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合理规划利用草原 农业牧业互相促进
海南藏族自治州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达一百七十多万亩
本报讯 一向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在合理规划、利用草原、保证畜牧业生产高速度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现在全州各类作物的播种面积达到一百七十多万亩,比农业生产大发展的1959年又增加了两倍多,一个新的农业生产基地已经在青海湖南部的草原上初步形成。
去冬以来,一支由公社社员、国营农牧场职工,以及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等组成的农业大军,在“人人开荒种地,向荒地索宝要粮”的行动口号下,采取机械开荒和人畜力开荒、常年开荒和突击开荒相结合的办法,一面开荒,一面播种,把成百万亩荒滩、草原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全州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四分之三;其他如油菜、甜菜、大麻、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也比去年增长了两倍多。
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以南地区,黄河蜿蜒境内,水源丰富,不仅水草丰美,有着良好的天然牧场,而且土壤肥沃,是个发展农业的好地方。但在1949年解放时,全州除贵德县以经营农业为主外,耕地面积一共只有二十三万亩,耕作粗放,单位面积产量很低,广大牧民所需的口粮绝大部分依赖外地供应。解放后,全州先后建起十多个国营农场和牧场,他们首先在荒滩上开荒造田,发展农业生产。1958年公社化以后,牧业区各个公社普遍根据“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掀起了队队开荒种地,社社力争粮食自给的发展农业生产热潮,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日益提高。截至去年,全州播种面积已经比1949年解放时扩大了两倍,粮食总产量增加了五倍,并出现了许多大面积丰产田和高额丰产田。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州粮食作物亩产五百斤以上的,约占全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
1959年是自治州农业生产大发展的一年。全州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公社在大搞农牧结合以后,第一年就有半数以上的公社和生产大队实现了粮食自给、半自给或自给有余。全州各族牧民去年播种的各种农作物,光收下的草秸就解决了二十万头牲畜的冬春补饲需要,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切吉、过马营、河卡等三个牧业人民公社,去年收下的粮食,除保证了今年农业播种所需的籽种、社员口粮和牲畜饲料外,还向国家交售了一百多万斤余粮。随着农牧业生产的相互促进,迅速发展,加上其他多种经营的广泛开展,全州二十四个公社的二百多个基本核算单位,去年农、林、牧、副、渔和社办工业的总产值比1958年增加了38.68%。其中公共积累增长了一点三倍,分配给社员的部分增长了30.8%;有一半以上的穷队赶上了当地富队或一般队的收入水平。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牧区的中心,有着发展农业极为有利的条件。加速发展农业,不仅可以迅速改变过去粮食、蔬菜等农产品长期依靠外地调运的状况,促使畜牧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将有力地支援柴达木、玉树、果洛等地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根据中共青海省委提出的尽快把海南建设成为青海又一粮食生产基地的要求,在“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中共海南州委从各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去年秋收以后,从州、县到公社和国营农场、牧场,都逐级成立了由书记挂帅的开荒、水利办公室,集中力量,掀起了以开荒、水利为中心的备耕生产高潮。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奋战一冬,开荒六十二万亩,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四十多万亩,并提前冬播了三十万亩春麦、青稞,为今年的春耕播种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今春以来,各地又普遍采取突击春耕、抢墒早播的措施,在迅速种完已开荒地以后,接着又边开边种了五十多万亩,终于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扩大播种面积的任务。为了贯彻执行“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举”的方针,各地结合开荒造田和突击播种,还建立了三十多万亩丰产方,并通过丰产方,更好更全面地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带动一般田,以达到多种、高产、多收的目的。
现在,自治州境内的庄稼正在陆续黄熟,各族人民已开镰收割。(附图片)
冬播的春小麦成熟了,河阴公社的社员们展开了紧张割麦大战
袁少弟摄
河阴公社组织有经验的社员在田间选种,为明年全部实现良种化打好基础 袁少弟摄


第7版()
专栏:

