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促进社办工业更紧密为农业生产服务
尖山坝公社大搞“工农结合试验田”
本报讯 贵州水城县尖山坝公社在工业支援农业的运动中,为了使社办工业更密切地与农业结合,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创办了“工农结合试验田”。这种试验田从去年创办以来,在推动社办工业改进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更好地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造方面,在促进全社的工具改革运动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干部试验田的一个新发展,是工业支援农业运动中的一个新创造。
尖山坝公社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社办工业,过去在支援农业的工作中,已经做出不少成绩,生产了许多新式农业机具和化肥。去年,公社党委深入检查了社办工业的生产,发现这些厂的部分产品和实际生产需要脱节,群众不愿使用,造成某些积压现象。经过分析,找出了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产品在试验制造过程中,没有经过广大群众鉴定,因此,有的粗糙不完善或不适用,不为群众所接受。另一方面群众不习惯使用也是一个原因。同时也了解到有些产品群众动手做过试验鉴定,便销售很快。公社党委经过研究后,从去年上半年起,就决定由公社技术革新委员会领导,划拨五十一亩田土,创办了“工农结合试验田”,另外,十七个管理区也种了一百二十六亩,形成了“工农结合试验田”网。这个“工农结合试验田”,有田有土,有高山有平坝,有碱性土壤也有酸性土壤,具有地方代表性。参加经营的有公社党委书记、社办厂矿的支书、厂长,还有钳工、锻工、木工等和生产队的社员。它的活动方法是:公社党委根据生产需要,提出革新农具的奋斗目标和要求。社技术革新委员会就充分细致地讨论和研究,提出模型和图纸,交给“试验田”的经营者试制研究。技术革新委员会对试验效果好、决定推广的新农具即时送交承包厂,由工农商三对面制定产销计划、签订产销合同,然后,工厂才大批制造。
经过一年多时间,“工农结合试验田”在指导社办工业支援农业的活动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首先是通过“试验田”农具厂掌握了各管理区各个季节的生产特点,了解各种地势、土壤的耕作要求,就按时排队、对口算账,制定生产计划,并合理安排劳力、设备、原材料等等。在化肥制造方面,农药厂也根据农作物在各个季节的生长特点,对主要的化肥氮、磷、钾和农药,制定了不同季节的生产比例:如冬五、二、二、一(即氮占50%、磷占20%、钾占20%、药占10%,以下类推),春四、二、三、一,夏五、三、一、一,秋六、二、一、一。这就使生产和需要大体相适应,避免生产使用脱节。
通过“工农结合试验田”,一种产品和产品规格是否适用,就在试验制造阶段肯定,再不走弯路。如目前使用的薅秧耙,原来是推广外地的,经过两次实地“会诊”,共提出三点毛病:一是耙套在双手上,人要弯腰操作,手也吃不消,劳动强度大;二是薅秧质量不高,草薅不净,杂草压不到泥下;三是过于宽,密度大的田用不上。经过讨论研究,作了很大改进:一改为伸腰、弯腰两用式;二在耙齿后加木轮,以便把杂草压到泥下;三是规格改为三寸半、三寸、二寸半三种。经过这一改进,农具厂生产和推销了三千多件,管理区也生产了两千多件,做到件件合用。今年以来,像这种“会诊”过的农具就有十多种,产品都很受群众欢迎。
由于“工农结合试验田”全部使用新式工具和化肥,试验田就成了农民学习和试验新技术的园地。如理桥小队有四亩偏土,原来种土豆遭“秋风”,只收五百斤。改作“工农结合试验田”后,用新式农具深耕一尺以上,并加施化肥,获得了土豆亩产一万二千五百斤的高产;另有五亩“工农结合试验田”虽是栽二道秧,并比一般田迟栽二十天,但在栽秧一星期后,用化肥厂造的氮酸氢每亩施一百二十斤,第二次又用自己造的氯化铵每亩施四公斤,庄稼比周围的长得好。农民们都赞扬地说:“工农结合试验田”硬是种得好,一田当两田。


