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不断改进领导作风、领导方法 适应持续跃进新形势
中共阜新市委员会
阜新市在党中央、毛主席和辽宁省委正确领导下,坚持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大跃进,工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煤田面积、设备和人力基本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煤炭产量1958年比1957年增长80%,1959年在这个基础上增长43%,今年上半年比1959年同期又增长33.4%,全矿区的产量跃居全国首位,树立了大企业持续高产的红旗。铁路运输红旗越举越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五次运输革命,使车辆的站停时间由1958年底的十二小时缩短到五小时以下,做到一个车顶三个车用。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方面,由攉煤机创造成功开始,迅速展开了煤矿生产的全面技术改造。矿井有60%以上的采煤场子,实行了以水力运输为中心的新采煤法;露天矿则采用了近距离排土、多出口运输、高段剥离和采煤等一系列新技术。海州大露天矿日产水平已经超过原设计两倍,实现了一矿变三矿。
两年多以来持续大跃进的过程,是多快好省和少慢差费两条路线斗争的过程,是思想革命的过程,也是不断改进领导作风、领导方法的过程,而党的总路线则是整个工作发展的动力。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形势发展一日千里,新问题、新经验、新技术不断地大量涌现。新的形势要求领导者随时了解变化着的新情况,对工作作出正确的部署,及时发现新问题,迅速加以解决;抓住新经验,马上总结推广。这就要求领导作风更加深入、更加切实、更加具体。而深入扎实的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又进一步推动全党全民更好地贯彻执行总路线、推动生产建设事业持续大跃进。1958年初,我市出现了领导干部种“试验田”、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搬到工人住宅区落户等三项领导经验。两年多以来,根据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又不断地改进了市的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
一半时间在上面
一半时间在下面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市委在1958年就规定了“市委领导干部每周要有一半时间深入基层”。开始有人怀疑:市一级领导干部要有一半时间在下面,能不能做到?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完全能够做到。我们市委常委以上的同志,除了外出开会以外,每星期约有三、四天下基层活动。市的领导干部能不能抽出比较多的时间深入下去,关键在于有没有决心。如果我们长年坐在办公室,当然也还会有不少会要开,不少文件要看,不少问题要解决;可是,只要我们走出办公室,多到基层到现场去以后,情况就完全两样了。因为把党的方针政策一贯到底,下面存在的问题就地解决以后,上面的会议、接待、往返行文及其他事务自然会随之减少,不但不影响日常工作,反而使领导更主动,克服了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作风,能够及时掌握生产情况,领导更加切合实际,因而也更加有效。其次是工作安排问题,要严格控制会议、文件。我们规定:市一级的大会议必须经市委书记处批准才能召开,专业性会议必须市委主管书记批准,凡是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把会议所要解决的问题带下去就地解决;日常工作除重大问题亲自处理外,一般问题交给主管部门解决,腾出时间多下去。市委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下去,对基层干部影响很大。现在,厂矿一级干部深入现场指挥生产,坑口和车间干部跟班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已经形成制度,经常坚持。他们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生产现场活动;许多单位实行了“二四制”或“二五制”(即每星期有四天或五天下现场)。最近,各煤矿又普遍推行了“井下办公”,各工厂企业实行了现场办公,把现场指挥生产制度化,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场子头、机床头、工地上。这是领导作风不断深入的产物。它使领导深入第一线经常化,能更好地适应连续生产、持续跃进的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在全市广大干部中已经形成风气。过去有些人一年到头坐办公室心安理得,现在好像椅子上长了刺,坐不住了!
