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论“土里土气” 唐小丁
解放前,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老爷们,对庄稼汉看不顺眼,说他们“土里土气”。所谓“土里土气”者,是同“洋里洋气”相对立的。“黄泥巴脚杆”怎能同官僚、地主、摩登阔少相比呢!
解放后,先前的剥削者不敢说劳动者“土里土气”了。然而,现在还有少数人受了过去剥削阶级的影响,仍有对“土里土气”的非议。办了人民公社,就有一种说法:生产发展了,家大业大,办事要“像个样子”,要“大方”一点,“不能再那么土里土气了!”
“土里土气”同“洋里洋气”,是两条路线、两种阶级作风的对立。喜欢“洋里洋气”的人,不爱惜人力、物力、财力,贪大,贪多,贪新。要盖所谓像样的招待所、俱乐部,要搞脱产或半脱产的文艺、体育团体……。“土里土气”的人却认为,应该勤俭为本,生产为本,先讲苦战,后讲享福。
四川省安岳县有个孔雀公社。名字很美,看来会归入“洋里洋气”一类。不,这个公社能够给人以高洁和醇美的印象,正是因为“土里土气”。社里沟深、坡陡、土质瘦薄。解放前,当地民谣里有句话说:“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腊月三十天”,传说孔雀山的孔雀,也不得已远飞寻食去了。解放几年来,光景一步步好了,然而离根本改变穷困面貌,仍差得远。可是公社成立后,社里吹起一小阵“不能土里土气”的歪风。公社党委看到,“土里土气”不是别的,正是勤俭节约。于是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人人都以勤俭为高尚,为光荣。干部带头勤俭,社员们说:“干部都能这样吃苦耐劳,我们还能落后么?”就这样,在孔雀公社,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大事小事都贯彻了勤俭的精神。
提倡勤俭节约,并非要人们“安贫”。古训说:“君子安贫”。这是骗人的。“君子”并不贫,不过是想叫被看作“小人”的劳动人民“安贫”而已。劳动人民如果不愿冻死饿死,是不能“安贫”的。穷人要革命,要长富心。所谓“穷人要长富心”,不是像旧社会里那样,幻想从无产者爬到有产者的地位,从劳动者爬到剥削者的地位去,而是要同心同德,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富,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财,为集体、为全民。“土里土气”么,就长了这种富心。而即便到了共产主义,我们也仍然要提倡勤俭节约,仍然要提倡不讲究“阔气”和“排场”的“土里土气”作风。
“土里土气”不像样子么?什么“样子”呢?我们就是以我们民族我们党的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向“一穷二白”宣战,向旧世界旧制度扬威。这就是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样子!


第8版()
专栏:革命文物

赵一曼的碗
这一只粗瓷大碗,是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同志在东北抗日联军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的饭碗。其实这个碗,赵一曼同志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这确是赵一曼同志用过的碗。因为这里边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一次袭击日寇的战斗结束后,小通讯员提着个鼓鼓的挂包,给赵一曼同志送来,打开一看,原来是这只粗瓷大碗。因为赵一曼同志早就把一个有柄的洋瓷缸送给了新战士,通讯员一直想给赵一曼同志再弄一个碗,在这次战斗中才留心搞到一个。赵一曼同志看着这碗说:
“哪里拿来的,请你还送还哪里去!”
“这…这…鬼子都消灭了,这往哪送呀!”
开饭时,通讯员用这大碗给赵一曼同志盛了满满一大碗高粱米饭,他心想:
“这下子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赵一曼看到这一碗饭,真不知道是批评他呢?还是说什么好,显然,这是从病号灶上盛来的。艰苦抗日的抗联部队,多少个月来,都是吃野菜、挖草根,甚至摘橡树子压成面来充饥。他们虽然手边还有些乡亲们冒着危险从山下背上来的粮食,但这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也是嘴边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她再看看这满碗饭,不禁为英雄战士的艰苦精神和阶级友爱感动了,决不能批评小通讯员,他是个坚强的小英雄。
赵一曼同志等人不防的时候,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栅,把饭又倒在锅里,自己亲手盛起半碗野菜粥……
这些,只有炊事员老李看到了,他没有吭声,可是两只老眼涌满了泪花……
第二天开饭时,赵一曼同志又没碗了,急得小通讯员直叫:
“我说我的政委同志呀!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呀!”
赵一曼同志笑着低声说:“可不见得,革命的饭碗一辈子也丢不了!”
据后来“侦查”,这只粗瓷大饭碗早已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晓白)


