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穷山沟变成了文化村
河北邢台路罗公社谢家沟民校校长 郝魁元
解放前,谢家沟原有十三户贫苦农民,由于封建地主的剥削压榨,有的人家讨过饭,有的被迫逃过难,其中三户已经杳无音讯了。这样饥寒交迫的生活,当然谈不上学文化。留在村里的六户、十三个人,没有一个识字的。
解放后,我们和全国农民一样,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有了学习文化的迫切要求。尤其是1954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因为没有识字的人,不会记工算账,分配粮食时只好用瓢舀。明明知道这个办法不合理,也没有办法解决。群众学习文化的要求真是如饥如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下定决心,向文化进军。一方面把我村仅有的两个儿童送入小学;一方面积极响应党提出的建立常年民校的号召,四个青壮年和两个五十来岁的老年一齐参加了识字小组。
组织起来后,村里没有识字的人,谁来教呢?我们坚决相信,有党的领导,只要干就有办法。没有老师,我们决定自力更生学文化。公推青年郝九生,翻一道山,到离村三、四里地的花木村民校去“取经”,每星期去两趟,每次学一、两课书,回来教大家。风雨无阻,常年坚持。同时,发动群众寻师访友来识字。我们规定:无论谁到外村去,都得学会几个字,回来教大家。大人小孩,人人都要遵守这个规定。比如,我的孩子要到外祖母家去串亲戚,我先问:“能学几个字回来?”孩子答应学一个。我说:“非学三个字不让去。”结果,这个孩子给我们捎回来三个字,当了三个字的小先生。另外,对于偶然遇到的一些可以帮助学员识字的机会,我们也不肯放过去。如花木村民校教师胡金铭,到我们村旁锄地时,我们便留他吃午饭,请他利用往返吃饭的时间教学员们认字。又有一次,村里来了个串乡卖针线的,当我们知道他识字的时候,也请他吃了一顿午饭,让他教几个字。就这样,在我村出现了“见字就学,见人就问”的识字运动。有一次,郝九成到路罗镇去赶集,看到人家下象棋,他就学会了棋子儿上的“炮”字,回家教给大家。张守利到沟近村去,见到一个“却”字,当时没遇到识字的人,他就照样写下来,过一道川,到白埝村找会计张守温把“却”字学会,这个宝贵的字又带回村来了。平时谁见到生字,就记在本上,集中起来。为了学文化,学员们就这样耐心地、常年累月地、一个字一个字地不断积累。
当认了一些字以后,学员们又跟花木村民校教师学会了注音字母和查字典,可以自己解决一部分生字难词了。冬季夜长,一直学到深夜。夏天夜短,中午不休息,在树荫下学习。年近五十的郝魁有,戴着老花眼镜,每天坚持学到深夜。
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更鼓舞了我们的上进心。脱盲后,我们“人不离鞍,马不停蹄”,把识字小组转为业余小学小组,学习业余小学语文。这一阶段学习是靠字典当老师,以自学为主,互相辅导,也尽量争取别人的帮助。张守利在水库上自学高小语文第二册课本,遇到“遗漏”一词,问了好几个人才弄明白。平时学习,我们靠查字典,互相研究,大家闹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到花木村去问;这时花木村的老师已作了学习站长,和我们有很好的友谊,只要从村经过,他就给我们讲两课,有时他到我们山沟拾柴火,我们就送给他一捆柴,请他用拾柴的时间给我们讲课。后来我们又让在家过暑假的学生教高小算术。学习算术以后,大家见外村人打算盘很俐落,又想学珠算。恰巧乡里调郝魁美去北京当临时工,大家说:“北京能人多,你千万买个算盘学会打。”郝魁美没有辜负乡亲们的嘱托,在北京学会了珠算的加减乘除,回来教给了全村。1958年秋天,我的二儿子高小毕业了,我又动员他当了民校教员,从此我们才算有了正式的民校教员。
学完高小课程后,个别人产生了“学习到顶”的思想。大家说:“党号召社员树雄心,立大志,攀登科学文化高峰,高小毕业算不算登上了科学文化高峰?提高再提高,才能对得起党的关怀。”在提高思想认识后,1959年11月全部转入业余初中学习。三个青年学员还开了业余初中的数学课,除按时读课本外,还订了《河北日报》、《邢台日报》、《河北农业》、《时事手册》等杂志报纸,购买了近百本通俗读物,五、六本字典、词典,还买了一架矿石收音机。人人读书看报,个个听国家大事的广播。现在穷山沟已变成了文化村。
〔原载《文汇报》,本报略作删节〕


