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社论

当前业余教育的重要任务
当前工农业生产持续跃进,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城乡人民公社日益巩固,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全国工农业余教育和扫盲工作也呈现出大发展、大提高、坚持经常、不断革命的新局面。今年以来,各地出现了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为中心的群众性的学习运动,出现了全党全民大办业余教育、大抓扫盲工作的高潮。思想革命、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
广大农村,从去冬今春开始掀起群众学习运动以来,一亿以上的农民热烈地参加了学习,形成一次全民的、全面的、持久的群众学习运动。这种规模巨大,长期坚持的学习运动,和过去那种大起大落的状况相比,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为了适应农业技术改造的迫切需要,还举办了各种专业技术学校,迅速培养技术力量。在工厂,由于技术革命运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职工业余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职工业余教育直接为技术革命运动服务,又推动了群众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全国厂矿企业职工参加学习的人数已达二千五百万人,在职工中,扫盲工作已经接近扫尾阶段,普及业余初等教育的工作正大力开展,职工业余中等教育也发展的很快。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业余大专学校学习的人数就有四十多万人,职工业余教育发展的省份,业余大专学校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全日制大学的学生。今年将有几千职工从业余大专学校毕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新生力量。今年1至4月份,全国农村和工厂企业共扫除青壮年文盲三千多万人,比去年全年扫除的文盲还多。自从中央发出了大力推广山西万荣县注音识字扫盲经验的指示,提出了加速扫盲的号召后,扫盲工作在全国有了很大的发展。注音识字不仅解决了扫盲后的回生现象,并且帮助扫盲后学员无师自通,利用自学不断增加识字的数量。在办学形式上,从厂矿办学、公社与生产队办学,进一步发展到车间办学、科室办学、丰产方办学,真正作到在哪里生产,就在哪里学习,使业余教育紧紧地和“双革”“四化”结合起来了。总之,半年来,工农业余教育不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更好地实现今年下半年工作的继续跃进,在业余教育工作中要继续贯彻执行“巩固起来,坚持下去,提高质量,继续发展”的方针。根据这个方针,当前业余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抓扫盲和业余初等教育,积极进行业余教育的教学改革,同时,还要注意巩固提高和继续发展业余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几项工作作好了,我们的业余教育工作就会更快地向前发展。
在扫盲工作方面,中央提出的要在两三年内在全国青壮年中基本上完成扫除文盲的任务,这是个伟大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保证胜利完成,并且力争提前实现。扫盲是工农群众知识化的起点,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我们必须认真地把这一工作担当起来,狠抓,细抓。现在进行扫盲和十一年前的情况完全不同。十一年前,全国文盲占80%以上,现在,文盲已经减少很多。这个基本情况的变化,一定会加快我们扫盲工作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我们决不能因为扫盲成绩已经很大,而产生盲目乐观和麻痹松劲的思想。应该从思想上认清扫除文盲的任务是异常艰巨的。把文盲变为非文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最后剩下的文盲,一般都有一些特殊困难,因此这项工作必须踏实地细致地来作,在具体措施上,一方面要切切实实地作好文盲摸底工作,作到心中有数。根据一些地区扫盲经验来看,扫盲运动中难免有些复盲、漏盲现象,需要反复清查。目前有的地区扫盲工作已经进入扫尾阶段。而查漏,是扫尾阶段很重要的问题。一个城市、一个工厂、一个公社,经过反复查漏,查出一些漏扫的文盲,应该说,这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早查出一天,就可以早扫除一天,查漏越及时,扫盲工作就越是可以提前顺利完成任务。另外一方面,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立即着手作好一切准备工作,以便秋后大规模地开展注音识字运动,积极进行扫盲。注音识字扫盲,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快速扫盲的捷径。这项工作作的好与不好,对完成扫盲任务有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巩固扫盲成果,防止复盲、回生,在扫盲任务完成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业余初等教育,使脱盲后应当入学而又可能进入业余初等学校的人,尽可能地入学,作到扫完一批升学一批,使扫盲和业余初等教育紧密衔接起来,一气呵成。
在大抓扫盲和业余初等教育的同时,各级业余学校还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工农业生产大跃进,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紧密地结合当前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深入广泛地进行教学改革,把教育革命深入到业余教育的教学领域中去。业余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普通教育的教学改革一样,是一场兴无灭资的阶级斗争,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必须首先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能够适应国家需要,能够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材的教学方案来。应当坚决改变业余教育中硬搬全日制普通教育的一套教育制度,以及忽视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不适合成年人的特点、学制过长、不符合国家的需要等等缺点。必须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教学内容适应各行各业、不同单位、不同对象、不同情况下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特别注意增加现代的新的科学知识。要认真贯彻中央对业余教育提出的“结合生产,统一安排,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原则,使业余教育和生产结合得更加紧密,安排得更加妥善。在业余教育中,必须十分重视组织广大工农群众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掌握毛泽东思想武器。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灵魂,而且是整个业余教育工作的灵魂。
业余教育的教学改革,虽然过去作过一些,但毕竟是一项新的工作,还缺乏经验,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发动群众大胆革新,创造经验,一方面要认真调查,反复研究,一切经过试验,踏踏实实地进行。目前许多地区都已创造了不少很好的改革经验,制订出各种改革的方案。这些改革的经验虽然还不成熟,但一切新生的事物,开始总是不很成熟的。因此,不要怕不成熟,要放手试验,使各种改革方案百花齐放,然后经过充分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这样才会逐渐产生比较成熟的改革方案来。
我们的改革不只要注意快,而且要注意质量。一定要明确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多快好省地全面培养人材。我们的教学改革,既要符合当前国家建设的需要,又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我们的长远目标,就是要多快好省地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人材,要在工农中普及高等教育,把我国的工农培养成为既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又有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为逐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必要的条件。
全民大办业余教育,这是我们党和毛主席的一个创举。过去失掉教育机会的人,都会在现在伟大的时代中得到补偿。这项工作具有伟大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坚决把业余教育办好,从而能像毛主席说的那样:要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第4版()
专栏:

全国业余教育天津会议提出下半年任务保
质保量完成业余教育计划
狠抓细抓扫盲和群众学习运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据新华社天津2日电 全国业余教育天津会议在20日到29日举行,会议由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
这是一次业余教育的现场会议,也是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当前扫盲和业余教育的新任务以及下半年的工作安排;广泛地交流工农业余教育和干部文化教育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的经验。
来自全国厂矿、农村的情况,生动地表明了在工农业生产持续大跃进,和全民性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有力带动下,全国厂矿企业和广大农村的业余教育也出现了持续跃进的大好形势。从去年秋冬以来,农村中有一亿以上的青壮年农民坚持了业余学习。厂矿企业职工参加业余学习的人数比去年底增加了50%。今年1至4月,在青壮年职工和农民中已经扫除文盲三千多万人,比去年全年扫除的文盲数还多23%。随着文盲的大量扫除,各地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类业余学校有了很大发展。仅从进入业余大专学校学习的职工人数来看,就比去年底增长了一倍半以上。有些地区的厂矿企业还举办了全日制的大专学校。在大办业余教育中,各地进一步贯彻了“结合生产、统一安排、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原则,使业余教育同生产紧密结合,得到妥善安排,办学形式也有很多新的发展。特别是各地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工作,已经创造和摸索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对于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多快好省地培养建设人材起了积极的作用。
会议认为,上半年的业余教育的巨大成就,为下半年的继续跃进打下了良好基础。下半年业余教育工作的任务应该是:继续贯彻“巩固起来、坚持下去、提高质量、继续发展”的方针,在秋后掀起一个更大规模的扫盲运动、群众学习运动,和群众性的教学改革高潮,为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的计划而努力。
会议指出,下半年的扫盲工作和业余初等教育必须狠抓、细抓。注音识字是加速扫除文盲和普及业余初等教育的重要方法,必须积极推行。随着扫盲工作的进展,青壮年中的文盲比例逐渐减小了,学习中的困难逐渐增多,剩下的文盲更加分散,要完成扫盲任务还相当艰巨。但是也必须看到扫盲工作的有利因素也越来越多,广大的非文盲包围着文盲,师资问题比较好解决,教学经验比过去更丰富了。会议要求各地区、各业务系统和基层单位,大抓文盲的摸底工作。摸底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积极地实事求是地进行扫盲工作。
会议认为,扫盲和业余初等教育要紧密衔接,一气呵成。今后扫完一批文盲,就要升学一批。会议要求“大办业余专业教育,以便尽快地解决生产上所需要的技术力量,要求业余教育由初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完备,逐步成网成系。”
会议指出,教学改革是教育上的不断革命。工农业余教育虽然经过了一些改革,但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技术大革命的新形势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适应成人特点等,还必须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会议认为,教学改革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从而达到多快好省地培养建设人才,加速工农群众知识化的目的;既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培养工农群众成为既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又有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根据这一要求,业余教育按照“结合生产,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工农群众尽快地先专本行,在生产岗位上发挥作用,这在目前是主要的方面。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工农群众的具体条件,使他们逐步成为“多能”,掌握向尖端科学进军所需要的深广的知识。会议指出,业余教育工作和教学改革,必须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积极性,大胆创造,百花齐放。
国务院业余教育委员会主任林枫在这次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工农业余教育正面临大发展、大提高、坚持经常、不断革命的大好形势。这种形势是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由思想革命、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紧密结合、相互推动而形成的。在这样持续跃进的形势下,他要求把业余教育工作做得更踏实,更有力量,不要自满,不要松劲,坚决地在两三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中的文盲和紧跟着普及业余初等教育,巩固提高、继续发展业余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加强领导等。他还指出,业余教育必须坚持经常和注意劳逸结合问题。
会议期间,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承先就河北省工农业余教育情况作了报告。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张修竹、农业部代表程照轩分别就当前的工农业余教育工作讲了话。(附图片)
国营天津电器厂职工业余学校认真进行教学改革,迅速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材。这是业余学校教师在车间请工人讲产品构造,以便结合生产讲数学知识 新华社记者 张映华摄