坚持农牧业并举的方针
中共海南州委第一书记 龚福恒
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中部,黄河横贯中央,大小河流七百余条,大小湖泊二十六个,水利资源相当丰富,可说是沃野千里,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这里草原广大,地势平坦,水草丰美。不但是全省主要的畜产品基地,矿藏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是境内有广阔肥沃的土地,适宜种植小麦、青稞、豌豆、蚕豆、燕麦、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以及果树、瓜菜等园艺作物,农业发展前途极大。但是,由于解放前一小撮封建牧主、头人和反动宗教上层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压榨和统治,由于蒋介石、马步芳匪帮的残酷统治和制造民族纠纷,致使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饥寒交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解放后,海南地区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由于实行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根本结束了民族压迫、歧视和互相残杀的历史。十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扶助贫苦牧民发展生产。1958年以来,广大农牧民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迅速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彻底摧毁了封建牧主阶级的残酷统治,从而使农牧业生产跨上了高速度发展的新阶段。1959年,我州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又大量垦荒造田,大搞农牧结合,使农牧业生产获得了继续跃进的新胜利。在农业生产上,这一年全自治州播种各类作物五十四万亩,耕地面积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加了十万多亩,粮食产量增长了六千九百多万斤;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去年出现了许多高额丰产畜群。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十五群绵羊繁殖成活率超过了100%,贵南县过马营公社直核大队七群的一千五百多只适龄绵母羊,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产羔两千多只,繁殖成活率达到133%以上,其中有一群繁殖成活率超过188%,成为青海省畜牧业生产中的一面高产红旗。
根据海南藏族自治州可垦荒地多、农业发展前途大的有利条件,省委向海南全自治州的各族人民提出了“在三、五年内把海南建设成为新的粮仓”的号召。为了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去冬以来,我们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从国营农牧场到公社,从机关到工厂,从军队到学校,很快地掀起了一个垦荒造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群众运动。“向荒滩进军,向大地要粮”的生产高潮席卷全自治州的各个角落,农业生产战线上出现了一派大好形势。由于各族人民和全体干部的积极努力,全自治州一鼓作气,仅撒种各种作物一百七十余万亩,比往年提前一个多月超额完成了今年的播种任务,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近两倍。在超额完成播种任务之后,广大群众和干部又乘胜前进,以“粮食不到手,管理不罢休”的雄心壮志和高度的劳动热情投入了田间管理,展开了抗旱防旱斗争,大建丰产方。目前,全自治州庄稼大都生长良好,黄河沿岸早熟地区已开镰收割,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海南藏族自治州农业大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我们从实践中已摸索出一些经验。党中央和毛主席一再指示我们,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不发展,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也就难以发展。根据这一指示,自解放以来,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海南藏族自治州各级党组织,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同时,即大抓农业,高速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我们根据全自治州畜牧业比重大,可垦荒地多,农业基础差,耕作粗放等具体情况,采取了“高速度发展农业与发展牧业同时并举”、“扩大耕地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并举”、“以粮为纲,大抓粮食与种植油料作物及其它经济作物同时并举”等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现全面跃进。经验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由于农业的发展,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草、饲料,结束了单一经营畜牧业的历史,促进了定居放牧和畜牧业的稳定发展;而畜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为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优质肥料和大量的耕畜。几年来,全自治州的耕地面积不断迅速扩大,单位面积产量也在逐年提高,1959年粮食作物亩产在五百斤以上的即达三万八千多亩,占同年播种面积的7.16%。同时,其它经济作物的产量也有了相应的增长。
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大力发展农业,大搞农牧结合,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发展农业生产,大搞农牧结合,这是牧业区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但是在以前,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牧主阶级污蔑开荒种地是“破坏草原”,百般进行阻挠;加之个体的、分散的畜牧业经济没有改造,要发展农业生产是相当困难的。经过牧区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各族人民的觉悟水平空前高涨,为全面发展农牧业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州委向各族牧民提出“队队开荒种地,社社实现粮食自给”的号召后,立即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59年全自治州牧业区有一半以上的公社和生产队实现了粮食自给或半自给。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大量举办国营农场,集中力量垦荒造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目前全自治州已建立国营农场十二个,拥有耕地一百五十余万亩。这些农场的建立,对我州的经济发展和繁荣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和各种保守思想进行斗争,是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们曾不断批判了“在牧业区发展农业生产会影响畜牧业发展”,“牧民不懂农业生产知识,种不了庄稼”,“劳力少,发展农业有困难”等等保守思想。同时,领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克服了重重困难,给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如我州地处高寒,没有绝对的无霜期,一年只能种植一茬作物,而且人口稀少,春耕播种任务相当艰巨。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采取了早播的办法,在去年冬天,就根据省委防旱抗旱、抢墒早播的指示,打破常规,大胆尝试,冬播春小麦三十万亩。这不仅改变了耕作制度,而且调剂冬春忙闲不均,解决了春播时劳力、畜力紧张的困难,使今年的播种任务完成得又早、又快、又多、又好。目前这三十万亩冬播作物普遍生长良好,从而破除了“不能冬播”、“人少不能多种庄稼”等种种保守论调,为大力发展我们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重要经验。
目前,我州正处在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我州和全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紧工作,百倍努力,高速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大量增产粮食,以适应新形势飞跃发展的要求。为此,全自治州的各族人民决心乘胜前进,艰苦奋战,不断扩大播种面积,争取早日把海南建设成为新的粮仓。
为了胜利地完成上述任务,今后我们必须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坚决贯彻执行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业以粮为纲的方针。广种粮食,大搞农牧结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各部门、各行业共同的责任。全体干部和各族人民必须一方面积极垦荒造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一方面继续坚决贯彻执行农业生产“八字宪法”,大建丰产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多种、高产、多收。
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大办农牧机具制造厂和建立化肥基地,充分发挥现有的设备利用率,以提高生产能力,为农业提供更多的机械和优质肥料,加速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三、根据“以小型为主,蓄水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和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大搞群众运动,“三水”(雨水、河水、地下水)齐抓,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兴办小型水力发电站,向农业电气化道路迈进。


