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我第二次来到这里
越南 农国振去年春天我来到这里,来到这花园一样灿烂的国土,看到你龙飞凤舞的身姿,看到你绸画般美丽的景色。当重新回到我的祖国时,望着那无尽的草木、山岭和江河,望着百花齐放的繁荣的春天,不由又怀念起难忘的桂林。今天,我又来到这里,一切都焕然一新,所有山峰、江河闪着夺目的光彩,生活里没有黑夜,只有绚烂的白天。这是城市还是农村呢?有震耳的机器声和锤声,有营业兴隆的商店,也有学校、托儿所和医院……平坦的公路上尽是繁忙的人群,掩不住胸中的欢欣;人民公社带来多少的幸福啊,这一切真比美梦还要完满!我们登上笔直的独秀峰,遥望那辽阔的土地和天空,漓江像一条金色的飘带,重叠的山峰像锦绣画屏。峰峦在脚下起伏,彩云像红旗拂过山巅,这真是一幅鲜艳的彩色画,这真是一组诵读不完的诗篇。我们伫立在月牙山顶,眼前是一片闪烁的群星,楼阁里歌声四起,才知道那是数不尽的电灯!来到这里真如进入仙境,这仙境却不是佛法点成,这是人民大跃进的结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奇功。假如我是雕刻家,必定去寻找世上最精美的花石,即使没有凿刀就用指甲来刻,要让这些非凡的景物永存。可惜我是个平凡的人,只能用朴素的诗歌来赞扬——我们伟大的邻国,将永远在大跃进的道路上!我就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熟悉的山川和人民身边,我的心为何这样激动而充满自信?因为我的祖国也会像你一样繁荣!


第8版()
专栏:

越南电影周的三部影片
《胡志明主席革命活动片断》
将近五十年以前,有一位越南的爱国青年,为了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开始了他的革命活动。这个人就是今天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纪录片《胡志明主席革命活动片断》就是从他二十一岁时开始叙述。那时候他化名在船上当伙夫,一面旅行各国,一面从事革命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利用凡尔赛会议进行挽救祖国的斗争,发表了民权要求书。署名“阮爱国”。从此“阮爱国”的名字就和越南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
1941年,他在高平根据地主持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第八次会议,决定武装起义。1945年8月19日,全民武装起义,人民夺取了政权。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巴亭广场上庄严地宣读了“独立宣言”。9月23日,法国帝国主义侵略军卷土重来,侵占了越南南部,胡主席领导全国人民,继续坚决抵抗,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在影片里得到了反映。
《同一条江》
小怀和阿运是一对年青的未婚夫妻。小怀住在边海江南岸,处于吴庭艳集团反动统治之下;阿运住在北岸,在金星红旗下过着幸福的生活。虽然他们在同一条江边劳动,相距咫尺,由于美吴反动派阻碍越南的统一,他们却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本来根据日内瓦协定,边海江两岸的人民是可以自由来往的。可是吴庭艳集团经常随心所欲地破坏这个协定。正当小怀和阿运预定结婚的那天,南岸当局突然封锁了江面,破坏了这桩美满婚姻。
反动派破坏了日内瓦协定以后,又掀起了一个反共高潮。可是他们的一切反动勾当,更加激怒了南岸人民,而派到北岸的特务也被破获了。两岸人民的斗争热情更加高涨了。小怀在乡亲们的帮助之下,终于来到了北岸,和阿运见面了。但是,还有更多的夫妻、父子、兄弟……被分隔在两岸。南岸人民还生活在反动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
越南一天不统一,越南人民的斗争一天不停止!
纪录片《北兴海》
“北兴海来北兴海,十年倒有九年旱”;“三天下雨地就涝,三天日晒地就焦”。这些包含眼泪的话,说明了越南北兴海地区的人民,在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下,无力抗拒自然灾害的深重苦难。越南劳动党和民主政府了解这一点,决定修建北兴海灌溉系统,为一百多万灾区人民改善生活条件。
影片《北兴海》报道了建筑这个伟大工程的情况,描述了成千上万在工地上劳动的英雄人民,还纪录了越南党和政府的领袖以及来自社会主义各国的弟兄们参加劳动的情景。
(杨凤)(附图片)
《胡志明主席革命活动片断》:胡志明主席到农村了解情况
《同一条江》:反动警察在迫害小怀
《北兴海》:北兴海工地上的越南工人对中国工人说:“中国兄弟,请抽袋烟吧!”


