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论

战胜初霜 力争丰收
当前,大秋作物已进入决定收成的紧要关头。力保秋收作物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初霜的突然袭击,争取大秋作物高产多收,是目前时期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件大事。
今年春夏两季气候有些反常,某些地区的旱、涝、风、雹、虫等自然灾害交错发生,对大秋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发育有所影响。某些作物因春旱推迟了播种,而在生长发育期间,又遇到了久雨,因而收获期比往年可能稍为拉长。但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预报,今年的初霜冻大部地区比往年可能提早几天。这样就更增加了秋季后期田间管理的艰巨性。
抓紧防霜冻是争取秋季多收的一项重要任务。防霜冻的措施主要是:在霜前,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作物早熟,以躲过霜冻的袭击;在霜冻发生时,战胜霜冻的侵袭,以延长作物的生长发育期。目前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根据历年的情况看来,我国防霜冻的地区是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作物的生长期比较短,初霜出现的时间变化较大,因而霜冻的危害极为严重。但是在这些地区,防霜的习惯也还没有普遍养成,必须充分动员,使群众普遍认识其重要意义。在其他地区,由于霜冻出现日期一般较晚,霜冻强度较差,降霜时期作物大部进入成熟阶段,初霜冻的危害一般较轻。因而思想麻痹容易放松对霜冻应有的警惕。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思想。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变,几乎在每年的早秋或晚春总会有些地区发生霜冻,有时并会造成灾害,使农作物减产甚至失收。因此,预防早霜冻的为害,是秋季后期田间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关系着今年秋季粮食作物的多产和多收问题,必须引起应有的注意。我们在向大自然作斗争中,不应当存有侥幸心理,无论哪一地区,都应“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做到有备无患。事实上,在南方的某些地区也有可能遭到低温和冻害的突然袭击。如果我们做好霜冻的预报和预防工作,霜冻是可以战胜的。只要用人工的方法稍为提高植株间的温度,就可以大大减弱以至避免霜冻对作物的危害。1959年9月初,甘肃张掖专区各级领导亲自挂帅,广泛发动群众,采取大面积熏烟防霜等办法,战胜了初霜的为害,使全区一百一十四万余亩棉花、荞麦、糜谷等作物避免了冻害,获得了丰收。这个事实生动地告诉了我们,防御初霜做得好,是可以向大自然夺回更多的粮棉的。
防霜是向大自然作斗争的群众性活动。在防霜地区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层层建立防霜组织,专人负责防霜情报、通讯联系、物资运输、宣传鼓动等工作。要层层设防,把工作落实到生产队,要定人、定地、定措施、定责任,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撒下一个天罗地网,严密注视霜冻的发生和发展,不让霜冻钻了空子。严密组织,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和物力,是提高防霜效果的重要一环。今年春季在防御晚霜当中,山西、河南等省在当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层层设立了防霜指挥部,吸收农业、气象、邮电、商业、文教等部门参加,指挥部在防霜的重点地区设防霜办公室,深入实际,深入田间,具体布置检查防霜工作,使组织工作做得深入细致,战胜了霜冻的突然袭击。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值得仿行。
此外,还必须加强预报工作,根据当地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制订出整体的防霜方案。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历年霜冻最容易发生的地区以及各种作物所能忍受低温的最低指标,结合秋收秋播的总体计划,分类排队,掌握重点,确定哪几种作物、哪几块地区需要大防,哪些只需小防,哪些可以不防。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以节省人力物力。各级气象部门特别是人民公社的气象哨组,应在霜冻前,深入生产,深入田间,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情况,摸清规律,扎扎实实地把霜冻预报工作做好。
几年来,在和霜冻作斗争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地从组织上和技术方法上总结这些经验,对战胜今年的霜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大面积防霜,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熏烟和灌水两种。熏烟和灌水一般能增温一至两度,只要预报准确,防御及时,霜冻是可以战胜的。去年,河南等省在群众性的防霜活动中,创造出一种防霜炮,这种炮具有取材广泛、成本低廉、制作简单、效果良好、易于推行的优点,河南已经普遍推广,其他各省亦可仿行。
总结经验是防霜工作的起点。要使这些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最大效用,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迅速地把防霜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广大群众。在传授经验和技术方法的时候,必须注意大秋作物的特点。防御晚霜的方法不能硬搬到防御早霜时使用。使用某些带有毒性的防霜烟幕材料时,就应特别注意作物的具体对象。如硫磺等化学药剂用量过多,能使红薯蔓感染毒素,牲畜吃了容易中毒,所以应该十分注意用量。
节令不等人。各地必须抓紧当前宝贵时机,积极安排和做好防霜冻的一切准备工作,战胜霜冻突然袭击,力争秋季收得多些、更多些!


