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积极而又踏实地开展农具改革运动 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 中共平凉地委第一书记 李正廷
大力开展工具改革运动,尽快地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不仅是解决当前劳力不足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而且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贯彻执行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的根本方法。最近几年来,我们甘肃省平凉地区一直重视农业工具的改革,并在这方面做出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平凉专区共有耕地一千四百多万亩,其中山地占64%,川原地占36%;劳动力八十八万多人,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只有五十五万人,每人平均负担耕地近三十亩,大都工具落后,加以冻旱灾害频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很低。要全面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力争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就必须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改变生产工具落后和劳动生产率低的情况。
要革工具的命,必须先革思想的命
要不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能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怎样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些问题在平凉地区是有过斗争的。一些有严重保守思想的人,在这些问题上一直抱着否定和怀疑的态度。1956年,全区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人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夺得了空前的丰收,粮食平均亩产一百五十五斤。这时,一些眼光短浅的人,认为粮食产量比1949年已经增加了76%,农民已经基本上饭饱衣暖,用不着继续革命了,实现不实现农业机械化无关紧要。我们却坚持党的不断革命的思想,清除了这种小农经济思想在党内的反映,发动群众大搞农具改革运动。在前进中,又遭到了一些具有形而上学观点的人的阻碍,他们看不见群众创造的成就,不理解新生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规律,挑剔指责群众运动的缺点,贬低改良工具的成绩,说什么“改良农具不像样,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土包子造不出洋机器”,他们片面地强调困难多、浪费多、原料少、设备少、技术人员少,主张农业技术改造完全依靠大工业的支援。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是实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十年来,国家已给平凉地区提供了联合收割机十三台、拖拉机九十四台、畜力新式农具十五万多部、钢铁三千三百四十八吨、化肥农药三千一百八十吨,使平凉地区1.6%的土地实现了机耕,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国家一定会供应农业更多的设备。但是,我们决不应该因此就坐等工业支援,自己不动手,甚至停止群众改革工具的运动。因为目前国家供应的设备的数量还不多;同时平凉专区地形复杂,有山、有川、有原,有干旱的董志原等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黄土高原,也有阴湿的子午岭森林区和关山地带,需要的工具是各种各样的;而且田间操作的许多工序如锄草、追肥等精细农活,现在也还没有比较合适的机械可以使用。因此,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充分发挥大工业支援农业的作用的同时,大搞群众运动,改革原有的落后农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当前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在逐步改革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于各个地区各种农活的农业机械。马克思主义者对待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并不是非难,而是大力支持。在批判了单纯依靠大工业的思想之后,对农具改革运动就采取了热情支持、积极领导的态度。这样,农具改革运动才踏踏实实地开展起来。
