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二五制”领导方法的优越性
崔鹏云
河北省吴桥县创立的“二五制”领导方法,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越来越证明了它是有强大生命力的。这不仅是因为它科学地安排了干部的劳动、工作和学习,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符合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具体相结合的领导方法。
领导方法问题,从来就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密切地联系着的。邓小平同志说:“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末,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这就是说,我们党的干部为要做好工作,不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而且必须从思想方法上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要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消灭阶级和消灭剥削,彻底解放自己和全体劳动人民,建成美满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这样的基本信念出发,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就必须认真地执行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虚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要善于利用群众自身的经验去教育群众,耐心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且要具体地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使群众都能为了完成党每一时期的任务而积极地开展斗争。要做到这些,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而且要参加群众的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参加群众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和生活上和群众打成一片,一方面可以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感,取得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和群众同商量,真正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我们对许多事物有真知真解,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使我们出的主意和想的办法比较地符合于实际,达到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要知道,我们做工作,就要出主意、想办法,或者订工作计划。而主意、办法和工作计划,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半成品主要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我们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而且经过我们的头脑加工制成的完成品是否合用,正确或不正确,还得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考验。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又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说明,任何好的领导方法,都必须反映出领导者的高度的群众观点,又反映出他们的高度的实践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实行切实有效的领导。
应当说,“二五制”的领导方法,正是一种具有高度的群众观点,又有高度的实践观点的领导方法。它规定所有县以下的干部,在七天之中必须有五天深入下去做工作;而在这五天之中,又必须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依靠群众发现问题,又依靠群众解决问题。这样,就使领导干部都能把主要的时间用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工作中大走群众路线,不但大大地减少了会议和文件,而且使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在生产现场就及时地发现和解决了,使群众中的许多创造和先进经验在下面就及时地予以总结和推广了。据河北省二十四个县、区的统计,实行“二五制”领导方法以来,由于干部深入了实际,5月份的会议和表报就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各种文件减少了五分之二到五分之三;而总结推广的经验却比过去增加了,仅唐县1至5月份就总结推广了各种重大的先进经验二百三十多条。
“二五制”的领导方法,还强调干部要亲自参加群众的实践活动。这样,干部就不但可以用间接的经验,而且能够用直接的经验来领导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例如,县级机关的领导干部,过去许多人常因工作繁忙而不能参加劳动,顶多能按照规定一年有一个月下去当社员。自从实行“二五制”的领导方法以来,他们一般都能做到一周中有两天参加劳动,不但参加劳动的时间多了,而且达到了劳动经常化。至于一般干部参加劳动的时间更多,一般是每周二至三天。干部更多地参加了劳动,这不仅是增加了劳动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改造了干部的思想,增加了他们的感性知识,并且使他们和群众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这对于增强干部的阶级观点和群众观点,树立艰苦朴实的工作作风,克服工作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都大有好处。自从实行“二五制”的领导方法以来,河北省各地因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劳动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劳动而鼓舞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的事例,是非常之多的。例如,吴桥县城关公社的八百多名小队干部,过去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经常参加劳动;自从实行“二五制”的领导方法以后,在上级机关干部带头参加劳动的影响下,都普遍地参加了劳动。今年夏天,这个公社第一次采取割麦的办法,麦茬留在地里,会影响夏播质量。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王之礼,通过和群众一起劳动,发现了这个问题,又吸取其他地方的经验以后,就提出了一个“浅耕灭茬”的播种方法,保证了夏播任务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实行“二五制”的领导方法,还使干部把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大大地丰富了领导的经验,使领导工作更加切实有力。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只有一般的原则性的号召和布置,还必须有具体的指导,也就是要拿出“样板”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深入下去,突破一点,取得经验。实行“二五制”的领导方法,就保证了干部既有时间“蹲点”,在一周中有二至三天深入一点解剖麻雀,认真地作调查研究;又保证了他们有时间“转面”,了解全面情况,指导全面工作。例如,河北省丰润县委为了全面地抓好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深入宣庄公社办公以后,就抓住好坏两个典型,通过解剖麻雀,找出了一般规律,有力地指导了全面工作,使这个县八个公社的一百二十五个生产队的生产、生活和夏收分配很快地落实下来。
