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大志
梅原
甘肃省永昌县新粮地村的共产党员高立孔,立志“白手起家”,办起了一所小学,而且办得很出色:这所学校通过勤工俭学的途径,逐步解决了学生的学习费,逐步实现了学生吃粮自给自足,并解决了学生的部分穿衣问题;这所学校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和合理地安排学习、劳动与休息时间,学生思想健康,学习成绩经过测验,在全县占第一。
有的人办事情、做工作喜欢享现成。要办学校吗?他会说:首先要有经费,建起像样的校舍;其次要有像样的教师;等等。总之,他们在一切条件都具备了以后才肯去办事情、做工作。
但是,我们国家的面貌本来就是“一穷二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办一切事业,不可能都得到大量经费,不可能都得到大量有高度文化有业务知识的人材。怎么办呢?在困难面前却步不前吗?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永远要受帝国主义的欺侮。
要革命,就得有革命的志气,就得有革命的干劲。客观条件不好吗?我们可以艰苦奋斗,勤学苦练,改变或是创造必要的条件。为做好某一件工作、完成某一项任务,当然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只要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是可以创造的。可以从没有条件到有条件,从条件差到条件好。革命和建设,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困难的,正如高立孔所在的党支部书记对他所说:“干革命,怎能没有困难呢?共产党员应该在排除万难中前进,不然,还要我们干什么呢?”而一切困难,又正像工人诗歌里唱的:“困难是石头,干劲是鎯头;鎯头敲石头,石头就低头。”在革命和建设中遇到困难,能不能粉碎它,就看你有没有粉碎它的信心、决心和志气,敢不敢举起那革命的“鎯头”。一句话,看你有没有革命的干劲和胆略。我们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是有藐视和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的。高立孔就是具有这种英雄气概的一个。没有经费,没有设备,依靠党和群众,用穷办法改破庙为学校,找破砖土块垒桌凳,用锅墨在墙上刷“黑板”,用白土搓成泥棒代替粉笔。没有教过书,他就白天上课,晚上穿过野狼、磷火很多的荒漠的沙滩到最近的、但也是在五里地外的学校去学习,既当先生,又当学生,勤学苦练,提高业务,进行教学。有些家长不大能供应自己孩子的学习费用,他就通过勤工俭学的办法,逐步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费用和学校的其他开支。村里人赞扬说:“这种不要国家出钱,不要家长交学费,又把孩子培养得能文能武的学堂,才正合我们的心意。”
天下有些人是看不起“穷棒子”的。但是,“穷棒子”立了大志,发挥了革命干劲,扎扎实实地干,却把要干的事业干起来了。真理就是这样的:穷而有志,发愤图强,踏实苦干,就会大有出息,大有希望。


第8版()
专栏:

勤俭是宝
王国藩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支援农业,咱农民该怎么鼓劲呢?我觉得最要紧的是不能依赖国家照顾,不当伸手派。咱们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多流汗,就能多增产。”
要想迅速充实家底,说来说去离不了“勤”和“俭”两字。勤俭好比“聚宝盆”,是咱中国人民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家宝”。咱们勤俭办事,不怕任何艰苦,用自己的双手撵走“一穷二白”。
先拿“勤”字来说,《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说的好:“勤,就是要发动社员勤劳生产,在可能和必要条件下积极地扩大生产范围,发展多种经济,进行细致工作。”下面又特别提到各种基本建设,都应当尽量利用本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见,发展农业就要勤劳从事,不要怕艰苦。
前些日子,我们建明公社遇到这么一件事:国家为了支援我们向农业现代化进军,贷给我们三百五十万元的机器,原来说是让我们在三年到五年内还清。可是,社员们一核计:不行啊,咱社把这一大笔钱占上三年五载,就有可能影响国家的建设速度。我们不能光顾自己,不替国家着想。大伙决心要苦战一年还清贷款。人们说:“党和国家这么关心咱们、体贴咱们,咱们只有多加把劲儿才对。”怎么鼓劲呢?还得发扬“穷棒子”精神,用“三条驴腿”起家时的老办法,上山打柴取宝。说干就干,全社总动员,上山苦干、猛干,同时提取公共积累和发动社员投资,几下里齐头并进,结果,才四个月,就凑起了近百万元。社员们进一步认清了不怕艰苦,勤劳生产,就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夺取粮食丰收的主要因素。因此,不论在抗旱、播种、灭荒中,绝大部分社员都是艰苦奋斗,兢兢业业,战胜了一个连一个的困难。
再说“俭”字,《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上也写得很清楚:“俭,就是要厉行节约,降低生产成本,反对铺张浪费。合作社的各种基本建设,都应当尽量利用合作社本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注意介绍农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增加积蓄和积累的模范事例。”要是光有勤,没有俭,一手进,一手扔,那是兴不了社,富不了国的。
自从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里,表扬我们“穷棒子社”勤俭办社以后,这些年来,不管是发展生产、搞副业,还是兴修水利、添机器、办工厂,我社从来也没有忘记克勤克俭,从来也没有大手大脚地乱花钱。我常说:“社里的资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咱们社员从石头缝里一滴一滴地挤出来的,咱们应当把一分钱当作两分钱或几分钱花。”本来,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省一分钱,就是为国家多积累一分资金,咱们还得本着“该多花的少花,该少花的尽量不花”的老规矩办事。幸福的生活好比一座山,咱们现在正一步一步往上迈,要是为了眼前舒服一下,停下步来,什么时候才能爬到顶呢?只有人人注意勤俭,个个顶着困难向前赶,才能彻底赶走“一穷二白”,早日建设起更加幸福的乐园。〔原载《河北日报》〕


