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领导工作必须具体
远青
一项方针政策或工作计划确定之后,要把它变成现实,真正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还必须做许多艰苦的细致的工作,解决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因此,一个好的领导者,不应当满足于一般的号召,而应当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具体地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
把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结合起来,这是做任何工作都必须采取的方法。最近我们就看到,在解决农村合理安排劳动力的问题上,凡是真正加强了农业战线、特别是粮食战线的地方,都是因为领导者采取了这样的工作方法。他们亲自深入到公社、大队以至生产队和生产小队去,调查研究劳动力的使用状况,寻找合理安排劳动力的办法。中共丹阳县委第一书记宋亚欣同志,就曾经亲自深入到大泊公社的两个大队和公社的各部门,从各方面对劳动力的使用情况作了调查研究。他发现,由于这个公社的党委和大贡大队的领导干部,对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不够明确,因而在劳动力的使用上比较分散;同时由于一些部门的制度不健全,有相当严重的浪费劳动力的现象。这就说明,为要合理解决劳动力的安排和使用问题,必须对干部进行以农业为基础而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的思想教育,尽可能地把劳动力集中使用到田间劳动上;必须使一切事业和企业部门改善经营管理,建立和健全责任制度,避免在劳动力使用上的窝工和浪费现象。宋亚欣同志按照这样的原则,具体地帮助大泊公社和大贡大队重新安排了劳动力,结果既重点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又使需要办的社办工业等能够继续办下去,而且办得比以前还要好。宋亚欣同志在下面创造的这个经验在全县推广以后,对全县合理安排劳动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领导干部深入下去实行具体领导,好处是很多的。第一,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给予基层干部以切实具体的帮助,并能及时地推广成功的经验。我们的基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忠心耿耿,想把工作作好的;但是由于认识水平和政策水平的限制,有些同志有时难免把握不住中心,或者缺少办法。例如,大泊公社和大贡大队的领导力量所以过于分散,劳动力的使用不集中,就是因为干部的思想认识没有能够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还不十分懂得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的方针的重大意义。宋亚欣同志深入下去,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揭发了矛盾,掌握了材料,对他们进行了说服教育,又和他们一起重新安排了劳动力,这对他们就是非常切实的帮助。而且把宋亚欣同志在这个公社和大队创造的经验推广出去,对其他公社和大队也是一种帮助,至少会起借鉴的作用。第二,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避免领导工作一般化的毛病。党的方针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的深刻反映,其基本精神和主要的作法对各个地方都是适用的,因而应当认真地学习、研究和执行;不这样作是不对的,会犯迷失方向的原则性错误。但是,矛盾的普遍性是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的;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也就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中共丹阳县委为要做到在全县合理地使用劳动力,更好地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就应当认真地研究本地区的情况。中共丹阳县委就是根据县委第一书记宋亚欣同志深入下去“解剖麻雀”以后提供的情况和经验,又经过充分的研究讨论以后,才最后肯定了全县劳动力安排的具体办法。不用说,这样制定的工作方案,更能正确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妥善地解决问题。第三,可以使领导者心中有数,使领导工作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至人云亦云,左右摇摆,发生顾此失彼的现象。不难设想,如果宋亚欣同志没有亲自深入下去“解剖麻雀”,没有深入地全面地把矛盾揭发出来,他在帮助大泊公社解决合理使用劳动力的问题上,就不可能做到既突出地保证了重点,使全公社80%以上的劳动力用于农业生产,又照顾了一般,使多种经济能够继续发展。
经过党的长期的教育和在实践中学习,我们的绝大多数同志,一般都能做到把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结合起来,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把原则的东西化为具体的东西。特别是最近各地普遍推行“二五制”领导方法以来,许多地方的领导干部,常常是在集体研究制定一项工作计划以后,随着就深入到地头、车间和工地,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具体问题,随时随地总结推广经验。因而问题解决得及时,经验推广得迅速,生产和工作的发展也就日新月异。但是,也还有一些同志是一般号召和布置多于具体指导,他们仍然比较习惯于坐办公室,而不习惯于深入基层具体研究情况,具体解决问题。这些同志所以这样,主要是思想上有些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有些同志认为,开会、听汇报、看报告,同样可以了解实际情况,同样可以进行具体领导。不错,一定的会议、汇报、报告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还是领导干部要自己深入实际,亲自去搞第一手的材料。因为这样作,不但可以发现在会议和汇报中发现不了的重要问题,而且可以及时地在田头、地边、食堂、炉旁、井下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自己深入一个点,具体地了解了这个点的情况,就能更好地利用会议、汇报等所反映面的情况,使点和面更好地结合起来。
