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把深入第一线的领导方法制度化要
阜新煤矿普遍推行井下办公制
政治工作更加深入 生产关键接连突破 全矿区捷报频传
据辽宁日报消息 阜新煤矿迅速普遍推行井下办公制度。仅仅十几天的时间,全矿区就建立起一百三十四座井(坑)下办公室,一千一百多名坑段长以上的领导干部搬到井(坑)下办公,使深入第一线的领导方法经常化、制度化,大大鼓舞了群众的干劲,煤炭生产出现一派蓬蓬勃勃的新气象。
今年5月,阜新海州露天矿八坑的领导干部,由原来在井上办公搬到井下办公,领导作风这一改进促使生产大大提高,6月份的煤炭产量比过去提高20%以上,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中共阜新市委发现这一经验以后,认为井下办公制度是适应煤炭生产特点、改进领导落后于生产实际的有效方法,是领导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新发展,要求全市工矿企业特别是各个煤矿认真学习,迅速推广。市委的号召得到了煤矿广大干部的热烈响应,他们连夜行动,纷纷在井下设立办公室,在生产第一线安营扎寨。海州露天矿不到三天,就在露天坑下的平盘上,修起了草棚、席棚、木板的坑下办公室三十二座,从党委书记、矿长、坑长、段长到工程技术人员、科室干部和党群干部等五百多人,整套搬到坑下办公。平安矿、新丘矿和清河门矿,也掀起了办公室大搬家的热潮,各级领导干部层层深入,都由原来在井上搬到井下的巷道、采区和作业场附近办公。井下办公制度迅速在全矿推广。
井下办公制度实行不久,立即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改变了原来在井上多靠开会听汇报、用电话指挥生产的领导方法。代之而行的是经常深入生产实际,到掌子头上、电镐旁边研究分析生产情况,就地指挥生产,就地发现问题,就地运用“三结合”的方法解决,因而问题处理得又快又好,许多生产关键接连突破,新的生产捷报不断传来。平安矿八坑的采煤工人,过去由于班与班之间配合得不够紧密,每次交接班都发生生产中断,有时停产达二三个小时。坑党总支书记史连发下井办公的第三天,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他一方面对各班工人加强思想教育,一方面领导大家制订出“一条龙”的交接班制度,实行按工种对口交接的办法。各班工人都主动配合,消灭了因交接班而停产的现象,煤炭产量逐日上升。海州露天矿的干部到井下办公以后,除对日常生产加强领导外,还发动群众,运用“三结合”的方法,突击扫荡老问题,结果在十几天内,就使存在一两年的电车跑弓子、煤车装不满、穿爆跟不上采掘等二十多个老问题一一解决,工人高兴地说:“领导下井办公真解决问题,几年没解决的长了胡子的问题,几天就解决了!”
推行井下办公制度以后,干部对群众的思想情况了解更具体、更细致,政治思想工作更深入了,同生产活动进一步紧密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海州露天矿一零二平盘采用“一线多镐”的装车方法,过去经常发生电镐忙闲不均、窝工现象,虽然领导方面也重视这一问题,但较长时间没有解决。这次领导干部搬到井下办公以后,发现电镐司机多顾自己完成任务,为别人创造条件不够。于是加强了思想教育,使电镐司机进一步树立整体观念,彼此主动创造条件,结果电镐运用率大大提高。过去各单位的干部在井上办公,对党的号召、指示和要求,都是采取层层下达的办法,不能很快贯彻到群众中去。现在各级领导在井下办公,党的号召、指示和要求都能一竿子插到底,及时和群众见面,迅速成为推动生产的巨大力量。
干部到井下办公,也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了工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平安矿副矿长白忠贤到五坑井下办公以后,听工人说,每天升井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洗澡,很不方便,白忠贤当天就指定专人把坑口上面的锅炉修好,工人下班就能在井口洗上热水澡。有的矿还在现场增设了劳动保护用品、开水供应站、商品代销店、坑下理发室等等,也都方便了群众,鼓舞了工人的干劲。(附图片)
阜新海州露天矿副矿长李广文(中)经常和工人一起劳动,虚心向工人学习技术,发现问题也随时和工人研究解决。这是他深入排水坑,向水泵组组长扬树森(右)、老工人靳方准(左)了解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福德摄


