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用不断革命的思想指导工具改革运动 中共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
黔南山区的工具改革运动,从去冬兴修水利以来,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单项工具改良,发展到多项工具改良、配套;从人力操作工具,发展到部分使用畜力、水力、电力操作工具;从对农田耕作的工具改革,向农、林、牧、副、渔和生活用具的全面改革发展。现在,农业生产的各道工序和兴修水利、短途运输、产品加工、生活炊事等方面,都有了土机械。其中,有的已在部分地区配成套,部分手脚操作的农活,已为工具操作所代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成为贯彻“以农业为基础”方针的有利因素。随着工具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土机械的威力,展望机械化远景,更加积极地投入了工具改革运动。
我们在领导工具改革运动中,遵循着毛主席的不断革命论的教导,一手抓今天,一手抓明天,上步想到下步,步步衔接,环环扣紧,使工具改革运动从一个胜利到另一个胜利。去冬今春,兴修水利运动中,我们领导群众大搞工具改革,实现了施工土机械系列化后,立即把水利工具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农事活动方面去,并且陆续从水利工地抽调了大批民工,回到生产小队推广这些经验。在兴修水利运动的后期,当州委提出大搞以春耕工具改革为中心的口号时,由于准备工作充分,在春播以前,很快就掀起了以制造、推广插秧机为中心的栽种工具改革高潮。插秧后期,又开展了以推广使用薅秧耙、运肥器为中心的田间管理工具改革运动。现在,以收割机、脱粒机为中心的秋收工具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工具改革运动随季节的发展而发展。上个季节搞下个季节的工具改革,下个季节一面改进提高本季节的工具,一面搞再下一个季节的工具改革,这样,就可以走在季节的前面,充分发挥新式工具的作用。
在大造插秧机的同时,大力抓紧推广使用改良工具的准备工作:层层开办训练班,召开比武会,组织巡回表演,现场辅导,深入宣传机插优越性,传授使用技术,一鼓作气培养出技术骨干二万多人。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些人的带动和传授,很快扩大了机插队伍,保证了今年插秧机的普遍使用。
工具改革运动的每一步胜利,都与上步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巩固了上步的成绩,又为下步奠定了基础。为了使上步顺利转到下步,必须抓住上步和下步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黔南地区的情况,我们主要抓住了三点:(1)总结、运用和发展上步的经验。工具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创造了一些经验(包括领导方法、政治工作、技术等方面),运用和发展这些经验,对于促进工具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有重大意义。例如,两手抓的方法,过去只是在道理上懂得,经过在工具改革运动中的实践,得到了深切的体会。(2)依靠前个运动中的骨干,开展下个运动。工具改革运动的每一阶段,都培养训练了一批骨干。依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积极带头作用,可以促进运动迅速形成,并走向深入。(3)积极运用、改进和提高上一阶段制造的工具,并把各个季节的工具改革联系起来,使其系列化。虽然,不同的季节使用的工具不同,但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作业环节是密切衔接的,上个工序有了先进工具,就要求下个工序在劳动效率与作业规格上,有与之相适应的先进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充分发挥上个工序的改良工具的作用。此外,有部分工具是四季运用的,多数工具可以运用两三个季节,积极运用、改进和提高上步制造的可以运用的工具,不仅能够促进下步运动迅速形成高潮,而且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工具改革的红旗——紫松公社,就在今春把水利工地90%的工具,运用到春耕生产上。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依照这些具体条件,正确决定上步和下步的工作重心与工作秩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黔南地区的具体条件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山区,生产工具比一般地区落后,部分山区甩掉木质农具,拿起铁质农具,只有七、八年的历史,有的农活在最近两年内才使用工具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工具改革要特别注意从土法着手,以土为主。哪怕是较低级粗糙的工具,只要比原来的工效有所提高,劳动强度有所降低,就应该大力推广。离开原来的基础,企图一开始就能用上高级工具,是不切合实际的。从土法着手,以土为主,要同时注意不失去用洋法的机会。如果看不到从改良工具发展到机械化的必然性,只走上步而不去考虑走下步,也是不对的。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在领导工具改革运动时,采取循序渐进和积极促进相结合的方针,既正视原有基础,又重视逐步提高。在抓山区的运输工具改革时,我们一方面普遍推广牛驮、马驮、牛车、滑丝、滑槽、滑板、田间木轨车等工具,以代替肩挑背背运输;另一方面,积极兴建简易公路、大车道、土铁道,发展汽车、土火车和大型畜力车运输。
工具改革运动的上步进行得愈好,下步就会有更加顺利的条件,因此,我们既抓上步到下步的纵的发展,也抓每一步的横的发展,用上步横的发展,促进下步横的发展。在抓每一步横的发展的时候,我们注意先进与后进之间的平衡。在力争新的平衡时,我们一手抓先进事物冲破旧的平衡;一手抓后进事物赶先进建立新的平衡。例如,在水利施工工具改革中,我们抓住运输这个中心环节,以各种运输工具代替肩挑背背运土,冲破了挖、补、卸、夯、运等工序之间的平衡;同时狠抓挖、补、卸、夯等几道工序的工具改革,使这几道工序重新与运土工序建立了新的平衡,实现了水利施工土机械系列化。这种情况,起初只在部分水库工地和个别县出现,经过组织后进地区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后,就在全州范围内普及了。水利施工土机械系列化的实现,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开阔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眼界,培养了大批骨干,学会了大搞工具改革运动。
黔南地区的工具改革运动,正在胜利的基础上,沿着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前进。我们决心进一步深入学习毛主席著作,更好地运用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辩证统一的思想,指导工具改革运动,以更好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加强农业战线。