领导这一运动,我们是从实际出发,贯彻了土洋并举的方针,并以土为主,以改良农具为主,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使农具改革运动蓬勃地发展起来。在1958年大跃进中,运动的发展更加波澜壮阔,千百万人掀起了创造和改革农具的热潮。据地委在环县召开的工具改革现场会议上的统计,当时展出的改良农具就达二千一百零八件。但在当时由于农业社的规模比较小,底子比较薄,社里无厂,生产能力有限,加以地、县委缺少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因而形成了创造多,定型少,改良多,推广少,遍地开花,而主攻方向不明的局面,还没有能够把群众的智慧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上,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1958年10月,平凉专区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全区农村出现了崭新的形势,对农具改革运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农具改革运动的广泛深入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此,我区的农具改革运动便进入了新的阶段。全区九十九个人民公社办起了七百一十八个小型农具厂,成为团结群众进行创造和改良农具的核心力量,成为大量生产和推广改良农具的基地。同时,各个人民公社又根据社员的专长,组织了各种专业队,便于人们钻研技术,改良农具。公社实行全面规划,统一领导,从而加强了党对农具改革运动的领导。
根据这一新的形势,我们总结了以往农具改革运动中的经验和问题,感到:大搞群众运动必须和深入具体地领导相结合,大量改良、创造必须和及时提高、推广相结合。只有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才能将群众运动的成果迅速用到生产上去,切实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我们制定了积极领导,踏踏实实,深入开展农具改革运动的方针,并且概括为“改革成套,推广成片”八个字。
改革管理体制,组织工具改革领导网
在深入开展农具改革运动的过程中,首先,对工具改革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从专区到县、公社、生产队,都建立了专门改革农具的组织,专区成立了农业机械局,各县(市)成立了农业机械科,将现有十一个县营农具厂和一百二十四个社营的以生产农具为主的工厂划归农业机械局、科领导,作为生产半机械化农具和比较复杂的改良农具的基地。此外,还在水利、农垦、畜牧、粮食、交通、民政等部门,成立了专门管理工具改革工作的组织,并都办起自己的工厂。水利部门负责研究、创造、改良和生产水利施工、提水灌溉等方面的工具;农垦部门负责搞开荒、耕作、平田整地、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工具;畜牧部门搞关于牲畜饲养的工具;粮食部门搞粮食贮存保管、面粉加工工具;交通部门搞运输工具;民政部门搞炊事工具。这样,就作到了层层有专管组织(或者专人),行行业业有专门任务和专业工厂、专业车间,上下左右组成了领导农具改革的管理网,处处、条条都有生产改良农具的基地,从而改变了以往农具改革运动中许多人都管,但都管得不具体,以及创造多、定型少、有人创造而无处大量生产的现象。作到专人专管专业领导,从群众创造到选样定型、制造推广、提高使用、不断改进的领导管理工作一条龙。
出课题,主攻方向明确,
早动手,创制推广在前
在改进管理体制的同时,我们对农村各种农活占用劳力的情况作了典型调查,提出当前农具改革的主攻方向,是首先改革那些农活量最大,占用劳力最多,季节性最强而又最落后的工具,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轻劳动强度,有效地解决当前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根据我们在宁县和盛公社太昌管理区东风生产队调查,这个队共有劳动力二百八十九人,1959年实际完成劳动日五万四千一百二十三个,其中耕作占全部劳动日的32%,运输占8.9%,牲畜饲养占6%,粮食加工占13.2%,食堂占6.2%,水利占21.8%,总共占全部劳动日的88.1%。这个队位于董志原上,去冬打井花的劳动力比较多;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运输上花的劳动力比较少,这两方面不能代表山川地带的一般情况。但是上述六项农活,在各类地区都约占用全部劳动力的85%左右。这样,今年我们领导农具改革运动时,就及早地明确提出了全党全民齐动手,主攻耕作、排灌、运输、牲畜饲养、粮食加工、炊事等六个方面,创造和改革十二种产品
(犁铧、耧、煤气机、水泵、水车、压面机、切菜机、吹风机、水磨、四合一磨、畜力车、人力车)。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我们又根据农事季节的需要,计划组织四个战役:从1月至3月为第一个战役,以改革和生产春耕农具为主,大抓犁、耧、车辆,结合进行排灌和炊事工具的改革。这一阶段全区创造了犁、耧等工具五种,制造推广二万六千一百七十件,另外还制造推广车辆八万九千五百六十二辆,从而使今年的春耕比往年提前十天左右结束,作到了种多种好,不误农时。4月到6月为第二个战役,以改革和制造夏收和秋田管理工具为主,大抓收割、运输、打碾、锄草工具。这一时期创造和生产了畜力收割机十五部、庆阳一号收割机十一部、新式镰刀五千一百张、车辆六万零九百九十一辆、锄草工具七万三千八百四十八个、风车八百三十一架、打碾工具四万零九百四十七件,保证了夏收和秋田锄草的需要,使一般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左右。从7月到9月为第三个战役,以改革秋收、秋种农具为主,同时抓好积肥工具。10月到12月为第四战役,准备以粮食加工工具和炊事工具为主,同时抓好水利施工和其他薄弱环节,为冬修水利和开展多种经营作好准备。用这种分期组织战役、逐个打歼灭战的方法领导群众运动,就能使群众目标明确,力量集中,计划在前,行动在前,作到农具等季节,保证改良农具在每个农事季节中发挥最大的效果。
春夏两个战役的成绩,大大地鼓舞了群众的信心,现在已出现了干劲越来越大,创造越来越多,运动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新形势。培养重点,推动全面,反复改进,不断提高