第2版()
专栏:

从最坏处着想 向最好处努力
甘肃促晚秋早熟避早霜危害
干部深入检查防霜工作 总结推广防霜经验 提早准备防霜物资
本报兰州11日电 甘肃省各地在加强秋田管理,促进晚秋作物早熟的同时,积极开展防霜防冻准备工作。
根据今年全省秋田面积扩大,复种作物较多,一部分秋田贪青晚熟和气候变化较大,早霜可能比往年提前等特点,各级党委及早重视安排了秋田的防霜防冻工作。平凉、张掖专区都给公社、生产队发出了作好防霜防冻准备工作的指示。省、专、县、社各级气象部门的领导同志都参加第一线,亲自抓这项工作。
认真加强气象预报,更好地为农业服务。省气象局已派出二十多人分赴各专区,帮助各地作好防霜预报。据张掖专区检查,在十三个县、市中,有十二个县、市已经作出了早霜出现的时间预报。专区并派出两个气象工作组,去民勤、高台等植棉区,以棉花为主,根据历年规律、气象资料、老农经验,调查各类作物成熟期,分类排队,采取不同措施预防霜、冻。他们和老农、社员一道总结推广了历年防霜最有效的办法:在9月中旬给棉花打叶,霜前断根,促进早熟。一面又作好物资准备,设立第二道防线,开展防霜准备活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大河、华田两个人民公社结合当前秋田管理工作,还及时成立了防霜指挥部,设有十一个防霜小组,社社队队建立了防霜情报网,已作好熏烟炉三百四十个。陇东历年易遭霜害的镇原县,已经召开防霜工作现场会议,训练了大批技术员,赶制烟幕弹、烟幕罐、红磷等防霜药物,储备柴草。白银市王岘公社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以后,采取定人、定地、定工分、定时间、定措施、定责任的“六定”制度,层层负责,分片包干,严密注视天气变化,以便及时投入保秋战斗。


第2版()
专栏:

中央气象局发出紧急通知
注意天气变化作好防霜准备
据新华社讯 中央气象局最近发出了预防早霜危害秋熟作物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气象部门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作好防霜等预报工作,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传布防霜知识和协助农村人民公社作好防霜的准备工作,在发生早霜时指导人民公社防霜。
通知说,严重的早期霜冻,对秋熟作物往往造成不可挽救和无法估计的损失。今年各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增种晚秋和晚晚秋作物很多,这些作物收获较迟,防霜是保证这些作物收获、收好的关键措施。今年一般秋熟作物也因早期干旱播种较迟,这也增加了当前防霜的重要性。
据历年考察,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9月中、下旬就进入了霜期,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的初霜冻一般在10月中、下旬出现,山区早些。长江中下游一般在11月下旬或12月初出现初霜冻。据目前的气象预测,部分地区今年有提早出现危害性极大的早期霜冻的可能,不能不严加警惕。此外,台风、旱、涝、冰雹等灾害在某些地区仍有继续发生的可能,必须加强预报和预防的工作。
通知说,要做好秋季气象服务工作,各地气象服务部门必须紧密依靠各级党委的领导,广泛动员全体气象人员的积极性。在工作上要首先根据历年霜冻发生和低温活动的规律做出今秋霜冻和低温活动的展望,并立即配合农业部门抓粮、棉、甘薯等主要作物、主要地区,找出防霜冻的重点,做好预防霜冻的物资器材和人力等的准备。其次要做好收获时期和播种时期的晴雨天气预报以及小麦播种时的土壤墒情等农业气象报告,以便生产部门妥善安排生产、组织劳力。
通知最后还要求各地气象部门,在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同时,还要做好钢铁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
为了做好秋季气象服务工作,最近中央气象局有关领导人员已深入到东北等地进行具体的部署和检查工作。


第2版()
专栏:

总结推广后期田间管理经验
七里铺生产大队部分晚秋作物开始早熟
促秋早熟办法:急追磷肥,浅深两锄,高低去顶,去空刨熟,早刨后熟
本报济南11日电 山东德州市曹村公社七里铺生产大队,以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老农三结合的办法,总结出一套促使晚秋玉米早熟增产的措施,能使晚秋田提前十至十五天倒茬种麦。
七里铺生产大队,今年准备播种小麦的一千多亩地中,除二百三十亩是早秋作物,可以按时种“白露”麦外,其余七百七十亩都是绿豆间作的晚秋玉米,要在“秋分”和“寒露”之间才能成熟。大队党支部为了使晚秋田也能种“白露”麦,在公社党委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具体协助下,发动群众总结了过去促进晚秋早熟的经验。主要办法有这样几个:
(一)急追磷肥。当夏秋之交,玉米已接近成熟时,挑沟或挖穴,每亩追施磷质肥料十五到二十斤,促使籽粒提早成熟。同时磷肥施在田里不易流失,还能促进小麦幼苗的发育。
(二)浅深两锄。在玉米棒的红缨半干发紫时,可浅锄一遍,这样可以锄草松土,提高地温,有利于早结实。在籽粒腊熟前再进行一次深锄,这时籽粒基本成熟,不影响玉米增产。
(三)高低去顶。“高去顶”是在玉米授粉后缨子普遍由黄变红,这时顶部雄穗已失去作用,可逐棵将雄穗摘去;“低去顶”是等玉米籽粒发干发硬时,就在最上面一个棒子的腰部,将上半截秸秆剪去。这两次去顶都可使水分、养分更集中地满足籽粒灌浆和结实的需要。
(四)去空刨熟。目前玉米已进入成熟期,凡不能结棒的空棵,要一律拔去。对在整块大田中早熟的株棵,熟一棵刨一棵,以保证玉米生长后期通风透光。
(五)早刨后熟。当“白露”前后,绝大部分玉米已成熟,个别瘦弱株棵还没有十成熟,也应一起收刨,将这部分瘦弱玉米集中捆绑,竖立在松过土、泼过水的地方,以促其后熟。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并不影响产量。
和绿豆间作的玉米,当玉米提前成熟后,也要相应地采取措施,使绿豆早成熟。在这方面,首先要给绿豆及时拔除护根草,使其通风透光,减少养分损失。在生长后期,对个别狂长豆棵要打边心,以保证水分、养分集中攻青荚豆粒。
为保证实现作物早熟的计划,大队以支部书记为首,吸收老农、科学技术人员参加,组成了一个“促使晚秋玉米早熟指导小组”,安排了一百二十人的晚秋玉米田间管理专业队。目前,这个队已将一千一百亩玉米浅锄了一遍,其中有五百亩已追施了磷质颗粒肥,同时普遍整修了株棵,铲去疯杈拔掉空棵;对部分已授过粉的株棵,摘去了雄穗。经过指导小组8月26日实地观察,经过上述措施的晚秋田,已有10%的株棵收到早熟成效。


第2版()
专栏:小常识

怎样预防早霜
霜冻是指在作物生长的季节里,温度下降到摄氏零度左右,使作物受害或死亡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霜冻多是伴随着冷空气南下而产生的。所以一般在寒潮过后的一天内,夜间晴朗、无风的天气,最容易出现霜冻。
我国的初霜冻,就历年平均情况来看,东北、内蒙古地区大致出现在9月中下旬;华北平原和关中地区初霜冻一般在10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进入霜期;五岭以南的初霜冻要推迟到12月下旬。霜冻出现的早晚与地理地形也很有关系,滨海地区相对地较晚,高原和低洼地较早。
霜冻对作物造成的危害,是由于在低温条件下,使作物体细胞间隙的水分形成冰晶,破坏了细胞的组织,使新陈代谢作用不能进行而引起作物受害和死亡。霜冻对作物危害的轻重,决定于霜冻的强度、突然性和持续时间。各种作物品种不同、发育期不同,耐寒的程度也不一样。要战胜霜冻的危害,需结合当地、当时和作物的具体情况,具体研究,分别对待。一般地说,及时根据霜冻预报,设法提高作物的抗寒能力和提高保持作物田间的温度,使之不降低到出现霜冻的程度,是防霜的关键所在。防霜的方法很多,普遍采用的有这样几种:
复盖法:在霜冻来临前,用草和其他东西遮盖作物,以保温防霜。这种方法效果很好,适用于蔬菜等植株矮小的经济作物。但这种方法花费劳力较多,不适于大面积采用。
灌水法:在霜冻前一天,将作物田间灌水,使田间近地层温度不至于很快下降。这是一种很好的防霜方法,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可以大面积采用。
烟幕防霜:利用燃烧蒿秆等产生大量的烟幕,以增加田间温度,减少地面辐射,这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去年河南群众创造了防霜炮,利用化学药品,产生烟幕,效果很好,目前正在大量推广。
改进作物的栽培方法:如选用抗寒品种、适时播种,合理施用磷钾肥料,促进早熟,也是防御霜冻的一种有效措施。


