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紧紧抓住农时迅速加强粮食生产战线
后子河公社增调千余劳力到田间
诸暨县推广齐一生产队经验,全县集中80%劳力管好晚稻
本报西宁19日电 青海省西宁市郊区后子河公社全面合理安排劳力,加强农业战线。最近,公社根据社办工业、副业等在农闲多办,农忙少办的原则,从社办工业以及副业和食堂等服务事业方面共抽出一千二百多人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使全社投入农业的劳动力达到全部劳力的82%,有力地加强了当前的田间生产。
后子河公社共有三十一个生产队,一万零八百八十九个劳动力。在这以前,全社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力七千九百四十多人,占总劳力的73%;社办企业有五百人,占总劳力的4.6%;副业生产有五百人,占4.6%;生活福利事业一千二百一十九人,占11.2%;牲畜饲养七百一十八人,占6.6%。非直接参加农业的劳动力共占总劳力的27%。这个比例,在往年或农闲季节还是比较合适的,但是今年,后子河公社为了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大量开垦荒地,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五万多亩,其中仅粮食作物就扩大了二万九千多亩。按去年平均每个劳动力担负的粮食作物面积计算,需要增加五千八百个劳动力,而当前一方面要抢收夏田,另方面还要加强早田后期田间管理和晚田的田间管理,以及为明年生产作准备等,因此,增加农业劳力就十分需要。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公社党委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除了大搞工具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必须从社办工业等方面挖掘劳动潜力,充实与加强农业战线。党委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干部和群众讨论,并向社员讲农业形势,摆劳力使用情况,统一了思想认识,然后对全社劳动力进行了全面调整和安排。对社办工业,除农具修配、化肥等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厂保证正常生产,并且大闹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外,其余与当前农业生产关系不大,农闲时可以多办、农忙时可以停办的工厂,如砖瓦厂、被服厂等暂时停办;把从事副业生产的劳动力、牲畜、车辆尽可能调出来用于田间生产;对非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服务人员,也作了调整,把一些强劳动力调到农业第一线。采取了这些措施以后,共腾出劳动力一千二百多人。目前,投入田间生产的劳动力已占到全社劳动力总数的82%。
大批劳动力投入农业战线以后,各生产队对这批新的生力军进行了妥善安排,由生产队统一调配,因此,大大加快了收割进度。全公社由原来每天收割七百亩,迅速增加到一千五百多亩。到14日,这个公社三十一个生产队中已有十三个队的夏田作物收割完毕。同时,由于劳力增多,各生产队还采取了边收割、边翻槎、边复种的办法,目前,已翻槎地一千八百多亩,复种秋菜一千六百多亩。
本报讯 据浙江日报消息:中共诸暨县委帮助公社、大队、生产队与各行各业调出尽可能多的劳力,用于当前的粮食生产。全县人人为晚稻超早稻着想,事事为全年超计划打算,已有70%以上的党团员与领导骨干集中到农业生产方面来,并调集了80%以上的劳力投入晚稻田间管理。由于领导集中、劳力集中,农业生产搞得越来越好。全县五十多万亩晚稻中已有十六万多亩完成头遍耘田,十三万多亩施追肥一次。
为了踏踏实实地进一步抓好农业,中共诸暨县委于8月上旬在枫桥公社齐一生产队认真总结了这个队晚稻管理的基本经验。这个生产队的党支部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提出了早追肥、早耘田,力争晚稻超早稻的口号,党支部正副书记与队长八人,有七人到小队加强具体领导,集中了85%的劳力转到田间管理方面来。采取这些措施以后,全队到8月11日就耘完了头遍田,积肥、沤肥四千多担,每亩晚稻平均追施标准肥五担。因为田间管理工作抓得早,晚稻返青发棵也早,全队一千零二十多亩晚稻已经有九百多亩转青发棵。
县委及时推广了齐一生产队的经验,并且在干部和群众中深入地进行大力加强农业战线、特别是粮食生产战线的思想教育。
在思想发动的基础上,县委首先确定夏收夏种的原班人马投入田间管理,并且调整领导力量,派出了二十二个县委委员,分别到公社、生产队加强具体领导。公社、大队也有80%以上的干部到生产队和小队帮助工作。全县五千四百多名生产队主要骨干,也有四千一百余名下到小队。各公社还根据农闲多办、农忙少办的原则,从社办工业中抽调了三千多人加强农业主攻战线。全县原有二万九千多名后勤人员,采取合理调整以及革新炊具、提高工效等办法,抽出一万一千多人到小队参加粮食生产。此外,各地还把辅助劳力普遍动员起来,根据他们的专长和体力情况安排了适当的工作。这样,全县参加田间管理的人员就增加了二万九千多人。劳力集中以后,全县共组成了四千八百多个积肥小组、九百多个灌水小组和一千二百多个治虫专业队,全面加强田间培育管理。如枫桥公社友谊生产队领导、劳力集中后,把责任落实到小队、小组,指标到丘,实行定人、定田、定任务、定工分、定奖励的办法,积肥工效从每人每天七百斤提高到一千斤。全县耘田、施肥、除虫日进度达到七万余亩。耘田做到了早耘、细耘、精耘,施肥做到了随积随施,并且在耘田的同时,全面地进行了补苗、扶苗、保证苗全苗旺。(附图片)
广东花县新华公社社员在抢插完晚稻以后,立即加强田间管理,做到管早、管好。图为社员在追肥。
新华社记者 郭伟祺摄