第7版()
专栏:

工业支援农业 农业促进工业
海南地方工业日益发展
本报讯 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推动下,海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工业成长很快。目前,全州已有电力、燃料、机械、化学、建筑材料、制革、制糖、面粉等十一个工业部门,县营以上的大、小矿五十二个。厂矿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也提高很快。根据今年6月底的调查统计,全州各厂矿的机械化程度平均已由4月间的2.4%提高到14%,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农牧机械工业企业的机械化程度已达20%以上。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自治州地方工业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解放前,全州只在个别县有铁、木、靴鞋等三个极其分散的手工业行业。解放后,特别是在1958年大跃进以来,由于各级党组织根据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原则,坚决贯彻执行了大中小相结合、土洋并举等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发展工业生产的方针,大批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建起来。目前,极大部分人民公社都有了农牧机具修配制造、农药化肥、一般建筑材料以及制革、缝纫、木器、农牧土特产品加工等社办工业。全州仅县营以上的厂矿企业产值即比大跃进以前的1957年增加了九倍。在自治州首府恰卜恰的许多荒滩上,新建厂矿更是接踵而起,现在已有发电、面粉、皮革、化工、农牧机械、畜用药物等十几个工厂,不少工厂还有了一些现代化设备。新产品越来越多,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州工业总产值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两倍。
工业在支援农业中发展起来,这是自治州工业发展的另一特点。目前,一个初具规模的农牧机具修配制造网已在全州范围形成。在许多厂矿的具体帮助下,不少生产队都有了自己的农具修配组。为了保证今年农业发展,全州工业部门首先打破了认为当地只能生产一些铁铣、洋镐、镢头等简单农具的自卑思想,充分发挥了敢想、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采取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土洋并举的办法,根据“农具生产比农事季节先走一步”的需要,从去年秋收以后,就积极安排了山地步犁、七寸步犁、马拉播种机等各种畜力农具的生产。现在,不但像铁铣、镢头、犁铧、手锄、手铲等各种小农具已经做到基本自给,各种步犁、收割机、耧草机、脱谷机以及大板车、架子车等运输工具,也可以就地生产制造。为了充分发挥原有农具的使用效率,许多工厂并把农具修配纳入了自己的生产计划,除了保证随到随修、不误农时外,各级农牧机械厂和农具修配厂还组织巡回修配组,深入公社、田间及时进行修配。在保证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同时,广大职工还积极帮助各地公社和生产队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创制和改制各种工具,提高生产工效。共和县农牧机械厂在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经过多次试验,试制成功一种省钢材、又轻便,只要一头毛驴就可以拉动的简易收割机,比手工收割提高工效十五倍。
(州委办公室)