在提出了明确的主攻方向以后,我们实行了领导深入重点,培养典型,推动一般的工作方法。地委根据主攻的六个方面、十二种产品,分别选择了十七个公社、生产队作为重点:在宁县和盛公社试办炊事工具,在西华池公社搞耕作工具,在早胜公社搞牲畜饲养工具,在镇原屯子公社搞车辆运输,在静宁城川公社搞加工工具,在平凉市和泾川崇信公社搞水能利用,在庆阳董志原搞排灌工具,在宁县范坡水库搞水利施工工具,等等。各县和各公社也都选定了自己的重点。每一个重点,都由有关部门派去专职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并且办起了生产这种工具的工厂,作到了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把创造、改革、鉴定、提高、生产、推广工作组织成一条龙。工作中都是先攻薄弱环节,创造一种,鉴定一种,然后再鉴定一种,使之配套成龙。哪个重点作出成绩,就在哪里开现场会议,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全面前进。今年前七个月,地委和各县委已先后开了多次现场会,推广了宁县和盛公社食堂的吸风炉、二合一磨、切菜机,宁县范坡水库的水利施工工具,平凉市的水能利用工具,镇原屯子公社的车辆运输工具等。
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各地又有许多新的改革和创造。因此,各重点的领导干部,都采取了蹲点和转面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便将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把改良农具再提高一步。如平凉市立轮水磨就是经过集中四个单位的经验,在原有平轮水磨的基础上改制成功的。这种水磨每天磨面三千斤,比原来平轮水磨提高效率70%。
在培养先进重点的同时,我们还注意了改造落后的工作,对每个行动缓慢的后进地区和效率特别低的落后工具,都派专人帮助,限期改变落后面貌。如静宁的个别地区,至今还使用着极为陈旧的硬套、二牛抬杠耕地,用铲子锄草。地委就派专署农业机械局一个副局长去驻点包干,并为他们生产了新式犁二千六百四十七部,调拨给他们钢铁一百四十吨做锄头等农具,供应麻五万六千多斤做软套等,限期三个月改变原来面貌。地委抓了一个月以后,这个地区的面貌已经初步改观,54%的硬套、二牛抬杠和铲子已为改良农具和新式农具所代替。
事实证明,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和抓重点的工作方法,是最有效的组织群众力量,打开局面,推动全盘的好方法,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重点和一般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蹲点和转面,推广和继续改进,就是不断普及和提高的过程。经过这样多次反复,就可以实现土中出洋,最后制造出适用的农业机械,如庆阳一号收割机的诞生,就证明了这个真理。这种收割机,用的钢材少,拉力轻,效率高,可以大量生产推广。贯彻实事求是精神,狠抓鉴定、定型工作
贯彻实事求是精神,狠抓鉴定、定型是搞好农具改革运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群众创造改革出大量的改良农具以后,必须慎重加以选择:哪些是质量较好,当前急需,可以马上生产推广使用的;哪些是质量不高,有待继续提高完整的。改良农具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人力、材料的节约和浪费,更重要的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我们坚持了既要无限热情地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踏踏实实地讲求实效的态度。只有实事求是,才是对群众运动严肃负责的态度。我们既反对责难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挑剔改良农具的缺点的资产阶级老爷式的态度;也反对草率从事,不帮助群众研究提高,就粗制滥造,大量生产,造成浪费的现象。
为了抓好鉴定工作,由专区党政领导、科委、计委、经委、技术人员和群众中的工具改革先进分子,组成了两个鉴定组,各县、各公社也抽调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群众一千零九十五人组成一百四十个技术鉴定小组,分片包干,鉴定群众创造改制出的各种农具。鉴定组就是技术研究组和推广组,鉴定、定型的过程就是促进提高的过程。每一种工具的鉴定、定型都要经过实际使用,而且机械工具要连续试车运转二十四小时以上才能定型推广。鉴定中还注意贯彻了综合利用,一物多能,节约材料的方针,以保证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发挥较大的效果。
一件农具一经定型,鉴定组就当场解决材料,指定负责生产制造的工厂按时按量按质生产使用。同时,鉴定组还将定型的改良农具绘成制造详图,编写说明,印刷成册,发给各地,以便仿照制造,广泛推广使用。实行这种鉴定、改进、定型、生产、推广一条龙的领导方法以来,今年专区定型推广的六十种改良工具,一般都性能好、工效高、寿命长、成本低,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材料、设备一抓到底,工具、技术推广到人