第2版()
专栏:

找来源 排用途 抓效果
金坛县集中物资供应农业
新华社南京讯 江苏省金坛县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全县采取了“找来源、排用途、抓效果”的有效措施,集中了90%以上的物资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以插秧机为例,由于原料、物资供应较及时充分,今年全县共制造了一千七百台,在夏种中使用的有一千一百台,工效比人工栽插快四倍,积累起来共计节约了五万多个劳动日,大大加速了夏种进度。去年是夏至开秧门,今年是夏至关秧门。全县修制的小农具也都超额完成了计划。
今年,中共金坛县委发现部分干部中存在着“重工轻农”的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物资分配上,往往偏重于工业。在工业部门内部,大部分物资使用在基本建设方面,用于有关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方面的比数少。县委第一书记陈忠廉深入基层工作时,了解到这些情况和问题,回到县委立即检查了计划部门和供销部门对于农业用物资的安排和供应工作。县委会经过讨论,立即采取了有效措施。
首先在组织上加强领导,由工业、财贸、计委等有关部门成立“支援农业的领导小组”。县委第一书记亲自挂帅,由一名副书记负责具体工作。确定在物资分配上“服从农业、兼顾其他”的原则,迅速改变了重工轻农的偏向。全县从第二季度以来,用于农业的木材占80%;柴油也有91%用于农业,因而保证了农业排灌燃料的需要。
其次,县委采取了找来源、排用途、抓效果的办法,从各方面组织更多的物资支援农业,更好地把物资用在“刀口”上。找来源主要是挖掘本地物资潜力和寻找节约、代用办法。今年全县节约柴油一百五十七吨,煤炭三千五百一十三吨,保证了全县戽水机的正常运转和及时灌溉。为了消灭螟害,目前全县已备足火油六十吨,比去年的实用数增加了一倍多。
排用途是把物资首先用到农业上去。他们在执行中,把可以压缩的,压缩到最低限度。如把原来分给工厂和机关修房子的木材,抽出来支援农业生产。公社、大队也是这样。如尧塘公社农具厂,把原来准备做课桌用的木材,让出来修理了五十六只农船,挤出四十六根毛竹给大队制造三部风车。
抓效果是不仅要使物资分配落实,而且要做到使用落实,效果良好。县委确定农业机械厂、商业等有关部门,要保证把分给农业的物资真正用在“刀口”上,做到大小农具基本完整不缺。


第2版()
专栏:

环环两手抓 步步争主动
平林公社改进领导方法落后赶上先进
本报讯 湖北省枣阳县平林人民公社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以后,实行“环环两手抓,步步争主动”的领导方法,安排生产和劳动力,克服了“地多劳力少”的矛盾。
平林公社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将近十五亩耕地。耕地多、劳力紧张如何搞好生产?下放在这个公社担任党委书记的县委组织部长刘永歧和其他干部通过生产实践,认识到农业生产既有强烈的季节性,又有季节之间的连续性,因此提出了抓今天考虑明天,抓上一季却想下一季,坚持“环环两手抓”“步步争主动”的工作方法。具体作法是首先抓“早”字,一切农活争取早安排,早动手。去冬今春大兴水利建设和今年春耕中,这个公社就先提出了“春活冬干”和“夏活春干”的口号。在冬季大搞水利建设中,全社同时把近三万亩冬闲田进行了隔冬翻耕和平整好;春耕“谷雨”前,把主要力量投入春耕春播工作,同时又把麦收准备工作提前作好安排。由于麦收准备早,安排巧,这个公社今年开镰割麦的时间,比其他公社提早了三天,尽管全公社今年麦收的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万三千亩,水稻插秧面积比去年扩大了八千亩,夏种杂粮作物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二万多亩,但是却比去年提早半个月完成了抢收抢插任务。麦收的早,秧插的早,又带来了小麦打场、入库和秋季作物田间管理步步先行。
当其他公社忙着抢打小麦、抢插中稻,他们已经超额完成夏粮入库任务,七万亩稻田也已普遍作完第一次薅草和追肥;当其他公社打完场、插完秧,开始转入秋田管理时,他们的水稻和杂粮作物的培育管理工作已经接二连三地干过几遍了。
最近,他们一面以主要力量继续抓好秋田管理工作,一面又抽调出一千名使犁能手,抓住耕牛在夏收夏种后到秋收秋种前的空隙时间,实行耕牛放牧与开荒相结合的办法,到7月18日全社已开荒四万一千亩,其中四千亩已种上了芝麻,七千亩种上了各种晚季杂粮作物。
平林公社解决多种多收和劳力缺乏的矛盾,除了“环环两手抓”步步赶早以外,对于农业基本建设和工具改革,也抓得很紧。这个公社既是山区又是水田区,交通不便,运输和提水灌溉占用劳动力很多。去冬今春,他们狠抓水利建设,使水田自流灌溉面积由去年的三万二千亩扩大到了五万亩;同时大搞山区交通建设,新开大小道路一百七十条,减少了运输占用的劳力。从春耕开始到麦收前,又以公社工商部门为主联合各生产队共同组成工具改革的专业班子,根据需要大规模地制造和改革耕作、收割、运输、脱粒等各项工具。事实证明,这对克服农忙中劳动力过分紧张,起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平林公社在农业生产上,原来是枣阳县最落后的公社,今年一跃成为全县第一名红旗公社。枣阳县委、襄阳地委已决定在专区掀起“学平林、赶平林”的运动。