第2版()
专栏:

干部和工人奋战在炉前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三年级集体创作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四级干部会师井下
中共江苏省委、徐州地委、徐州市委等各级领导干部一百多人,最近到徐州煤矿,和各矿党委书记、矿长等领导干部会师井下,同矿工实行“四同”,在现场指挥生产。矿工斗志更加昂扬。七月份以来,这个煤矿原煤产量逐旬提高,中旬比上旬提高了百分之七点一四,下旬又比中旬提高了百分之八。
抽干部到重点厂矿落户
安徽省冶金厅在七月下旬抽调了厅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干部,到重点厂矿安家落户,加强生产第一线的领导。这些干部在各厂矿党委的领导下,已经深入车间、工段、矿井和码头,蹲点包干,和职工一起争取小高炉、转炉和矿山优质高产。
设立兼职质量检查员
鞍钢第一中板厂选拔了一百零二名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的工人当兼职质量检查员,实行专职检查员和兼职检查员相结合。同时,改革了十三项规章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检查制度。全厂上半年产品的一级品率比国家计划提高了百分之三点四五,合格率比国家计划提高了百分之七。
增产耐火材料
河北省唐山市陶瓷工业局所属马家沟、德盛、东亚、新生四个耐火材料厂和秦皇岛市耐火材料厂的职工,开展竞赛,努力增加钢铁生产所需要的耐火器材。在七月份的最后十天中,各厂日产量都提高了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十。
“一班超一班”竞赛
重庆市鱼田堡煤矿开展“一班超一班,夜班超白班”的竞赛。八月一日到三日,各个井口都创造了今年以来的生产最高纪录。如八月一日,早班的职工首先创造了原煤班产新纪录;第二班的工人做好各项生产准备工作,齐心协力推广采煤新技术,使班产量比第一班增长了百分之二十点五;第三班工人奋起直追,使班产量又大大超过了第二班。


第2版()
专栏:

昂昂溪铁路职工创造适于“一条龙”运输的快速作业经验
列车装卸快停站时间短
新华社哈尔滨5日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铁路局昂昂溪地区铁路职工,创造了适于一条龙运输的运输快速作业经验。昂昂溪车站,在采用运输快速作业经验前,列车从进站到开出,平均为五十三分钟,3月采用快速作业的方法后,现已压缩到三十一分钟;货车中转时间由四点一小时减少到了二点五小时,货车装卸作业时间也由七点六小时减少为五点七小时;列车技术检查的合格率,由87%上升到90.6%。3月至6月,这个车站共节约二十六万九千三百五十五个车小时,等于增加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三辆运用车。
中共黑龙江省委十分重视这项经验。省委交通工作部已在昂昂溪召开了全省铁路运输部门现场会议,介绍了这项经验。目前,这个经验已在全省三十三个地区推广。
昂昂溪地区运输快速作业的先进经验,是在普遍推行“一条龙”运输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今年年初,昂昂溪地区的铁路职工,为了使“龙车”畅通无阻,“龙车”到站时,职工们都到第一线一起突击。但是,由于缺乏适应“龙车”的一套组织工作,而“一条龙”运输又逐步成网,“龙车”越来越多,因此单靠这种方法就很难完成任务。铁路地区党委领导职工们总结了生产运动会和保“龙车”活动中所创造的各项先进经验,搭配成套,形成了一套快速作业的经验。
昂昂溪地区运输快速作业先进经验的主要内容是:列车到达车站以后,把车辆技术检查、修理故障、货票交接、甩车挂车、机车出入库、上煤上水、办理闭塞手续一直到列车出发,整个作业过程,组成一条紧凑、快速、高质、高效的连续作业线。它的具体作法是:(1)车站、机务段、列车检查所和列车段等部门的职工在原来一般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冲破了单位、工种之间的界限,互相帮助,互相支援,使各种作业过程衔接得更紧密、更合理。比如原来规定列车进站后,由机车乘务员下车摘风管,提钩。现在,列车检车员在检修车辆的同时,就顺便把乘务员的活干了,减少了乘务员上下机车、提钩和摘风管的时间。(2)尽量采用平行作业。通过改革设备和调整劳动组织,将机车的上砂、清灰、上煤、上水、给油、交接等六个工序,实行平行作业。这样作的结果,机车在车库停留时间由过去的四十分钟,压缩到了二十四分钟。(3)建立车长、机车乘务员在列车到站前预报车辆状态和机车状态的制度。根据预报情况,机务段和车辆段进行机车、车辆检修准备工作,车站进行事先编好补挂的车辆等准备工作。(4)为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列车检查所对停站时间短的列车,就组织力量进行快速检修;必须甩下来的车辆,采取先甩后修等方法,使列车在很短时间内顺利开出,保证列车安全正点。(5)减少重复和不必要的作业手续。在运输组织方面,设立地区总调度机构,实行集中统一指挥。