生产和推广改良农具,是农具改革运动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决定改良工具能不能发挥实效的关键。因此,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创造新工具需要作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推广和使用改良工具同样需要作细致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和解决许多具体问题;否则,就会“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在这方面,我们是走过弯路的。以前有人创造,却没有专门生产改良农具的工厂。因此,不是无法生产,就是把生产各种大小农具的任务都交给县办农具厂。有的工厂又嫌生产农具零碎、产值小、时间紧,完不成产值计划,不愿接受。此外,由于原材料不足和没有专人传授使用技术,也造成了一些困难。我们接受以往的经验教训,在今年改良农具的生产推广工作中,抓紧了思想先行,抓紧办厂,解决原材料和传授技术三个环节。在群众中反复宣传了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和各行各业都要支援农业的方针,批判了工业、交通运输、商业等部门某些人的单纯营利观点,提倡人人为支援农业办一件或几件好事,个个为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出力。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从地方国营厂矿抽出了一批设备,帮助公社新办了一批农具厂,连同原有的共达二百三十个,作为生产改良农具的基地。实行生产任务分级划线:专区机械厂生产煤气机、水泵等技术复杂的农业机械;县办农具厂、机械厂负责生产收割机、脱粒机等大、中型半机械化工具;车辆、犁、耧等技术比较简单的大、中型农具,由社办工厂包干生产供应;一般中、小型农具的生产和修理由大队和生产队经营的农具修制厂、组负责。此外,水利、畜牧等部门还办起九十九个工厂,专业生产本系统包干的工具。实行这种分级划线和分条专管生产推广的方法以后,作到了任务落实,各级厂、组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企业的潜力和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顺利地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
在解决原料问题上,我们贯彻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采取缺什么、找什么,能造的就造,不能造的就找东西代替的办法,解决原材料不足困难。如泾川县利用农闲季节抽人采矿炼铁,自己生产,自己使用。许多地方用废铁回炉炼成好铁,伐树锯木解决原材料问题。与此同时,今年国家给平凉地区调拨了一千三百二十四吨钢铁,各工厂节省了许多下脚料,商业系统开展了清仓运动,清理出各种物资六百多种、一百七十一万多个部件,支援农具改革的需要。我们就用这种自力更生为主,各方动手支援的办法,基本上保证了农具改革需要的各种原材料。
各地还以农具厂、机械厂为核心成立了技术传授网。用召开现场会、举办展览会、生产运动会和派人深入田间、工地巡回表演的方法,传授使用改良农具的技术,帮助修理各种农具,基本上作到了推广什么,传授什么,新工具和新技术一块推广到人。
由于我们坚持了积极领导,踏踏实实,深入开展工具改革运动的正确方针,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而今年以来全区农具改革运动进入了改革成风,配套成龙,推广成片的新阶段。其特点是:进展快,范围广,收效大。由单件的改革进入成套的改革,由改制简单的手工工具到创造比较复杂的半机械化工具,由季节性的突击,发展为持续性的运动。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创造、仿制、改良各种农具九十九种,推广使用八十五万多件,普遍提高工效一倍左右,提高劳动生产率15%,对争取今年的农业丰收起了很大作用。


第7版()
专栏:

抓住政治思想工作 推动经济工作报刊文摘 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
生产和建设工作,是要人去做的,是鼓足干劲、多快好省地做,还是干劲不足、少慢差费地做,这里面就有不同的精神状态存在。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又总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怎样去对待这些困难和问题,又有着不同的态度:有先进,也有落后;有革新,也有保守;有积极,也有消极。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对困难所采取的态度,对于生产的发展不能不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抓生产必须从思想入手。而生产和建设工作是具体的,困难和问题是具体的,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是具体的,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是经济工作赖以开展的先导,要想做好思想工作,离开了经济工作本身存在的状况,就找不到产生思想问题的客观依据,就不能以思想的跃进紧紧促进生产建设工作的跃进,所以说,抓思想又要从生产出发。
所谓抓生产从思想入手,就是说,当我们去完成一项新的生产任务的时候,不仅要分析生产中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各种具体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要着重分析广大群众对待这个任务的认识和对困难的态度,哪些认识是正确的,哪些认识则是不正确的;哪些看法和做法是符合多快好省要求的,哪些则是不符合多快好省要求的。这样,才有可能去启发和组织群众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去自觉地完成这一任务,奔向新的目标。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重要的是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技术问题中看到思想问题,用政治工作去统率经济工作,自始至终掌握总路线这面红旗去做好一切工作。如果不是从分析群众思想入手,只是一般地阐明完成这一任务的意义,自上而下地作动员、发指示,而不是自下而上地对具体思想问题作出具体分析,这样先进思想不会被发现,思想障碍不能迅速扫除,群众的思想觉悟也就不会提高。如果只抓生产不抓思想,满脑子里只有原料材料,设备数字和指标,以为这些才是物质力量,而看不到人是发展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有高度觉悟的广大群众,才是最重要的物质力量,那么,他就不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不利的各种物质条件。
