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成长 郭先红
讲写作,我确实感到惭愧。在工厂里,我算是一个有十七年工龄的老兵;在写作上,却是一个刚刚入伍的新战士。
我在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金工车间担当车间主任。这个工厂是一座具有第一流生产技术水平的现代化工厂,经常有各方面的人来参观。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也曾经到我们厂视察工作,特别是到我们车间视察过技术革命成就。这给予我们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上的广大职工很大的鼓舞。此外,还经常有成批的外宾前来访问。一些来自兄弟国家的代表团和专家们,看到我们所获得的成就,为我们高兴,对我们中国工人兄弟技术革命的卓越才能,给予很高的赞扬。
可是某些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团,专家、博士们就不一样了。有一次,我陪同一批外国科学技术界人士参观,他们刚进工厂参观的时候,骄矜高傲,目中无人。他们仔细地观察了我们加工生产的各种精密仪表零件的精密机床,特别是非常注意到国产工作母机——标牌上写的是:齐齐哈尔机床厂、沈阳机床厂、北京、南京、上海、昆明……机床厂的字样,又出神地看着我们生龙活虎般的工人在非常熟练地操纵这些新式设备,他们感到震惊!他们走出机械化程度高达90%以上的金工车间,进入洁净得一尘不染的装配大楼。他们看着那些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女工正坐在传送带两旁灵巧地装配着各种精密仪表;他们默默地计算着我厂的产量。走出装配大楼时,他们的态度变了!不得不钦佩地对我们微笑了,也懂得礼貌了!他们输给我们了!
想想过去,我们受着国内反动派和外国帝国主义者的践踏和欺侮;而现在,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者在我们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不足畏惧!这种自豪的感情,使我忍不住想提起笔来。我这种打算,立刻受到工厂党委和作协分会的鼓励和帮助,受到广大工人同志们的支持。就在机床轰鸣声中,我写成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站起来的人们》!(此文原载1958年6月号《北方》杂志1958年7月5日本报副刊转载。——编者)
使我受惊的是,这篇小说受到了老前辈茅盾同志的鼓励。于是我一股干劲,进一步把它写成电影剧本,经“长影”拍成了电影。
大跃进以来,英雄们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上,生动的事迹如浩瀚的大海,真是说不尽也写不完哪!有一次,我厂喷漆车间加温炉由于电气自动控制装置发生故障而炉温升高,炉内干燥的喷漆件化学气体骤然膨胀,在就要发生爆炸起火事故的一刹那,有一位志愿军转业军人,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拉下电闸,迅速地打开通气孔,这时候炉内喷出来的不是热空气而是咝咝啸叫的火苗子。喷漆间全是化学易燃品。一桶一桶的信那水、汽油、色漆,如果有一桶烧着了,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这位转业军人没有被火吓倒,他张开双臂,挺起胸脯,护住了炉口,让喷出来的火舌舐着他的胸膛。旧棉军装前身烧焦了,他反过身来用脊背挡着。火,在他的前后身左右交替遮挡下,终于喷射完了。棉袄烧焦了,炉子没有爆炸,信那水、汽油没有着起来,几分钟以后,喷漆车间又传来了气泵喷枪有节奏的吼叫声。
我用最大的热情,用激动的笔,描写了这位共产主义的英雄——真金不怕火炼!歌颂他那为了集体利益而根本不考虑个人安危的崇高品质!
就这样,两年多来,在指挥生产战斗的间隙里,我写成大小几十个作品,其中半数是短篇小说和特写。我能写出这些作品,首先是党培养的结果。
我还要借此机会谈谈参加这次文代大会的感受。当我临来北京的时候,不论是工厂的领导、车间的工人,大家为我能出席这样的大会而感到高兴。这意味着广大工人阶级在文化上也翻身了。工人同志们给我送行,纷纷托我给毛主席问安捎好,并表示不用我挂心车间的生产。我家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她吵着要为我送行。我好说歹说不让她去车站,她摸摸我的头顶说:你“中状元”了!咱家祖祖辈辈当牛马,世世代代是睁眼瞎!你从十四岁就给资本家干活,谁想到现在也能拿笔杆子呀!要不是毛主席,你哪有这么大的出息呀!
在旧社会世世代代做睁眼瞎子的劳动人民岂止我一家呀!而今天当家作主人能文能武能写诗作文章的人又何止我一个人哪!让帝国主义者颤抖去吧,让修正主义者狂吠去吧,让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小人们指手划脚去吧!我们呢,要坚定不移,英勇地大步前进!前几天,我收到工厂和车间的来信,说是工厂已提前十天超额完成7月份国家计划;并要争取国庆节前提前百天跨入1961年,叫我向大会报喜!