第7版()
专栏:

全面革新 配套使用 以土为主 由粗到精
黔南工具改革向系列化方向前进
全州改革与推广新式工具五百余种,共二百余万件
本报讯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工具改革运动,在不断革命的思想指导下,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零星的工具改良到系统的工具改革,由个别工序的改革,到各工种全面革新的阶段。
在去冬今春的兴修水利运动
中,各族人民发挥了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大造、大改、大力推广新式工具,实现了土机械系列化施工,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在这一成功经验的鼓舞下,全州的工具改革运动进展十分迅速。从去年11月到今年8月,全州共改革与推广了各种新式工具五百余种、二百余万件,超过前两年总数的一倍以上。新工具的大量出现,促使工具改革运动向着系列化的方向发展。现在,农事耕作、短途运输、产品加工、生活炊事等方面,都有了新式工具或土机械。进展较快的地区,已经把各种新工具配成套。
黔南山区道路崎岖,耕地分散,过去运输依靠肩挑背背,用于运输的劳动工日,占劳动工日总数的一半左右。大量推广使用牛马车、驮牛驮马、滑道、滑槽等新机具以后,尽管运量日益增加,用于运输的劳动工日却下降到目前的三分之一。瓮安县实行汽车跑干线,牛马车跑支线,土火车、人力车跑田间,木帆船走河道,滑丝、滑槽爬高山,基本上实现了“一条龙”定线运输,大大提高运输量,超额完成了运输任务,获得了中央交通部的红旗奖励。耕作方面占用劳力较多的插秧、脱粒和田间运输,也已大部分被先进工具所代替。全州工具改革的红旗公社——望谟县紫松公社,犁耙、播种、插秧、薅秧、锄草、追肥、抗旱、灭虫等工序都已采用新式工具,基本上实现了新式农具系列化。现在已赶制出一批收割、脱粒等新工具,为秋收新农具配套作了充分的准备。今年全州的水稻田,有40%左右是插秧机插的,80%左右是薅秧耙薅的,人们渴望已久的“插秧不弯腰,薅秧不用手脚”的日子正在逐步实现。
在“按套制造、按套改革、按套推广”的口号下,各级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大抓新式工具的配套工作,缺啥补啥,集中精力突击缺门工具。夏收中,收割、脱粒是两个落后的工序,独山县荔波公社就突击创造符合山区使用的收割机与小麦联合脱粒机,经历了十四次失败,终于制成了“独山二号畜力收割机”,获得了西南三省夏收工具改革经验交流会的好评。收割机同人畜力车、脱粒机等配成套,收割、运输、脱粒等主要工序,基本上实现了新式农具系列化,全社不仅提前半个月完成夏收任务,并节约了40%的劳动力。
新式工具一经系列化,更加大显威风。长顺县猫营公社开始使用插秧机插秧,一般每天插二亩左右,高的达到了六亩,比手插工效提高一至五倍,后来,给每部插秧机配上一部补秧器,再给每三、五部插秧机配上一部扯秧器和洗秧器,插秧工效较手插提高了二十倍。望谟县紫松公社为玉米播种机配上施肥车,使打窝、播种、施肥、盖土等四道工序一次完成,两人一天播种十五亩,提高工效三倍以上。由于成套地使用新式工具,春耕生产以来,全州仅在耕作、运输、加工、生活和饲养等方面,就节约了四千多万个劳动日,等于增加了十二万多个劳动力,促使播种和田间管理等工作越作越细。
全州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出现了二百多个红旗单位、千余名标兵,培养了一支拥有数万人的工具革新骨干队伍,他们都成为带动群众进行工具改革的重要力量。
(杨贯思)(附图片)
社员们用改制的“搧刀”和“网车”割麦,比用镰刀割麦提高工效三倍                冯济源摄
社员们用脱粒机快速脱粒,并将晒干扬净的小麦及时装袋入仓
冯济源摄