最后,实行“二五制”的领导方法,还使干部既有时间深入实际,又有时间研究总结工作,学习理论和时事政策。这就使理论更好地联系了实际,能够迅速地提高干部的认识能力和政策水平。在全国范围来说,普遍推行“二五制”或者和“二五制”类似的领导方法的时间并不久,但是已经有许多干部进一步学会了如何在工作中抓主要矛盾,如何走群众路线,他们遇事耐心地对群众进行说服教育,而不是采取简单化的方法;他们做到了把冲天的干劲和科学分析的精神密切地结合起来,不仅勇于打破保守思想,还能踏实地、认真地、细致地做工作。所有这些优良的思想作风的普遍发扬,就是干部的认识能力和领导水平在日益提高的鲜明标志。
“二五制”的领导方法所具有的这些优越性,在实践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到了,因而他们都能自觉地执行这种新的领导方法。但是由于“二五制”的领导方法是直接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相对立的,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可能没有斗争。例如,少数同志就仍然认为,工作这样多,任务这样繁重,哪有时间深入下去。事实证明,问题的关键绝不在于能不能下去,而是想不想下去。只要这些同志衡量一下,是树立起明确的群众观点和实践观点,深入下去实行直接的具体的领导好,还是坐在办公室里依靠会议和文件实行间接的领导好,他们就会分清轻重,摆脱事务主义的束缚,毅然决然地走向实际,走向群众。他们就会认识到,在这“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时代,由于广大群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我们的事业发展得非常快,因而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层出不穷,领导者那怕是稍微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就会使他们的领导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毛泽东同志说过:“斗争愈是艰苦,就愈是需要共产党人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密切地相结合,愈是需要共产党人的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密切地相结合,而彻底粉碎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
还有一些同志认为,“深入多了会削弱集体领导”,“机关留人少了,掌握不了全面情况,会影响部门工作”,等等。当然,在大批干部深入第一线后,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如上下结合问题、点面结合问题、中心工作与部门工作结合的问题。但是,决不应因此就认为深入下去会影响集体领导和掌握全面情况;否则,就是不懂得,问题和情况是首先而且主要来自群众,来自生产第一线;就是不懂得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深入下去才能丰富集体领导的智慧,才能掌握全面的实际的材料。至于上下结合的问题,只要采取一个班子、两套人马的作法,就可以解决。点和面的问题,则只要认真地执行“二五制”关于“蹲点”和“转面”的规定,在时间上作妥善的安排,又能不断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那就不仅不会使两者分离,而且会使两者结合得更好。至于中心工作和部门工作的关系问题也是一样,只要处理得好,不仅不会互相影响,而且恰恰相反,一个部门由于多数人下乡工作,了解生产的需要,了解群众的需要,就更便于安排部门工作,而且会形成“中心带业务,业务保中心”的局面。例如,吴桥县银行部门,过去贷款给生产队,由于情况了解得不多,需要经过申请、调查、批准、发放四道关口。自从实行“二五制”以后,由于干部深入生产队,了解生产队的需要,因而贷款经常走到生产的前头,更加有力地支援了生产。
由此可见,上述种种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而有些同志所以会有那样的看法,又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因此,为了使“二五制”的领导方法能够更加普遍深入地贯彻执行,我们的同志有必要认真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有关谈领导方法的著作。这样,他们就会认识到“二五制”的领导方法是符合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的一种科学的领导方法,从而更加提高自己对执行这一领导方法的自觉性,使它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深入生产第一线后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有些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同志,也了解深入生产第一线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不会做群众工作,苦于没有办法。这样的同志在我们的干部中还不是少数。对于他们来说,深入生产第一线,无疑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深入生产第一线,这只是一个组织措施,从深入下去到能够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养成正确的工作作风,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这些同志尽快地学会和养成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正确的工作作风呢?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无
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毛泽东同志说:“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关于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
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第一步都必须是“从群众中来”,把群众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
“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去向群众请教,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向群众请教、了解情况和发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向群众进行周密的调查。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
