形势逼人,西严小队的社员一边劳动,一边议论,商量了许多赶朱家小队的办法。这样,参加秋田管理的人数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并且实行了定额管理,按活路轻重、技术高低,合理搭配劳力。第二天,这个小队的施肥、中耕工效比原来提高一倍以上,赶上了朱家小队。
在竞赛中,连畔地的秋田管理运动,更加激烈。西严小队的一百二十八亩玉米和朱家小队的六十九亩玉米南北连畔。西严小队对这块玉米管理细致,玉米生长茁壮,棒子足有一尺长。朱家小队的玉米,由于播种迟,前期加工不细,和西严小队相比,南畔高北畔低,南畔绿北畔黄,南畔粗北畔细,两种景色。就在这种情况下,朱家小队仍不灰心,虚心学习西严小队的经验,并且调动了队里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二十六人编成专业组,专攻这块玉米,加快施肥速度,现在这块玉米株壮叶绿,和西严小队长的一般高,一样好。
在促使秋田早熟多收的运动中,公社和管理区的干部都深入到后进队,并在田间建立了办公室,大大促进了后进队的秋田管理运动。同时在竞赛中,先进队帮助后进队的共产主义风格得到进一步发扬,保证了促秋运动的全面跃进。三育生产队湾子沟小队在中耕中落了后,汪家、沙河两个小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抽出二十名劳力带着工具,主动帮助湾子沟小队消灭草荒,使后进赶上了先进。
现在,新丰公社的促使秋田早熟多收的竞赛运动正继续深入发展。先进生产队不自满,后进队不气馁,谁胜谁负目前还不能决定。但是,促秋早熟、多收的效果却非常显著。据调查,晚玉米普遍提前两天吐穗,加工后五天玉米棒就离开主秆二寸左右。玉米的空秆率也由去年的5%下降为2%,双棒由去年的40%增加到60%以上。预计晚秋可提前一周成熟,这给适时播种小麦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大力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锡林郭勒盟蒙汉各族人民同甘共苦开荒造田改革牧区经济
本报呼和浩特17日电 内蒙古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全年开荒造田计划已超额完成。今年,是内蒙古解放以来开荒最多的一年。目前,各地开荒仍在继续进行,为明年扩大耕地面积积极创造条件。
自治区在大规模开荒的同时,又抓紧时间抢种。新垦荒地的80%播种了粮食,其中水稻、高粱、玉米、马铃薯等四种高产作物比去年大大增加。现在各地正集中主要劳力加强田间管理,开展以除草灭荒、加水追肥为中心的增产竞赛,力促各种农作物早熟、早收、多收。
今年,自治区各地贯彻执行了内蒙古党委指示:“开荒要两条腿走路,机械开荒与畜力开荒、国营农牧场开垦与群众性开荒同时并举”的有效措施,因此开荒从一开始就出现全党全民动手,各行各业支援的局面。在开荒紧张时,全区有十五万公社社员,一百五十多个国营农牧场和公私合营牧场的几千台拖拉机投入战斗。他们在荒原上搭起帐篷,组织两套人马,采取歇人歇马不歇机具的办法,边开边种。各族人民还大搞协作,打破旗与县、农区与牧区的界限,蒙古族和汉族、农民和牧民联合组成开荒大军,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开垦荒地。此外,各地机关、工厂、学校也都大力支援开荒。呼伦贝尔盟交通部门事先为开荒队伍修好道路;各工厂建起农具修配厂,专门为开荒大军修配农具;商业部门及时把开荒队伍所需要的籽种、油料、帐篷、苇席、胶鞋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荒地,支援了开荒的顺利进行。
自治区各地在开荒运动中,还注意了把发展农业与发展牧业紧密结合起来。牧区开荒规模较大的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盟,在新垦的四百万多亩荒地上,除种植了大量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外,还种植了大量的饲料和饲草。