第4版()
专栏:

全国文代会按系统会议继续举行
代表们就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等方面的专门问题作了发言
文化部等举办了多种丰富多彩的展览会
出席文代会的各族民间诗人和歌手大联欢
新华社2日讯 在全国第三次文代大会期间,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摄影学会召开的会员代表大会或理事扩大会,已经进行了四天。现在各个会议的分组讨论已经结束,有些会议的大会发言也已经结束。
在四天来的大会发言中,有的代表就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等方面的一些专门问题作了发言,有的代表介绍了本地区或本单位文艺活动中的成就和经验,有些从事专业或业余文艺活动的代表着重谈到了他们在创作与表演方面的一些体会。
代表们在发言和讨论中,一致表示热烈拥护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所作的祝词和周扬的报告。并且对各协会、研究会、联谊会、学会负责人在各系统会议上的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代表们对于我国文学艺术工作几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致感到非常兴奋,并且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继续遵循毛泽东文艺思想,努力贯彻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各个会议明天将休会一天,后天继续举行。
新华社1日讯 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连日来参观了由文化部和文学艺术界各组织举办的许多展览会。这些展览会是: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文学书籍和期刊展览会”、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和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办的“中国电影工作展览会”、文化部主办的“文化事业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小型展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十年来戏剧工作成就展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音乐协会及各地分会工作概况展览会”以及中国摄影学会主办的“摄影艺术展览会”等。
各展览会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剪报资料等展品,反映了十年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我国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在毛泽东文艺路线的指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显示了新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的情况。
据新华社2日讯 出席全国第三届文代大会的各族民间诗人和歌手一百五十多人,1日晚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举行了联欢晚会。
晚会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老舍主持。研究会副主席周扬,著名作家、诗人和研究会理事赵树理、欧阳山、阮章竞、徐迟、贾芝等都出席了晚会。晚会上民间艺术家们,用豪放的诗句和优美的歌唱热情地歌颂了党和毛主席。
陕西著名农民诗人王老九朗诵了他的新作“劳动人民热爱党”,蒙古族著名说唱诗人帕杰演唱了“歌颂毛主席”,蒙古族女高音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用她嘹亮的歌喉唱了“海骝马”,被称为傣族歌王的康朗甩在笛声伴奏下唱了“毛主席的太阳照到了西双版纳”。一位来自怒江边高山上的傈僳族青年诗人李四益用他生动、朴实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出席这次全国文代会的热烈情绪,他在会上朗颂道:
“我越过了七十七座高山来北京,
不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探望亲人毛主席;
我跨过了九十九条急流来首都,
不是为了哪样,
就是为了听党的嘱咐和召唤。”
云南代表、被称为傣族歌王的康朗甩,在联欢晚会上,唱了他歌颂党和毛主席的新作 新华社记者 李基禄摄