第8版()
专栏:支援农业小故事

一根藤结两个瓜 黄发森
铁木农具厂的张厂长和两个工人,冒着炎热,背着工具,到挂钩一年多的新生生产队修理农具。一踏进队的土地,到处是诱人的景象,社员们正忙着为刚种下的蔬菜浇水、施肥;一排排蓝色的、白色的茄子,迎着太阳发出耀眼的反光。圆的圆、胖的胖,西瓜、香瓜、南瓜,躺在绿叶丛中,红冬冬的西红柿,把枝杈都压弯了。张厂长边走边看,只见社员们一阵笑、一阵歌,越干越高兴。
张厂长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长得精悍、结实。两年前他还是一个普通工人,后来当了厂长。去年,听到党号召:要支援农业,要和农业社、队挂钩,于是,党支部指定他带队下乡。这样,他带领工人下乡访问,送机器,修理农具,先后走了几个县的许多公社和生产队。
今年4月,张厂长送机器来到了一个挂钩公社——团林公社,这里正搞改良工具大检查,张厂长这也看,那也看,这也问,那也问,样样他都有兴趣,好像回去要生产似的。今年江汉平原加工夏粮出现了各种新工具,这里就有许多种,什么一牛两磨、一牛四磨,还有什么小钢磨……,这种小钢磨,一天起码磨几百斤面粉,多时达到千斤。张厂长搬搬弄弄,连声称赞:好磨!好磨!末了,他心想:今年夏粮收成还不错,说不定别处也要这种好磨磨面粉呢。
正是农村双抢大农忙的日子,张厂长又到新生队去帮助修理农具。路上,遇到这个队的刘队长正带领一伙人把麦子运到城里来加工成面粉,张厂长惊讶地说:“哎呀!你们大农忙,还用这多人来搞面粉吗?”“吃得多,牛拉磨又慢吞吞地,有什么办法!”刘队长显出为难的神情,一边用帽搧风,一边补充道:“劳动挺紧张,一月还得用几十个劳力干这,如果遇到下雨,还不好走呢。”张厂长心里一怔,马上笑起来:“我有个好办法!我有个好办法!” 就约刘队长转回队里再细谈。
灯光下,张厂长把了解到的小钢磨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刘队长和大家。最后津津有味地说:“我还吃到了那里的白馒头、花卷呐!面粉细细的。”这一说,可把社员们乐坏了。连说,“这好!这好!你这飞毛腿、顺风耳,到处为我们打听好事。”刘队长说:“我们全队四百多人,有一部这种小钢磨,不仅够吃还会有余了!”临走,张厂长到厨房里巡视了一遍,锅呀,灶呀,切菜刀呀,样样看到心里,社员们不知他为了什么。
一个星期以后,小钢磨就开动了,同时,厨房里安上了蒸汽灶、切菜机……,这样,为这个队节约了一批劳动力,用到了生产第一线。这种蒸汽灶,又省人力、又省燃料,既作了饭,又能作碗筷消毒,一天到晚有开水喝,热水洗,大家叫它“万能灶”。
当今天看到张厂长又来到的时候,社员怎不该像迎亲戚似地欢迎他呢!炊事员李姨妈请他喝面汤、吃馒头,边拿边说:“张厂长,这里面有你的功劳呀!”“哪里哪里,这是党的号召,工人们的努力。”刘队长告诉他,由于他们厂的支援,“后勤部”的劳力减少了,田间劳力加多了,蔬菜管得细了,这一季菜至少增产两、三成。
×××
从此,农具厂新农具都来队里试验,听取了意见,再继续改进。后来,大家想出了一首诗来歌颂这种友谊:
一根藤结两个瓜,
工农兄弟是一家,
兄弟双双手拉手,
城乡齐开跃进花。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公家物件总宜珍
成都 刘兴荣
徐特立同志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了一首诗:“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当时的公和现在的公,当然是不同的。现在的公,才是真正的公。今天的公物才是真正的公物。爱惜公物,节约使用公物,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美德。可是爱惜公物爱到“半截粉笔犹爱惜”的程度却未必都能达到。其实,节约总是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没有千千万个惜粒米、惜寸布的“算细人”,就不能更有效地使用物资,使同样多的物资办更多的事情。
有人曾经问徐老,为什么要爱惜这“没有多大用处”的半截粉笔?徐老回答说:“碎粉笔还可写字,抛弃岂不可惜!积少成多,集小成大,也可以节省一点办公费用。”“算细人”是善于从小事情中悟出大道理的人。懂得节约点滴物资,这在人多地广的我国,其节约意义将是多么重大。
为什么有人“半截粉笔犹爱惜”,有的人则认为半截粉笔“无多大用处”不值一惜呢?这里面就是对“公”的态度问题。徐老之所以“算细”,那是因为他认为公家物件总宜珍的缘故。成都市王家坝公社第五食堂,连滤米的筲箕和分饭的桌上都铺上纱布,不让一粒米一颗饭抛撒。他们觉得,我们从前受尽了苦,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痛,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多为国家节约财富,才能创造更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们需要多多益善的忠于“公”而忘于“私”的“算细人”。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鸿雁》给我们的教育