第8版()
专栏:

成事在人
冈人
在《三国演义》上,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叱咤风云的人物。可是,上方谷一役,当他所精心设计的火歼司马懿的圈套,遭到天雨的毁坏之后,竟也泄气了。喟然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对于诸葛亮,我们暂且不去全面评价他;现在我们所要议论的,就是他的这种“成事在天”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在目前紧张艰巨的抗旱斗争中,我们好像见过面。
“成事”果真“在天”么?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首先应当尊重事实。湖北红安县建苏公社铁炉管理区联合生产队三小队旱情一发生,胡家岗的三十五亩中稻田就快干白了;远水难救近田,有人丧气得很:“眼看快到手的东西收不上,对老天爷真是没办法!”情况是不是这样?这个管理区总支书记姜焱樵的回答是否定的:“谁说收不上?一粒不让丢!”决心一下,马上就发动群众,架起八节水车,带头车水抗旱。水,终于爬上胡家岗了;谷,终于吃饱喝足了。这一来,那些原来丧气的,现在又有几分喜色了:“干部带头干,有旱变无旱。人呀,还是比天狠!”实践出真理:人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归根到底,人终究比天狠些。这个科学的概念,对于“成事在天”的说法,就是一个有力的驳斥;真理嘛,应当是成事“在人”,而不“在天”。
“成事在人”和“成事在天”,看来仅是一字之差,却明显地标志着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究竟是自然的奴隶,还是自然的主人?诚然,人类在今天还没有达到叫天下雨天就不敢不下雨、叫天不下雨天就不敢下雨的地步,因而雨涝干旱还会带给我们灾害。但是,人类发展到今天,在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地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的规律,因而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驾驭自然。在自然灾害面前听天由命,是十足的自然的奴隶;在自然灾害面前坚决作斗争,就是自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特别是我们有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大法宝,我们就有了战胜自然灾害的巨大力量,可以变大灾为小灾,变小灾为无灾。记得马雅可夫斯基曾经写下这样有名的诗句:
“我们一定会得到丰收,
大地啊,
你要三倍地增产!”
这里边,洋溢着多少主人翁的自豪感!大自然啊,你一定要俯首听命!在我们伟大的祖国,特别是在大跃进的光辉的年代,这种感情,得到了升华。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面的劳动人民,现在真正开始统治这块地方了。”(毛主席:《介绍一个合作社》)因此,成事全在于人!


第8版()
专栏:

跨着大步上学校
金近今天这个早上,这个快乐的时光,公园里的各种鲜花,正迎着太阳开放;今天开得特别美,特别香。因为这个日子,就跟“六一”儿童节一样。你听,在广播喇叭里,有个老师在讲:“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起得真早,你们第一天进学校,第一次背上新书包,要做一件大事情,把文化学好。”对啊,大家都在欢迎,多么亲热地欢迎你们。少先队员们站在门口,像哥哥姐姐那样地关心,老师准备好第一课,就要讲给你们听。在我们的国家里,又添了千千万万个小学生。你们跨着大步子走路,心里是那么高兴,是啊,你们都知道,你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现在要学习写字,做算术,学语文,将来学好本领,你们就是接班人。小时候好好学习,大起来一定工作得挺好。学习要勇敢,要专心,碰到困难不要逃,像解放军叔叔打敌人,要狠狠炸碎顽固的碉堡。一年一年地过去,祖国一天比一天美好,等你们长大,更好的日子就要来到。那时候到处要用机器,乡下和城里同样地热闹,人人努力,要建设共产主义的
天堂。你们啊,就是那建设共产主义天堂的接
班人。说不定你们将坐起飞船,到月亮里去办学校;或者在大海下面,开一条地下铁道;你们有的要做农业家,种出麦子,大得像葡萄。只要你们好好学文化,这些事都能办得到。今天,你们走进课堂,老师就要对你们讲,从天上的星星讲起,一直讲到地下的铁矿。你们读完一本本的书,身体也要练得很强壮,到了入队的年纪,争取红领巾飘在胸膛。有了中国共产党,你们就能长得勇敢而又坚强,像钢铁一样结实,不怕风吹雨打。毛主席讲的话,你们永远不能忘,那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附图片)上图:
入学的第一天
邓家鉤