本报呼和浩特17日电 内蒙古最大的畜牧区——锡林郭勒盟,各族人民在草原上大规模开荒种地,为实现牧区经济改革——农牧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全盟每个牧民平均有耕地十二亩。新开的荒地已经种上了各种粮食、饲料作物,禾苗生长茁壮,蒙汉族农牧民正在加强这些庄稼的后期管理。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大草原,面积十四万平方公里。虽有数千万亩可耕土地,但解放前不产粮食。解放后随着国营农牧场的建立,和畜牧业合作运动的发展,这里开始发展农业。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粮食和饲料的增长,仍然跟不上牧区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牧业发展的需要。今年入春后,全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牧民,在“农业是基础”这一方针的鼓舞下,决心开荒造田。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国营农牧场、人民公社、生产队办农业的办法,大办农业。全盟有三万多蒙古族牧民,为草原实现“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奔向荒原,和前来支援牧区开荒的汉族农民,肩并着肩,边学边干。
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新垦地上到处出现了“牧民牵牛,农民扶犁,同甘共苦,建设牧区”的新气象。在新垦地上,蒙汉人民还共同建筑了大量房屋、牲畜圈棚,打了许多水井,加快了牧区定居地的建设。邻近县的各人民公社,还打破界限,以人力、物力、工具、种子支援牧民。(附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三河道国营农牧场垦荒队采取三区内外翻的工作法,开垦荒地。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开地垅的现象,可以大大提高工效。    王新章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根据资源品种合理安排采集力量
用最快速度索取野生植物
黑龙江泰来县“小秋收”声势大效果好
据黑龙江日报消息 泰来县人民在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开展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鼓舞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个向荒山野地索取财富的“小秋收”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到9月8日统计,全县共采集了野生稷子、落生荞麦、水稗子、苍耳、碱蓬棵、菱角等各种野生草籽七千吨,打羊草四万二千吨,青贮饲料一万余吨,总价值达一百四十六万九千元。
泰来县,由于今年多雨,各种野生植物茂密丛生,在低洼地区、平原、沙丘、荒山和路旁、宅旁、河沟泡沿,生长了许多含有淀粉和油质的野生植物,相继成熟,籽粒丰硕。中共泰来县委为了把这批巨大的财富,适时地全部地收获回来,让野生植物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早在8月中旬就布置了开展“小秋收”的工作,号召城乡人民向荒山野地进军,向野生植物索取财富。全县各地普遍组织了采集野生植物有经验的干部和社员,深入荒山野地做了详细勘查,并出动了部分社员、学生和职工、干部采集早熟的草籽。
在大部分草籽成熟以后,泰来县委本着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开展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精神,在保证继续加强小麦打、送和田间后期管理的基础上,抽出部分社员和学生、职工、干部以及城镇居民共十万左右人投入“小秋收”的战役。他们采取短期突击的方法,不失时机,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各种野生草籽全部收获回来。
运动开始以前,各地就普遍根据资源和品种情况,落实了人力、任务、质量、时间、报酬、集运和管理工作。并且采取了老年、少年和多子女的妇女采集离家近的、零散的、容易采集的;青壮年男女采集离家远的、大面积的、不好采集的。这样做,普遍收到了显著效果。大兴人民公社阿拉新管理区的七十名男女社员,三天时间,不仅将三十余公顷地的野生稷子全部收获回来,打出二万余斤稷子,并且还采集了大量的其他草籽。在“小秋收”运动中,人民公社社员、学生、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城镇居民等各路大军,干劲冲天,广泛展开了区与区、队与队、街与街、院与院、人与人的比数量、比质量的红旗大竞赛,更加激发了采集大军的积极性。全县七万大军,经过五天的奋战,到9月4日统计,共采集了各种野生草籽五千零六十吨。为了加强这部分草籽的集运、收贮和管理工作,商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统一组织了收购工作。农村人民公社的管理区、生产队普遍指定了专人负责领导和管理工作,普遍做到了随采集、随晾晒、随验收、随检斤、随收购。(附图片)
