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个电影演员的经历 范雪朋
我是个电影演员,今年五十二岁了。我十七岁就从事电影工作,那时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是穷苦人出身,旧社会里穷苦人的任何工作都没有保障,尤其是我们女演员,年纪稍微大一点,老板就不想用了,因此我总担心失业。除了演员工作之外,我学会了录音,学会了接片,常常通宵不睡地干,为的是叫老板继续雇用我。
我拍过一些武侠片。有一次导演要我从房子上跳下来,我把腰骨摔伤了,医生说至少得三个月才能恢复。可是老板要赶快把影片拍出来,好赚钱,没隔几天,就威逼我去拍戏。拍戏时骑在马上,我腰部痛得眼泪直流。为了保住饭碗,为了养活母亲和孩子,我只好忍着。就这样兢兢业业拚命地干,结果还是白巴结,当我三十岁一出头,老板就嫌我老了,一脚把我踢出电影公司门外。我失业了。一失业就是十来年。
解放初期我对共产党,对新社会,没有认识,以为自己已经是四十出头的人了,还能干什么呢?对于再干电影工作,根本就不抱什么希望。可是1952年的3月17日,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天,我忽然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通知,要我再回到电影工作岗位上。我怔住了,我高兴,我感激,眼泪在眼里打转,我万万没有想到还会有这么一天!
一开始工作,我就感到同志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亲密。我第一次参加翻译片的配音工作时,因为我对这工作不熟悉,同志们都很热心地来帮助我,帮我找口型,帮我纠正台词,这些使我感受很深。在旧社会,人们为了个人的生存,互相妒嫉,互相留一手,互相排挤倾轧;今天人们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每个人生活得更好,为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而工作。所以大家能真诚合作,热情互助。工作的意义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变了。我深深体会到新社会的温暖,也体会到个人利益跟集体利益的一致。
1958年汹涌澎湃的全民大跃进的形势鼓舞了我,我不甘落后,也要和同志们一样贡献出我所有的力量。接着我就参加了《铁窗烈火》《前方来信》《你追我赶》《钢铁世家》《聂耳》《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影片的拍摄工作。生产任务一个紧接一个,有时同时跨了三个摄制组,工作很紧张,但是我情绪很愉快。尽管外景地点分散,每次拍戏来回要走好些路,我不但不觉得累,有时还要找青年同志比赛,谁走得快。领导和同志们总是在各方面照顾我,不让我累,要我掌握时间多休息,可是我觉得自己身体很好。我真是从心眼里高兴,为自己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尽一分力量而感到光荣、幸福和自慰自豪。
我在《山间铃响马帮来》里扮演一位云南苗族的老大妈,这是一个勤劳健康的农民。我们摄制组的主要创作人员,要到苗族寨子里去体验生活。当时交通不便,除了骑马,没有其他交通工具。领导上为了照顾我,打算把我留在昆明。我很着急,兄弟民族的生活习惯我不熟悉,苗族老大妈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怎么塑造人物呢?解放前我虽然演过很多戏,但总是凭自己的主观想像,拿自己的感情代替角色的感情。现在我还能用这种老一套的方法来进行创造吗?不行。毛主席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者要和工农结合,我必须下决心,像小孩子那样从头学起,向工农群众学习,熟悉他们、理解他们,才能演好他们,才能刻划出鲜明的工农兵形象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我把自己这些想法和领导上谈了,力争和同志们一块下去,领导上终于批准了我的要求。
到了目的地,根据角色的要求,我找到了一位苗族老大妈作为我学习的对象。我跟她一起下地,一起上山打柴,割猪草,通过两个月来的共同劳动,我们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她身上我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她们是那样勤劳朴实,她们认为劳动是光荣,不劳动是耻辱。这些体会在我塑造人物的时候,起了很大作用。
拍《万紫千红总是春》时,我们曾经到上海金司徒庙的里弄去生活。正巧这个地方是我过去工作过的艺华影片厂的旧址。那时这地区一片棚户,垃圾满地,是个典型的上海贫民窟,可是就在解放后这短短的几年里,彻底改变了面貌。首先贫穷消失了,人人有工作做,家庭妇女都组织了生产组,一些残废的人、鳏寡孤独的人,生活都有了照顾。我看到这一切真是激动极了,这真是翻天复地的翻身!尤其看到许许多多的家庭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参加了社会生产,她们是那样的兴奋喜悦,兴高彩烈地工作着。她们中间有像影片里的彩凤那样的人,也有桂贞那样的人物,有刘大妈那样的婆婆,也有郑宝林那样的丈夫。她们流过泪,经过不断的斗争,在党的启发和支持下,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把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丰富了角色,在表演这部片子的一些片断时,感情比较饱满。
深入生活使我在表演上创造出了一些与我生活距离较远的角色,也使我的思想感情起了变化。但是,深入生活向劳动人民学习,只是进行自我改造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主席著作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否则我们的眼睛就不能明亮,就会迷失方向。例如1958年拍《前方来信》影片时,由于我们没有更好地从主题思想去分析认识,而是欣赏了所谓的人情味、戏剧性,强调了悲痛的一面,觉得悲戏最容易吸引人,戏剧性也最强,等到看了样片,才发现我刻划的正面人物的精神面貌是那样灰色低沉,不符合主题的要求(当然,后来上映的片子已经经过领导多方面修改过了)。这次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如果不很好地学习毛泽东思想,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我们的创作就会犯错误,就不能达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前进的作用;如果不注意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不注意文艺的教育作用,而陶醉在资产阶级文艺趣味中,就会有陷入修正主义泥坑中去的危险。
今年5月我被评为上海市文教方面的先进工作者。最近又作为全国第三届文代会的代表来首都开会。我的感想多极了。记得二十八年前,一·二八,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毁掉了我工作的电影厂,为了生活,我加入一个剧团,跑码头,到北京来演出,遭到反动统治的迫害,戏被禁演了,主要演员被捕,我被驱逐出境。今天,党和人民用飞机接我们来开会,文代大会开幕那天,刘主席、周总理和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位领导人,都出席大会来鼓励我们;当毛主席接见我们,和全体二千多位代表一道拍照的时候,我兴奋得眼泪止不住地直往外流。我心想:我所以能有今天,能有一点点进步,这全部是党教育我,帮助我的结果,现在我才刚刚前进了一步,才拍了这几部电影,党就给了我这么大的光荣,这是党给我的鼓励,我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要不断革命,要更加努力前进。