第1版()
专栏:

北京特殊钢厂把力量集中到第一线
指挥生产更准确
解决问题更及时
本报讯 北京特殊钢厂大力加强生产第一线,全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管理干部一百一十五人下放参加生产劳动,三十多名脱产做管理工作的工人,也全部回到生产岗位,另外有十二名领导干部层层下放,加强基层。随着第一线的加强,这个钢厂的钢产量正逐日上升。
18日下午,这个厂有七十多名干部,换上工作服,戴上藤柳帽,兴高采烈地走进各车间,工人们热情地把技术教给干部。在这以前,第一批下放的四十多名干部已经和工人们在一起干了十多天的活,他们和工人组成一支二百多人的“攻碴山队”,从炉碴堆中,清理出二千多吨废钢、废铁。他们个个干劲冲天,有的抡着大锤,敲打大块钢碴,有的操纵杠杆或大吊车,把旧钢铁运出来。这里,分不出谁是工人,谁是下放的干部。
在层层下放的领导干部中,党委副书记刘奇光、副厂长谭致中,分别到炼钢车间当总支书记和车间主任;有的车间主任则当工段长或工长;有的工段长、工长则下去当炉长。
干部走出办公室到生产第一线,首先给全厂工人以很大鼓舞。他们看到工厂党委会改进工作的决心这样大,下到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的人这么多,领导干部下来后又及时解决问题,大家干劲更足,热情更高。他们一面提出大批解决增产关键的意见,一面积极开展百面红旗竞赛运动。炼钢车间现在已经插上了九十二面红旗,其中半数以上红旗是最近几天插上去的。领导干部下放后,指挥生产更准确,解决问题也更及时了。到炼钢车间当总支书记的党委副书记刘奇光在和工人交谈中,发现由于压砖机和风锤不足,已经影响生产,就马上组织机修工人连夜修复了四台压砖机和一台铁锤,满足了生产需要。一些没有下放的干部,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厂长祁光到生产重要环节之一的雷蒙机房后,工人向他反映:机房的门开得不合适,给内部运输造成了不便。祁光等经过实地察看后,就立即动手把门改过来。
这个厂大刀阔斧地加强了生产第一线后,已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据13日到16日四天统计,钢的平均日产量比这个月的上旬平均日产量提高了46%。全厂职工现正乘风破浪,继续前进。(附图片)
北京钢厂厂长魏文烈(前)在给轧钢机加热炉加煤
本报记者 楚英摄


第1版()
专栏:

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加强农业战线,特别是粮食生产战线。各个县和人民公社,要立即发动群众,调出尽可能多的劳动力来投入田间生产。水利等农村基本建设必须服从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在保证当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地进行。县社工业和副业等各种经营,除了一部分必须维持常年生产的以外,一般都必须同农业生产季节相结合,农闲多办,农忙少办,大忙停办,农忙务农,农闲做工。为了加强农业生产力量,工业各部门都要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人力,来满足新建企业的需要,并把节约下来的一部分人力派到农村中去。
——摘自本报“立即开展一个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社论


第1版()
专栏:

进一步研究人的飞行和返回地球的安全系统
苏联发射第二个宇宙飞船
新华社19日讯 塔斯社莫斯科19日讯:根据研究宇宙空间的计划,1960年8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二个宇宙飞船,它已进入地球卫星轨道。发射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研究保证人的生命活动以及人的飞行和返回地球的安全的系统。
在卫星的密封舱中,装备了未来的人的飞行所必需的一切。舱内载有试验用的生物,其中包括两只狗“小箭”和“松鼠”。
规定在卫星式飞船飞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医学生物学实验和实现宇宙空间科学考察的计划。
苏联第二个宇宙飞船进入了高约三百二十公里的接近圆形的轨道。
宇宙飞船初始运行周期是九十点六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同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是六十五度。卫星式飞船的重量(不算运载火箭的最后一级)为四千六百公斤。
卫星式飞船上装有“信号”无线电发射机,它工作的频率是十九点九九五兆周,还装有向地面发射关于试验动物的状况和关于卫星上安装的各种系统的工作情况的材料用的无线电遥测仪器。为了观测动物的举动,在卫星式飞船上安装了一个无线电电视系统。
初步材料表明,安装在卫星式飞船上的各种系统工作正常。
卫星式飞船通过的地区时间(莫斯科时间)如下:
罗马——十四时四十九分,莫斯科——十四时五十五分,海兰泡——十五时零七分,东京——十五时十二分,惠灵顿——十五时三十五分,里约热内卢——十六时一分,巴黎——十六时二十二分,列宁格勒——十六时二十八分,伊尔库次克——十六时三十八分,上海——十六时四十四分,悉尼——十七时四分,圣地亚哥——十七时二十八分,奥斯陆——十七时五十八分,新西伯利亚——十八时零八分,河内——十八时十八分。


第1版()
专栏:

加快抢收抢种进度 节省抢收抢种劳力
插秧机、割禾器显出威力
不少地区已注意使收、打、运、犁、插等新工具配成套
本报讯 插秧机、割禾器和打稻机等新工具,在南方各省区的抢收抢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大加快了“双抢”的进度。
收打早稻和栽插晚稻是南方双季稻区最繁忙的季节。收和插都要抢“火候”。今年“双抢”中,南方各省区都较广泛地推广使用了新工具。据统计,这次“双抢”,湖南省推广使用的快速割禾器达十八万部、打稻机七万六千多部,插秧机十一万部,郴州专区有40%以上的稻田是用收割器、打稻机和插秧机收、插的。福建省到7月中旬统计,使用割禾器收割早稻十万多亩,用插秧机栽插晚稻达一百一十五万亩。浙江这次收早稻除推广了六万多部割禾器外,还推广了一百八十多万把效率较高的大镰刀。此外全省还制造了各种型号插秧机十七万多部,各式拨秧器一万六千多部。按全省连作晚稻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六十八亩就有一部插秧机。广西已插晚稻中,有许多县机插面积都在50%以上,有的县占到80%以上。贵州、四川等省也推广使用了大量的新工具,贵州推广插秧机较普遍,四川推广打稻机较多。
这些新工具大大加快了各地“双抢”的进度,节约了劳力。广西宁明县今年广泛使用插秧机抢插晚稻,不仅插得比去年快,而且节约了十几万个劳动日。宁明县今年种晚稻比去年多而投入栽插的劳力却比去年少,推广使用插秧机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安徽芜湖专区在“双抢”高工效高质量运动中,大力推广了收割、整田、施肥、栽插等先进工具二百二十四万多件,早稻收割和晚稻栽插分别比去年加快了23%到51%。江西吉安地区也由于大力推广了快速收割器、打稻机和插秧机,才保证“双抢”任务提前完成。
南方各地在推广使用这些工具过程中,大都事先进行了细致的组织和准备工作。浙江事先训练了三十五万多名插秧机手,“双抢”中还选拔各地优秀的新式农具手组成推广团,到各地传经送宝。江西省也由有关部门组织了插秧机推广工作团,下乡向农民宣传插秧机的优越性、帮助农民解决使用和修理插秧机的技术问题。湖南省开展了“千师万徒”“一老十新”运动,训练了大量的妇女插秧机、割禾器和打稻机操作手。
事实证明,推广使用效率高的新工具,必须认真训练使用技术,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只有这样,群众才乐于使用,效率才高。有些地方就因为技术训练没有跟上,以致制造的新工具没有完全使用起来。此外,不少地方还注意使收、打、运、晒、藏、犁、插等工具的配成套,和组织流水作业的问题,进一步发挥这些新工具的威力。