也有一些同志认为,领导的责任是掌握全面情况,指导全面工作,而深入一点做具体工作,就会抓了点而丢了面。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要知道,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深入到某一个点去,目的绝不仅仅是搞好这个点的工作,而是为了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用以指导全面工作。如宋亚欣同志深入到大泊公社去,不单是为了帮助这个公社解决合理安排劳动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对大泊公社这个
“小麻雀”的解剖,来指导全县劳动力安排的工作。不采用这种一般和具体结合的方法,要想指导好全面的工作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对一点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情况只限于一般的了解,就不可能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不可能拿出解决矛盾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在一周内深入基层工作的五天中,用两天或三天“蹲点”,“解剖麻雀”,创造经验,用其余的时间“转面”,了解情况,检查工作。事实证明,这样作不是抓了点,丢了面,相反,正因为抓了点,才能更好地抓面。要是不去抓点,由于对情况了解不深入,对工作指导不具体,其结果才会真正丢了面。
还有一些同志耽心,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具体指导群众的活动,会使他们陷入事务主义,会放松了对群众的政治思想领导。其实,这种耽心也是完全不必要的。领导干部深入一点,抓具体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研究情况,亲自动手解决一些生产和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但不是事务主义,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实现对群众的政治思想领导。要知道,对群众做政治思想工作,不结合群众的思想情况,不结合解决具体问题是不行的;这样做政治思想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群众是不会对它产生兴趣的。毛泽东同志就曾经说过,对农民做政治思想工作,“必须根据农民的生活经验,很具体很细致地去做”,并且“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而要这样做政治思想工作,领导干部就必须深入基层,不但要和群众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而且要亲自动手解决一些看来很琐碎、实际很重要的问题。这样,他们就会比较容易发现基层干部和群众中带有普遍性的思想情况,就会找到容易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而更好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下去,化为群众的行动。
党一贯强调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目前又继续强调干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其目的就是要干部作具体的领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地变成群众的具体行动。由此可见,领导是否具体,是实现党的方针政策的关键问题,是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问题,也是改进干部作风的关键问题。党的干部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一领导艺术,千万不要等闲视之。


第7版()
专栏:

“无屑加工”代替“有屑加工”是机械制造工业中的革命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铸工教研室·
“无屑加工”是机械制造过程的一个革命
多少年来,机器制造都沿用着这样一个“传统”的过程:先用铸、锻、焊等热加工方法制造出零件的毛坯,再经过车、铣、刨、钻等冷加工方法把毛坯加工成零件,最后将零件组装成机器。这样一来,在冷加工(即“有屑加工”)的过程中,毛坯上有20%—40%的金属白白地变成碎屑,同时还要有很多的金属切削机床和大量劳动力被用在这些毛坯的加工工作上;为了开动这些机器,每年还要消耗数量巨大的电能。
“无屑加工”就是采取各种先进的铸锻、冲压、粉末冶金、精拔、精轧等工艺,大力提高毛坯的精度,节省大量的机械加工(即冷加工、“有屑加工”)的时间、动力、设备、金属原材料和人力,而由锻铸零件直接组装成机器。这样就使机器制造过程大大简化了,从而就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以哈尔滨市建成机械厂为例,这个厂从1958年生产201型电瓶车以来,生产任务不断增长,机械加工设备和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曾经寻找了不少提高机械加工生产率的途径,推广了许多先进经验,并且使产量提高了十二倍,但仍然不能满足用车部门的需要。今年春天,他们把电瓶车的90%多的部件都采用“无屑加工”后,就节省了四十二台切削机床,一百六十多名技术工人和八百九十平方米的生产场地;今年内,还可节省四百六十吨金属材料。因此,“无屑加工”一出现,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了上级党委的极大重视与广大职工的热烈欢迎。不久以后,哈尔滨市的很多工厂开始用“无屑加工”制作五十马力卷扬机、水轮机、空气压缩机等机械部件。哈尔滨第一机械厂用“无屑加工”铸造的齿轮,精度和光洁度达到了精车的水平。人们的思想越干越解放,越干越敢干。很多工厂从改设计,割“盲肠”入手,根据不同生产特点改进工卡具,应用新工艺,并且广泛地使用新材料,以铁代钢,以塑料代金属,以低熔点材料代高熔点材料。到5月末为止,全市已有二百七十九种机械中的九千八百样部件的生产,实现了“无屑加工”。