第7版()
专栏:资料

海南藏族自治州介绍
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黄河上游,在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以南地区,辖共和、贵德、贵南、兴海、玛多五个县。除贵德县主要经营农业外,其他几个县都以牧业为主。面积五万二千多平方公里。居住着藏、汉、回、土、蒙古、撒拉等六个民族,人口二十多万。境内除有青藏、青康两条公路可与西宁、柴达木以及果洛、玉树等地相连外,各县也可通行汽车。黄河从西南部的巴颜喀拉山,经玛多县,穿鄂陵、加陵两湖东去果洛藏族自治州,然后绕阿尼玛唧山折返,经过全州所有各县。著名的黄河龙羊峡,峡长万丈,形势险要,是理想的水电站坝址。
自治州境内山岭连绵,绿草如茵,有着广阔的牧场和肥沃的良田。现在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已达一百七十多万亩,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七倍多,比农业生产大发展的1959年增加了两倍多,将成为青海省一个新的农业生产基地。地下矿藏也十分丰富,经过初步的勘察,就已经发现包括三十多个矿种的七十多个矿点。在畜牧业方面,到去年年底,全州各类牲畜(不包括猪)已经比解放初期净增了一点八倍。全州羊毛产量约占全省羊毛总产量三分之一;名贵的黑裘皮,轻柔温暖,蜷曲美观,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此外,各种珍禽异兽,野生动植物也极其丰富。
自治州尽管是这样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但在解放前,各族劳动人民却长期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极大部分的土地、草原和牲畜被反动的牧主和头人占有,而占总人口90%以上的劳动人民,只有15%的牲畜和极少量的土地,广大农牧民群众在牧主、头人的封建统治下,生产积极性不高,经营管理极端落后,致使畜牧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农业生产每况愈下。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在农业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和组织牧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在牧业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使农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广大牧业区在经过1958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一举实现公社化后,由于彻底摧垮了封建枷锁,解放了生产力,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畜牧业生产的高产纪录不断涌现。
随着生产的飞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显著提高。全州各族群众的购买力,如以1955年为一百,1957年增长到一百五十三,1958年为二百零五,1959年则为二百八十九。目前,全州在普及了小学教育的同时,还建立了农林、畜牧、财经、民族师范等各类专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比解放前增加了十几倍。在业余教育方面,全州已办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红专学校和各级业余文化学校二百多处,有60%以上的青壮年摆脱了文盲状态。一个从州、县到公社和生产队的医疗保健网也已经基本形成。现在,广大农村和牧区到处都出现了人丁兴旺的繁荣景象。
(李启平、金元明)


第7版()
专栏:

海南民歌海南是个好地方青海湖水闪金光,海南是个好地方,珍禽异兽到处有,各种宝贝地下藏;青稞麦田望无边,牛羊肥壮满山岗。牧民歌唱党和毛主席你见过巴颜喀拉山的山顶吗?共产党的恩情比它还高。你见过黄河的滚滚流水吗?毛主席的恩情比它更深更长。从天上到地下,找不出更好的话来把毛主席赞扬;从高山到海洋,找不出更好的礼物送给共产党。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亲爱的毛主席问我们生活得怎样?我们一时想不出话来回答,只好请他看看我们脸上的红光。共产党功德无量,毛主席是冬天的太阳,我不是空口赞扬,良心要我歌唱。全靠党的好领导过去荒滩遍地是野羊,现在肥沃良田无边望;粮食成堆囤满仓,全靠党的好领导。无限美好的明天猪满圈来粮满仓,牛羊骡马遍山岗;千里农田机器耕,铁路修成蜘蛛网;工厂烟囱像森林,绿色树木似海洋;人人争夸公社好,幸福生活万年长。


第7版()
专栏:

幸福金霞照草原
——河卡人民公社见闻
周廉朴 邢克忠
定居点新貌
汽车奔驰在横贯塔拉草原的青康公路上。翻过一道山岗,我们来到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人民公社的定居点。抬头望去,迎面踡卧的河卡山、野龙山丛峦叠障,翠里泛黄的小麦、青稞、金黄耀眼的菜花,波浪翻腾地滚向远方。在晚霞辉映中,青山、碧空、麦海、菜花、羊群,交织成一幅五彩缤纷、闪光夺目的图画。
走进定居点,只见笔直的街道两旁,新盖的房屋一幢幢、一排排。从门框、院墙上悬挂着的牌子,我们辨认出那是社员的公共食堂、托儿所、住房。那红色的瓦房,是商店、医院、邮电所和小学校。尽头粉刷得雪白的房屋,是公社的综合工厂、理发馆、浴室。一位藏族老人带着骄傲而自豪的口吻,笑迷迷地对我们说:“想不到吧?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兽骨、野草等七零八散的荒滩哩!”
然而,更加令人赞叹的是,这里海拔三千二百米,庄稼居然长得这样好。
荒滩变成米粮川
一天早晨,我们踏着湿漉漉的草地,到白龙生产队访问了英巴书记。他原来是河卡大队的党总支书记,今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这个队担任党支部书记。
英巴书记提着刷子,把食堂的墙壁刷得雪白耀眼,正往墙上贴着毛主席像和一幅幅画。两个穿着花衣的中年妇女,在油光崭亮的锅灶旁,熟练地做着汤面条。英巴书记指着一堆切好的白菜,充满自豪的口吻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过后,谈到今年的好收成时,他不禁感慨地说:“不容易啊!我们藏族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单靠挡羊过活,别说务农活,连庄稼啥样都没有见过哟!”
“1958年,河卡草原成立了人民公社。根据党提出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开荒地,大种庄稼。真快哟,去年,我们队同全社一样,每人有粮二百多斤,给每头牲畜储备了一百多斤饲草。今年呢?每个人平均有七亩多庄稼,这下子是人有余粮,畜有余草。我们还要拿出粮食支援国家建设哩!”英巴书记意味深长地说:“跟党走,听毛主席的话,荒滩也能变成米粮川!”
放羊娃成了农业生产能手
在庄稼地里,到处可以碰到许多新人新事。你看,从前还是只会挡羊的普通牧民,如今他们怀着美好的理想,在农业上创造出多少奇迹!共产党员君尼,从一个普通牧民成长为农业生产能手,就是许多事例中的一件。人民公社成立以后,他常到附近的草原工作站去学习技术,围着马拉割草机、收割机转。1957年,他们联合灯塔四社,种了一百零五亩庄稼,打下了一千多斤粮食。
定居以后,君尼就有更多的机会到附近的国营牧场学习技术了。他对钻研农业技术非常认真。去年4月,公社派他到西宁市农牧机械训练班学习了三个月。逢到星期天,学员们有的到街上逛逛,有的去看电影,可是他整天蹲在播种机、收割机、圆盘耙旁琢磨,见人就问这问那,恨不得一下子把什么都装进脑子里。他回去以后,成了草原上农业生产的“专家”。这年,他们种了四百多亩庄稼,一举实现了粮食自给。以后他担任了灯塔生产队的农业小队长,在党的“向荒滩进军,向大地要粮”的号召下,他又带领社员超额完成了开荒任务。今年2月,他光荣地出席了青海省农牧业“群英会”。
牛羊肥壮日子兴旺
在定居点上,我们访问过不少公共食堂、托儿所、敬老院、商店。我们看到家家户户屋里都整齐地摆着木箱,叠着新被褥、毛毯,有的炕上摆着热水瓶。在商店里,一位售货员微笑地对我们说:“今年营业好极啦,上半年售货三十七万多元,比去年全年还多两倍哩!”银行的一位储蓄员也抢着说:“我们的‘生意’也不坏,私人存款数比去年头六个月增加三倍!”
我们还到牧业点上走访帐房,碰见的羊只一个个都肥壮得圆鼓鼓的。灯塔生产队有个老放牧员用手拍着一只毛绒绒的羯羊,连声称赞说:“没见过这等肥硕的羊。前些日子,宰了只育肥羊,一过秤足足九十多斤呀!”他回想起扩大耕地初期社员的顾虑时,告诉我们,大伙见公社今年一下子种了一万五千多亩地,比去年扩大了两倍,心里还嘀咕着,地种多了,牛羊吃啥呀!可是党真有办法,书记呀、社长呀、队上的干部呀,帮助牧民划分草原,半月一换草场,一天一安排,羊吃得饱饱的。这阵子,大伙看着牛羊又肥又壮,高兴极了。
在河卡草原上,我们曾听到过老年人控诉旧社会悲惨生活的歌咏:“吃一餐来找一餐,喝汤照见黄皮脸,衣服补了三斤线,血泪成河流不断!”而今,在敬老院里,我们看见老大爷、老阿奶悠闲地喝着奶茶。藏族老人谈起这些变化来,指着眼前的新房和那望不到边的金黄色的庄稼,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祖祖辈辈盼望着好日子,可是太阳老照不到我们。现在呢,共产党和毛主席把幸福的金霞送到草原来,照得藏民人人心里暖融融的!”(附图片)
陈志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