像李云飞那样完成任务
北京市邮局青年红旗手吴佐中
这些天,好像有一股说不出的力量随时在鼓舞着我,推动着我,使我越工作越有劲,越生活就越有意义。这就是看完电影《鸿雁》以后,这个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人们称为社会主义小交通的乡邮员——李云飞的光辉形象所给予我的力量。
最使我感动的是李云飞同志能够把党和群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理想,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人民什么时候需要,他就什么时候到。记得他为了投送一封给“金银松”老大爷的没有地名的死信,不知问过多少人,打听过多少地方,因为他知道这是党和国家需要找到金银松了解长白山一带的地质情况。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千方百计地打听到了金银松的地址,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我是做分拣工作的,分拣和投递也有密切关系,同样是和信打交道,我们每天所处理的信件有成千上万,“一封信,一颗心”,如果我们对每封信都能像李云飞同志对待邮件那样,我相信,我们将会更准确、更迅速地完成党给予的通讯任务。
《鸿雁》给我无限的力量
北京民族文化宫苗族护士
龙素珍
电影《鸿雁》我一连看了两次,我一直回忆着银幕上李云飞同志如何勤勤恳恳地不怕困难和艰苦,设法开辟去长白山邮路的情景,我用自己的工作和思想与李云飞同志作了一下比较,才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离李云飞同志的行动还有十万八千里,但是我有决心和信心向李云飞同志学习。我是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培养出来的一个苗族白衣战士——护士,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好好地听党的话,党叫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只要是病人的需要,就尽一切努力去满足。病人就是我的亲人,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我还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努力学习政治和业务,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像李云飞同志那样全心全意、忠心耿耿为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
学习李云飞忠于祖国的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
师振禄
我们部队的同志看《鸿雁》影片虽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这部影片却始终深刻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主人公李云飞的形象成为我们谈论最多的对象。
李云飞这种冲天的革命干劲是令人钦佩难忘的。哪怕长白山区的风雪再大,困难再多,气候再恶劣,李云飞都能准时地把信和报纸送到。他这种冲天的干劲,是党、是总路线和全国人民结成的一条心所产生的。
我,一个海防战士,被李云飞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兢兢业业当好人民通讯兵的思想所吸引、所感动。同时我们也曾身临其境地体会过长白山区的艰苦环境,每个战士也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敬佩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喊出了“真是好样的,勇敢而顽强的乡邮员!”
作为一个解放军战士,看了这部影片,给我增加了很大的力量,使我在困难面前更增加了敢于前进的胆量。乡邮员李云飞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好通讯兵,我们要学习他那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不断地提高军事技术水平,捍卫我们国家的建设。


第8版()
专栏:

稻谷飘香 蒋文彬 吕英澄等
上图:开镰收割
左下图:在丰产田里
右下图:颗粒不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