第7版()
专栏:

改变穷困落后的山区面貌
望谟成为黔南自治州的红旗县
本报讯 望谟县各族人民,在各级干部的带领下,埋头苦干,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就改变了穷困落后的山区面貌,成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红旗县。
望谟县位于贵州高原南部边境,是一个布依族人民聚居的山区。解放前,大部分农业生产地区使用木犁木耙,有的还是刀耕火种,粮食不能自给;工业也很落后;解放后,这里各个方面虽然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过去基础太差,到1957年止,仍未改变落后面貌。
1958年初,望谟县的各族人民,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发奋苦干,决心赶先进,争上游。各级干部上山下乡,和各族人民一道,同甘共苦,70%的干部带着锄头、镰刀等工具,下到生产队安家落户。这一年,全县四百多个生产队中,每个队都有一个干部长期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干部们深入到基层后,和社员们一起,因地制宜地制订了改造山区发展生产的长远规划,并计划在1958年春耕前,兴修灌溉五万亩农田的水利工程。各族人民迅速投入兴修水利运动,掀起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兴修水利高潮。到5月初,全县就完成了能灌溉十万亩农田的小型水利工程,比原计划超出一倍。插秧开始,一部分社员不习惯,不愿意推行合理密植的经验。干部就带头栽合理密植秧,并把技术一一教给社员。社员们说:“干部这样关心生产,我们还能落后吗?”于是,合理密植经验很快就在全县推广起来。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各人民公社利用山区有利条件,大搞多种经营。望谟地处亚热带,适合种植甘蔗、咖啡等经济作物。他们就从外地引进甘蔗良种,把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半。大搞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结果,各族人民的收入年年上升。1957年,全县每户平均收入为二百九十八元,1958年便上升到三百四十多元,到1959年时又增加到五百元左右。
由于各级干部长期和各族人民一起埋头苦干,望谟县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全县粮食年年增产,做到自给有余。在工业生产方面,现已办起农具、机械、化肥等工厂一百七十多个,年产值已达到一千一百万元以上。文教卫生等工作,也得到空前发展。从1958年以来,连年荣获自治州农业、工业、财贸和卫生等方面的红旗。  (贺永丰)