深入下去下到哪里?以前有些同志走出机关办公室,又走进厂矿或车间、坑口的办公室,单纯地召集下面开会、汇报,接受第二手、第三手材料,而不能亲临生产现场。这只能算是办公室搬家,是不彻底的“深入”。我们批判了这种做法。我们提倡一下到底,下到生产第一线,下到工人中去,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和职工群众,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同时跟基层领导干部共同研究问题,必要时当然也开会、听汇报,使各方面的意见汇集起来。这样就能够对实际情况有真切的了解,对生产和工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一下到底,必须有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的作风,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在群众中出现,不摆架子,不显特殊。市委领导同志下现场一面了解情况,检查工作,解决问题;一面也插手参加生产,时常跟工人一起拣煤、抬煤、扛火药、装车,和工人一起休息,一起吃饭,一起谈家常。这样,工人和干部无话不谈,真正成了知心朋友,不但能听到群众真正的意见和要求,深入了解生产情况,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斗志和干劲,上级与下级、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领导干部深入下去,不简单是做一名普通劳动者,更不是去代替基层干部的职务,而是要更好地发挥作为领导者的作用。
作为一个深入基层的领导者,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抓实际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重大关键问题。有一个时期,海州矿剥离量不算少,但可采煤获得量却不见显著增加。我们在深入这个矿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是重点露煤工程抓得不够,7月份就帮助这个矿集中优势力量突击十项重点露煤工程,仅7月份就露出四型十多万吨煤炭。这说明,下去只有抓住主要矛盾、重大关键问题,才能有效地推动实际工作。实际工作中总是千头万绪,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下去如果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抓住次要的丢掉主要的,不但对实际工作推动作用不大,而且包办了基层领导工作,影响基层干部积极性的发挥,把自己降低到一个基层干部的水平。
二,发现、扶植和大力推广新事物。因为一方面,新事物最具有“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作用;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由于所处地位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有时对新事物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再加上新事物刚出现时,往往不很完善,容易遇到很大的阻力,这就要求上面下来的同志,在这方面多加注意,多下功夫。打响阜新矿区今年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第一炮的攉煤机的经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新丘矿职工在去年末首创攉煤机成功以后,在将近一个月内一直没有大量推广使用,后来市委和矿务局领导干部到矿上经过研究鉴定,发现它是煤炭工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便立刻召开现场会议大力推广,严肃批判了歧视攉煤机的保守思想,并且帮助各矿改进和创造新的攉煤机,解决大批创造攉煤机的材料问题。结果,阜新矿区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技术革命群众运动,几天工夫,全矿区便基本上实现了攉煤机械化。
三,发现问题,就地解决问题,其中具有关键意义的,要一手抓到底,决不半途而废。阜新车站进行第四次技术革命,修建分级自动装车线的时候,市委领导同志主持全市大协作,发动各部门支援人力、物力;亲自到现场抓设计,抓工程进度,终于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项技术复杂的、重大的工程,大大提高了运输装车效率。一个有三十七年土木建筑经验的老施工员说:“这活儿在伪满至少得干两年;共产党领导,要没总路线,也得干一年;现在书记挂帅,有总路线、大跃进,也得半年。”结果不是半年,而是四十几天这项工程就全部竣工了。
一竿子插到底
一竿子插到底,是实现领导与群众高度密切结合的最有效的形式,对于推动各项任务的完成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所谓“底”,就是广大群众,生产力当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党的领导这根“竿子”一直插到广大职工群众这个“底”,就会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使党的号召迅速实现,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很快、很彻底地解决。从多次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是一种适应生产持续跃进新形势的高质、高效率的工作方法。
