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劳动光荣
马铁丁
劳动光荣,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题目是不是过分“陈旧”呢?是的,我们历来就是提倡劳动光荣的。不但开国十年来我们强调劳动光荣,从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天起,我们就是强调劳动光荣的。虽然如此,“劳动光荣”这四个字,却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过时”。文艺界不是在讨论永恒的主题吗?我想:劳动就是文艺创作中最最重要的永恒的主题。阶级社会离开不了劳动,非阶级社会离开不了劳动,任何形态的社会都离开不了劳动!
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之一,是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或界线。其办法就是: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也就是说,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同时从事脑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同时从事体力劳动。这是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有关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大事,非可等闲视之的。
我国的广大青年学生们,不但在毕业志愿书上写的是劳动光荣,在讨论会上讲的是劳动光荣,而且真正地身体力行,把劳动光荣四个字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天津市的王培珍是一个例子,郑州市的荆焕云又是一个例子,她们都是高中毕业生,都参加了农业劳动。劳动,帮助她们改造思想;劳动,丰富她们的感性知识;她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一经与劳动实践结合,就立即放出异彩来,甚至可以说,只有与劳动实践结合,才能放出异彩来。王培珍、荆焕云们是新式的农民,是有理想、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农民,她们在农村中理应起着、而且果然起着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带头作用。
人的觉悟程度总是有先有后,参差不齐的。有极小一部分知识青年朋友们并不像王培珍、荆焕云那样,虽然他们写的是劳动光荣,讲的是劳动光荣,但是,一到要真正地、长期地从事体力劳动时,他们就却步了。有的人这样想:“我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需要参加体力劳动吗?”
不,同志,这种想法错矣!有了文化科学知识,并不是说可以从此不要体力劳动,而是说,可以从此更有成效地去劳动。将来每一个普通工人、普通农民都要有中学或大学水平的文化程度,如果个个都脱离了体力劳动,那么,又有谁去生产粮食、生产钢铁、生产其他物质财富呢?又哪来共产主义呢?
有了一点文化,就脱离体力劳动,那是几千年阶级社会所走过来的老道。我们所走的是一条崭新、崭新的新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永远结合在一起,使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以过去任何社会所望尘莫及的速度极大地丰富起来!
工人农民必须知识化,知识分子必须劳动化;这就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有文化有觉悟的劳动者。对知识分子说,王培珍、荆焕云替我们树立了榜样!
劳动光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劳动万岁!


第8版()
专栏:

光荣的岗位 光荣的人
——记参加农业生产的高中毕业生荆焕云
姬业成
7月26日是共青团员荆焕云拿着高中毕业证书到郑州市郊区古荥公社参加农业生产整整三年的日子,清早一起床,姑娘就从抽斗里拿出日记本,想在这上面写上几句,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天呀!可是,她很快又把本子和水笔合上了。她要到试验田去,趁早上有露水,正是给棉花打药的好机会。像平常一样,她在棉花地里度过了这一天,整枝、打杈、捉虫,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直到黄昏,她才坐在一盏煤油灯下,重新抽出水笔,打开日记本,带着幸福的微笑,愉快地回忆着三年来的农村生活,并且迅速地将这些回忆留在笔下。
1957年夏季,荆焕云高中毕业了,准备报考农业学校,将来当一个农业技术员。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敬爱的领袖刘少奇同志来到了郑州,向应届毕业生代表亲切地讲了一次话。他说农业非常重要,教育大家要下决心到农村去,踏踏实实地向农民学习,当普通劳动者。荆焕云没有直接听到刘少奇同志的讲话,当市委刘必书记把少奇同志的指示向他们作了传达以后,她高兴得跳起来了。她要干农业,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就到农业战线上去。她向学校党、团组织写了申请,要求第一批下放到农村。领导上热烈支持她的要求。她就立刻收拾行装到农村去。
新生活开始了。第二天,队长把她领到棉花丰产地里,指着年已七旬、白须冉冉的傅大爷说:这就是你的老师,以后你就跟他学习管理棉花。她走进棉田,向傅大爷学习整枝技术。
开始拾掇棉花的时候,荆焕云和老大娘、大嫂子们在一块干。弯着腰干一小会就觉得腰疼,她想直起腰来歇一歇,但看到老大娘都跑到自己前边了,这时候,她深感到自己这没有经过锻炼的身体连个老太太都不如。有一次筛大粪,有些社员用手抓着干,可她自己却伸不出手来。大粪,这是她一直认为最脏的东西,可是,农民却把它当成宝贝。当她发现自己感情上和农民的距离时,脸上就发红了,她反问自己:党是叫你来劳动锻炼的,要你向农民学习,农民能干的你就不能干吗?她卷起了袖子,投入了工作。
大跃进序幕拉开的时候,古荥公社开展了大兴水利运动。荆焕云被广大农民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改造自然的坚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所激动。她参加了建设水利的战斗。驾独轮车,对于她来说是很难的事,可是她决心要学会,翻了扶起来,继续学,又翻了,再扶起来还学。翻过三次以后,她终于找到了驾独轮车的要领,推着满车子土,像穿梭一样来往在工地上。腊月里滴水成冰,要是在往年,她早就穿上毛衣,围上围巾坐在火炉边了,连屋外妈也不会轻易让她去。可是如今她却站在水利工地上,和冻结的泥土打交道,让北风尽情地吹打自己的短发。当工程进行到最后一段,需要跳进已经结了冰的水里挖泥时,有些人迟疑了。荆焕云也有些犹豫,可是在另一边地上,妇女生产队长李凤枝却在脱着鞋袜,准备下水。这情景像一股暖流一样马上通向荆焕云的全身,感到全身热烘烘的。她学着李凤枝的样子,也脱下鞋袜跳进冰里,使力用脚蹬碎冰层,趟着冰块干开了。好强的小伙子们怎能在这位外来的女学生面前示弱呢?他们相继跳下水去,展开了劳动竞赛。荆焕云使出全身的力气,一直坚持到底。淙淙的流水顺着由她参加挖成的河道流向了田野,哺育着麦苗。她内心里充满了幸福自豪的感情。
劳动关胜利地度过了,社员们开始把她当作自己社的社员了,不再称她是“州里来的学生”。老人们喊她“闺女”,小伙子们称她“大姐”。团员们也选她当了团总支的副书记。
锻炼已经成功了吗?没有,还差得很远。荆焕云时刻提醒自己,防止自满情绪。一天晚上,社里分别开中贫农会,讨论粮食问题,支书要她去参加富裕中农会。荆焕云满腔热情地走进了富裕中农会的会场,会场上冷冷清清,发言的人寥寥无几。一会儿支书又打发人叫她去参加贫农会,还没走进会场,就听见热烈的讨论声,有的在诉过去受粮食奸商捉弄的苦,有的在称赞统购统销政策好。一个大娘回忆到过去流下了泪来。两个会场,同样的讨论内容,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呢?党支书告诉她:“这就是阶级的不同啊!往后看问题要注意运用毛主席阶级分析的观点。”党支书的话是那么简短,但又是那么深刻和有力。从这以后,荆焕云就更加自觉地参加到阶级斗争的洪流里去,经常向党支部反映她从劳动、生活中听到的各阶层的思想动向和对党的政策的反应,并且还加上自己的分析认识。
1958年的冬天,她参加农业劳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候,党组织接受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员的称号向荆焕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劳动更加踏实,工作更加积极,学习更加认真。
党中央和毛主席把“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方针,向全党、全民提出来以后,荆焕云更有身临前线,肩负重任的感觉。荆焕云已经向公社党委提出要求,要求重回试验场(从去年起她被调出试验场,到外队工作了),继续进行她的棉花科学试验。她决心要创造出一套适合机械化耕作的棉花科学栽培法。
古荥村的人们选荆焕云当市人民代表,代表他们讨论国家大事。荆焕云已经出席过三次市人民代表大会了。
(原载《中国青年报》本报有删节)


第8版()
专栏:

王培珍农村安家(唱词)
易和元有一个女青年名叫王培珍,她本是天津女七中一名学生,1957年她高中毕了业,响应党的号召要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锻炼自己,决心要做一个新式农民。这姑娘雄心壮志满怀高兴,却谁知她的父母亲大不赞成,“傻闺女做事莫任性,这件事应当要三思而行!你看这城市生活哪些不好?为什么偏偏要去到农村?”她三番五次说服了父母,去到了静海县团泊洼村。虽说是刚来生活不习惯,可是决心没动半毫分。什么活累她就抢着干,什么活脏就有王培珍。农业上她拜农民为师学本领,文化上义务教员她担在身。一日生来三日熟,她与社员们建立了深厚感情。社员们都怕她要走,对她说说笑话问分明。他们说:“兔子尾巴长不了,有了对象你就要跑回天津!”王培珍笑着把话答:“我活着就是团泊洼的人!”她心想:嘴里说了还不算数,我要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王培珍艰苦劳动表现好,区里召开积极分子会她是代表一名,在会上她受到区委奖励。一张大铁锨她拿着欣喜万分。话说1958年大跃进,青年、妇女作先行,响应党的号召把试验田搞,一心要把生产成绩大添增,村里成立了十五人的妇女队,队长就是王培珍;青年团也组织了青年队,队长叫做赵福平。两队合把一个农场办,带着行装田间扎下了营。男女青年劲头高,生产竞赛比输赢。你追我赶齐跃进,互相帮助互关心。熏肥时小伙子帮姑娘们把窑建,姑娘们帮小伙子缝补衣裳费辛勤。从此后培珍、福平经常在一起,工作、劳动、学习两不分。她爱他为人朴实又诚恳,勤劳动爱学习人品可亲;领导生产有办法,团的工作很认真。福平也把培珍爱,却怕的是高中生不会爱农民。两个人暗中相爱且不表,互助计划早已在执行。赵福平教培珍把秧来插,王培珍教福平学习语文。领导上见此情都很高兴,社员们也都在议论纷纷。有人说:“这姑娘说话真算数,看起来她要在这里真正安身。”王培珍有一次回到家去,把心事告诉了父亲母亲,母亲说:“闺女大了,主意你自己拿定”,父亲却坚决反对不赞成。他说道:“福平人品虽然好,没有文化他就没有好前程。”王培珍面红耳赤来争论,她说道:“爸爸的话儿不中听,没有文化可以学,劳动人民一定要当文化的主人。……建设共产主义我们共同努力,除了这还有什么别的好前程。”王培珍主意定,她爱福平天长地久不变心!两个人相亲又相爱,两个人都把理想说分明,两个人都决心要做党的好儿女,两个人都要做农学家红透专深。王培珍1959年又光荣参加了党,两个人的爱情深上加深。1959年庆祝建国十年大庆,这一天培珍福平结了婚。村里男女老少都来祝贺:都称赞男英雄女模范好一对新人!这就是王培珍农村成亲书一段,新中国新人新事到处传闻。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吉林四平 朱惠仙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这句话通俗一点讲,就是富者虽富,但奢侈,也会入不敷出;贫者虽贫,但勤俭,也会有余。
我们对面有一家,每月工资六十三元,七口人,五个孩子,每人平均不到十元钱,可是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得很好,银行里还有储蓄哩!可是另一家呢,每月工资一百零四元,五口人,三个孩子,每人平均二十来元,可是开支一点计划也没有,挣多少,花多少,有新不用旧,一点也没有“将就”思想,结果,什么也没积下,甚至到每月下旬还得向人家借钱。
过日子,必须有计划才行。不能只图一时方便,就信手胡花,难道明天不过了吗?要想明天、后天、更长远地过下去,要把日子过得好,必须从勤俭开始,在日常生活里,养成克勤克俭的风气。
国家建设和过日子一样,也要勤俭。党在很早就提出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国家的命运关系着每个人的命运,要想把祖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国家,无论是各单位各企业各部门,办一切事业都应本着勤俭的精神。
我们国家原是“一穷二白”的,一切资金都应该用在“节骨眼”上,才能有利于建设的迅速发展;挥霍浪费是有害无益的。即使我们已经很富了,也应该不忘节俭。六亿五千万人的大国,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单位,如果都注意了节俭,就会给国家增加一笔巨大的财富。
奢侈浪费是一切剥削阶级的生活作风,他们不劳而获,不知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我们劳动人民,在亲身的劳动中,深知在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的艰辛。因此,我们劳动人民从来就有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这是我们劳动人民的美德。
让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第8版()
专栏:

在劳动的熔炉中
张延龄
左上:“劳动大学”第一课
左下:千锤百炼
右上:田间学文化
右下:“句句话说在俺心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