第1版()
专栏:

美国军用飞机侵入我广东省领空
我提出第118次严重警告
新华社19日讯 8月19日九时零五分至九时十四分,美国军用飞机一架,侵入我广东省汕尾大亚湾以南地区领空。同日十一时五十五分至十二时五十分,又有美国军用飞机一架,侵入我广东省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北岛、石岛上空。对于美国军用飞机的这种军事挑衅,我外交部发言人奉命提出第一百一十八次严重警告。


第1版()
专栏:社论

实现新式农具系列化
不久以前,四川省委在重庆召开了全省工具评选大会,集中了先进工具四千余件,从中评选出一百八十余件,配成了稻麦、棉花、红薯、蚕桑、养猪、土制化肥农药、运输、农产品加工和炊事、提水等十个方面成套的革新工具,在省委的积极领导下,现在全省已经有五十七个县实现了这十个方面的新式工具的系列化。江西省从三百多件工具中评选出田间作业、畜牧和农产品加工三方面的成套工具。浙江省从省到专区到县作了十个方面新式工具的配套规划,要求全省各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现。这些都是适应工具改革运动新阶段的重要措施,应该大大推广。
现在,全国各地执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方针,调动大批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战线。这是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的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措施。为了实现农业大丰收,为了更好地发展多种经营,我们应当在集中劳动力的同时,大抓农业工具改革,使工具改革向系列化的方向发展。不论在农田耕作方面、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畜牧业方面,还是集体生活福利事业方面,都应该尽可能地、逐步地创制和采用整套的先进工具。
几年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我国农村工具改革运动一直在蓬勃发展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个运动的发展还不平衡。许多地方,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比重;在另外一些地方,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还很少。有些地方的工具改革运动已经在向着系列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另一些地方,这个运动发展得很不快。为了更快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持续跃进,一切地区都应该加强对于工具改革运动的领导,推动这一运动向更高的水平前进。我们知道,工具改革主要是单项的、局部的改革,在一些个别的作业环节上用效率较高的先进工具去代替那些落后的旧式工具。这些先进工具在提高劳动效率方面起了显著的作用。今后我们应该大力改进和继续推广已经用之有效的新式农具。即使某些新的农具和工具暂时还不成套,但只要它们能够减轻笨重的手工劳动,能够显著地提高劳动效率,就应该大量制造和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继续发展提高,使其系列化,就是说,要争取整个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工具全面革新。因为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作业环节是密切衔接的,当着一个工序由于有了先进工具而提高了劳动效率的时候,它与其他工序之间就会发生不平衡的现象,就需要改革其他工序所需要的工具,克服这种不平衡。例如,用水稻插秧机插秧以后,由于效率比用人工插秧提高了好多倍,如果为插秧服务的整田、拔秧、洗秧、运秧、装秧等工序,仍旧使用落后的工具和老一套的作业方法,就不能适应插秧机作业的需要了。水稻生产如此,其他很多农活的各个作业环节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各个作业环节之间效率上和作业规格质量上的不平衡,往往会造成生产过程的中断和窝工现象,使得先进工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要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整个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尽可能使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作业环节都有大体上互相配合的先进工具。实现新农具的系列化,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实现新工具的系列化,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党中央已经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宏伟任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耕作条件复杂,同时又是人口众多、耕地较少的国家。