第8版()
专栏:

歌唱我们仫佬族的新生
仫佬族 包玉堂
我是一个仫佬族青年,几年来,在党的亲切关怀和教育培养下,学习写作。我常常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想着一个仅读过三、四年书的幼稚的少数民族青年,今天能够学会写山歌,能够到首都来参加文代大会,这是我过去做梦也不敢想到的。在这激动的时候,我有多少话要说呵!可是,从哪里说起呢?
说到我自己,我就会想起我的民族——仫佬族劳动人民。
我的民族,是广西北部山区里的一个少数民族,仅有五万多人口。在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的黑暗统治下,仫佬族人民受尽了歧视、压迫和剥削,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他们常常含着眼泪唱道:
难了难,
无牛拿人去犁田;
一年收得三箩谷,
财主吃米我吃糠。
那时,国民党政府还要天天征兵征伕,征粮征税。人民的骨髓都榨干了,他们愤怒地诉说:
民国三十五,百姓苦中苦;
民国三十六,百姓一锅熟……
在这样的生活情况下,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进学校,受教育。所以,90%以上是文盲。
由于不堪受压迫和剥削,仫佬族人民长期以来一直对统治阶级进行着反抗斗争,“三年必反乱一场”。统治阶级也“三年一小刮,五年一大刮”,进行残酷的镇压。由于没有党的领导,仫佬族人民历次的反抗斗争都悲壮地失败了。
1946年,党在仫佬族地区开展了地下革命活动;1949年11月23日,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凤凰山。从此仫佬族人民结束了苦难的历程,开始了新的光辉的史页。
解放后,在党的总路线和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仫佬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去那贫困衰落的面貌,已经基本改变了。从前年年缺粮六十多万斤的石门公社,如今变成年卖余粮四十多万斤的余粮区。工业,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白点,大跃进以后,全民大办工业,1958年仫佬族聚居的罗城县工业总产值即增加到六十一万元。过去文化极端落后,如今,已经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下取得的。是党,给仫佬族人民带来了春天,党,是仫佬族人民的太阳!
我的父亲给地主当了十多年的长工,母亲是个煤矿工人的女儿。我小时候,由于家庭生活贫困,没有机会上学,一直在家里劳动,后来在姑姑和舅舅的帮助下,我进了国民党的学校。在学校里,劳动人民的子弟处处受欺侮,有钱人揪着你的耳朵,骂你是“?狫崽!”他们把学校花木折断了,诬告是我弄坏的,校长不分青红皂白,便记了我一个大过。
解放了,我像一条喜得春水的小鱼,投入了革命的怀抱。十年来,在党的关怀培养下,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的少数民族青年,成长为一个党的文艺工作者。每当想起自己的过去,看看自己的现在,我就禁不住从心里喊出:是党呵,使我获得了新的生命!党,是我的再生爹娘!
1950年秋,正是剿匪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我在干校因左脚受伤被送回家休养。我带着伤,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夜学班。大家对村里的匪首吴代让非常仇恨,于是我编了几首歌让群众唱,启发了群众的觉悟。
吴代让被活捉了。他说:当他每天晚上躲在村后山上,听到群众的愤怒的歌声时,害怕得哭起来。
区委书记知道了,鼓励我说:“你们的山歌和子弹一样,可以打击敌人,多编一些让群众唱吧!”
1952年,我在一个土改分队里负责宣传工作。起先,有些群众发动不起来,我们宣传队便搜集地主的罪恶,编成山歌到处唱。
宣传队的歌声,点燃了群众愤怒的火焰,被奸污的妇女,被杀害者的亲属,喊出了一片“报仇”的呼声。
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文艺,但实际上已经在用它同敌人作斗争了。以后,便经常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编些山歌让群众唱,党报编辑部知道了,常把他们认为好的一些山歌拿到报上去刊登。在他们的鼓舞下,我也渐渐地学会用笔把山歌写下来,寄给报社发表了。但真正有意识地经常进行业余文艺创作,还是1956年以后的事。
这一个时期,在党领导下的仫佬族人民,胜利地进行了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接着,又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家乡呈现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生活和时代本身,就是伟大的诗篇!
在我的家乡,有座古毛?,古人有歌唱道:
古毛?,
小小石路通天高;
谁人走过古毛?,
回来不死也成痨。
公社化以后,这里修起了公路,通了汽车,多么了不起呀!我止不住内心的喜悦,编了一首新歌:…………
如今坐车上天河,
白云上面唱山歌;
人民公社力量大,
高山大岭奈我何!
就是这样,几年来,我断断续续学写了三首长诗,一百多首短诗和二十多篇散文,歌颂人民公社,歌颂大跃进,歌颂党和毛主席,歌颂我们仫佬族的新生,歌颂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亲身经历过两个时代,我心里知道:谁是我们的亲人,谁是我们的敌人。我更深深地懂得:捍卫党,就是捍卫社会主义,捍卫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作者是仫佬族民间歌手、出席文代大会的广西代表〕