第2版()
专栏:

新型小机车
据新华社长春4日电 长春机车厂最近试制成功一台适于农村、矿山运输用的新式小型蒸气机车,并定名为“星火”型机车。经过鉴定,机车的机械性能完全合乎设计标准,并于8月初开始成批生产。
“星火”型机车的工效为二百三十四马力,能在土铁路上行驶,可以在千分之六的坡道上牵引三百多吨重量;每装一次煤可运行七十五公里,每上一次水可运行一百零五公里。这种机车结构简单,车体轻小,驾驶方便,容易操纵。
在机车试制过程中,工厂党委在保证不影响机车的机械性能的原则下,发动群众展开了设计大革命,共修改了七十六项设计。经过改革,现在生产的“星火”型机车自重由原设计的三十八吨减少到三十吨;生产每台机车的工时也大大节省;每台机车的成本也比原设计降低17.4%。


第2版()
专栏:

和平铁矿干部狠抓技术改造
任务大增 人员大减 超额完成计划
新华社长春电 吉林省东丰县和平铁矿经过技术改造,已逐步走向正规生产。全矿今年的生产任务比去年增加将近一倍,而生产人员却由去年的六千五百人减到一千三百人。在这种情况下,全矿上半年超额12.3%完成了国家计划;7月份生产情况也很好,成为全省小型矿山技术改造的一面红旗。
这个矿的党委,今年踏踏实实地领导全矿职工,开展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党委抓住这个矿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及凿岩、爆破、装卸、搬运等薄弱环节,派出领导干部到井下和工人一同搞革新。矿长宋祥山和工人一起,利用废料和木料,先后制成七台土洋结合的卷扬机,使提升工人摆脱了人推、肩抬的笨重体力劳动,搬运工作基本上实现了搬运机械化、半机械化。工人们在党委书记李玉春的带领下,以榨油用的石碾子代替球磨机,利用旧汽车轮胎,制成了螺旋式选矿机,在十五天内建起了一座土选矿厂。碎矿石经过这个选矿厂洗选以后,含铁量由原来的25%左右提高到60%以上。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群众创造出来的先进工具和设备达六十五种四百五十多件,因而提前两年半完成了原订三年完成的改造生产设备的规划;全矿76.5%的工人摆脱了扁担、土篮等笨重体力劳动,实现了提升、搬运机械化,劳动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全矿每个采矿工每天的工效平均由原来的零点五吨,提高到了二点一吨,最高达到五吨;上半年全员效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四倍,矿石成本降低了61%。
这个矿还实行了管理工作“六下井”制度,即机械修理、材料供应、计划统计、生活福利、领导干部办公等工作,都搬到井下去做。管理工作的改革,也促进了全矿技术改造和矿产量的提高。


第2版()
专栏:

制度化前后 吴滤
阜新煤矿建立起一百三十四个井下办公室,一千一百多名坑段长以上的领导干部都搬到井下办公去了。这是领导方法上一个重大的变革,它把深入生产第一线的领导方法制度化了。
制度化,把一些在实践中证明是切实有效的领导方法订之为制度,是巩固改进领导方法的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这种领导方法把个别单位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从制度上肯定下来,扩大使用于一般单位,使之成为一般单位改进工作、搞好生产的共同武器。我们企业领导工作中许许多多好的制度,都是这样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发展的。相反地,有一些很好的领导方法,没有形成制度,就往往只是昙花一现,难以坚持。
拿煤矿生产来说,煤矿生产的特点是地下作业。而长期以来,生产的指挥机构却是设在井上的。这种“井下生产,井上指挥”的情况是脱离生产指挥生产的最典型的表现。由于井下煤层情况和地质情况经常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坐在井上很难及时掌握的,因而在煤矿经常发生生产部署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大跃进以来改变“井下生产,井上指挥”的脱离实际的做法,成为普遍的口号,到井下去指挥生产的经验也有不少,但是坚持下来的,却并不很多。为什么呢?恐怕没有把这些经验很好地加以总结,订成制度就是一个重要原因。熟悉煤矿的同志都会知道,到井下去指挥生产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别的不说,若是没有下井的决心,日常的生产事务就能把你缠在井上,终日忙忙碌碌,根本下不去。当到井下去指挥生产还没有成为制度的时候,也就是说,似乎还是“可下可不下”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人下有人不下”、“有时下有时不下”、“领导抓得紧就下,领导抓得不紧就不下”,最后无形中屈服于习惯势力,重又是“井下生产,井上指挥”。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现在,阜新实行的井下办公,把深入第一线的领导方法制度化了,它的生命力就强大得多。仅仅十几天的时间,阜新的井下办公就由个别坑口普及到整个矿区了。
然而,我们又不能迷信制度。把一些好的领导方法用制度肯定下来,并不意味着这些领导方法从此就可以一帆风顺地推行开去,更不意味着就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把一些好的领导方法用制度肯定下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说来是一个总结,对以后的工作说来仍只是一个开始。这些制度实行的好坏、是不是长久坚持下去,还要看我们对这些制度是不是采取严肃的态度。制度再好,缺乏严肃的态度,不是切切实实地去推行,而是马马虎虎地“走过场”,仍然不能在生产上收到效果。有了严肃的态度,认真把这些好的制度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就一定能在生产上收到实效,并且能使这些制度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日趋完善。