上钢三厂二转炉车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个车间的一号化铁炉过去是:硫高、熔化率低、炉龄短,平均每小时只出十吨左右的铁水,人们称它为“老爷炉”。可是,现在已做到硫低、熔化率高、炉龄长,平均每小时可以熔化铁水十八点五吨,平均去硫率达到65%,炉龄也达到二百六十炉,远远超过其他大型化铁炉,成为上海市夺钢大战中的一个标兵,人们称它为“红旗炉”。为什么“老爷炉”会变为“红旗炉”呢?设备条件变了吗?没有。人员增加了吗?也没有。但是人们的思想状况确实改变了。由于在过去,领导上只抓生产,不抓思想,工人看到“老爷炉”只有四只小鼓风机,风管还漏风,信心不足,领导也只是忙于抓生产指标,不去切切实实地了解生产关键是什么和解决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因而产量一直跃不上去。当党总支书记赤脚下田,到一号炉亲自种“试验田”,既当战斗员又当指挥员,在急风暴雨中和工人一起推车运料,在炉边高热时和工人一起操作,改变过去班前班后领导布置任务,班后群众检查的方法,而采取遇事同群众商量,让群众自己议论,总结经验,交流技术,互相帮助,工人对炉长的评价是:从“管”到“帮”,从“看”到“干”,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说:“我们能把老黄牛变千里马”,“不怕炉子‘老爷’,只要我们思想不‘老爷’”,十八个人一条心,终于推广先进操作方法,攻破技术关键。人的思想面貌改变了,生产面貌也就跟着改变了。
所谓抓思想从生产出发,就是说,要从生产中善于发现带有普遍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又通过思想问题的解决,去有力地推动生产。生产实践是群众广阔的活动场所,离开了群众的生产实践,离开了生产现场,就不可能知道群众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思想问题。而且生产是不断发展的,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是不断出现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离开生产实际,就摸不到群众的思想脉搏。因此,我们加强思想工作,坚持政治挂帅,就是要把帅旗插到每个车间、每个小组,以至每个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去做思想工作。仍以一号化铁炉为例,过去这座炉常常发生“三光”现象,就是前炉放光,后炉化光,转炉倒光,不仅直接影响了化铁炉的产量,而且也造成班与班间生产脱节。原因在哪里?经过党支部的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在于干部与群众中有各顾各的本位主义思想,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上也不合理。那时全炉十八个人,分属三个班来管理,彼此不通气,炉长也只管前炉,管不了后炉。党支部一方面揭露本位主义在生产上造成的后果,教育群众认识相互协作的重要,同时实行了“一个班包开一只炉”的办法,把管理权限下放给炉长,于是就出现了十八个人一条心,前炉后炉一条心,你追我赶,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局面。过去风管漏风很厉害,长期不能解决,群众发动起来后,便主动查漏风,堵漏风,使吹入化铁炉的风量增加了50%,炉子寿命延长了一倍,熔化率提高了30%以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从生产出发,就是要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是离开生产实际抽象地抓思想,也不是就事论事地去解决问题,而是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到思想认识上来解决,在群众认识一致,出于自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积极性,去克服跃进中的障碍。
(摘自上海《解放》1960年第十七期闻永文) 把政治思想工作深入到第一线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越来越细的经济工作,要求有越做越细的政治思想工作做保证;没有深入细致、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工作,经济工作就没有灵魂,就没有根基,越做越细也就不大可能。这个道理我们工矿企业的领导干部是完全懂得的。但是,对于一些企业的领导干部来说,懂得是一回事,实际做又是一回事。这倒并不是说他们不愿这样去做,不想这样去做,而是有点“不得其门而入”。入这个门难不难呢?不难。只要深入下去,到第一线去,同群众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问题就比较好办。在这里,深是前提。深了,才能细,反过来,细又要求再深;只有深了,细了,政治思想工作才能做得生动活泼。人们常说:要做好思想工作,必先了解群众的思想活动。如果不深入下去,不同群众打成一片,对群众的思想活动不深知深解,政治思想工作就失去了切实具体的对象,或者成了空洞的东西,那怎么可能做好呢?