“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进行调查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开调查会,一个是个别访问。所谓开调查会,也就是召集一定数量的人到一起进行座谈。这样的调查会参加的人数不宜过多,有七八个、十来个就行,人多了就不能使所有的人都畅所欲言。但是也不能太少,人太少了不能了解到较多的情况。开调查会一定要有目的,一般应当事先想好调查的项目,最好能够拟出一个比较详细的调查提纲。调查会要开得生动、活泼,必须边谈情况、边兜材料、边分析、边议论,不能简单地我问你答,你说我记。开调查会虽然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但却不是唯一的方法。因此,我们还必须采用另一种方法,即个别访问的方法。个别访问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在土改时所使用的“访贫问苦、个别发动、个别串连”的方法。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老八路”和“土改干部”的优良传统,和群众同甘共苦,既关心群众的生产,又关心群众的生活。食堂是不是能吃饱、吃好、吃省?干活是不是有劳有逸?总之,凡是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都给以极大的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群众的好朋友、知心人,群众才会向我们说心里话。
向群众作调查,必须广泛地倾听各种人的意见。既要倾听先进分子的意见,又要倾听后进分子的意见;既要倾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又要倾听少数人甚至一个人的意见。有的同志往往只愿意倾听先进分子的意见,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对于后进分子的意见,少数人的意见、特别是一个人的意见则重视不够。这是错误的。后进分子和先进分子一样,也是每天在生产实践中,也了解许多情况,懂得许多道理,也能看出不少问题。实践出智慧,群众是智慧的海洋,这些道理既适用于先进分子,也适用于后进分子。所以,只愿意倾听先进分子的意见,而不重视后进分子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俗话说:“众人是圣人”,“人多见识广”,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客观实践中,又往往有“独创之见”和“众醉独醒”的事实。真理的标准是主观符合客观,一个人的认识只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那他就是掌握了真理。所以在向群众进行调查的时候,不仅应当倾听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且也应当重视少数人甚至一个人的意见,对于他们的意见绝不能简单地、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为了追求真理,我们要提倡敢于坚持意见,敢于“唱对台戏”,坚决反对那种不说真话、看风转舵的庸俗作风。《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认为隐秘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是件可鄙的事情。”这应当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座右铭。
经过调查,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以后,紧接着就应当由发现问题的过程进入分析问题的过程,把材料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制定出既符合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符合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开动脑子,多思苦想,并且还要善于思索。因为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丰富的材料,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找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来。但是,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初版序中说:“在经济形态的分析上,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反应药。那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二者。”可见,要发现事物的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不用脑子好好想一想是不行的。
调查材料、分析问题、制定方案,都是属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阶段,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从群众中来”的阶段,但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却是改造世界。正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说明过世界,而问题却在于要改变世界。”因此,在我们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后,就必须进入教育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和群众一起迅速地解决问题的阶段,也就是进入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到群众中去”的阶段。只有这样,认识世界才有意义。那种对于工作中的问题,熟视无睹,不积极地设法解决的态度,是对党、对人民的事业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固然要反对,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反对采取简单的、生硬的、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没有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是任何事情也做不好的。因此,必须把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工作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完全变成群众自己的东西。这就需要对群众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工作,把群众的思想提高到党的政策水平上来,把领导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提出的工作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得到顺利的贯彻执行。
在向群众调查材料、了解情况的时候,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问题的时候,在制定工作计划以及贯彻执行计划的时候,都要自始至终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遵循的原则。能不能坚持这个原则,是考验一个共产党员或革命干部能不能坚持党性原则,能不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试金石。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老老实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指鹿为马,也不能指马为鹿,成绩有多大就说多大,缺点有多少就说多少。当然,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在客观事物的本质完全暴露出来以前,不是认识得过了,就是认识得不足,这是难免的。但是,绝不能弄虚作假,隐瞒缺点,夸大成绩。只有抱着诚实的态度,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摘自山西《前进》1960年第九期社论)