江西省寻乌县全民大搞野生植物综合利用。图为吉潭公社古丰大队的社员们在采集野生植物。    新华社记者 喻衍华摄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广西开展晚稻超包产运动
广西农村普遍运用田间现场会议和群众性大检查的方法,把以田间管理为中心的、夺取晚造超包产运动迅速推向高潮。
广西各地召开的田间现场会议,都是根据本地田间管理的主要问题,选择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它的先进经验。百色专区通过有县、公社、大队三级书记和社员代表参加的田间现场会议,总结了睦边、靖西两县既抓水田又抓旱地、既抓主粮又抓杂粮等全面护理作物的经验。各地学习了这些经验,分别订立了新的田间管理措施。
甘肃宁夏开始收秋
甘肃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的秋收作物已经黄熟,广大社员正在精心收割。各地大面积收割的秋田是:燕麦、莜麦、荞麦、马铃薯、胡麻、大麻等,玉米、糜谷、豆类作物也陆续开始收割。
宁夏回族自治区从贺兰山下的黄河平原到南部的六盘山区,一个紧张的大秋作物收获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今年,自治区大秋作物的收割面积大、战线长、成熟时间不一。根据这些特点,各级党委在秋收前都纷纷组织干部、老农、技术员深入田间,进行摸底排队,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按收、管、种等几路农活,合理安排了劳力、畜力,做到计划落实,措施到人、到田,熟一块割一块。
苏州专区改建脱谷场
江苏苏州专区各地积极进行场地改革,将过去留下来的“百家场”改为按生产小队建场,将小场变为大场,迎接秋收。
苏州是个水网地区。这里的脱谷场一般都是固定的,为了防止场地潮湿松软,一般都在表土之下铺上碎石,有些还用砖砌。过去几年,很多公社的生产队还使用农民原先修建的小场脱粒。小场分散,已不能适应大生产的需要。场地改革以后好处很多:既便于防止鸡鸭啄食,又便于翻晒、搬运粮食;场地集中以后,脱粒、运输所需的劳力,便于统一调度,各种脱粒工具,能够集中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缩短劳动时间。
综合利用动力机节省劳力参加生产
四川省泸县福集人民公社综合利用动力机器,在半年内所节省的人力等于为公社新增了七千个全劳力。
福集公社实行动力机器综合利用,是从今年4月开始的。综合利用的方法,主要是:把六台柴油机用来装配成了两只“多用船”,既能流动抽水,又能载人载货。这样不仅扩大了沿河地区的灌溉面积,大量的种子、肥料也都不再需要肩挑背驮。把另一台二十马力的柴油机用来装成了“多用土汽车”,既能抽水,又能开到田间作业,同时可以带动四部打谷机,如用于运输可载货二吨,时速八至十二公里。


第2版()
专栏:新疆通讯

开发莫索湾荒原
红旗遍插莫索湾,
茫茫大地一手翻。
唤起千年沉睡梦,
永保青春在人间。
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给战胜了准噶尔盆地干旱和风沙,开发莫索湾荒原的英雄战士们写的一首赞歌。
从天山脚下的石河子新城出发,东跨玛纳斯河,北入准噶尔盆地,穿过一段连绵不绝的沙丘,忽然,眼前展开一片望不到边的绿洲,这就是莫索湾。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大卡车,满载着丰收的小麦向外运送。到处的麦场上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脱粒机发出隆隆的吼声,男女职工兴高彩烈,歌声昂扬。看到这样的情景,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这里两年前还是一个渺无人烟的荒原。
查荒地
故事还得从头讲起。
