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勤俭创大业
余一得
柳青新作长篇小说《创业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英雄形象——共产党员梁生宝。这是一个一心为集体、胸无半点私的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新人,一个为大伙都过富裕的日子而辛勤创业的领导者,一个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硬汉子。梁生宝朴素、勤劳、公而忘私。为了“稻麦两熟”,丰产丰收,他不辞劳累到一百多里地以外的郭县去为大伙买稻种。到了郭县,他住宿不进栈房,和衣睡在车站的票房里,头枕着过磅行李的磅秤底盘;吃饭不进饭馆,在小饭摊花五分钱买了两碗面汤,把临来时带的风干的馍馍送进肚里。他心里想,我不能贪图睡得舒服,吃得有味,而多花一角钱,少买点稻种。他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用。物质上的节约,可以用三角、五角来衡量,而这种作风的精神价值,却是无可估量的。
梁生宝买稻种的事,给人很多联想,也给人很多启示。我的眼前浮现了许多梁生宝式的人物。生产队长刘锁金上北京参加国庆十年的大典,一来一回总共只花了三块钱,被人传为美谈。刘锁金有他自己的想法:“该花的钱才能花,不该花的钱,一个也不能花,就是该花的钱,也要尽量节省。”解放军里有个战士,自己穿着补了三十八个补绽的衬衣,而把崭新的衣服捐给灾区的同胞。有个大队的支部书记叫老邢,到省里去开会,七八十里路,走着去,走着回来。虽然附近有个公共汽车站,票价块把钱,可是他为了减少社的开支,宁愿自己多吃些辛苦。他说:“这七八十里路,累不病,也不会耽误事,天明就走了四十里,我小的时候跟我爹给人家赶脚,好几百斤还天明四十里呢,更不用说这会儿空着手啦!抗日的时候打游击,一晚上还不是走百儿八十里吗?”言为心声,他们的语言多么朴实有力,他们的心地多么洁白磊落,他们的风格又是多么高尚和令人尊敬!
马克思说过:“作风即人”。梁生宝和梁生宝式的人物和作风,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本色。他们处处为人民,从不为自己;他们只知工作,不图享受。他们的克己正是为了奉公。梁生宝路上舍不得花那几角住客栈钱,买回来稻种又尽先分给大伙;刘锁金从北京回来,没带什么特产,而买了些水稻丰产经验的小册子。他们省吃俭用,不是为了个人发家致富,而是从集体的生产出发,为群众着想。
梁生宝和梁生宝式的人物和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的传统作风。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月里,党培养了部队和干部们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解放以后,虽然物质条件好得多了,但已经养成习惯的人们,仍然保持着这种艰苦朴素的传统。前面说的那位支部书记老邢所以开会不坐公共汽车,就是不忘当年赶脚的日子,不忘抗日打游击的生活。这也就是说,不仅是在困难的战争年月里,即使是在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的今天,以至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的明天,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仍然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
梁生宝和梁生宝式的人物和作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越来越成为我们整个时代的风尚。因为这不是个人生活的小节,而是关乎国家集体的大事。党一再教导我们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又一再号召我们经常持久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就是从六亿五千万人民出发,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的。梁生宝式的人物之所以那样克勤克俭,也正是党的这种号召深入人心的标志。还是那位解放军战士说得好:“一家过日子还要节省呢,别说咱们这么大的国家了。”试想一想,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如果忽略了多快好省的“省”字,那将会怎样地影响建设的速度呢?所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仅是一个人的生活作风问题,而且是对总路线的态度问题。人人都能像梁生宝、刘锁金那样,艰苦朴素,克己奉公,把每一分物资都最大限度地用到建设上去,生产就一定会更快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强国也就能早日建成。
创业难,创社会主义的大业更难,然而,无产阶级革命者从来都是艰苦奋斗,迎着困难走路的。正如方志敏同志在《清贫》一文里所说的:“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让我们经常保持和发扬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优良作风,把社会主义的大业早日创建成功!