第2版()
专栏:

分内的事 中共武汉市第四医院总支书记 刘再锐
“到农村去,大医院带小医院!”这句口号在我们医院已经形成风气了。现在同志们都习惯地说:这是我们分内的事嘛!何况“又是一举两得”呢!
去年4月份,我院职工响应党的号召,先后与远离城市八十和二百华里的黄陂、安陆两县人民医院,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一年来,我们先后成套地派了十批医务人员下去,计五十七人次,每批为期半年,其中以党团员、积极分子为骨干,包括科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以及其他技术人员。下去的人员不仅发挥“自己一技之长”,而且同县医院全面协作,一面参加看病、查房、护理,一面示范、讲学、带徒弟,并帮助建立各种制度。
城市支援农村,大医院带小医院,虽是一个新的工作,但由于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城乡人员共同努力,因而对改变县医院的医疗卫生面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黄陂县医院在技术挂钩之前,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遇到复杂的疑难病症就难以处理。大医院帮助农村搞医院后,技术力量大大提高。县医院送到武汉医治的病人,去年4月到9月仅仅五人,而1958年同期就有二百余人。这就大大减少了病人的旅费、医药费的负担,同时也使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为了解决临床垂危病人的抢救问题,我们做到了随叫随到。一年多以来,共派高级医师前往县医院抢救垂危病人二百一十例,使垂危病人经过抢救,转危为安,痊愈出院,重返农业前线。群众热情地写道:“上级指示英明伟大,大医院医生把乡下,技术高明态度佳,大病能即时治疗,小病更不在话下。减轻病人负担,为病人造福人人夸”。
医务人员通过和农民群众的接触,在农村大跃进的鼓舞下,思想感情也起了显著的变化。仅今年以来,派下去的五十名医务人员中,即有十五名被评为县的先进工作者、模范、功臣。医师姚道珍下乡后,以病室为家,对病人高度负责,深夜还到病房看病人。她给病人煮饭、换衣……病员们热情地称呼她“姚妈妈”、“姚大姐”。产科医生左德珍,常常冒着严寒到农民家里看病。农民看到从城市来的医生不怕寒冷,一心为病人,感动地说:“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医生,才能这样关心我们。这是过去作梦都不敢想的事。“护士长共产党员王明义,在抢救一个被牛顶造成腹内脏破裂的严重失血的外伤患者时,病人情况极度严重,王明义为了抢救他,献出了自己的鲜血。
医务人员在下放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割麦插秧,修路等突击性劳动。这样就使医务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巨大意义。


第2版()
专栏:

物资送到第一线 梁光景
任何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就会产生有力的行动。最近,全国各地在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县、社党委对农业生产的领导是更加细致更加踏实了。不仅是干部深入第一线,80%的劳力用在农业生产上,并且千方百计地保证把物资也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江苏省金坛县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县委员会把50%的机关干部下放到生产小队、公共食堂;通过合理安排,将80%的农村劳力用于农业生产。又集中物资首先满足农业生产上的需要:集中了木材,保证了农船的修理,有力地推动了当前的积肥运动;以木代竹,保证了每张锄头有柄子,大大有利于农作物锄草工作的进行;工业部门节约了一百五十七吨柴油,保证了全县戽水机的正常运转和及时灌溉,等等。金坛县这种有将有兵有武器,将强兵足武器全的做法,是党委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地加强对农业生产领导的具体表现。也是贯彻“以农业为基础”方针的一个有力措施。
当然,要切切实实地保证把更多的物资用于农业生产第一线,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必须抓住关键,找出矛盾,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金坛县在物资供应方面,同样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他们在物资供应工作上,抓住了三个关键:货源关、分配关、使用关。货源是前提,有了充足的货源,并把物资及时地运到,才能保证需要满足需要。货源问题解决了,要作好分配工作。分配指标下达,并不等于分配的问题完全解决了,其中还有“先要的先给,后要的后给,不要的不给,要得凶的就多给”的现象。对于这先与后的矛盾,就用“先农业,后一般”的原则去解决它。紧接着还要看这些物资是否真正用在刀口上,以及使用的效果。
这三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少了一环,就不能保证有足够的物资真正用于农业,真正对当前的生产起支援和促进的作用。金坛县委这种踏实细致地领导农业的作风和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2版()
专栏:

辽宁农村遍设科学研究基点
三分之一研究人员下乡推广农业新技术
本报讯 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大搞“研究基点”,使得科学工作更加面向实际、面向群众,在全省农业技术改造高潮中,日益显著地发挥出重大作用。
今年上半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分院和各市农业科学研究机关,抽出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员,到全省五十二个市、县建立了六十五个“研究基点”。在这些“研究基点”里,党委负责干部、科学研究人员、农民群众紧密结合,以大面积丰产方为基地,开辟成百块试验田,按照农业“八字宪法”的要求,推行各项新的技术措施,分别进行专业的研究试验,并且通过研究的成果,推动和指导生产。这种作法,不仅丰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内容,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分布在全省农村的六十五个“研究基点”,已经推广的科学研究成果,就有六十五项。如旅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国营城子公社农民一道创造出芹菜、大葱、甘兰“一种多收”的新经验,使甘兰的成长时间从过去的一百天缩短到六十天。再如提前播种的新技术,许多“研究基点”都采用了,一般地较往年提早十天到半月。据十三个市县一百五十多块丰产田统计,出苗率普遍达到95%以上,而且小苗生长茁壮,给东北地区改变耕作旧习惯打开了一条出路。
驻点的科学研究人员,除了进行自己的科学试验以外,还帮助当地农民大搞群众性的试验研究。据八个县十一个公社二十五个大队的统计,研究人员和农民一道搞的丰产田,或在他们帮助和带动下搞起来的丰产田,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以上。
分布在广大农村的“研究基点”,还就地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力量。据1月到5月的不完全统计,全省“研究基点”共开办各种专业训练班六十七项。仅铁岭县的“研究基点”,就培训了农业、园艺、农业机械、畜牧饲养等农民技术骨干一千多人。许多长期驻在农村的研究人员,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在红专业余学校、农业中学兼课,组织各类科学研究小组,广泛展开传授农业科学知识的活动。
实践证明,在广大农村建立研究基点,是促进科学研究部门和公社全面大协作,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大发展的有效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科学研究部门把自己研究活动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专业科学研究人员同广大社员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从生产实践中获得大量的重要的课题,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各个公社也因为得到了切实的技术支援,将有力地促进农业技术的改造和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大丰收。(附图片)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的科学技术人员在给晚稻喷射生长素 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摄