我们用会议把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加以制度化、经常化,在煤矿和铁路运输方面普遍推广。“一竿子插到底会议”的特点是:几个企业或几个工程单独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协作会解决问题;参加人员从市委书记、局长、党委书记、矿长、基层干部、技职人员到工人,包括了“三结合”的各个方面;人数不限,少者十几人,多者几百人;会议地点在现场,哪里是关键就在哪里开;跟班开会,不妨碍生产和工人休息;围绕一个中心,大鸣大放,事事有主,当场答复,当场决定。这种新型的会议很受工人和基层干部欢迎,他们说这是“鼓劲会”、“解疙瘩会”……。人们每逢感到问题多了,就说:“又得开一竿子插到底的会了。”干部、群众都把它当作是最解决问题的会,对它有着高度的信任。根据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我们认为它有以下三个好处:
一、贯彻党的紧急指示及时、准确。过去贯彻党的紧急指示,一般都采取层层传达、逐级布置的方法,传达到工人那里,往往只剩下一句:“今天搞高产,大家好好干”。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以后,市委书记、企业党委书记、行政领导干部,亲自到现场直接向工人讲形势、交任务,作传达动员报告。不仅又快、又准确,而且领导干部这种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对工人鼓舞很大,党的指示当场变成群众的誓言,紧接着就形成一个比干劲、比措施的热潮。平安矿一坑改变了过去层层布置的作法,创造了“三结合”群众性生产会议,班班都用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制订生产计划。这个坑5月份实行“三结合”群众性生产会议以后,连月超产,到6月底便超额6%完成了全年计划的一半。
二、解决问题又快又彻底。海州矿选后煤仓装车溜子口长,遇到大车皮就放不出去,需要割去一截。过去,工人对这个问题提过许多次意见也没有解决。在一竿子插到底会议上,工人又提了出来。我们问:“是谁的责任?”选煤厂厂长立刻站起来向群众说:“今天晚上就解决!”但第二天工人又提意见说:“割是割了,可是割的不够,还过不去车。”于是当天又割了一次,彻底解决了问题。诸如此类的情况,对工人和干部都有很大教育意义。工人当面锣、对面鼓地和市委书记等领导干部谈问题、想措施,提了意见马上有答复、有着落,感到自己又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干部在群众面前答复问题,实际上形成一种群众监督,都千方百计尽快解决自己答应解决的问题。坚持开这样的会,对干部改善作风是个很大的促进。
三、有些问题很复杂,一时摸不着底,就召集各有关环节的工人和基层干部参加,“三头对案”开展大辩论,很快就会水落石出。阜新车站有一个时期配车、装车、开车都没问题,但是一次作业时间仍然很长。在各个有关方面的一竿子插到底会上,工人说:“不把拦路虎赶走,一次作业时间就别想短。”“拦路虎”指的是九号扳道房,那里离指挥部远,领导照顾不到,经常发生别车现象。会后指挥部立刻派干部去加强领导,“拦路虎”变成了“协作站”,别车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为什么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原因就是领导的积极性与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一竿子插到底会议达到了高度的结合。有个干部说得好:“一个干部抓一百把,也只是百把而已。干部工人一齐抓,一抓就是千把万把,解决问题还有不快的!”
大种“试验田”以点带动面
大跃进以来,我们经常采取两种形式来运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一种是:每当一项中心任务布置下去以后,便组织检查团深入生产前线巡回检查,另一种就是种“试验田”。检查团由市委书记挂帅,组织各机关领导干部参加,哪里发现问题,就在哪里帮助解决;哪里发现经验,就在哪里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广,既走马观花,也下马观花。攉煤机械化、土煤气化、生产联动化等技术革新项目,就是在检查团的促进下几天之内在全市普遍推广的。1958年,党中央提出在各方面普遍推行种
“试验田”经验的号召后,市委主要领导干部和各厂矿领导干部,都建立了自己的“试验田”,并保持经常固定的联系。仅据全矿区三个矿的统计,矿一级领导干部的“试验田”便有十八块。“田”里的工人、基层干部,都以领导干部在自己这里参加劳动为荣,千方百计地“不给领导丢脸”。领导干部也都踏踏实实地在“试验田”参加生产,帮助“试验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研究和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摸索新的经验。大部“试验田”都是“高产田”,水力运输、近距离排土、铁路运输上的路矿协作等重大经验,都是“试验田”里的产物。
深入重点种“试验田”,会不会妨碍指导全面?这要看用什么来指导全面,是用来自主观的东西,还是用来自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活生生的经验?事实证明:“任何领导人员,凡不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者,必不能向一切单位作普遍的指导。”(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反之,凡是深入到生产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就会发现许多对生产发展具有巨大促进意义的新事物。我们在平安矿五坑第三采煤段种“试验田”时,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新事物。有一个送上山的掘进工作面,因为缺少运煤溜子将要停工。同时,这个掘进工作面上部的巷道里存有积水,经常流过工作面,把煤炭冲跑了不少。工人就想出一个办法,干脆不要溜子,打眼放炮后就放出巷道里的水来冲煤,结果反倒比用溜子运煤还提高效率80%。工人的创造,给了我们一个极重要的启示:采煤工作面溜子故障多,是提高产量最突出的薄弱环节,能不能把掘进工作面利用水力运煤的做法,推广到采煤工作面上去?