第8版()
专栏:

高山大海毛主席像一座雄伟的高山,高山上泉水流向四方,过去戈壁滩上没有水喝的人,今天像天鹅一样又白又胖。毛主席的智慧像大海一样,我见了您思想也豁然开朗,跟您握手的时候,更使我浑身增添了力量。毛主席您把幸福带给了我们,您把荒地变成花园,没有党的领导,哪会有今天幸福的乐园。您是穷苦人民的带路人,我们永远跟着您走,您使我们摆脱了贫困成为时代的主人,男女老少像香花一样朝着您开放。像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我们八辈子没想到,田头上舞动砍土镘,在草原上放牧牛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放声歌唱!
哈萨克族 阿拉木太唱
维族 吾拉木翻译


第8版()
专栏:

寻师访友 见人就问
刘丰
河北邢台县白云山下路罗公社谢家沟,原来村里没有一个识字的人,可是他们充满了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状况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没有老师,他们就派人翻山越岭去取经,回来教大家,又发动群众寻师访友来识字。一个孩子到外祖母家去串亲戚,也捎回三个字。他们对偶然遇到的一些可以识字的机会也不放过。“见字就学,见人就问”。一位同志到北京当临时工,大家就要他学会打算盘,这位同志没有辜负乡亲们的嘱托,在北京学会了珠算的加减乘除,回来教给了全村。
像这样学文化的办法,从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真是中外少闻罕见的。这说明了谢家沟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于改变自己过去“一穷二白”状况、建设社会主义家园,具有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这种决心和毅力就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他们就能够改变他们“白”的状况,以致不仅仅成了无盲村,并且普及了业余初中教育。
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我国的人民也深深懂得:“共产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我国文盲众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可是,现在在改变“穷”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时在解决“白”的状况。自从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后,因为经济上的需要,劳动上的需要,人们更迫切地要求学习文化。“一大二公”的农村人民公社建立后,人民有了集体的力量,情况就完全改变了,他们可以自己组织学文化。在公社的领导下,各地纷纷成立了民校,识字能写会算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谢家沟的人民,真正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发扬了发愤图强的革命精神。这对许多条件比谢家沟好、同谢家沟差不多、甚或比谢家沟还要差的地方来说,都应该成为鼓舞的力量。这种寻师访友,见字就学,见人就问的学习精神,将在我们走向共产主义、攀登现代科学文化高峰的伟大进军中,永远放着光芒。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学习小于庄的英雄气魄
7月13日《人民日报》登了唐山市委书记马力同志《‘穷棒子’精神万岁》的文章,是一篇组织穷队赶富队工作的经验,是我国英雄人民革命精神的一个缩影。去年,小于庄这个大中庄公社最穷的队全队社员树雄心,立大志,学习王国藩社的“穷棒子”精神,苦干一年,改变了面貌。从前被地主称为“化子营”的小于庄,一变而成为幸福庄,全队的生产生活水平超过了全社最富的队。
我工作的地方是祖国东南沿海前线福建的闽侯县山区大湖公社的一个穷队。我们组织了干部积极分子社员开展了学小于庄经验的学习会。社员们说:“小于庄只有三头毛驴,我们六十户有十一头大牛,我们比小于庄条件好,我们更可以像小于庄那样地苦战一年赶上富队。”有的说:“路隔万里天南北,小于庄精神亮心弦!”“小于庄由穷变富是决心飞上天的结果”。我们有决心和小于庄一个样能穷变富。通过学习,教育了社员,也教育了干部。文章里启示我们在穷队工作的同志也要去培养千千万万像小于庄那样有理想有干劲的“铁姑娘”式的英雄人物,培养“一口口地啃也要把荒地开出来”的革命决心毅力,创造一切我们需要的物质财富,赶上富队。
让我们这里产生更多的“铁姑娘”,学习小于庄同志的不断革命精神向前迈进!
福建闽侯县大湖公社 陈传珂