第2版()
专栏:辽宁通讯

顽石点头记 陈旗
在阜新海州露天矿翻煤桥上,平时总有几十个工人,扎着绑腿,包着头巾,手举大铁锤,躬身弯腰地敲打石头。这些石头有白砂岩,玄武岩、粒岩……。大个儿的,几个人都挪不动,小个儿的也有缸口粗。不打碎石头,半天它们就把翻煤桥“占领”了;翻煤桥上堆起石头,车开不进来,煤漏不下去,庞大的选煤机就没有活干了。
其实,翻煤桥仅是个“嗓子眼”。大块石头在这里打成小块儿,漏下去,还得磨撞皮带,冲击闸门,混在煤堆里生挤硬撞,是个祸害。选煤厂的建筑本来结实得很,但是由于石头不断侵袭,钢铁闸门磨大了,钢轴筛子磨平了,有一处钢筋水泥大梁,在顽石成年累月的撞击下,竟被穿上了一个洞。
为了对付这些顽石,过去人们曾经想过许多办法。有人在电镐头上罩个铁篦子,有人在自动翻斗车上搭上钢筛子,想法不让大石头钻进煤车里;但是没料想到石头一下把篦子、筛子眼儿全堵严了,连煤块也装不进车去,只好作罢。试过许多办法都失败了,于是有人说:“要想消灭‘大块儿’,真是叫顽石点头,根本办不到。”
今年6月间,鞍钢生产跃进对煤气需要量大大增加,要求海州矿供应更多的煤炭;阜新的第四次运输技术改造完成了,也要求选煤水洗机大幅度跃进。就在这个时候,中共阜新市委第一书记丘新野同志,到选煤厂来了。
这是一天傍晚,丘书记是挤出时间来同工人开会的。这种会议,阜新的职工们都很熟悉,一月总有两三回。丘书记叫它“一竿子插到底”的座谈会,工人却叫它“畅心会”,“鼓劲会”,“解疙瘩会”,凡是生产中遇到重大难题,人们锁起眉头,心里结上疙瘩的时候,丘书记必来开会;一开完会,人们心头的疙瘩解开了,心情欢畅了,干劲更加鼓足了。因此,工人给这种会起了许多好名儿。
今天的会议比较特别一些,丘书记来时没有进会议室,径直往翻煤桥去了。工人都认识他,一看见便围过来问好。
丘书记笑着对一个抡着大锤、满脸淌汗的工人说:“你们还和‘大块儿’干架啊?闹技术革命嘛,别老抡大锤,动动脑子吧!”
那抡大锤的工人笑着回答道:“有煤就得有石头,老问题啦,难解决啊!”
“不,一定要想法解决!”
丘新野同志仔细察看了生产过程。煤炭和石头漏下“嗓子眼”,通过宽大厚实的皮带,运到手选台和水洗槽。在这条远距离作业自动线上,石头挤去了很大一部分“席位”,皮带要运石头,筛子要筛石头,水洗槽要洗石头……最后还得挑出来,用矸子车运到几十里以外去倒掉。简直让石头作了机械化旅行啦。能不能把石头减少到最低限度呢?假若石头能减少10%,那就等于选煤设备提高了10%的效率,这里面的潜力的确太大了!丘书记一边参观,一边思索着。
在这当儿,会议室里早挤满了人。先进生产者、老工人、优秀的班长、组长,大家坐在一起,议论怎样提高生产效率,替钢铁厂增产“粮草”。有个手选工人叨念说:“这‘大块儿’把咱选煤机的肚子撑得够呛,要是少来点‘大块儿’嘛……”没等他说完,一个作调度工作的人说:“那当然好啦!可是这话又说回来,老问题啦,咋想法儿也解决不了。”“别提‘大块儿’吧,应当在内部多想些办法。”选煤班长看着又要扯到没有结果的问题上,连忙把话题拉回来。
丘书记参观完现场,进屋来了。他像知道大伙的心情似的,进屋头一句话就问:“大伙说说吧,‘大块儿’怎么解决?”
丘书记一句话问在节骨眼上,一下子就把大伙心里话全掏出来了。人们争着抢着发言,有提改修翻煤桥的,有提加强手选的,办法多得很。老工人孙树增提了个意见:“擒龙得下海,治病要治根儿,电镐司机的勺头子少动弹几下,就够咱翻煤桥砸半天,要治‘大块儿’,主要还得看他们。”
“对,对,寻蔓儿摘瓜。”丘书记一下抓住了问题的根儿。
第二天,海州矿党委谢书记主持开了个“大块儿”会。选煤工人、电镐司机、爆破工人……汇集在一起,研究解决“大块儿”的问题。在工种复杂、互有联系的大企业里,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围绕“大块儿”这条主线,人们寻蔓摘瓜挖出了一串的问题。如爆破问题、电镐司机挑石头的问题、煤质检查问题等等。党委号召大家鸣放辩论。丘新野同志最后鼓励大家说:“不怕石头硬,矿工志更坚。海州露天矿是有名的全国红旗矿,几个‘大块儿’哪能挡住你们的道儿!”
丘书记的话,像战鼓似的,把英雄矿工的干劲鼓得更高。穿孔爆破小组组长律国义、高怀礼,认真实行了分段装药,毫秒爆破等先进经验,守在现场,守在镐旁,什么时候有“大块儿”,什么时候爆破,保证电镐吃“细粮”。
二十六号电镐司机王金广,候车不停镐,先把“大块儿”挑出来,并且根据煤层变化情况,找出分层采、掏勺装车等七项先进措施,叫“大块儿”不装上车,不进翻煤桥。
这一天,高怀礼放了一天炮,临下班在电镐旁又发现了几个“大块儿”,就像发现了敌人似的,几个人匆匆一合计,决定不让它们过夜,当时就爆破掉了。……
就这样,“大块儿”终于从翻煤桥上消灭了。这个“长了胡子”的老问题,现在算连根拔了。选煤厂那帮抡大锤的工人,感动地说:“丘书记一抓,老树开花,乱线穗子清出了头,顽石也得把头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