第8版()
专栏:

改造冷泉碑
中共湖北蕲春新生活人民公社委员会书记 李木森
“冷泉碑”这地方,是因九股冷泉得名的。两边是山,中间是条大垅,约有一千多亩水田。由于九股冷泉常年向外窜水,加上两边山坡的浸水,使这大片土地变得非常冷浸;特别入夏雨季来了,山水落垅,上涝下渍,一夜大雨,次日田畈里白茫茫一片,所以每年插下秧苗,绝大部分不能发棵分蘖,蔸稀苗瘦,产量很低,是个有名的落后垅。在这方园数十里内,只有五、六十户人家,从前没有人敢想改变冷泉碑的面貌,只有人民公社这个巨人,才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
今年3月间,公社党委会决定,改造万亩低产田,首先从冷泉碑着手,扎扎实实地做出一个样子来。会议结束后,就由全公社组织起一支兵强马壮的突击队。
我们到冷泉碑的那天,刚下过一场大雨,山水漫垅泄下,像一条河流,简直看不见田岸。这时,由各管理区、生产队临时抽调来的干部和突击队员,陆续地到齐了。我们马上找来一些人,在垅底一块田里插上了“样板田”的牌子,脱了鞋子跳下水,动手干起来了。在这里种过四十多年田的老农刘老爹连忙跑来,他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我说:“李书记,公社在这里搞‘样板’呀?”我说:“是啊!你看能行吗?”老人激动地说:“有党的领导该是冷泉碑翻身的年月啦!”他又沉思起来,接着又说:“不过,这垅光靠追肥不行,得要从根治,把山水堵断,把冷泉的水放走才行。”老人的说法启发了我们。办法就是:见泉围堰,开沟排水;沿山开渠,加高田岸;叫泉水不落田,山水不进垅,肥水不出田,水田多压青肥,改良土壤。
一千名劳动大军,都在两边山坡、村庄方圆十里的地方,扎下了大营,遍野红旗招展,人声欢腾,“一切为了平衡增产”的巨幅标语也在大路口竖起来了,冷泉碑变成了热浪滔滔的战场。
围“龙头”的那股大泉眼,是一场大战。刚从水利工地上的“英雄洞”(一条穿山渠道)调来支援冷泉碑的青年突击队纷纷报名参战。以共青团支部书记王子诚为首的十五个青年小伙子,磨拳擦掌地要求治这个龙头泉,担任拔除在“龙头”上一棵大树的光荣任务。大家齐动手拔树的时候,王子诚笑着说:“你们留点心,说不定还会拔出一条龙来哩!”袁毛头也笑着说:“拔出龙来更好,我正要找这个害人精算账呢。”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轰的一声,树被拔上来了。只见一股刺骨的冷水向外直冒,冰得大家直打哆嗦,可是小伙子们没有一人退阵、咬紧牙关,站在冷水中,开沟的开沟,围岸的围岸,坚持战斗两个小时,终于把这股泉水制服了,乖乖地沿着新开的渠道流进了大排水沟去。
十天后,冷泉碑的面貌大为改观。新开的五条通垅大渠,长达三千米;逢泉围堰,逢堰开沟,不仅排除了渍水,而且基本上做到了山水不落垅,泉水不泛田,肥水不出田,大泉落大沟,小泉落小沟,小沟通大渠,泉水不停留,提高了地温,防止了肥水流失。一千多条田岸整修一新,光溜的田岸上还破天荒地种上了黄豆。
接着,又以五天的时间,五百名劳动大军,突击插完了千亩早稻秧,要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在季节上赶上了先进地区。秧苗落土,又开展了培育管理的竞赛高潮。插秧后的第五天就抢着薅头次草,追头次肥,秧苗一天变个样,盖过了附近的许多大垅大畈。冷泉碑的变化震动了全县,全县各公社纷纷派人来参观,提出向冷泉碑看齐。
不料,在薅二次草时,垅中间有五十多亩田的秧苗变了卦,秧苗根部发黑,谷叶由青变黄了。社员们齐声保证:“坚决要保住这面红旗!”“要红旗越举越高!”由王冬娥和袁毛头两员猛将率领两个专业管理小组的男女青年,发出保红旗的誓言。于是又掀起了一场治秧的战斗。这时,县委第一书记董舒同志亲自来到这里,他很关心我们改造冷泉碑的斗争,鼓励大家要坚持下去直到最后胜利!田里下了酸性肥料,经过太阳蒸发,把冷浸给全驱散了。冷泉碑永远不冷了,在枯烂的根子周围,又长出了白白嫩嫩的新根,秧苗又转青,发棵分蘖了。
现在,满垅一片碧浪,稻谷普遍抽穗扬花,香气扑鼻。来往过路的人,谁见了这么好的庄稼,都要啧啧称赞。前天,我碰到刘老爹,他伸出大拇指说:“共产党真有办法,千年落后垅,现在算是大翻身。”(附图片)
扩种套种 寸土不让 周祖诜 蒋文彬