我们在“试验田”里和工人们商量以后立刻开始试验,终于创造出一整套从设备安装、采区设计到井下脱水的水力运输经验,使这个薄煤层的月产量,由原来的三、四千吨提高到七、八千吨。抓住了这个从个别单位的个别事件中取得的具体经验,我们向平安矿提出普遍推广水力运输经验,实行全面技术改革的口号。新事物在党的支持和培育下,成长壮大起来,水力运输不仅在五坑三段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平安矿80%的工作面上得到推广。今年又发展成为一种以水力运输为中心的新采煤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跃进。平安矿二坑六段推行新采煤法以后,平均日产量由原来的三、四百吨左右,提高到一千吨左右;水力运输的发源地——五坑三段6月份创造了薄煤层月产一万八千八百二十吨的全矿区新纪录。
实践证明,指导全面工作必须以重点深入取得的经验为基础,而在指导全面的过程中,仍然要继续深入到新的重点中去,具体解决在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我们的领导工作始终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而不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犯了也能及时纠正。因此,1958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并发展了种“试验田”的经验。哪里是生产关键,就在哪里种“试验田”;哪里出现新事物的萌芽,就在哪里种“试验田”。“试验田”成为我们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基地”、联系群众的“基地”、培育新事物的“基地”。通过种“试验田”的方法,具体地贯彻毛主席教导我们的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推动生产不断跃进。
领导作风的改善和领导方法的改进,也是一个思想革命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工作方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认识论的产物,而且是与艰苦朴素的作风密切联系着的。要从群众中来,首先必须到群众活动的生产第一线去。我们提倡这样做,不可避免地便要同有些同志身上的主观主义或好逸恶劳的习气发生矛盾,展开斗争。这种斗争,实质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的斗争,是朝气勃勃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暮气沉沉的懦夫、懒汉的世界观的斗争。改善领导作风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改造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号召干部改善领导作风当中,始终注意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领导作风、领导方法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只有根据不断革命的精神,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不断地为生产力的持续跃进开辟道路。从这一原则来检查我们的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有些同志深入第一线,还存在着形式主义的作风,只走马观花,不解决问题;有些领导方法上的新经验、新问题及时总结不够,等等。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地改进领导作风、改进领导方法,更加充分地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更大跃进。(原载《辽宁日报》本报有删节)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走一步看两步
武钢金属结构厂青工 韩树桢
我不会下棋,不过,听人说,衡量一个人棋下的好坏,要看他下棋时能够预测几步。如果他能预测三步棋,就说明这个人下棋有些本事;否则,他就只有在强手面前失败。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下棋是不能看一步走一步的;要走一步,看几步,认清棋势的发展变化,才能够屡战屡胜。
我曾经是一个拖拉机手。我想,对于每一个驾驶员来说,都会有这样一个深刻的体会:要想把拖拉机驾驶得得心应手、运行自如的话,两眼就必须向前看一定远的路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拖拉机前进的方向,以此决定方向盘(操纵杆)应该向左打呢,还是向右打;变速杆应该置于低档呢,还是应该推到高速的位置上;油门应该小些呢,还是应该加大等操作措施。不然的话,拖拉机就难以掌握驾驶,甚至会因措手不及而闯上路旁的电杆,或翻入路旁的水沟,造成难以想像的后果。
就拿人们走路来说吧,谁走路也不是只看着自己的脚尖走的。我们干革命、搞运动更是如此。要走一步,看两步,要看得远,认得清,既要脚踏实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前进,又需要轰轰烈烈地跨马飞跃。共产主义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要达到这一伟大的目标,必须进行一连串的群众革命运动,而这些运动,就是我们要跨若干步中的一步。