第8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采药记
范自爱
1935年的秋天,组织上调我到红一军团卫生部当勤务员。那时红一军团刚经过长征到陕北,南方同志患感冒、痢疾、回归热等病的特别多,卫生部收满了伤病员。当时党中央号召红军休整后,东渡黄河抗日,需要我们很快治好这些伤病员。在长征路上,把所有的药物都消耗尽了。陕北地区偏僻,西药是买不到的。没有药怎么能治病呢?那时大夫们想尽了办法,用食盐水洗伤口;动员干部交出棉被、床单,蒸煮消毒后当药棉和绷带用;把羊毛绒搓成毛球当上药的捻子……;但这些都解决不了药的问题。
冬天,我们从原来的驻地搬到了临真镇,部队准备在这里休整一个时期。这是一个四、五十户人家的小镇,街上除了有几家油房和杂货铺外,还有一家挂着膏药幌子的小中药铺。每逢集日,附近的老乡都到这里卖东西,倒也很热闹。我们进村后,便搬到管理科分配的房子。大家一齐动手忙着收拾打扫,谁也没注意胡医生不见了。一直到快吃饭的时候,才见他兴冲冲地从外面进来,抱着不少纸包包,进门就喊我:“小鬼,快来帮忙。”原来他是去那个小中药铺采购中药去了。
当晚我们便支起药锅熬药,开始用中药给伤病员治病。但是人多药少,没有几天,那家小药铺的药,就差不多被我们买光了。伤病员又快没药吃了。这回我却没见胡医生皱眉毛,倒见他出出进进不断找老乡谈话,访问房东老爷爷和药铺掌柜。有时还跑到村外去,一去就是半天,回来时弄得满身泥土草刺,还刨到一些草根子。
一天下午,管理科忽然召集卫生部的勤杂人员和警卫排的同志们开会。这个会开的很新鲜,指导员讲了讲缺药的情况和伤病员的病况以后,胡医生抱着一些草根树皮站起来,开门见山地说:这是甘草,这是白枸?子……它的根什么样,叶什么样……原来是动员大家上山采药。我们听说能够采药给同志们治病,谁不高兴!说干就干,就像又接到出发打“白狗子”的命令似地,大家磨拳擦掌,准备上山。
从此每天饭后的活动时间,我们就跟胡医生去采药。出发时每人都带着捆药的绑腿,有人腰里别着镰刀斧头,有的拿着小锹小镐。出村二、三里地就是人迹罕到的荒山丛林。山也是土山,野草长的一人高,连块小石头也找不着。黑压压的大森林,进到里面连太阳也看不见。这地方虽然人烟稀少,倒真是块宝地。各种各样的药材,采也采不完。药材虽然多,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到手的:它们有的和野草长在一起,不容易认清,稍马虎一些,说不定背一捆野草回去;有的深深埋在土里,要用小镐头一点一点地刨;有的是长在树上,这就要靠爬树的本领了;还有的是长在崖畔上,上下够不着。记得有一次我为了采一株长在半坡上的白枸?子,用绑腿系住腰,让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同志把我吊下去,药采到手,他向上拉我的时候,力气却使尽了,急得他连喊带叫地求救。幸亏附近有人采药,大家跑来,帮着把我拉了上去。
山林里野兽很多,有时我们正低头采药,猛然会从眼前窜出一只鹿或野羊,我们就追一阵。如果碰上野猪和狼群,可就麻烦了,那时子弹又缺,乱开枪是违犯纪律的,大家只好呼喝一阵,把它们赶跑。为了预防野兽的伤害,胡医生把我们编成几个组,找年长的同志带队。野兽对我们也不是没有用处,我们曾经捡到一支像枯树枝似的鹿角,可把胡医生欢喜坏了,因为这在当时是多么珍贵的药材啊。
雪后上山别有一番景色:雪和太阳相辉映,照得人眼睛发花,大树枝上盖满了积雪,像一条条盘卷着的白龙,化下来的雪水,又冻成了一根根的冰柱,千姿万态。雪把路封了,也把药材给盖了起来,但我们还是照样上山。镇上一位放了四十多年羊的老大爷听说我们在山上采药材,便自告奋勇来带路。我们都没有棉鞋。南方的同志大都穿一双草鞋,外面包上一层羊皮,一只脚就有尺半长,走一步留下一个大雪窝,不知道的人,真会以为是什么怪兽的足迹呢!