还有,政治思想工作必须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不能孤立地去做。如果政治思想工作脱离开经济工作,不和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相结合,那么,所谓政治思想工作,就是空的了;反过来,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如果不谈思想,没有政治思想工作做保证,所谓具体问题也就很难解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事情往往是这样:具体问题中有思想问题,而思想问题中又有具体问题。打个比方,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差不多每个企业都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但是,有些先进经验却没有推广开,或者推广得很慢。如果追问原因,不外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问题,即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有斗争,或者说,先进思想还没有彻底战胜保守思想。一是实际问题,即推广中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思想问题和具体问题,并且把它们同时解决。只有如此,事情才能好办、办好。西山矿务局如下这个事例,很有说服力:官地矿因为运输线路维护得不好,车辆落道事故较多,影响到原煤产量的提高。为什么运输线路维护得不好呢?原因是线路维护工人不安心工作。这当然是思想问题。但是,也有具体问题:线路维修没有制度,没有技术标准。从这个事实中看,主要是线路维护工人有思想问题,只要这个问题得到解决,落道事故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当然,制度问题也必须同时解决。因为只有把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问题才能算彻底解决。事实也正是这样,当官地矿领导干部帮助维修工人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之后,这里的日运煤能力即由两千吨左右,提高到三千吨以上,而这个线路维修小组,也一跃而成为全矿的先进小组了。可见,解决具体问题,必须从加强政治工作,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而解决思想问题,又必须结合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那种把政治思想工作和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分割开来的做法,应该防止和反对。
(摘自9月3日《山西日报》社论)


第7版()
专栏:

揭开湖泊新学科的序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 杨锡臣
我国是一个湖泊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无论在沃野千里的长江沿岸或是积雪终年的青、康、藏高原,都有湖群的分布。我国湖泊的类型十分复杂(如冰蚀湖、泻湖、喀斯特湖、构造湖等),资源蕴藏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闻名于世的大湖:如青海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镜泊湖、罗布泊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天然湖泊面积在五万平方公里以上,而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湖泊洼地总面积即有二万余平方公里左右,几占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面积的10%左右。解放后,人工湖泊(水库)陆续兴建,特别是自全国水利化运动以来,水库数量迅速增加,像官厅、佛子岭、新安江、三门峡以及丹江口等都是我国目前的大型水库。
湖泊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湖泊资源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大的作用。湖泊既可以提供农田灌溉、工业和饮用水源,用作交通航道,又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事业,调节河川径流。高原地带的盐湖,蕴藏大量矿产,更是国防工业、化学工业和制盐工业重要的原料基地。某些湖泊还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供发电。应该指出,滨湖沿岸,常常又是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的地方,利用湖泊的自然环境,开辟湖滨公园,可供劳动人民疗养和假日游憩。
以调节洪水和水产为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湖泊的经济效益。1954年长江遭遇特大洪水,其洪峰流量为六万八千秒公方,而中游河道的安全泄洪量只有四万五千秒公方。监利一带,河道弯曲,坡降平缓,安全泄量仅三万五千秒公方,只占长江干流洪水的一半。正是由于沿江湖群洼地的蓄洪作用,以及巩固的堤防措施,才保证了江汉平原和武汉地区免于灾害,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湖泊的水产资源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初步统计,仅太湖鱼的年产量即达二十万担左右,如果把全国大小湖泊充分利用起来,水产品的总产量更是十分可观。
