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以林为主 综合利用 多种经营
黑龙江大部林区建成联合企业
本报讯 记者韩之非报道:黑龙江省林区大办人民公社以后,对促进木材综合利用事业大发展,起了巨大作用。目前,全省大部林区,已建成以林业为主,进行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联合企业。
最近,记者在小兴安岭林区看到:一向是单一木材生产的林场里,建起了一座座木材综合利用工厂,同时,林区里的钢铁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副食品生产基地也都在积极兴建。目前,在全省五百多个林场里,已建成土洋结合的林场工厂群三百多个(六、七个厂为一群),生产着百余种产品。这些工厂群的建立,不仅使林区的丰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使林区在支援国家建设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两年前,记者到这里采访时,还只是看到大批的优良木材运往全国。现在,有了这些工厂群,林区的情景就大不相同了。过去曾是废物的枝丫、树根、树皮、树叶,现在都成了新办工厂的宝贵原料,生产出了小规格材、纤维板、木丝板等各种人造板;松香、栲胶、醋石等化工原料,和松根油、松节油等各种油类,以及木器、家具、纸张、工具柄和建筑材料等产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担负全国木材生产任务三分之一左右的黑龙江林区,大跃进以来,木材综合利用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林区大办人民公社后,这个新型的基层社会组织,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全省林区三十九个人民公社,大批家庭妇女参加了社会劳动。这些公社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的办起两千一百多个木材综合利用工厂。记者在小兴安岭林区,访问了一些这样的工厂群,看到一棵树木被伐倒后,从树的枝丫、树皮直到树根、树叶,几乎没有一样不能被利用的。据计算:一棵胸高直径三十二厘米、高二十七米的大树,综合利用前只出商品材一点三六立方米,值五十一元七角二分,综合利用以后,就能创造出一百五十三元六角的财富。一棵树的利用率也由46%提高到80%。现在,不管是粗、细的枝丫,经过废材加工厂的简易加工,就变成了各种小规格材和农具材。在伊东林业局木材加工厂的造纸车间,职工们用未经剥皮的树枝丫做纸浆,造出来质量很好的纸张。过去,林区里的树皮是废物,现在却变成了炼栲胶的宝贵原料,各处办起的栲胶厂都利用树皮炼栲胶。松树根在过去只能给家庭妇女烧饭时作引火柴用,今天却炼出国家迫切需要的松香。林区里的松香厂,大部分是家庭妇女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人员、三无厂房的情况下办起来的。她们从家里拿来铁盆、铝盆,从森林里刨来松根,用锅蒸煮提炼松香。
木材综合利用后,就把一棵树从树干到树枝,从树根到树叶,从树皮到树汁,从成材到废料,从小边材到锯末,充分利用起来了。在林区的木材加工厂里,用板皮、板条和刨花加工出来的人造纤维板被称为“没有缺点的木材”,这种人造板不仅具有坚硬、耐磨、不膨胀、不收缩、也不翘曲、不间裂等优点,它还消除了天然木材中的节疤、变色、腐朽和虫眼等缺点。用这种人造板制造成的家具,像衣橱、缝纫机台板、写字台、沙发等,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美观、坚固。
在林区建设木材综合利用工厂,可以充分利用林区的资源,像树枝丫、树根、树皮,到处都有。如松香厂的原料,工人们只要拿着一个罐头盒或者一个玻璃瓶,到森林里的大松树上,把流出来的树脂刮下来,或者把采伐后的松树根刨出来,都是提炼松香的好原料。同时,在林区建设木材综合利用工厂,也有钢铁、建筑材料和劳动力的来源,林业工人自己挖矿石、炼钢铁、制造综合利用工厂所需的一些设备和机械零件;在过去由于单一木材生产,而不能参加社会劳动的林业职工家属,成为大搞木材综合利用的主要力量,全省五万名综合利用工厂的工人中,80%是家庭妇女。
目前,黑龙江省林区各级党组织,正领导林业职工进一步发展木材综合利用事业,用从“半、土、小”作起的方法,大办以废材加工、木材综合利用,和林化工厂为中心的林场工厂群;对已建成的林场工厂群正进行技术改造,由“小土群”向“小洋群”过渡,为国家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林化产品,支援国家建设。(附图片)
伊春市南岔林业局贮木场,贮存着大量的木材。 本报记者 刘志伟摄