我们青年一代,一定牢牢地记住毛主席的教导:戒骄戒躁,在文学界老前辈们的谆谆教导之下,努力学习,努力生产,也努力写作,更高地举起毛主席文艺思想的红旗,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学得多记得牢 中共辽宁省黑山县委书记 阎志清
教学改革好,
教学改革好,
学得多,记得牢,
各省领导都来瞧。
我们学习学得好,
大家向党来汇报。
这是黑山县北关小学二年级学生田玉华以“教学改革好”为题写出的小诗歌。像这样的小诗歌,在北关小学教学改革的试点班里,不少同学都能写,都写得很好。不仅如此,这个班许多小同学还都能看小说,写日记。张惺等十多名同学已经看了“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九岁的刘音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写日记,一年多时间共写了二百六十八篇。特别是上学不到二年,他们在语文、算术两科已经普遍达到了四年级水平。刚启蒙的儿童就如此英发聪颖,有谁听起来会不感到英雄辈出,后生可畏!?
论起北关小学,它和我县所有小学并没有什么两样。设备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两年以前还常常因教学质量低,升学率不高,而被一些人所议论。那么,短短一个时期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当然这是不无原因的。
1958年党提出总路线,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都出现了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跃进局面。这就像一股巨大的激流,使北关小学的教育改革运动兴起了澎湃的浪潮。怎样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贯彻总路线,就成了挂在他们心上的一宗大事。“工厂能多快好省,难道学校就不能多快好省吗?”这个问题随时都在他们脑子里打转转。为了寻求教学工作高速度、高质量的途径,他们大干逾月,从校内到校外,解剖教材,了解学生,甚至查清了打字机字盘上的字,数尽了百货公司物单上的词。最有趣的是,他们发现校外未入学儿童在街上拍皮球,一五一十,已经拍到一百以上,而算术第一册却把数概念死死限制在二十以内;幼儿园的孩子两节课就能学会二十一个汉语拼音声母,而一年级语文每课才教三五个生字。他们发掘到了儿童智力的潜力,大胆冲破了资产阶级教育家陈腐可笑的“量力性”原则,克服了各种各样的保守思想的阻挠,改革了零碎、繁琐、重复的教材,最后才摸到了一些多快好省发展教育、提高质量的经验。
他们把这些经验初步归纳为:知识归类,突出本质,集中精讲,猛攻关键,学习任务,分步实现,多学多练,充分实践,大挖潜力,丰富经验,狠抓中下,全面跃进。
北关小学教学改革所走过的路程,再一次证明了总路线的无比光辉和毛泽东思想的英明伟大。同是一个学校,同是那些老师,一年多以前他们还那样默默无闻,当有了总路线的照耀,当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却发生了极大变化。教师的心里亮了,干劲高了,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他们不只是工作上取得了成绩,连“金科玉律”的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在这些小学教师面前也被震撼和推翻了。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最近他们又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创造了基本字带字(如“父”、“巴”是基本字,构成合体字“爸”)的识字教学方法,摸索了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几种形式和措施,改进了生产劳动,加强了思想教育。
我们正在走着前人所没有走过的路——一个通向人类长久向往的崇高美满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路。我们的教育也正沿着这条路在飞跃奔驰。我们坚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实现党所提出的“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适当提高程度”是完全可能的。我们也坚信,有了这一切和干字当头,我们的教学改革,必将由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更大的胜利。