我们不能不看到,目前湖泊利用的程度还很低,远远落后于生产飞跃发展的需要。目前许多湖泊仍然处于天然利用阶段,即使像太湖这样水产量很高的湖泊,平均亩产亦不过五到六斤。由于湖泊受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某些湖泊日趋衰亡,随着时间的增长,其调节河川径流的能力亦将日渐减小。如众所熟知的洞庭湖,已由全国第一大淡水湖而退居第二,许多湖区,旱涝灾害仍相当严重。“大水一片,枯水一线”,这就是鄱阳湖水位变化的真实写照。水库的情况虽有所不同,但水库蓄水以后,库岸演变、水库泥沙淤积、水温变化、水面蒸发耗损、水质盐化和波浪等重要问题,都亟待进行研究。摆在湖泊科学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全面地改造湖泊水库的自然条件,掌握各种变化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湖泊的生产潜力,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湖泊科学必须遵循综合研究的方向
研究湖泊最早的是瑞士学者弗列尔教授。《日内瓦湖泊的研究》一书,是他积累了三十多年经验写成的湖泊典型巨著。十九世纪,俄国、瑞士、德国就已开始了系统的湖泊研究工作。二十世纪初俄国学者马尔洛夫所编写的湖泊研究规范即已问世。贝尔格院士关于咸海的论文,是湖泊科学研究的名著。而扎依可夫教授所著《湖泊学概论》,已用现代最新科学水平极完善地叙述湖泊科学。此外美国、日本也有不少湖泊方面的论著。
西方湖泊学的内容,偏重于湖泊生物,对湖泊中的个别问题虽有较深入的研究,如德国学者曾研究过湖水光热折射计算问题,但总的来看是不全面的。他们研究的空间,多限于湖泊本身。苏联的湖泊学却注意到与湖泊有关的诸方面。他们将湖泊视为自然综合体的一部分,研究湖泊本身的形成、演变以及与湖区气候、滨湖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结合生产,为改造自然而进行的研究,苏联湖泊研究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
湖泊科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学科。我国湖泊学的发展,无疑地应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以生产需要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为依据。从湖泊多方面的作用来看,必须把它作为统一的综合研究对象,单目标研究湖泊的开发利用,是违背社会主义建设原则的。湖泊中各种复杂的现象和过程的产生与变化,绝非某一门学科所能全面认识和解释的。统一在湖泊自然条件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的密切关系。例如湖泊水色和透明度的变化,就受湖盆土质,浮游生物的影响。要研究湖泊水文特性,湖区气候,滨湖自然地理,甚至物理学(光、声、热学),等等,就成为认识湖泊水文现象和过程不可忽视的因素。要研究湖泊水生物,主要是研究湖水中动、植物和生物群的栖居问题,那么,它就不得不在颇大程度上从水文学中(包括水化学)吸取它需要的资料。而通过水生生物本身,动、植物,有机物分布资料,又可以间接了解水文特性,如湖流分布、各个不同湖区之间的水交换,不同深度化学作用变化过程等等。另外,当我们研究湖泊时,如果不考虑湖盆的性质,那么就很难想像所有的湖泊现象,因为湖盆大小、形状、成因、变迁,湖岸结构特点等条件,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湖泊水文、生物、化学的许多特性。从上述简单分析中,不难看出湖泊研究工作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
应该强调指出,研究湖泊特性需要同时研究湖泊水文、地质、地貌、水化学及水生物等,但湖泊学并非上述学科简单的结合,而系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
根据湖泊自然现象统一的原则,研究湖泊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1)以湖泊水体为主,研究发生在湖水中的水文、生物、化学、物理现象和过程。
(2)以湖盆形态作为对象,来研究湖泊水体的自然环境,认识湖泊的成因、发育、变迁以及与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就能获得湖泊科学的完整概念,为改造和综合利用湖泊资源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否则,湖泊科学离开了水体,就不可能有研究内容,而研究水体忽视了它的自然环境,也就将失去其依存的基本条件。客观情况决定了湖泊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综合的方向。
应该指出,湖泊综合研究不仅不排斥各独立学科的发展,而且只能是对它们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综合研究的原则,也绝非不考虑时间、地点和条件,生硬地将一切研究内容平行罗列,而是根据湖泊分布的具体特点,以服务于生产需要为目的来确定研究任务,并且应该以某一最突出的生产问题,以某一门学科为中心进行综合研究。像长江中、下游沿岸的湖泊,可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水产资源的扩大开发利用的问题。在这个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就应该以湖泊水生物为重点,其他工作则环绕水生物这个中心,提供它所需要的资料,并兼顾湖泊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如航运交通,给水灌溉、湖积矿床等。随着地区的改变,科学研究的中心任务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对高原或者干旱地区的湖泊,就可能以探索矿床、服务于化学工业、寻找水源、改变气候为主要研究内容;但也不排斥对其他生产问题的研究。湖泊也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必须坚持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湖泊资源普查、研究站观测和室内实验三结合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必须有完善的科学方法。对湖泊中发生的各现象和过程,要求掌握其变化、发展规律,要使所解决的实际湖泊生产问题,建立在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科学资料基础上。湖泊研究工作,既要采用流动性的短期湖泊资源的综合普查,野外固定湖泊研究站的系统观测,还须进行室内实验,以便与野外调查观测相互验证。通过这三种方法的密切结合,就可以为解决某些具有重大生产价值和科学意义的研究课题,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湖泊资源综合普查,是一种临时性的湖泊查勘工作。尽管目前我国湖泊科学还处于初创阶段,但许多国民经济部门已经对湖泊科学提出了要求。因此,首先组织湖泊资源综合普查,是服务于国民经济需要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湖泊科学迅速发展的最好步骤。