第7版()
专栏:

锦上添花话都匀 关启忠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是贵州南部的交通枢纽,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黔桂铁路横贯市区,正在修建的湘黔铁路,也将在这里同黔桂路接轨。
这个十年前破烂不堪、仅有一万人口的小市镇,现在已是工厂林立、市容整齐,拥有十二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成为促进黔南地区农业技术改造的基地。这里的铁路、机械、电力、轻化工等工业,为农业提供了愈来愈多的新式机具、化肥和电力。
解放前,都匀的工业生产是一张“白纸”。全市只有零零落落的几家铁匠铺和少数的个体手工业者,全部从业人员不过一百五十多人,只能生产质量较差的锄头和镰刀。一般农具都要依靠外地供应。解放后,特别是大跃进的1958年以来,都匀地区的工业得到了飞跃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即建立了钢铁、机械、煤炭、电力、轻化工等工业基础。全市新建厂矿的面积,等于解放前市区总面积的一倍半。工业总产值1959年比1949年增长二百倍。
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技术改造。以都匀钢铁厂和杨柳街钢铁厂为骨干的钢铁“小洋群”的建立,结束了黔南地区不产钢和钢材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业生产对于钢铁的需要。同时,机械工业的发展,给农业提供了愈来愈多的生产资料。其中包括很多过去从未制造过的插秧机、新式犁耙和排灌工具。
在“大力支援农业”的口号下,近几个月来,都匀地区的厂矿掀起了全面、系统地支援农业的高潮,市区的七十多个厂矿通过厂社挂钩,分片包干,办卫星厂等办法,普遍与郊区的人民公社挂了钩。黔南通用机械厂、柴油机械厂、电机厂分别帮助都匀地区的八个公社建立了拥有金工、锻工、钳工、铸造等工序的农具厂。最近一个时期,全市各厂矿即为公社培养了一百六十四名技术工人。制革厂、腊纸厂还设立了卫星车间,利用副产品制成硫酸铁、硫酸铵等十余种化肥,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附图片)
风景优美的都匀剑水河滨  本报记者 陈登庸摄


第7版()
专栏:

黔南民歌
送条大鱼主席尝
社里有口大鱼塘,
塘内鱼儿条条壮,
捉条大鱼丈把长,
八人抬到火车上,
大鱼运到哪里去?
敬请毛主席尝一尝。
心心向着共产党
大树发?一个根,
各族人民一条心,
心心向着共产党,
社会主义万年春。
赶牛调
以往送肥上山坡,
肩挑背驮汗成河,
如今送肥上山坡,
赶着驮牛唱着歌。


第7版()
专栏:

人穷发奋起 刀钝石头磨
——记隆兴队由穷变富的经过 本报记者 王青海
一年多的时间,独山县平湖公社著名的穷队——布依族聚居的隆兴生产队,由缺粮队变成余粮队,赶上并且超过了附近的富队。这件事在平湖公社引起了强烈的反映,穷队的社员说:“硬是要像隆兴队那样发狠干一番!”富队的社员说:“从前瞧不起人家,现在却赶到前面去了,不大大加把劲是不行了!”。
1959年初,在县委召开的一次干部会议上,为便于领导,有人建议让隆兴队和邻近的卡卜队合并。公社、管理区都没有意见,隆兴队也表示同意,但是,卡卜队的干部却不十分愿意。当时,在兔场管理区以至全公社,隆兴队都名列后尾,经常从外队调入粮食,卡卜队不愿合并,就是嫌隆兴队穷。这一场小风波,使隆兴队的干部沉不住气了,原来是讨论跃进计划的会议,变为讨论赶富队的会议了。绝大多数人表示要下狠心搞好生产,争这口气。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杨新忠说:“毛铁也要打成钉,我们要下决心赶上去。现在我们就是落后嘛,不能埋怨人家。”刚刚下放到管理区担任总支书记的公社党委副书记吴兴祥,原来一直不声不响,坐在一旁静听大家发言,这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以卡卜队作为对象,你们敢不敢同他们比个高低,赶他们,超他们!”全队干部的回答完全一致。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产生了“人穷发奋起,刀钝石头磨”这个振奋人心的口号。
争论发生在全队社员大会上。有几个老年人和富裕农民提出:隆兴队穷是“生定的眉毛,长就的像”,要赶上卡卜除非是“石头开花,马生角”。“卡卜是黑油油的肥地,我们怎比得过人家?”有的人甚至断言,“要赶卡卜队,非十年办不到”。多数社员坚决反对这种自暴自弃的思想,认为:只要干劲足,瘦土出黄金,一定能赶上卡卜。支部领导大家算细账,找自己队的有利条件:隆兴队田地多,又集中,土质虽差,可以改良,抓住因地种植和精耕细作这两条,粮食肯定会增产。粮食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都好解决了。部分土地适宜种植青麻、棉花等经济作物,收入较高。生产队接近公路和仓库,可以发展运输、打铁、烧石灰等副业生产。这笔账算下来,收入竟比卡卜队多得多,打个八折也赶得上卡卜。社员们劲头鼓起来了。老社员贾树清不听别人阻拦,约合几个老年人,把食堂的菜地全部包下来,他们说:“要赶富队,有多大力量就得使多大力量,我们年纪大,帮补一点也是好的。”小队和小队、社员和社员之间,掀起了挑战热潮。随后,又订出了超产奖励、出工、检查评比等制度。长期涣散的隆兴队,开始紧张起来了。
“他们的条件好,我们的干劲足”,冬天,雪凌笼罩着大地,社员们照旧出工。天麻麻亮,田野就热闹起来,大搞深翻、熏土和施肥。这一年,粮食获得了空前大丰收,总产量较1958年增长60%以上。小麦收割后,公社要求三天完成征购任务,结果,只用八个小时就完成了,在公社各生产队中夺得了冠军。
在那日日夜夜的奋战中,党团员、积极分子始终走在最前面。雇农出身的支部副书记曾世才,是社员们公认的“闯将”。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除了出去开会,他身上没有不带泥巴的时候。在播种插秧季节,他每天半夜就起床,到厨房帮炊事员煮饭;吃罢饭又同社员一道出工。春节期间,他带上两个积极分子,不声不响的去整地。一天傍晚下大雨,他招呼几个队长一声,扛起农具就上山,先清理栏山沟,跟着吆牛犁田。冷风,夜雨,使这个硬汉子感冒了,天亮时,社员发觉后,都劝他去休息,他说:“现在是一天活二十天粮的时候,这点小毛病算得了什么!”放下饭碗又上山了。夏收中,社员回去吃饭,他一个人留下看麦子;晚上干脆抱起大衣到麦场上睡。社员张彪先、罗民全去唤他回来吃饭,他背起枪离开场坝,又到其他地方去巡查了。他是支部书记,要负责全队的工作,但是,去年一年,他得到的劳动日顶上最强的劳力。二小队队长刘学,见重活就抢,见轻活就让,积肥时,一挑就是一百八十斤。四小队队长是割草能手,每次割草都是他第一。生产队五个干部,去年每人平均得到一百八十多个劳动日。他们不仅是生产的组织者,也是生产的带头人。
社员们关心生产已经形成风气。不久以前,湾头附近的玉米,一夜间被刺猪糟蹋了两亩。社员罗兴国
(党员)上火了,提起棒子就去找。他一会儿伏在地上嗅,一会儿起来走,找到刺猪洞,就在洞口周围垒上石墙,自己坐在外边等,白天夜晚不离开一步。那几天不断下雨,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小队长去看他,叫他回去休息,他怕刺猪跑掉,一连看了三夜,到底把一窝刺猪全部消灭才回来。在抢水打田的日子里,哪怕是半夜落雨,不用人喊,许多社员全自动涌往田里去。五小队有的社员薅秧只薅田边,其他队的社员问五小队队长:“像这样干法,怎么能赶上卡卜?”由于社员们把生产看成是自己的事,各种活路样样做在其他队的前边。春节前,他们就开始整地运肥,卡卜准备播种时,他们的玉米已接近种完,卡卜队种玉米,他们又在打秧田了。早玉米收获后,他们按照原订计划抢栽一季红薯,折成粮食,每亩地多收三四百斤,使三百八十多亩旱地超过了水田。农闲季节,他们就抓紧搞副业,仅挤时间为仓库运输,就收入二千多元。1959年副业和经济作物的收入,较前一年增加二倍,占全队总收入的30%左右。
“石头未开花,马没有生角”,隆兴队的面貌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第一次调出粮食支援外队。外队来运粮那天,隆兴队简直像办喜事一样,六十多岁的老社员芦秀珍,也赶来帮忙,人人都要享受一下这个光荣。去年分配,每个社员平均收入一百零四元,赶上了卡卜队;今年夏收分配更超过了卡卜队。社员们所欠贷款,已全部还清,大部分社员还有了存款。曾经认定隆兴队要穷一辈子,而搬到外队去住的几户农民,又陆续搬了回来。原来说隆兴穷是“生定的眉毛,长就的像”的田庆隆老人,也积极起来了。小伙子们见到他总要开几句玩笑:“田公!隆兴穷是不是生定的眉毛……”他不等人讲完,就拦住话头:算罗!不要再提那些过了时的话了!
隆兴队是变了,但是这个变化仅仅是开始。用队干部的话来说,“底子还薄,生产潜力还大得很”。社员们也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正在千方百计地争取更多的增产。(附图片)
罗兴国雨夜等刺猪
赵志芳插图