第8版()
专栏:

新“鸿儒” 威宣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先后抽调了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生产经验的优秀工人当中学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目前已经有五十五个工人在十多个中、小学里担任教学工作,有七十四个工人经过两个多月的短期训练和实习,即将走上新的岗位。工人教师由于思想上政治挂帅,阶级立场坚定,具有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所以都能刻苦钻研,认真负责;他们在教学中又能联系实际,把教材讲得有血有肉,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有的教师在政治课中现身说法,联系自己在旧社会受压迫的悲惨境地,讲得很感动人。有不少学生被感动得流了泪。
优秀工人担任教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工人登上了学校的讲坛,亲自来培养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了,这怎么不使人感到兴高彩烈呢?
今天,劳动人民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而且在文化上也正在进行空前的革命,“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这是进行文化革命的中心课题。上海抽调一批工人参加教学工作的事,正说明了刚刚开始的文化革命就枝叶并茂、花朵艳丽了。广大劳动群众,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鼓舞下,已经跃马上阵,旗开得胜了。我们能够抽调一批工人担任教师,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工人阶级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且是文化的传播者。由创造者来担当传播者的工作,自然更是驾轻就熟。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意料中的事了。
在另一方面,工人阶级亲自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决定教学方向的,归根到底是教书的人。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教育内容要通过人来表达,教师的思想给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优秀的工人参加学校工作,担任各种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学校的思想领导工作,这就更进一步地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认真贯彻执行。
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我们需要大量的教师。教师队伍的扩大,自然也不能按老规矩办事。除了专职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外,还要从受过业余教育的工农群众、劳动妇女和复员军人中选拔一些人,经过培养训练,担任教师。我们就是一方面改造旧知识分子,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新型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今天,我们正是从事严肃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荣任务,用我们全体劳动人民的勤劳的双手来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使“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优秀工人担任教师,这就为我国教师队伍增加了新的血液,就更可以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第8版()
专栏:

看水大嫂(外一首) 李晓白
电门一扳,
水车叫唤;
井台是课桌,
指头笔一杆。
昨日推水车,
今天要管电;
没水难丰收,
没文化怎当社员!
一个生字写五遍,
要咬碎,要嚼烂;
清风徐徐吹,
扫不落她头上汗。
水花似甘露,
田禾露出笑颜;
生字开花在心里,
从她脸上能看见。
哪管下工铃急,
假装没有听见;
书页嗦嗦响,
轮子哗哗转。
图书发行员
挑一担文化,
迈步儿来到深山;
一手帕汗珠,
一脑子路线:
王家岭,
今天有会;
李家沟,
夜校明天开班;
对,还得去刘庄,
给三娘送一本《养鸡》,
给二弟送一份《中国青年》。
仔细一算,
路儿百里远;
抖抖肩膀,
真是一副千斤担!
脚步扫风云,
心是策马鞭;
指向科学岭,
踏上文化山;
担子越闪越高,
真像一支
载运卫星的火箭!


第8版()
专栏:

版画创作的新成就
——评《四川版画选》 马克
四川版画近年在不少展览会中,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不久前出版的《四川版画选》,更以其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深刻的形象和清新的风格而得到人们的赞赏。这本选集不仅集中地表现了四川版画目前的创作水平,而且就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形式风格的独创来说,也显示了我国版画创作的新成就。
选集中的七十一幅作品,都是四川地区自1949年解放十年来的版画代表作。从题材看,祖国工农业的生产建设,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兄弟民族崭新的生活风貌,少年儿童幸福的成长,优美明丽的自然景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丰姿伟貌,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热情而生动的反映。作品的质量虽高低互见,参差不齐,但总的看来,都对现实生活充满着热情,从多方面歌颂了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特别是不少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时代劳动人民崇高的品质和丰富的精神面貌。如徐匡的《待渡》和朱宣咸的《夜》就是两个例子。《待渡》以清晰有力的刀笔,刻划了四位青年测量队员的形象。作者不把他们安排在紧张的劳动之中,而把他们处理在准备参加建设之时,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他们正坐在船头待渡,有的翻开笔记本在学习,有的昂首眺望着远方。画面上虽没有表现出周围的景物,然而从他们那种刚开始参加建设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激动的心情,随着他们那些充满信心和希望的眼神,可以联想到这些青年的成长和他们将要投身进去的壮丽的事业。从有限的画幅中,可以体会出广阔深远的含意,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这是对新人的颂歌,那么《夜》则是赞美新事物的小夜曲。风清月明之夜,托儿所的孩子们都已香甜地睡去,可是辛勤的保育员还悄悄地站在窗口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们。这里既反映了平凡劳动者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也生动地表现出新道德品质的成长。整幅画格调新颖,意境深远,尽管人物的形象刻划还不够完美,但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其感人至深的力量。其他如李少言的《向往》、吴凡的《布谷鸟叫了》、龚远林的《小木匠》、李焕民的《高原峡谷》和袁吉中的《赶走了叛匪》等等,也都鲜明地塑造了我们新时代新人物的光辉形象,和人与人之间那种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关系。
这种对新鲜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在平凡的生活现象里发掘新意境的才能,同样也表现在以兄弟民族生活为题材的许多作品中。例如李少言、牛文的《和平解放的喜讯》、牛文的《东方红、太阳升》(见插图)、李焕民的《扬青稞》和《织花毯》、宋广训的《卫生训练班》等,都以丰满的生活实感和鲜明的形象创造而著称,毫无《猎奇逐异》的迹象。出现在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地站得起来的形象;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彻底摆脱掉奴役和压榨,开始用自己的劳动缔造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画,只有对兄弟民族人民的生活斗争和精神世界有深刻而正确理解的画家才能画得出。
在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导下,四川版画不仅内容新,而且形式风格也多种多样富有独创的特色。或轻盈明快,或浑厚浓郁,或质朴淡雅,或清新优美,无不渗透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以寓深意于平凡的创造和版画艺术的魅力而打动人心。就个人的风格来说也在变化中,如比较牛文和吴凡等同志早期和近期的作品,便可看出画家们大胆的创造精神。不少画家还着意学习和汲取了民族传统绘画的长处,但并不是生硬地摹仿古人,或单纯地追求刀版和水墨印刷的趣味,而是融合贯通,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创造。除前面提到的作品都是很好的例证,这里还想再谈谈吴凡的《蒲公英》。这幅画是描绘儿童生活的小品,可是由于画家的美妙创造,尤其对小姑娘那种逗人喜爱的稚气和天真的神情刻划,使这个不大的画面平添了耐人寻味的力量。在技法上创造性地发挥了传统水印的方法,以粗细有致的线条和典雅明朗的调子,增强了画面的风韵和情趣。画中除小姑娘和一只篮一把镰刀外,别无任何背景。这种大片空白的巧妙利用,也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看去不但不感到空虚,反而却创造了一个开阔的天地,引人遐想。这幅画曾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去年在来比锡国际版画比赛中还获得了金质奖章。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本选集中除少数的老版画家外,大多数都是青年和业余作者。据了解,在四川全省百多个版画家中,新生力量却占80%的比例。他们都是近年来新成长起来的,有的甚至还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基础和艺术修养都不够深厚,可是在党的培养和老一辈画家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刻苦钻研下,已创作了许多好作品。这是四川版画的生力军,也是党的文艺方针的巨大胜利。
《四川版画选》和全国各地出版的许多优秀的版画专集和选集,标志了我国版画艺术的蓬勃发展。愿我国版画创作的水平一峰高过一峰,在新的成就上争取更新的成就。


第8版()
专栏:

截流 萧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