第8版()
专栏:公社新人

就把根扎在这里吧! 王建林
山东有个盛产肥桃的肥城,肥城有个以桃园命名的人民公社,桃园公社有个产桃最多的尚里大队。此地肥桃,中外驰名。它肥硕丰满,皮薄汁多味甜。当成熟时,用一根管子插到桃内一吸,就只剩下了皮包桃核。可是在解放前,群众有首歌谣说:荒山秃岭草不长,心爱桃树被砍光;早晨糠菜晌午汤,晚上稀粥照月亮;小伙逃荒往外跑,外乡姑娘不进庄。解放后,党领导人民重建桃园,1956年,尚里已有七千二百多棵桃树,并且新育六万多棵桃苗,急待嫁接。可是用“切接”的老办法,一天一人只能嫁接三十多棵,老桃农也没有几个。最后党支部设法到太安果树园艺场请来了四个在那里学习的姑娘。这当中有个身材不高、年方十八岁的女孩子,名叫王桂英。她高小毕业后,入太安果树园艺场学习,由于学习上心,经常取得好成绩。她们来到尚里后,党支部代表群众热烈欢迎。王桂英等人觉得本事很少,而乡亲们希望这样大,只感动地握着乡党支书李恒明的手说:“我们一定尽心把技术传授给姊妹们。”
有一天,乡党支书李恒明、农业合作社社长李志文用刚摘下的鲜桃招待桂英等人。忽地,桂英问李支书:
“肥桃这样中吃,多栽些不行吗?”
李恒明早就留心这个姑娘——她为人实在、能干,曾想,社内有这样个技术人材多好,于是乘势说:
“现在正计划大发展,可就是技术力量跟不上。早年请人接桃树,要三个碟子四个碗。现今不用这样了,可老手太少,新手又没培养起来。”
1957年,尚里新育桃苗六十多亩。7月,又到了接桃的好季节。乡长李恒路跑了两趟太安果树园艺场,专把王桂英接来。桂英一进尚里,正赶上开社员大会,乡党支书李恒明在讲尚里前后的变化。当他讲到尚里过去有个“老光棍”,一辈子只穿了一件破棉袄那种凄惨生活时,他自己哭了,很多社员哭了,桂英也泪珠滚滚:幼年丧父,母亲拖着姊妹四人到处要饭的情景,又再现在她眼前。她想:“自己过去的遭遇和尚里人民一样,他们这样需要我来帮助,我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她的心开始和群众的心一起跳动,“要让肥桃遍地是,要使穷山变富山”的誓愿,鼓舞着到会的人,也振奋着桂英。她暗暗对自己说:“就把根扎在这里吧!”
在这个会上,成立了一个五十六人的果树园艺队。训练三天后,桂英带他们在二十天内接完了十几万棵桃树。这时期党支部经常对她问寒问暖,社员拿她当亲姊妹待。在亲身劳动中,她更感到这个山区的可爱,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时刻在她心中描画。最后,她终于向党支部说出了不再离开的心里话。乡党支书李恒明喜不自胜,表示立即就跟太安园艺场协商,取得他们同意。
桂英并不把自己看做是有技术的特殊人物,她把全身心都融化在群众中了。刚来那年冬天,就和尚里人民一起参加治山战斗。在山上干活,镢头碰在石头上,镢头、眼睛冒火星,干了几天,桂英觉得腿疼腰酸胳膊肿,手上老泡未长茧,新的血泡又磨起来。姊妹们疼爱她,拥她到石头上坐着,党支书也走来不让她干。桂英坐在一旁端详:别人都是根据石头特点轻轻用力刨,而她却只会用猛劲,震坏了手,石头还刨不出来。这哪能行?治山也有学问。她跑去拜李恒科大爷为师。李大爷说:“接桃我不如你,治山你不如我。”便耐心地教她。终于,桂英劲顺过来了,治山要领也摸到了,很快学会整修梯田,挖鱼鳞坑,修堰挡坝等山区活路。
由于她有着一颗建设山区的红心,几年来不管是北风凛冽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酷暑,每天她都是披星上山,戴月回家。不管脏活累活、农牧林业,什么都干。社员赞佩地称她是“不鸣的鸡”。在抗旱夏种中,从尚里往阎家崖送水,翻山越岭往返十二里,她一夜来回好几趟,被评为全队第一名铁姑娘,并当选钢铁姑娘队队长。
1958年11月,桂英光荣地被吸收为共产党员,接着又出席了全国第二次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此后,一种想法老在她心中打旋:别的工作都能大跃进,栽培肥桃能否也来个大跃进?为这,她曾半夜半宿地不能合眼。她向有二十四年栽培经验的老桃农李方明请教,翻阅参考书,跟队员研究,加上平常对桃性的观察分析,终于悟出了一条使肥桃提前结果的办法。这样一来,肥桃结果期便由五年提前为三年。老桃农感叹地说:“思想跃进,树也跃进。桂英来桃园才三年,就使肥桃提前两年结果。这一手真比不了!”
“遍地桃花开,处处是桃园”的理想就要实现了。去冬桂英正在济南开会时,听说党总支决定建立两万亩大桃园的消息,高兴得跳了起来。在回县离家四里的路上,她就参加了植树行列。第二天,她又率领二十个姑娘,在漆黑的夜里,两次到十六里地外的黑牛山运树苗,并且将运到的六千多棵树苗全部栽上。七天内,她同队员按“横看成趟,竖看成行”的规格,栽植桃树八万多棵。为了保证桃树安全过冬,她又带领十三个姊妹,用石灰水刷了肥桃树干。
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桃园。她自己常美滋滋地说:“一看桃园无边,不知怎的,我浑身都是劲了!”