第4版()
专栏:

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阔步前进
我国摄影艺术百花齐放
据新华社2日讯 年轻的我国摄影艺术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正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阔步前进。目前,它已发展到一个大普及、大提高、大繁荣的新阶段。
我国人民的摄影艺术,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就一直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发展。摄影艺术紧密地结合着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直接为党所领导的政治斗争和生产建设服务。据粗略的统计,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摄影工作者所拍摄的有关革命战争的照片就在十万张以上。它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和人民的伟大志向,表现了劳动群众的伟大斗争和英雄业迹,具有强烈的鲜明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大跃进以来,我国的摄影艺术,沿着文艺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道路阔步前和贯彻执行百花齐放、进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因而不论在摄影作品的题材上,或者在创作的题材、风格、形式、体裁等各方面,都大大地丰富多样了。这些摄影作品,从各个方面,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歌颂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反映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毛主席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贵宾在一起”、“雨越大干劲越足”、“要把洮河引上山”、“鼓动”、“打击美国侵略者”等作品,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国际上也得到好评。最近两年来,我国在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会上获得第一奖和金质奖五个,其他奖十九个。
最能表现我国摄影艺术创作质量大跃进的一个例子是“中国”画册的出版。这是1959年国庆节前夕出版的以摄影作品为主的巨型画册,其中汇集了我国摄影家的优秀作品四百六十四幅。这本画册真实、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十年来我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诗人和作家写出了赞扬这本画册的诗篇和文章,称它是“用照片组成的一部解放史诗”。
由于积极开展了专职和业余的摄影人员培养和训练工作,大批的新生摄影力量成长起来,扩大了摄影队伍。一支以无产阶级摄影工作者为骨干的摄影队伍正在迅速成长,摄影组织迅速增加。我国摄影工作者,由于经常下厂下乡,深入工农群众,并参加体力劳动和实际斗争,因此思想面貌起了很大变化。
我国的摄影艺术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群众性的事业。大跃进以来,我国群众摄影活动大为活跃,仅全国铁路职工中,目前已经组织起来的摄影积极分子就有两千多人。摄影爱好者创作的摄影作品,越来越多地被各种展览会、报刊杂志采用,深受群众欢迎。


第4版()
专栏:

各国使节和武官参观革命军事博物馆
新华社2日讯 各国驻华使节、武官和外交官员今天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上将、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和军事博物馆馆长贾若瑜少将等,陪同外宾参观。
上午九时,当各国驻华使节、武官和外交官员到达博物馆时,受到全馆人员的热烈欢迎。外宾们在馆内仔细观看了我国人民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文物展品。许多外宾在参观后题了字,他们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热情赞扬。
参观后,博物馆馆长贾若瑜少将向外宾们分别赠送了军事博物馆纪念章和全景图片。


第4版()
专栏:

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显示了民歌的战斗作用
广西歌舞剧刘三姐在京公演
新华社1日讯 优美动人、风格独特的歌舞剧“刘三姐”,由广西僮族自治区民间歌舞剧演出团于8月1日在京公演,博得了首都文艺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今天,舞台上出现的刘三姐,是一个富于斗争精神的聪慧、勇敢、勤劳、美丽而又善于歌唱的农村姑娘。她充满乐观情绪地用歌唱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深得劳动群众的爱戴。她也大胆地用歌唱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受到被她的歌唱所刺痛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到处不能容身,不得不逃一地又一地。但是,刘三姐不管受到怎样的迫害,她始终不气馁,不屈服,她仍然到处高唱着:“只要留得长流水,有朝冲倒九重山”;她仍然理直气壮地唱道:“上山有棍打得蛇,下水有网捉得鳖,有理敢把皇帝骂,管你老爷不老爷”。在劳动人民中,刘三姐的“山歌好比龙泉水,深山老林处处流”;刘三姐唱山歌,“一人唱来万人和,唱得穷人哈哈笑,唱得财主打哆嗦”。
“刘三姐”歌舞剧采用了僮族人民喜爱的歌圩、歌台等别致形式,自始至终用优美的山歌曲调,用群众喜闻乐见、千锤百炼的民歌歌词吸引着观众。文艺界许多人士观看了这出歌舞剧之后,认为它不仅给予人们歌舞艺术的欣赏,而且还给予人们以优美的文学语言的享受。观众普遍认为,这个剧的歌辞充满了群众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憎和智慧,显示了民歌的战斗作用。
“刘三姐”原是在广西广为流传的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去年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广西柳州彩调团根据这一传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流行在广西民间的彩调为基础,吸收了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的歌词和唱腔的文艺形式,创编了“刘三姐”这个戏。随后,全自治区掀起了大编大演“刘三姐”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高潮,有一千二百多个专业和业余剧团演出了“刘三姐”,观众达一千二百万人次。通过大编大演“刘三姐”,全区群众文艺活动出现了大繁荣、大普及、大提高的新局面。今年4月间,根据区党委的决定,又举行了全区不同剧种、不同剧本的“刘三姐”文艺会演。现在首都公演的歌舞剧“刘三姐”,是集中会演当中各个剧本和唱腔的精华改编而成的。这个戏的演员也有一部分是从群众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中挑选出来的。(附图片)
刘三姐(马若云饰)揭露地主莫海仁的阴谋诡计
新华社记者 谭志强摄


第4版()
专栏:

孔雀开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省。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祖国的长期辛勤劳动中,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独特而多采的文化。当你漫步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你会听见从竹楼里传出悠扬婉转的傣歌;当你登上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你会听见那雄壮激昂的傈僳歌;在火把节里,在3月街上,你会听见彝族和白族同胞唱起节日的调子;在红河西岸梯田里金浪翻滚的日子里,你会听到哈尼人唱起丰收的酒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子建七步成诗,传为千古佳话,可是傣族的“赞哈”(歌手),哪一个不是见景生情、出口成诗?这样的天才诗人,仅西双版纳一地就有一千三百多人。流传久远的长诗如纳西族的史诗“创世纪”、彝族的史诗“梅葛”、阿细人的史诗“阿细的先基”,都是优秀的作品。云南真是一个诗歌的海洋。
云南不仅是诗歌的海洋,也是神话的世界。傣族人民用铁笔刻写在贝树叶上的“贝叶经”,号称有八万四千卷,纳西族人民用象形文字书写的多巴经也达三千卷之多。在这些浩瀚的经帙中,保存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童话、寓言等。但是,云南大部分少数民族是没有文字或文字极不完备的,因此见于文字记载的只是其中很少部分,绝大部分的传说故事流传在人民的口头上,例如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几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流传着一段美妙的传说故事。
但是,正如一首彝族民歌所唱的:“彝族民歌万万千,过去深埋土中间,共产党来挖开土,一跃冲上九重天。”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真正的繁荣,还是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早在解放初期百废待举的时候,云南各级党委就把发掘和整理少数民族文学的工作列入了规划。十年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其中,以1958年的一次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时间也最长。仅省级机关,文化团体和高等学校参加调查的就有一百一十四人,各自治州、县又先后抽调了一百多个干部和翻译人员参加这项工作。他们深入到最偏僻的少数民族村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调查队员与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因此,调查工作得到各族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的帮助,形成了群众性的“采风”运动。
当调查队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搜集傣族反封建制度的叙事诗“娥并与桑洛”时,开始傣族群众不肯讲,因为过去封建统治者把这列为禁书,威吓说:“谁讲了这个故事要倒霉三年”。后来,调查队员住在傣族老人帕戛贺幌的家里,同他一起劳动和生活,相处熟了以后,这个老人一有空就主动向调查队员讲
“娥并与桑洛”的故事;另一个傣族老人嗯哼带着调查队员整整跑了一天,终于找到了这个珍罕的抄本。调查队到阿细人聚居的西山区搜集史诗“阿细的先基”时,听说盲歌手潘正兴老人对这部史诗最熟悉,他们就住在盲歌手家中,帮老人挑水、扫地,吃饭时牵老人到食堂,替他盛饭拈菜,像儿子照顾父亲一样。老人非常感动,深夜不倦地为调查队唱“先基”,他除把这部长达几千行的史诗全部背诵出来以外,还全部译成汉语。调查队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工作时,彝族人民编了一首歌唱道:“过去我们在高山唱歌,歌声被风吹走了;过去我们在河边唱歌,歌声被水冲走了;今天我们唱歌,毛主席派人来收集了!”歌手李申呼颇为调查队唱彝族史诗“梅葛”,整整唱了八天八夜。由于采取了群众路线的调查方法,调查队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过去几年不能完成的工作,共在白、纳西、傣、彝、僮、苗、哈尼、傈僳、瑶、蒙等民族中搜集到文学作品和文学资料四十多万件,编出了上述各民族的民歌、民间故事、叙事诗等选集的初稿共约五百多万字,整理出版了“创世纪”、“梅葛”、“阿细的先基”、“娥并与桑洛”和“葫芦信”等几部巨大的史诗和长诗。
大规模发掘和整理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学,直接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旧时代的珍珠重放光明,鼓舞了新时代的人,许多沉默了多年的歌手禁不住要放声歌唱今天的新生活。于是,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在全省各族人民中出现了一个大唱新民歌的群众运动,各民族创作的新民歌数以万计。这些新民歌都是用传统的民族形式,唱出了各民族以一步跨过几世纪的飞跃速度向社会主义迈进的崭新内容。
许多老歌手也感到光唱老的调子不够了,他们迫切要求“老树出新枝”。在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沸腾的现实生活激励下,老歌手创作之火熊熊地燃烧起来。西双版纳有个著名的傣族老歌手康朗英,在解放前受尽土司的压迫和生活的熬煎,他气愤得闭起了自己美妙的歌喉,一直沉默了十五年。1956年西双版纳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1958年他亲自参加修建流沙河水库,他亲眼看到傣族人民用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祖祖辈辈无法实现的愿望,使千百年干涸的田地得到了灌溉,县委负责同志又亲自鼓励他创作。康朗英再也沉默不下去了,他以水利工程为题材,写出了云南少数民族第一部歌颂社会主义跃进的长诗“流沙河之歌”。傣族另一个著名歌手康朗甩写出了反映傣族地区十年巨变的长诗“傣家人之歌”。这些可以称作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文学奠基石的作品出现以后,大大鼓舞了各族人民发展自己社会主义新文学的信心。当
“流沙河之歌”出版以后,西双版纳勐海的傣族“赞哈”齐集康朗英的竹楼前跳舞唱歌庆贺,他们把这部诗刻写在“贝叶经”上,并举行了全县歌手的“赛诗会”,很快便创作出二十一部长诗,全部都是歌颂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
云南各族人民喜欢用孔雀来比喻最美好的东西,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学正像一只孔雀,但过去是没有开屏的。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沐浴下,现在孔雀开屏了,她那金光闪闪彩霞一般的羽毛,为祖国多娇的江山又增添了几分颜色。
·本报记者 黄昌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