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到处都有王国藩
顾明
湖北沙市出现了一个工业战线上的王国藩——丘玉龙。他具有穷棒子精神,不仅敢想敢干,并且干得巧妙,干得扎实。他和两位同伴既有一步登天的愿望,更有步步登天的措施。真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丘玉龙等三位制鞋工人,凭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依靠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从用一把榔头、两把刀的橡胶修配组,发展成拥有三十二台机器(其中除了一台是买的,别的全是自己造的),能够生产三十四种产品的工厂。
他们发挥了穷棒子精神,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这正是工业战线上的王国藩的本色。
穷棒子精神,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另一方面,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如果光是满腔热情敢想敢干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扎扎实实地干,一点一滴地干,深入细致地干。丘玉龙他们每前进一步总是遇到许多拦路虎,可是他们失败了,再试验,又失败了,又再试验。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吓倒他们。丘玉龙认为传动带是人造出来的,别人能造出来,他们也一定能造出来。他们也就造成了传动带。丘玉龙说得好:“怕困难的人,往往要给困难包围;只要决心大,就会跳出困难的圈子。”他们时时刻刻虚心向一切有一技之长的人学习,一天到晚地苦心钻研,埋头苦干,干了再说。没有机器他们就自力更生地自己制造。他认为试得成传动带,也应该造得成机器,这是多末勇敢的想法。果然由于他们采用洋原理,用穷办法、土办法,经过辛勤努力,终于制成了厂里的第一台机器。
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干劲不行,可光凭干劲,而缺少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不去一个个地解决困难,不会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也不行。堡垒得一个一个去夺取。建设的仗也要一个一个地打。丘玉龙当取得了一个胜利之后,总是说:“路子还远着哩,只走了一小步。”你看他是多末谦虚,又是多末富于不断革命的进取精神。
像丘玉龙这样一把榔头、两把刀办企业的事,在我们国家里并不是个别的。在上海就有一把钳子闹技术革命的上海志成兴钢铁制品厂,在重庆就有两把虎头钳闹技术革命的长江纤维纺织厂,在西安就有一个炉子起家的西安人民搪磁厂,在全国各地类似的事情真是数不胜数。这说明王国藩的穷棒子精神,在我国工业战线以及各行各业中都是存在的。不怕家底穷,只要有雄心壮志,人穷志不穷,我们就什么东西都能做出来,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到。照王国藩、丘玉龙那样干,认识困难,正视困难,见困难就上,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他们这种穷棒子精神,正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斗志昂扬、群情奋发的精神面貌。愿我们有更多的农业战线上的王国藩、工业战线上的王国藩,以及各行各业自己本行业的王国藩。让穷棒子精神在我们祖国的每个角落大放光芒,办好各种事业!


第8版()
专栏:

出磷了!出磷了!
湖北沙市农药厂黄磷小组
黄磷是制造农用杀虫剂的重要原料。可是黄磷的供应越来越赶不上需要。怎么办?党支部向大家发出号召:全力猛攻黄磷关!我们七个人报了名,在支部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成立了攻关小组。
我们七个人都是青年人,平均年龄只有十九岁半,有三个人读过初中,其余都是小学程度,谁也不懂得提炼黄磷的技术。这时候,党支部要我们用学理论、学技术和攻关三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活动。我们的小组既是一个攻关小组,又是一个学习毛泽东同志著作的小组,也是一个科学技术研究小组。我们借了一部化学书,从上面查出了投料的成分和加热的要求,就根据这些要求来搭炉子做试验。但接连两次,都因为温度不够而失败了。我们仍坚持干下去。接着,支部又领导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对待困难的态度。毛主席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一切敌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想,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几十年,大革命失败了,他到了井冈山,白色恐怖那样凶,困难那样大,毛主席不害怕,坚持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我们现在的困难难道比毛主席那时候遇到的还大?党支部又进一步给我们指出:要能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就要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认真地去对付它,不然,就会变成说空话。
这时,厂里到南京去参观学习的同志们回来了。但是,他们参观的那个工厂的“小黄磷”车间,单厂房就有三层楼高,用的是电炉,要很大的变压器,没法照搬。大家正在苦恼,党支部指出科学原理只有一个,洋办法不能硬搬,我们就用洋设备的原理,走土办法的道路!支部又领导我们学习了王国藩穷棒子办社的故事,沙市丘玉龙三个皮匠一年办起了轮胎厂的故事。人家能白手起家,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穷办法办大事情呢?煤炉子温度不够,为什么不能搞土电炉!心窍一打开,办法就出来了。洋电炉的炉膛要用钢板,我们没有钢板,但陶瓷的坛坛罐罐可不少,就用一个大水缸来代替钢板,又用耐火砖代替了钢板下面的炭素板,七手八脚,花了一天多工夫,终于把土电炉搭成了。
电炉通电了,我们怀着焦急的心情,轮番在炉旁值班。四小时后,出第一次渣,参观回来的同志一看,说:“和南京的一样!”大家满心欢喜。接着,炉顶上磷气管里冒烟了,空中满是黄磷的气味,大家高兴极了。正在鼓掌,忽然“嘭”的一声,炉膛爆炸了,炉顶冲开了,工棚里到处是烟。
炉膛爆炸了,但是我们的出磷计划可并没有“爆炸”。大家就地坐下研究,认为磷蒸汽已经出来,磷火已经点燃了,这就是说,我们已经接近胜利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爆炸了反而可以就此发现问题,找出改进的办法。现在的问题是:怕不怕,能不能坚持下去?大家说:怕就不来,来就不怕?于是我们就研究原因,修补炉子,继续试验一连七次,终于一步步找出了引起爆炸的原因。
经过多次试验,固体磷还没有提炼出来,但是一到夜里,炉子周围的地面和水洼里到处闪烁着磷光。原来我们用来冷却和洗涤磷蒸汽的水没有采用循环装置,黄磷都随着水放跑了。采用循环水装置后,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黄磷和水仍旧混在一起分不开。到南京参观回来的同志说,还应当有一道加热和搅拌的工序。我们立即照办。“五四”青年节那天,领导上要我们休息,我们谁也不愿走。厂里组织青年人去游玩,我们谁也不想去。我们想:四十一年前的这一天,上一辈的青年人在北京高举着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向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今天我们要用忘我的劳动来纪念它,我们要拿自己双手提炼出来的固体磷来向党献礼。我们干到中午十一点,磷水还是浑黄一片,分不清哪是水、哪是黄磷。吃过饭,张永厚第一个跑了回来,他戴上橡皮手套朝缸底一摸,觉得有一块凸起来的东西,捞上来一看,可不就是一块固体磷么?他再下力一抄,黄黄的一大块又捞上来了。“出磷了!出磷了!”听到他的喊声,大家都跑来了,那一股高兴的劲头,真是谁也描写不出来!
〔原载《七一》杂志第七期〕