第8版()
专栏:

世上桃园 燕遇明
山东肥城县桃园人民公社社员们,在党的领导下,在去年冬天,拿很短的时间,建成了一个长二十五华里多的桃园。桃园里新栽了五十万株肥桃树,株距和行距都是按照机械化生产操作要求来规划的。在桃园的中心,在起伏的山上,开辟了一条二十六华里长的平坦马路,可供机械化运输交通之用。英雄的桃园人民公社社员们,为了保护桃园免被山洪冲刷,又用很短的时间,治理了九十六个山头,使桃园上面的荒山上铺满了造林的鱼鳞坑,并在山上修上二三十里长的环山路、山腰路、山顶路三条马路。桃园地方自古缺水,地下水在六百米以下,为了解决桃树的浇水问题,他们又凿开四百米厚的山石,穿洞引过山后的康王河水,可浇五万多亩的园地。这样,就把一片荒山旱田变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壮丽繁盛的世上桃园。
要知此园盛况,请看他们写的诗句:
群英大战北山前,荒山之下建桃园。
全长二十五里半,植上桃树五十万。
种植规格化,方方块块如棋盘,
横看横成行,竖看一溜线。
待两年,看奇观,满山遍野肥桃鲜。
结的桃子碗口大,浆满味美香又甜。
肥桃驰名全世界,胜过王母娘娘的蟠桃园。
我们的桃园里有一些肥桃专家们,创造了一系列的施肥、杀虫、栽培、接枝等科学管理方法,使几十万株肥桃迅速繁荣滋长,产量大增。我们的桃园正在迅速跃进中,很快就要把两山之间的桃园人民公社变成一个更大得多的桃园。
现在肥桃越来越多,一棵树结桃已由数十斤增到了七八百斤,现在正向千斤树目标努力。这样跃进下去,大家都可以吃到有特殊香甜味道的肥桃。
我们的劳动人民,掌握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件神奇的法宝,就能创造出无限富丽的奇迹和未来。