有时,我们采药走远了,天大黑才回去,大家便用树枝夹一块捡到的硫磺点着,三三两两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有时也手举火把,走着跳着,就跟春节玩灯似的,到后来,我们就放开嗓子唱起山歌来,越唱越有劲,把寒冷和疲倦都给赶跑了。
采回药来,同志们白天都有操课,熬药就由我和胡医生担任。我烧火,胡医生装药,添水,看火候。老乡们把我们住的地方叫药厂,其实这药厂的全部设备,就是院中靠南墙支着的三口大铁锅,这锅还是从老乡家借来的,木柴也是我们自己从山上打来的。
烧火,本来是件简单的事情,可是由于那时我只有十五岁,年轻不懂事,也曾烧坏过。有一次胡医生开会去了,我独自烧了一会火,到开饭时间就吃饭去了,谁知道吃饭回来,锅里的药已经有糊味了。
“这怎么办呢?胡医生知道了那还得了。”我急忙添了几瓢水,把锅里的药搅了搅,盖上锅又煮了起来。一面烧火一面心里嘀咕:“这样熬出来的药,也许还能用,告诉胡医生,那他……”
胡医生回来,在药锅旁转了一圈,快要进屋去了,却又转回身来,不放心地问我:
“怎么,这半天了,这锅药还没熬好?”
“……”
他走了过来,揭开锅盖,用筷子把药材一拨,伏下身闻了闻,又挑起些药材,凑到眼前细看。
“怎么?糊了,怎么回事?”刚才你离开过这里吗!”
“没有……”因为怕挨批评受处分,我当时竟然愚蠢地撒起谎来。
“不对,小鬼,你要是在这里,还能看不见烧糊了!”这时,我觉得不能再隐瞒了,便说了实话。他让我赶紧把柴火退了。他真急了,两道浓眉紧蹙在一起,脸也涨得通红。可是,他在院里来回走了几圈之后,又平静了下来。
“小范,你知道,你这是在给自己的阶级弟兄——红军战士们熬药呀!”他帮我把锅里的药材倒出来,把锅刷干净后,一面翻弄烧糊了的药材,一面继续对我说:“你知道,烧坏了这锅药,该少作多少药丸子?这些药丸子又能治好多少病。这是很多同志费了好大的劲才采回来的,来之不易呀!”
我羞愧得哭了起来。自己是个共青团员,怎么那样粗心大意对待工作呢?由于自己没尽到责任,一下子就坏了一大锅。这真是不能宽恕的错误啊!