第8版()
专栏:

从富贵图说起
中共山西平顺县委第一书记 李琳
7月15日,是一个雨后的晴天,山谷里显得别有一番风味,空气格外新鲜,从和旱魔斗争中胜利了的庄稼,显出一幅丰收的景象。地里不断传出社员们的欢笑声和上党梆子的声音。
这天,我们乘车到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郭玉恩同志的家乡——城关公社川底管理区。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幅醒目的壁画图表:基本情况介绍图、生产发展图、今年全面跃进表、一年早知道、成本核算表、群众经济分析活动表、社员劳动跃进榜,等等。从生产、投资到分配,从个人、集体到国家,把整个生产连接在一起。从墙表上明显地看出川底管理区千方百计,精打细算,提高生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勤俭过日子的办法。我们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下来,忽然从背后走来了一位社员,担着一担瓜菜边走边向我们招呼说:有了这些图表,俺们心里就有了底底,社员都很乐意这几张图表,大家说这是过日子的“富贵图”。
我们刚转过供销商店的门口,正好碰上社主任郭玉恩同志。没有进办公室,我们便到地里去看,看了三里湾的河湾地,到过圪台沟沟凹地,还登上山顶,看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总的印象是,不论大地小地,远地近地,好地坏地庄稼长的普遍茁壮、色黑、秆粗、叶肥、匀实。这使我们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历年山地的老规距是近地滩地产量高,远地山地产量低,可是山区远地占去了大部,投工又大,产量很低,人们都不愿种这些地,这是影响山区增产的一个大问题。现在这里为什么庄稼长的这样平衡,远地坏地为什么长起了好庄稼,后进地怎样赶上了先进地?于是,就请郭玉恩同志回答这个问题。玉恩同志指点着圪台沟后山上的一片梯田说:种山地产量小,费劲大,过去种这一亩地至少得五六十个工,光运肥工就得三十多个,边岸年年塌、年年垒,土层瘠薄,旱涝不得,秋天一不小心,毛圪狑就把庄稼吃光了。社员们说:“山地远地成本大,磨破肩膀也发不了家。”前几年每年包产包不下去,生产队都不想种远地,说远地没赶头。党支部根据这个情况,和老农作了商量,总结了大石凹七亩远地由低产变高产的经验,大家认为远地并不是坏地,主要是过去待遇不公,说远地遭上后娘,吃不上肥,怎能多打粮。一致提出实行三圈到田,就地积肥的办法。这样一来,情况变啦,每亩上肥由过去的三十多担增加到一百四十多担,今年每亩用工可由过去的六七十个,降到二三十个,省出的工用到土地加工上。人们得到的结论是,远地坏地潜力大,只要加工加肥就有粮。过去远地一个工生产二斤多粮食,现在一个工就生产二十斤粮食,成本降低两倍,生产效率提高十倍,全管理区四百五十亩远地,三年来共修畜圈四十八个,粪池五百多个,大部土地有了粪坑,这样光送粪一项就省二千多个工,人人都说这是山地增产的一个好办法。
我们刚坐到办公室里,郭建廷同志就冒着满头大汗,从地里跑了进来。我们问到了勤俭办社的事情。这位受到中共山西省委表扬的会计,随便给我们谈了几个故事,听起来觉着怪有意思。首先是,人不齐不点灯。1958年冬季的一个晚上,羊工路三富到管理区添油,郭建廷同志只给添了半灯,这位羊工说:干部坐在家里,点着明晃晃的玻璃罩子灯,你看灯头多大啦,俺们放羊的连个小墨水瓶的灯也没给添满,就光在俺们身上节约啦。建廷同志从小就过的是穷日子,感到这老汉批评得很对。从此,办公时点罩子灯,不办公了就点小油灯,还规定人不齐不点灯。去年全年只用了十五斤煤油,每天只用三钱多煤油。其次说到废纸作单据的故事。1958年1月,建廷同志给社员郭国先开了一张单据是用白粉纸写的。国先瞅着这张单据不满意地说:“白光光的多漂亮啊,就写了这么几个大字,花社里的钱就不觉着心疼?”这话对社干部的批评是多么尖锐啊!建廷同志接受了这个批评。他这样想:是呀!社员劳动一天赚几个钱,不知流多少汗,干部松松手就把几个劳动日浪费掉了,不能看不起小钱,人常说:“积少会成多,小钱能办大事”。