第7版()
专栏:小资料

黔南自治州简介
黔桂铁路一跨入贵州境,就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里居住着布依、苗、水、瑶、侗、僮、仡佬、汉等十多个兄弟民族,面积二万八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一百八十余万,其中布依族和苗族占43%以上。
黔南地区山川秀丽,河流纵横,有高山和平坝,也有丘陵和河谷,有高寒山区,也有亚热带地区,但是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作物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三熟。这里盛产水稻和玉米;小麦、小米、高粱、红苕、洋芋以及荞子、红稗、豆类等杂粮也不少。许多地区还盛产烟、麻、糖料、油料等经济作物,著名的特产烤烟,除运销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外,近年来每年都有大批上等烟叶出口国外。在望谟、罗甸两县的亚热带地区,有许多成片的甘蔗林、芭蕉树和菠萝园地。这里的布依族人民种植甘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素有“蔗乡”之称。此外这里还有多年生的辣椒树、黄豆树和茄子树等。当北方刚刚播下辣椒种子时,这里已吃到从树上摘下来的辣椒了。
黔南的地下资源也很丰富。有铁、铜、铝、锡、锌、锑等金属矿藏,还有石油、硫磺、玻璃砂、水晶石、冰州石等非金属矿。全州八个县市,除望谟外,县县都有丰富的煤藏。
解放后,黔南获得了新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这个资源丰富而生产却十分落后的山区,迅速地改变着自己的面貌。粮食产量1959年比1949年增长一点五倍,单产由原来的二百多斤提高到五百四十二斤。每年都调出大批余粮支援国家建设。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经济作物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总产值1959年较1949年增长七点六倍。
工业的发展更是惊人。到1959年止,全州已建成钢铁、机械、化工、电力和轻工业等各种大小厂矿三千多个,全州工业总产值1959年比1949年增长十八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49年的10%上升到38.66%。公路解放前只有二百二十九公里,去年就增至一千七百六十九公里,所有的县城、80%以上的公社和大部分管理区通了汽车。
(罗德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