晚上,我们住的那间窑洞又紧张又忙碌。胡医生脱掉了那件麻布大衣,一个人坐在堆满盆盆罐罐的方桌旁,在一盏马灯底下,配起药来。我有时也帮他作点什么,比如在药槽里把药碾碎。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做这件工作时,我再不敢疏忽大意了,直到吹了熄灯号,胡医生叫我去睡的时候,才敢离开。胡医生仍是熬着夜在工作。
他把药配好后,第二天就由我们来搓药丸。我们没有药铺里的搓药工具,就用手指头,这对我们那伙跳跳蹦蹦的娃娃来说,真不如到山里采药痛快。
在临真镇住了一个多月,我们采制了很多药,光我能叫上名字的,就有四、五十种。记得有一次,我偷偷打开司药的药库看了看,盆盆罐罐里装的有三分之二是自己采、自己熬、自己搓的药丸。这些药当时治感冒、痢疾等病是最有效的。没有多久,大批伤病员便治愈出院归队了。
〔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稿〕


第8版()
专栏:影评

坚决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看朝鲜影片《九点整》
张鹤
影片《九点整》一开始就把观众带进“千里马”之国充满着干劲和欢乐的气氛中。在朝鲜北部的某拖拉机制造厂,工人们正在为完成今年生产三千五百台拖拉机的任务而积极地劳动着。
可是美帝国主义和李承晚集团,不甘心让北朝鲜人民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他们派遣特务,潜入北部进行破坏活动。拖拉机厂就是他们的一个破坏目标。反革命分子“官寿”等利用这个厂的工长根三曾参加过敌人“治安队”的污点,逼迫根三同他们一起进行破坏拖拉机的试制和生产的活动。根三想要摆脱,但又害怕暴露自己的历史问题,没有勇气向组织检举和交代。这种个人主义思想使根三陷于矛盾苦闷和十分危险的境地,给拖拉机发动机的试车造成了损失。这时敌人又利用他的徬徨犹豫,进一步用手枪胁迫根三去埋定时炸弹,准备当天上午九点整第一台拖拉机出厂时炸掉工厂。特务恐吓他说:“如果你出卖我们,你的生命,你的生活,你的一切,就都要完蛋!”
根三在敌人的挟持下慢慢地走向工厂。他内心在作激烈的斗争。在旧社会里,他受尽了敌人的折磨。他的妻子是被美帝国主义炸死的。在“治安队”,“官寿”用手枪威迫他去逮捕自己的叔父,他冒险从敌人的魔爪下偷偷溜走时的恐怖情景,还历历在眼前。今天祖国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他和妹妹恩淑都有了工作,运用自己丰富的技术经验为人民服务。他积极帮助先进生产者朴东哲进行技术革新,受到工友们的爱戴,也得到工厂领导上的信任。他有了自己的幸福的家,有一个天真活泼、讨人喜欢的小女儿。无论在工厂还是在家里,根三都生活在一种充满着荣誉、友爱、温暖的气氛中。他的生活已经跟祖国光芒万丈的前途连结在一起。而现在,特务们却要求他抛弃这一切,与人民为敌,走向死亡的道路。他怎能再往那罪恶的深渊里跳呢?
这时,广场上的扩音器正在播送着动人的消息:“全体职工同志们,我们在党和金日成首相的领导下,制造成功了祖国的第一台拖拉机。今天上午九点整,第一台拖拉机就要奔驰在辽阔的田野上。这台拖拉机的巨大的响声,也就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心脏的跳动,是我们对祖国热爱的表现……。”这是党的声音,是工人弟兄们充满着自豪的声音。这声音给予他鼓舞和勇气,把他从万丈深潭的悬崖边救起来。根三为这宏亮的声音所激动,他想:“不成,我在厂里工作,也建设过它,我就是死也不能炸毁工厂。”同时,由于党委书记的启发和妹妹的影响,他消除了顾虑决定检举敌人。
在最紧要的关头,公安机关在工人群众的协助下逮捕了美李特务分子“官寿”和贞姬。但是,狡猾的敌人却企图抵赖。这时,根三愤怒地指着特务分子说:“是他,是这个家伙。”“官寿”再也无法抵赖了,他不得不低头认罪。
九点整,第一辆拖拉机从工厂里驶出来了。人们在欢呼,根三和恩淑、东哲等也站在狂欢的人群中间。这时,根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感觉到,跟人民站在一起是多么幸福啊!