第8版()
专栏:

重来中国做客
法·胡·纳斯列特季诺夫
1957年,当我们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庆祝伟大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时候,我曾有机会跟随苏联艺术工作者代表团到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好几个城市。我们代表团全体团员,都为勤劳的中国人民以飞快的速度在建设着自己的国家,并且和我们一起共同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而感到高兴。那些日子,北京和中国的其他城市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在北京短期逗留以后,我们又到了中国的其他城市,如郑州、南京、西安。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面貌在飞快地变化着。在越南民主共和国和缅甸作客了两个月以后,我们又乘飞机降落在中国昆明的机场上。虽然我们仅仅是路过这个城市,但是那里的人们却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欢迎我们苏联演员。我们怀着极大的诚意为中国朋友们举行了盛大的音乐会。中苏友好协会昆明分会负责同志为欢迎苏联演员们举行了招待会。在友好的谈话以后,昆明的优秀演员们为我们演出了精彩的节目。他们演出的每个节目都充满热情,并具有很高的艺术技巧。我们非常喜欢那些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带伴奏的女声和男声小合唱以及其他歌唱节目。尤其是中国的民间舞蹈充满了优美的情感,像《剑舞》、《孔雀舞》等。看了中国演员演出的《鞑靼青年舞》,使我们大吃一惊,他们演得那样热情熟练,《塔吉克舞》也演得非常动人。演出结束后,我们热烈地祝贺每个演员的卓越演出,并预祝我们的中国朋友在今后发展民族艺术上获得更大的成就。
我和中国朋友们分别了三年,现在我又来到了中国。这一次我是和鞑靼自治共和国国家歌舞团一起来作访问演出的。中国朋友又一次热情地欢迎我们。我们将在中国进行两个月左右的访问演出。在这期间,我们将要到中国许多城市以及工厂和工地演出。
我们访问演出的节目包括了鞑靼的民间歌曲和苏联鞑靼作曲家的最新作品。作曲家德·法依齐还专为歌舞团的访华演出写了一首歌曲——《致中国朋友》。我们歌舞团还学会了用中文演唱《东方红》和中国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我们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将表演各民族的友谊舞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舞蹈节目。我们还要向观众们介绍鞑靼作曲家的新作品,其中有:阿·克留恰辽夫的《新喀山》、《为和平劳动》,卡·尼·日甘诺夫的《我的共和国》,哈尔米诺夫的《列宁颂》,德·法依齐的《快乐的春天》,还有莫斯科作曲家诺维科夫的《西伯利亚青年之歌》以及其他作品。
我们认为,通过这次的访问演出,我们的友谊将会更加牢固,更加亲密。
我们亲眼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建设道路上,在短短的期间内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本文作者是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鞑靼自治共和国人民演员、图卡耶夫斯基奖金获得者〕