加工的“无屑—有屑—无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规律
既然“有屑加工”麻烦,为什么当初会产生这种加工方法?今天为什么又要走向“无屑加工”?这是在推广“无屑加工”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毛主席曾经告诉过我们,要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研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不只是着眼于这短短的几个月,而是考察一下整个金属加工的发 展历史,就可以发现“无屑加工”在今天的出现,是事物按照肯定否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机器制造史上,人类是从制造简单的工具开始的。最初生产出来的金属日用工具或农具,一般都是在铸出、锻出后就直接使用,不经过切削加工(至多磨一磨或修饰一下)。这就是原始的“无屑加工”。这样加工的好处是:经济、方便,但是粗糙、简单。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工具越来越复杂,精度越来越高,用手工修磨的劳动量越来越大,于是,就产生了车、刨、钻、磨等机械加工方法。这是从“无屑加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有屑加工”。用“有屑加工”的方法加工出来的工件,无论在精密度和光洁度,或产品的性能方面,都远非原始“无屑加工”和手工修磨的工件所能比拟的。
然而,“有屑加工”一诞生,就包含着否定本身的因素。这就是:设备复杂,浪费金属和人力。在“有屑加工”刚刚出现的时候,如何得到高精度、高光洁度的工件,如何提高机器的质量,是人们当时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制造一些设备,多削去一些金属,多用一些人力,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随着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有屑加工”所需的设备越来越多,浪费掉的金属量也越来越大。这样,曾经在机器制造历史上起过巨大推动作用的“有屑加工”,越来越束缚着机器制造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便很自然地考虑到怎样运用新的技术设备,不经过切削加工,直接铸、锻出精密的工件。这就出现了目前的“无屑加工”。目前的“无屑加工”绝不是原始的“无屑加工”的简单重复,只是重复了它的简单、方便、经济的特点,同时也吸取了“有屑加工”的高精度、高光洁度的优点,在更高技术水平上的高级的“无屑加工”。
那么,是不是可以不经过“有屑加工”阶段而直接由原始的“无屑加工”跃进到目前的“无屑加工”呢?就整个机器制造的发展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不经过“有屑加工”阶段,也提不出目前“无屑加工”的要求;第二,目前的“无屑加工”需要有屑加工提供物质条件才能发展。如精密铸造的铸型,精密锻造的锻模,液态成型的压铸机等都要通过“有屑加工”才能制造出来。过去“有屑加工”的出现和发展,正像今天“无屑加工”的出现和发展一样,是有它的历史必然性的。
重要的是,目前有许多人受着过去机器制造过程中“毛坯制造—机械加工—产品装配”的传统束缚,不敢大胆使用和推广“无屑加工”。他们担心采用
“无屑加工”后,工件精度不高,不能保证产品质量。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这种耽心是没有根据的。哈尔滨松江拖拉机厂生产的播种机,除了几个轴孔外,都是采用的“无屑加工”。但产品质量优良,深受用户欢迎。“无屑加工”绝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暂时的、不得已的“穷办法”;而是事物按照肯定否定规律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当然,“无屑加工”的发展并不完全排斥“有屑加工”的存在。“无屑加工”否定了“有屑加工”的消极因素,而保存和发展了它的积极因素。“无屑”、“有屑”相辅相成,不断提高机器制造水平。但是“无屑加工”逐步取代“有屑加工”的趋势是必然的。
“无屑加工”的推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屑加工”的出现和推广,在机器制造业中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首先,它将在机器制造工业中引起一系列的变革。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工艺,从设备配置到企业管理,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使机器制造的生产过程简单而又完善。铸、锻、冲压等车间将不再是单纯生产毛坯的车间,它们在机器制造厂中的地位将产生根本的变化。在许多部件的生产中,再没有“粗加工”和“精加工”的区别,而使两者毕其“工”于一役。
其次,“无屑加工”的发展必将促进铸、锻生产本身的技术革命。“无屑加工”要取代“有屑加工”,就必须在加工精度、光洁度等产品质量指标方面达到或者超过“有屑加工”的水平。这就要求生产毛坯的铸、锻工艺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此外,铸、锻、焊等热加工,素来是机械工业中的薄弱环节,而