第2版()
专栏:

光荣的使命 光荣的人 本报记者 曲一凡
湖北襄阳专区国营通用机械厂,是全区工业支援农业的一面红旗。每日每月,从这个厂里生产出大批的新式农具和农业机械,源源运往各地农村。新产品从工厂送走,仅是工业支援农业的第一步。如何使这些新农具和机械到达农村之后很快投入到生产中去,帮助农民迅速地掌握安装、修配和使用技术;又如何了解每个时期各地农民对工业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妥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工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使之经常化和制度化,通用机械厂专门设立了一个农村调查研究组,由全国工业劳动模范金凤山担任组长,他数年如一日忠实地执行着这个光荣的使命。
工厂的“眼睛”
共产党员金凤山,是个四十多岁、有二十多年工龄的老工人。他热爱农村,也热爱新农具。他由1954年夏季进入通用机械厂(原名新光铁工厂)那天起,就成年累月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各地农村,足迹遍及湖北省襄阳、荆州、宜都、黄冈等地的十几个县,还曾经为修配和调查本厂出品的轧花机,远途跋涉到过云南省的兄弟民族地区。不论走到哪里,他很快就能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热情宣传工业支援农业的意义,细心地为农村修配新农具和传授使用技术,并且认真地把农民弟兄的新要求带回厂里以改进工作。据近七年来不完全统计,他先后下乡有六、七十次之多。
一个冬天,厂里派金凤山到襄阳县伙牌乡去。当时农民正忙着切晒红苕(即甘薯)片和锄麦草、挖塘泥等活路。他一到农村就和群众一起干活,边劳动边谈心。当时,群众亲切地问他:切苕片能不能用机器?锄草工具能不能改良?挑塘泥几时能放下扁担?金凤山带着农民弟兄的这些迫切要求回到工厂,向党委作了汇报。不久,金凤山带头投入了切片机的研究试制工作,经过二十多天的勤试苦钻,一种可比人工切片提高工效二十多倍的切片机诞生了。这个厂造的三齿耘锄锄麦效果很好,农民很爱用。但在金凤山下乡时,群众向他反映了两点意见:一是数量少,要求工厂大量生产;二是用坏了没零件修配,要求工厂专造一批三齿耘锄零件。当时工厂在生产任务十分紧张和原材料很缺乏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接受了农民的要求,一面扩大了耘锄生产计划,一面连夜赶制出八千多套耘锄的零件,及时供应了农村。
金凤山经常从各地农村带回农民群众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厂党委根据农民的要求和上级党委的指示,使工厂的生产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金凤山不论在厂里或到农村,随时随地都在打工具改革的主意。他经常为了农民提出的新要求苦思硬钻,废寝忘餐,直到把这件事儿办好。几年来经他创制和改良的深耕犁、条播器、切片机等新式农具达二十七种,其中大多成为名牌货,列入常年生产计划,成批生产,保证供应。
善做学生 当好先生