第8版()
专栏:

心事
刘棨林
一批支援农村抗旱的锅驼机,正像整装待发的战士排立在车间里。
提前完成了这批紧急任务后,人们才缓了口气,紧接着又去忙别的活儿了。惟有邹师傅却还显得面色焦急,因为他发现二百台锅驼机,只用上了一百九十九个鸡毛垫。
“明明是领了二百个,为什么会剩下一个呢?”邹师傅心里想:“不定是在哪个锅驼机的驮马肚上少放了一个。如果检查不出来,到了农村要漏水的。”邹师傅一边想一边检查。忽然有人通知邹师傅去开生产会议,邹师傅就把这个检查任务交给他的徒弟小王了;他对小王说:“要细心检查,一定把那台锅驼机找出来。”
等邹师傅开完会回来,二百台锅驼机,一台也不在了。嗬,邹师傅连忙问:“小王,那锅……。”
小王说:“还没等检查完呢,火车来了,全装走了。”
“为什么叫人家拉走呢!”显然邹师傅更着急了。
小王说:“人家说农村急着用,早一会是一会的事儿。”
邹师傅赶紧又去问业务科:这批锅驼机都发到哪个公社去了。业务科的人说,哪个公社?可多啦!河南的、广州的,还有山西的,郊区也有点。
邹师傅一听说发出去这么远,也真没法再检查了。为这件事儿,邹师傅总像有个病存在心上似的。事情到今天已经隔一个多月了,但邹师傅却老是念念不忘,挂在心上。
昨天邹师傅随厂里支援农村大队,到郊区人民公社田间拔草,晌午时候,大家休息时,公社送来了开水和茶水。邹师傅走到一台锅驼机旁边去。他走近一看,真巧极了!甭看别的,光看那鱼鳞似的电焊缝,就知道这台锅驼机是自己车间出的活儿。邹师傅看到自己做的锅驼机在农村生产了,心里又高兴,又耽心。发动机嘟嘟地响,邹师傅的心也随着扑通扑通地跳。司机向邹师傅点点头,邹师傅笑着问司机:“锅驼机好使不?”
司机说:“好倒是好,就是骑马肚上经常漏水。”
邹师傅的脸刷地红了,说:“你们有搬子吗?这里边可能缺鸡毛垫。”
“这,我们没有。”司机向邹师傅说,“大叔,不要紧的,能凑合着用。”
邹师傅听到“凑合”两个字,像针扎似地难过。
傍晚的时候,支援农村的大队,乘卡车回到工厂,邹师傅下了车,连饭没吃,便跑到车间。他取出鸡毛垫,带上工具,骑上自行车又直奔郊区人民公社。
吃晚饭的时候,人们到处找不到邹师傅,他的徒弟小王最着急。小王站在厂门口,直等到深夜,邹师傅才骑自行车回来了,见了小王高兴得要跳起来,说:“小王,我的病去掉啦!”
“病?”小王有点莫名其妙。
“你忘啦,”邹师傅瞅着小王的眼睛说,“缺鸡毛垫的那台锅驼机找到了!”


第8版()
专栏:

随感录
单久山
石景山钢铁公司王近山生产队职工大部分是农村来的。领导干部常常对工人们说:“一盒火柴才一两分钱,咱们家里(指农村)几个人一起抽烟,只用一根火柴,要是旁边有火盆或炉子,连这根火柴也不用了。搞建设也得精打细算,要像节约每一根火柴一样精打细算。”
增产节约,很需要这种精打细算的精神。越是精,越是细,也就越加表现了对事业的负责精神。
生活上要艰苦朴素,生产上也要克勤克俭。“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勤俭不只是在物质上能够增产节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使人们的头脑聪敏和健康起来。
勤和俭是增加物质财富的两个方面,克勤克俭,开源节流,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只俭不勤,自然不能创造出财富;勤而不俭,也枉费其勤。我国人民有很多勤俭的好习惯,把这些都用到生产上去,用到建设事业上去,发愤图强,刻苦自励,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办好的。


第8版()
专栏:

丰收的喜悦
罗马尼亚的姑娘
在丰收的季节里
陆鸿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