第7版()
专栏:

“我”和“我们”
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工人 邴弟元
“我们”二字的涵义,大家都懂,它是两个以至无数个“单我”的总和。它所显示的威力,就大的范围来讲,可以移山倒海,征服宇宙;就小的范围来讲,一个“单我”做不成的事情,“我们”就能完成。
“我”和“我们”所显示的威力和作用是这样的不同,因而正确地处理“我”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很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厂特殊刃具车间,在高精度的螺丝磨床上创造单机自动化成功的事实,就是“我们”大显神通的一例。
螺丝磨小组,在没搞单机自动化之前,工人高万昌同志,在小组技术研究会上,提出了向单机自动化进军的方案。接着杨达儒、于长有两同志挺身而出,全力支援。这就由“单我”变成了“我们”。在实际行动中,“我们”的方案充实了“单我”的方案,提出了很多更好的方法。最后在众志合一、集思广益的情况下,终于突破了自动压刀、自动退刀、自动反复吃刀、自动分盘的四大难关,使全部方案得到落实。
新的方案确定后,螺丝磨组几个人还是无法完成各部件的任务。这时,“我们”的意义越发显得重要,党支部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各小组抽调来了大批能工巧匠,并实行了全面大协作。仅用短短的三昼夜的辛苦劳动,就把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精密不可“化”的螺丝磨床,全部改变成自动化。
高精度的螺丝磨床实现了自动化这一事实,虽然只是党所领导的伟大技术革命运动洪流里的一滴水珠,但它却突出地表明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可是,在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向机械化自动化进军的浪潮里,也有一小部分人,在搞某项技术革新时,总喜欢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愿意同大家合作。这样,不但把众人合作很快就可以完成的革新项目拖延很久,而且常常出现“徒劳无功”和少、慢、差、费的后果,给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我”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看待这个问题,也同看待其他问题一样,用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形而上学观点的人,他们常常把个人与集体截然分开。因此,眼界常常只局限在个人所发出的微光微热上,而看不到集体力量所产生的熊熊大火。这样的人,最容易拘泥在个人狭小的天地里,孤高自赏,不能前进。所以必须从思想上彻底地把它清除掉。
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要集体,而完全不估计个人在集体中的积极作用呢?不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来就认为,集体是无数个人汇总起来的组合体。这正如一部完整的机器,是由很多个部件组成的一样,只有每个部件都发挥作用,这部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同样的,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努力,才能使集体的力量更加强大。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单我”只有在集体的行列里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协作就是力量。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不能小看土办法
开滦林西矿工人 王杰
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工人们常说:“土洋并举,威力无穷”,“土洋结合,多快好省”。确实是这样。
土洋并举,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一系列
“两条腿走路”方针中的一个。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工人们都称赞这个方针是“给工人敞开了大闹技术革命的大门”,“给大闹技术革命开辟了阵地”。拿我们机电科修配厂铆锻车间来说,今年4月份,为了整个作业线都要实现机械化,全车间工人一齐动手,搞设计,搞加工,搞试制,创造土机械、土工具,自己武装自己。由于土办法简单易行,人人插得上手,结果,没有几天的功夫就创造出七十多种土设备、土工具,使4月份生产能力比3月份翻了一番。这些情况,不是正好说明土洋并举的方针,是有无穷威力的法宝吗!
土洋并举的方针,能够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把群众都组织和吸引到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来。要认真贯彻这个方针,就必须反对那种“迷信洋法,小瞧土法”的思想。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往往有些人表现出这种思想。过去我们机电科修配厂也有过这种思想。由于光追求洋的,单靠从外边买大的洋的设备,或靠少数人研究制造复杂的洋设备,结果,都不易办到,使技术革新冷冷清清,搞不起来。“迷信洋的,小瞧土的”,实际上是忽视或不相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群众关在“技术革命的大门”之外,当然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就不能搞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了。
有些人所以看不起土的,因为他们总觉得土办法简易,而简易就是落后。其实,先进与落后不能用复杂和简易来划分,必须看它们是不是适应当前大跃进的形势,是不是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土办法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简单易行,便于人人动手,这样,做起来实现得快,省工省料,效果大,正是符合多快好省原则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土办法是群众根据常年的劳动经验创造出来的,有的还吸取了洋法的长处,因此,许许多多土的机器、土工具等,比通常“洋”的不仅简单易行、便于制造和掌握,而且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就拿我们机电科修配厂创造的土剪刀来说,虽然比原有的洋剪刀简单得多,用旧废料做的,看起来“土里土气”,但是,它比原有的洋剪刀有很多改进,比原有的洋剪刀具有很突出的优点。比如,原有的洋剪刀不能剪七百公厘宽的铁板,土剪刀在设计时就避免了这个缺点,多么宽的铁板都能剪。工人们高兴地说:“谁说土法落后?请看土剪刀就赛过了洋剪刀!”
当然,提倡土法,并不是说洋法不好。洋法也是我们需要的。问题是不要“迷信洋法,小瞧土法”。“迷信洋法,小瞧土法”,按照这种思想去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得到的只能是少慢差费。只有认真贯彻执行土洋并举的方针,才能使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多快好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