第7版()
专栏:

就地取材 以木运木
林区运输工具大改革
本报讯 黑龙江省各林区职工,大搞采伐、集材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已在生产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历年冬季要动员农村人力、马匹上山运木材的常规,已被打破。原计划今年冬季用畜力运的原木,现在已被机械化、半机械化工具运了55.4%。林业生产的笨重体力劳动,已在逐步被机械化、半机械化工具所代替。
黑龙江省林区木材生产,一般都是春、夏、秋三季采伐的,原木堆积在山上,等冬天下雪结冰之后,才用几匹大马,借着下山的滑力,把原木拉到山下,这样,每年都需要从农村动员七、八万人力,十万余匹畜力上山 ,不仅减少了农村冬季生产的劳畜力,还由于人的主副食品和马的草料陡然增加,要在短期内集中运输,给铁路部门和林业部门带来不少困难。在这种全靠人力、畜力集材、装车的条件下,一棵树木从伐倒到装车运走,平均需要七个月或一年的时间。由于原木在山上积压时间较久,风吹日晒,雨淋虫蚀,降低了木材使用价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黑龙江省各林区职工,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针对着费劳动力最多,劳动强度最高的集材、归楞和装车等工序,开展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全省三十万林区职工,在林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先进工具,使采伐、集材、归楞、装车、运输等方面,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并把职工的革新创造,经过选型、定型、配套成龙。在集材方面林区职工们利用山形地势,就地取材,制造出来大批“以木运木”的新工具,在山坡十度以上的山场,用一种钢索自动回空的平车和“木轨滑杠”,在十度以下的漫山坡用木制台车,在不能铺轨的沼泽地带,就架设空中索道。这些集材新工具,都不用动力,是靠那种重车下坡时的力量,用绳索把空车带上山去。在没有坡度的平坦山场,利用“跃进式平车” ,这种车是前轮小,后轮大,装上原木后,就自动的前进了。在装车和卸车方面,林业职工创造了整套的装车、卸车机械,像装车架杆、装车机、绞盘机等先进工具,使全省四万多名装车工人,使用新工具装车,并推广了高站台装车等先进经验。
黑龙江省各林区职工创造的这些集材、装车新工具,大大提高了集材和装卸车效率。比如,新式集材工具使集材效率比用畜力集材提高30%—50%,有的竟提高一倍多。因而,全省林区计划今年冬季用畜力集材的任务,现在已完成了一半。人抬原木装车卸车的笨重体力劳动,已基本消灭了。过去装一节火车皮木材要用十二个人,两个半小时,使用新式装车工具后,只用六个人掌握土机械,三十分钟就装完了。目前,全省各林区还修建了三百二十五座高站台,大大便利了装车工作。
黑龙江省林区木材生产上的集材、装车工序的重大改革,对高速度发展木材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新工具的出现,大大节省了农村的劳动力,就以松花江林区计算,今年的四百二十万立方米的集材任务,如靠畜力集材要从农村动员四万多匹马,和三万五千名劳力。但是,今年这个林区已在使用着大量的新式工具,减少了大批马套子集材,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另外,由于装车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的实现,解放了双肩的装车工人,已有两万人参加了新林区的建设、木材综合利用、营林、造林等新的工作。(邢安领)(附图片)
汽车运送木材列车化,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本报记者 宗百易摄


第7版()
专栏:

保持水土 发展农业生产 增加林木资源
农村人民公社普遍建起林场
本报讯 黑龙江省农村人民公社,为了水土保持,保证农业丰收,和增加林木资源,大力发展社办林场。全省的六百多个农村人民公社已全部建起了林场,此外,管理区还办起了林场和专业队四千多个;国营农牧场、厂矿企业办起林场一百五十多个,使全省形成了以社办林场为基础、以一百多个国营林场为骨干的林场网。
黑龙江省各地的社办林场,是在今年2月下旬省委林业工作会议以后建设起来的。这些社办林场,对高速度完成今年春季造林任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社办林场在开展大规模群众造林运动中,采取了群众性造林和常年专业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全省社办林场出动了三万五千名林业技术工人和干部,以他们为骨干,广泛组织了数百万社员,配合国营林场专业队,进行了大兵团突击造林。松花江地区组织近百万社员和林业工人,奋战七天,超额完成了造林任务。泰来县社办林场出动五千名社员,仅用三十六小时,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万亩荒山的造林任务,因此,全省提前十天,超额5%完成了三百一十九万八千多亩的春季造林任务。全省各地的社办林场根据不同的特点,栽植了不同的苗木。在山区半山区的社办林场,营造了一百三十九万多亩用材林基地,有的还在林场里建立了养鱼场、养蜂场和木耳场,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平原地区的社办林场,本着改变气候、美化环境的精神,营造了五十三万六千多亩防护林和用材林,并开展了林农间作、节约用地和在林场里发展畜牧业。城郊区的人民公社,今年营造的经济林达三十七万零五百四十五亩,其中果树林就占二十五万五千亩,并实行了林菜间作,以增加城市蔬菜、水果等副食品供应。
黑龙江省各地由于有了社办林场这个专业队伍,进行营林造林工作,大大的加快了幼林的抚育速度和质量。现在,全省在狠抓农田铲趟的同时,对幼林普遍铲趟完了一遍,开始第二遍铲趟,因此,今年的幼苗成活率,普遍由去年的85%提高到95%。同时,由于社办林场有专人巡视林场母树,掌握了种源和种子成熟期。今年夏季的采种任务,完成得又多又好,到目前为止,已采了榆树、杨树和桑树种八十四万斤,超过计划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三倍。这些树种除部分支援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外,都由社办林场的苗圃育成小苗,给明年大规模的造林,准备了充分的苗木。
(万达三)


第7版()
专栏:

红松基地
——小兴安岭林区见闻 本报记者 李继承
这几年的大跃进,人们都看到我们的城市更美丽了,我们的农村更美丽了,我们的工厂和矿山更美丽了。可是,到底林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次我们到小兴安岭林区,作了一个月的访问,看到了林区的巨大变化,它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大办人民公社以后,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可爱了。过去,人们印象里沉寂的山林,如今到处办起了工厂,响起了机器的马达声;过去,人们向往的兴安岭,只是那苍郁的红松,美丽的林海,如今,这绿色的海洋,加上那星罗棋布的工厂群,给林区带来了文化,带来了技术,寂静的山林沸腾起来了。
美丽的林区生活
丽林林场是小兴安岭林区一个普通的林场,它是林都伊春市大丰人民公社的一个林场(相当于管理区)。我们来访问的时候,老远就看见在卧龙河畔,一栋栋红砖灰瓦房构成的林区新村,建立在群山环抱之中。这个新村是和小兴安岭千百个新村一样,随着林业生产大发展,特别是大办林区人民公社后,大搞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后发展起来的。这里已由过去的单一木材生产,变成了既伐木头又种树,既搞木材综合利用,又种菜养猪,进行多种经营的联合企业。过去林业工人的生活是流动的,这个山头的木头伐完了,就到那个山谷去。丽林林场这个新村的工人,1953年到1956年就搬了四次家,现在他们已经定居下来了。
在这里,有一排排砖瓦结构的职工家属宿舍,职工家属宿舍的旁边,是丽林林场的办公室,在它的周围,是大办人民公社以后建起的拖拉机修配厂,加工小规格木材的加工厂,栲胶、松香、松根油等各种林化工厂。人民公社还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林场在山脚下,办了农场、鸡场和猪场。我们访问这里的时候,田间蔬菜还未成熟,但农场温室里的黄瓜、韭菜、蒜苗等,已经供应公共食堂了。
在这里,我们还看到,成群的伐木工人骑着自行车到伐木场去上班。到了炎热的中午,新村冰果厂的工人,把冰果送到伐木场和加工厂,让在深山密林里的伐木工人,也吃到了像城市里一样的冰果。到夜晚,林村沸腾了,卧龙河上的发电站,送出了电流,全村灯火通明。下了班的工人,双双走进夜校,学习文化和理论,理发师开始接待烫发顾客。这时,林村广播站向人们广播一天的劳动成果和优美的歌曲。……
拖拉机变成了万能宝
“东风吹来红旗飘,群山万木齐欢笑,革新开放万朵花,拖拉机变成万能宝。”
这是小兴安岭的林业工人,为一台拖拉机同时能干采伐、打枝、造材、装车等八样活而写的一首赞歌。
过去林区的拖拉机只能作集材用,工人们看到这样的大家伙,只干一样活,真是有点大材小用,他们就琢磨,能不能让拖拉机同时干几样活呢?铁力林业局西北河林场的职工,找到了一条门路。他们把拖拉机脱下了履带板,固定下来,在起动轮上安上个大卷筒。通过架空索道,进行集材装车,用拖拉机的动力,安装上发电设备,通过电缆线带动电锯采伐、打枝。目前,这种“一机多用”的综合使用拖拉机的方法,不仅在全省各个林区推广了,还把它推广到造林、营林和林区基本建设方面去了。
栽的树木比砍的多
在人们的印象里,林区每天都在砍木头,也许有人会耽心:会不会有一天把森林砍光了呢?不会的。在我们林区里,不但有一批工人伐木,还有一批工人专门管栽树,实际上栽的比砍的还多。
本来,林区里的树都是天然生长起来的,长得很慢,一棵红松需要一百年才能使用,就是生长得很快的杨树,也需要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长成。过去林区都是靠天然更新的,这样,针叶树的伐区,要一百年后才能再行采伐,阔叶树伐区也得三、五十年。林业工人们为了使林木更新跟上采伐,就采取了人工造林的办法,他们在采伐过的森林迹地上,把碎木乱草清理出去,一片片种上树籽,或栽上幼苗,这样用人工栽的树比天然生长的树长得又快又好。小兴安岭带岭林业局,1953年在采伐迹地上用人工栽的一万四千多亩树,现已成林,高达四十厘米,根部有两厘米粗。按现在的成长情况来看,五十年后即可成材采伐,比天然森林生长的时间缩短一半。
这样,森林就可以永续作业了。
林区到处是工厂
一位从北京来林区的客人,赞扬小兴安岭是“工厂成群,林场成片,牛羊满山,钢花四溅”,在小兴安岭,不管是林业城镇,还是林业新村,不论是山上的伐木场,还是山下的木材加工厂,到处都有林业职工家属办的木材综合利用工厂和林化工厂。我们访问的伊东林业局松香厂,就是几个高小毕业生办起来的,时间仅仅过去了四个月,这几个小青年就为国家生产了几十吨像琥珀般的好松香。
今年3月,共青团员黄玉常、赵兰香、芦守莲几个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知道国家需要松香,他们就要办个松香厂,可是到哪里找厂房,又到哪里找设备呢?这些事并没有难住他们。他们花一昼夜的时间,把不到五十米的破旧屋子,修理干净,架设了煮饭的大铁锅,炼起松香来了。事情往往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第一次炼出来的松香黑呼呼的像块膏药。松香应该是黄色的呀! 这是什么原因呢?党支部就领导他们反复研究,知道这是由于松脂不洁和铁锅有锈。要提高松脂的质量,需要用铜箩过滤,可是他们没有铜箩,黄玉常就把自己的包袱皮,拿来试验过滤松脂的杂质,效果很好,又把大铁锅改成铜锅和铝锅,炼出了质量很好的松香。他们又把手工上料改成半机械化上料,使每天上料时间,由过去的三小时,缩短到十分钟,日产量由五十公斤一跃为六百公斤、九百公斤。这个松香厂,在5月末就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的一半。


第7版()
专栏:

林海新貌
黑龙江林区运送木材支援全国。
带岭苗圃的女工们在洒浇幼苗。
新青林业局第三林场苏万成小组工人,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文化、理论。
伐木工人在原始森林里,研究怎样提高采伐效率。
上甘岭林业局贮木场职工创造的“捣练式装车机”,装车人员减少一半,装车效率提高四倍。
少先队员赵桂珍,利用课余时间采集松脂油。 本报记者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