第2版()
专栏:上海通讯

朱玉琪热爱农业生产
她,一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是活跃在农业战线上成千上万的新型农村青年之一。她所领导的一支突击队,不知疲倦地在田间闹革命,与天与地作斗争,把农业劳动当作生活中无穷的乐事。她对未来充满着理想……。
朱玉琪是上海市浦东县张桥人民公社王家桥生产队的青年突击队队长,也是一个优秀的基干民兵,今年二十二岁。1958年和1960年她先后两次去北京,出席了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和全国民兵代表会议,两次都见到了敬爱的领袖毛主席。
立大志建设新农村
这个贫农的女儿,在十一岁的时候,和千千万万个贫苦农民一样得到了解放。在闹翻身斗地主的日子里,她成天跟着堂哥哥、村干部朱金富,从这个村串到那个村,帮助干部揩桌子、端凳子,准备开会,人们都笑她是“小干部”。那时候,她小心眼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地主已经斗倒了,堂哥哥和那些干部还一天到晚忙什么呢?连自己的田也来不及种。在半夜摸黑回家的路上,她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堂哥哥。朱金富回答她说:“地主虽然斗倒了,要大家过富裕日子,还有许许多多事情要我们做,哪能只想自己的事情呢?”堂哥哥的话,深深印在她的心里。玉琪就是这样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阶级觉悟。
1953年,在党号召组织起来搞生产的时候,她积极带头和八户贫农一起组织了互助组。每当水稻、棉花进入抽穗、灌浆、现蕾等关键时期,玉琪总是先把大家的田管好,然后再让大家给自己的田做活。组员们都感到她大公无私,第二年一致推选她当互助组长。这年她只有十五岁,是当时洋泾区年纪最小的一个互助组长。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当地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不久以后,她在党的培养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入了团,入了党,成为农业生产战线上的突击手。
一心一意把地种
1957年夏季的一天,朱玉琪和大家正在烈日下抢种蔬菜,忽然接到在上海做工的姊姊写来的一封急信:姊姊快生小孩了,大孩子没人管,要她马上去帮忙。姊姊一封封信来催她,央求她;妈妈也要她快些去帮姊姊的忙。
到了姊姊家里,玉琪人在城市,心还是挂念着农村的生产。她耐不住这种“清闲”的生活。每天早晨,当她拿着菜篮买菜的时候,她常常自言自语地说:“我是种菜的人,现在变成买菜的人了!”恨不得马上回到农村去种菜。姊姊有时告诉她,厂里最近添制了新机器,要是农村能多增产些棉花,工厂的生产就能不断提高。这句话触动了她的心:一个种棉花的人,怎么能离开战斗岗位呢?朱玉琪感到很难过。那天晚上,她睡下去又爬起来,再睡下去又爬起来,趁着外甥们睡熟后,一个人摊开党支部书记朱金富和她的要好姊妹王佩新给她的来信,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耐不住了,第二天就要求姊姊把孩子让她带到农村去,让她自己早一天去种菜、种棉花。姊姊被她那种急迫的心情感动了,就同意她把孩子带到乡下去。
不久,又有一个亲戚来找朱玉琪,说:“现在有些工厂在招工人,我介绍你去好不好?”
玉琪想了一想,干脆说:“我不去,田里生产很紧张,大家都在夺高产,少一个劳动力就要少收一分产量。”
这位亲戚惊奇地说:“有的人还巴不得进工厂,种田多苦!”
玉琪一听说种田苦,她心里就生气了,立刻回答说:“做工人光荣,做农民也光荣。没有人干农业,吃饭穿衣从哪里来?讲艰苦,农村艰苦,工厂也艰苦,我们青年人哪能怕苦?”
战胜自然夺高产