社员的一文钱也不能白白浪费掉。从此,便规定社里用废纸开单据,利用旧账簿作新账簿使用,一套账就给社节省了二十八元钱,二年时间,只用过二十张油光纸。醮水笔尖也是用的不行了就磨,磨了再用,两个醮水笔尖在建廷同志手里用过了二年,现在还一直使用。另外,还说了办公室用炭火改煤火的事,也很有意思。原来社里的办公室里冬天经常生着大炭火,后来管理区干部和社员一块苦战受冻,觉着自己办公室有点特殊,于是就把炭火改成煤火;原来是白天黑夜一直烧,以后改成白天封夜里着,有事着无事封,这样节约了很多煤炭。这个管理区的干部把社员的财产都当作自己的一样,坚持过去过穷日子的办法,爱惜社里的东西,不让一文钱白浪费掉。说到这里,还有个小事情,也是引人注意的。建廷同志说:“有一天在装订文件时,将一个大头针掉在地下,因为地下是土,找了好半天才算找到。”你看,他们对社的财产是多么爱惜。这个管理区的干部就这样,精打细算,不断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坚持了勤俭办社的方针。1959年全年的管理费用只用了三十四元五角,占总收入的千分之零点八。
社员们歌颂这种勤俭办社的精神说:
勤俭办社传家宝,
人民公社离不了;
谁要忘了传家宝,
日子保险过不好。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像王近山那样地干
夏逸云
王近山生产队是北京石景山钢铁公司的一个保温刷油生产队。这个队克勤克俭,节约成风。他们一方面抓点滴节约,一方面抓材料代用。刷油免不了把油一点一滴地掉在地上;成筒的油表面上有硬油皮,也要刮掉。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能用的东西,王近山队的工人却把这一滴一点的油回收到一起,熬了以后再用。这个队一个月要用粗细铁丝三、四吨,多的时候要用五、六吨,他们常常不领新的,用的是工地上的各种废铁丝。一年要用大量草绳,他们用的是捆耐火砖来的草绳。有一项保温工程按设计要求是七道工序,要求用石绵瓦和铁丝网,这两种材料不仅价格贵,而且一时供应不足。王跃邦看见高炉每天出产大量的炉渣,他就建议用炉渣代替石绵;王近山看见一种镂空的废金属板,就提议用这种废料代替铁丝网。七道工序每一道都找着了代用品。他们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用上了四十八种废料、旧料和代用材料,今年1月到7月,一共节约四十多万元,相当于四个月没有领料。
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这样去干的呢?是远大的理想,伟大的抱负,高度的责任感,不可动摇的主人翁思想。他们懂得我们国家是“一穷二白”的,但是并不甘心穷下去,一定要用“穷”办法来革“穷”字的命,要用“穷”办法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他们知道:“一盒火柴才一两分钱,咱们如果是几个人一起抽烟,就只用一根火柴,要是旁边有火盆或者炉子,连这根火柴也不用了。搞建设也得精打细算,要像节约每一根火柴一样精打细算。”是的,我们伟大祖国正是有着千千万万个王近山生产队,有着亿万个具有王近山生产队工人们同样思想的人,我们才能一日千里地飞速前进。
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勤俭办社》一文的按语中写道:“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让我们遵循毛主席这一指示,在各个生产和建设的岗位上,都像王近山队那样地干!


第8版()
专栏:

“穷棒子”歌六亿“穷棒子”,革命志气大,不怕风来不怕雨,高举红旗往前跨。合作化,公社化,共产主义发芽,马克思主义开花。帝国主义咬牙,修正主义气炸。尽管“一穷二白”,织就江山如画。“穷棒子”革命传佳话,人民意气风发。请看明日世界,竟是谁家天下!
李村


第8版()
专栏:

白手起家办工厂
吴静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