影片《九点整》告诉我们:即使在和平的日子里,也应该百倍地警惕着敌人。帝国主义一天不死亡,它就一天不会停止破坏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一天不会放弃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颠覆活动。正如拖拉机厂的党委书记所说的:“我们建设的成就愈大,敌人就愈想破坏。因此,我们要时刻加强警惕。”同时,根三所走过的道路,对于那些曾经误入歧途的人们,特别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谁跟人民完全站在一起,谁就有着无限光明的前途;而那些背叛祖国与人民为敌的人,不管他们怎样狡猾,最后总是逃不出人民的巨掌。
英雄的朝鲜人民坚守着三八线,保卫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前哨阵地,使蛮横无耻的美帝国主义者不敢越雷池一步,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以高度的警惕性,打击了敌人破坏北朝鲜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阴谋活动,正以“千里马”的姿态向前飞奔。


第8版()
专栏:

热情豪放的蒙古歌舞艺术
贾作光
我们以无比的热情欢迎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布多省音乐话剧院艺术团访华演出,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博得中国观众热烈的赞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歌舞艺术是中国人民所喜爱的;蒙古的杂技柔术、民间舞蹈、歌剧“三座山”早已是友谊的种子,成为我国一些艺术团的保留节目。特别是莫斯科—乌兰巴托—北京这条友谊之路建成以后,中蒙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就更加紧密和频繁了。我曾记得蒙古有一首著名的歌曲《钢铁的路》这样表达了两国人民崇高的情谊:
钢铁的道路用永恒的友谊,
把我们同莫斯科和北京联系起来,
给我们带来伟大的力量,
这是友谊的礼物,
这是通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的确,我们的朋友们从这条铁路不仅带来了蒙古人民热情豪放的优秀歌舞,而且带来了蒙古人民诚挚深厚的友谊。
这次蒙古艺术家们演出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歌舞,充分地表现了蒙古人民对于友谊、和平、幸福和自由的愿望。
民族乐器合奏《阿尔泰故乡》《陶尔古特故乡》《蒙古人民争取和平》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和平愿望,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自己祖国山河的歌颂和崇敬。民间舞蹈显示了蒙古劳动人民纯朴的性格。《乌里扬汗》表现了西部蒙古人那种乐观爽朗幽默的情绪,《陶尔古特》表现了北部蒙古人民热爱劳动的妇女形象,而《牧人舞》却把我们带到辽阔富饶的大草原中去了。国家功勋演员苏荣郝尔劳有着美妙动听的歌喉,她的独唱强烈地感染着观众。此外,女声小合唱,高特布的独唱等也都是很吸引观众的。整个晚会表演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由衷地感谢蒙古人民的文化使者。我们相信,蒙古艺术家们在中国的访问演出一定会受到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烈欢迎。中蒙两国牢不可破的永恒友谊万岁!(附图片)
合唱:阿尔泰颂牧人舞


第8版()
专栏:

随感录
单久山
南方有些地区早稻丰收。于是,紧接着在这些地区出现了一个“丰收不忘节约”的运动。
越是丰收,越要讲节约。道理就像是越有成绩,越要谦虚谨慎、埋头苦干一样。因为,胜利给人们带来喜悦,但也常常使一些眼光短浅的人松懈斗志、缓步不前。丰收了,不忘节约;顺利了,不忘艰苦。对于取得成绩的因素,念念不忘,不失革命者的本色,这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动力。
有句古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这不也正是告诉人们要以丰补歉,瞻前顾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吗?
其实,“不忘节约”,不只是在丰收的时候,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说得很对。
湖南常德县金星公社金龙大队细打细收,颗粒归仓,他们在收割完了的稻田里,一平方米之内捡回了五支谷穗。这数字似乎微不足道,但他们算了一笔账:一亩田可收回稻谷一、二十斤,百亩田可收回一、二千斤。这一算,小事情变成大事情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的节约都可贵。“粒豆聚成箩,滴水汇成河”。没有小,也不会有大。因小而不为,大从何来?忽视小事情,常常会因小而失大。这道理不是很明显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