玉琪一向把和自然作斗争、攻难关当作自己最大的乐趣。她“迷”于农业,“迷”于高产,尽找最难的活做,尽拣最重的工作干。今年春天她们改造“宅基地”就是一个例子。原来在她们所种的三十五亩多棉花丰产片里,有四亩是“宅基地”,石头、砖块成堆,杂草丛生,几十年没有种过庄稼,也没有人想种这块地。当玉琪要种这片地时,有些人就带着讥讽的口气说:“石头上种不出棉花,砖头上长不出庄稼。”突击队中也有个别人信心不足,怕弄不好,惹人家笑话。玉琪觉得要搞丰产片就不能叫整片土地中间有这块“宅基地”,就下决心要把这块土地上的石头、砖头挖光。她组织队员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大家:“路是人走出来的,田是人开出来的,愚公能移山,我们难道连几块大石头还搬不掉吗?”
“能!我们一定要把它搬掉。就怕种花的时间来不及了。”有的队员支持玉琪,但提出了一个担心的问题。玉琪充满信心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对,我也想过,如果真的来不及种,我们就种移栽棉。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好田夺高产不算英雄,荒地上夺高产才是好汉!”队员看到队长这样坚决,也都坚定起来了。
地面上的砖头搬完了,她们就想办法种下了棉花。现在这片“宅基地”里的棉花,已长到两三尺高,队员开心地说:我们真的把死地种活了,叫“石头上长棉花,砖头上长庄稼了!”
朱玉琪这种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精神,几年来是一贯的。早在1957年冬季,朱玉琪和青年们种第一块棉花试验田时,气温经常在零度以下,棉田的基肥还没着落。玉琪和小姊妹们把家里的鸡棚灰、扦脚泥搞光了,但仍解决不了问题。党支部提出“向河滨要基肥,叫河泥献出力量”。当时有人说:“河泥是很好的基肥,可是这样冷的天下河去,不冻死,也要冻僵!”有的青年听了伸伸舌头。朱玉琪却毫不犹豫地赤了脚、卷起裤脚,拿了把铁鎝,说了声:“心热不怕冷。”就下河去乒乒乓乓敲起冰来,姊妹们大受感动,也就一个接一个地跟了下去,终于挖来了足够的河泥作基肥。可是当棉花枝高叶茂、花朵盛开的时候,一连下了二十三天雨,大批的棉蕾脱落了,丰产田有变成“低产田”的危险。大家看着这种情况,心里都十分焦急,朱玉琪自己不管白天黑夜,都要冒着风雨去看棉花田,可是一时也想不出办法。一天,党委书记告诉她,脱蕾是因为缺乏磷钾肥的缘故,而螃蜞、河蚌都含有丰富的磷钾肥。朱玉琪听到这句话以后可高兴得不得了。她想,只要能不脱蕾,什么都愿意干。那天饭后,她就约了几个年轻姑娘,到河滨里去捉螃蜞、摸河蚌。她们把螃蜞、河蚌捣碎,发酵后作肥料往田里施时,可是又遇到了困难,棉花长得太密,不要说粪桶挑不进去,连人也走不进去。怎么办?玉琪回家把自己用的搪瓷盆盛了肥料慢慢地爬进棉花田去,一盆一盆地垩在棉田里。姑娘们看到朱玉琪这样做,也跟着做了。尽管腐烂的螃蜞、河蚌臭味难闻,但是她们却高兴地说:“棉花田开了荤,高产跑不掉,到那时想一想,这肥料比香粉还要香!”她们的汗没有白流,棉花落蕾很快地被制住了,新的棉铃又一个个长了出来。
朱玉琪和突击队的姑娘们就是这样艰苦地冲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棉花亩产一千二百多斤的高产纪录,被评为出席全国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的先进集体。
探索作物生长规律
玉琪常常这样想:怎样才能在每亩土地上收到更多的粮食、棉花和蔬菜呢?人既然能够叫低产田变成高产田,那就一定能掌握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别人懂得的事情,她都想懂;别人不懂的事情,她也要懂;别人已干了的,就向别人学;别人还没有干过的,就自己干。她特别喜欢在低产田里种高产作物,仔细地观察作物生长的规律。最近两三年来,她种过水稻、棉花、胡萝卜、油菜试验田,还先后试验剪棉叶、玉米与棉花杂交、南瓜人工授粉,还把凤仙花和棉花杂交,要把白色的棉花变成彩色的棉花等。在种胡萝卜试验田时,朱玉琪的播种期比一般田提早一个月,有几个种胡萝卜有经验的农民劝她说:“这样热的天种胡萝卜,将来只能收点百脚萝卜须。”玉琪一听,感到这话有道理,为了不长百脚萝卜而长出大萝卜,她就深翻一尺多,每亩施基肥一百多担,用凉水浇苗,使地温降低,苗不稀不密……。胡萝卜收获时,只只都在一斤以上,最大的几只胡萝卜达到一斤十五两,九分地种的胡萝卜收到一万三千多斤。上海市有关单位听到这个消息,派人到队里挑选了二百多斤大胡萝卜,送到北京全国农业展览会去展览。