对于不断革命论者来说,革命是无止境的,无尽头的。我们的国家经过两年连续大跃进之后,已进入了持续跃进的新阶段。正在争取1960年的全面跃进。我厂是和我们的国家共呼吸的。我们没有满足于1959年的既得成绩,而是怀着1960年获得更大成就的雄心大志,夺得了上半年的满堂红。特别是在3月份,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全厂职工以冲天的革命干劲,贡献出自己的无穷智慧,发挥了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使我厂的生产技术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彻底放下了扁担,消灭了笨重的体力劳动,手工操作由百分之三十几降到现在的百分之几。听到这样的消息后,谁不高兴万分啊!但同时也有些人产生了“松一口气”的错误思想。
厂党委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3月上山,4月上天,5月更上九重天”的战斗口号,这才使那些人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走入了“革命到顶论”的歧途上去了。3月大战,我们做到了“一厂顶两厂,增产又省人”,工效翻了一番,还节约了七百多个劳动力;但是,离“四化”的目标还很远。我们还必须按着党委的指示,沿着“一厂顶几厂,人员再节省”的道路昂首前进。党委的这一指示是完全正确的,是有远见的,是具有不断革命的精神的,也是符合“走一步,看两步”的。
为了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我们就必须学会走上步看下步的方法,要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看到第二步、第三步,甚至更远些。这样,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永远保持旺盛的革命热情。
要使自己看得远些,多看几步,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和对新生事物的鉴别能力,并全力支持它。而要想作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学习革命理论,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看清步子,作好工作。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认识要符合客观事物
——学习《实践论》的收获
哈尔滨百货公司进货员 吴永琴
采购工作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生产、满足需要、繁荣市场的关键。因此,作好采购工作是商业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怎样才能完成党交给我们的这个任务?怎样才能使广大消费者满意?从前我费了很大的劲,花了很多脑筋,可是总是没有把工作作好。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以后,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把毛主席的指示运用到商业工作上,就是要经常反复地深入市场,了解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情况,了解社会的库存情况,了解由于季节的变化而引起的消费需要的变化。我过去没有把进货工作做好,就是因为坐在屋子里空想,没有接触市场,没有很好地了解生产和人民的需要,掌握不住社会库存的情况和季节的变化。
进货员的工作,是通过采购计划或临时要货单来指导采购员的工作的。要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一方面,要加强对供销情况变化的研究,找出供销的规律,使制定出来的计划,合于客观情况;另一方面,计划制定出来以后,要在实践中来验证,不断地修改它,使它和客观情况相一致。
在过去,虽然也做进货计划,但是,计划做完以后就算完事了,它是不是和市场的情况一致,就不去多想。正因为这样,所以采购计划与市场的情况常常不一致。学习了《实践论》以后,我懂得了“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我知道计划制定好以后,还要在实践中来验证它,看它和市场的情况是不是一致,不一致就要修改它。这样,才能使进货计划真正起到指导采购工作的作用。
但是,生产是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也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在这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的年代里,供销情况的变化、商品本身的变化都很快。旧规格旧花色的商品不断被新的商品代替,今天脱销的商品,明天就会有所缓和,过去被人认为难销的商品,现在就会变成普遍需要的商品。比如:收音机、手表、呢绒衣服等,就是这样。这就要求进货员必须不断深入市场,更好地掌握供销情况的变化;否则如果客观变化了,我们的认识跟不上去,就会出现主观主义的错误。比如:我们公司在1958年初,由上海地区购进医用手套五千多副;由于适合当时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市场迫切需要着这些用品,因而很快就销完了。我们便误认为这是好销的商品,1958年下半年又购进了一大批,结果,因为胶手套是卫生部门的专用品,不能老是大量销售,就只好积压起来。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必须符合外界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计划。因此,在指导采购工作中,必须随着生产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相应地改变我们的认识,不断地修改和补充我们的计划,使采购工作真正起到供应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商业工作不断跃进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