1957年11月,生产兵团石河子垦区一支由七人组成的开荒先遣队,冒着风沙来到了莫索湾,他们随身所带的只是一顶帐篷、两个装着水的汽油桶和一口作饭的铁锅。率领先遣队的就是现在莫索湾管理处政委萧凤瑞同志。这位贫农出身的八路军战士,参加过南泥湾生产,解放战争中保卫过延安,参加过解放大西北的战斗,负过多次伤。他率领的先遣队到莫索湾的时候,这里遍地是一人多高的索索、红柳和一些沙漠特有的其他耐旱植物,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没有一滴水。萧凤瑞同志领着六个人勘查荒地,设置渠线,饿了就吃随身带来的冻得像铁块一样的干粮。他们带来的两桶水,成了当时七个人工作和生活的生命线,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小茶缸水。有时,白天四出寻找荒地失掉了联系,晚上就升起篝火,把迷路的人召集到一起。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他们坚持了二十多天与世隔绝的生活,查明了成百万亩可开的荒地。
找水源
莫索湾是异常干旱的。一百年前,清政府曾经企图用统治新疆各族人民的军队屯垦这里,但是干旱迫使全军撤退。直到人民战士大规模进入莫索湾时,还发现昔日的断垣残壁和因为干旱久不腐烂的人的尸体。人民战士进入这片荒原以后,曾经和缺水现象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没有水喝,战士们就挖地下苦水解渴。没有修控制水量建筑物的水泥,就用野生索索、红柳代替。战士们的口号是:英雄鼓足冲天干劲,苦战一年粮满仓,苹果树下写诗歌。半年时间,他们以披荆斩棘,忍饥忍渴,在荒原上修起包括有四条大干渠的巨大灌溉系统,把急湍奔流的玛纳斯流水引到了荒地。建起了六个现代化机械化农场,当年就开垦了三十八万亩荒地,播种面积达十九万亩,其中有十一万亩冬麦,第一年就获得丰收,不仅自给有余,而且还给国家上交小麦二千二百多万斤。现在,莫索湾已经开荒八十四万亩,今年播种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七十多万亩,防护林带和果园六万多亩。这些土地都经过统一规划,不但地平如镜,田畦成排,渠道成网,林带纵横交错,而且公路四通八达。战士们当初提出的“苦战一年粮满仓,苹果树下写诗歌”的英雄誓言,全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了。如今,昔日干旱的草原不仅成为园田化的绿洲,而且成为一个拥有机械修配厂、农产品加工厂、学校、医院、邮电局、银行、百货商店等服务行业的新农村。
抗风沙
制服干旱只是战士们征服大自然的一方面,战士们常说,风沙是莫索湾的“特产”。我们到莫索湾不过几天,就遇到了一次七级风。大风起时,西北角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上空像烟雾一样的沙尘,刹时间就吞没半边天,夹着黄沙的劲风,使人眼睁不开,站立不稳。
在这里,对小麦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此了。去年6月间,正是小麦灌浆期,莫索湾地区几场大风,刮倒了三分之一的一类苗,较严重的竟刮倒了60%以上。在那些日子里,战士们昼夜不离麦田,用扎把等临时的方法来防止倒伏。但是,一个劳力管着一百多亩小麦,即使扎把是一种好的方法,怎么能挽救大面积的麦田!
有了这个教训,战士们并不灰心。相反地,他们研究了小麦的生长规律,寻找抗倒伏的可能性。后来,他们终于发现莫索湾土地原来含氮肥较多,加上拔节水浇得过早过多,造成麦苗生长过旺,株茎下部的第一、二茎节伸长而且变得脆弱,禁不起狂风袭击。根据这些原因,今年莫索湾各农场职工在小麦生长前期,采取加强冬灌,耙雪保墒,改“头水早”为“头水迟”的办法,控制小麦疯长,使小麦苗期根深秆壮。在返青追肥时,他们对一类苗每亩追施二百斤草木灰和五斤过磷酸钙,增加抗倒伏能力,抵抗风沙。当小麦到了孕穗灌浆最容易倒伏的时刻,各个生产队党支部都把有浇水经验的党员派去浇水。接到大风预报,浇水即时停止;大风过后,又抓紧好天气的空隙,昼夜突击浇水。今年6月3日,小麦开始孕穗,刮了一次九级风,但是大风过后,所有的小麦都屹立如故。今年他们每人管理小麦的面积达到二百多亩,比去年大一倍,但没有发生倒伏,平均单产大大超过去年。按管理的面积计算,平均每个劳动力一年就生产六万多斤小麦。
开发莫索湾的战士们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当我们快要离开莫索湾时,他们又在加紧开荒、平整荒地,给今年扩大冬麦播种面积准备条件。同时,还派出了一支深入准噶尔盆地大沙漠勘测荒地的骆驼队。这支骆驼队最近又带回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他们在沙漠里又找到一块像莫索湾一样平坦、肥沃的七十万亩荒地。本报记者
李东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