第8版()
专栏:影评

为人民传书的《鸿雁》王云缦
在银幕上,一个年轻的、结实的、朝气勃勃的小伙子——乡邮员李云飞迎面向我们走来。他年纪不大,可是干这个工作已经有八年了。八年中,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他的双脚从来没有停过。他在山里走了二十九万八千里,等于绕地球走了三圈半,现在他正在走第四圈……。影片《鸿雁》像一首充满青春活力和热情洋溢的诗篇那样,描述了李云飞的许多动人的先进事迹,颂扬了李云飞的光辉灿烂的思想品质。
“行行出英雄”,这正是我们时代的特征。即使是在一些看来比较平常、不易为人注目的岗位上,许多先进人物也如灿烂的星群那样闪耀着光芒。不久前,我们才和影片《今天我休息》中的模范民警马天民交上了朋友;如今,李云飞又进入我们的生活里来,吸引了我们的心。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在创造了许多战斗中的英雄、许多重大建设中的先进分子的同时,也写好、演好了我们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
影片中李云飞这一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影片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真实而生动地刻划了他对党的事业、对革命工作的无限忠诚。我们看到,如同一根红线似地贯串着整个影片的,是李云飞如何不怕一切艰苦、困难,设法开辟去长白山的邮路的情景;是李云飞如何千方百计消灭两封“死信”,终于从信的线索找到了革命前辈、老交通员金银松的情景。影片这样的艺术处理,正是有着鲜明的目的性的。金银松虽然被安排在影片结尾时才和李云飞相见,但是,革命前辈崇高而伟大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伟大理想艰苦奋斗的作风,早已深深地印在李云飞的心底了。金银松是一个代表人物,无数像他那样忘我的革命者,正是在人民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出入枪林弹雨,冒着生死危险,担负起了革命交通员的神圣职责,为党、为人民立下了功勋。正是有了党的谆谆教导,正是从金银松这样的革命前辈身上,李云飞获得了学习的榜样和工作的动力。他从热爱自己的工作,珍视自己的工作,进而更理解了人民交给自己的这一份工作的伟大意义,和自己肩负的责任。影片的描写所以反复强调和渲染金银松当年送给邮政局支局长老郑的那个邮袋(上面绣有“人民交通”的字样),以及通过人们的回忆,一再描写与刻划金银松为革命工作忘我的风貌,正是为了烘托李云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当一名人民通讯员的革命意义。当李云飞遵循着党的指示,肩负着人民的期望,冒着风雪,冒着危险,跨上自古以来没有邮路的高山时,他是斗志昂扬,充满了大无畏的精神。二十年前,抗联的交通、革命的通讯员金银松在民族解放战争的艰苦日子里,曾对老郑说:“我这两条腿,对待自己人,对待革命从来是不吝啬的。”二十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的小交通李云飞要求老郑允许他在年前赶上长白山。他说:“长白山山上、山下有多少人等着咱们乡邮员哪!要是在新年把党的号召、亲人的信件送到他们手里,看见推动了他们的工作,看见产生了冲天的革命干劲,看见他们的笑脸,那时候,我看他们,哪怕是一秒钟也胜过过五个年!”是呵!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飞跃前进,“这就是我们的幸福”。它产生巨大的力量,鼓舞革命的前辈,也策励年轻的一代,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影片中关于李云飞登山的描写和他同金银松相见的场面,特别动人,意味深长。从这里,揭示了李云飞这一先进革命青年的灵魂,揭示了他美好青春中最光辉的一页。
影片也比较生动地表现了李云飞有远大宏伟的革命理想、继承了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他的群众观点特别强。李云飞不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本份工作,不误分秒时间,被群众誉为“活钟表”。同样,只要是对群众有益的事,只要是革命工作需要的事,他都视为自己的“天职”。他心怀大志,眼界开阔,所以他从许许多多平凡、细小的日常工作中,待人处世中,看到了自己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革命作用。在李云飞的身上,影片概括了我们千万普通劳动者的共同特征。可以说,《鸿雁》的编、导、演是在努力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来塑造李云飞等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物形象。(附图片)
李云飞背上了邮包,向长白山走去


第8版()
专栏:

工厂新送来的电动脱粒机
 张新予 朱琴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