“无屑加工”本身又节省了大量的冷加工的生产能力,增加了热加工的任务。这就更进一步加深了冷热加工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发展,就推动了铸、锻等生产过程,使之为提高产品数量而进行彻底革命。事实正是这样,“无屑加工”工艺的创造,使“无屑加工”的生产迅速推广,“无屑加工”的推广,又促使“无屑加工”工艺的进一步完善,促使“无屑加工”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再次,“无屑加工”的推广对全民办工业,大力支援农业有很大推动作用。“无屑加工”的设备简单,工艺容易被群众掌握,因此,机械制造厂到处可办。很多农业机械,几乎可以全部采用“无屑加工”来制造。今年全国正以大量的机器和钢材支援农村,在推广“无屑加工”后,这些物资将得到更充分的运用。
在持续大跃进的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出现蓬勃发展的“无屑加工”运动,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全民继续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新的成果,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继续破除迷信,大胆进行技术革命的新的成果。因为“无屑加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所以它一出现就显示出了无限的生命力。它在解决着各个厂设备、人力、原材料不足的矛盾中,发展了自己,也促进了整个机器制造过程的彻底革命。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我国学术界
讨论凉山彝族社会经济结构问题
凉山地区彝族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在解放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被彝族人民彻底推翻了。但是,对于解放以前凉山地区彝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我国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根据目前已发表的有关彝族社会经济结构的文章分析,这些看法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奴隶制或基本上是奴隶制(如《教学研究》1956年八、九合期和1957年第一期胡庆钧的文章,《民族研究》1958年第一期夏康农等的文章);第二种意见认为,它是封建制初期或基本上是封建制(如《云南大学学报》1958年第三期章峰的文章和同年第一期江应梁的文章);第三种意见认为,它正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阶段(如《民族研究》1959年第九期施修霖和陈吉元的文章)。《民族研究》1960年第六期刊登了梁山和陈可畏的两篇文章。他们认为凉山彝族社会经济结构是奴隶制,批驳了施修霖和陈吉元的论点。《民族研究》的编者在发表这两篇文章时加了按语,希望大家就这一问题继续展开讨论。
上述三种主张的主要争执点,在于对彝族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理解。这里面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问题:一、租佃关系性质的问题;二、曲诺和阿加的阶级性质的问题。
凉山彝族社会除了直接占有人身的强制剥削以外,还普遍存在着地租剥削。“奴隶制”的主张者认为租佃关系应该和奴隶制度联系在一起,把租佃关系视为奴隶制的辅导因素。“封建制”和“过渡阶段”的主张者认为租佃关系应该和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因为封建制度是以“地租剥削为特征”的。
凉山彝族社会的四个等级中,除了对于呷西这个一无所有的单身奴隶没有争执以外,对于曲诺和阿加的阶级性质的理解,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并且由此影响到对黑彝等级性质的肯定。“奴隶制”的主张者认为,阿加仍然处在奴隶的地位,曲诺是黑彝奴役下的具有隶属关系的农民,或者类似于奴隶制度下的被保护民,而黑彝则是奴隶主。“封建制”和“过渡阶段”的主张者认为,阿加相当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隶农,曲诺相当于封建制度下面的农奴或者封建农民的地位,黑彝则是封建主或者奴隶主兼封建主。由此可见,在上述一些主要问题上,封建制度和过渡阶段的主张者有着共同的或者基本上一致的看法,但是“过渡阶段”的主张者不承认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在凉山已占居主导地位,而认为奴隶制和封建制同时并存,二者正在相互交替消长的过程中。
除了对于上述主要问题存在分歧以外,在下面几个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对于凉山彝族生产力水平的估计:“奴隶制”的主张者认为彝族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封建制”的主张者认为它不比汉族地区低;“过渡阶段”的主张者认为它既不是极为低下,但又没有汉族地区高。(二)对于彝族社会所受汉族封建制度影响的看法:“奴隶制”的主张者承认汉族封建制度对彝族社会曾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彝族社会的性质;“封建制”的主张者认为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不断影响下,凉山彝族社会已经转为封建制度。(三)对于各等级人口在彝族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肯定彝族社会性质上的意义的看法:“奴隶制”的主张者认为,处于奴隶地位的阿加和呷西虽然只占彝族总人口的38%,但是不能据此就机械地断定彝族社会不是奴隶制度的性质。“封建制”和“过渡阶段”的主张者认为,只有呷西才能肯定为奴隶,而呷西只占总人口的8%,因此不能据此肯定彝族社会是奴隶制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