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 黄岩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
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我们在任何时期都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
我们知道,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任何一种社会,都必须依赖于农业,才能存在和发展;马克思说:“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资本论》第三卷一○二五页)关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毛泽东同志曾经有过多次的全面的论述。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同志一直坚持着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在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他在全面地阐明农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又精辟地指明了农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论述了必须加速农业生产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必须加速实现农业合作化和逐步完成农业技术改造;在我国的条件下,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毛泽东同志关于不等待机械化、首先进行集体化以加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论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上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在《关于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地阐明了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系统地论述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他在肯定我国经济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指出“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全面论证了“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上的又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多年来关于农业重要性、关于工农业关系的根本论点,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发挥了并正在继续发挥着伟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80%以上,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搞好农业,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立脚点,是高速度地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根本保证。因为只有农业的更大发展,才可能为工业提供充足的粮食、副食品和原料,才可能直接和间接地为工业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才可能为工业输送千千万万的劳动力,并在幅员广阔的农村市场中吸收大量的工业产品。搞好农业,就能使六亿五千万人民的生活资料日益丰富,有更多的粮食、蔬菜、肉类等吃的东西,有更多的布匹、纸张等穿的和用的东西。搞好农业,还有利于工农联盟的进一步巩固。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革命、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现在我们要把工农联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在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同时,迅速发展农业,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的技术改造,把工农联盟建立在新的基础上。这一切情况表明,农业的高速度发展,不仅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按比例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而且只有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国民经济,才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深深体会到:领导农业生产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复杂的任务。这是因为: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农业人口众多,农业战线分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又是有生命的东西,它强烈地受着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极不稳定,拿安徽省解放以来的十年来说,就遇到了八次较大的旱、涝、霜、风等自然灾害,即使在好的年成里,也是“丰中有歉”。正因为如此,也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搞好农业生产,一切工作才能主动。十年来,由于我们坚决贯彻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一贯把农业生产放在首要地位,领导全省人民不断战胜自然灾害,才取得了农业的大发展、大跃进,从而促进了全省工业和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高速度发展。
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和步骤
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这是肯定的。怎样才能实现以农业为基础呢?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制订了一系列的正确方针和步骤。
为了迅速地发展农业,必须进行社会制度和农业技术这两个方面的革命,而且首先要进行社会制度方面的革命。我国在实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全国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不等待机械化,首先实现了合作化,紧接着又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充分地发挥了集体化的力量,迅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在合作化过程中和实现人民公社化以来,都积极地进行了农业技术改造,并使之逐步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我省紧接着土地改革以后,就趁热打铁,不停顿地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实行农业合作化。我们坚决批判了等待机械化而后才实行合作化的错误思想,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1951年,全省农村中普遍地组织了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1952年试办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1953年,省委坚决顶住了所谓反对急躁冒进的歪风,尖锐地提出必须反对放任自流,加强了党对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保证了全省互助合作运动的胜利发展。1955年上半年,省委又坚决顶住了所谓互助合作运动“搞快了”“搞大了”“搞糟了”的一股阴风,拒绝了“坚决收缩”“砍合作社”的错误方针,坚持了党中央关于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的正确方针;这一年的下半年,全省农村就普遍组织起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提前完成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在合作化发展过程中,安徽省人民依靠互助合作运动的巨大力量,连续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不断增长。195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98%,1955年粮食总产量比1952年又增长了29%。在合作化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集体比单干好,大集体比小集体好,积极要求扩大农业社的规模,把小社并成大社。从1957年到1958年春这一段时间内,全省广大农村形成了群众性的并社运动,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四社合一”和“政社合一”,所以,当1958年8月毛泽东同志指示“人民公社好”以后,全省广大农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迅速地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成立后,由于充分发挥了“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不仅使我省在1958年、1959年连续两年大旱情况下创造了农业大丰收的奇迹,并有力地保证了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省委在领导我省人民实现合作化、公社化的同时,抓紧了农业的技术改造,广泛开展了工具改革的群众运动,并积极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正由于我们做到了以农业为基础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年来,就使农业生产总值提高了三点二倍,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产总值提高了十二点三倍,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也都相应地得到了巨大发展。
