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为了多收多种多打粮食 提前供应大批三秋工具
据新华社讯 各地商业部门为秋收、秋耕、秋种准备了大批农业生产资料,正源源向农村调运。
根据今年秋季作物种植面积大的特点,各地商业部门供应的“三秋”物资,时间比往年提早,数量也显著增加。截至8月底,全国已供应“三秋”用的半机械化收割机具四万三千多件,脱谷机具九万多件,播种机具四万五千多件,新式镰一百多万件,双铧犁十万多件,各种铁制小农具二亿二千多万件。加上各地现有的库存物资,今年供应“三秋”的半机械化农具和小农具,将比去年增加一倍左右。供应秋播拌种用的农药,也比去年增加了80%到90%。为了保证已经供应到农村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在“三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商业部门还加强了拖拉机和内燃机配件的供应工作。截至8月20日,全国已供应的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共达一亿一千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约两倍多。目前这些农业生产资料正源源调运下乡。黑龙江省已有80%的秋收物资下拨到农村。
在今年的“三秋”物资供应中,许多地区商业部门在做好机械化农具供应的同时,协同有关部门抓紧了改良农具的推广和小农具的生产供应工作。四川省梁平县商业部门把供应质量好、工效高的改良农具,作为“三秋”物资供应工作的中心任务。到7月底,全县已供应快速割禾器、推剪式收割机、打谷机、三用脱粒机、小麦开沟机等改良农具四万七千多件,做到每个生产队都有半机械化农具。
为了促进小农具生产的发展,各地商业部门贯彻“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供应”的方针,从原料、技术等方面给公社以有力的支援。云南省昭通县商业部门抽出专人帮助公社安排小农具生产,有的公社不产铁、木、竹等原料,有的公社原料比较丰富,商业部门就挂钩联系,促使公社之间互相调剂有无。目前这个县已准备的小农具占需要量的90%以上。浙江省平湖县商业部门根据各地历史上的生产习惯,组织全县七个公社的社办工业或公社的副业生产队大搞小农具制造。商业部门还抽出十五个干部驻到这些工厂去传授技术,交流经验,因此今年这个县的小农具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用料省,公社十分满意。
在“三秋”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方法上,也有很大改进。不少地区商业部门派出干部和职工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切实了解需要,及时进行供应。河北省永年县从县商业局到基层商店抽出二千多人组成支援农业生产大军,深入生产队、丰产方,展开了一个“见草就除,见虫就灭,缺货就供,见坏就修”的“四就保丰收运动”,一周内就供应了生产上急需的物资五万多元,修好机器、农具一千多件,还帮助公社锄草、治虫八千多亩。河南省安阳市采取大方设店、中方设棚、小方流动服务的方法,抽出一千多名商业职工建立方田服务站四十七个,既供应生产资料,也供应生活资料,既负责机具修配又负责传授技术,大大便利了群众。


第3版()
专栏:

厂队挂钩 上下结合 密切协作 突击修制
码头公社准备“三秋”工具又快又好
本报天津11日电 河北省武清县码头人民公社农具修配厂,针对今年“三秋”生产任务大、要求高的情况,采取“厂队挂钩、上下结合、密切协作、大搞突击”的方法,全力赶制“三秋”工具。截至9月5日,已制造出深耕犁、小麦播种机、刨薯机、切片机、淀粉机等半机械化大型农具七百多件,各种小农具四万多件,还修理和改制了六万多件小农具,已完成“三秋”工具修制计划任务的92%。
“厂队挂钩、上下结合”,可以发挥生产队人力、物力的作用,同修配厂分工合作,加速生产“三秋”工具。这个修配厂采取“两放”的办法,把一部分技术工人和生产设备下放给生产队,帮助各生产队组织能工巧匠建立了一百八十四个铁木联合修配组。这些修配组在农具修配厂的帮助下,既能修理和打制各种小农具,又能承制各种半机械化农具的铁木配件。这样,就减少了农具修配厂配修小农具的负担,能够集中主要精力突击赶制半机械化大型农具的主件。这种上下结合分工合作的方法,使今年的“三秋”工具生产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码头人民公社今年种植的玉米、甘薯共十八万亩,占全社耕地的一半以上,今秋小麦播种面积也比去年扩大,秋收秋种的面积比去年增加40%。同时,公社党委提出:“既要确保秋季作物丰产丰收,一粒不丢,收好加工好;又要保证小麦种早种好,实现合理密植化、规格化、园田化”。因此,需要大搞工具改革,生产大量的工效高、省劳力的“三秋”工具。在这种形势下,公社农具修配厂于6月下旬,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配合深入生产队,普遍进行了一次工具大检查。通过摸底算账,今年需要生产的各种“三秋”工具有五万多件,需要修理的有七万多件。这批任务如果单靠农具修配厂和原有的两个修配站承制,需要到明年2月份才能完成。根据这一情况,他们决定采取“厂队挂钩、上下结合”的办法,帮助各生产队建立健全修配网,开展群众性的突击赶制“三秋”工具的活动。仅用二十天的时间,就帮助各管理区建立了修配站,各生产队建立了铁、木工联合修配组。农具修配厂针对各修配组木工多、技术低的特点,采取了分工合作的“三包”方法,就是修配厂包机械化半机械化农具和主要工具铁活配件的制造任务;修配站包小农具制造和铁木合制工具的装配任务;修配组包木农具制造和小农具修理任务。通过这种方法,大大加快了制造和修理“三秋”工具的速度。全社每天由生产两台切片机一跃而达到日产二十一台。在短短的十天里,全社就制造出七百多台半机械化的大型农具。
在修制“三秋”工具的过程中,他们根据今年种植作物的特点,以种麦、刨薯、甘薯加工、玉米脱粒为主,分区分批,集中力量,开展突击战役。在8月上旬的第一个战役里,全社的制造修配力量集中大搞修配,十天就完成全部修配任务50%以上,及时支援了公社当前的生产。在8月中旬的第二个战役里,制造了各种高工效的刨薯机、切片机、深耕犁等半机械化农具三百多台。在突击战役中,修配厂、修配站、修配组之间互相竞赛,互相帮助,及时交流经验,提高了生产效率。
修配组的工人既是能工巧匠,又是农民,他们很熟悉各种农具的规格性能。许多生产队在制造农具过程中,根据本队整、半劳力等情况,生产的镐、锄等小农具分成轻重不一、大小不一的几种规格,社员们使用起来非常顺手。宋留口生产队有二十五个社员是左手用镰刀,修配组就特为他们打制了二十五把左手镰。


第3版()
专栏:

上海拖拉机制造厂职工加紧生产,大力支援农业,他们于8月28日提前三天超额完成了稻麦脱粒机的月产任务。图为大批脱粒机正准备装箱运往各地农村,支援秋收。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第3版()
专栏:

总结先进收割经验 制定“八字”操作规程
西坊子大队开展精收细打多产多收竞赛
本报天津11日电 河北省霸上草原地区一年一度的小麦、莜麦等作物成熟了。商都镇公社西坊子生产大队,为了在收获工作中作到精收细打,颗粒还家,这个大队从深入发动群众,总结收割经验入手,制订了“八字”收割操作规程,开展了以精收细打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今年西坊子大队的社员由于坚定地树立了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思想,秋收一开始,广大干部、群众就注意了精收细打,一般地收割都比往年细致。大队党总支并不满足现有的收割水平,趁大部分庄稼还未收割,及时地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在检查中发现,东坊子小队有三十亩小麦收割的不净,一亩地就拾回了十斤粮食;在另一块认为收割净了的地里,一亩地也拾回了四斤半粮食。小海子小队因为措施具体可行,收割细致,丢粮很少,经过仔细的拾穗、扫粒,在一亩地里也拾回了一斤半粮食。经过全面调查分析,全大队已收割过的地,每亩丢撒粮食八斤到十斤的占10%,丢三、四斤的占70%,丢一、二斤的占20%。党总支认为,今年收割确比往年细致,但是从各队不平衡情况看,只要坚持精收细打,再多收一些粮食,潜力还是很大的。
党总支把检查的情况和丢撒粮食的问题向群众一公布,大部分认为问题严重,但也有个别干部和群众认为问题不算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总支就“每亩地丢撒几斤粮食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发动群众通过算细账,组织了大鸣大放大讨论。在讨论中,不少人认为:“今年的粮食虽然丰收,是大家劳动一年换来的,一粒粮食也不该丢掉。”东坊子小队社员王庭瑄说:“楼房虽高也是一块砖一片瓦盖起来的,牛毛虽细能擀毡,一亩地丢几斤粮食不多,面积大了就是大问题。”党总支副书记赵瑞同志和大家一起算了一笔精收细打的账;全大队有五万九千亩地,按一亩地丢撒粮食四斤计算,就要丢撒粮食二十三万六千斤。常说:“油灯不拨不亮,道路不走不明”,经过这样一算,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精收细打的重要性。
为了研究丢撒粮食的现象能不能避免的问题,党总支总结了小海子生产小队收割的经验,用事实批判了丢点难免的思想,从而使群众认识到:只要珍惜粮食,细心收割,丢撒粮食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在提高群众觉悟的基础上,就如何精收细打的问题,发动群众,通过边找丢粮漏洞,边献策献计,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精收细打“八字”操作规程。这“八字”操作规程是:
适:适时收割。一般庄稼熟到八成就割,荞麦熟到七成就拔,做到熟一片割一片。割:割净、逐垅搂净,轻割、轻放。割的时候,捉秆不捉穗,以免掉粒。捆:当天割当天捆。捆小、捆紧,保证不开腰。码:庄稼个子要码在高处和干处。先码单后码双,便于通风,防止潮湿霉坏粮食。运:拉运要轻装轻卸,装好,车底板要严实。易掉粒的庄稼,如荞麦等要在早晚趁潮拉运。人背庄稼要少背快走,中途不息,以免揉搓撒粒。垛:庄稼垛要垛小、垛好、垛实,垛成塔字形,以免倒塌糟践粮食。碾(打):晒干碾净(一般庄稼都要碾两遍),抖净、扬净、扫净、起净,谷子要切净穗,山药要起净蛋。护:下地人要结合堵鼠洞,挖黄扛(黄鼠盗在洞里的粮食),拉运和碾场的牲畜都要带笼嘴。
为了贯彻执行上述措施、认真做到精收细打多产多收,大队和小队干部、党团员都深入到秋收第一线,包收割组、包碾场,同群众一起劳动,一块商量解决问题。干部和社员在收割中,都实行了“四定”生产责任制。各小队建立了检查验收小组,每个作业组都选出了两名检查验收员,当天的活当天按操作规程进行检查验收,合格的按定额记工分,不合格的返工,并且进行批评教育。在群众中开展了精收细打竞赛。大队在一个战役末进行一次大检查大评比,小队五天一评比,作业组三天一评比。现在全大队已涌现出精收细打先进小队四个,先进小组十三个,先进社员一百三十六名,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普遍造成了精收细打的风气。社员王庭瑄耕地带着口袋,在路上、地里见了丢撒的粮食就拾回来交队。社员进一步注意精收后,丢撒粮食的现象很少了。东坊子小队四十名儿童过去一天拾麦穗半车,现在一天仅拾半筐。(附图片)
适时收割是保证水稻多收的重要环节之一。这是江苏江阴县南沙公社三省大队党总支第一书记周永潮(左)和书记蒋八斤正在田间观察水稻的成熟程度,以便准备适时收割。      新华社记者 丁 峻摄


第3版()
专栏:

蒙树廷爱护粮食精收细打
三江公社以他为榜样展开增产节约粮食竞赛
据四川日报消息:四川崇庆县三江人民公社第十管区第一生产队的“五好”社员蒙树廷,积极响应党的增产节约的号召,在秋收中千方百计精收细打,并耐心帮助别人提高收割技术,减少抛撒,成为全社增产节约粮食的标兵。
蒙树廷今年五十一岁,贫农出身,具有劳动人民的勤俭美德。他一贯爱护粮食。如在夏收的时候,有天夜里发生暴风雨,他冒雨摸黑下田抢收回四十多捆小麦,避免了抛撒霉烂。收割小春时,他除了尽力减少抛撒外,还随身携带了个围腰,每天收工时总要拣回一包丢落的麦穗。在夏收中,总计他减少抛撒和增收粮食约四百多斤。
最近,蒙树廷听干部传达了党的增产节约和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心里感到无比的兴奋。他下定决心在秋收中保证丰收的粮食粒粒都收净归仓。他很留心寻找增产节约粮食的窍门。一天,他偶然看到新式打谷机上装有顶篷,感到这是一个减少抛撒的好办法,他就把自己的被单拆下来做成临时天篷。社员们学习了这个先进经验,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废布或布单子拿出来,全队、全管区的六、七十架拌桶上都挂起了天篷,每张桶每天能减少抛撒粮食三、四斤。
蒙树廷不但自己注意精收细打,还千方百计的帮助别人做到精收细打。有一次,他正生病躺在床上,听到田坝里传来一阵阵“咚、咚、咚”的打谷声,声浪急促得好似擂鼓。凭着多年的经验,他断定这一定是生手打的“刷刷把子”。他马上翻身下床,跑到拌桶旁,指着溅撒在田里的谷粒说:“你们看,这简直成了又打谷子又播种了。年青人要晓得生产粮食的艰难。早前我们佃地主的田,种一亩田一年要交七、八成租,受灾年成挨饿也要逼着交。如今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搞增产,把丰收的粮食抛撒掉了不但可惜,也对不起党啊!”他边说边传授打谷技术:“你们看,要这样:割下的谷子要放成扇子形,打谷要打‘滚龙把子’,不要使死劲,头两下轻,以后再重,要多抖……。”在他耐心地帮助下,赵庆丰等几个青年很快就学会了打谷技术。
秋收中,有一天第三组没有完成打谷子的定额,也打得不干净。他急得像自己没有完成定额一样,次日一早,就赶到三组的田边观察。只见蒙福永、赵秀英等几个矮个子青年,站在陷到膝盖深的烂泥田里打谷。他们把禾把举得高过头顶,可总是使不上劲,不仅打不快,抛撒也大。于是,他就建议队里改进劳力组合,调高个子社员打烂漕田,调矮个子社员打干燥的田。实行这个办法后,谷打得快,抛撒浪费也减少了。
蒙树廷虽然不是干部,可是在打谷子中途休息的时候,他总是主动地到处检查。发现了抛撒漏洞时,就立即提出建议,把它堵死。如有一次他检查到一架拌桶的下角露出一个酒杯大的漏洞,立即蹲下去拣起漏撒的谷粒,又将漏洞补了起来。并且提醒大家说:“我们要随时注意检查抛撒现象。蒙永清打的那架拌桶有个补巴拉脱了,我看了一下,拉一次桶要抛撒一两多谷子;打一挑谷子要拉三十多下,足足要漏掉两斤谷子。粮食是宝中之宝,可不能损失一点啊!”
蒙树廷爱护粮食的行动受到了三江公社党委的高度重视。公社党委召开了全社党支部书记会议,决定以蒙树廷为榜样,在秋收中开展精收细打增产节约粮食的评比竞赛。发动社员对照蒙树廷的事迹组织讨论,使增产节约粮食的思想深入人心。一个轰轰烈烈的学、比、赶、超蒙树廷的竞赛运动,立即在全社开展,各个管区都出现了大批蒙树廷式的人物。七管区社员罗玉洲、贺炳华,除了积极精收细打谷子外,还随身携带“增产包”,发现了地上散落的谷穗谷粒,马上就拣起来。十管区七十多岁的杨婆婆,专门做了一个竹刷把,每天到田里拣谷,连落在泥缝里的谷子,也拾拣起来。


第3版()
专栏:

赶上形势 适应形势 江星
“政治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是商业工作的根本观点。商业工作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很好地贯彻和体现这三大观点。
商业工作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三大观点,那就要看商业工作者的思想是否能够跟得上客观形势的发展。以农村商业工作为例,随着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加速进行,农村市场已经产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在:公社对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量大大增长了,品种扩大了,时间上也要求供应更加及时和提前了;农副土特产品的上市量大大上升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别是生活集体化以后,农民对各项生活福利事业的要求比过去更多了。在当前,一个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农业生产运动正在蓬勃开展起来,做为农业生产的“后勤部”,商业工作的任务也空前地繁重了。这就是当前农村商业工作面临着的新形势。
在新形势面前,商业部门的活动如果仅仅限于站柜台,坐等顾客上门,固然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就是单靠零星的货郎担下乡,也显然很不够了。
农村商业工作怎样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呢?重庆市长寿县葛兰供销社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经验。葛兰供销社在新的形势下根据过去“货郎担下乡”“院坝当商场,田坎当柜台”等购销活动经验,总结出一套“十送到堂(食堂),五送到田”的购销方法。他们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把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直接送到田间和食堂;在开展购销业务的同时,还挤出一定的时间参加农业生产。这样,既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又给广大社员群众带来很大方便;既起到了生产“后勤部”和群众生活“总务科”的作用,又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收购任务。
葛兰供销社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商业部门进一步树立起三大观点,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改进工作方法,商业工作就一定能够在支援农业生产和组织农村人民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3版()
专栏:

购销到食堂 服务到田间
葛兰供销社采取“十送到堂,五送到田”的办法深入第一线支援农业
据新华社重庆11日电 农村商业工作如何服务于农业生产,认真贯彻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重庆市的农村商业红旗单位——长寿县葛兰供销社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他们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创造了“十送到堂,五送到田”的农村商业工作的先进方法。供销社职工既做购销工作,又参加农业生产,以便密切同农民群众的关系,进行劳动锻炼。由于坚持推行这个制度,今年以来,葛兰供销社月月、季季超额完成国家收购计划,第三季度的收购金额计划在7月份就完成了。生产队和公共食堂由于不必派人上集镇购销物资,就节省了许多人力。供销社职工帮助生产队收割和栽种了七百多亩农作物,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日上半年也有一千五百多个。
今年春耕生产的时候,葛兰人民公社党委号召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全力支援农业生产,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兵强马壮,物资充足。中共葛兰供销社支部在上级党委的具体领导下,分析了农村商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根据大跃进两年来已有的“货郎担下乡”、“院坝当商场,田坎当柜台”等购销活动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十送到堂,五送到田”的农村商业工作方法,然后在各分销店和农村服务商店普遍推行。“十送到堂,五送到田”的具体内容是:以农村公共食堂为中心,把油盐、烟酒、医药、日用小百货的供应,农副产品和废品收购,以及烹调技术、理发、修补、量衣缝纫、政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深入到食堂;把农业机械、农具、农肥、农药、技术送到田间。
供销社职工按农事季节的忙闲情况,全面安排商业工作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每个职工都规定一定时间参加农业生产。今年春耕生产季节,农事活动十分繁忙,供销社除留下一小部分人照顾门市部日常营业以外,集中了几百名职工组成四个突击大队,送货下乡,把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送到生产队、田间和食堂。在夏季作物收获季节,供销社的送货队不仅送货,而且送货到哪里,就在哪里参加劳动,和社员共同抢收小春作物,同时收购油菜籽。仅七天时间,他们就完成了菜籽收购任务,时间比去年提前四十天,收购数量比去年增加98%,获得全市第一名。
在这个供销社里,不仅售货员送货下乡,服务员、理发员、厨师、缝纫师、修补人员也都带上自己的工具,到田间、食堂、抽水机站、电站服务。社员休息时,他们就在田头、食堂给社员理发、缝补。供销社的六十多名缝纫工人,在三个月中替社员缝衣二千五百多件,还做了许多农活。
“十送到堂,五送到田”的购销活动,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这个供销社在进行中,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在送货和收购以前,供销社党支部书记、社主任和职工们,分别到生产队和社员家里访问,了解他们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的需要,然后确定供应商品的数量、品种、花色和收购的时间,及时送货和收购。
葛兰供销社推行这个制度以来,不仅给农业生产和购销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而且使供销社职工与公社、社员的关系,出现了亲密无间的新气象。公社在生产上、社员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供销社都全力支援。今年前七个多月中,供销社通过各种办法,千方百计为公社增加了一百一十多万元生产资金。供销社需要突击收购农副产品时,公社党委也大力支持,在布置生产任务的时候,同时安排收购工作。