这个基本情况就决定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根本特点:既要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使一切新式工具和农业机械同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向外国学习农业机械化的先进经验,同时更要通过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创造出一整套适于我国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要求的农业机械。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科学部门和农业机械制造部门的积极性的同时,发动千百万劳动农民参加改革生产工具的大规模运动,则是胜利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途径。劳动者最熟悉生产工具,当地的劳动者最能清楚地知道当地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广大劳动人民不仅是使用工具的能手,也是革新和创造工具的能手。只要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有无数件优良的、既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又适合当地精耕细作需要的新式工具和农业机械被创造出来。今天我们努力实现改良工具和半机械化工具系列化,也就是为将来实现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
实现新式工具的系列化,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各地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首先抓住那些占用劳动力最多和劳动强度最大的农活进行工具改革,实现新式工具系列化。一般说来要首先抓住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工具的改革和配套,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农活工作量最大,劳动力用得最多,季节性也最强。抓住这两个重点,就可以按照主要作物和主要作业所需要的工具,全面地进行改革,使它们逐步实现系列化。小麦、水稻、玉米等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棉花、油料、麻类是我国的主要工业原料作物,要使这些作物从耕、种、管、收、加工等各个环节都有成套的新工具。
现在,实现新式工具系列化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了。几年来各地出现的新工具种类很多,只要加强领导,认真地把本地和外地现有的各种新工具排一排队,进行评比鉴定,就可以使许多农事活动所需要的工具实现系列化。当然,现在还有一些工具研究得还不成熟,有待于继续改进提高;某些方面也还有缺门,有待于研究创造。这也不要紧,只要我们情况摸清了,心中有数了,就可以发动群众突击薄弱环节,就可以把力量用在最必需的方面,很快地加强薄弱环节,使不成熟的工具成熟起来,把缺门的工具创造出来。
实现先进工具系列化,要紧密结合当前生产需要来进行,并且要走在季节的前面,走在需要的前面。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当前生产,更有效地推动工具改革运动。比如在夏季就应抓住秋收秋种秋耕等方面的工具进行改革,而冬季则抓住春耕春种等方面的工具进行改革,一季连一季,一环扣一环,全力保证满足各季生产需要。
技术力量的培养训练,是巩固、扩大工具改革成果、实现新工具系列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创制新工具需要大批热心于发明创造的能工巧匠,推广新工具需要更多的敏于接受新事物的操作手。常常可以看到,同样一种新工具,在这里,人们用得得心应手;在那里,却闲置不用,或者用了一下又被丢在一边。所以如此,技术训练得好不好,往往是个关键。因此,在制造出大批新工具以后,一定要认真训练大批新工具手,使他们不仅会操作,而且会修理;不仅会修理,而且能够根据自己在使用中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改进新工具的意见。河南省鲁山县今春结合召开“先进机具展览、评选、定型、配套会议”,举办了三期技术训练班,采取技术革新能手表演、技术人员讲原理的办法,训练了两千四百名懂得新工具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的技术骨干,还举办了流动展览、表演,向广大群众进行技术教育,有力地推广了全县水利、耕作、养猪、炊事、农副产品加工等工具的改革,两个月中间在这十个方面推广了配套先进工具八万多件。很多事实说明,凡是重视技术训练的地方,大量先进工具就在广大群众中扎下了根,在生产中开了花结了果。
加强党的领导,认真研究工具改革运动中的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是实现工具改革系列化的重要保证;及时调整劳动组织,也是领导上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着各个生产过程中的工具实现了全面革新的时候,使用这些工具的劳动力必须适应新的作业条件加以合理分配,并且采取新的组织形式。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应该在实现新工具系列化的过程中认真加以研究和积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