湖泊资源综合普查的内容,一般应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湖泊水文,湖泊地质、地貌,滨湖自然地理,湖泊水生生物,湖泊水化学特性,以及湖泊经济调查等方面;并研究湖盆形态及其形成、变迁规律,发现湖积矿床,了解水生资源蕴藏和分布,湖泊水化学成份的含量及其变化,掌握湖泊水文特性,湖泊水量调节,湖水运动情况,调查湖泊利用现状等等。科学研究工作上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具有重大生产价值的实际课题,都是从全面综合的资源普查中提出的。
湖泊资源综合普查工作,要求进行得愈快愈好。如前所述,我国湖泊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如果只依靠少数专业机构来承担这项任务,势必发展缓慢。湖泊科学研究,也应该和进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样,要大搞群众运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他们的无穷智慧。由于滨湖人民与湖泊有着密切的经济生活的关系,他们深切地了解它,熟悉它。鄱阳湖区的广大人民,根据长期生活的丰富经验,已经掌握了湖泊水位变化的特性。目前正在中共江西省委的领导下,开展大规模的与湖争地、向湖滩进军的运动。此外,滨湖人民对风浪预测、水产养殖、捕捞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可以深信,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湖泊研究工作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科学研究单位和有关经济部门应当承担起技术顾问的责任,选择若干不同地区的典型湖泊,进行带有试验性的深入调查研究,摸索一套方法,拟定出比较完整的符合于实际的调查技术规范,介绍推广,作为全面普查工作中的技术指导。
固定湖泊研究站的观测是指长期性的观测研究工作,它是湖泊研究工作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它与湖泊资源普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也可以说是“点与面”的结合。固定研究站选择的对象,应该是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各类大型湖泊来建立综合性的实验研究基地。实验站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水量平衡、沙量平衡、热量平衡、化学平衡,以及波浪、湖流状况,湖泊气候调节,水生生物生态条件、生活习性等,并从理论上探讨各种要素的变化规律。
实验研究是科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门。野外观测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找到规律,而为了研究各种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条件,还必须辅以室内实验。如研究湖(库)岸变形,风浪的形成与发展,模型实验能更快获得成果。实验数据与观测资料的相互验证,就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解决生产问题,并使论据充分。因此湖泊科学应该遵循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重,短期普查、长期观测、室内实验相结合的原则,使理论真正具有指导生产实践的普遍意义。
由于湖泊状况和水库状况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研究湖泊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效地综合利用湖泊,而且对已建水库的运用和拟建水库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预料,今后几年开展水库的研究工作,将会成为我国湖泊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湖泊资源普查已在一些地区进行,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数百处大小湖泊的水生物作了调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不仅进行了江苏湖泊的综合普查,而且还在江苏筹建了一处综合性的湖泊实验站。中国科学院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对柴达木地区盐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此外,有关产业部门、高等学校和地方有关单位也都在积极组织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尽管目前湖泊的调查研究工作规模还不够大,经验还很缺乏,质量还不很高,但是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湖泊科学这一新学科,将随着一日千里的大跃进的形势,随着科学研究队伍的成长和壮大而不断发展,并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