第8版()
专栏:祝你健康

什么是糖尿病 傅连暲
当你把一些淀粉类的食物(如米饭、馒头等)放在口内反复咀嚼,久之就会感到口中有一种甜味,这是由于淀粉开始被消化成为某种糖类物质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淀粉是可以经过人工方法制成糖的,那种发酵过程与人体内的消化作用是很相类似的。总之淀粉就是由许多最简单的小分子的糖所组成的一种大分子的物质,只有把它消化成为最简单的小分子的糖,才能被吸收到身体内去参与新陈代谢的变化。而这些最简单的糖类物质中主要的一种就是葡萄糖。
营养物质进入到人体以后,有些被用来组成人体的结构,有些则用来燃烧(或者称为氧化),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能量(热能和化学能),以供给身体各个部分活动的需要。糖、脂肪、蛋白质都可以燃烧,而糖又是一种最主要的燃料,所以人总是用淀粉类作为主食的。
葡萄糖在肠子内吸收,首先进入血内,血液是一个转运线,糖的一部分将被转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燃烧,另一部分则被送到肝脏变成肝淀粉而储存起来,还可以转化为脂肪而存在脂肪仓库内以备陆续取用。因此血液内的葡萄糖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浓度上,大约每一百毫升的血内含有八十至一百二十毫克的糖。倘因某种原因引起糖的代谢障碍,葡萄糖进入血液后,既不易在组织内燃烧,又不易转变为肝淀粉而储存,大量的停留在血液内,这时血液内糖的浓度就要升高了。当血糖浓度超过每百毫升血内一百六十至一百八十毫克以上,这时血内的糖就要大量地经过肾脏排泄到尿里去,较长期地出现这种病状就构成一种“糖尿病”。
糖尿病发生的原因,通常认为是由于一种名叫胰岛素的内分泌绝对地或相对地供应不足所引起的。因为胰岛素恰恰具有促进葡萄糖燃烧、肝淀粉生成,从而降低血糖消除糖尿的作用。但是糖尿病并不能认为是一个单纯的糖代谢障碍的疾病,而应该认为是全身性的疾病,不过是以糖的代谢障碍为主要表现,因此寻找它的病因也必须从人的整体出发。我们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受着神经系统和许多内分泌素共同调节的;这许多调节因素之间,又是互相依赖,互为制约,而以神经调节为主导。诚然,从现象上看,构成糖尿病的因素可能以胰岛素障碍为主要方面,但决不是唯一的方面,显然是整个代谢调节体系都发生了紊乱。
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很早就提出过:“甘美肥胖,易患消渴”,“情绪紧张,引致消瘅”,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见解。糖尿病多见于四十岁以上的人,而肥胖的人比不肥胖的人发生的又要多些。人过中年,整个新陈代谢的体系都有些变化,如再加上体力活动不够就容易发生肥胖,一般的肥胖还无关重要,但过度肥胖的身躯就加重了新陈代谢结构的负担,这就有可能导致某种代谢障碍的疾病。
西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主张控制饮食,必要时使用胰岛素制剂,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我想着重提出,也要重视中医的治疗方法,因为这是积累了几千年丰富经验的宝库。近来有些医院,积极钻研毛主席著作,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大胆革新,对糖尿病采取了中医西医的综合疗法,收到慢病快治的效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胜利,应该更加努力前进。
还要说说增加体力活动的必要性,这对于预防许多疾病都是重要的,尤其像糖尿病、动脉硬化这样一些与新陈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因为增加体力活动,作些适合身体条件的体育锻炼,就能消除精神疲劳、增进新陈代谢、预防肥胖和一些疾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在医生的指导下,作些相宜的体操,同样会收到有益的效果。


第8版()
专栏:

公社街头起歌声 刘章
月牙弯弯晚风清,
公社街头起歌声。
娃娃跟着妈妈跑,
奶奶拄着棍子来听。
唱歌的是个姑娘家,
歌子动人羞煞百灵。
头一只“支援农业小唱”,
又一只“丰收歌子传北京”……
“听这口音怪熟悉,”
“是呀,我也不耳生。”
大伙低声正议论,
文艺委员喊静一静,
“这位是北京歌唱家,
收音机常播她歌声……”。
话没落音掌声起,
震的四山都像动。
“歌唱家唱到咱公社,
句句歌子要变好收成!”


第8版()
专栏:

“货郎” 新兰仪表厂工人 萧汉祺
星期日的天气分外晴朗,
我跟阿祥师傅挑个担子下乡。
有人问我们去干啥?
阿祥师傅笑答:
今天下去做“货郎”!
“货郎”的担子里没有香烟、肥皂和醋酱,
却有鎯头、扳手、老虎钳响叮当。
阿祥师傅摸着八字胡子笑开了:
“咱要让公社‘生病’的机器全部恢复健康!”


第8版()
专栏:

全力支援农业 誓夺更大丰收
(潍坊木板年画)
山东安丘县凌河人民公社社员 董承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