为了迅速地发展农业,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必须“以粮为纲”,同时积极发展各种经济作物;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必须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做到五业并举,全面发展。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还制订了保证农业增产的“八字宪法”。全国人民坚决贯彻了这些方针和措施,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的、巨大的发展,从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金和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安徽省在贯彻“以粮为纲”,五业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时,根据本省的特点和群众的经验,制订了若干“花力小、增产大”的关键性措施,对农业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1953年,省委提出了农业生产的三项改革办法,并不断根据新的经验,对“三改”办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我们在执行“八字宪法”时,根据过去推行“三改”的经验,提出了既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贯彻,又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确定了以大抓水、肥为中心。在大抓水利方面,省委根据多年治水经验,提出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小型为主,大中支持,以蓄为主,尽量少排”的方针,在淮北地区大搞河网化,水稻化,在山区、丘陵区大修水库群,大搞灌溉自流化,做到防洪、排涝、灌溉三结合。在大抓肥料方面,省委总结和推广了群众创造的积肥“十字办法”(熏、烧、挖、换、扫、铲、沤、堆、拾、捞),并根据群众的积肥经验,又进一步提出了“养、种、积、制并举”的方针。除此以外,我们在贯彻土、种、密、保、工、管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由于省委领导全省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这些关键措施,使我省做到了有灾能增产,即使大灾也能增产。在“以粮为纲”的方针下,我们又抓紧了棉、油、烟、茶、麻等多种经济的发展,使这些作物的产量也有了迅速增长;同时又抓紧了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生产,使全省广大农村中到处出现了“五业俱兴,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由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不仅保障了全省城乡人民生活需要,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事业的向前迈进。事实证明:只要坚决实行“以粮为纲”,五业并举,就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高涨,农业的发展愈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愈坚实,我们就更能够放手大搞经济建设。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国民经济,并不排斥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地掌握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于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作了正确的安排,并规定了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必须同时并举的方针。我们在执行这个方针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迅速发展农业,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肯定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优先,而在于怎样优先,在什么基础上的优先。放松了迅速发展农业的这一中心环节,去孤立地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其结果,不仅不能实现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而且还会妨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在农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促进轻工业的迅速增长,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同时,也只有重工业的迅速发展,才能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才能保证农业更迅速地发展。我省两年来的大跃进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我们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示的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就是在大办钢铁时,也坚持了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工业,做到了工农业共同跃进。1958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2.2%,工业增长了94%,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97倍;1959年农业增长了16.4%,工业增长了54.6%,其中重工业增长了83.7%。重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1958年和1959年,我省都是在严重干旱情况下取得了农业的大丰收,这是与重工业提供大量排灌机械和各种生产资料分不开的。1960年我省又积极建设化肥“小洋群”,并制造更多的排灌设备、农业机械等来支援农业。可见,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又为农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组织各行各业支援农业
发展国民经济既然要以农业为基础,因此,大力支援农业,就成为一切部门应尽的责任。历年来,在省委的领导下,安徽省各部门、各单位对于支援农业的工作是一贯重视的,各行各业为农业服务的观点是比较牢固的,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对于支援农业的热情是极高的。但是,有的时候在少数单位中,也曾有一些人对于支援农业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他们或者把支援农业看成“额外负担”,认为这仅是直接为农业服务部门的事,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或者认为自己力量薄弱,设备不足,再要支援农业,会影响本身发展;有的则认为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不但产值小、利润低、费工大,而且有些事情零星麻烦,计划不好安排。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断地抓紧了政治思想工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如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工农联欢等等,有计划地反复地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支援农业对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对巩固工农联盟的密切关系,基本上克服了不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打开了眼界,懂得了支援农业就是自己分内的光荣职责,把支援农业当作首要任务来完成。当然,在某种新的情况下,也还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思想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保证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彻底实现。
组织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又是一项繁重的经济组织工作。