虚心向农民请教,而又尽心地把自己的技术教给农民,这是金凤山和他领导的农村调查研究组的一贯作风。1956年以前,双轮双铧犁在许多农村还吃不开,工厂派下乡的修配工人和供销社的生产资料推销员,经常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受到部分群众责难。有一次金凤山到光化县修配双铧犁,一个生产队长直截了当地说:“快把你们那些‘挂犁’(当时因为群众不会使用,买来的双铧犁挂在屋里不用,因有‘挂犁’之名)背回去吧!”老金笑着说:“别动肝火!我就是专门修犁来的。”队长不客气地说:“多少人来修都没修好,就你……”“我若修不好,再把它背回家去。”双方终于说好,主人把七部双铧犁全摆出来,这玩艺儿太重,两只牛都拉不动。老金端详了好久,东敲敲、西量量,找不出毛病,心里不免有些发慌。这时,周围已经围上一堆看热闹的群众,大伙儿七言八语,要想看个究竟。老金抬头一望,一位白胡子老汉笑眯眯站在跟前。老金灵机一动,就问:“老大伯,木犁重了咋修理?”老汉如数家珍地说:“‘凹一寸,够一犇’,如果犁尖装陡了,牛就拉不动。我使了几十年的牛,犁重了就把下部的楔子抽出来加在上部,立刻轻爽多了。可不晓得这‘洋犁’的窍门在哪儿?”老金转头又问队长:“你们七部双铧犁都一样轻重吗?”队长指点说:“不,就数这一部最重,那一部较轻。”老金又仔细地把这两部犁逐一比较,果然发现重的一部前犁尖太平,后犁尖太陡,前后两只犁铧的角度不一致。他便根据老汉的经验谈,仔细把前后犁铧重作了调整,当场套牛试用,效果很好。社员个个称赞,有人翘起大姆指说:“还是工人老大哥有板眼,一动手就把犁改造好了。”
通过不断地向群众请教,和不断地从自己的实践中摸索,金凤山逐渐变成了双铧犁及其他新犁的“医生”。他善于根据各地不同土质、不同地形和不同的拉力(耕畜的大小),把新式犁调整得更好用,更轻便。任何毛病到他手里“手到病除”。他除了把这些经验提供厂里研究,改进产品质量以外,还认识到任何一件新式农具推广起来,必须与传授技术紧密结合,使广大农民都能掌握这套新技术,保证会用会修,这样对于工具改革和对农业生产才大有益处。因此,金凤山每到一个地方,一面积极完成厂里交给的修配、推广和调查研究的任务;一面有求必应地为各地举办的新农具手和技术员训练班讲课,现场带徒弟,尽心尽意传授技术。六年以来,金凤山在各地农村先后训练的新农具手和农村技术员至少有七、八千人。
通用机械厂经常接到各地农业机关、供销部门和广大农民的来信,表扬金凤山在农村事事带头干,和农民同劳动共甘苦,真心实意交朋友,不辞劳苦地为农业服务的模范事迹。每一次表扬,老金总是激动地说:“没有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我个人有啥本事,能做出啥成绩?”
干字当头 公字当先
许多熟悉金凤山的人都称赞说:“金凤山是地方工业中的‘马学礼’”。在困难面前,他主张“干字当头”,反对“难字当头”;在公私利益矛盾的时候,他坚持“公字当先”,不计较个人得失。
1958年夏天,工厂派金凤山到鄂西北大山区郧西县去。这个县自解放以来先后买了一两百部双铧犁,因高山地窄始终没有使用过。他根据山区的特点,研究改装了新犁,很快就使双铧犁全部复活了。任务完成了,中共郧西县委第一书记孙龙章亲自找金凤山致谢,说:“金师傅把多年的死犁给医活了,帮我们克服了好大的困难。”又要求说:“我们这山区技术很落后,今年秋种全县计划普遍推广条播,可就是找不到适合山区用的条播器。你能不能留下帮我们出个样子?”老金觉得孙书记提出的这个问题确是山区农业增产的大事,就高兴地答应下来。但他发现这个山区的县农具厂条件很差,翻砂设备和车床等一概没有,条播器所需零件不能造。于是他就在县委大力支持下,一面摸索试制适合山区的条播器,一面积极协助农具厂职工大闹技术革新。这时候,金凤山忽然接到本厂领导的来信,催他回厂,说他的爱人生了重病,已被送进医院开刀,盼他回来照顾。金凤山因为年青时生活贫困,直到四十多岁才结婚,心中十分焦虑。可他转念一想:不行!我这样撒手走了,就会影响山区生产。他问自己:“难道在战场上打仗的战士听到家里人病了,就可以退下火线不打了吗?”他坚持下去,终于做成三种适合山区不同特点的自动调节的条播器。这种条播器不久便由县农具厂大批生产,供应山区农村。金凤山这种崇高风格,使郧西山区干部和群众大受感动。临别时,县委书记、县长和许多群众亲来相送,洋溢着工农之间的深情厚谊。


第2版()
专栏:

为公社培养新人 何克敌作


返回顶部