第3版()
专栏:湖北通讯

王大万到县农具厂落户 共青团武汉市委写作小组
今年3月,中共武汉市委发出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的号召,武汉汽车厂工人王大万立即向党支部报了名。他向党支部书记夏方敏说:“我出身在农村,在农村放过牛。现在要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大搞农业技术改造,需要技术工人,我愿意去和农民兄弟一道加速建设新农村。”
王大万得到批准,高高兴兴地回家去,告诉他父亲。父亲一听就怔住了:“为什么放着汽车厂的事不干,要到县里的小厂去?”晚上,他同弟弟一起去劝说父亲。他对父亲说:“解放以后农村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但和我们国家建设的要求比起来,生产还是落后的。要更快地改变农村面貌,就需要输送机器和技术工人支援农村。这是一项重大、光荣的任务。……”兄弟俩耐心地说服了父亲。临走的那天,老人家欢欢喜喜地一直把王大万送上车,并且一再叮嘱他要好好地干。
王大万一到云梦县,一片跃进的景象就深深地吸引了他。特别是在金店人民公社参观时,看到农民把大批蔬菜和生猪供给城市,他就想:“农民弟兄积极支援工业建设,我们工人就应该全心全意支援农业,加速改变农村技术面貌。来到云梦,就要献出全力,把云梦建设好。”
王大万被分配到县农具厂钳工车间担任副主任。一开始,他有些不习惯。看见厂里设备不多,大部分是皮带车床,脑子里不由得闪过一个念头:“这样的设备,完成任务有困难啊!”可是,他回头一想“王大万啊!你是怎么想的?大厂小厂条件不同,怎么光拿好的地方来比呢?”他回忆起:自己刚进武汉汽车厂时,厂里大部分也是皮带车床,人数也不多,同县农具厂比起来,也强不了多少呀!农具厂党支部书记袁德志向他讲述了工厂的远景规划:“这个厂要发展成为中型农具厂,能够制造大小农具,担任农业机械大修不出县的任务,将来还要制造动力机械。”王大万听了非常兴奋。他下定决心,要依靠大家,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工厂建设得更好。
当时,车间里正在赶制提水工具。他看见车间里有几个公社的人,就问旁边的王文斌:“他们是干什么的?”小王告诉他:“他们是金店公社等着要畜力水车的。一部水车可以节约八个劳动力。”小王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王大万的心,他暗自想道:当前农村里多么需要机械设备呵!一个县农具厂对全县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改造担负了多么大的任务!他更加感到自己的任务既艰巨又光荣。从这里,他开始把改变农村面貌的远大理想和自己的日常劳动结合起来了。
在车间里工作几天以后,王大万感到生产计划有点乱,他就和领导方面研究采取长计划短安排,计划天天到组,任务落实到人,合理分工的办法,把任务一竿子插到底,交给群众掌握。同时,在每月制订计划时,他又主动把车间计划告诉兄弟车间,这样,上下工序衔接得更好,协作关系也更加密切了。每次任务下达后,王大万就深入到关键地方和同志们一起攻关。例如,有一度三齿耘锄的肖子赶不上装配的进度,原因是肖子是用手工一段一段锯断的,效率低。他就和大家一起商量,把冲床临时改成剪床,一剪就是一个,效率提高十多倍。由于王大万同志紧紧依靠群众,加强计划管理,大搞技术革新,车间生产月月都超额完成计划。
王大万越来越爱这个工厂,他关心着厂里大大小小的每一件事。他看到车间工具放得乱,就利用休息时间把它收拾起来。同时一面建议车间建立工具管理制度,一面向工人宣传:“打仗靠枪,生产靠工具,工具没有管好,就会影响生产。”在王大万的影响下,大家都不乱丢工具了。为了不影响生产,他有时还利用大家停工休息的空隙维修机器。7月15日那天,正是厂里的假日,王大万和八个工人决心要利用假日检修机器。经过领导同意后,他们突击了一天一晚上,解决了烟囱加高、天杠检修、锅炉检修换水三个问题,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王大万勤勤恳恳地工作,许多工人很受感动。工人们都说:王主任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有一次,厂里赶制三齿耘锄,因为缺少垫圈不能配套。这成了厂里生产的关键。党支部就发动大家攻关。有的人建议用翻砂办法来做垫圈,可是翻出来的又厚又大,不管用。王大万想自己来做,但是厂里没有淬火设备,造不出冲模,他就想回武汉去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王大万回到武汉汽车厂,谈到县农具厂的困难,厂领导上立即答应帮助他们解决。职工们也热情地帮助他,积极找废料,利用晚上机床空歇的时间来加工,干了两夜,终于做成了一千多个垫圈。王大万高高兴兴地带着这批垫圈回到县农具厂,职工们见了更是喜出望外。
王大万全心全意支援农业技术改造,扎扎实实地作工作,使农具厂落后车间——钳工车间的生产面貌大大改观,被评为红旗车间。原来大家称它是“龙尾”,现在变成了“龙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