不管什么作物,只要到朱玉琪手里,她都要进行一番试验。今年7月的一天,公社党委书记问玉琪:“你想到过没有,水稻从前也是一年一熟,现在为什么能一年两熟?”党委书记的话只讲了半句,玉琪就接着说:“对,棉花是不是也可以一年两熟?”她转身就和小姊妹商量,决心叫棉花大增产。现在,她们培育的双季棉花秧,已有五六寸高,栽种的时刻马上就要来到。
提起朱玉琪,大家都说,她是个勤学好问的好姑娘。其实朱玉琪不仅是勤学好问,而且是敢想敢干。她干什么就爱什么,还要追根究底地研究。她勤学好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掌握更多的与自然斗争的本领。
当朱玉琪种棉花时,棉花生长过程中的许多现象又引起了她的兴趣。她看到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朱金富就问:“棉花长这么多叶子有什么用场,棉秆上为什么有毛,这些毛有啥作用?”朱金富说:“你问的这些事情,我也不懂得,我开会时听人家说,棉叶的作用和人手的作用一样,人用手拿东西吃,棉花叶吸收营养供给棉花。”朱玉琪笑着说:“我把棉花的手剪掉了,难怪落铃增加。”原来她为了试验,把一些棉花叶子剪掉了,引起了落铃。正因为她这次试验,促进了她对棉花生长过程的认识。但棉秆上长毛的事,仍然是个未解开的谜。后来才听到技术人员说,棉秆上的毛和人身上的汗毛一样,是棉苗生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为什么是必然现象呢,还是不能理解。她又千方百计去研究,原来棉秆上的毛是为了保护棉秆皮的。她就是这样勤学好问,苦心钻研,探索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叫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有人认为搞农业生产没出息,朱玉琪却认识到搞农业生产很有出息。她常说:农村是个大学堂,大有文章可作。她决心要当一个有聪明才智的农民,要认识、掌握农作物生长的规律,要叫每一亩土地贡献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棉花和蔬菜,迅速地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这就是她为什么这么热爱农业,和农村难舍难分的真正原因。
为公忘私勤俭朴素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朱玉琪处处以身作则,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工作勤勤恳恳,生活艰苦朴素。当地的人们夸说玉琪是个会当家的好姑娘。的确,朱玉琪会当家,不过她当的这个“家”,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家,而是社会主义的“大家”。她为了这个“大家”,从来不肯多花一分钱。处理自己的生活,她也是克勤克俭。在她的影响下,这个突击队的队员们已养成了勤俭节约的风气。
玉琪家里养了三只老母鸡,每天生两三个蛋。她妈妈从来舍不得吃,想起女儿劳动很辛苦,常常等女儿回家,打几个蛋给女儿补补身体。玉琪平时很懂得体贴妈妈的心事,她把自己在参观时看到的钢铁工人、机器工人艰苦劳动的情形告诉妈妈,说:“他们比我们更辛苦呵!应该先让他们补补身体。”妈妈觉得女儿的话说得对,两个人商量以后,就把几斤蛋和三只鸡省下来,卖给了国家。有个小姊妹劝玉琪:“过去穷得吃不起鸡蛋,现在生活好了,为啥不享受享受呢?”玉琪和气地对她说:“我们年纪轻,对国家还没有什么贡献,在生活上更应该艰苦朴素,这对自己也是个锻炼。”
就这样,朱玉琪在党的教育下,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一天天成长起来。她整天带领青年突击队在田间闹革命,与天斗争,与地斗争,把征服每一寸土地,夺取每一分高产,当作是生活中的无穷乐事;她对未来充满着理想……。


第2版()
专栏:

山东淄博市罗村人民公社社员们正在晚谷地里用六六六粉灭虫;力争多收。 新华社记者 艾传盛、李汉孝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