第8版()
专栏:随感录

随感录
单久山
比钢还硬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硬?有人说是钢。不,革命的意志比钢还硬。
请看:钢铁战线上的英雄们,哪一个不是钢筋铁骨的硬汉子!党号召增产钢铁,振臂一呼,山鸣谷应,钢铁战士们回答说:“劲,要鼓得十足;钢,要一两不少。”果然不错,我们看到许多地方的钢铁厂硬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增产钢铁的任务。
这是一股子“硬劲”!
硬在哪里?
硬就硬在英雄们具有不怕任何困难的钢铁意志,硬就硬在他们有着战胜任何困难的革命干劲。
钢,是炼出来的,“硬劲”,也是炼出来的。要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不革命,不硬干是不行的。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克服新的困难——取得更大的胜利。在前进的道路上,顶得住风吹,经得起浪打,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于是,那股子“硬劲”在革命思想的熔炉中也就百炼成钢,越来越坚硬了。
譬如登山
天津第二钢厂六号炉已经老了。领导上给六号炉的任务是四十吨,这任务是够艰巨的。可是,炼钢炉长杨玉琦说:“我们保证六号炉完成四十吨!”杨玉琦说这句话的时候,多么豪迈!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可是当他具体完成任务的时候,却又心细如发,足智多谋,结果一个设计十吨的炉子竟然装到三十一吨铁水。
炼钢,是打硬仗。打硬仗,不仅要有硬志气,而且还要有硬办法。所谓硬办法,就是措施有效,办法具体,稳扎稳打,攻无不克,任何困难碰到它都会迎刃而解。
譬如登山。要有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和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也要有踏踏实实的谨慎态度,认真对待前进途中的困难,每走一步都不能粗心大意。志在高峰,行在足下,步步落实,步步登高,才能攀上理想高峰。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不忘当年
白沧
陕西延长县郑庄公社陈旗管理区党总支书记郑生银同志,今年春天由上级机关下放到那里,首先建议取消管理区干部食堂,让所有干部都和社员合灶吃饭。这个管理区住房少,干部没有住处,正准备新建房子。郑生银同志不同意,他说:有的是旧窑洞,为什么定要建新房子?他去借了群众两孔烂窑和一孔放草的窑,安上门窗,粉刷了一下,便和干部一块搬进去住。社员们看了都深为感动,他们说:这是我们的好干部。
从郑生银同志身上,具体地体现了我们党的干部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优良品质。他们和群众打成一片,同灶吃饭,同住旧窑,同尝甘苦,不愿把自己生活特殊化起来;不愿在生活上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把自己和群众隔离起来。
从和群众合灶吃饭、同住窑洞中间,也使我们想起了当年艰苦战斗在延安和别的根据地的革命先辈们,他们就是和群众同吃同住同战斗,亲密无间的,群众吃小米、棒子面、野菜,干部也吃小米、棒子面、野菜;群众住破窑洞,干部也住破窑洞。郑生银同志是一九三三年就参加红军的老干部,经过长征锻炼和延安生活的考验,现在仍保持了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期,各方面的条件都跟延安时代不尽相同了:但是,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原则是永不会改变的,而我们党的经过长期革命锻炼的干部始终保持着优良传统和革命本色——艰苦朴素。因为他们不是追求眼前利益的人,他们有的是远大的目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是摆脱了一切低级趣味的,一句话,他们是献身于人民的人。
我们在胜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应当不忘艰苦战斗的当年,继承优良传统,学习革命前辈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