为了做好支援农业的工作,我们首先重视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领导力量。几年来,我们每年都有计划地从各部门抽调了大批领导骨干,不断地充实生产第一线的领导、特别是加强后进地区的领导,这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如五河县下放了大批优秀干部到生产队去担任支部书记、生产队长,仅去年一年时间,就使80%的后进队迅速改变了面貌。最近,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省委进一步把大批久经斗争考验、有实际工作经验、有较高政治水平的领导骨干,把大批思想好、作风好的优秀干部,下放到农村,加强生产第一线。从省直机关中抽调了50%的干部,各地、县机关也抽调了60%到70%的干部一直下放到生产队、特别到后进生产队去担任支部书记或生产队长,直接领导生产,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时间在一年、二年以上,一直到把生产队的思想、生产、生活全面搞好为止(工、交部门则抽调50%干部到厂矿企业去)。这次下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超过以往任何一年。采取这种做法,既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政策,大大加强生产队的工作,使先进队变得更先进,使后进队迅速改变面貌、与先进队并肩前进;又能很好地锻炼干部,认真改进作风,切实克服官僚主义,促进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
为了做好支援农业的工作,我们对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项目、任务等,进行了统一规划,全面安排。我们规定各个部门在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农业中的迫切需要,组织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支援农业。几年来,我省工业部门在制造各种农业机械、生产化肥、为农村培训技术人材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从去年1月到今年6月的一年半中,就支援了农村人民公社各种农业机械二千一百二十七台,各种工具六百零六万件,并帮助公社办起了各种工厂(站)九千零三十三个,培训了各种技术力量三万三千二百人。交通运输部门曾及时把农村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运到农村,及时把农副产品运出来,最近一年多来又帮助农村大搞土铁路,大搞多用车、多用船,大大发展了农村的短途运输。财贸部门及时做好了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应,做到了送货上门,登门收购;对农业生产资金进行了合理分配;并帮助公社培训了大批财务会计人员,逐步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度。文教、卫生和科学研究部门,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除害灭病、解决农业生产上的一些科学技术问题等方面,成绩也很显著。政法部门在农村中坚决地向各种坏分子作斗争,大大巩固了农村治安,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在省内的驻军,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对兴修水利、抗旱、防汛、抢收抢种、消灭虫害、农村运输等作了有力的支援。
为了做好支援农业的工作,我们把大规模的突击性支援和有计划的经常性支援密切结合起来。我省在大兴水利、抗旱防汛、每年农忙季节及合作化、公社化等运动中,曾不断地掀起了大规模支援农业的高潮,每次抽调了几十万以至一二百万机关干部、厂矿职工、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居民、教职员和学生深入农村,帮助农村发展生产建设事业。这种历年都有的突击性支援,与各部门的经常性支援是密切结合的。今年以来,我们又总结了过去几年中许多地方已经实行的城乡挂钩、厂社挂钩、固定联系的经验,进一步建立了划片包干、固定挂钩的制度。如合肥市负责支援本市三个县及六安专区各县,淮南市支援阜阳专区各县,蚌埠市支援蚌埠专区各县等。各地、市、县都已制订了具体规划,使每个公社都和工厂挂钩,有的还和机关、学校挂钩。并规定了支援重点是放在困难多、容易受灾的后进社、队,真正做到“雪中送炭”。在支援农业的工作中,我们坚持贯彻了“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就有利于厂、社执行经济核算制度,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合理安排劳力,努力提高生产率
为了全面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统一地合理地安排农村劳动力和千方百计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对县以上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有计划地加以控制,在工业中实行增产不增人,甚至增产又减人。如1959年工业产值比1958年增长53%,人员减少四十万,其中大部分转入了农村。在农村人民公社中,对劳动力也作了具体安排,规定社有经济所占劳动力,不超过农业劳动力的5%,而在农忙季节,社有经济中除了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者外,其他劳动力尽量抽调出来投入农业生产;农村的生活福利事业——主要是食堂,目前要求每个炊事员至少能做一百人的饭菜,幼儿园原则上不占用整劳动力;农业中学也是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劳动力安排的原则下有计划地发展。这一切,就能保证农村中绝大部分劳动力用到农业生产上去。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我们提倡合理布局。如搞田头窖,办田头猪场,能够就地积肥,就地施肥,减少往返运输,节省劳动力;又如有些养猪场和沼气站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厂结合起来,既节省了劳动力,又充分利用了物力。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各地还不断注意改进劳动组织。如按照生产任务、技术等不同情况,划分作业区,组织专业队,合理组织劳动力,实行定员定额。各个作业区、专业队之间,在不影响本身生产情况下,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发扬了共产主义风格,大力开展协作,实行以闲济忙,以多济少,以强济弱。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各地更热火朝天地、持续不断地掀起了大搞工具改革的群众运动。从水利、耕作、收割、农村短途运输、农副产品和饲料加工以至炊事工具等等,全面地进行改革,在农忙季节,我们就组织城市中的大批劳动力到农村中去。总之,我们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既作了全面、合理的安排,又本着“花力少、增产大”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挖掘劳动潜力,采取集腋成裘的办法,积极提供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这样,对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起了重大保证作用。
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建国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有了巨大的发展,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现时我国农业主要还是手工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还不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的同时,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从而使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为了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的宏伟目标,我省人民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在今后若干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农业生产上全面发展机器操作,做到耕作、播种、排灌、收割、加工、运输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做到彻底实现河网化,水利化;做到公社工业全部用电,排灌动力大部用电;同时,还应当根据合理施肥的要求,大大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改变我省农业的技术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现代化。
尽快地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必须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目前全省人民公社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公社的经济力量更加雄厚,全省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有了高速度的发展,特别是我们贯彻执行了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全省人民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这一切,都为我省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必须继续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旗帜,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农业的更大跃进,促进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地高速度地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